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愚蠢的土撥鼠和發了霉的橙子什麼梗
「愚蠢的土撥鼠」出自美版《甄嬛傳》現國語神翻譯 你們這群愚蠢的土拔鼠;
「發了霉的橙子什麼梗」出自老電影,譯製片,上面罵人的話。
近日有網友腦洞大開,將美版《甄嬛傳》翻譯成國語腔調,違和感十足的譯制腔調,逗樂網友。
華妃:「噢,快給我停下你們這群愚蠢的土撥鼠」
蘇培盛:「哦,我的上帝啊,娘娘這是怎麼了」
華妃:「嗨,老伙計,別廢話皇上在嗎?」
蘇培盛:「哦,我發誓皇上說他不在」
華妃:「嗨,四郎,為什麼不讓我進去呢?」
有網友留言說:「哦,天吶我的上帝,我笑出了眼淚。真不敢相信真是真的。」「愚蠢的土撥鼠」應該是出自這里吧,搞笑的。
郭德綱於謙終於出了新段子,謙哥的新稱號「倒霉的土撥鼠、發霉的橙子」光聽就笑噴了。
B. 什麼是 譯制腔
就是那種給外國電影配音的那種腔調,洋腔洋調的。
你可以看看這個視頻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7E0m3B56kI
C. 製作一部外語電影的譯製版本需要多少
您好,一部外語電影譯製版本的配音需要付費用大概在一萬五至兩萬元之間。因為是譯製版本,所以必須要找一個雙語配音老師,同時如果老師在業內擁有很高的知名度以及粉絲,那麼價格還會更貴。
D. 美劇中文配音叫什麼腔
叫翻譯腔。
配音是為影片或多媒體加入聲音的過程。而狹義上指配音演員替角色配上聲音,或以其它語言代替原片中角色的語言對白。同時由於聲音出現錯漏,由原演員重新為片段補回對白的過程亦稱為配音。錄制攝影時演員的話音或歌聲用別人的替代,也稱為「配音」。
配音是一門語言藝術,是配音演員們用自己的聲音和語言在銀幕後、話筒前進行塑造和完善各種活生生的、性格色彩鮮明的人物形象的一項創造性工作。
吹替是一個日語詞彙,翻譯為譯制配音(日語:吹替え、吹き替え(ふきかえ,Fukikae)),指將國外的電影重新配音,以方便本國人視聽。
E. 求推薦幾部可以提高英語口語的電視劇或電影
當電視劇也弄出個品位鏈條的時候,人們開始思考一些諸如此類的問題,「為什麼看英劇的瞧不上看美劇的?」其實,美劇是大多數人的海外劇啟蒙,伴隨著80後的成長,不得不提《成長的煩惱》、《老友記》和一批優秀的央視譯製片,再到《絕望主婦》,《慾望都市》等都市題材在女性觀眾中的走紅,再到據說奧巴馬也愛看的《紙牌屋》全景展示美國的政治生活和權力運作,連Lady Gaga都要客串一把的《美國恐怖故事》,還有《權力的游戲》和《我們這一天》這樣吸引了大批中國觀眾的紅劇。
英劇進入大眾熱點討論的時間稍晚於美劇,雖然都屬於英美派系,但整個畫風還是有著很大區別。如果說美劇屬於具有好萊塢特質的成熟工業流水線操作,英劇則可以理解為浸染了歐洲藝術電影氣質,在英倫文化滋養下的電視情節藝術。英劇短小精悍,優秀劇集包括《神探夏洛克》,還是被譽為英國紅樓夢的《唐頓庄園》,以及《黑鏡》。
電視劇作為文化工業生產的重要一環,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英劇和美劇是熟悉和了解國外流行文化的重要渠道,可以讓觀者浸入社會文化場景中,會有不少的cultural
shock,卻成為讓人上癮的文化魅力。有人說學英語有三個階段:口語-文化-幽默,美語和英語本身就有區別語法、表達上的諸多差異,英劇和美劇在「口語」、「文化」、「幽默」上各異的特色,亦可窺見一二。
首先最大的感受肯定來自於耳朵,美式口語和標准倫敦腔的差別還是很大的,美語發音更加誇張,發音相對含混,受到多種語言、多民族文化的影響,重音、停頓也更加隨意和平緩,[r]音都會發出來,而英式英語在這方面就不會將單詞中的每個[r]發出來。聽男神讀詩來感受下:
看劇時,不妨留意下人物的背景和各異的口音,形成對地域口音的認識,不管是口語還是聽力都是可以派上用場的。君不見,基於生活化場景的真實需求,雅思考試中的口音是多元化的,倫敦音、愛爾蘭音、美音、澳洲口音、甚至是印度、日本口音都在考試中出現過。說起印度口音,總會腦補《生活大爆炸》中RAJ,P發B、T發D、K發G、R發L ,「veli veli gooda 」。
很多英語成績很好的同學出國依然交流起來有困難,平常聽慣了廣播腔的考試英語,當遇到印度老師和黑人老師授課簡直一個大寫的懵圈,更別提和日本韓國同學一組做project。准備雅思考試的同學在這方面會比別的同學更具有優勢,聽力考試中口音和場景都在圖書館/和教授對話等等,非常真實,在備考時就能體驗美國老師上課的感覺。
英劇、美劇的人物對話中有相當一部分俚語的運用,這些「梗」脫離特定環境會讓人摸不著頭腦,腐國大片《神探夏洛克》中有這一段:「 What do you mean there's no ruddy car?」你說沒輛破車(來接我)是幾個意思?——我們都知道在美式英語里常把「damn」、「darn」這樣的字眼加在名詞前以表憤怒,比如「Where is my damn glasses?」(我那該死的眼鏡跑哪兒去了?)
而在英式英語中則用「bloody」,比如「You dont' have a bloody plan!」(你們沒個倒霉計劃!)。「Ruddy」 是「Bloody」比較委婉的說法,英國人總在粗俗和優雅間進行著他們的平衡。
俚語選擇需謹慎,尤其模仿外文劇備考雅思口語的烤鴨們,一定要注意使用的俚語是否表意精確、並且合宜,出國後的交流也要注意這一點。
作為大眾休閑娛樂,電視劇從來不是為了讓人疲憊,不管英劇、美劇,常常配合著播出時間,會在重大節日有特輯劇集,而主人公相識相知總離不開宴會、約會和各種party,當然,西方社會的社交中,party文化是很重要的部分。
You shouldn』t have eaten with us. The chauffeur always eats in his cottage.你本不該和我們一起用餐,司機應該到自己的小屋裡去吃(《唐頓庄園》)。
這里是第一季中游園會的一幕,chauffeur意思為司機,特別指專門受雇於私人的司機,用詞非常正精準.
同樣用詞精準的體現還有下面這一例子: She got a bit tiddly down the pub.她在酒吧喝高了She's not tiddly.She's drunk!.她不是喝高了,她都醉了(《唐頓庄園》)。在中文中醉的程度是通過形容詞或者比喻來體現的,如爛醉,大醉,但是在文學化十足的英劇中,就會教你一個新詞——tiddly,專門形容微醺的狀態,非常微妙,不管是在哪兒留學,學會些妙意橫生的表達,總能提高英語表達的格調和地道感。
美劇中同樣有醉酒的場景,I』m feeling a little tipsy.我有點微醺的感覺,(《好漢兩個半》)。這里的tipsy就是典型的美式用詞,由tip傾斜之意衍生,意味站不穩的、傾倒的,也就是微醺的醉酒的。Daniel,you』re loaded.丹尼爾,你喝醉了(《醜女貝蒂》)。Loaded一詞來形容「醉酒」更加平民化很多,突顯美劇耿直本色。
這些對白中,都體現了純正英語中詞彙的魅力,英劇的台詞比較簡潔,閃光點就在這一個個小詞,美劇則是日常短語學習的寶庫,提供了很多簡單好用的口語搭配。不在於用了多麼「大」的詞,和多麼復雜的表達,雅思考試希望能通過評分和考試結構的設置,鼓勵考生把詞的意義用得准確且靈活,成為有美感的日常語言。不同於其他考試對學術性內容龐大的比重,雅思考試一直崇尚「語言是基於生活的」,烤鴨們在備考中,也要牢牢把握這一精髓,口語不是說RAP,語言是交流是理解,多積累「小而美」的日常表達,交流起來更有效率、質感。
F. 麻瓜慎入!為你揭秘日本大阪環球影城神奇的魔法世界
20年前,那個額頭帶閃電疤痕大難不死的魔法師男孩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魔法世界的浪潮席捲全球。華納和環球影城為了將這個大IP變現也是不遺餘力,推出各種周邊,讓有魔法師夢想的麻瓜們可以圓夢。
2014年日本環球影城(USJ)斥巨資興建的哈利波特園區開幕。此前要想去朝聖,只能是越洋跨洲去英國的片場或者美國環球影城。而日本大阪環球影城此前的知名度被同是日本的東京迪士尼樂園吊打,亞洲說到環球影城也有可能讓人想起新加坡。總之,哈利波特園區給日本環球影城注入了新的生命,成為大部分亞洲哈迷們首站打卡地。(待不久將來北京環球度假區正式開園後,中國哈迷就會多了一個選擇!)
廢話不多說,隨我一道進入這個位於大阪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
一刷時正值哈利波特園區開園不久,是最大熱門,因此為了控制進入這個主題園區的人數,USJ還會「貼心」地在裡面的中央公園派發哈利波特園區的定時入場券,分散遊客進入的時間段,人多的時候如果午後才到USJ,可能會出現沒辦法進入該主題園區的尷尬局面,這一切其實都取決於當天未知的入園人數。
因此為了能確保自己沒有定時入場券也能進入園區,排最短的隊玩到機動游戲,很多人在開園前就在USJ大門前排隊守候,一到開放時間遊客即如水銀瀉地,各種上演日劇跑地沖向園區,本人當時也未能免俗。
跟著最多人去的方向來到園區的東邊,伴著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主題曲,穿過禁林,就能看到霍格莫德村的入口。
進入霍格莫德村後,右手邊能看到霍格沃茨特快列車,還會有列車長出沒。這里是遊客打卡場景地之一。
但先別激動,這些暫時都可以先統統忽略掉。因為此刻的第一要務是,撒腿往最裡面的霍格沃茨城堡里沖,排隊玩這個園區乃至USJ最熱門游戲——哈利波特禁忌之旅。(買了快速通行券的氪金玩家可免受排隊之苦)
哈利波特禁忌之旅
在城堡外就已經開始需要穿過打蛇餅的鐵欄,戶外排隊這塊區域是斯普勞特教授種草葯的溫室,穿過後進入城堡內繼續排隊。
此間,會經過鄧布利多校長室、黑魔法防禦術教室、格蘭芬多休息室和有求必應屋等房間,哈迷能在此發現超多設計奇妙之處,讓人仿若置身電影場景中,氪金玩家在快速通過的同時,也會失去了發現彩蛋的樂趣(有點酸)。
如果排隊的人多,你漫步在其中,不僅能看到厄里斯魔鏡、分院帽、《預言家日報》、四個學院的計分器(毫無新意的就是格蘭芬多第一斯萊特林第二),還能看獅鷲的雕像,這里是通往校長辦公室的樓梯,當然少不了辦公室里的鳳凰、冥想盆,然後,鄧布利多校長現身(全息投影),講了一堆本人聽不懂的日語。
通道的牆上掛滿了會動的畫像,有格蘭芬多的宿管阿姨——胖夫人,偶爾在講話偶爾在飆高音,還有四大學院的創始人的畫像,薩拉查斯萊特林和戈德里克格蘭芬多倆老人家在相互撕……熱烈地討論著什麼,可惜沒能聽懂。有點電影不電影,動漫不動漫的錯亂混搭感。或許在北京的哈利波特主題園區,這些地方就會全部替換成漢語,想想這些角色用央8的譯制腔講著台詞,多少也是有點出戲。
差不多排到的時候,會讓你存放隨身物品在儲物櫃里,再輕裝上陣。
【溫馨提示】想要暢玩USJ里比較刺激的機動游戲,建議近視的小夥伴當天出門前戴好隱形眼鏡。
禁忌之旅是一個4D的機動游戲,營造你跟著一個講著日語的哈利波特一起打怪升級的場景。元素當然少不了「魁地奇」、「八眼巨蛛阿拉戈克」、「打人柳」、「攝魂怪」、「密室和蛇怪」等等。
鷹馬飛行
鷹頭馬身有翼獸在哈利波特系列裡是一種比較驕傲的生物,在這里主要是以它的造型改成的過山車。如果入口的牌子上顯示預計排隊的時間超過一個小時,建議暫時去玩其他的項目。
排隊過程中能看到海格的小屋和南瓜田,小屋旁停著小天狼星布萊克的飛天摩托,第一部《魔法石》中海格就是開著這輛車把小哈利接來女貞路4號,在最後的第七部《死亡聖器》中也有出現,算是首尾呼應了。
鷹馬飛行在USJ眾多機動游戲中略顯溫和,適合一家老小一起玩,人氣也不算很高。有點過度消費我們巴克比克的名氣了(開玩笑)。
結束了哈利波特園區僅有的兩個機動游戲後,是時候又從霍格沃茨回到霍格莫德村(園區導覽圖用的是港台的翻譯「活米村」)。
餐廳
主題園區內有兩家餐廳,一家是三根掃帚酒吧,另一家是豬頭酒吧。兩家餐廳的裝修風格各有特色但實際上是連通在一起的。販賣各種英式快餐以及黃油啤酒。
一刷時這里的黃油啤酒還是不含酒精的超甜膩的奶蓋飲料,二刷時已經含酒精且需要出示身份證件滿20歲才能購買。
酒吧的前門附近,有一則小天狼星布萊克的通緝令,而從酒吧後門出來的戶外餐廳,則是霍格沃茨城堡的最佳觀賞點。
商店
霍格莫德村這里有各種各樣的商店,販售的商品也是包羅萬有。
有自公元前382年至今服務每一位巫師的奧利凡德魔杖店。除了能買到你心儀的魔杖外,還能體驗電影里的經典場景。
有賣巧克力蛙和比比多味豆等各種小零食的蜂蜜公爵。巧克力蛙並不比其他巧克力好吃,賣點在它附贈的卡片,有點買櫝還珠的感覺。
韋斯萊雙胞胎最愛的佐科笑話店,販賣各種稀奇古怪的惡作劇道具。
養著無數貓頭鷹的貓頭鷹小屋和貓頭鷹郵局,有賣各種郵票和文具,在這里寄信還可以蓋到霍格莫德村這里特色的郵戳。對了,這里有好多真的貓頭鷹。
還有能買齊巫師袍、霍格沃茨校服、魁地奇服飾的德維和班吉巫師用品店、專賣高檔禮服的風雅牌巫師服裝店、能找到魔法學院學生生活必需品及魔法儀器的聰明農場魔術品店以及集大成者費爾奇沒收來物品商店。
在這些店裡或者展示櫥窗里,能看到許多電影里的同款道具。如巫師象棋、會咬人的妖怪書、哈洛特這個偽君子的暢銷書等等。
隱藏在園區各處的巧思
分散在各處的工作人員,會穿著霍格沃茨四個學院的校服,見到同是穿著校服或者佩戴學校服飾的遊客,會熱情地跟你套磁……不是,打招呼,當你習慣了這里的日式英語後,其實不難猜出他們講什麼。
在餐廳旁邊的公共廁所里不斷有水冒泡泡的聲音還有「哭泣的桃金娘」神經兮兮的話語。
如果在商店裡有購買帶魔法的魔杖,就可以在園區四處使用咒語施展魔法,會有配合的魔法場景出現,有專人教授咒語,適合中二的氪金玩家。
在霍格莫德和霍格沃茨交界的舞台上,會在不同時間段上演不同的街頭表演,有霍格沃茨四學院的青蛙合唱團帶來的阿卡貝拉表演以及布斯巴頓魔法學校和德姆斯特朗魔法學校來霍格沃茨參加三強爭霸賽所帶來的精彩表演,還會有和遊客的小互動。
在進入霍格莫德穿過的禁林,有一輛撞樹的破車,就是第二部《密室》里羅恩韋斯萊家會飛的福特安格里亞車。時不時會響喇叭和閃爍車頭燈,夜晚的氛圍就更逼真了。
夜幕降臨後,USJ的重頭戲則是好萊塢區的夜間花車巡遊,這其中也有哈利波特的主題花車,不容錯過。
關於USJ的哈利波特主題園區介紹就到這里。希望大家能在魔法世界中尋找到自己的樂趣。
G. 國外影片的配音有一種特殊的語調,這是為什麼呢
隨著影視藝術的融會貫通,國外影片越來越受到影迷們的喜愛,可是大家在觀看國外影片尤其是歐美影片的時候,常常覺得譯制配音的語調很特殊,甚至覺得奇怪不解,總是疑惑這類譯製片的配音為什麼不能“好好的”說普通話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析一下原因,感興趣的小夥伴快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這就是為什麼國外影片的配音會有一種特殊語調的原因,不知道小夥伴們對這種譯制腔有什麼見解呢?歡迎給小編留言,大家一起來討論吧。
H. 演員是電影的血肉,配音是電影的靈魂,有哪些因配音而失敗的影視劇
所有配成中文發音的譯製片,尤其是台灣省配音的。小時候不懂審美,也沒有選擇,看得也算津津有味,現在回頭想重溫童年,一聽到聲音分分鍾出戲,根本看不下去。
除了譯製片,個人認為最近爆火的動畫大電影《哪吒》,裡面哪吒母親李夫人這個角色的配音真的是太失敗了,如果非要談談這個電影裡面的敗筆,首選李夫人的配音。好在瑕不掩瑜,電影整體的質感還是非常好的,二刷時候李夫人一出來就低頭玩手機把時間撐過去,也不至於讓觀影體驗太差。
I. 這些配音腔調,你聽過幾個
很多時候我們一打開電視,聽幾句演員的配音就能判斷出這是哪個國家或哪個地區的影視劇,原因就在於,說話的腔調不同。
下面僅從一個小配音員的角度來聊一聊配音腔調這回事兒,如有不當之處,感謝指正。
譯制腔,顧名思義,就是譯製片中使用的中配腔調,在涉及外國紀錄片、新聞片段時,也常使用這種腔調。辨識度極高。
我是從譯制腔入門的。
每個人情況不同,有人一張口就能來各種腔調,有人學了N久才摸到門道,這都是常見的情況。
有段時間特別喜歡看上譯廠(上海譯製片配音廠)配的電影,老片子一一回顧,又把老一輩配音演員蘇秀老師、曹雷老師等人出的書都扒拉一遍,心血來潮就聯系了一家做譯製片的小工作室。
我屬於一張口就會配譯制腔的類型,還記得第一個練習素材是《哈利波特》片段中赫敏的一段台詞,對著屏幕調整了幾次狀態,順順利利就配下來了,配音公司的小夥伴一聽,連連說有7、80年代老譯製片的感覺,大受鼓舞。
其實這種腔調在老一輩那個年代是十分常見的,如果現在去看一看《南征北戰》這一類老片子,就會發現,語調很高,很誇張,帶有話劇效果,這種,其實很貼近譯制腔。
隨著現在影視劇越來越多地使用演員的同期聲,配音也越來越接地氣,哪怕是現在的譯製片,調子也不會特別高特別誇張了,只是抑揚頓挫上依舊有獨特的發音味道。
台腔一般在台灣影視劇中比較明顯(多為演員同期聲),台灣演員明星的同期聲很有辨識度。現在很多馬來西亞明星,如歌手梁靜茹、奇葩說顏如晶,一張口台腔味道也是很濃重的。
這種腔調,還比較廣泛應用於動畫片配音中,尤其是日本動畫片。諸如《蠟筆小新》《名偵探柯南》的每一個人物,都在這種辨識度超高的腔調中鮮活起來,個人認為在動畫片里十分具有張力。
看過香港電視劇的小夥伴應該都會對這種腔調印象深刻,不論古裝還是現代劇,幾位配音演員的聲音都會深入人心。陳浩民版的《天龍八部》葉清老師配的段譽、《無間道》中張藝老師配的梁朝偉,《金枝欲孽》《我和僵屍有個約會》《雪山飛狐》《肥貓正傳》等等,都帶有濃濃的TVB腔調特色,乾脆利落、發音獨特,辨識度分明。
之前見過幾位一張口就能配TVB腔的朋友,好一陣羨慕!這種配法對我很有挑戰性啊!
這種腔調多見於日韓影視劇的國產翻譯,不過隨著聽原聲的大潮,日韓中配(尤其是電視劇)已經慢慢不再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甚至備受吐槽。記得《來自星星的你》中配版就曾被詬病。
個人也覺得,調子太高、太具有個性張力的配音方式,在習慣了演員日常腔調的當下,開始漸漸有強烈的違和感,嗯,誰讓我們都在被原聲慣著呢?
這個不用多說了,基本可以理解為人物聲線、情緒合適的前提下,盡可能自然、接地氣的配法,就像平常說話一樣,沒有了往昔的過度表演。
不過現在影視劇越來越多使用同期聲,配音演員的發揮空間並不大,需求也開始減少。
動畫片和游戲應該算是發揮空間比較大的,相對來說可以配的很誇張,配音演員的演繹也不會受太大的限制。
但也因發揮空間大,才暴露了國產動畫、游戲的一個配音弊端。(個人看法)
由於國內沒有系統配音教學專業,大多數配音演員可以說是自行摸索出來的,會有各自明顯的風格差異,當這些差異放到一部可以讓配音演員自由發揮的作品中時,配法的「雜亂」就凸顯出來了。
這里舉幾個例子。
(以下僅為個人看法)
美感與爭議並存的《大魚海棠》上映時,出於本能,看到配音演員名單時就忙不迭在上映當天去看了,可看過以後,對配音的整體感覺是,這些人物好像不是生活在一個次元的。
有影視劇低調配法(放在動畫片里人物張力很難體現),有偏日漫的配法(聲線華麗,情緒起伏明顯),還有話劇腔配法的(好像是某著名話劇演員配的角色)
整體效果雖然華麗,但揉雜在一起,難免會有些微的違和感,細細追究,問題並不在配音演員,更像是在於國內配音體系的雜亂。
是的,雜亂。
再者,有些動畫作品開始嘗試純粹影視劇的配法,整齊劃一,效果也很不錯。
希望咱們的國漫配音,越來越受歡迎!
以上僅為對一些大眾耳熟能詳的配音腔調進行粗略描述,如有其他看法或補充,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我是小藤,一個研究聲音教學的小小配音員,側重有聲小說播音,如覺得文章對你有用,別忘了點個贊哦!打賞支持的都是真愛!)
J. 設想100年後看今天的美劇,會是什麼感覺
100年後的話發展肯定會比現在的發達,那些電影技術也肯定會更加的先進,再看現在的美劇的話,肯定會覺得現在的拍攝,不管是背景還是技術等會感覺很low。
尤其是現在呀,你們美劇中有很多關於那種世界末日呀,或者是喪屍的片子,可能100年後我們就可以真正的看到這些,而不需要像我們想像的這樣在電視上才能看到。
並且在那時候已經把這些認為是一種很正常的事情,很習以為常了,你再來看一下現在拍的,肯定是覺得特別的假,不符合真正的情理。
尤其是現在的美劇大部分都是有那種英雄主義在裡面,不管是以前的超人或者蝙蝠俠這之類的,還是現在的那些特工什麼樣的電影,他都是有這樣的元素。
而可能在100年後,因為美國的發展他們的電影理念也會有近一步的改變。也許他們之後會認為現在說著主導他們電影行業的那些英雄理念,是一個非常幼稚的行為,就像小孩子過玩過家家一樣總會把自己想像成一個英雄,在現在他們的電影裡面並沒有太多的貼合與實際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