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八佰》裡面提到的那個會議是什麼來著
是布魯塞爾會議
如圖所示,有圖有真相。
2. 電影八佰里為何要抱著手榴彈跳下去,這樣做有什麼意義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隨著我們收入的上升以及生活費水平的上升,我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精神享受,然而精神享受是有很多的方面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經常會使用的一些精神享受方式就是看電影以及看電視,在熱點上非常火的就是八佰,在電影當中有一個讓人們感覺非常心血澎湃的橋段,就是在抗日戰爭當中,那些戰士們抱著手榴彈跳了下去,網友們不僅在網路上討論這一種自殺式的攻擊,那麼就像網友們提出的這一些問題,他們為何要抱著手榴彈跳下去呢?這樣像八佰裡面抱著手榴彈跳下去有什麼意義呢?
綜上所述便是電影八佰當中戰士們抱著手榴彈跳下去的原因以及他們所做著一些事情的意義所在。
3. 八佰為什麼要過橋
這是因為電影《八佰》中謝晉元接到上面的命令,要求他們撤退到租界,而去往對岸租界的路只有那座橋,所以最後必須要過橋。
《八佰》是由管虎導演拍攝的一部戰爭題材的影片,電影主要講述在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最後以」八佰」壯士撤退到租界結束。
電影在他們過橋後結束了,只有一句被群眾淹沒的台詞「把武器交出來「。而現實遠比電影殘酷,過橋後,武器馬上被收繳,壯士們成了孤軍,不得不在租界里被軟禁了近4年。
而團長謝晉元在1941年4月一個普通的早晨出操時,疑遭暗算,被日偽收買的叛徒活活刺死,事發後,數十萬上海市民自發前往悼念,其他將士們也未能倖免於難,後被日軍羈押,強征勞役。
(3)電影八佰過橋為什麼不用煙霧彈擴展閱讀
1937年10月30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為主帥者,愛惜所部與犧牲所部,皆有一定程度,令謝晉元死守閘北一隅,任務與目的已達,故令其為榮譽之撤退,不必再作無謂之犧牲矣。」得知部隊要撤退時,謝晉元和戰士們十分難過,他們發過誓,要戰斗到最後一個人,但軍令如山。
1937年10月31日晚,謝晉元率部撤退進入英租界,所到之處,「八百壯士」被視作英雄,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按照約定,部隊本應經過租界馬上回到中國前線,但租界當局受日本人威脅,沒有履行約定,而是對謝晉元部隊進行繳械。最終「八百壯士」被軟禁於孤軍營中。
1940年3月,「漢奸」汪精衛成立偽國民政府,派員用「高官」誘降謝晉元,但被謝晉元當面斥責,「爾等行為,良心盡喪,認賊作父。我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鬼。以保國衛民為天職,余志已決,絕非任何甘言利誘所能動。」
1941年4月24日凌晨5點,謝晉元被敵人收買的叛徒殺害,謝晉元遇害後,各界民眾極為悲憤。在殯殮儀式上,前往悼念的市民陸續達到30餘萬人。
1938年10月12日,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一文中稱贊「八百壯士」是「英勇抗戰、為國捐軀的民族革命典型」。國難當頭,他們挺身而出,向死而行。每一個血染的名字,每一個燃燒的忠魂,匯聚成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緬懷英烈,銘記歷史。
4. 歷史問題:日軍攻打四行倉庫時為什麼不用迫擊炮
迫擊炮和擲彈筒都是曲射火力,在打擊基本處於同一平面的目標時很有效,打擊海拔高度低於自己的目標時更有優勢,尤其適合於反斜面部署,參見沖繩戰役的日軍守里防禦戰。用曲射武器打擊高處目標效果就會很差,因為落點很難計算,而且以大發射角的曲射武器打擊窗戶之類目標幾乎不可能命中,所以攻堅戰時打擊堅固樓房基本還是用直瞄武器為好,比如火箭筒、輕重機槍和無坐力炮,配合煙霧彈更好。
不用擲彈筒是因為擲彈筒射程很近,基本屬於近距離支援武器,而四行倉庫附近幾十米內缺乏掩護,擲彈筒又不能仰射,所以毫無用處。日軍攻擊時其實使用的方式還是梯子、鐵板、棉被加機槍掩護,後來還斷水外加使用了戰防炮一類的小口徑火炮。
「從南面使用重炮」——蘇州河一帶是否適合架設重炮?架設重炮需要布置炮兵陣地,炮兵陣地不能選在地質松軟的河沼地帶,炮兵陣地也不可能在重機槍的火力覆蓋下構築展開,四行倉庫到蘇州河和租借圍牆都很近,日本人不傻,他們不會漏這個空子的。
5. 電影八佰里為何要抱著手榴彈跳下去,導演對此有作回應嗎
這部電影讓人感動的並不止是這一個場面,只是這種壯舉,帶給我們的心靈沖擊實在太大,要知道,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的戰爭改編的,也就是說,真實的戰爭,遠比我們現在在電影里看到的還要更加的殘酷,而這些為了堅守陣地的士兵,做出的犧牲肯定也遠遠不止這些。
我們現在的國泰民安,就是這些先烈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謹記歷史,不忘初心,向英雄們致敬。
6. 八佰為什麼最後要沖橋
戰士們為啥沖橋?《八佰》之所以要沖橋就是為了存活下來。在電視劇中表明之所以允許其中數百人作為備用,是為了在另一邊的法租界向國際觀察員展示,這個國家希望通過這場戰斗表現出決心抵抗戰爭的心情,並且還希望贏得西方的同情,然後獲得在議會中發言的權利。
最後,不管是留下打掩護的士兵,還是最後沖橋撤退的士兵,他們都是值得歌頌的抗日英雄。他們都投入到了抗日中去,所以單憑這一點說沖橋撤退就不是真英雄的,這種思維本來就是一種問題。
一部好的戰爭片必須是可以讓人感受到真實的戰爭,所以對《八佰》的結局為什麼要沖橋並不是這部劇的敗筆,而是最貼近歷史的存在。
很多人也是看了討論之後才恍然大悟,而後再去電影院欣賞一遍,這也讓這部電影得到了不錯的口碑和票房,可見並不是導演的不用心,而是太用心讓人無法接受而已。
7. 電影八佰最後為什麼過橋時日本人開槍
在看《八佰》的時候,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細節,比如當時為什麼要義無反顧的沖橋?日本人為何要在那個時候開槍?
(一)撤離四行倉庫
和之前在四行倉庫的戰斗相比,在最後離開倉庫過橋的過程中,四行倉庫守軍遭到日軍機槍掃射,出現了部分人員傷亡,其中就包括實際的戰場指揮官楊瑞符營長,確實是比較憋屈的,可能很多觀眾都會覺得,與其如此,還不如繼續在四行倉庫堅持戰斗,像死守寶山的姚子青營一樣,戰斗到最後一個人,打死一個夠本兒,打死兩個賺一個。
所以說,和在四行倉庫的堅決戰斗相比,八百勇士真正的遭受的屈辱其實並不是日本人給予他們的,而是在撤離四行倉庫之後,進入租界才開始的,而且是當時中國的所謂的友邦給予他們的。這也是中國在當時的國際秩序中的地位的反映。中國人不怕死,尤其是為了抵抗侵略,都願意捐軀報國,但列強卻不允許中國抵抗,要制止中國人抵抗。這才是更大的屈辱。
8. 八佰電影中,最後為什麼要過橋與其過橋被打死,不如繼續跟日本人死磕啊,這樣還能多殺幾個日本人!!!
正確解釋,自日本侵略開始,國民黨就節節敗退,撤退成了國民黨的口頭禪。所以影片前期的拚死抵抗最後的大翻轉很有戲劇性。
9. 八佰過橋
設火車速度x米/秒,長度y米
45x=800+y
35x=800-y
解得x=20
y=100
故火車速度20米/秒,長度100米
10. 二戰時為什麼不用煙幕彈
用啊 電影那都是追求藝術效果 讓人體驗戰爭的血腥殘酷的 要是真實情況的話 沒有人是願意白白頂著人家火力硬沖 基本是的模式就是
1
火力班火力掩護(或者大炮掩護)··· 打的敵人不能一直擁有視野和火力 不能對你射擊
另一小組側面沖鋒 從側翼向沒有掩體掩護的敵人射擊
2
如果敵人躲得很好 對方工事堅固無法火力壓制的時候
那就放煙霧彈沖鋒咯
3其實煙霧彈多用來掩護撤退 尤其是TANK 坦克基本上都有煙霧彈發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