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電影《少年時代》
林克萊特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去跟蹤記錄一個小男孩的成長,但這又不是一部紀錄片,它是貨真價實的故事片。林克萊特在十二年內維持著一個基本穩定的拍攝團隊,主要工作人員和演員和他一起完成了這個漫長的歷程(他戲稱這是「十二年為奴」),這種拍電影的做法在電影史上應該非常罕見。
我們大約能想到一些可資參考的先例,比如弗朗索瓦·特呂弗圍繞一個叫安托萬的小孩的成長與生活,先後拍攝了《四百下》、《二十歲之戀》、《偷吻》、《夫妻之間》、《飛逝的愛情》五部影片,成千上萬的觀眾看著演員讓-皮埃爾·利奧在銀幕上長大。但是,林克萊特的做法仍與特呂弗有本質不同,特呂弗隔幾年才拍一部,他抽取的是安托萬的人生片斷,他做不到跟蹤安托萬的每一個成長步伐。林克萊特自己著名的「愛在三部曲」和安托萬的情況差不多。
另一種比較接近的就是以季為單位播出的電視劇了,但電視劇和電影的區別在於,它播出的時間跨度很長,觀眾和演員同步在變老,所以那種迅速見證成長的感覺被稀釋了。
我們明白,電影是一項受到很多限制的藝術創作,創作中的奇妙構思常常會因為各種條件限制而無法實現。所以電影(故事片)又是非常依賴虛構、造假來完成的藝術,《少年時代》這部影片調整了電影和真實世界之間的關系,它放棄了很多可以「作假」的地方,並故意限制自己無法「作假」,所以它是對現有電影製作規范的一次全面挑戰,這體現在多個方面。
首先影片突破了電影製作的時間限制。電影製作畢竟是巨額金錢的游戲,所以一般的電影在拍攝時總想著要省時省錢,不算前後期,一般拍攝期短則兩月,長不過一年,不太可能細致地去跟蹤一個角色的年齡變化,特別是對兒童來說,所以電影中人物成長一定是有跨度的。觀眾也意識到了大多數電影無法忠實記錄人物成長這個缺陷,接受了電影採用「欺騙」和省略的手段,這是雙方暗中達成的契約。
從商業運作的角度來說,投資一部電影終究是要看盈利率的,一個項目不能無休止地佔有資金,它從開發到回收的周期頂多隻有幾年,《少年時代》大大突破了這個限制,這也要歸功於影片製片人的鼎力支持。
電影的表演是可以公然「造假」的,所以有高超的化裝術,讓年輕人演老人,老人演年輕人,或不同的演員演同一個角色的不同階段,這都有各種精彩的示範。但《少年時代》要求演員演剛好符合自己年齡狀態的角色,而它又不是紀錄片,觀眾或許會問,既然是虛構的故事片,有這必要嗎?我想這在虛構和真實之間構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影片像是一條無限逼近了真實的漸近線。即使現在的特效技術若不考慮成本,或許也可以做到以一個演員為模板,模擬他的成長變化,就像《本傑明·巴頓奇事》那樣,但那絕對不如時間本身的流逝有力量。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少年時代》才是真正的不計成本,因為又有什麼比時間更珍貴呢?
任憑時間流逝對演員的創作來說同樣是一個的挑戰,一般影片的表演都是在幾個月內完成,一旦演完演員就永遠地離開那個角色了。而對《少年時代》的演員來說,他們必須十幾年的時間都一直住在那個角色體內,你離開一段時間又會被召回,這讓演員和角色的感情發生變化。角色會和演員一道成長,演員自身的狀態變化會影響角色的發展,角色發展何嘗不會反過來影響演員。因此《少年時代》中角色的豐富和細膩超出了一般的影片,那並非演員本身的演技高超,實乃時光雕琢之功。
影片顛覆了電影創作和時代背景的關系。大多數電影或記錄當下,或表現歷史,它們都是從一個固定的時間點出發來看待過去和現在,所以要麼是用當代視角回溯性地評論歷史事件,要麼發表對正在發生的事件的新鮮感受,電影的時態總歸是單一的,現在《少年時代》奇特地將完成時和進行時結合了起來,點狀的觀測時間被拉伸,它反應的所有歷史,包括國際國內大事、流行文化符號、數碼產品換代,在影片拍攝時都是處於當下的狀態,但它的當下不再是一個點,而是隨著時間推移變成一條流動的線。
❷ 如何評價電影《少年時代》
《少年時代》(Boyhood) 是理查德·林克萊特編劇並執導的一部劇情片,由艾拉·科爾特蘭、帕特麗夏·阿奎特和伊桑·霍克主演,於2014年7月18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歷時12年拍攝,講述一個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歷程,及其父母親各個方面的變化。
2015年1月12日,第72屆金球獎塵埃落定,《少年時代》獲劇情類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三項大獎。
創意顛覆,但又聚焦於日常細節,《少年時代》游離於經典電影和當代藝術電影之間,又不落入任何傳統窠臼。它是當代電影現實主義的典範,它給人帶來的愉悅顯而易見又神秘。有很多理由愛上這部電影,從故事到漂亮的角色,他們是為我們而生,為我們而死。它製作樸素,普通的房間,安靜的時刻,平常的生活。這一切都淡化了林克萊特的野心和他成就的偉大。
具有手工製造、有機品質的《少年時代》,讓人聯想起那些歐洲電影大師的作品,而他們正是林克萊特非常崇拜的電影人:法斯賓德,伯格曼,布列松。《少年時代》的構思不是要塑造,而是要發現梅森這個角色的命運。
這是一部獨一無二的電影。林克萊特從未有過放催淚彈或者戲劇化過度的失手行為。他了解梅森的心,也了解如何抓住我們的心。《少年時代》在影院里創造了一幅成長風景畫。它讓我們體會電影帶來的欣歡、神秘和力量。它讓我們哭了又笑了。這是一部謙虛的大師之作!
❸ 如何評價電影《少年時代》
創意顛覆,但又聚焦於日常細節,《少年時代》游離於經典電影和當代藝術電影之間,又不落入任何傳統窠臼。它是當代電影現實主義的典範,它給人帶來的愉悅顯而易見又神秘。有很多理由愛上這部電影,從故事到漂亮的角色,他們是為我們而生,為我們而死。它製作樸素,普通的房間,安靜的時刻,平常的生活。這一切都淡化了林克萊特的野心和他成就的偉大。(《紐約時報》評)
理查德·林克萊特的《少年時代》是平凡生活的動人史詩。我們都會記得什麼是或者曾經是對我們最重要的,並且在了解到他人也有這種想法時感到驚訝。其實,我們忽略的往往是我們所愛的。這就是生活,我們大多數人都在體驗它,很少有像《少年時代》這樣的影片來記錄平淡中的洶涌。擁抱每一個瞬間,林克萊特告訴我們,因為它不會重現——除非他把它們記錄下來,雕琢並呈現在一部不可磨滅的電影中。(《時代》評)
這是一部獨一無二的電影。林克萊特從未有過放催淚彈或者戲劇化過度的失手行為。他了解梅森的心,也了解如何抓住我們的心。《少年時代》在影院里創造了一幅成長風景畫。它讓我們體會電影帶來的欣歡、神秘和力量。它讓我們哭了又笑了。這是一部謙虛的大師之作!(《滾石》評)
具有手工製造、有機品質的《少年時代》,讓人聯想起那些歐洲電影大師的作品,而他們正是林克萊特非常崇拜的電影人:法斯賓德,伯格曼,布列松。《少年時代》的構思不是要塑造,而是要發現梅森這個角色的命運。(《綜藝》評)
梅森的童年也許和你或者任何你認識的人並不一樣。但是童年裡有些東西是共通的。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睡覺、夢想、許願和呼吸。《少年時代》提醒我們一些普遍的人性。它是一部共融、可愛、充實和終極偉大的影片。(《名利場》評
❹ 如何評價電影《少年時代》
電影叫《少年時代》,劇情一句話概括起來也是「一個普通德州男孩6到18歲的人生」,但我覺得,林克萊特鏡頭下的主角是「時間」。電影里我們隨處可見時間留下的印記:主角們用的通訊設備,從翻蓋手機到iPhone4;各種電子游戲(這方面由於我是女生所以不太了解,應該都是當年很流行的游戲,有全部玩過的朋友嗎?);美國總統由小布希變成了奧巴馬;新千年流行金曲大串燒般的OST;爸爸(Ethan Hawke)開的車從古董GTO變成了新款SUV... 但最明顯也最讓人唏噓的,還是角色本身的外形在12年的時間里真的成長、改變了,給觀眾的震動絕對是那種「多年以後」然後換個演員的做法達不到的。梅森(Ellar Coltrane)由一個萌萌的小正太,變成有點小肥的懵懂少年,突然又變成瘦削的長著青春痘的打著各式耳釘的高中生。媽媽Olivia(Patricia Arquette)的變化更讓我感同身受,她由瘦變胖又由胖變瘦,努力地一邊學習一邊工作,皺紋悄悄地爬上了她的眼角——看到她坐在廚房戴著眼鏡處理成堆的賬單,心裡突然一陣酸:從我記事時起,就一直覺得爸爸媽媽是「正當年、力壯的中青年」,他們身材沒咋走樣,頭發也沒咋變少,看看年輕時候的照片絕不會覺得天上地下的那種,每天工作、回家,過問我的學習,吃飯時開開只有三個人懂的玩笑。但突然有一天,我離開家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求學、工作,一年才能見到他們一次;三年前暑假回家,我突然發現他們看書看報都需要一人戴副老花眼鏡了。雖然我現在早已習慣兩個人視頻前說「等一下,我找找眼鏡」,但這件事當時給我的打擊我卻一直記得。我們看著每天見面的家人,會覺得時間很慢,不會感到它的存在。但如果一年見一次——就像《少年時代》這樣——會覺得這種無形的力量包圍、改變著每一個人。
所以最後的成片我們看到,沒有任何字幕來提示時間到了哪一年、梅森多少歲了、幾年級了,剪輯師無縫拼接般地把素材連起來,更讓人感到時間在不經意間從指間溜走。上一個鏡頭梅森還在和爸爸討論如何和女生交流,下一個鏡頭他已經帶著女朋友在凌晨的奧斯汀擁吻。許多人會覺得,德州少年的青春期和自己的人生實在太不一樣,電影沒有很強的代入感。但我覺得,這三個小時就像——我從12年前開始,就和一個叫梅森的男孩每年一起參加夏令營,成為了朋友,每次就兩三天的時間,我沒有機會了解他生活中全部的故事,卻足夠聽他道出他覺得最值得回味的瞬間。三個小時可以是一部很長的電影,也可以是一段很短的時間,讓我去了解一個人並愛上這個角色,他的故事我願意一直看一直聽下去。
和林克萊特往常的電影一樣,本片沒有傳統的三幕戲劇結構和激烈的戲劇沖突,筆墨都用在刻畫人物上。他的電影給人的感覺總是一種「意外的美」,裡面的人物聊起來似乎永遠停不下來,說到哪是哪,所有的對話都像即興表演。但正是這些自然、無痕跡的對話最體現他劇作的功力:他的電影全都是有完整的劇本和全部的對話的,《少年時代》在開拍之前已經確立了所有的情節大綱,雖然具體的對話是一邊拍一邊完成的,但無一例外全都經過了精心的雕琢。
而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又是林克萊特最不一樣的一部電影。他在女兒Lorelei剛剛開始上小學的時候有了這個想法,覺得應該用影像為她記錄下這一段特別的人生(做他的女兒真幸福呀)。於是就像一個社會實驗一樣,他每年找同樣的一小班人馬,用很小的投資(用製片人的話來說就是「每年拿出公司的一點零用錢」)只拍三四天,演員們在鏡頭里和鏡頭外都像家人一樣親密,難怪最後的效果像記錄片一樣真切了。電影雖然說的是成長於21世紀的一代,但仍舊有從林克萊特自己生活中取材的部分。他自己的母親就和Olivia一樣,結婚生子後重新回到學校,一邊工作一邊深造,支持家庭的同時終於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導演解釋說,其實周圍的人對他母親這樣兼顧事業和家庭的做法有誤解,覺得她沒有對孩子付出足夠的時間和關心,電影某種程度上是給媽媽的「正名」。
而就算是性格浪盪不羈甚至說不太稱職的爸爸,總是有一遭沒一遭地出現,卻在每次的相聚流露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每次父子的對話都令人印象深刻。是的,電影里每個主角都非常可愛,美好到不可思議,甚至都有點太完美了。我想這一定是導演的私心,在這本私人家庭的相簿上留下的都是最美的人、最美的瞬間。電影里也有些混蛋角色,媽媽的幾任老公首當其沖,酗酒的酗酒,打人的打人,但他們來了又都走了,許多當年看上去危急如命懸一線的事件,等它完全過去後竟像上輩子那麼遠。這些人這些事肯定或多或少在生命中留下了印記,可生命和時間的長河沖不散的,是那些更值得留下的人。
在梅森高中畢業准備去上大學的時候,媽媽突然情緒失控哭了起來,說「我本來覺得人生還會有更多」。但電影看到這里,我並不覺得傷感佔了上風,尤其對媽媽來說。沒錯,過著最普通人生的我們,時常會發出這種感慨,為什麼我的生命還沒發生什麼驚心動魄的事,它就過去了?林克萊特通過《少年時代》好像在對我們說,你看,你的生命里其實發生了很多很多,多到你都無法看到全部。對於過去的事,與其傷感地去回憶,不如把它看成時間留給自己的寶物,去感受、擁抱它。爸爸對梅森說,「生活的意義?重要嗎?重要的是你有所感悟。」電影好像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它不像以往的作品,不在講述過去的故事,也沒有賦予未來的想像,它說的就是「現在」,一個正在進行時,一個轉瞬即逝的時間點——或許這部電影也無法把握這一瞬,但它讓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現在」的存在,和它不可比擬的美。
對於「現在」的把握,或許林克萊特的感悟的確深——在兩年前一場德州大火中,他失去了自己一塊地上大部分的房屋和幾乎所有的膠片收藏。那是他在20年前開始就自己動手打造的家,頃刻間灰飛煙滅。而他也驚訝於自己並沒有因這件事過分傷心,去年《少年時代》結束拍攝後,他就開始動手在同樣一片土地上重建。他在采訪中說到,自己在911事件前幾個月還曾去了世貿中心的雙子塔,感嘆這建築真是人類的奇跡,一定會長久地留存下去,沒想到幾個月後一切瞬間坍塌,讓他意識到這世界上或許沒有任何東西能永遠存在。
所以最後梅森駕車離家,給我的感覺不是離別的難過,而是對未來的期待,期待看到下一章人生。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呀,就是去年看完《阿黛爾的生活》之後一模一樣的。藍裙子的女孩失去了愛情,但她還有最寶貴的青春,我就想這樣一直看她看下去,永遠期待她生活里下一個故事的發生。The moment seizes us... the film seizes me. 我有時候會覺得「過好生活已是不易,就別花太多時間沉迷(爛)電影了」,但每次看見這種電影,如同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擊中似的,它投射出比一部電影、三個小時多得多情緒,放大了生活中那些轉瞬即逝的最普通的美,或許這力量就是「永恆」吧。
花絮:1-電影里的古董GTO是林克萊特的,TOYOTA卡車是Ellar的,那個造了一半的屋子工地是Ellar一個朋友家的... 2-Lorelei在進入青春期後突然變得很叛逆,不願再繼續演了,於是問林克萊特,「能把我的角色寫死嗎」... 林克萊特說不行這太抓馬了你必須給我接著演下去...
❺ 如何評價電影《少年時代》
電影《少年時代》講述的是一個來自德州的男孩6歲到18歲的人生。導演林克萊特擁塞時間的敘述方法,將時間線作為主線。從男孩六歲一直到男孩18歲成年的少年時代被概括進這個影片之中。也因而覺得讓人有點像在看「流水賬」。
雖然影片講述的是另外一個男孩的少年時代,但似乎也在講述每個人的成長史。三個小時的電影,戲外的我們卻彷彿看到自己的12年來的點點滴滴,感動的無以復加。
❻ 如何評價電影《少年時代》
如果不是那歷時12年的拍攝,這部《少年時代》可能不會像現在這樣備受贊譽。但世界上不存在如果,這種類似楚門的世界的青春記錄,太純粹太真實,讓我們不忍惡評,畢竟,這是一個孩子真實的人生。
其實理查德 林克萊特的厲害之處,不是真正花掉一整個少年的時間去拍攝少年,而是在整個拍攝的過程中,沒有試圖加入更多的戲劇性元素。在觀影的時候,我的腦洞總是不停地在轉,兒時的同伴會不會再相見,父母會不會再和好,青春的迷茫會不會有一句人生格言一語中的……但是這些最終都沒發生,也許生活就是這樣,它不會有那麼強烈的起承轉合,它僅僅是推進到一個階段,然後馬不停蹄地推進下去。
《少年時代》的故事都很瑣碎,說起來也不是什麼大事。能有多大的事呢,單親、搬家、戀愛、失戀,一個人的成長軌跡有時是很平庸的,我們不甘於這種平庸,卻忘記了這才是生活。Mason母親後來在他上大學前崩潰大哭,歷數自己過去經歷的事,也不過只有那麼幾件,其餘的歲月,那些家暴的痛、戀愛的怦然心動、再婚蜜月的快樂——當時覺得很憤怒很痛苦,時過境遷竟也不值一提。
正因為如此,電影推進到中段,總讓人有些昏昏沉沉。《少年時代》就好像天賦型的懷舊電影,它不以懷舊為目的,但那是在當年當時拍攝勢必會在如今造成的效果,電影中出現的標志事件,總統選舉、911事件、甚至是Mason的游戲機都有明顯的年代味道。讓人不禁感嘆,原來僅僅12年,我們的生活就可以跨越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