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十二公民》影評,十二公民好看嗎
看過了國產片《十二公民》,毫不誇張地說,本片絕對可以排進年度華語電影前五甚至前三名!從電影技法上說,還有些不足之處,但戴著枷鎖跳舞能如此出色,已經讓人贊嘆不已。本片台詞極好,自然緊湊,毫無絕大部分華語電影浮泛做作之病。韓童生老師在本片里表演非常棒。
㈡ 為什麼說《十二公民》是一個好電影
㈢ 《十二公民》—為什麼被說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優秀的翻拍電影
話劇式的電影,讓話劇有了新的展示方式,鏡頭語言的運用讓人物的情緒變化和性格更為強烈和突出。不過,還是覺得最後一個人的處理不夠合理,或許還是有所缺失。在主線之外的故事,讓人物形象更為飽滿,更為合理,改編的比較成功。
十二公民:不是十二個人、也不是十二老百姓。而是十二個公民。公民指具有某一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公民意識與臣民意識等相對,指一個國家的民眾對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參與意識。
可以說本片產生源於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一開場案件背景是「富二代殺親身父親」除了8號所有人都認為被告人有罪。而除了這個案件本身的兩個證人的證詞以外更重要的是因為目前中國社會固有的一種思維偏見。
㈣ 十二公民|完整版+電影
話劇 導 演 徐昂 的電 影處 女作析案 情的過與 疑問 的富 二 代 父案,一個 充滿 實驗 味的虛 擬法庭,程里 ,努 地還原 著 案件背 後的 ,是 中 國 電影首 次向國際 由中 國當 最具 實 力 的戲骨聯袂主經 典致敬。該片 以 歐 百年 厚重 法律精神 為基調,
㈤ 近期熱映的國產口碑電影《十二公民》改編自一部好萊塢經典電影,請問這部電
1957年《十二怒漢》,第3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第3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第,3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提名。個人認為,雖被多次翻拍均未被超越,同類型影片中最好的,十二個主演各各演技精湛。
㈥ 如何評價電影《十二公民》
電影《十二公民》改編自20世紀最偉大的法律電影《十二怒漢》,但由於中國並沒有原作中的「陪審員制度」,所以影片進行了中國本土化改編,通過模擬法庭對飽受爭議的「富二代弒父案」進行審理,12位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陪審員——身份分別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對案件進行最終「審判」。去年10月,這部電影斬獲第九屆羅馬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馬可?奧列留」金獎。
國內首部戲劇電影
電影《十二公民》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著名青年導演徐昂執導,也是他首次導演的電影作品。12位北京人藝及國家話劇院的實力派演員何冰、韓童生、錢波、趙春羊、米鐵增、高冬平、張永強、李光復、王剛、班贊、劉輝、雷佳領銜聯袂主演。
原劇本《十二怒漢》文本帶著很強的懸念,一環扣一環,所以要求表演者一氣呵成,每一步都恰到好處。加上《十二怒漢》至今已是全球改編最多的電影之一,各個優秀版本珠玉在前,故此次中國版壓力不少。由於導演以及演員都是戲劇界中人,電影在正式拍攝前也像舞台劇一樣經過了近20天封閉式排練,到正式拍攝當天,12位演員竟無一人攜帶劇本, 流暢地進行了演出,這種做法也有別於現今的電影拍攝。
在昨天的電影點映中,影片讓在場的觀眾彷彿置身於話劇現場。因為這部電影中涵蓋了戲劇的表現形式,整部電影沒有多變的場景,只在一個「模擬法庭」的主場景,這在其他商業電影中是不可思議的做法。據了解,這個場景是現實中北京798藝術中心的一家知名展覽館,在影片順利拍攝完成之後,由於密閉空間戲的剪輯難度很大,後期花費了一整年的時間,最後請到前法國真實電影節主席杜阿梅女士擔綱剪輯指導,才敲定簡潔大氣的最終定剪版。
而且《十二公民》劇本文學性強,完全以針鋒相對的對話推動劇情發展,電影先從陪審團11:1幾乎一邊倒的判決開始,隨著12個人對案情疑點的爭議,最終陪審團觀點的完全逆轉,反高潮,引發觀眾對法律的嚴肅與公正的深刻思考。這種的敘事手法也是話劇常用的。
這部電影的演員常演出話劇,把舞台劇的戲劇張力帶到電影裡面。「模擬法庭」中12人圍坐,話語連珠,你說一句我說一句,針鋒相對,沒有浪費一個鏡頭。但是話劇形式的表演方式去表達電影未免給人過於煽情的感覺。
不同人有不同偏見
電影《十二公民》原著《十二怒漢》被不同國家都搬上過銀幕,但由於每個國家國情不一樣,大家相似的故事的表達內容也不盡相同。
最初的美國版《十二怒漢》,講述的是在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因為涉嫌殺害自己的父親被告上法庭;1991年日本版《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通過一樁弱女子殺前夫案,在一定程度上探討了女性權益的保護問題,也是唯一囊括了女性陪審員的一部;2007年俄羅斯版《十二怒漢大審判》說的是車臣男孩被指控謀殺自己俄羅斯軍官的繼父;至於2015年中國版《十二公民》,審理的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富二代弒父」案。
從而亦可窺探出不同國家所要反映的偏見也有所不同:美國的偏見是種族歧視,日本的偏見是女性地位;俄羅斯的偏見則是車臣問題;中國的偏見是「富二代」。
而且電影《十二公民》與之前的不同版本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陪審員都是採用不同的性格以及社會角色,代表了不同的人。然後針對同一件事作出的不同反應,顯現出大家的不同偏見。與其說這部電影是講法律和公平,不如說它披著司法的外套,訴說人性的偏見。
《十二公民》的重要角色「8號陪審員」扮演者何冰接受采訪時說: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普遍充滿怨氣,我們沒有陪審員制度,但在網路上,類似的爭論每天都在發生。大家交換意見時前三句還能好好說,到第四句就罵起來了。我希望大家看了電影,至少能有話好好說。
《十二公民》點映期間是各大影片競爭激烈的五一檔期,國內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的矛盾再次凸顯出來。我留意到張艾嘉導演的《念念》和王小帥導演的《闖入者》僅僅只得到1%左右的排片,而且都是不好的時段為主,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低分但排片量相當可觀的《左耳》和《何以笙蕭默》等國產青春片。這部戲劇電影《十二公民》沒有明星光環,文學藝術成分較重,上映前後均有進口大片,希望上映時不要淪為炮灰。
㈦ 求幾部近幾年國產的冷門好電影(像我不是王毛,十二公民這樣的)
電影的話:
百鳥朝鳳:講述傳統文化被現代社會文化的沖擊,各方面都不錯。
驢得水:借古諷今,揭露當前社會、人心的污點。
一個勺子:農村人的淳樸與金錢社會的德行碰撞,還行。
乘風破浪:讓80後回憶起當年,還可以。
1942、全民目擊、大明劫、樹先生:將就。
電視劇: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最棒,征服、非常道一般。
㈧ 電影《十二公民》中有哪些精彩的地方,又有哪些存在
拙薄的套搬
文/夢里詩書
如若沒有《十二怒漢》的珠玉在前,那麼《十二公民》確是一部值得盛贊的電影,但這種假定是並不存在的,改編不等同於套搬,一味的臨摹與仿效,卻難有任何獨出機杼的已見,比之原版那用言談構築的魅力,電影顯得是如此拙薄。
《十二怒漢》的經典在於無論滄海桑田,他所體現司法需有的嚴謹與生命的尊崇,都能給每一位觀眾以至誠的感動,完美的藍本實則註定了套般與他的《十二公民》不可能碌碌無為,即便是改編後有以那無比牽強模擬法庭的開頭與主旋律回歸乏善的結尾,電影對原版小心翼翼的臨摹,連人物性格背景甚至座次和一個角色帶不帶帽子皆有以高還原度的吻合,對這部作品的稱道絕非源於該片有多麼好,而是驚詫於原版的魅力即便是時隔近六十載,依舊能如此契合我們的時代。
站在巨人之肩應當仰望天空,而不是俯瞰過往,《十二公民》並非《十二怒漢》的首次改編,日本於91年改編的《12個溫柔的日本人》雖難比原版,但營造了真正屬於自已的故事核心,而俄羅斯於07年對原版的改編將戰爭、種族、人性三者皆巧融於原有的劇情架構,鍛造了更為深刻的劇情縱深,回看《十二公民》做了些什麼?除了一再的復刻原版劇情思路,便就是想著怎麼把這個根本難以在中國上演的故事生搬硬套於原有的藍本,而所謂的將此片能接到中國的地氣恰是該片另一大敗筆所在。
消解對嫌疑人身份的歧視,原版用曾生活於貧民窟里的5號陪審員給予了反證,而俄版里猶太陪審員與高加索陪審員以自已的智慧將種族與地域差化於無形,但《十二公民》里對於河南地域性的過度譏嘲則是一個毫無意義的笑料,反證河南人不差的例證,僅是透過幾位陪審員一口河南腔簡單粗暴的回語和提出這一話題陪審員的自我醒悟,實則電影在潛意識里很有可能會影響觀眾更加加深對地域化的成見,另一點地產老闆與學生間真愛營造的笑料,不僅是無關劇情內容的累贅,此雖無錯但更確是不應值得如此炫耀提倡的價值觀念。
一次引經據典的套般,一群中國的實力派演員,卻終拍不出一場真正能屬於中國自已的《十二怒漢》,可無以否認電影至少還是有以原版形貌,經典是《十二怒漢》的,拙薄是《十二公民》的。
㈨ 《十二公民》真的好看嗎精彩在哪裡
其實這是一部爭議很大的電影,在電影院上映之後也由於很多原因很快就下映了,觀眾們的評論褒貶不一,有人說這部電影拍的是中國根本不存在的制度,都是照搬的外國電影,演技也太過於誇張。
但是作為一部正劇,一部探討性質的文藝電影。我還是想為這部電影鳴個不平。
㈩ 如何評價電影《十二公民》
把一部非常成熟的話劇搬到電影大熒幕上,而且這12個人都扮演著陪審,並且每個人的角色都是那麼的成功和深入人心,在製造一個虛擬法庭的場景下,讓人們用思想,用道德,用常識,去判定一個人究竟有沒有罪,這部電影真的非常非常的棒,不過還是有一些缺點的,所謂瑕不掩玉,就是這部電影太過真實的吧,把話劇的場景搬到大熒幕上,而缺失了電影的那種張力和電影的一種表現手法我覺得這部電影還有再進步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