Ⅰ 電影大白鯊觀後感
電影《大白鯊》生產於1975年,是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超過1E美圓的電影,布魯斯(片中大白鯊的名字)至今也有31歲了。為此,去年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海濱小鎮埃德加敦在「瑪莎葡萄園」迎來了第一屆「大白鯊節」。這部在當時以驚人的特技效果震撼所有觀影觀眾的商業災難驚悚片,鯊魚給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公映之後,一度使美國的許多度假海灘變得冷冷清清,人們被大白鯊嚇壞了,震撼效果難以言表,甚至這部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成名作長期被定性為一部恐怖片,它也掀起了美國災難片的「第三次狂潮」。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待30年前的大白鯊,特技自然不可同日而喻,無怪乎近日再看影片,幾乎找不到驚悚的感覺,特技顯得簡單,請注意,我只用了簡單這個詞,而不是粗糙或者其他什麼形容詞,因為它雖然簡單,但並不粗糙,並不令人感覺不舒服,整個電影情節緊湊有力,畫面表現得十分流暢,並不因為它是30年前的作品,而顯得苯手苯腳,這一點令我由為嘆服,要知道今天的我們早已經歷無數特技大片的洗禮,可以充分想像當時的人們是如何目瞪口呆,和黑暗的影院中鴉雀無聲的景象,這也足以證明《大白鯊》對當時人們神經的沖擊之強、之猛,一時間鯊氣來襲!令人們興奮、刺激、恐懼、尖叫連連,還戀戀不舍,至今津津樂道。因此,我也很為我們的一些國產特技電影感到羞愧。
故事很簡單,一條罕見的大白鯊來到了度假海灘的海灣吃人,一位美女、一個小男孩為此已經喪命,政府為了小鎮1年中難能可貴的旅遊收入,於是鎮長拒絕關閉浴場,要求警長閉嘴,昧著良心隱瞞真相,人們依然忘乎所以地在海水中嬉戲,卻不知道危險就在身邊,警長布朗對此痛心疾首,卻無能為力。這正反映出了政府和人性的貪婪,貪婪的兄弟是自私和冷漠,在金錢和利益面前,平常人的性命顯得那麼弱小而無助,不會有誰會關心你,而關心你的人也不一定能保護你。雖然無助,但美國公民是愛憎分明的,這在影片中喪子的太太狠狠地扇了布朗警長一個耳光便是明證,即使是在70年代的美國。這位太太說的沒錯,追求利益我不反對,但你不能因此漠視生命,即便他平凡的象一滴水,弱小的象一棵小草。警長默默不語,因為他有著同樣的是非觀,他沒有理由,也沒有力量反擊,即使他比那位太太強壯10倍,手下有一批的巡警。而那位哈瑞鎮長也默默地接受了這一切,因為他也有是非觀,而最令我感嘆的是,哈瑞毫不猶豫地對警長說:「對不起,布朗,你沒有錯,他們錯怪你了。」他們雖然可惡,但卻也很可愛,試想ZG的哪一位官員能夠對自己的錯誤作出道歉(對上的時候除外)?唉,你可以貪婪,可以自私,可以冷漠,但你不能不正直。
昆特是小鎮上的撲魚能手,他驕橫狂妄,自以為天下老子第一,殺死鯊魚是手到擒來的事,不費吹灰之力。他帶人出海,捕殺了一條小虎鯊,以為大功告成,只等邀功行賞,四處炫耀。大白鯊還是來了,噩夢猶在,在他的臉上狠狠地來了一耳光。於是,典型的美國式個人英雄主義元素開始登場,警長、昆特和海洋學家馬丁三人出海捕鯊,而且在昆特的堅持下,只駕駛著一條中小型號的漁船,狂妄讓昆特喪失理智,無知更讓他判斷錯誤,他只盲目相信他的經驗和能力,當大白鯊帶著三個浮桶依然可以潛入深海,他才意識到他要面對的是多麼可怕的一隻怪物。當巨鯊開始攻擊漁船,他的腳觸及大白鯊牙齒的一刻,我想他一定才真正有了恐懼和後悔,但狂妄和無知足以將性命送掉。整個電影中其實並沒有出現大白鯊的全景鏡頭,導演只是通過具有威懾力的鯊魚背鰭和突如其來的攻擊節奏,來營造一種凝重而緊張的氛圍,使電影始終保持高度的懸念和刺激感。怪物不能橫行,它必須死掉,這是人民的呼聲,這是社會的需要,警長布朗終於幸運地擊中了氧氣罐,巨大的爆炸將鯊魚撕成碎片,鯊魚死了,人民得救了,世界安寧了,英雄終於產生了(雖然來的不那麼英勇高大:))!
這個結尾實在是元嘉草草,這也是我感覺影片頭重腳輕的地方,我想斯皮爾伯格先生一定是厭倦了海上生活,事實也證明影片拍攝過程極不順利,劇組成員吃盡了苦頭,光是操縱用機械裝置做骨架,再蒙上橡膠做成的鯊魚皮的「大白鯊」就讓他們練了好幾個星期。幾個月間,他們受夠了為了模仿「大白鯊」的從內部空氣壓縮機傳出來的哭泣般的噪音,他們曾經想過,一旦拍完最後一個鏡頭,就把斯皮爾伯格拋下船去。拍攝結束後好一段時間,斯皮爾伯格才清醒過來,只覺得神經好像剛剛經受了一次電擊,於是他甚至發誓再也不到外景地拍電影了。據說天生十分討厭水的斯皮爾伯格是把第一助手留下來完成最後的工作的,他自己坐著一條小船逃跑了。當船漸漸開遠的時候,他站在船上模仿著麥克阿瑟將軍宣布:「我再不回來了。」所以,我想當時的第一助手肯定是也想逃走了。:)
影片配樂由好萊塢著名配樂大師約翰·威廉姆斯親手操刀。斯皮爾伯格想用一種舒緩的樂曲來緩和影片中的殘暴,或許可以用一段優美的鋼琴曲來表現大白鯊。但作曲家最後為《大白鯊》配上了伯納德·赫爾曼風格的陰森可飾的曲調,然後大致變化了一下,尤其在體現鯊魚的主旋律方面進行了一番調整,用上了一些迪斯尼影片《幻想曲》中斯特拉文斯基在「春天的慶典」一幕中為表現恐龍而譜的音樂,這也使《大白鯊》的音樂成為電影音樂中最震撼人心的音樂之一。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大白鯊》是部很不錯的片子。用30年前的眼光來看,《大白鯊》絕對是部經典之作,流傳了30年,不是經典由如何能夠做到?在這部電影中,斯皮爾伯格也展現了他出眾的導演才華,無論是結構的安排,還是收放的自如,電影始終以一種流暢的方式敘述,也為他在以後繼續執導《朱羅紀公園》等科幻巨制奠定堅實的基礎。那一年,斯皮爾伯格29歲。
剛看了美國經典影片《大白鯊》,不禁有些許感想。
美國是一個電影大國,好萊塢出來的經典就很多,當然《大白鯊》就是其中一部。這類題材我國總是不能有所突破,大概跟咱國的文化以及思想觀念都有一定的關系吧,這還是放下來不說的好,畢竟不管哪國的電影,現在我們都能欣賞,好的我們照單全收,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認真貫徹落實魯迅老先生所提的「拿來主義」,呵呵,說笑了。
一直對那些臨危不懼,坦然自若的人們有一種崇敬之感。就像《大白鯊》中那個捕殺鯊魚的船長,在隨時都可能出現生命危險的情況下,仍能夠談笑風聲,是何等的一種氣度。但接下來他倒出了他;死過一次」的經歷--在執行任務之後,船遭到襲擊,落水又被鯊魚圍困,最後倖免於難。
是不是這樣呢:人在「死過一次」之後就會大徹大悟,生出一種無畏無懼的氣度來,以至能夠坦然面對生死。
我們一貫是很難能放得開手腳的,前怕狼後怕虎,以致不能坦然的面對成敗得失。一個老辣的情場高手必定經過一次痛徹心扉的打擊,然後頓悟,從而能夠拿得起放得下,瀟灑自如。
這些不能不讓我們有所反思,難道我們真的就要等到「死一次」才要明白過來嗎?可怕的是「死過一次」還活過來的幾率太小太小,我們不能奢望上帝給我們一次這樣的機會。
怎樣能夠拿得起放得下呢?自然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要不隨便誰都是坦然自若的大丈夫了。我所能說的也只是,不要太看重結果,人生是個過程,而非結果,每個人的結果都一樣,而過程卻可以絢爛多彩,那是屬於我們自己的部分。
Ⅱ 怎麼評價電影《大白鯊》系列恐怖嗎
若要我推薦幾部恐怖驚悚電影,我的首推一定是《大白鯊》系列電影,此電影每一部都使用強大的3d特效演繹出人與鯊魚的驚險拼殺,既體現出人們在逆境絕望中的求生意識更深刻描繪了鯊魚兇猛捕食的樣貌,給觀眾驚險刺激的觀影體驗,因此獲得了較高的評分。
Ⅲ 大白鯊影評
電影《大白鯊》生產於1975年,是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超過1E美圓的電影,布魯斯(片中大白鯊的名字)至今也有31歲了。為此,去年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海濱小鎮埃德加敦在「瑪莎葡萄園」迎來了第一屆「大白鯊節」。這部在當時以驚人的特技效果震撼所有觀影觀眾的商業災難驚悚片,鯊魚給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公映之後,一度使美國的許多度假海灘變得冷冷清清,人們被大白鯊嚇壞了,震撼效果難以言表,甚至這部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成名作長期被定性為一部恐怖片,它也掀起了美國災難片的「第三次狂潮」。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待30年前的大白鯊,特技自然不可同日而喻,無怪乎近日再看影片,幾乎找不到驚悚的感覺,特技顯得簡單,請注意,我只用了簡單這個詞,而不是粗糙或者其他什麼形容詞,因為它雖然簡單,但並不粗糙,並不令人感覺不舒服,整個電影情節緊湊有力,畫面表現得十分流暢,並不因為它是30年前的作品,而顯得苯手苯腳,這一點令我由為嘆服,要知道今天的我們早已經歷無數特技大片的洗禮,可以充分想像當時的人們是如何目瞪口呆,和黑暗的影院中鴉雀無聲的景象,這也足以證明《大白鯊》對當時人們神經的沖擊之強、之猛,一時間鯊氣來襲!令人們興奮、刺激、恐懼、尖叫連連,還戀戀不舍,至今津津樂道。因此,我也很為我們的一些國產特技電影感到羞愧。
故事很簡單,一條罕見的大白鯊來到了度假海灘的海灣吃人,一位美女、一個小男孩為此已經喪命,政府為了小鎮1年中難能可貴的旅遊收入,於是鎮長拒絕關閉浴場,要求警長閉嘴,昧著良心隱瞞真相,人們依然忘乎所以地在海水中嬉戲,卻不知道危險就在身邊,警長布朗對此痛心疾首,卻無能為力。這正反映出了政府和人性的貪婪,貪婪的兄弟是自私和冷漠,在金錢和利益面前,平常人的性命顯得那麼弱小而無助,不會有誰會關心你,而關心你的人也不一定能保護你。雖然無助,但美國公民是愛憎分明的,這在影片中喪子的太太狠狠地扇了布朗警長一個耳光便是明證,即使是在70年代的美國。這位太太說的沒錯,追求利益我不反對,但你不能因此漠視生命,即便他平凡的象一滴水,弱小的象一棵小草。警長默默不語,因為他有著同樣的是非觀,他沒有理由,也沒有力量反擊,即使他比那位太太強壯10倍,手下有一批的巡警。而那位哈瑞鎮長也默默地接受了這一切,因為他也有是非觀,而最令我感嘆的是,哈瑞毫不猶豫地對警長說:「對不起,布朗,你沒有錯,他們錯怪你了。」他們雖然可惡,但卻也很可愛,試想ZG的哪一位官員能夠對自己的錯誤作出道歉(對上的時候除外)?唉,你可以貪婪,可以自私,可以冷漠,但你不能不正直。
昆特是小鎮上的撲魚能手,他驕橫狂妄,自以為天下老子第一,殺死鯊魚是手到擒來的事,不費吹灰之力。他帶人出海,捕殺了一條小虎鯊,以為大功告成,只等邀功行賞,四處炫耀。大白鯊還是來了,噩夢猶在,在他的臉上狠狠地來了一耳光。於是,典型的美國式個人英雄主義元素開始登場,警長、昆特和海洋學家馬丁三人出海捕鯊,而且在昆特的堅持下,只駕駛著一條中小型號的漁船,狂妄讓昆特喪失理智,無知更讓他判斷錯誤,他只盲目相信他的經驗和能力,當大白鯊帶著三個浮桶依然可以潛入深海,他才意識到他要面對的是多麼可怕的一隻怪物。當巨鯊開始攻擊漁船,他的腳觸及大白鯊牙齒的一刻,我想他一定才真正有了恐懼和後悔,但狂妄和無知足以將性命送掉。整個電影中其實並沒有出現大白鯊的全景鏡頭,導演只是通過具有威懾力的鯊魚背鰭和突如其來的攻擊節奏,來營造一種凝重而緊張的氛圍,使電影始終保持高度的懸念和刺激感。怪物不能橫行,它必須死掉,這是人民的呼聲,這是社會的需要,警長布朗終於幸運地擊中了氧氣罐,巨大的爆炸將鯊魚撕成碎片,鯊魚死了,人民得救了,世界安寧了,英雄終於產生了(雖然來的不那麼英勇高大:))!
這個結尾實在是元嘉草草,這也是我感覺影片頭重腳輕的地方,我想斯皮爾伯格先生一定是厭倦了海上生活,事實也證明影片拍攝過程極不順利,劇組成員吃盡了苦頭,光是操縱用機械裝置做骨架,再蒙上橡膠做成的鯊魚皮的「大白鯊」就讓他們練了好幾個星期。幾個月間,他們受夠了為了模仿「大白鯊」的從內部空氣壓縮機傳出來的哭泣般的噪音,他們曾經想過,一旦拍完最後一個鏡頭,就把斯皮爾伯格拋下船去。拍攝結束後好一段時間,斯皮爾伯格才清醒過來,只覺得神經好像剛剛經受了一次電擊,於是他甚至發誓再也不到外景地拍電影了。據說天生十分討厭水的斯皮爾伯格是把第一助手留下來完成最後的工作的,他自己坐著一條小船逃跑了。當船漸漸開遠的時候,他站在船上模仿著麥克阿瑟將軍宣布:「我再不回來了。」所以,我想當時的第一助手肯定是也想逃走了。:)
影片配樂由好萊塢著名配樂大師約翰·威廉姆斯親手操刀。斯皮爾伯格想用一種舒緩的樂曲來緩和影片中的殘暴,或許可以用一段優美的鋼琴曲來表現大白鯊。但作曲家最後為《大白鯊》配上了伯納德·赫爾曼風格的陰森可飾的曲調,然後大致變化了一下,尤其在體現鯊魚的主旋律方面進行了一番調整,用上了一些迪斯尼影片《幻想曲》中斯特拉文斯基在「春天的慶典」一幕中為表現恐龍而譜的音樂,這也使《大白鯊》的音樂成為電影音樂中最震撼人心的音樂之一。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大白鯊》是部很不錯的片子。用30年前的眼光來看,《大白鯊》絕對是部經典之作,流傳了30年,不是經典由如何能夠做到?在這部電影中,斯皮爾伯格也展現了他出眾的導演才華,無論是結構的安排,還是收放的自如,電影始終以一種流暢的方式敘述,也為他在以後繼續執導《朱羅紀公園》等科幻巨制奠定堅實的基礎。那一年,斯皮爾伯格29歲。
Ⅳ 大白鯊的電影劇情
位於度假勝地佛羅里達州的海洋世界樂園即將開幕,吸引了來自各地的遊客。園內除了有驚險的機動游戲外,還有從海洋誤闖自來的小白鯊魚。由於小白鯊離開了母親,終日鬱郁寡歡,不久更因意外猝死去了。小白鯊的母親得悉愛兒死去,遂不顧性命的潛入樂園,誓要為愛兒報仇。
園內發生咬死人事件後,樂園生意一落千丈,而在上集曾勇擒大白鯊的警長的兩名兒子剛巧在樂園工作,二人秉承父親的勇敢機智,合力與大白鯊一決高下。
(4)電影大白鯊反映了什麼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Michael Brody
演員 丹尼斯·奎德
前部警長的兒子,擔任海洋樂園工程師。年少時就曾在海灘上從大白鯊口中險死還生,17歲在父親給他找到沙灘的暑期兼職時和夥伴偷溜去劃船,結果又遭遇大白鯊襲擊。
Kathryn Morgan
演員 Bess Armstrong
公園的資深海洋學家,對海豚有極深的了解,在發現大白鯊的蹤跡前,就因為兩頭海豚的異常反應懷疑有什麼不好的事情即將/已經發生,但因為沒有證據,她還是派遣機械師Shelby Overman潛入水中修理和保護公園入水口。
Calvin Bouchard
演員 小路易斯·格賽特
公園經理,所有者,在Overman的遺骸被發現後依然無法相信大白鯊來襲的消息,在他眼中利益遠比別人的命重要。
Phillip FitzRoyce
演員 西蒙·麥克金代爾
獵人,Calvin經理的朋友,曾在大白鯊來襲的消息還沒有得到進一步確認時宣稱要直播捕殺大白鯊。
Sean Brody
演員 John Putch
麥克的弟弟。幼年時在沙灘上搭沙灘塔的同時發現了沒被任何其他人注意到的、在水中寂靜遊走的大白鯊;小時候曾在纏著哥哥一起出去劃船的時候遭遇大白鯊襲擊。
Jack Tate
演員 P.H. Moriarty
Philip的助手,幫助他一起設置陷阱企圖捕捉並殺死大白鯊,最終卻與他一同葬身魚腹。
Ⅳ 有關大白鯊的電影
就叫《大白鯊》。但好像出了三作,忘了是哪一作了。
Ⅵ 有關電影《大白鯊》的問題
那是第三部
Ⅶ 大白鯊的影片評價
《大白鯊》一經上映就獲得了影評人的普遍好評。《芝加哥太陽報》影評人羅傑·埃伯特稱這是「一部轟動一時的高效動作片」,認為其中的角色已經發展出了真實的人性,讓這部可怕的驚悚片得以更上一層樓。《綜藝》雜志的A·D·墨菲(A.D. Murphy)稱贊了斯皮爾伯格的導演能力,還稱羅伯特·肖的表現「絕對無與倫比」。《紐約客》的寶琳·凱爾(Pauline Kael)認為,本片是「有史以來最激動人心而又倒行逆施的恐怖片……比伍迪·艾倫的早期作品更具熱情,而且更是電力十足,從伍迪·艾倫的那種風格來說還很有趣」。《新時代》(New Times)雜志的弗蘭克·里奇(Frank Rich)寫道:「斯皮爾伯格擁有這個年代絕大多數美國電影人都缺乏到有些荒謬的那種得天獨厚的天賦:他的確知道如何通過銀幕來講故事……《大白鯊》中的一些最可怕的場景里我們甚至都沒有看到鯊魚,這正是這位導演天賦的絕佳體現」。朱迪思·克里斯特(Judith Crist)在《紐約》(New York)雜志上形容本片是「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的最高級別冒險娛樂」作品,還稱贊了其中演員的表演和「非凡的技術成就」。雷克斯·里德(Rex Reed)贊揚了片中讓人神經緊崩的動作場面,他的總結認為,「《大白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恐怖片,每個部門的表現都很完美」。
不過,也有部分影評人對本片評價不佳。《紐約時報》的文森特·坎比(Vincent Canby)寫道:「不知這電影到底是怎麼搞的,我們甚至都沒有一次對這頭鯊魚的受害者感到特別的同情……那些最優秀電影中的人物性格會通過行動反映出來。而《大白鯊》里的人物性格只是其行動的一部分……就像舞台上那些在必要情況下動用的道具和信息傳遞一樣。」不過他也覺得電影內容表現上雖然欠佳,但還是可以給觀眾帶來很大的樂趣。《洛杉磯時報》影評人查爾斯·強普林(Charles Champlin)認為電影不應評為PG級,稱「《大白鯊》對於孩子們來說太可怕了,而且很可能會讓任何年齡段的觀眾感到反胃……」他認為這部電影過分依賴於可怕的內容對觀眾造成的沖擊,作品本身實際上漏洞百出,演技笨拙、劇本粗糙。國家評論協會的瑪西婭·馬吉爾(Marcia Magill)稱,雖然《大白鯊》單憑其後半截來說就值得一看,但片中幾位主角對鯊魚的追捕卻是「忙碌之中漏洞百出」。《評注》(Commentary)的威廉·S·佩切(William S. Pechter)認為本片會讓那些追求感官刺激的觀眾感到頭腦麻木,其製作的本質就是在進行這樣的操縱。《鄉村之聲》的莫莉·哈斯克爾(Molly Haskell)也有類似的觀點,認為電影「在嚇人方面就像電腦般精準……你會感覺自己就像是一隻正在接受休克療法的老鼠」。影片最常為人詬病的就是其中的人造機械鯊魚:馬吉爾聲稱「這頭經程序設定鯊魚的特寫鏡頭真是假到不能再假了」,2002年,在線影評人詹姆斯·伯拉迪尼(James Berardinelli)表示,如果不是斯皮爾伯格巧妙設置懸念的導演技巧,觀眾只會對其中的道具鯊魚感到好笑,比那些電子鯊魚的好笑程度還要翻倍。《哈勒威爾電影指南》(Halliwell's Film Guide)聲稱,《大白鯊》中「雖然包含真正有懸念和恐怖感的段落」,但這仍然不過是「一部缺乏解說、直截了當的驚悚片中加上過分哆嗦的對話和一頭最終出現時實在沒法讓人信服的怪獸
Ⅷ 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成名作《大白鯊》系列,到底恐怖到了一種什麼樣的程度
《大白鯊》的選材都是以人和自然的相處為主線引發的故事,可以說是奠基性的地位。如果沒看過《大白鯊》的朋友,估計聽到這個名字就覺得挺滲人的吧。很好,你的猜想是正確的。大白鯊又稱噬人鯊,是大型進攻性鯊魚,它那強大的破壞力暫且不說,電影畫面里它血盆大口一張,我都覺得是要吃人的節奏,嚇得我膽兒顫。恐怖程度還用說嗎?
劇中主要講的是旅遊旺季時由鯊魚吞食遊客引發的人心惶惶,警察局長馬丁在生物學家布朗的分析下發現並確定了殺人的大白鯊,在捕魚達人昆特的自動請纓下,三人合力與大白鯊鬥智斗勇的故事。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一直站在話題的高峰,自然這一片凈土,人、陸、空又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相處才能互不侵犯,共享這個空間,讓人反思、困惑。
影片中是歐美的「一貫大片兒」既視感,特效滿分,有些鏡頭為了營造驚險刺激的感覺比較有視覺沖擊感,建議膽小的朋友不要單獨觀看。
Ⅸ 《大白鯊》這部電影為什麼給網友留下深刻印象,它有那些精彩瞬間
《大白鯊》是美國於1975年上映的一部驚悚電影,本片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拍攝的經典影片之一。是根據彼得本奇利的同名小說《大白鯊》改編而來。由美國演員羅伊施奈德、理查德德萊弗斯、羅伯特肖、莫瑞漢密爾頓等人主演。
其中最精彩的劇情是三人沒有別人的幫助和資助,義無反顧地踏上獵鯊征程的情節最精彩。他們最後在遠海區,通過血肉吸引來了大白鯊,但是他們的獵殺並不順利,這條體型巨大嗜血如命的大白鯊不但逃出了他們的陷阱,甚至開始殘暴地攻擊他們的漁船,捕魚能手昆特不幸葬身魚腹,最後警察局長馬丁用氣槍擊中了鯊魚口中的氧氣瓶,最終殺死了鯊魚。經歷過搏鬥、死亡的他們最終決定返回家園。雖然過程是殘酷的,但是結果還是令人欣慰的。
《大白鯊》獲得了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效,以及劇情片最佳原創配樂,是一部值得多次重溫的經典電影。
Ⅹ 電影大白鯊的故事有什麼深刻的意義嗎侏羅紀公園呢,如果要寫電影評論哪一個會好寫一些,給點提示吧。
兩部都是斯皮爾博格的經典電影。之所以經典主要是因為成功的特技和驚險效果的塑造。大白鯊探討了人性,侏羅紀公園討論了人與自然、人與其他生物以及封閉世界與開放世界的關系。
侏羅紀公園的影評比較好寫,因為資料比較多,而且有三部和原著小說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