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奧斯卡最佳音樂獎,關於二戰的電影有什麼
辛德勒的名單
該片獲得第6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電影剪輯、最佳原著音樂七項大獎。以其強大的人文氣息震撼了全世界的觀眾,成為電影史上反法西斯題材經典之作。
作曲由John William擔任,Itzhak Perlman擔任小提琴演奏。John William在為這部影片配樂時,選擇了簡練柔和的旋律。他使用了與過去那種力求音畫同步的寫實主義截然不同的創作手法。音樂所注重的不再是「景」,而是「情」。它所著重表現的不再僅僅是畫面本身,更多的是人物(對於這部影片來說,同時還是一個民族)的復雜、沉重的內心世界。在風格上,他採取了浪漫派音樂的傳統寫法。不言而喻,在全片總長約60分鍾的14段配樂中,佔有突出地位的是廣大電影音樂愛好者耳熟能詳的那段主題音樂。(John William主要作品:「Star War」、「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Indiana Jones」等 )很湊巧,這部影片的導演Steven Spielberg和小提琴演奏家Itzhak Perlman同為猶太人,片中Itzhak演奏的小提琴如泣如訴地奏出了主題樂段。這貫穿在全片中的哀婉動人的旋律,完全游離於畫面之外,從宏觀的角度刻劃了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的心理歷程。
❷ 大鬧天空影片中如何運用名族音樂渲染主題
1.影視與音樂的關系:
音樂進入電影之後,本身原有的表現手段已失去其獨立的意義,成了視聽結合的電影音樂,使電影藝術家總體藝術構思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樂表情達意具有抽象性和廣泛性。電影音樂有它自身的規律,他在電影中的作用是為表現主題、渲染和烘托環境氣氛、寫景抒情、揭示人物內心的奧秘、加強影片的藝術結構的連貫性、節奏感和完整性,使直觀的運動著的畫面增加韻味,為塑造音畫結合(或音畫分立)的藝術形象服務。在電影中,純音樂的游離作用,是破壞電影藝術有機體的,這即是說,它不能離開視覺形象(畫面)而單獨存在,必須與銀幕畫面結合,才能顯示出它獨特的價值,使他獲得了新的質,成為電影綜合藝術的一個重要元素。音樂直到二十年代末才為電影藝術家所重視,要一些作曲家為電影作曲配音,電影音樂才真正成為電影綜合藝術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因為音樂表示情感的力度強烈,可以彌補畫面人物感情的深度與強度的不足,渲染悲歡離合的氣氛,可以與視覺畫面相互補充,形成獨特的聲畫造型,這是較之於無聲電影劃時代的一大進步。
2.民族音樂作為一種民間藝術的存在形式,是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的。同各種其他藝術相同,民族音樂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逐漸地融合了周邊民族音樂的精粹,演化出了本民族獨特的音樂藝術和音樂傳統。比如南方民族的山歌,就可用來捎信、傳情和娛樂等,其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各民族的藝術在歷史長河的演變中註定要吸收他民族的特色,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這樣,每個民族的藝術都會長存。只要是本民族音樂中的好的部分,就會被他民族所接受乃至傳唱。如此一來,民族音樂自然會生生不息、不斷發展。某些民族早已被歷史的漫漫長路所模糊,但他們留給後世的藝術精神財富卻沒有被抹殺。這些民族的存在就有了其意義。所以,民族音樂及藝術的存在是有極大價值的。
3.會的,他們是互補的,有時候一首歌曲的旋律很好聽,我會愛上這首歌,就好象一首好聽的輕音樂一樣,
有的時候,有些歌曲歌詞很有內涵很喜歡,覺得說到自己心坎里的時候,就會喜歡這首歌,並深深的記得這個歌詞
歌曲,是由旋律和歌片語成的 ,兩者缺一不可。我對兩者同樣注重,但還是旋律本身比重大
4.欣賞音樂時,萬事放下,只是靜靜的讓音樂包圍著你。
用心去聽,讓心隨著旋律和節拍起伏。漸漸你會融入音樂中,成為音樂的一部份。然後你開始聽懂樂曲想要告訴你的東西。每一個音符開始觸動你的喜怒哀樂。你開始為之流淚,為之激動,甚至喘息不已,琴弦和心弦開始產生共鳴
❸ 電影嗯音樂和畫面有什麼關系
電影音樂和畫面的結合關系通常分為音畫同步和音畫對位兩種。
音畫同步表現為音樂和畫面的情緒一致,節奏吻合,視覺內容統一,並起到烘托、渲染畫面的作用。音畫對位則是讓音樂和畫面作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表現,使節奏、速度、情緒、意境都表現不同,聲音和畫面相反相成,對立統一。
作為電影音樂的作用,往往根據影片內容的需要,運用影片所處時代具有代表性的音調或音樂作品,常用的音樂語言、表現手法以及樂器和配器特點等各種因素來進行創作,使影片賦予時代特徵。電影音樂作曲必須懂得樂隊、樂器和配器。這就需要作曲家熟悉每一件樂器的表現特性和演奏特點。電影樂團的作曲和指揮對音樂的長度和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也尤為突出,在和畫面配音時這方面的適應能力也特別強。這都是電影音樂的特點。
另外,音樂進入了電子化時代後,對各種新穎的電子樂器和電聲樂隊也必須駕輕就熟,掌握它的音響特點和表現特徵。電影歌曲和插曲是電影音樂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電影中的歌曲往往和畫面形象緊密結合並推動影片的劇情發展,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請採納,謝謝!
❹ 電影音樂分哪幾種拜託了各位 謝謝
電影音樂主要分為兩種:客觀音樂與主觀音樂。客觀音樂也稱為畫內音樂或有聲源音樂,是指影片畫面規定情境中應有的音樂。比如人物在歌唱、演奏樂器、收音機廣播等,這類音樂不可或缺,但也可根據需要做出特殊安排。
主觀音樂又稱畫外音樂或無聲源音樂,畫面並未提供音樂出現的依據,而是作曲家為了塑造人物性格、抒發人物內心情感或渲染環境氣氛而專門創作的音樂。它是對畫面的補充、解釋或評價,體現了作曲家對影片所展現事件的主觀態度,能夠深化畫面內容,加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
這兩種音樂在具體影片中通常是相輔相成的,有時甚至難以分辨。因為客觀音樂的具體內容具有一定的選擇餘地,既可以起到主觀音樂的作用。例如,人物內心痛苦時,收音機播放的音樂可以是相同情調的音樂來渲染,也可以是歡快的音樂形成對比。
按照音樂與畫面的關系,電影音樂又可以分為四類:音畫同步、音畫平行、音畫對位和音畫游離。音畫同步是最常見的一種音畫關系,音樂基本上與畫面吻合,情緒、節奏一致,視聽統一,觀眾在觀看畫面時,不知不覺地接受音樂。
音畫平行音樂不解釋畫面,而是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將畫面貫串起來,造成一種完整的形象。例如,畫面是一組短鏡頭,描寫時間過程、人物成長或腦海中回憶的各種片斷時,音樂只寫出一種情緒或著力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使畫面的蒙太奇更為凝聚集中,以加深觀眾對影片的理解。
音畫對位音樂與畫面形成類似音樂中兩個聲部的對位關系。時而同步,時而不同步,甚至與畫面在情緒、氣氛、格調、節奏、內容上造成對立、對比,從另一個側面來豐富畫面的涵義,產生一種潛台詞,形成新的寓意,使觀眾得到更深的審美享受。
音畫游離是60年代以後電影音樂的一種新趨向。電影音樂不再直接為劇情服務,而是起到擴大空間——延續時間的作用,它不渲染影片的細節,而是用相當獨立的姿態以自身的音樂力量來解釋或發掘影片的內涵。觀眾可以在音樂與畫面游離的情況下,自己領悟影片的真旨,得到豐富的聯想與感受。
廣告音樂則有原創音樂、借用名曲、借用民歌等多種形式。廣告音樂應能吸引受眾的注意,簡明易記,琅琅上口,並有鮮明的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