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傳遞的是信仰。單純的看這個影片,我也覺的挺無聊的。但是被裡面虔誠的信仰吸引了。不想看,但是覺得很美好。欲罷不能。
⑵ 岡仁波齊:讓人回到「正念」
看完電影《岡仁波齊》回到家,已將近23點。我對愛人說:「你一定要去看下《岡仁波齊》這部電影,很好看。」「不,不應該說是好看,應該說是很有意義。」我改口道。
《岡仁波齊》用好看去形容似乎不太恰當。因為它沒有吸引人的情節,沒有明顯情節的高潮,也沒有情節的反轉,沒有人物品性在故事前後的大變化。它講的就是11個人從康芒出發到「岡仁波齊」山去朝聖的故事,近乎是紀錄片式的拍攝,但沒有紀錄片的解說旁白。人物沒有多少台詞,他們的講話也就是日常生活的對話。影片甚至沒有主角配角。開頭還相當冗長,用了比較長的時間講述他們如何准備去朝聖。冗長而莫名其妙的開頭一度讓我誤以為這是一部爛片,因為好看的電影一般在開頭就能牢牢抓住觀眾。但是,當看到這11個人從村口出發——1個人開著拖拉機,10個人跟在後面,走幾步,手板「咵——咵——咵」三聲 ,再「唰」的一聲整個身體匍匐到地,再磕頭,再「咵」一聲後站起,我一下子被震懾到了。
西藏信徒的三步一拜磕長頭是聽說過的,但從影片真實完整的呈現中看到還是第一次。我認為影片講述的是真實的,不是說這幾個人就真的一路拜到岡仁波齊,仁次曲珍真的就在路上生了孩子,楊培爺爺真的就死在岡仁波齊山腳,而是說藏民千百年來的信仰是真的,這種對信仰的表現方式也是真的,電影展現的情節也在不同的人身上發生過,是這樣的真實。從他們走上朝聖之路,到到達岡仁波齊峰頂,電影時長將近兩個小時,在情節沒有多少起伏變化情況下,我沒有一點點地轉移注意力,而且還一次次地被觸動。我想這中間有獵奇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心靈上的震撼和洗滌。生活在現代社會,內心經常紛擾焦慮,經常在想自己該追求什麼放棄什麼。看著影片里這群「咵——咵——咵」跪拜一直到岡仁波齊峰頂的人,那一刻,內心的紛擾一下子煙消雲散。就像禪修中講的「正念」,人一下子回到了「正念」來了。
《岡仁波齊》中的11人,從康芒某村出發,長身跪拜2000來公里,跪拜10萬次,先到拉薩大昭寺,再到神山岡仁波齊。歷時一年多。他們這一年,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吃飯睡覺休息,長身跪拜。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風雨冰雪,只向一個方向,只為一個目標。
如果你認為他們真苦啊,經歷那樣的苦難後,終於抵達了目的地,那是錯了。路途是很艱辛,大風雪天要走;路遇漫水要長身跪拜到水裡過去;路遇塌方要跪拜過去;9歲小姑娘生病了,媽媽說還要跪拜,跪拜對她好;車頭被別的車幢沒了,推著車斗也要前行;仁次曲珍懷孕跪拜,生完孩子還一樣拜,背著孩子也拜。然而,他們並不覺得苦,楊培爺爺說要頭上磕出包來才好。你個年輕人就相互開玩笑,誰頭上磕出包了,誰的腳磕破了。他們晚上搭帳篷,睡前大家念經,念完經甜甜入睡。在春日的河水邊,他們還邊唱歌邊跳起舞來。孩子在路上出生,放在車上一路跟著走,楊培爺爺說 這孩子真幸運,能降生在朝拜的路上。楊培爺爺死在岡仁波齊山腳,尼瑪扎堆說,叔叔的畢生願望是到岡仁波齊朝拜,他死在岡仁波齊山腳,真是他的福分。不止是尼瑪扎堆這樣認為,我也是這樣認為的。而我前排一女士也感嘆,老爺爺太有福氣了。當信仰完全植根心底,真的就有這么強大的力量吧。禪修的「正念」就是回到當下,執念正在做的事情。《好萊塢報道》評價這部電影:「它描述生死,不卑不亢,無喜無悲。」真是這樣。
這一路朝拜,他們為自己祈福,為自己贖罪,為來生求福。同時,楊培爺爺說,大家應該把眾生的平安福氣放在第一位。這樣的信念下的朝拜,才會有這樣的情節:他們把車斗推出幾里了,然後又返回來,繼續跪拜那段推車走過的路;他們路遇同樣朝拜的,就喊了一起喝茶,也被別的路遇的人喊去喝茶,住宿,他們對陌生人熱情、不防備;而他們遇到的牽毛驢朝聖的四川雅安來的夫婦,妻子不捨得毛驢拉貨,就自己拉車,丈夫說毛驢像他們家人一樣,也要到拉薩朝拜,不能累了它;他們的車被越野車撞了,司機說他車上兩人,一個呼吸衰弱非得兩個小時趕到醫院,他們說那好吧,你們走吧,不要任何的賠償,而接下來,車壞了,他們要推著車斗前行。
是啊,看起來他們是苦的。但他們把這個視為一種修行,一種圓滿,哪裡還會有苦。他們唯恐自己不夠虔誠,唯恐少跪拜了一次。所以他們要把車推走後,又返回來跪拜。
如果你認為,這種朝拜真神聖,那你也錯了。因為《岡仁波齊》讓我意識到,原來這些艱苦的朝聖、虔誠的信仰,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這只是他們的日常。。對他們來說,只是出了一次遠門。他們有時候也會犯懶,片中有一幕,屠夫正磕著頭,突然就睡在了路上,不願再動彈,直到小女孩說「加油」,他才爬起來。到了晚上,老人會批評大家走的步子太多,頭磕得不夠深。而大家,心領神會。半路上,他們碰到了一個老者,老者批評屠夫,頭上不能纏頭巾。告訴他們朝拜的時候頭一定要磕到地,頭上不能纏頭巾,戴帽子,心裡念什麼經,步數就應該是幾步。他們一一地聽著。老人請他們住在他家房子里,說他的兒子也朝聖去了,房子很大。他們住在老者家裡,第二天給老者干農活,耕地。說起了以前耕地時要舉行的儀式,老人感嘆說,現在人都不知道幹嘛的,做事情總急急忙忙的。還有個情節,朝聖者到了拉薩後。年輕小伙和理發店的漂亮小妹聊上了,走的那天,小伙依依不捨,答應會回來找她。那一刻我才知道,這些看似「臟兮兮」的朝聖者,原來和我們一樣,是普通人。他們也會追求漂亮女孩,也會換上時髦的運動裝、運動鞋,充滿了青春活力。他們也用嶄新的手機打電話回家問好聊天。
他們其實跟我們一樣,但不一樣的是,他們心無雜念,專心做著一件他們畢生信仰的一件事。做得那麼自然,那麼堅定不移。生死在信仰面前都是小事,何況別的。
看著這樣的片子,你內心還能有紛擾嗎?你的心靈也隨著「咵——咵——咵」「唰」的聲響,回到禪修的「正念」了。
我是剛聽完樊登書會的《我戰勝了抑鬱症》這本書。趕來看的《岡仁波齊》。樊登說,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有過抑鬱,有將近百分之一二十的人有輕度抑鬱症。我就想,現代人真應該來看看《岡仁波齊》,你聽著那「咵——咵——咵」的聲音,看那全身匍匐,頭磕到硬地面的情景,內心還能有什麼紛念呢?
然而,《岡仁波齊》從20日上映,龍泉23號才開始排片,而且每天只排了一個檔期。而同期的《變形金剛5》每天排16個檔期。這跟《岡仁波齊》不宣傳不炒作有關,當然更有關的,我覺得可能是現在人的價值追求。現代人要商業的,要熱鬧的。要錢錢錢。這些當然也沒錯。但是有一天我們忽然覺得迷失了方向,忽然覺得人與人之間怎麼這樣。生活怎麼那麼沒意思等等。所以,如果你內心有紛擾了,真可以去看下《岡仁波齊》。
同看這場電影的有12個人。前一排坐四五個,從他們的言談中聽出來,他們去過西藏,他們能隨著電影述說那是哪裡哪裡。他們不時地感嘆,有時嘆氣,有時發出「嘖嘖嘖」聲,有時議論。我一開始也驚訝,忍不住跟同伴議論,後排一姑娘提醒我,能不能小聲點。我意識到自己打擾別人了,後來就小聲說,再後來根本不想說了。當夜晚的誦經聲傳出帳篷,傳到整個明凈的天空,傳到雪山綠林。我又一次熱淚盈眶。
⑶ 電影推薦《岡仁波齊》記初心,敬天地
隊伍里的孕婦,在路途中產子後,帶著孩子,繼續前行
隊伍里的小女孩,途中生病,依然堅持叩首
隊伍里的老爺爺,在岡仁波齊山下逝世,眾人為其壘起石堆
途中拖拉機壞掉,丟掉車頭,繼續推車前行
途中用光了所有錢,在拉薩打工兩月,繼續前行
不顧路上發上的狀況,他們只是一門心思地往前朝聖
一切在我們看來的艱辛
他們卻不覺,因為信仰
關於宗教,當下的國人大多已經並不了解,或是乾脆就被當成封建迷信,這真的是無比的可悲,縱觀世界各國,美國總統至今任職典禮上,還要將手放在聖經上,庄嚴宣誓。而影片中11個人,可以說已經將宗教與信仰融入於生活,乃至血液里,我們覺得的匪夷所思,不過是他們的日常生活。
看完本片,我真的很感慨,信仰的力量。可惜的是,當下很多人失去信仰的同時,還失去的敬畏之心。
《岡仁波齊》這部電影的海報上有句話,「在路上,遇見更好的自己。」高原的朝聖之路,似乎離我們很遠,但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又何不是如此呢。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到達的「岡仁波齊」,只是有人在路途中,忘記了出發的目的;有的人在路上遇到艱辛,選擇了停下;還有的人選擇了危險的「捷徑」。
記住自己的初心,敬畏天地,走好自己的路!
作者孫凌,連續創業者,資深校園市場專家,認證生涯規劃師,每天分享所思所想。
⑷ 電影《岡仁波齊》的看點是什麼
個人覺得就是了解藏民的生活以及信仰的力量
⑸ 如何評價《岡仁波齊》這部電影
看過《岡仁波齊》這部電影,任何語言與文字在這部充滿內涵的電影面前將是一片無力與蒼白!畢竟這部電影很有內涵,用片中一位長者的話來說:把自己的內心裝滿眾生。
⑹ 《岡仁波齊》(《pathsofthesoul》)—信仰的力量
周末在家,受俞敏洪老師啟發,一個人安靜的坐在書桌旁觀看《岡仁波齊》。它算是一部冷門片,看完難免有些迷茫與難受,空落落地不上不下。或許是因我對這部片子懷抱了既定的期待,關於岡仁波齊,關於信仰,關於迷茫人生中一直苦苦追尋的方向和答案。然而電影里卻未明確釋出,這部小眾文藝片(紀錄片)平鋪直述的貫穿始終,冗長的開頭,毫無情節起伏。處於無法辨明本就本色出演的朴實藏民的背景下,卻在手板「咵——咵——咵」三聲響起後,目睹到朝聖者「唰」的一聲整個身體匍匐到地,磕頭,再「咵」一聲後站起的畫面後,心靈著實被震懾到。
《岡仁波齊》是一部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故事」的電影,卻用朴實無華詮釋著美。它所有的「故事」,都是由老人、孕婦、孩子、失意的少年和有意贖罪的屠夫組成的朝聖隊伍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大部分時候,都是一些起居、吃飯、誦經、扎營等瑣碎的日常。以及,最重要的,磕頭。
影片不厭其煩地多次表現了隊伍中每個人磕頭的神情與姿勢:始終目光專注、姿勢規整、步伐穩健。當被偶遇老人糾正細節之後,仍毫無怨言,端正姿勢與態度,重回隊伍中來。
如此的重復,再重復,叩首,再叩首,一行人從西藏最東邊的芒康,一路走到了拉薩,而後又從拉薩,走到神山岡仁波齊。2700公里的路途,一步三叩首,沒有一個人落下一步,來自芒康的十一位藏民,懷著不同的理由,一路向西朝聖。
片中的岡仁波齊(Kangrinboqe)位於東經81.3°,北緯31°,是岡底斯山的主峰。又是世界公認的神山,被譽為神山之王。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雍仲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
由南面望去可見它著名的標志:由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一橫向岩層構成的佛教萬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標志,意為佛法永存,代表著吉祥與護佑。)岡仁波齊峰經常是白雲繚繞,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峰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
千百年來朝聖者絡繹不絕,在通往神山的一條條道路上,形成了一個耐人尋味、令人感慨的永動流。神山已深深地寓於西藏的宗教歷史文化之中,她神奇誘人,是人與神、人與自然結合的精神之山、文化之山、信仰之山。
他們這樣一群人沿路叩頭祈禱,最後到「神山」之下繞山朝拜數圈,才算完成宿願。要是在朝拜中死去,那便是福高德重,從聖地升天;要是朝拜回歸,便得到當地居民無限的崇敬,因為到過「聖地」,且取得「聖水」、撮得「神土」而回,堪稱功德高深。
一年裡在這條路上的四季有新生命的啼哭,有運輸工具的毀壞,有耄耋老人的逝去,但這些都未曾熄滅他們對岡仁波齊嚮往的心焰。電影中幾處情節給人印象之深,小女孩磕頭的循環動作致使額頭被磨破,有心的母親教導她:「不要怕,繼續磕,磕頭會帶給你智慧」;屠夫疲憊停歇時,小女孩帶著甜甜笑意的一句「加油」;路遇積水,一行人相互對視於不言中,摘下羊皮圍裙撲到水中繼續朝拜的選擇;朝拜者停下腳步為不起眼的昆蟲讓路的默契;孕婦在途中驚人又堅韌的意志力等......
不禁想到倉央嘉措的詩: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誦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我往山上一步一步的走,雪往下一點一點的下,我和雪約定的地方,想起了我的母親,我們都是同一個母親,但是我們的命運卻不一樣.....」我在回味,不斷反芻著影片的點滴,信仰的力量,讓一切顯得那麼飽滿,那麼醇厚。
我一直堅信,虔誠始終存在,並且以一種古老、質朴和無聲的方式在傳承著,如同一條源遠流長的河流,有時平靜,有時湍急。
作為追尋者與旁觀者。感受大為冰火兩重天,有些淚灑當場,有些嗤之以鼻。原來難以對話的兩個世界,一部電影就像一個時空穿越的蟲洞,開啟了異次元世界的大門,把似乎是另一個文明的影像傳遞了「正常」的現代世界中。於是「正常」的人們爭相獵奇,盯著屏幕里的人們做著令人匪夷所思的事,議論紛紛,有的人說「他們真美好」,有的人說「他們真愚昧」。好萊塢則評價道:「它描述生死,不卑不亢,不喜不悲。」
在我看來,現代都市人與西藏原住民,非先進與落後,而是兩種不同的文明,卻都有著心之所向。對很多藏民來說,宗教就是生活,生活則是信仰。
我更加嚮往西藏,那裡是離天最近的地方,雪域風光是何等迤邐壯觀,數座高原,十萬牛羊,五百牧雲,三千佛唱,天光雲彩,雄峰疊嶂。珠穆朗瑪萬山之尊,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蒼勁雄渾,納木錯湧起海洋般的潮汐,羊卓雍錯泛起寶石般的波瀾,那曲的碧野新綠,林芝的江南春色,氂牛,藏羚,黑頸鶴,雪豹,孟加拉虎,就連當地的動物都有著非凡俗之相...那是我心底嚮往的遠方,信仰即是我的方向。
影片結束在一片念經聲中,朴樹那飽經滄桑充滿故事的聲音低吟淺唱起來,或許果真如同歌詞里那樣:「no fear in my heart」「眾生皆平等,只是有人更虔誠」開放式結局的朝聖者們最終會獲得什麼?是心靈的凈化與滿足,還是生活的祥和與安康?無從知曉。我們所能知道的是,任時間流逝,任風霜雨雪,總有人一遍又一遍地繞著岡仁波齊轉山,總有無數虔誠的人走在叩拜的朝聖征途上。
果然啊,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