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看完《猩球崛起:黎明之戰》,心中除了贊嘆美國科幻電影製作的優秀---電影表情及動作捕捉與後期數字特效技術的以假亂真,更多還是心中對電影背後的主題表達的隱隱不安。科幻世界,總是以驚悚悲劇收場,這是不是就是人類未來的命運?
也除了我們小時候受到的(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最早的喜劇科幻教育,有機器人僕人房子大的南瓜,人類生活在共產無憂的社會,而大部分全世界的科幻經典,是對將來人類命運黑色悲哀的預測,或是機器人外星人統治人類,或者是人類科技文明自我毀滅。絕大部分的科幻作者對人類貪婪的本性和對戰爭自我毀滅的恐怖,對人類未來,幾乎是沒有喜劇,其中的代表就是《人猿星球》系列。
在科幻電影的經典電影介紹中,《人猿星球》系列一定是最津津樂道的經典。一搜宇宙探險的飛船,數十年後在地球落地了,發現地球的統治者已經從人類變成了猩猩-----?黑色還是幽默?更多的是對人類未來掌控的無力感,從達爾文的進化論上說,現在的猴子(猩猩)是不可能像數百萬年以前的古人猿一樣進化成人類,但科幻作品的魅力就是,科幻世界人類自我反省後的所指,仔細一想,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不寒而慄,人類自我毀滅,而進化的代價是自我毀滅,被靈長類統治。
而這次毀滅地球的是《猩球崛起1》里,哪個被猩猩咬斷手指感染致命病毒的飛行員,電影最後一個鏡頭,病毒隨著飛機飛行傳播到全世界,是如此的讓人觸目驚心。2011年,這部「小」製作電影被盛贊為「零差評」,口碑和票房雙豐收,拍續集順理成章,所以,今年暑期,情節連續,製作精良的2,理所當然熱賣。電影無須我再多推薦,反正我是忍著強烈的上廁所的慾望,在座椅上認真看完。《猩球崛起:黎明之戰》的超高的票房是電影抓人的最好例證。
2011年第一部《猩球崛起》就獲得了「零差評」的好口碑,並在全球豪取5億美金票房。時隔三年,這部電影的續集歸來,2014年7月11日,《猩2》在全球市場上映,再次收獲媒體及影迷一致好評,截止到目前爛番茄新鮮度仍維持在90%,IMDB也在8.1分居高不下。
《猩2》電影在8月29日在中國內地影院全面上映,據電影票房的數據,首日便取得漂亮開局,排片佔比近40%,勁收9300萬,暫排今年首日票房榜第二名,僅次《變形金剛4》。
不好說,好口碑是是讓中國觀眾走進影院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電影新鮮新穎的角度,這部美國版的「來自猩猩的你」,引燃了大家好奇觀影的旋風。
介紹這部電影之前,還是簡單給大家介紹下《人猿星球》系列科幻電影的系列,再理一遍《猩球》電影的時間線。舊版《人猿星球》從1968到1973年拍攝過五部,已經完成了一個完整而龐大的故事,從1968年的第一部《人猿星球》,到1973年的最後一部《決戰猩球》,五部影片敘述了一個人類與猿族交替統治地球的故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通過度娘(網路)來研究下這個這個復雜的人類幻想的未來世界。
《人猿星球》小說的原著作者法國作家皮埃爾?布爾(經典《桂河大橋》的創造者),在1963年因在動物園游覽時看到大猩猩與人類的互動產生了靈感,創作了這部不朽的科幻作品。原著小說主要講述了2029年,人類在外太空空間站訓練黑猩猩駕駛宇宙飛船,在一場電磁風暴中黑猩猩連續失蹤,為了救出自己的訓練品,人類宇航員穿越風暴,來到了正在進行人猿大戰的未來世界。《人猿星球》原著小說僅為五部《人猿星球》電影的第一部貢獻了故事,而後期精彩的電影情節是電影編劇的功勞,小說的原作者並沒有過多的參與進去。
五部科幻電影的跨度從人類2029年,跨度到3033年的上千年時間,電影除了對人猿矛盾的展現,還包含了時空穿越、平行世界等在當時非常超前的科幻概念,這種超前的概念也讓《人猿星球》系列成了科幻電影歷史上一個帶有奠基性意義的電影系列。我們了解了《人猿星球》系列,也就能了解2011年《猩球崛起1》到今年《猩2》電影大賣,除了製作優秀的原因,更多是《人猿星球》系列影片,早在60-70在當時的美國,就已風靡一時,深入人心,在美國也已經培養了大批像中國人《西遊記》像美國人《星球大戰》一樣的美國猩粉,追猩族也由像此好電影的口碑一樣,這兩年迅速轉到了中國國內來。
通過對《人猿星球》系列影片的解讀,我們應該對《人猿星球》的整體故事結構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們可以看出這三年兩部《猩球崛起》系列,是對老版五部中的第四部《征服猩球》的翻拍,是講述猿族領袖凱撒的成長過程,當然影片亦沒有照搬《征服猩球》的故事,而是將凱撒設定為被接受實驗發生變異的母猩猩的遺孤,從親近人到反感人,到最後和人類「不得不」開始的戰爭。導演在《猩球崛起1》的重心還是在猩猩凱撒的智力啟蒙,續集2已經將拍攝的內容重點改成了「人猿大戰」,《猩球黎明2》的影片的情節設定,基本上是第一集的自然延續,導演和編劇,把電影故事編的滴水不漏,邏輯穩定自然,但在戲劇沖突的層級和規模上,從猩猩個體到全部,從局部(猩猩的變化)到社會歷史交代(人類和猩猩社會),都比前作場面更宏大,深度也更挖掘了些。
《猩2》和1一樣,雖然是部科幻片,但對劇情和表演的重視與尊重更讓人覺得是一部情節故事片,電影精彩,也層層埋下伏筆,魯伯特導演會以一個正常的敘事順序,從現代世界講起,創作一個新的「人猿星球」系列,哎,又是一個「坑錢」但好看抓眼球的科幻系列。
在觀影的大部分時間里,很容易讓人入戲,這並不是一部介紹猩猩的電影,而是人類內部不同種族的一場殘酷戰爭,優秀的特效是觀眾投入劇情而忘了特效的存在。
電影的好看,安迪-賽金斯(也是《指環王》里咕嚕姆和《金剛》的扮演者)和眾多猩猩得到等幕後演員提供的表情及動作捕捉功勞巨大,為了實現動作捕捉,飾演凱撒的演員手握兩個棍子,穿著在身體各個關鍵部位裝有反射點的緊身衣,衣服上連接著無數的紅外線燈。演員頭上戴著攝像頭盔,同時面部需要粘上很多反游標記,這些被攝像機記錄下的數據會將演員的動作轉化為一系列的3D影像,接著加上骨骼和肌肉組織,從而變成猩猩的形象。不管是演員的動作,還是面部表情變化都會被完整的捕捉。
由於在拍攝過程中選擇了每秒48幀的拍攝手段,而非標準的24幀,這使得電影中的所有形象,尤其是角色的眼睛都會受益於這種2倍速率的拍攝手法,而我們印象深刻的凱撒陰冷堅毅的目光將更加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電影高潮不多,但相對節奏平緩但讓人一直跟進入戲,人類和猩猩的戰爭場面不足十分鍾,但前後情節的鋪墊卻用足了功夫,畫面感很強,經常凱撒一出場,就是一副很好的鏡頭照片,電影畫面85%是真實外景拍攝,導演控制傳遞的情緒氛圍,以及視覺信息之外的鏡頭語言,比《變形金剛》邁克爾-貝式的處理,要高明舒服的多。
《猩球崛起》中猩猩「凱撒」微妙的情感變化是影片最大亮點。而這種情緒通過細微真實的面部表情和眼神反饋,為體現「凱撒」復雜而糾結的心路歷程,影片在表情捕捉方面可謂做到極致。虛擬角色也能表現非常復雜微妙的情緒。比如當凱撒說出真凶時,眼神里既有憤怒,更見悲傷,面部肌肉細微的抽搐,電影評獎,這猩猩絕對算一個優秀候選人。
但我看著電影,心中總是不安,是對人類未來的失望還是對猩猩烏托邦社會的悲哀?而文明和荒蕪之間,是不是只隔著一場瘟疫的距離?現在流行的埃博拉病毒,我們似乎只有期待老天奇跡突然消失的一刻?終場凱撒那威嚴冷酷到彷彿能洞穿銀幕的目光,足以讓人遍體生寒。它在警告什麼?
科幻幻電影多沒有光明結局,一個小小的懸念設置,就能讓我們揪了100多分鍾剛放下的心又懸了起來,這是電影習慣的設置,也是我們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慌,實際上人類暴露出來的短板,讓很多人杞人憂天,激發他們不安的想像力,創造出更多優秀的科幻作品。
但再黑色科幻電影也一定有一絲希望的微光,這就是電影中表現出來的感情,是人和人之間的愛,不同種族之間的信任,這才是人成為萬物之主不能顛覆最有力的證明。實際上《猩球崛起:黎明之戰》是講述了一個叫凱撒的「猩猩」的人對自己家庭的愛,對族群的責任,和對不同民族(種族)信任的故事,這普世正能量的傳遞,才是把我們吸引到電影院來真正理由。
❷ 現在有什麼60幀電影
現在只有
霍比特人
系列是48幀的,應該還沒有
院線
放映的60幀電影。
詹姆斯
卡梅隆
說,他拍的
阿凡達
的所有
續集
將要以60幀拍攝,但是你們懂的,2019年能看上他的阿凡達2就不錯了。還有
李安
拍的新片《戰場無故事》將要採用120幀,今年11月上映,應該能挺厲害的吧!
❸ 為什麼《霍比特人》的幀數不如《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呢
《霍比特人》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兩部電影相信很多網友們都看過了,很多人認為《霍比特人》人採用的是高幀數反而不如《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效果好,事實也確實如此,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我們來看一下。這種手法好處在於可以彌補幀數相對不足給畫質造成的影響,因此從整體上來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畫質超過《霍比特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❹ 電影每秒多少幀
電影放映的標準是每秒放映24幀,每秒遮擋24次,刷新率是每秒48次。這里的幀就是畫面,也就是說電影每秒放映24幅畫面,以達到動畫的效果。
研究表明,人眼承受的極限為每秒55幀,還有研究表明,每秒60幀以上可以明顯提升觀眾的觀影感受。每秒120幀是每秒24幀的5倍,採用這樣的拍攝技術可以讓畫面更加栩栩如生,讓觀眾彷彿置身其中,給人一種似真似幻的感覺。
所以,採用每秒24幀的畫面頻率符合這一規律,可以使我們察覺不到畫面的中斷。
不過,高幀頻的畫面異常清晰,使畫面所呈現的場景也異常真實,從而也會使電影失去了朦朧的想像美感。
(4)有哪些電影是用48幀擴展閱讀:
幀數並不是越高越好。因為過高的幀數相當於同等長度的影片要存儲更多的畫面,因此影片的文件體積就會大量增加。特別是在清晰度高的情況下,這種增長是很嚴重的。
一般中國的電視播放每秒25幀,這個幀率屬於PAL制式,在亞洲和歐洲電視台較為常用,而美國加拿大一般都是NTSC制式每秒29.97幀。在中國一般的動畫製作以及廣告製作都是用PAL制式的25幀每秒。
另外,以往的每秒24幀電影看起來也許還行,但事實上其每一幀都會有模糊(blur),尤其是在快速運動的鏡頭中。如果電影鏡頭快速搖移,圖像就會有抖動(judder)或者頻閃(strobe)。
❺ 會有更多的電影採用每秒48幀的技術來拍攝和放映嗎
膠片電影大多是以每秒24格的頻率拍攝的,放映時也是按每秒24格的頻率放映的,但是為了減輕閃爍的不良影響,必須增高閃爍的頻率,因此將放映機的光閘按每秒開閉48次來控制光源的輸出頻率。這樣做的負面影響是降低了光源的利用率。
這里需要說明關閘的主要作用是為了避免「行跡」。電影膠片在放映機片門處的運動是間歇的,這個過程與縫紉機縫衣服的動作極為相似——布料停穩時-針完成動作-布料移動一步針腳——電影畫幅停穩-光閘開兩次、光穿過畫幅射向銀幕兩次,然後光閘閉-畫幅移動一格。輸送影片的間歇機構必須與關閘的開閉協調,否則銀幕的映像就會出現畫幅運行的痕跡,業內稱之為行跡。
不論從今天數字采樣的觀點看還是過去的實驗,提高電影的頻率必然有利於放映質量的提高,代價是一系列成本的提高,同樣在數字電影時代也是一樣的,在不斷提高質量的過程中,作為商業活動的電影藝術還必須考慮成本,看看你數碼照片的數據大小就會明白。
❻ 想知道12.31上映過什麼電影
12.31上映過的電影:
1、《反貪風暴5》
故事的主線是以古天樂擔任總長的香港廉政公署,簡稱ICAC為背景進行一系列的反貪案件的調查,該系列電影的每一部的故事線都非常飽滿,緊扣心弦,非常有看頭。
表現手段
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
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❼ 電影多少幀
電影一般採用每秒24幀的速度拍攝,但也有一些高幀數的電影,比如:《霍比特人》48幀、《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60/120幀
❽ 電影的幀速率是多少
電影25 動畫24
❾ 48 幀版的《霍比特人》「不像電影」
作為中土傳奇的完結篇,電影《霍比特人3:五軍之戰》目前全球票房已經高達7.8億美元,這部電影已於2015年1月23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48幀版的《霍比特人》能帶給觀眾更加流暢和清晰的畫面。尤其在看3D和IMAX版的時候,高幀率能帶給觀眾更好的視覺效果。但由於我們長久以來看的都是24FPS放映的電影,固有的觀影經驗和美學判斷讓部分觀眾還適應不了48幀版電影帶來的視覺效果。
詹姆斯·卡梅隆正在計劃用48FPS甚至更快的幀率去拍攝和放映《阿凡達》系列的第2部,但並不是每個導演都像彼得·傑克遜和詹姆斯·卡梅隆一樣是個技術狂,加之成本上的考慮,暫時還沒有看到太多的電影有用48FPS的技術來拍攝和放映的計劃。
最後,由於各種原因,大陸主流院線一直沒有引進48幀版的《霍比特人》系列,所以想要體驗一下的同學唯有另想辦法了。
❿ 藍光電影和3d電影的fps大概是多少
23左右
但是基本都是23 我電腦裡面的基本都是23的
我是收藏者
那位回答者真能忽悠人 還整個朝著48發展
我現在我收藏的就有N個59 或6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