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88年電視劇《末代皇帝》,陳道明熒屏處女作,你看過嗎
電視劇《末代皇帝》雖然缺少了一些娛樂性的東西,但在對待歷史的態度上,還有演員的演技和認真程度上是絕對值得稱頌的。
② 末代皇帝用光技巧
說到攝影,我們就不得不提它的攝影師——斯托拉羅。著名攝影師李屏賓評價道「一個攝影師,就算把中國文化已經吃透,也拍不出這么好的作品。」斯托拉羅以精湛、高超的攝影技術,用光影關系精妙地詮釋了溥儀這個富具爭議的人物。
光影下的人生——淺評《末代皇帝》的用光技巧
該片打破了傳統單一的敘事結構,採用了一種倒敘式的、層層嵌套式的時空結構,設計了兩條並行發展的敘事時空線索:一是影片的時空結構,二是溥儀主觀回憶的時空。採用現實與回憶交叉的方式,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以一系列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作為溥儀的生活環境,表現了他在這樣錯綜復雜的環境下的精神心理和生活狀況。在對溥儀內心的矛盾和孤獨、對人情的渴求、對外部世界的嚮往以及接受改造時的痛苦思想斗爭的表現上,將光影關系與溥儀的心理處境相融合,根據人物心理選擇合適的色調和背景,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
在影片時空結構的光線設計上基本用自然光,光比大,色調以冷色調為主,場景以日景為主,影調反差大,帶有自然主義用光傾向;插入時空的光線設計用光比較戲劇化,光比小,色調以暖色調為主,光線跳躍,影調比較黯淡,帶有表現化用光的傾向。影片用光線的結構、組織、運動和變化,不僅展現出不同時空的不同氣氛和寓意,同時表現了溥儀的心理變化過程。
光影下的人生——淺評《末代皇帝》的用光技巧
在溥儀的生命歷程中不同的環境用不同的光線來表現,其中高調光與低調光的交錯使用在影片中有明顯的體現。
年僅3歲的溥儀被慈嬉太後召進紫禁城中,並立其為皇帝時。從王府到皇宮一直到慈禧駕崩都處於一種若隱若現的陰影中,光線是昏暗陰冷的,此時低調光的使用讓人感覺到皇宮大院的神秘與恐怖。
光影下的人生——淺評《末代皇帝》的用光技巧
溥儀作為皇帝,在擁有至高權力的同時也受到了諸多條條框框的束縛,始終無法獲得自由,不能出宮,所以在他進入皇宮後,他的生活一直處於昏暗的光線中,說明他對自己的處境渾然無知。臉上的光線大部分是側光,形成陰陽臉的效果,表現出的被束縛、壓抑、矛盾的心理。他一直是與外界隔絕的,就如「籠中鳥」一般始終被這陰影籠罩,也是那個時代對他精神壓抑的隱喻。而光線,對於總是處在陰影里的溥儀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生理需要,更意味著自由、解放。
光影下的人生——淺評《末代皇帝》的用光技巧
光影下的人生——淺評《末代皇帝》的用光技巧
直到私人教師庄士頓進入皇宮,他給溥儀上課,使溥儀不斷獲得知識,不斷獲得光線,去掙脫時代的束縛,溥儀臉上的光線才漸漸轉向高調光,光線逐漸多了起來。在庄士頓送他自行車的時候圍繞在他周圍的是明亮的高調光,也就在那時他聽到他親母去世的消息,他騎車想要離開這高高城牆圍繞的紫禁城,但當他看著象徵自由的大門關上的一剎那,他臉上的光線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瞬間暗了下來,由此可以看出他內心的憤怒。
光影下的人生——淺評《末代皇帝》的用光技巧
雖然隨著他知識的增加,他的光線也一天天多了起來。但他的潛意識里,自己是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他盡管知道自己只在這個皇宮里擁有最高權力,但他那對權力的渴望使他進行改革,整頓大內。在剪辮子的時候,用的是側光,依然是陰陽臉,可以表現出他內心的矛盾,處境的尷尬。
光影下的人生——淺評《末代皇帝》的用光技巧
溥儀在離開皇宮後,跟隨日本人到達東北三省,日本 人讓他重新登基做皇帝時,一心想復辟的溥儀,不顧婉容的勸阻答應了下來。照在溥儀臉上的光,用的是側光。在他的臉上形成了一半亮一半暗的陰陽臉效果。它明顯地表露著出溥儀心理活動處在矛盾之中,一面存在著想恢復皇位的野心,一面又懼怕受困於日本人。這一光效幾乎貫穿他在東北的整個時期,表明他處境的尷尬和困頓。
③ 電影 《末代皇帝》哪幾個鏡頭可以連拍
肯定不是你說的把臟話cut的情況。其實也不是很多人說的「一個是導演版,一個是劇場版」。
當年公映的、贏了N座奧斯卡的版本是163min的版本。219min的版本是一個根據當初合同為義大利某電視台剪輯的迷你劇版本,該版本需要剪成50分鍾×4段的分段以供電視台分四次播放,這個版本也被後來很多專家和愛好者想當然的以為是導演版(因為它長),但是在CC公司最新發行的DVD中導演和攝影師已經證實那個163min的才是真正的導演版,據說貝托魯奇也說過這是他最滿意的版本。
以下zz:
電視加長版的主要不同
1、溥儀自殺被救醒的過程,溥儀仍聲稱自己是中國皇帝,並說「你們遲早會殺了我」。而戰犯管理所所長說「在審判之前是不會讓你死的」。
2、劇場版中奶媽給小溥儀講述「大風與大樹」的故事,而加長版中在該故事之後還有一段是講述奶媽的來歷的,一個老頭邊給奶媽擠奶邊感嘆「奶水真多啊」。
3、溥儀與溥傑在改造所的牢房裡互相撫慰的鏡頭,帶有明顯的性暗示(其實影片中有多處暗示溥儀性取向的畫面)。接著,進來一個士兵,給了溥儀一本叫作《新民主主義歷史》的書,溥儀翻書,念到:「愛新覺羅·溥儀在第84-85頁……」
④ 末代皇帝是戲劇化的電影美學嗎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講述了一個人與自己身份之間的命運和友情。本片在技藝風格上的細膩與審慎歷來享有盛譽,而在意識形態上則屬於溫和的中間類型,作為首位獲准進入紫禁城拍攝的故事片導演,貝托魯奇相對遠離於歷史立場的選擇問題,而是以個體的命運與情感作為影片敘述的核心。
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年號宣統。1931年,在日本策劃下成為偽滿洲國皇帝。二戰結束後作為滿洲國戰犯被蘇聯關押,1950年移交中國政府,1959年受到特赦,1967年,於北京患尿毒症去世。
這是宣統皇帝一生的年表。作為一部長達218分鍾的巨制,《末代皇帝》在時間上橫跨半個世紀,幾乎涉及溥儀一生所有的重大事件,與此同時,影片又對歷史的種種隱秘之處加以詩意的開掘。從根本上來說,《末代皇帝》所講述的並不僅是一個皇帝的歷史,而更是一個「作為皇帝的人」的故事——它是關於雙重身份的歷史與虛構。
影片從1950年的監獄開始倒敘閃回,隨著溥儀身份的揭曉,夢境般的回憶從冰冷的現實中緩緩釋放。回憶中的紫禁城被明顯加以視覺上的風格化處理,溫暖的色調與油畫般的質感為影片構造出了一片充滿想像的回憶的凈土。孤獨的童年,幽艷的宮廷,成長的激情與錯悖——由這一系列視覺與情節元素構成的表徵系統,在建構出某種西方文化立場上的奇觀效果的同時,也為自身製造出一種豐富而敏銳的詩意。
那麼,或許應當思考的問題是:這部影片是否建構了真實的溥儀形象?它是否忠實於普遍意義上的歷史?從電影美學的角度來說,我以為這並非問題之所在,《末代皇帝》的巨大吸引力,在於它捕捉到了一種永無枯竭之虞的敘述的源泉,即一種與真實性無關的想像力的欣快;更為重要的是,影片藉此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設問:即由歷史所書寫的個人是否真實;它是否遺漏了那些包含真相的不為人知的碎片。換而言之,真正完整意義上的個人,究竟是如何存在於整個歷史之中的?
我在這里想借用米蘭•昆德拉的一種提法:即作為個體的人往往是可以從「大寫」與「小寫」 兩種角度被分別建構和理解的。在大寫化的視角下,人的意義依附於某種歷史的價值與目的;而在小寫化的視角之下,則存在著一個活生生的人在私人領域里最為真切和隱秘的情感。這種人格身份上的兩重性,對於銀幕和文本的受眾來說有著突出的吸引力。如影片所示,《末代皇帝》運用大量視覺和意象的表徵,建構了「大寫」與「小寫」這兩種相互重疊的溥儀形象,而它們的基礎,則分別是「歷史」和「虛構」的話語機制。
在溥儀的身上,「末代皇帝」的身份意義統攝了一切,並強制性地成為他整個人生所依附的基礎。這一身份導致了他童年的孤獨感、奇特的婚姻、脫離時代的生活,乃至其波瀾詭譎的政治命運。他是外界觀摩與審判的對象,是豐碑式的歷史中某個代表特定意義的符號。尤其在影片的結尾部分,當淪為普通人的溥儀重新出現在紫禁城時,他更似是一段悲哀歷史的活化石與象徵物。
⑤ 《末代皇帝》香港重映,該片有哪些情節毀人三觀
一、電影中的溥儀對婉容有愛,但歷史中的溥儀對她只是冷淡電影中有這么一個畫面,婉容在抽著煙,川島芳子竟然親自給婉容脫下了襪子,然後緩緩的捧起她的腳舔了一下。要說這兩個人不是大家所想的那種關系,根本就不存在拉拉。可川島芳子為什麼要做出這個動作,導演又為什麼將這個動作放在了正片當中,是導演想傳達一個隱晦的消息給觀眾,還是隨意的拍攝,或者說導演也不知道能代表什麼。這個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不過這樣的場景出現在這樣的一個電影當中我覺得是不合適的。
⑥ .電影末代皇帝影評
《末代皇帝》是一部氣勢宏大、色彩濃郁、場面壯觀的影片,也是歐洲導演貝爾多魯齊的經典之作。該片的敘事手法與《美國往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用閃回的手法,在2小時40分鍾內講述了溥儀60年的跌宕一生。
該片的音樂可謂別具一格、獨具匠心,小提琴與古箏等多種樂器的配合,使音樂傾瀉而來,裊裊餘音揮之不去,絲絲的憂傷沉積在深處,襯托著歷史的厚重之感,讓人沉醉於其中。(CCTV6流金歲月評論)
(6)末代皇帝電影運用了哪些鏡頭擴展閱讀:
末代皇帝劇情簡介:
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廢帝溥儀(尊龍飾),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火車抵達中蘇邊境的滿洲里火車站後,溥儀認為此去性命難保,便溜進衛生間企圖割腕自殺。中國戰犯管理所所長(英若誠飾)發現情況有異,急敲衛生間的門,敲門聲使溥儀陷入了回憶。
1908年的一個冬夜,清宮衛隊長敲開了醇親王府的大門,按慈禧太後(盧燕飾)旨意把3歲的溥儀接進宮中教養,准備接位。 在香煙繚繞的坤寧宮內,即將咽氣的慈禧接見了溥儀,告訴他要即日登基。
在太和殿上隆重舉行登基大典時,溥儀在大臣陳寶琛身上發現了一個裝著蟈蟈的小籠子。他對蟈蟈的興趣顯然要超過幾千名跪在他腳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後,溥儀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獨的孩子。
溥儀從回憶中驚醒過來。他也被管理所長救起,從此開始了接受審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⑦ 末代皇帝影評
作為榮獲九項奧斯卡大獎的電影,《末代皇帝》堪稱是一部氣勢宏大、場面壯觀、色彩濃郁、技巧精湛、敘事熟練的史詩巨片。
它以空曠的紫禁城為背景,落日的余暉照耀在皇宮大殿,盡顯歷史的悲涼和皇族的無助。深層次的色彩運用,帶有一份由內而外的凄涼。
有關紫禁城的那份回憶,更是凄美纏綿,皇宮的濃郁色彩里隱約滲透出幾絲江河日下的腐爛。巧妙的拍攝和剪輯技巧,回憶與現在交叉進行的敘事手法,則完整清晰地勾勒出了溥儀一生的生活軌跡。
此外,主要演員們的出色表演也為這部影片增色不少。影片中,成年溥儀由好萊塢華人影星尊龍扮演,婉容和文綉則分別由著名女影星陳沖、鄔君梅扮演。尊龍扮演的溥儀帶著一副金絲框眼鏡,眼神里流露出似有若無的憂傷,偶爾的明眸里,閃現出對理想和未來堅定的信念。
角色介紹
1、愛新覺羅·溥儀
演員尊龍
中國的最後一個皇帝,從小自我尊大,沒人管教。三歲登基當了宣統皇帝。辛亥革命後被廢除。幾經輾轉後他變成了日本軍國主義扶持上台的「傀儡」,1945年,他又成了蘇聯紅軍的俘虜。最終改造成為一個普通的中國公民。
2、郭布羅·婉容
演員陳沖
作為溥儀的正統皇後,她具有貴族的血統,接受過西方教育。溥儀一心想復辟清朝,對她不管不顧,使她自甘墮落,吸上了鴉片,和溥儀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3、額爾德特·文綉
演員鄔君梅
一個從封閉走向自由的代表。以照片入選皇妃,早婉容一日迎娶入宮,以便大婚時跪迎皇後。她家原來只是一個沒落的滿清貴族,她自己也是一個很封閉的女人,但是後來接受了新的知識和觀念,意識到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利,終於爭取到和溥儀離婚,迎來了自己的自由。
⑧ 如何評價《末代皇帝》
個人來說整部劇還是可以的。
從電影意象上來看,牢籠和門的反復出現,其實可能預示著這個片子真正將到的是自由與束縛的主題。溥儀生在一個外在紫禁城,內在皇權的牢籠之內,這是大家為他打造的。他一開始總想要出去看看,獲得自由,大家卻不讓。但等到真的有一天,他被迫離開了這個牢籠,卻發現自己內心在乎的,是這個他童年時代拚命想要掙破的——即自己皇帝的身份。所以當日本人找到他時,他放下自由的生活,心甘情願的走向了偽滿洲國的皇宮,重新被關了起來。但隨著日本戰敗,一切成為了泡影,他作為戰犯被關進監獄,但他仍覺得自己是皇帝,執意要擔負起日軍犯下的所有罪行。漫長的生活後,當他被放出來時,不管是被迫、被監獄長感召或是自願,他終於平靜地放棄了自己皇帝的身份。他用一角的門票重新回到了紫禁城,拿出蟈蟈放出來,臉上卻充滿了釋懷的微笑。因為此時他已經和蟈蟈一樣,從自己皇帝的身份中爬了出來,終於自由。
遺憾的是,他那時候距離生命的結束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