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中全會
三中全會
廣義的「三中全會」是指中國共產黨某屆全國代表大會選出的中央委員會召開的第三次全體會議的簡稱。狹義的「三中全會」經常是指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定義
廣義的「三中全會」是指中共某屆全國代表大會選出的中央委員會召開的第三次全體會議的簡稱。類似的還有「五中全會」,其餘類推。
歷史上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曾經不定期,有時候一年一屆,最長十幾年才開一次。目前,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每一屆全國代表大會都會選舉新的中央委員會。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因為任期較長,所以每年黨的中央委員會要召集全體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開一次會議。每開一次叫第X屆中央委員會第X次全體會議。這樣,「三中全會」、「五中全會」就可能不止一次。
狹義的「三中全會」經常是指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以後,我國開始改革開放。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重大舉措
1978年以來的35年,已經進行過7次三中全會,每一次都對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的重大問題作出了重要部署。
為什麼是三中全會?
按照中共政治慣例,每屆中共中央的一中全會往往是緊接在黨的代表大會之後召開,主題是「人事」,討論選舉中央最高領導層,比如選舉政治局常委,通過中央書記處成員,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組成人員等。
而二中全會,則是在全國兩會換屆前召開,主要討論的是新一屆國家機構的人事問題。
而到了三中全會,每屆中共中央即國家機構的人事問題已經安排妥當,可以全力投入國家的發展和改革問題。歷屆三中全會往往帶有每屆中央領導集體的烙印,往往可以通過觀察三中全會的舉措,來發現本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施政特點。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微博)認為,從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屆三中全會、十四屆三中全會、十六屆三中全會都具有綱領性意義,分別標志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四個階段,即改革的啟動階段、改革的展開階段、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的階段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
7次三中全會中,有兩次是關於農村改革,有3次關於基本經濟制度。
時間和主題
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12月18日—22日
提出把「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三中全會這是一屆非常重要的會議,它否定了「兩個凡是」,開展「真理問題大討論」,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並確立鄧小平為核心的黨領導集體,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也是一次歷史深遠的轉折,它是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開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從此正式開辟。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
十二屆三中全會:
1984年10月20日
標志著改革由農村走向城市,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十三屆三中全會:
1988年9月26日—30日
適逢新舊兩種體制轉換,因此治理和整頓了經濟秩序。
十四屆三中全會:
1993年11月11日—14日
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五屆三中全會:
1998年10月12日—14日
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
十六屆三中全會:
2003年10月11日—14日
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舉措。
十七屆三中全會:
2008年10月9日-12日
通過了《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完善土地流轉,激活農村金融。[1]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預計在2013年下半年(10月份前後)在北京舉行。
其他解釋
出處:吳孟達、張家輝、吳鎮宇主演的電影《整蠱大亨》 。
三中全會被解釋為:把中國三種酒精濃度最高的酒(瀘州老窖、綿竹大麴、貴州茅台)混搭在一起的混合酒,酒量淺的人一喝就倒。
IT領域
放開電子商務外資准入限制
政策原文:放寬投資准入。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
工商注冊便利化
政策原文: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推進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削減資質認定項目,由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把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逐步改為認繳登記制。推進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
推進電信領域價格改革
政策原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政府定價范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1625.740,32.57,2.04%)、公益性服務、網路型自然壟斷環節,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完善農產品(7.86,0.13,1.68%)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
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
政策原文: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並規范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保險經濟補償機制,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
改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條件
政策原文: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打破行政主導和部門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發展技術市場,健全技術轉移機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條件,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創新商業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放開企業投資審批
政策原文: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企業投資項目,除關系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項目外,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政府不再審批。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准入標准,建立健全防範和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政策原文: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以及網路違法犯罪防範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健全網路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形成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路輿論工作格局。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推動新聞發布制度化。嚴格新聞工作者職業資格制度,重視新型媒介運用和管理,規范傳播秩序。
允許社會資本參與網路出版
政策原文: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允許參與對外出版、網路出版,允許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製作機構、文藝院團改制經營。支持各種形式小微文化企業發展。
優先發展科技類行業協會
政策原文: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支持和發展志願服務組織。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成立時直接依法申請登記。加強對社會組織和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的管理,引導它們依法開展活動。
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
政策原文: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大依法管理網路力度,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確保國家網路和信息安全。
2. 幫忙寫一篇長影1983年出品的老電影《不該發生的故事》的影評
電影《不該發生的故事》講述的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新的農村經濟政策後,在廣大農村實行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的消息傳到了東北某地農村明月溝生產隊,社員們眉開眼笑,村裡一片歡騰。隊里的黨小組長梁財也召集過黨員開會,議論了這件事。 在生產隊召開的民主劃分兩個作業組的社員大會上,群眾一致要求民主推舉組長候選人,結果,新任隊長韓喜柱與老實能乾的普通社員王老蔫被選為兩個作業組長。接著,由組長『點將」自願挑選作業組成員,兩組輪流挑選,挑到最後只剩下黨員和一些老弱病殘戶,兩組誰也不要。蹲點的公社李書記幾次催促不要剩人,但兩個組還是不肯再要。幾名黨員剩在那裡,感到壓力很大,面對這意外的羞辱,年過七十的 「老農會」與老黨員梁則,流出了傷心的淚水,會場氣氛十分沉重。後來,斡喜柱提出「抓閹」的辦法,誰抓到哪個黨員的名字,這個黨員就歸這個組。他剛准備了幾張紙,一個年輕的姑娘一聲怒喝,氣沖沖來到會議桌前,幾下撕碎『,閹」紙向韓喜柱臉上摔去,扭頭含淚跑出了會場。人.們驚望著,這姑娘就是梁財的女兒、韓喜柱的對象梁秀貞。 散會了,梁財心煩意亂一語不發,前不久落選的黨員隊長李發春憤憤不平地來到梁家聲稱:「我想不通!』在非黨員韓喜柱取代他當選生產隊長後,他發牢騷,體現了中國農村剛剛改革開放後,農民有想過上好日子的希望,但舊的傳統觀念仍根深蒂固的現實。
3. 50年代山村貧窮的電視劇名字有哪些
1、《暖春》:
相信這部劇有很多的網友都看過,簡直是看一遍哭一遍的電視劇。講的是小花失去了自己的親人,成為了孤兒,被爺爺領養以後,發生的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這部劇真的非常好看,值得大家去看看。
2、《一鄉之長》:
由張惠中執導,趙本山等主演的電視劇。該劇以最小的政府機關'鄉'為背景,通過一鄉之長的沉浮,展示新時期農村進步與落後,廉政與腐化,權力與金錢之間的復雜社會斗爭。
3、《富貴》:
這部劇讓人體會到人間的冷暖,和人們的可憐。富貴本是大戶人家的少爺,但是家門敗落成為窮人,最終妻子孩子相繼離世,留他孤老一生。
4、《當家的女人》:
該劇以安徽省宣城市向陽鎮女農民企業家貢玉香為原型改編。該劇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10年為歷史背景,圍繞著女主人公菊香的曲折人生經歷,透過幾個家庭錯綜復雜的矛盾糾葛,展現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
5、《苦樂村官》:
這部劇講的是關於精準扶貧的事情,村官為了建設自己的家鄉,造福村民,沒有一點的怨言,讓人們也了解到當村官的不容易,和農村的生活狀態。
4. 為什麼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轉變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我國的改革開放也從此揭開了序幕,中國人民開始走上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5. 《覺醒年代》人物介紹有哪些
人物介紹:編劇:龍平平,導演:張永新;總製片人:劉國華;主演:於和偉、張桐、侯京健、馬少驊、朱剛日堯、張晚意、曹磊、夏德俊等。
電視劇《覺醒年代》編劇龍平平接受采訪,同名長篇歷史小說《覺醒年代》將於2021年10月1日左右與觀眾見面。
龍平平長期從事當代文獻的編輯研究工作。參加《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大決策的形成與發展》、等書的編輯工作。
參與電影故事片、《中國1978—2008》、《百年小平》、紀錄電影《豐碑》等的創作。著有《跨世紀的中國政治大視野》。
6. 表現建國時期的電視劇有哪些
1、《紅旗渠的兒女們》
本劇記錄了河南林州「紅旗渠」的後代們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下走出太行、走出大山,「一把瓦刀闖天下」,進入城市從事建築、二次創業的故事。
通過對紅旗渠兩代人人物命運和觀念的沖突,揭示了「紅旗渠人」新舊觀念的矛盾和碰撞,「紅旗渠」的後代們經過打拚由窮人變成了有錢人、由打工仔變成了小老闆、大老闆、由「鄉巴佬」變成了「城裡人」,展示了由農業文明進入城市文明的艱難嬗變過程。
2、《海棠依舊》
《海棠依舊》是河北電影製片廠及北京金璇文化交流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由陳力執導,孫維民、唐國強、王伍福、楊步亭、盧奇、黃薇、趙力強、馬曉偉、丁柳元、 曾一萱等共同主演的電視劇。
該劇根據周秉德創作的《我的伯父周恩來》一書改編而成,講述從新中國成立到周總理逝世期間,周總理工作和生活中的感人事跡,呈現周總理以中華崛起為己任,為國家操勞、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的壯麗一生的故事。
3、《東方》
《東方》是一部由唐國強執導並主演,劉星編劇,孫維民、宗利群等演員共同主演的革命歷史劇,也是電視連續劇《解放》的續集。
該劇真實地記錄了共和國誕生之初國際國內的歷史風雲,展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10月1日建國至195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那一段特定歷史時期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蛻變。
4、《情系北大荒》
《情系北大荒》是由遼寧七星影業有限公司、北大星光集團、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於2009年聯合出品的電視劇,由張新建擔任總導演,王濱執導,朱亞文、齊奎、梁林琳、王雨等主演。
該劇講述了在祖國解放初期,十萬轉業官兵克服北大荒惡劣氣候條件,立足腳跟,在北大荒上開拓出一片新天地的英雄故事。
5、《和平年代》
這是一部正面描寫改革開放條件下部隊建設、以及軍隊與地方關系的電視劇,也是目前中國容量最大的一部軍事題材的電視長劇。
在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共產黨工作中心轉移的大背景下展開,著力表現了軍隊如何由戰爭准備走向和平時期的艱難歷程。
7. 誰能告訴我中國電影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中國電影發展史有4個階段。
1、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7)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部電影介紹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影片《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8.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
①思想上
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政治上
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③組織上
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意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
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
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拓展資料: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169名,候補中央委員112名。中央及地方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列席了會議。
全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次全會前,召開了歷時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黨的許多老一輩革命家和領導骨幹,對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兩年來黨的領導工作中出現的失誤提出了中肯的批評,對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政治方面的重大決策,黨的優良傳統的恢復和發揚等,提出了積極的建議。
鄧小平在會議閉幕式上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這次中央工作會議,為隨即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充分准備。鄧小平的講話實際上成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後兩年中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這個偉大轉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全會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
2,全會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3,全會實現了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
4,全會開始了系統地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
5,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