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電影版:Emma (1996) (TV)
2. 電影《愛瑪》有幾個版本
電影《愛瑪》有兩個版本,分別為《愛瑪》(格溫妮絲·帕爾特洛版本)、《愛瑪》(凱特·貝金賽爾版本)。
《愛瑪》(格溫妮絲·帕爾特洛版本)1996年6月7日上映於美國,主演為格溫妮絲·帕爾特洛、傑瑞米·諾森、伊萬·麥格雷戈 、艾倫·卡明、托妮·柯利特,道格拉斯·麥克格蘭斯執導。
《愛瑪》(凱特·貝金賽爾版本)1997年2月16日上映於美國,主演為凱特·貝金賽爾、馬克·斯特朗、薩曼莎·莫頓,由Diarmuid Lawrence執導。
(2)愛瑪電影好看擴展閱讀:
《愛瑪》電視劇版本:
一、1972年版
電視劇《愛瑪》(1972年版)1972年7月20日開始於英國播放 ,英國廣播公司(BBC)出品,約翰·葛蘭斯特執導,主演為多倫·戈德溫,約翰·卡森,唐納德·埃克爾斯,康斯坦斯·查普曼,艾倫德萊頓。電視劇共6集,每集40分鍾。
二、2009年版
電視劇《愛瑪》(2009年版)為英國廣播公司(BBC)出品的一部迷你劇。Jim O'Hanlon執導,主演為蘿瑪拉·嘉瑞、Jonny Lee Miller、 Louise Dylan。這一版電視劇一共4集,每集40分鍾。
3. 愛瑪劇情介紹
主角愛瑪是個漂亮、聰明而頗具的女孩,與此同時也是一位實實在在的幻想家。她熱情關心身旁的浪漫愛情故事,卻又執著地覺得自身一直不容易深陷在其中。她擅作主張為孤女哈麗埃特電影導演了一次又一次地談戀愛。
當哈麗埃特誤認為自身愛上了官吏奈特利先生時,愛瑪才乍醒原先自身也想和你在一起著奈特利先生。這雖與她一開始就公布的終生不嫁的承諾違背,但墜入愛河的她迫不得已舍棄自身天確實承諾。
小故事產生在法國政攝階段,愛瑪·伍德斯威特與體弱多病的爸爸住在鄉村豪宅,她年青、好看、頗具,那些都不缺。愛瑪的妹夫的弟兄奈特利先生是她的隔壁鄰居,是位十足的紳士風度,愛瑪視他亦兄亦友。
因為不愁經濟發展,愛瑪徹底不急切完婚,倒是更有興趣愛好做紅娘。她的老友、家教教師泰勒小妹婚後,愛瑪若有所失,但迅速找到新的好朋友──哈麗葉·阿詩丹頓,一位好看溫婉、但不太客觀的女生,她徹底聽愛瑪指引。
因此愛瑪便充分運用自身對哈麗葉的知名度,最先勸她回絕戀人農家喬治的表白、進而唆使她親密殷情的法師埃爾頓老先生。殊不知事兒的發展趨勢超出愛瑪出現意外,埃爾頓老先生的總體目標實際上是她自己。愛瑪氣惱地拒絕了埃爾頓老先生的表白,而哈麗葉則白白的難過了一場。
青年人紳士風度唐納德·丘吉爾的來臨使愛瑪的社交圈子又提色許多。唐納德與愛瑪門不當戶不對,愛瑪好像也對他刮目相看。埃爾頓老先生結了婚,年輕夫妻同時回歸,愛瑪十分反感低俗狂妄自大的埃爾頓夫人。
唐納德救了哈麗葉一次以後,愛瑪感覺可以把他跟哈麗葉湊作一對。殊不知這一次愛瑪又失算了:唐納德原先早就與孤女簡·菲爾費阿斯特里定好終生,而哈麗葉暗中戀慕的紳士風度居然是自始至終保護在愛瑪身旁的朋友奈特利先生。
大吃一驚的愛瑪察覺自己早就愛上了奈特利先生,好在奈特利先生對愛瑪也傾心已久,兩個人修成正果,而哈麗葉也總算重回了起初的情侶身旁。
4. 請大家推薦一下好看的電影
藍宇 我們倆 獨自等待 看上去很美 蘇州河 巴爾扎克和小裁縫 生日快樂 男才女貌
偷天情緣 如果能再愛一次 六天七夜
居家男人 愛神有約 蒙娜麗莎的微笑 相信男人 相見恨早 倒霉愛神 我最好朋友的婚禮
發射失敗 法蘭西之吻 十日拍拖手冊 情歸阿拉巴馬 真愛無價 新婚奧客 灰姑娘的玻璃手機
最後一吻 四角關系
我是山姆 不朽的園丁 剪刀手愛德華
子熊故事 雪地狂奔 南極物語 熊的傳說2 風中奇緣 籬笆牆外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
絕地戰警系列 海神號 盜火線 忠奸人
時光機器 海底兩萬里 特洛伊 上帝之城 愛國者
猜火車 盧安達飯店 羅拉快跑 聞香識女人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第九突擊隊 基督山伯爵
淚光閃閃 戀愛情結 夏日的沖繩
從前有個人對我說,別要任何附屬品,在你的生命中,不應該有任何你不能在三十秒內拋棄的東西。
——《盜火線》
警察與賊天生就是一對冤家,而他就是一個警察,他就是一個賊。他說:我不能任由你們縱橫霸道我終將為你們送葬。他說:我一定等到最後。兩個男人的故事是不乏溫暖的。
他們註定要在這個傷心的城市裡展開追逐的游戲,天生註定他們就背負了不同的使命,這讓他們只能各走各的,然後決一死戰。
電影中,劫匪之一基斯的妻子被警察拘禁變成誘餌,當基斯看見閣樓妻子,他的愛人卻含著淚擺了擺手讓他趕快走,那一刻基斯那種放不下的神情讓人過目難忘。
上帝會把我們身邊最好的東西拿走,以提醒我們得到的太多。
——《四根羽毛》
史詩式電影《四根羽毛》原本是一部描述榮譽與恐懼的英國文學名著,從1920年始已被六次搬上銀幕。故事講述的是1898年英國與蘇丹開戰,一名即將新婚的貴族軍官哈利在接到開赴北非的命名後,懷著莫名的恐懼在出征前的一晚決定退役。這一舉動在民族主義高漲的英國上流社會掀起巨大波瀾。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給他代表著恥辱和藐視的四根羽毛。四根羽毛分別象徵著「自由、祖國、榮譽和激情(Freedom、Country、Honor、 Passion)」四種價值被臨陣退逃者拋棄。哈利四處流浪之後決定獨自前往北非,他化裝為阿拉伯人,在沙漠戰役中經歷磨難,克服恐懼,最終將他淪陷敵手的朋友一一救出。在故事中一名職業軍人的命運與個人的榮辱形成了鮮明的比照,它讓人們驚訝地發現,剝離英雄尊貴的外衣,裸露與陽光下的竟然也只是一顆世俗的心。
都市求生法則第一條——遇到危險的時候不要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
——《七宗罪》
人性本惡似乎一直是西方價值體系與文化觀念的主流。在電影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被那個高深莫測的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彷彿一道蛛網暗示著觀眾:它是承載宿命的罪與罰。在自私、貪婪、充滿慾望的大都市裡,上帝曾發動過洪水來洗滌人類的靈魂,而那個罪犯卻似乎只想用鮮血來召喚那宿命的審判。
據說,「Seven」西方的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個頭的火龍(《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三節寫道:「有一條大紅龍,七頭,也戴著冠冕……」
千萬不要恨你的敵人,這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教父》
冷靜的法則與狂熱的慾望似乎永遠都是孿生的兄弟。哈耶克曾說,在這樣一個社會里,法律只具有「形式規則」
的作用,任何人都不可能確定地藉此形式規則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但是教父卻似乎是可以自由遊走其間的駭客,只需要用很簡單的一段代碼,就可以催生出一個巨大的病毒。規則在他們的手中只是用來束縛凡人的工具,而只有「利己」才是最終目的。他們以自己所信奉的方式來決定取捨,以彌補法律在自由社會下的不足。
維托.科利昂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構建一個以宗教為掩護的家族,當然,這個家族裡,維托.科利昂有他的信仰,那就是他從來都是不動聲色地來貫徹他的主義。
選擇生命,選擇工作,選擇終身職業,選擇家庭,選擇 xxxx大電視,選擇洗衣機,選擇汽車,選擇CD機,選擇健康,選擇膽固醇和牙醫保險,選擇樓宇按揭,選擇買第一所房子,選擇你的朋友,選擇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裝,星期天傻乎乎收看無聊電視,邊看邊吃零食,選擇苟延殘喘,選擇在老人院尿床,在像你這樣的傢伙面前丟臉……
——《猜火車》
「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一個垃圾場」,如果說何勇的高亢是一種醒著的痛,那麼馬克的憤怒更像是一種被麻醉後的蘇醒。
這是一場醞釀於青春期的暴動,一種叫揭竿而起的反骨,一次不願意回家,只願在冷冷的街燈下孤獨游盪的叛逆。
這電影彷彿有一種呼喊,要麼砸碎這萬惡的社會做一個徹頭徹尾的混蛋,要麼完全的融入其中,當一個隨波逐流的傻蛋。
他們尋找著他們自己的生活,用大麻或者鈔票去咒罵周遭的一切,你也說不清他們是睡著的,還是醒著的,「土豆」說:「時裝在變,音樂在變,迷幻葯在變,一切都在變。」
馬克終於「醒悟」,在出賣朋友後,大笑著撲入那個他曾經鄙視的世界。這也許只是一個開始,也許是一次結束,但影片早就已經告訴我們:當馬克鑽進那個骯臟的抽水馬桶,一個新的世界就已經誕生了。
世界上總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樂。
——《愛瑪》
根據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愛瑪》是英國與美國1996年聯合出品的彩色片。
影片以愛瑪·伍德豪斯這一漂亮、聰明、性格開朗的年輕女子為主角並充作穿線人物,通過諸多男女之間的愛情、婚姻關系,向觀眾闡述了兩個觀點:
其一,婚姻應該建立在感情基礎上。其二,成功的婚姻必須門當戶對。
但什麼是愛情呢?在一部瑞典電影中,有兩個男人互相談論女人,A對B說:別傻了,她們根本不需要愛,她們需要的只是重視,獨一無二的重視。大仲馬曾說,其實世界本沒有快樂與痛苦的區別,有的只是一種狀態和另一種狀態的比較!死去的人不會欺騙我們。
自由就是這么來的可奴隸也是這么來的。
——《勇敢的心》
事實證明,人民的自由並不是靠法學家們精心編纂的字眼或者君主們大發善心而得到的。自由對於無產者來說,失去的是鎖鏈,得到的卻是整個世界。《勇敢的心》以恢弘的手臂描繪了壓迫與自由之間那種劍拔弩張的對抗,這種對抗大多是不能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他更多的是來自於社會結構的矛盾。
對於一個努力來說,自由的含義也許僅僅意味著他的脊樑不必再受到鞭撻,他可以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威廉·華萊士其實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種「天賦人權」,哪怕流干鮮血。這種精神令人敬畏。但時代的先行者們往往只能用眼睛洞穿那幾百年後的變遷,因為醒來得太早,他們大多鬱郁而不得志。在教條主義盛行的中世紀提倡自由意志,就如伽利略發現地球是圓的。威廉·華萊士追求的意義就在於,雖然註定失敗,但畢竟觸痛了那根神經。
蒼蠅不會恐懼,蒼蠅也不會感到羞恥......蒼蠅也不喜歡政治......"。
――《蒼蠅》
這部帶有科幻味道的電影曾該片被評為有史來最惡心的影片之一,故事講述的是一位科學家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將有機物分解後異地合成的實驗。就在這位科學家拿自己進行試驗時,一隻蒼蠅混進了容器,合成的結果是科學家有了一個蒼蠅頭,而蒼蠅有了一個人頭。這種驚世駭俗的想像力加上一定的科學理論當做證明,顯然引起了人們心底深處的恐慌。而在另一個世界,重組一個自我,似乎更像是對什麼才是生命的本質作出的深刻探討,哪怕它的形式有點讓人無法接受。而對生活的思考,對政治的深刻理解,則更像是一個寓言故事。
據說鎮壓斯巴達克斯的大奴隸主蘇拉在涉足政治以前是個心地善良的青年,古希臘傳記作家普盧塔克在他的《希臘名人比較列傳》中說,年輕時的蘇拉天真活潑,臉上掛著笑容,極富同情心,常常會因為同情而潸然淚下。然而到了後來,他卻變得殘酷無情。盡管他以權力和榮譽會敗壞人性為由譴責過分地佔有權力和榮譽,但是他並不努力去限制自己的權力欲和榮譽感,而是拚命地去追求。他不僅使自己在追求權力榮譽時變得殘酷無情、喪盡天良與人性,也使他的競爭者們變得殘酷無情、喪盡天良與人性。
所以路易斯?博洛爾說,政治使人變得罪惡。
當你年輕時,以為什麼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時候,你可能又覺得其實人生並沒有所謂的答案。
――《墮落天使》
殺手將在明天死去,愛情只是寂寞的慰籍,《墮落天使》似乎只想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這世界沒有你真正要的堅持。
生活就像我們上小學時候的算術題:有一個水池N立方米,進水管每小時進水A立方米,出水管每出水B立方米,請問什麼時候水池是滿的呢?沒有任何一個公式可以計算生活。成年以後的你就會明白,進水管是你得到的人生體驗,出水管是你消耗的青春,而這個水池永遠不會注滿,它代表不可能完美的人生,裡面是空虛、掙扎與茫然。但是我們終究還是要面對!
我們要學會珍惜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因為,這每一天的開始,都將是我們餘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們即將死去。
--《美國美人》
中產階級的萊斯特.伯哈姆已經活不到一年了,雖然現在還看不出什麼跡象。
他就著在那個繁華的美國,一個溫暖而安靜的市郊,他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卡羅琳和一個未成年的女兒珍妮。該有的都有了,可他的家庭並不象外人看到的那麼幸福。他的工作沒有成就,他厭倦了他所做的一切,終於有一天,當萊斯特遇上了剛做完中學籃球賽拉拉隊的珍妮和安吉拉時,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麗深深地打動,心中的那種久已死去的感覺好象又重新的復燃了,他的生活也慢慢開始發生了變化,中年的他落入了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愛情幻想中,事態逐漸地向著十分有趣卻無法預料的方向發展......
也許並不是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幻想而變得有意義,但起碼它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另外一種意義
《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真實還是想像
無論是編劇還是導演,都在這里玩了一個大大的花招。本來這不成一個疑問,英文名字中"legend」本身就包含有 "傳說」之意(義大利原文是什麼呢?)。但是影片一開始導演卻讓邁克率先登場,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想讓大家相信1900是真實存在的。自然所有的聽眾都像我們,既對他的話抱有懷疑,又對他的故事充滿興趣。所以那個樂器店老闆最後才會站起來,伸伸腰懶懶地說:"好了,你的故事編得真好,可是我們的店要打烊了。」
沒有人相信1900是真實存在的——也許除了邁克和導演。但是導演真的相信1900存在嗎?其實他的這種拙劣的"伎倆」正表明了他是最懷疑的一個。真正的相信是不需要試圖對別人進行說服的。那麼他在這里實際上利用了人們的不相信作為了講故事的一個策略。但是我不能不說這種策略並不見得有多高明,因為這是已經被用濫了的一個手段。而到最後,導演還讓邁克試圖去挽救1900顯得更加的拙劣,導演弄得太"現實」了,以致於故事失去了傳說的那種美。
看到所有的人在邁克的努力中被弄得暈頭轉向,我不由暗自發笑。他們似乎最後都被邁克說服了,相信了有這么一個怪癖的天才存在。而我更吃驚的是,最後的邁克依然那麼年輕,而在此之前他的名聲早已遠播,為什麼似乎除了邁克沒有一個人知道他,而需要邁克那麼費神地去一個個說服?
無主題變奏
這部影片很難讓人找到一個合適的主題去分析。從一開始1900就存在於船上,並令人神奇地無師自通地掌握了彈鋼琴這樣一個高難度的音樂本領。他一開始沒有下過船,我們無法分析原因,我們只看到了導演給我們的呈現。這時他還沒有看過陸地,所以他不可能產生最後的那個念頭,要不就無法理解他曾經產生過到陸地上轉轉的念頭,並幾乎把它付諸於實踐。這時我們只能把他沒有下過船這個事實解釋為他沒有想過下船,或者是他相信了他那黑人爸爸的話,岸上有吃人的大鯊魚。但是很顯然,後者除了在他不懂事的時候有可能產生效果外,在他成年後恐怕是無法再產生那樣的影響的——否則我們只能把他解釋為白痴。所以這時他的不下船隻能說是一種偶然,而沒有原因,沒有原因也就沒有意義上的價值。他後來聽到了那個農民詩人(他能聽到海的歌唱,並說出那一席話,不是詩人是什麼?)的話,開始對岸產生了一種嚮往,這更與整個影片的精神主張相悖逆,此處岸反倒顯得更有神秘感,而意義重要。再到後來,他遇上了那個女子,愛情產生了,他上岸的沖動更加強烈,終於他要下船了,這讓我們的心懸了懸,我們興奮而緊張,然而就在這時出現了那經典的一幕,在船舷上,他瀟灑地把禮帽扔到了大海里,然後重新回到了船上。我們說,直到這個時候他不下船的想法和行為才具有了真正的哲學意義,並凸現了價值。然而此時他的人生已經臨近結束,影片也即將結束。那麼從整個影片來看,我們怎麼分析它始終貫穿統一的主題呢?
真誠還是虛偽
影片中最精彩的一段可能就是1900與爵士樂鼻祖的那段比拼。但是那段太戲劇化了,也就顯得太做作了。先不說爵士樂手,1900那似乎真誠投入的感動也讓我不是十分舒服——但我不能不承認那一刻他感到了我,能為自己的對手鼓掌的人是值得人欽佩的。一對一的比拼進行得很激烈,導演運用了各種能夠想得起來的手法對整個氣氛進行了烘托(但是我要說這些手法都沒有新意,比如說通過觀眾的表情來側面表現),等1900被迫彈起《聖誕之歌》時我的心很激動,我以為真正的精彩就要出現了,等到1900重復爵士樂手的演奏時我依然對導演抱有期待,但是等最後1900彈起那首令觀眾激動萬分,也讓銀幕下的影迷激動萬分的樂曲時,我卻感到了失望。導演還是無法自拔地落入了俗套。他以為彈得快就是好音樂嗎?那麼大家都比快好了!這讓我想起金庸的武俠世界,在那裡,真正的高手往往是不屑於用武器的,或者是用最鈍,如未開刃的黑鐵,或小孩子用的玩具,如木劍,甚至樹枝、木條等等作為兵器。而他們的武功往往也是溫和的,如太極拳,但是因為他們是高手,所以他們釋放出來的力量又是最強大的。我本來以為1900也會是這樣的高手,他彈最簡單的《聖誕之歌》,彈爵士樂手彈過的樂曲,外行人是吃驚的,不理解的,但是高手如爵士樂鼻祖者他應該是能聽得出平凡中的不平凡的,同樣一首曲子,在1900的手裡卻像獲得了新生命,正是這讓他黯然認輸。我想這總比讓1900拿跟香煙燃鋼絲要有意思的多吧。
還有1900一開始是退縮的,他似乎不能理解爵士樂手為什麼要同他比賽,他"真誠」地為爵士樂手鼓掌,並感動得淚水長流。但是他似乎忍受不了爵士樂手的一再相逼,終於暴露了真面目,有點惡狠狠地對爵士樂手說:"混蛋,這是你自找的!」這句話讓我吃了一驚,一瞬間他開始的真誠在我的大腦里都化為灰燼,只留下了他此刻的表情,他剛開始的真誠此刻彷彿帶了點陰暗的色彩。我不喜歡他這樣,我倒寧願他一直傻傻地傻下去。他不要跟人爭斗,他就是他,一個純粹的與世無爭的只愛音樂的天才!
愛情小插曲
看到一半的時候,1900還沒有表現出一絲對女人的興趣,這讓我有點暗自著急。我認為一個沒有下過船的人,愛情對他來說可能更富於傳奇。以他當時的名氣,他的身邊應該環繞著數不盡的美麗的女人,她們應該為他著迷,他也沉浸其中,享受愛情的甜美。但是不,導演似乎忽略了這一點,只讓一個肥胖的小號手追隨在他的身邊。然而到了後半部,導演似乎終於覺得有必要關注關注這位傳奇年輕人的私生活了,於是給他安排了一次奇遇,而碰巧的是這個女主人公正是曾給他過影響的那個農民詩人的女兒。她也正好是要去找她的父親。因為她的出現促成了以下幾件事情:第一,1900完成了他唯一一張唱片中的那首樂曲,從這一點上來說,她,或者愛情,給了他靈感;第二,因為她沒有能接受他的禮物(奇怪的是她說的話他都聽到了,而且那時她離他更遠,且她的聲音肯定不如他的大。唯一的可能的解釋是他處於下風口。但是從常識上判斷,他處於上風口的可能性倒更大一點。),所以他把那唯一的一張唱片毀掉了(邁克把它修整好,塞進了鋼琴里,但是也許他應該把它收藏起來留個紀念更好,他不怕1900再把它毀掉嗎?);第三,因為她(當然也因為她的父親),1900准備上岸去生活,去聽聽大海的聲音。並間接促成了他那個偉大的念頭。從這里來講,那個女孩子的出現是恰當的,但是他們的愛情總讓我有一種可有可無的感覺,彷彿只是為了完成一個儀式,或者如上面所說推動故事情節的一些發展。因此在這里她只是起到了一個道具的作用,愛情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要去死?
1900 最後的死讓人心裡很難接受。如果要怪的話,我認為應該怪導演。因為1900完全是可以不死的。不是嗎?1900懼怕上岸,只是因為他感到陸地太遠了,城市遠得看不到盡頭。這讓他心裡發慌。他怕自己陷入到這種無窮無盡中去,從而無法再純粹地沉浸於音樂之中。因而套用一個朋友的話來說,"他要的是純粹。」他熟悉——也是他感到最舒適——的世界就是一條那樣的船,每次人再多也不過2000人。他就生活在琴鍵上,而琴鍵也是有限的。從始至終,他表達的都是一個"空間」的概念,他不是天生喜歡船的,也不是天生就要生活在船上的,只是他習慣而且不得已。並且他表達的"船」並沒有強調必須是"此船」,那麼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換一條船他同樣可以快樂地生活下去。那麼我們為何不給他換條新船,而必須讓他跟這條舊船一起死去呢?
這樣的質問也許會讓導演、也讓所有的觀眾尷尬,這將使故事的結局急轉直下,並失去那一層人為抹上去的浪漫色彩。
也許我這樣的分析太冷酷,也太不藝術化了!
一個浪漫化的結尾想像
盡管我說這是一次非浪漫化的旅程,但是並不表示我就那麼反對浪漫化。事實上,不管是對《海上鋼琴師》,還是對《樹上的男爵》,對他們的結尾我都抱有遺憾。我想,如果是我的話,我絕對不會那樣去處理,在我的想像中,1900應該神秘地消失,也就是說邁克不應當找到1900,而是在他最絕望的時候,突然聽說在某個船上有一個天才的鋼琴家,他的演技無可挑剔,他的樂聲美妙動人,而且——據說他從不下船。從別人的描述里,邁克意識到那個人很有可能就是 1900,這時一絲甜蜜的微笑悄悄地在邁克的臉上綻放,於是音樂響起,是1900狂風暴雨似的鋼琴聲,在琴聲中鏡頭轉向大海,海上有美麗的船隻,船隻背後是美麗的晚霞,船隻成了一個個美麗的剪影。琴聲像是從每隻船上飄出來的,那麼多,那麼急驟,彷彿有多個1900在一起彈奏似的。於是字幕升起……
同樣,男爵沒有必要拉上那個熱氣球,他應該在某一天,突然沿著樹向遠方爬去,越爬越遠,漸漸地在眾人驚訝的視線里變成了一個小點,最後連這個小點也看不見了。後來人們再也沒有見到過這個終生沒有下過樹的男爵……
5. 你怎麼評價艾瑪·沃特森在《美女與野獸》中的演技
恕我直言,我並沒有在電影里看到艾瑪有什麼演技。
一開始貝兒唱歌,我看出了俏皮可愛,但是歌詞里對貝兒的描述卻不是這樣的,貝兒是一個有自己的追求,不滿足於現狀的女性,但是艾瑪演的吧,我還真沒看出來有啥貼合的。後來貝兒因為從鏡子里看到了父親的遭遇,想要去救父親,野獸也就放她走了,但是她那時候不是對野獸就有感情了么,竟然就那麼輕而易舉地走了,沒有什麼留戀,就看了他幾眼,然後就騎馬走了,一步三回首不是應該標配么,再不濟還可以說一句:我一定會回來的,諸如此類的話。但是劇情里啥都沒有,我只能說艾瑪在感情方面刻畫的也太薄弱了點,最後野獸中了兩槍,快要死的時候,我在想,這下總該流露出啥感情來了吧,但最後我看到的也就只是說了一句我愛你,然後親吻了一下,再然後就沒然後了,女巫出場,一切恢復原樣,兩人過上幸福生活,電影就結束了。我勒個去,這電影不是一個愛情片么,感情刻畫得這么草率真的好么。
不過我覺得吧,這也並不能全怪艾瑪,整個電影花了很大的手筆去刻畫場景,演繹歌劇,對於中世紀那種風格把握得很好,也是因為在這種地方傾注太多心血,導致對於男女主角的感情刻畫被削弱了很多,根本沒看出什麼出彩的地方,艾瑪美其名是女主,但是顯然,在劇里都被那些特效做成的配角給搶了風頭,這真是一個大敗筆。
6. 電影愛瑪故事介紹
《愛瑪》其實是有相關的原著小說的,觀眾也可以將電影本身和原著小說聯系在一起,這樣會更加了解影片中的角色。女主角其實一開始並不想結婚,但是卻很願意幫助別人去戀愛,也正是在幫別人介紹對象的這個過程中,女主角就看到了一個自己喜歡的人。
所以這樣的一個設定,就讓女主角這個角色受到了來自劇情里的沖突。一開始女主角是好心幫別人介紹對象,但是這個對象是她喜歡的,她又會改變自己的初衷嗎?說來也是巧合這個角色也選擇向女主角求婚了。
對於女主角來說,這個角色的求婚是否會讓她心動,而女主角是否又會改變自己的規則,而選擇接受求婚呢?這都是這部影片中的看點,在主要的情節上,影片是還原了原本的原著小說的劇情,所以觀眾也是可以對應著去看。
7. 為什麼說電影《愛瑪》是春日裡應該看的電影
提起簡·奧斯汀改編電影,我們或許會想到《傲慢與偏見》的含蓄與熱烈,達西先生在清晨的霧靄中走向伊麗莎白;又或許會記起《理智與情感》的隱忍與節制,影片結尾的埃利諾面對意中人的喜極而泣。
但在最新版的《愛瑪》中,無論是年輕男女的眉目傳情,還是擔心風寒而時常用屏風把自己裹起來的艾瑪父親,以及面對告白竟流下鼻血的艾瑪小姐,這一切看起來都帶有詼諧的喜劇色彩。
面對簡·奧斯汀的名著,新人導演奧特姆·懷爾德並沒有那麼大的野心。我最喜歡的場景是舞會之後,疲憊的愛瑪回到庄園,在走廊上脫下舞鞋,坐在窗檯上若有所思。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片中的女孩們很少會穿高跟鞋,而大多在穿平底的皮鞋或是芭蕾舞鞋,這也與攝政時期的時潮流風尚有關。
愛瑪居住的房子哈特菲爾德取景於真實的英國鄉村豪宅,影片中隨處可見鵝黃、嫩綠、粉紅、天藍等甜膩溫柔的色彩。奈特利先生居住的當維爾修道院則更加紛繁華麗,其間收藏的油畫與雕塑為影片帶來一股濃厚的古典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