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十部朋克電影,重新找到活著的感覺
五一長假薦片,不搞小情小愛小清新,也不來驚悚懸疑腎上腺,推薦十部經典朋克電影。有紀錄片,有傳記電影,也有純虛構作品。觀影時,試著短暫脫離當下,不憂慮,不恐慌,請像朋克一樣體驗最直接的情緒,把琴砸爛,嗓子吼啞,目光發直地盯著虛無的洞。如此操作一番,祝你長假後重新找到活著的感覺。
1、 《死亡樂隊》(A Band Called Death, 2012)
「死亡」樂隊(Death)是一支上世紀七十年代活躍在底特律的全黑人朋克樂隊,光這一點就很稀奇。亥克尼三兄弟比「雷蒙斯」(The Ramones)的首專出道還早幾年。他們為樂隊起的名字也很先鋒,「很白人」,讓人忘記他們的膚色,影響力逼近「誰人」(The Who)。
樂隊靈魂大衛·亥克尼(David Hackney)英年早逝,精神活得時間很久,在剩下兩兄弟的樂隊生涯中繼續留存。2009年樂隊的作品集《For The Whole World To See》重新出版,《紐約時報》為他們做了特寫,巡演開啟,新專輯發布。
朋克總有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脆弱感。「死亡」樂隊或許因為全是黑人,所以顯得格外強韌。成員的後代甚至組成一支叫「Rough Francis」的新樂隊,以保證父輩的歌被繼續傳唱下去。
2、《席德和南希》(Sid and Nancy, 1986)
根據「性手槍」樂隊(The Sex Pistols)貝斯手希德•維舍斯(Sid Vicious)的事跡改編,盡管加里·奧德曼努力餓瘦了自己,也做不到形神俱肖席德·維舍斯。克洛伊·韋伯扮演的南希把金發嬰兒和金發美人的特質結合到極致,幾乎令人難以忍受。
這對戀人,接吻前都要來一針,在墮落之路上直沖向終點。當「性手槍」的其他成員向樂隊經理馬爾科姆·麥克拉倫(Malcolm McLaren)抱怨席德,麥克拉倫笑笑說:「席德不僅是貝司手,他還是個了不起的災星。他是一個象徵、一個隱喻,他是空虛一代的面孔。」一語以概之:席德·維舍斯就是「性手槍」。
3、《西方文明的衰落》(The Declin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 1981)
1970年代,西方年輕人所見的未來一片暗淡。他們看見文明的衰落就在街角,趕緊末日狂歡。拍攝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交接時期的這部紀錄片對準的是洛杉磯朋克場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朋克雜志《Slash》的辦公室之旅。每個員工都漂亮極了,男的都像格里高利·派克,女的各有千秋。朋克反對華麗,朋克覺得人生無意義,或許美本身就是意義。
4、《我們只唱朋克》(What We Do is Secret, 2007)
死在22歲的「細菌」樂隊(The Germs)樂隊主唱達比·克萊什(Darby Clash)是什麼樣的,我們已經忘了。傳記電影《我們只唱朋克》招募肖恩·韋斯特(Shane West)扮演他,因為演得和唱得太好,曾是朋克樂隊主唱的韋斯特成為新一任「細菌」主唱,隨隊完成一輪巡演。
電影是真實故事的美化版本,原本的故事更醜陋。在表現朋克之死方面,銀幕上的達比·克萊什之死也遜色於伊恩·柯蒂斯(Ian Curits)和席德·維舍斯。達比像是昏了頭般匆匆赴死,柯蒂斯和維舍斯如同殉難。達比輕易地被替代,又被平庸而美好地「復活」,但是他確實存在過。
5、《近郊奇情》(Suburbia, 1997)
小鎮青年如此讓人討厭。他們空虛、無能、種族歧視、能力不足,還不願意老老實實在家待著,偏要成群結隊地出門,像蝗蟲一樣所到處一片狼藉。為了逃出無休止的電視,從冷庫中偷食物燒烤,把寵物鼠的頭放進嘴裡的命運,他們組了一支樂隊叫The Rejected。他們否定家庭的意義,視彼此為家人,只是這一切都無法長久。
6、《茫然一代》(The Blank Generation , 2007)
片子只有55分鍾,由一堆珍貴的演出畫面組成。不管是後來的傳奇,還是流星,鏡頭對朋克們一視同仁。黑白影像、demo質感和故意的聲畫不統一,表達向無浪潮致敬之意。幾乎沒有語言,只有混雜大量環境聲的音樂。
如果這樣也能產生美感(確實),只能說明所有的人,包括導演和出鏡者們,在事情發生的當時就有未來的眼光。恍惚中,他們站在未來靜靜注視當年的自己,讓粗糲和狂暴產生舊事物獨有的溫潤與合理。
7、《24小時狂歡派對》(24 Hour Party People , 2002)
安東尼·威爾森的「工廠」廠牌旗下孵出Joy Division和之後的新版本New Order。這部音樂傳記電影從威爾森的視角出發,張力來自邊緣的「工廠」不讓自己被倫敦音樂工業吞並。威爾森的理想主義表現在和藝術家們平分收入,拿對他們幾乎沒有約束力的合同。但威爾森還是成功了。他經營的Hacienda俱樂部成為New Order和一大票樂隊,以及曼徹斯特銳舞場景的大本營。
影片中有很多內行才懂的細節,但也彌漫著一股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氛圍。當一個人的迷夢也是所有人的迷夢,就會生出這樣的氛圍。
8、《朋克電影》(The Punk Rock Movie , 1978)
《茫然一代》的英國版,由像素和音質堪憂的一手素材剪輯而成。這些影像不僅危險,還能聞到血腥味。有人在台上砸碎一個豬頭,把碎渣往台下扔。朋克們像小朋友們比賽誰的惡作劇更出格,誰的冒犯更嚴重。今天看來,他們的打扮和行為比音樂更出眾,所以今天朋克音樂衰落,七十年代的打扮仍受追捧。
9、《搖滾大騙局》(The Great Rock 'n' Roll Swindle , 1980)
作為「性手槍」的外傳,這部電影的陣容包括席德·維舍斯、馬爾科姆·麥克拉倫和史蒂夫·瓊斯,加上一堆樂隊影像,也就僅此而已。但有人覺得它是最好的朋克電影,因為真實。這里的真實並非指 歷史 的准確性,而是朋克精神的真實。它在所有此類影片中對朋克的冒犯最大,膽敢挑明這些年輕人不是為了殉道,只是為了名和利。說這話的正是馬爾科姆·麥克拉倫本人,而不是什麼被嫉恨腐蝕心靈的老朽。
麥克拉倫教小朋友們嘲笑嬉皮「是老臭屁」,瓊斯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片子,席德演繹《My Way》的瘋狂版本,朝台下的觀眾(包括自己的老媽)開槍。他們運籌帷幄,計劃先讓大眾愛上自己,然後痛恨,再愛。如此蹂躪大眾的 情感 ,才塑造自身的傳奇,賺得盆滿缽滿。
10、《我們是最棒的!》(We Are The Besrt!, 2013)
如果出生地需要抽簽決定,這三個13歲的小姑娘抽到了上上簽——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座小鎮,風氣開明,生活富庶,而且「這里有全世界最有趣的雲」。時間是1982年,其中一個小姑娘的哥哥告訴她們,朋克已死。
少女朋克樂隊的故事告訴我們,叛逆是人類的固有基因,在不管哪個人群中都按一定比例存在。小姑娘們叛逆的原因可能微不足道,因為「痛恨 體育 運動」。之後情況升級,她們縱火,亂扔垃圾,在超市抗議「資本主義」,做到這個年齡小姑娘的極限。音樂和行為沒有哪個更高級或成熟,都是成長的一部分,或頂峰。
校對:欒夢
B. 求幾部蒸汽朋克類型的經典老電影和新電影,多謝!~
《天空之城》(動畫)——宮崎駿(日本)
豆瓣評分:8.9
宮崎駿早期的經典動畫,這一時期所謂的蒸汽朋克概念並未出現,但天空之城的世界觀設定、飛行器的設計以及Laputa城的整體規劃都帶有鮮明的蒸汽朋克影子。因此可以把它歸為這一類型。
《童夢失魂夜》——讓•皮埃爾•熱內(法國)
豆瓣評分:8.1
本片為以《天使愛美麗》而聞名的法國導演讓•皮埃爾•熱內在1995年推出的一部天馬行空的幻想佳作。電影的布景充斥著鋼鐵建築,處處透著一股陰冷、驚悚的
氣氛,視覺效果驚人。許多道具設計機械感極強,但影片的主題卻溫馨感人,兒童的純真夢境與冷冰冰的機器質感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飆風戰警》——巴里•索南菲爾德(美國)
豆瓣評分:6.7
威爾史密斯主演的一部娛樂性大片,以南北戰爭之後美國為時代背景,假設了邪惡勢力已經發明出現裝甲車、坦克等新型科技武器。片中掌握了超出時代的高科技的博
士被設定為瘋狂的野心家。整部影片在藝術性思想性上均無建樹,但巨型機械蜘蛛、噴氣式自行車、自行式裝甲火車等異想天開的機器設計還是很相當吸引眼球。
《非凡紳士聯盟》——斯蒂芬•諾林頓(美國)
豆瓣評分:6.9
艾倫•摩爾的《非凡紳士聯盟》本來是一部漫畫作品,2004年被拍成真人電影。影片集合了活躍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部分科幻奇幻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如化身
博士、吸血鬼、隱身人以及駕駛潛水艇的尼摩船長等,共同對抗意圖統治世界的惡勢力。影片開頭部分便假設19世紀末就已經出現了坦克等現代武器。部分布景與
交通工具的設計充滿了大機器生產時代的特點,尤其是凡爾納科幻小說中著名的鸚鵡螺號潛水艇的視覺效果更是驚人。
《蒸汽男孩》(動畫)——大友克洋(日本)
豆瓣評分:7.6
本片是最為典型的蒸汽朋克類作品,故事背景設定在1851年第一屆世博會召開之際的倫敦。甚至在人物設定上也出現了喬治•斯蒂文森這樣的真實歷史人物,只是
這位火車之父的經歷卻顯然豐富了不少。本片中出現的大量布景、交通工具、武器等均充滿了蒸汽時代的機器美學特徵。尤其是最後現身的蒸汽城更是幾乎成了凝結
蒸汽時代人造機械最高成就的結晶。而本片所探討的工業社會中科學技術與人性關懷之間的矛盾,也是蒸汽朋克文化的核心命題。是大型兒童游樂場,還是終極的軍
事堡壘?最終蒸汽城毀於一旦實際上也隱含著機器敗給人性這一意味。
《天空上尉與明日世界》——凱瑞•柯蘭(美國)
豆瓣評分:6.5
一部典型的蒸汽朋克類真人影片,集合了好萊塢眾多明星的加盟。本片的電影布景以及道具的設計均具有典型的工業時代機器美學的特徵,視覺效果令人驚艷。黑白片加柔光處理的鏡頭效果也充滿了懷舊氣息。但本片的細枝末節過多,影響了主線思想性的深度。
《哈爾的移動城堡》(動畫)——宮崎駿 (日本)
豆瓣評分:8.6
本片改編自英國作家黛安娜•韋恩•瓊斯的同名幻想小說。故事設定在19世紀的歐洲。盡管整體線索與典型的蒸汽朋克作品有所不同,探討的主題也並非科技工業化
與人性之間的沖突。但是世界觀的設定以及充滿機器質感的道具及場景設計還是令本片獨樹一幟。尤其是移動城堡的設計,簡直就是另一座蒸汽城,鋼鐵、煙囪、滑
輪等復雜的機械設定充滿了美感。
《加斯帕•莫雷羅神秘探險記》(動畫)——安東尼•盧卡斯(澳大利亞)
豆瓣評分:8.6
一部僅有20多分鍾的動畫短片,但卻是將蒸汽朋克思想闡述得最為完美的一部影像作品。無論在主題深度、劇情編排還是製作細節上都堪稱精品。片中的機器城市、飛船的設計充滿了機器的質感。本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黃金羅盤》——克里斯•韋茲(美國)
豆瓣評分:6.3
影片改編自英國作家菲利普•普爾曼的系列小說黑質三部曲的第一部。本來這是一部基本上算是奇幻類的作品,但是由於其世界觀設定為19世紀的平行世界中,因此也帶有一定的蒸汽朋克特點,部分的道具也具有一定的機械美感。
《變異編年史》——西蒙•亨特(美國)
豆瓣評分:5.2
這是一部頗難歸類的電影,在劇情主線安排上基本上算是一部驚悚類型的僵屍片,時間也設定在了21世紀末期,但是其世界觀的設定卻也帶有一定的蒸汽朋克特點,
似乎處在一個與一戰時期相同的平行世界中。其部分道具尤其是武器的設計非常有特色,既具有未來感,又帶有典型的蒸汽時代大工業的特色,如大炮、飛艇和飛行
機車的設計。
其他電影參見:http://news.mtime.com/2011/04/08/1455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