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潘多拉的魔盒的影片評論
題記:
如果一個人會和這樣的女人結婚,就像是自殺
――影片台詞
這是一部充滿戲劇性的電影,同樣有著表現主義年代的顯著特點。在精緻的布光里主角路易斯·布魯克斯猶如天仙一樣奪人眼球。電影以跳舞女郎露露被命運捉弄的悲慘一生點出了潘多拉盒子這一西方神話主題的現實意義。
紅顏禍水還是紅顏薄命,或許,這部電影會給你一個答案。德國電影是對等級最為關注的,無論是茂瑙還是朗格都十分注重這個主題,同樣《潘多拉盒子》里露露的際遇也正是這個話題的再度展示。這個來自下層的女子,只能隨波逐流在男人的世界裡沉浮,她命運最終的路徑就是她的必然,在她征服男性的一刻也就寫下了她悲涼的結局。
威廉·派伯斯特 的電影大多數是世俗化的喜劇,這部電影也不例外,
放任不羈的露露,嚮往無拘無束的放任,卻一直如同浮萍飄零在男人世界的目光下,貧寒的出身的她無法明白,她只是一隻被打開的有著魔咒的盒子,所有和她有關的人都陷在了命運的咒語里。
理性的講導演對於戲劇沖突的過度注重使得故事的合理性顯得不夠,露露的命運說是自找還不如說是因為導演需要,露露貪杯、好賭的父親讓女兒脫離原來階層的可能成為泡影,露露苦心竭律地和斯考博士牽上了線卻因為好酒的父親而功虧一簣,在她誤殺了博士以後她的命運和博士之子艾瓦連在一起,為了她,艾瓦同心儀露露的伯爵夫人聯手在混亂地法庭上劫持成功,一同天涯浪跡卻沒有好萊塢的團圓結局。刻板的德國人為她設計了一個天遣的結局,露露在和逃往的途中沒有享受愛情,那些卑微的男人將她當成了斂財的工具,她的皮肉交易換來的是艾瓦的狂賭和父親的爛醉。在街頭接客時她碰到了一個沉默寡言的男人,她對這個男人說出了壓抑心底許久的告白:「我不要錢,我愛你」。而這卻成為了她最後的呼喚,這個被她拖回家的男人是個變態殺手,露露終於死在了聖誕夜的寒冷里。
劇情可謂跌宕起伏,它設置的每一幕都很緊張就是少了合理性,那段露露在後台爭風吃醋的戲大量的舞台鏡頭只是為了讓人記住她曾經是一位優秀的歌舞女郎。導演為了增加戲劇效果,不斷增加著戲劇沖突,一個不明白自己角色的女孩註定是悲劇。她可以一時贏得她需要的,可是,殘酷的現實會把它全部奪走。在有著等級的社會她至多是一個擺設,為了贏得她想要的世界也預制了她的未來。
通過查閱資料,我發現這部電影有著不同版本,從中我們可以了解當年各國的電影檢查制度,比如片子里有一段露露和女伯爵共舞的場景,在美國、英國首演時被電檢官員全部刪去,理由是有同性戀暗示。這種草木皆兵的行為也可以看到時代對於道德尺度的變化。這部影片里的所有人都安裝自己想法爭取著自己的位置,爾虞我詐的犧牲品就必然是只知享樂的露露了。
在默片時期音樂補充了沒有對白的缺憾,張揚的音樂宣洩著人物的情緒讓人始終為露露的命運憂心忡忡。
這部電影改變自弗蘭克·韋德金(Frank Wedekinds1864——1914)的的表現主義戲劇《地神》與《潘多拉的盒子》,戲劇的誇張成為了電影的硬傷,然而,從影像藝術而言,這部影片出色的攝影成為了默片時期表現主義重要的作品,也影響著後世的導演們,倘若你將露露受審的一段戲和前蘇聯電影《復活》法庭一場戲去比較,你會發現本片的影響。而露露和父親逃走的一段湖水在月色里的漣漪比後人稱道的溝口健二《雨夜物語》里去集鎮賣瓷器湖水的光暈更加出色。從藝術角度而言,這部影片無疑是默片時期最重要的影片之一。
飾演露露的路易斯·布魯克斯出生在美國,在德國得到事業顛峰,她是默片時期最妖艷和有靈氣的女孩,她的表演自然、率性卻不時流露出一絲憂郁,而她著名的童花頭成為當年少女爭相仿效的時尚發型,也成為此後的發型師的靈感源泉,而她也成為德國影壇的傳奇,到1938年她主演過25部影片,隨後急流勇退,轉而寫作和繪畫,成為了一位作家,直到1985年因為心臟病發作在紐約去世。她的故事也給了我們某種啟迪,青春易逝,能夠留下的應該是美貌之外的世界。
對於這位淡出的美人兒,人們依舊沒有忘記她,在1995年電影百年時,路易斯·布魯克斯被英國著名的《帝國雜志Empire magazine》評為電影史最性感的女明星之一。
㈡ 如何評價韓國電影《潘多拉》
盡管存在大段頗為俗套的韓式煽情,但《潘多拉》依然稱得上是一部精彩感人的災難片。更何況,這部影片還有超越國籍的現實意義。當觀眾通過照片、新聞、史料,回想起那些曾經在異國發生過的可怕景象,便能嚴肅地意識到這絕非一個用來催淚的虛構故事。相反,它警示我們在地震、海嘯、山洪等天災對人類的威脅已由於預報和避難措施的到位而大大降低的今天,我們仍然面臨無法抵抗的滅頂之難,諷刺的是,這份威脅的來源正是我們人類自己創造的核能源。《潘多拉》中這場因人禍釀成的悲劇,將重新書寫我們的恐懼和無助。
影片把故事背景設置在一個將發展核電作為支柱產業的小鎮上,這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為發展做犧牲品的資源血汗工廠,以自身的凋敝和閉塞換來大城市的經濟騰飛。而當危險能源帶來可觀收益的同時,亦埋下了活火山般不定時爆炸的隱患。隨著事態惡化無法控制,全體國民都被迫與這座核電鎮同呼吸共命運,從而同嘗了因追求過度發展而忽視乃至無視安全保障的慘痛代價。
2014年歲月號的沉沒讓世人看到,一場突如其來,死傷慘重的災難對這個小國的打擊有多大,這讓《潘多拉》中呈現的核泄漏後舉國陷入混亂和社會動盪的場景有了極高的可信度。輻射擴散的死亡陰影步步逼近,潮水般慌不擇路的逃命人群,轉眼淪為廢墟的家園故土,都成了人間煉獄的驚悚寫照。當人們嘔吐,出血,全身潰爛,即便穿上笨重的防護服也無濟於事時,才知道看不見的死神正悄無聲息地在大地上降臨。
和大部分韓國電影類似,政府與其工作人員形象再度在影片中一落千丈。具體體現為敬業的核電站長因為「妨礙公務」而被上級借故調走,正直的總統試圖全力救災卻被各方復雜勢力牽制無法施展手腳,均是典型的清醒個人在整體腐朽的體制中因為拒絕同流合污而被大型利益集團邊緣化的遭遇。
之後,無能的核電站新負責人一心只想保住自己烏紗帽對領導言聽計從耽誤了事故處理進程,而政府在只顧封鎖媒體消息自欺欺人地營造安穩假象失敗後,終於引發了更大的亡國危機。把避災群眾反鎖在場地內的維穩人員也對上層失去了信任於是作鳥獸散,機場碼頭車站擠滿了想要立即逃離的恐慌人群。
同時,需要人員犧牲方能解決的核泄漏問題變成了倫理問題,作為成年人,每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這套規則遷移到國家層面就行不通了。領導層決策失誤的後果卻由基層來承擔,前者能做的只有在實時傳輸的畫面前焦急凝視,沉默地低下頭,並將後者表彰為志願者,在他們犧牲後沉痛追悼。一群人害另一群人失去生命,卻得以遠離現場,毫發未傷。令人憤慨的是直到結尾,影片中也沒有哪位政客被罷免或問責。
猜一猜也大概清楚,要是在現實中,這些官員們定會痛心疾首地用「為了經濟發展」、「發生意外難免」給自己開脫。這副慣有嘴臉足以讓富有正義感的人們和逝者家屬當即產生一股怒火:冒著生命危險在第一線工作的又不是他們?他們用別人的生命做籌碼,卻得到了比這些出生入死的勇士們更多的安全、更高的地位與更大的利益。資本和權力暗中合謀,雙手沾滿罪惡鮮血的現實,除了令人感到氣惱,只餘下無盡的悲涼了。
核電是鎮上居民直接的經濟來源,盡管男主角在赫的父親和哥哥都因遭受輻射而去世,但他依然不得不去核電站工作,影片中,在赫想要擺脫核電站,卻無奈地發現自己被牢牢地捆綁在了這里——生於斯長於斯的親情與愛情套牢了他,讓他最終懷著外面世界的嚮往中死於斯。
在赫的最大痛苦是,想跑,跑不掉。在危機到來前,女友和母親反對他離開核電;危機到來後,眼睜睜看著同伴被困的他做不到一個人逃走;危機空前嚴峻後,已經被輻射的他用虛弱的身體做引爆器,與吞噬了他生命和夢想的核電站同歸於盡。
這份不得已做出的犧牲顯得格外的壓抑。為了家人和同伴,在赫不能不走上被壓榨至死的道路。某種程度而言,這個明知危險驚人但仍大規模開發核電並低估其惡果的國家,和那些被他拯救的國民們一起剝削了他,之後再用深明大義這樣的褒獎去包裝在赫,感化更多人用生命為這個轟然開動的國家機器做燃油並認為這是值得的。《潘多拉》用這位不甘犧牲的「英雄」告訴人們:雖然人的生命可以為一些東西做出犧牲,但這種獻身絕對不是值得提倡的。
因此,影片沒有將在赫塑造成宣揚個人英雄主義的硬漢,而是將他還原成一個彷徨、脆弱的小人物,凸顯了他真實而糾結的性格。即便加入了自殺式維修的隊伍,他仍沒有成為救世主的自豪感,而是產生了極大的憤怒:「為什麼要我們為這個狗屁國家而死?」
接著質問遠遠地觀看他們小隊送死的權貴們「為什麼我就得這樣死,我做錯了什麼,我不想這樣死」。
最後,悲壯赴死的在赫泣不成聲地利用電視直播和家人告別,沒有展現出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而只有不甘心就此離開世界的委屈,唯有潸然淚下地嘆息一句「活著真是受苦了」。
至此,在赫的一生被核電吞沒,臨終的他用時日無多的血肉之軀最後一次飼餵了這頭可怕怪獸。影片的戲劇沖突在此刻走向了高潮:一個讓平民為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犧牲,讓無辜者為死有餘辜者去死的國家,是不值得人民去愛的。哪怕在歷史的任何時候,需要英雄來挽救的國家都不是偉大的,而是不幸的。
亡羊才想起補牢,唇亡方明白齒寒,人類文明走到了今天,我們生存的最大威脅終於變成了自己。核電猶如一隻掐得所有與其相關之人喘不過氣的無形大手,直到攥得每個人緩緩窒息。它的毀滅何嘗不是象徵著欲求不滿的人類走向自我毀滅?
當換取發展的成本如此慘重時,我們是否仍應該一意孤行?
寓言里,打開潘多拉的盒子釋放了不幸和災難,但希望依然存在,被鐵絲網隔離的核電站成為了墓地,掛慢了亡者的遺像,接著充滿正能量的畫外音響起「不要因為害怕就閉上眼睛,不要因為畏懼就堵住耳朵」,為影片畫上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省略號,透過銀幕,我們看到了現實重演電影內容的可能性。
從《恐怖直播》、《釜山行》到《隧道》,當韓國電影又一次走在現實的前面,而沒有淪為意識形態的拙劣附庸時,光憑這一點就足以令我們送上掌聲。作為核電密度最大的國家,如何居安思危都不為過。我們遭受這一場災難的重創時,不要忘了預防下一場災難的發生。這是每一部優秀災難片所共同擁有的深刻主題。
㈢ 電影《Pandora』s Promise》好看嗎
特殊環境,特殊立意,不同的觀賞目的,很難單純評判好看與否。
從客觀內容來看:
美國猶他州一年一度舉辦的聖丹斯獨立製片電影節上,羅伯特·斯通(Robert Stone)出品的《潘多拉的承諾》獲得了最廣泛的爭論和非議。因為這部紀錄片幾乎用不可能再顛覆的拍攝手法,記錄了幾位最激進最知名的環保主義專家,是如何的從極端的激進反對,冒著生涯與名譽的風險,站出來重新為核電發展背書。自從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以後,民眾對核電站安全的恐懼繼切爾諾貝利核電事故後又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峰。在2011年,幾乎所有的環保主義者都認定:核電是一項危險的行業,它會導致更多的疾病和死亡,意味著更糟糕的環境破壞和傷害。 當時,核電發電量佔美國全部發電量的近五分之一,佔德國全部發電量的近四分之一,而在中國,僅占不到2%。可是在福島事件兩年後,人們卻突然發現,棄核並不像預想的那樣可以確保環境更安全更美好,至少在目前的階段不是。令人吃驚的是,雖然可再生能源比例越來越大,核電越來越勢微,但是整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卻沒有下降!而兩年過去,來自醫學界的消息是福島事件迄今只造成數人死亡,與此對應的卻是在美國每年因為煤電廠排放的廢氣而死亡的人數卻高達14000人。按照影片《潘多拉的承諾》裡面的說法,核電廠其實正在拯救約180萬人的性命,免得他們因為火力發電的空氣污染而斃命。盡管其數據缺乏驗證,但由此而引發的對核電作用的再度討論和審視卻是必須的。 而政府的成就也許不應該體現在黑白之間,向左還是向右走,而是建立起一個適合人們從各種角度研究並促進決定的決策體系,給各種觀點和發展方向都留有餘地,不急於高歌猛進,更不急於矯枉過正 。
㈣ 韓國潘多拉電影怎麼樣
好看,講核泄漏的,後面挺感人的
㈤ 暴露人性!韓國新災難電影《潘多拉》中演員演技太過了嗎
個人感覺韓國災難片雖不如美國災難片場景畫面具有震撼力,但勝在更尖銳地揭露人性、社會制度的陰暗面,眾多演技派演員合作很到位,後半部眼淚狂飆。
電影《潘多拉》講述了韓半島遭遇史上最強地震,並引發核事故後,人們為了活命想盡一切辦法對抗災難的故事,該片是韓國首部涉及核事故的災難電影。
好吧,其實好看的電影我才回這樣客觀的去說,爛片我基本不說或者直接帶有強烈主觀情緒的噴了,所以電影其實很值得一看,幸好我這人善於分散注意力,不然早淚奔了。
歡迎大家討論評價!
㈥ 韓國災難片中最好看的是什麼
流感,很真實的感覺,人性的善與惡,災難面前底層群眾的無助一覽無余
㈦ 2016年韓國災難片收官之作《潘多拉》
㈧ 韓國災難片潘多拉好看嗎 電影潘多拉預告片哪裡可以看
應該挺不錯的,在韓國上映兩天,反響還不錯,預告片你可以去新浪微博搜搜,肯定有的,我就是在那裡看的
㈨ 韓國電影潘多拉好看嗎
親,超級超級好看
㈩ 被稱為「高評分」的電影,部部都是經典,你看過哪些電影呢
我看過的電影有:《潘多拉》、《奪命深淵》、《侏羅紀公園》、《殺手:代號47》和《諜影重重3》。
《潘多拉》剛開始的時候因為覺得男主角有點普通不咋帥而錯過,實在沒好看的電影了就勉強看一下,這一看就停不下來,伯恩好帥氣哦!不善言辭動作利索而且聰明絕頂,是我理想中的殺手類型了,伯恩真是典型的人狠話不多,打戲也不是花里胡哨的類型,十分乾脆利落,能利用身邊所有的東西來傷害對手和自保,一塊毛巾一本書都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