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共56集
從上高中開始,《平凡的世界》原著在這十幾年間我讀了不下六七遍,對它的崇敬與喜愛之情是勿庸致疑的。最近北京衛視在播電視劇版的《平》,昨天播到了14集,卻讓我看得如梗在喉,坐立不安,常常是看著看著就跳起來把電視關了,然後在房間里憤怒的來回踱步邊走邊罵,這種感覺好像是我本人受到奇恥大辱一樣難以平靜。
本人不是電視劇發燒友,因為見慣了中國電視劇的粗枝濫造,實在是不願意再為哪個電視劇燒腦了,所以除了偶爾陪父母看一眼電視劇,基本上我不追劇的。這個《平凡的世界》是例外,我得知北京衛視要播,是數著日子在電視前等的,可見《平》在我心中的地位! 本人先大言不慚一下,我雖是一介草民,但骨子裡還是個文藝青年,對於電視電影藝術有著自己的評價體系,並且要求還不低,所以,高標准嚴要求下的炮火轟給你,也不辱沒你的藝術靈魂。
下面,開炮!
首先,是《平》的對白問題。導演原意是想採用方言的形式來表達,想法不錯!陝西方言本身就很好聽也好懂,並且也符合原著的意志,這就是黃土坡坡上的故事,用方言再好不過。但是你看,《平》用的是什麼方言?我不是陝西人都聽得出來這方言不地道,更要命的是還普通話和方言夾雜,兩個人一會普通話一會兒方言,村裡的農民有的說普通話有的說方言,城裡的幹部開會用方言,私底下又說普通話……整個就是亂七八糟的一鍋粥。作為一部影視作品,連起碼的與觀眾交流的語言因素都不考慮,你是想讓觀眾怎麼接受你的作品?這樣陰陽怪氣對白方式根本無法讓人進入劇情,從頭到尾都被這鬧心的對白折騰著。請問你這是何用心?如果你是一個有情懷的導演,一定要用方言,可以,那麼你能不能好好的培訓演員們,能說一口地道標準的方言後再來拍?如果說不了,那你後期找專業配音也行啊!就你這種搞法,你自己真能過自己這關嗎?你是怎麼給自己台階下的?難道你這裡面還有什麼高深得常人無法理解的藝術深意在里頭?要我說你就是傻,直接用普通話不就完了,降低了操作難度但並不降低藝術難度,還能避免爭議,因為即使你方言說得再好,也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歡還是有人罵你,你用普通話誰能說你一個字不好?還有,我就是一普通觀眾,我都替你操心,廣電總局曾明確發文電視節目不能使用方言,雖說不是要求電視劇也一樣,但你這種半拉子方言你真不擔心過了不審嗎?你不嫌事啊?
再來說它的旁白。《平》作為一部大氣磅礴的作品,要想盡量展現它的思想,不使用旁白是不可能做到的。這裡面就有兩個問題,旁白說什麼?怎麼說?我看這14集後最大的感觸是:旁白一起來,我馬上就感受到了《舌尖上的中國》的氣息。《舌》作為一部已家喻戶曉的紀錄片,它的配音堪稱經典,但是你確定這種配音方式適合《平》的旁白?質朴的情節與畫面配上華麗大氣的旁白,這種反差給我的感覺完全是格格不入,旁白的響起不但不能對劇情有所帶入,反而讓我感覺到被帶出。成熟的旁白應該跟劇情渾然一體,響起的時候讓觀眾絲毫查覺不到它的響起,而《平》的旁白每次響起都在牛哄哄的撥開觀眾的注意力---我,旁白大仙來了!這樣的旁白,要還不如不要。還有,看看它的旁白都說了些什麼,我最大的感受是情節不夠,旁白來湊,記得旁白說少安淚流滿面就有兩次,我就不明白了,你直接來個特寫不就行了,要你旁白來說?特寫的淚流滿面的鏡頭不夠旁白直白嗎?不夠旁白有感染力嗎?作為一種影視藝術,我們要的是通過演員專業的表演與情節設定來感受劇中人物的情緒,像你這種一有情況就上旁白的做法,你以為你是在說書嗎?給點有技術含量的東西行不行?到目前14集為止,我還沒有留下關於旁白的哪怕是一次的漂亮印象。關於旁白我還想說的一點是,既然你台詞都用方言了,為甚旁白不用方言,我敢肯定這樣會使得效果協調很多。你搞兩個語言風格,這是遵循了哪位影視大師的哪一條藝術理念了?
以上關於語言與旁白兩點是對導演的藝術形式個人偏好問題的批判,對導演的藝術形式偏好進行批判是不高尚的,因為你不喜歡但人家導演喜歡啊,你憑什麼批判人家,就像有人就是喜歡牛糞拌著面條吃,吃得又香,你一定要批判人家那肯定是你的不對啊,但問題如果是他吃著牛糞拌面條跑去把縣博物館拆了,那你說我們是不是能把他一家子都拉出來好好教育一下?下面,我們來批判本劇更無知一面:編劇。
人物刪減,金波沒了。讀過原著的人知道,金家與孫家那是至交,兩家好多事情都有交集,少平一直還睡在金家,孫家的大大小小的難關好多時候都靠金家支援,金波一刪,理所當家金俊海夫婦就沒了,孫家的許多精彩故事就只能跟著刪。但可笑的是,因為用潤生頂替金波的戲份,所以少平硬是給安排到田福堂家去睡,因為刪了金波家,金波媽媽為少安家做鞋子戲份安排給了潤生媽,這不科學啊,按說,如果兩家都到了那個交情,那他田福堂何苦這么不待見少安呢?我說編劇你也是蠢,即然都刪了金波了,那這一條線的所有情節就都全刪了啊,何必留這些自相矛盾的線索,你整這些沒用的不就是為了說明孫家窮,沒吃沒穿嗎,來點專業的,給孫家的破窯洞和吃穿用度一些特寫鏡頭,有多窮拍得多窮,多有說服力?還有,金波的角色在原著中怎麼說都算二線主角,少平的整個青春期都少不了這位好友的影響,少了金波,少平如何感恩他們一起騎自行車幾十里去學校的不離不棄的友情?少了金波,少平如何感恩金波失去深愛的新疆姑娘而自己還擁有親愛的曉霞的愛情?
同樣是人物刪減,少平媽媽也沒有了。編劇認為少平媽這個角色分量太輕,所以直接連個打醬油的角色都不給安排,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對於這么一個破敗的家,其實加上少平媽這個角色,會無形中增加這個家的凄慘感,因為沒有什麼情節設置會比一個蒼老,弱小,但又堅持的母親用充滿慈愛的眼神看著自己的破敗的家和可憐的孩子更有感染力,更能把觀眾帶進那個爛包的家庭中的了。還有,最後孫家的子弟都取得了那個時代極為不易的成功,這種成功如果沒有了母親的喜悅與自豪,成功拿來給誰分享?它又拿什麼來感動觀眾?我橫想豎想,不知道加上少平媽能增加什麼技術難度,所以我想問尊敬的編劇,你腦子里的藝術細胞是怎麼排列的?同樣是母親,你刪潤葉媽也比刪少平媽強啊!
接著說編劇不著調的地方,田福軍這么一個頂天立地,有原則,重情義的真漢子,竟然被設計成為了讓全縣百姓能吃飽飯,為了爭取李登雲的支持從而實施自己的政治路線,而不得不犧牲潤葉的感情這種所謂「大義凜然」的悲壯形象來。你用小孩子的心思去想,情感邏輯好像完全成立,但我們是成年人了好不好,田福軍他是一心為民,務實正派的幹部,是為了真理能向頂頭上司拍桌子的人,他能墮落到為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去拉籠其它幹部?更何況是靠葬送自己的親侄女潤葉去作交換?那個年代像田福軍這樣的黨員,他只會是以理服人,據理力爭,如何屑於使用這個沒有原則的手段去拉籠李登雲。再看另一佐證,就是他對曉霞的情感的態度,他得知曉霞喜歡少平時,是很理解與支持女兒的,希望女兒能夠勇敢的追尋自己的幸福,並拿當年自己的愛情故事講給曉霞聽,可見田福軍是一個熱烈信仰愛情的人,怎麼到潤葉這里就輕輕鬆鬆改變了信念,視潤葉的愛情如籌碼,這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我一想起田福軍那句「少安,潤葉,我這輩子註定要對不起你們了」,我就有一口穢物要吐了的感覺,你這得是多麼扭曲的高尚人格啊?!所以,這是一個嚴重失敗的人物設計,我想,對於田福軍的人格設計連編劇自己都沒整明白他自己是怎麼想的。
編劇不著調的地方很多,大都是因為人物的性格設計不夠鮮明所致,每個人物的性格基本都是一種含糊的狀態。《平》的人物設計因為有了原著的背景,所以好像給角色設計什麼情節都可以,只要不過分離譜就行,還一切都顯得理所當然的樣子,編劇水平的低劣就在於此。一部影視作品人物的豐滿必須由每個情節來體現,可問題編劇改編了原著情節,而新的情節又不經過仔細推敲,那你還怎麼刻畫人物呢,你所表現出來的人物形象還是原著中的人物本身嗎?隨便舉幾個例子:少安跟秀蓮都結婚了,並且結拜了兄妹,至此他少安就該好好經營他的家業才對,但偏偏還要再設計一個讓少安追潤葉坐著的公共汽車的情節,編劇你能不能上進點,少安是鐵骨柔情,但他不是一個戀愛狂啊,你在他結婚後又來這么一出,是想幹嘛,搞都市愛情劇的路子嗎?實在要搞,那你能不能全部搞完了再安排少安結婚?你這樣編劇我們少安到底是個什麼人格的人?反正我是看傻了。接著說侯玉英,臨放假的時候交給少平一封信,然後站在一旁等,誰能幫我分析分析,這是哪個年代的表白方式?不管是現在還是過去,不管是誰,要麼當面表白,要麼給了信跑開,這是最基本的人之黨情吧,你哪見過給了信又站在旁邊大大方方等的,要是這,你直接開口表白不得了?我來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情節,因為原著中侯玉英確實是寫的信,腦殘的編劇尊重原著所以也用了寫信的方式,但原著中侯玉英給少平信後是害羞地跑了的,為什麼劇中她要站在原地等呢,因為少平讀完信後,她要跟少平抱一下,這還要讓曉霞看到,讓曉霞對少平生出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為後面劇情作鋪墊,看,多麼高明的編排,多麼輕巧的設計,但誰能告訴我,候玉英的角色鮮活了沒有?她在想什麼?……類似胡編的情節有好多,我不一一列舉,我相信忠實《平》迷看到這些比我還要抓狂。
目前,這部劇還只播到14集,我都已經無法忍受,我真無法想像它後面還會瞎編成什麼樣,我也不確定我還能不能這么自虐的看下去。誠然,我也理解這部劇的翻拍難度,時代的進步人們觀念的改變,讓現在的人很難再對那個年代的價值觀有共鳴,改變故事情節以適應當下也是在情理之中,但我一定要批判的是編劇導演與創作人員的世界觀的淺薄,在歷史進步的大潮中,作為文化人的他們並沒有什麼深刻的思考,他們本身的境界也沒有得到什麼沉澱,以至四十年前明顯屬於精神鴉片的思想,他們仍不覺察,並且還在無意識但又無恥違心的宣揚,比如,毛主席去逝,孫家老老少少痛哭感恩那一段,你們摸著良心說,這種盲從的領袖崇拜思想它是人類的進步思想嗎?是人類正確的價值觀嗎?這里絕不是斗膽否認毛主席的功績,只是想說,影視作品是藝術品的一種,你藝術家的情懷真的還是這么迂腐陳穈嗎?你沒有更簡潔而震撼的方式來表達對毛主席的緬懷嗎?所以,其實我跳起來罵的並不是這部電視劇本身,我罵的是它背後的創作團體:編劇幼稚是無才,表達方式混亂是無能,實力不夠而去毀名著是無德,如此無才無能又無德的創作人員的存在,本身就是當今影視圈作品普遍低劣而又各種丑聞頻出的原因的最好說明!
從現在起,我再不會去為討論這部劇而浪費一個腦細胞,我只懇請娛樂圈的這些社會精英們別再玷污名著了。路遙先生當年花整整六年時間完成這部作品,三年實地考察調研收集材料,三年日夜伏案幾易其稿,成書不久積勞成疾英年辭世,他為這部巨著所傾注的心血豈是你等利祿之徒幾個月就能糊弄過去的,可恥,可悲!如果還稍有敬畏之心,能完完全全照拍原著也就罷了,就像《三國演義》一樣按部就班的拍也算功德一件,你們卻不知天高地厚在胡編亂改,請問你們藝術家有良知嗎?
也許,經典只能存在書本里,不適合搬上銀幕,這並不是因為眾口難調,是因為每部著作的背後它的主人都是用生命在灌溉它並且無欲無求,而現在的電視電影人呢?生態環境就註定了他們的功利之心,都是世俗人,我能相信你拿什麼去澆灌你的作品?
㈡ 看過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原著或同名影視沒,給你帶來什麼樣的心靈感受嗎
說實話,那個時候學校的藏書不多,這本書是我排了好久才搶到的。然後,我沒白沒黑的看了一周。
《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遙的一部現實主義著作,我不止一次地看過,越看越讓人脊背發涼。有人這么評價書中三位女主:百年一遇田潤葉,千年一遇田曉霞,萬年一遇賀秀蓮。
而讀的次數越多,越覺得路遙對這三位女人殘忍至極。魯迅說,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路遙親手把這三位女主撕碎了呈現給廣大受眾。
㈢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主要是講什麼的好看嗎
主要是一部「文革」中間及以後幾年間一對農民兄弟奮斗故事,作為我個人特別喜歡這本書,我看了至少不下於5遍了。這本書被譽為「現代紅樓夢」,推薦你去看看!
㈣ 平凡的世界評價怎麼樣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專屬普通人的奮斗史詩劇。
《平凡的世界》不僅承載了藝術性的期待,同時也被賦予了傳遞正確觀念的重要社會意義。這種社會意義是當今熒屏上少見的,這也是電視劇行業中所匱乏的。
(4)平凡的世界電影好看嗎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上世紀70年代,自尊好強的農家子弟孫少平(袁弘飾)在原西縣高中讀書,與地主出身的郝紅梅(汪蘆雲飾)相互愛憐,後郝紅梅與家境優越的班長顧養民(張浩天飾)談戀愛。同村同班的好友田潤生(尹智玄飾)為此抱不平狠揍顧養民一頓。
倔強的少平不肯承認自己失戀,但開始與自己過於自尊的自卑斗爭,積極參加赴地區會演的排練。好讀課外書的少平敏感、自尊,吸引著縣領導的女兒田曉霞(李小萌飾)。
少平高考落榜回鄉勞動,在經歷了大旱、搶水、死人的事件後,斷然拒絕侯玉英(趙俊珺飾)以進城為誘的追求,遠離故土,漂泊攬工。
哥哥孫少安(王雷飾)初中畢業就在家裡勞動與村支書田福堂的女兒田潤葉(佟麗婭飾)青梅竹馬,遭到田的劇烈反對。最終少安娶了勤勞善良的山西姑娘賀秀蓮(呂一飾),轉型開辦了燒磚窯,走上了致富路。
㈤ 如何評價電視劇版《平凡的世界》
中規中矩,看過導演此前拍的電視劇就可以推測,它不會失敗或者優秀到哪裡去,只能是一個升級版的劇。
為人稱道的幾點,一是少安這個角色戲份的增加和金太郎的演技,再就是美術和攝影做得很細致,黃原的場景拍出了一些美感,甚至比某些電影都好一些。很多人吐槽的方言,這個不能算是硬傷,畢竟需要照顧其他地域的觀眾和年輕的觀眾,太「原汁原味」的台詞反而容易有觀看障礙,這種考慮甚至蔓延到了幾首西北風味兒的主題曲和插曲上。
考慮到中老年觀眾,金波戲份的轉移,也不能說是多大的失敗——金波這個人就像孫少平的文藝青年版,太脫離主流生活了,很難為中老年觀眾接受,而且出於加快劇情進展的考慮(我覺得,路遙在情節設置方面甚至存在短板,誰說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敘事手法突出的,來咱們嘮幾句),也有必要這么做。
潤葉啊,袁弘啊,這些顏值高的演員,怎麼說呢,對顏控症粉絲來說就是福利(但飾郝紅梅的演員似乎不在此列)。最後不得不吐槽一句的是:袁弘真把孫少平演成了靖哥哥!而田曉霞也是黃蓉附體,一看她就莫名想起了公鴨嗓的周迅。
另,在觀眾影視解讀能力普遍提升到不聽聲音都能看懂劇情的時代,用旁白幾乎是滅頂之災。
㈥ 看過平凡的世界嗎有沒有拍的電影
看過,還沒拍成電影。還是比較喜歡看書,拍成電影就沒這個效果了。
㈦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好不好
把年輕人寫的淋漓盡致,一針見血;在困難中搏擊人生;在苦難中自強不息的壯麗詩篇!繼發年輕人勇望直前;只有勤勞才能贏得幸福!收獲人生之美;不懂文學!何談感想!平凡世界充滿正能量;使人生不可錯過的書!路遙的筆下寫出了;那個時候的真實寫照!太偉大了!令人欽佩!
這部書立意還是不錯的。孫少平上學時的經歷有當時很多農村學生的影子;再者,「文革」結束後一度流行「傷逝」文學和詩歌,原著的出現令人耳目一新,而大部分讀者群體又經歷了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容易引起共鳴…… 文筆還有更進一步錘煉的餘地,比如本文作者舉例這段話後部的語氣助詞「唉」,讓人讀著不是很舒服,當然原著裡面這樣的語氣助詞不少,也許是作者身體、精力的原因沒有來得及更進一步地雕琢……
㈧ 平凡的世界,這部影片實在太好看了,是我今年看過最深入人心的影片,只是結集太氣人了
上學的時候先看了陳忠實的《白鹿原》又看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兩部小說雖然風格不盡相同,但是書寫的都是陝西一帶的故事,前者講述的故事是從晚清到解放,後者是從文革到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時間差不多可以銜接上,能夠看作是陝西世界的歷時性文學書寫。從帶有魔幻現實主義的傳奇到一個平凡的世界,兩位作家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生動鮮活的陝西。並且兩部小說分別獲得了第3、4屆茅盾文學獎,由此可見兩部小說的寫作水平。
在微博上看到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即將上映就立即看。我沒看過1989年的版本,而2005年的版本也只看了兩集,但是無論是選取的角色還是劇集的改編都很不錯。雖然劇情相對緊湊,但是主要情節,以及必要的人物的性格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基本還是符合人物形象的,尤其是王雷飾演的孫少安,一改《金太狼的幸福生活》中的搞笑婦產科大夫,變身地道的陝北農民。一口陝北方言說的很地道,很符合少安這個朴實能幹,肩負起一家生計的家中長子的。
當初看書的時候,最打動我的是孫少安。即將升初中的少安,已經意識到,為了家裡自己是絕對不能讀書的了,他參加初中升學考試是為了向同村人證明自己之所以不上學,不是考不上而是上不了。這與其說是維持一種自尊不如說是堅守一個少年的驕傲。果然,他以全縣第三的成績考上了初中,然而隨著一紙通知書的到來,孫少安卻永遠地離開了學校,也離開了自己短暫的青春。在孫少安身上有著一種正在消失的高貴的品格。那種犧牲與承擔,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他放棄的不僅是學業,也是未來,窮孩子面前的路只有那麼寬,天空只有那麼大,你甚至無力去抱怨命運,而命運教會他的是去承受。身為家中的長子,他承擔起了一個窮困的家,而無數像孫少安一樣的青年撐起了當時中國的脊樑。路遙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指出了這只是一個平凡的世界,孫家兄弟都不是什麼偉大的人,也沒有干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但是正是有了這樣的人,我們的國家才能屹立不倒。
再說說孫少平,看電視劇的時候覺得少平略微有點矯情,倒不是袁弘的演技問題,而是少平就是這樣一個帶有一些理想主義色彩的青年,比起大哥他更關注精神世界。他看書,思考,這使得他與少安有了全然的不同。不是說少安不好,而是艱苦的生活使少安只能看著眼前的生活,也正是有了大哥的支撐,少平才能真正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遨遊。
其實改編的就算很好了,和面目全非的《華胥引》比,已經算是特別忠於原著了。因為看過書的緣故,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看見一個人物就知道他接下來的命運了,好像在以上帝的視角觀看一樣。所以看著潤葉羞澀地看著少安,看著少安後知後覺地拿著信封,因為知道他們的漸行漸遠而倍感難過。真的很喜歡潤葉和少安的告白那段,「少安哥,我想和你一輩子好」,這是這蒼黃土地的女兒能說出的話,大膽而鮮活,透著生氣。這比男主角背倚著賓利,拿著大把玫瑰在女主學校門口表白這樣的場景浪漫多了。這是現實的許諾,質朴到土地里的愛情,同樣是美麗的。「你什麼樣我都喜歡」,這是少安的回答,沒有花哨的形式,沒有華美的言辭,可是你能清楚地知道他是真心的,再沒什麼比明白一個人的真心更重要的了。
另外想說的是其他配角演的很好。比如王滿銀,那種不務正業,耍賴偷懶,尖嘴滑舌的性格詮釋的很好,還有少安二媽,婦女主任的感覺十足,好劇靠的就是好演員啊。國產劇總是這樣,總要熬過眾多雷人劇,才能等到一部良心之作,這中間的空白期只能用美劇、日劇甚至韓劇來彌補。
最後, 在插播廣告的時候看了一眼《活色生香》,怎麼說確實和它的名字一樣脂粉氣有點重,無論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皮膚白皙,面色紅潤,連毛孔都看不到,在花紅柳綠的世界裡上演愛恨情仇。不知為什麼再回過頭來看《平凡的世界》,那個溝壑叢生的黃土高原,那個人人灰頭土臉的雙水村,那個滿身補丁的孫少平,那個綁著白毛巾的孫少安,那個梳著麻花辮的田潤葉,一下子覺得格外可親。那就是我們的平凡的世界。
㈨ 《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怎麼樣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一書,以黃土高原農村為背景,通過孫少安、孫少平兄弟的奮斗歷程,描寫了農村從文革到改革開放一段時間波瀾壯闊的畫卷,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小說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我最受感動的一句話是 「有人每天關心那些明星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可誰知道這些普通人內心洶涌澎湃的急流?」小說嚴謹的結構,寬大的背景,復雜的人物,也深深震撼了我。由於涉及人物太多,小說採取了多條線描寫,故事情節同時推動的手法,用電影手法完成故事的跌宕和時空轉換。
㈩ 《平凡的世界》評價怎麼樣
《平凡的世界》真是好書,電視劇也不錯,路遙的神創作,很是震撼人心。整部著作主要以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用溫暖的現實主義的方式清晰白描了黃土高原勞動人民在文革與改革過渡的歷史進程中所經歷過的窮苦與對命運的抗爭。
吸引我繼續看下去的一點是:少平躺在高粱桿堆上借著油燈光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看通宵。這讓我想起年輕時那個追夢年代的一個晚上,我趴在床上借台燈光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也是看通宵,所以這是共鳴的起點。
當然,光有愛的生活只可能是幻象,書中的哥哥孫少安為了弟弟妹妹能繼續學業從13歲起就回家務農,一步步克服困難成為出色的生產隊長。為了擺脫貧困,開起磚場…都體現了他的家庭責任感和努力向上的精神;弟弟孫少平為了改變貧困家庭面貌,能給能砌上幾孔磚窯,外出玩命工作…「窮則思變」他們的努力也使我敬佩。
另外,大的時代背景也在雙水村的小世界裡展示了出來,在極左的年代,大家忙活一年也吃不飽飯,而包產到戶一下子讓人們翻了身。在大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觀念也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化,比如周文龍,比如張有智,當然也有很多人依然頑冥不靈,像孫玉亭。事實上,只有緊跟時代的人才能不被拋棄。這也說明,上級的一個小小念頭就可能給下級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如果以後做官一定要做一個踏實謹慎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