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哪些電影反映了脫離社會導致問題

哪些電影反映了脫離社會導致問題

發布時間:2022-04-29 06:14:00

1. 有哪些反映社會現象的電影推薦

反映社會現象的電影有《鋼的琴》、《十二公民》、《萬箭穿心》、《盲山》、《盲井》。

我之前看過《十二公民》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十二公民》是具有國民氣質的,該片借經典法律題材探討通識,以群像的方式真實反映了中國社會現狀,展現偏見的同時又表達對於正義的追求,以經典的法律戲劇文本去試練當下的中國社會,使得每一位觀眾都能夠和它產生共鳴,在這個時期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望採納~

2. 有哪些直指社會現實問題,並且是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

說到電影,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演員,往往會忽視了影片背後的人——導演。通常導演才是那個真正講故事的人,當然也有些故事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導演加工而成,就比如以下這兩部:

其實這樣的電影還有不少,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導演是帶著使命感在做電影,他們的影片講述了時代下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反應了某一個真實的社會現狀,為的是通過自己的方式去引起人們的思考,由此做出的電影可謂是真正的良心好電影。

3. 推薦幾本反映現代社會問題的外國電影

黑鏡系列以科幻的方式反映了諸多社會政治問題;洋蔥大電影聽惡搞的,此類的還有搏擊俱樂部,比較淡定一點的有死亡詩社,黑板,小鞋子教育;我的父親,我的兒子,親情。。。

4. 你知道有什麼電影反映社會現狀的

《韓公主》有這樣一部電影,它比《素媛》更苦難,比《熔爐》更絕望,因為它真實的存在過。2004年1月韓國3個女生分別為13歲、14歲、16歲被43個不良少年輪奸,影片就是取材這個震驚韓國的上下的真是案件。女主韓恭珠是一位十七歲的花季少女,她熱愛音樂,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名歌唱家。然而,本該處在一生中最快樂和無憂無慮的年華的她,卻因為一場意外的發生而徹底失去了笑容,放棄了唱歌的夢想。 離開了生長的家鄉,韓恭珠成為了新學校的轉校生。在這里,韓恭珠結識了許多善良的朋友們,在朋友們的帶領和幫助下,韓恭珠漸漸走出了過去的陰影,笑容再一次回到了她的臉上。然而,快樂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灰暗的過去並不願意放過這位可憐的少女。當往事席捲而來,一個韓恭珠千方百計想要隱瞞的秘密最終浮出了水面。究竟是什麼一步一步摧殘著一個渴望並憧憬正常生活的受害者,僅僅是身體的摧殘嗎?當被害人趴在地上,鏡頭旋轉,許多的腿慢慢出現在鏡頭中,越來越多,越來越多,越來越多,讓人絕望到窒息。那麼平靜生活中的那些飽含各種復雜矛盾的目光與舉動,真的讓人想墜入死亡呢。影片將更多目光聚焦於受害者韓公主身上,通過對其事發後生活狀態的鋪陳,展現了現實社會的殘酷冷漠。更真實再現了韓公主從對生之嚮往到無望終結的心路歷程,可謂一部個人波瀾壯闊的內心史詩。

5. 有哪些反應社會現象,引人思考的優質電影

現在有很多電影在我們觀賞他的時候,會引發我們許多的感想,有一些非常優秀的電影他們通過藝術的手法去緩解生活中的社會現象,從而引發我們的深思,在我看來,有三部韓國電影是非常優秀的,他們分別是:《素媛》《寄生蟲》《熔爐》

一、《素媛》

這是一部韓國的劇情片,這一部電影它講述的是以一個韓國真實發生的案例,反對兒童性暴力為題材。描述了受害者的家人,與周圍的人物在受到傷害之後,重新為受害人去治癒身體的傷害和心靈重創的故事。這部電影故事非常的平凡,但是卻因為敏感的題材給了我們大家極大的震撼,讓觀眾在觀賞影片的時候去了解一個社會現象,從而引起大家的重視。

6. 世界電影史上有哪些電影的價值觀曾經引起巨大的社會爭議

第一類:情色
《巴黎最後的探戈》、《感官世界》、《半熟少年》、《深喉》、《午夜牛郎》等
「性」永遠是最容易引起爭議,激起社會輿論大嘩的話題。同時,它也往往是電影人打破禁錮所最願意選擇角度。
1971年的影片《深喉》從電影藝術的角度看,幾乎一無是處,但因為影片大膽的題材處理正好趕上美國70年代性解放風潮,成為了風口浪尖上的一部爭議之作。
影片相當於把硬性的色情片拿到了影院中來放映,其結果就是在美國23個州遭禁,5個有關公司和12位演職員被告上了法庭。不過一些支持性解放和主張藝術自由的人士卻選擇了支持本片。法官陳詞說:「這部影片的喉嚨應該被割掉。」當天,放映本片的世界劇場就打出標語:法官割喉,舉世悲哀。
諷刺的是,一名官員查爾斯·吉丁評價本片說:「污穢物像洪水一樣吞沒了美國人的大腦、心靈和靈魂!這是前所未有的災難!」結果這位官員後來被控貪污。另一名官員羅伊·科恩發誓要把男主演雷恩斯送進監獄,但科恩不久後死於艾滋病——原來他一直是個同性戀者。
最終,影片男主演還是因此坐了5年大牢,而女主演後來也聲明說,在拍戲的時候「有一把槍指著我的腦袋」。
1972年的《巴黎最後的探戈》因為出自著名導演貝托魯奇之手,更堪稱情色與藝術之爭的經典案例。因為影片的性愛描寫,羅馬高等法院認定貝托魯奇和男女主角犯有「猥褻罪」。判處貝托魯奇兩個月的徒刑,剝奪公民權十年,並要求其銷毀電影膠片!歐洲一些國家也禁映了影片。
大島渚的名作《感官世界》也因為大膽直接的性描寫,只能變成一部法國影片,到法國去做後期和剪輯——因為法國當時剛剛解禁了對色情電影的限制。影片在日本本土卻遭到禁映。
近年來,像《半熟少年》《反基督者》《女性癮者》等在情色上大膽表現的電影也屢見不鮮,但引起的社會反響已經遠不像40年前那樣強烈。
第二類:宗教
《基督受難記》、《基督最後的誘惑》、《驅魔人》《萬世魔星》等
宗教也一向是個敏感的話題,尤其在美國、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等宗教傳統濃厚的國家。很多電影人敢於去拍攝大膽的社會性題材,甚至去突破性的禁忌,卻對宗教內容極為謹慎。
馬丁·斯科塞斯拍攝《基督最後的誘惑》時,其老搭檔羅伯特·德·尼羅就因此最終放棄出演。影片因為把基督描寫成了一位凡人,甚至一度決定與妓女抹大拉的瑪莉亞成婚生子,由此引起一些教會機構的強烈不滿,一些教眾甚至到放映本片的影院外進行抗議,阻止觀眾入場。一個宗教團體甚至想花650萬美元把影片拷貝從環球公司買來銷毀掉!不少國家也把它作為了禁片。
於此類似的還有經典恐怖片《驅魔人》和拿耶穌惡搞的《萬世魔星》。前者影片中出現了用十字架插入女孩下體的情節,後者則講述了一個普通男子布萊恩因為各種陰差陽錯被當做了救世主最終被釘上十字架,極盡諷刺誇張惡搞之能事。可以想見,兩部影片都遭到了教會組織的強烈抵制——《驅魔人》一度在英國被禁,甚至不允許發行錄像帶。
2004年著名演員梅爾·吉布森執導的《基督受難記》可謂是個反例——除了影片極其直接的暴力血腥鏡頭,更重要的是其宗教傾向和反猶傾向引起的廣泛爭議。不過這次,力挺本片的卻是教派一方。
《基督受難記》對耶穌最後走向十字架的歷程進行了細膩真切的呈現,將其所受的困難和內心的矛盾痛苦展現出來。上映後影片得到了教皇的認同,大量基督教團體在復活節來到時團體組織觀看(這種群體組織看電影的情況在北美可算罕見),以致影片在北美拿到了3.7億美元的驚人票房(《超人:鋼鐵之軀》現在北美票房也不過2.5億美元),全球票房也達到了6.1億美元。這是很多商業大片都難以達到的驚人數字!
《紐約客》等左翼雜志以漫畫、評論等形式對其進行了諷刺、批評,認為該片對宗教精神的宣揚毫無新意,等於在拍教會的馬屁。爛番茄網站上,影片的新鮮度僅有49%!影評人大多對本片持否定態度。更嚴重的是,影片中若有若無地表現了猶太人對基督之死必須負責的指責態度——在1965年,羅馬教廷已經正式赦免了猶太人的「罪行」,聲明他們從此以後不再需要背負「害死耶穌」的沉重罪名。本片舊話重提,又是在猶太人佔主導的好萊塢,自然引起軒然大波。(後來吉布森和他老爸都又爆出過反猶言論)
新千年到來之後,基督教天主教等各教派也都在進行改革,力圖在新時代展現新的面貌。畢竟嚴酷恐怖的中世紀早已成為了過去。當同樣涉及宗教問題的《達芬奇密碼》上映時,教會對其已經非常寬容,不再說三道四,他們大概也明白,那不過是一部以宗教為噱頭的商業片而已。
第三類:政治
《一個國家的誕生》《意志的勝利》《清宮秘史》《武訓傳》等
政治正確(簡稱PC)也是電影潛在的准則之一,這個標准往往隱藏在更深的層面之中。由此引起的「爭議」,對電影本身以及電影人來說,其結果經常是事關生死的!
當年的國產電影《清宮秘史》和《武訓傳》就是最好的例子。前者講的是光緒、珍妃與慈禧時代的故事,因為片中對義和團的描寫較為負面,正好撞到靶子上,被作為打擊劉少奇的工具被大遭批判。當時香港報紙全文轉載了戚本禹的《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評反動電影》,影片導演朱石麟讀後氣惱交加,因病整日躺在帆布椅上的他激憤起身,沒走幾步突然跌倒,送醫院後不治身亡!《武訓傳》更是一禁多年,至今都難得一見。影片所引出的已經不是價值觀的爭議,而是被上升到世界觀人生觀以及路線之爭的高度,殺雞儆猴了。
一部電影是否PC,是否有價值觀問題,並不是肯定或否定一部影片的基本依據——除非影片真喪心病狂到觸犯人類共識的基本底限(例如為納粹翻案或者歌頌紅色高棉)。即使是里芬斯塔爾為納粹做宣傳拍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還有歌頌臭名昭著的3K黨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也沒有被打入冷宮。《一個國家的誕生》把黑人描寫得醜陋不堪,而白人一個個都是「偉光正」的樣子,影片在1915年上映後就遭到了美國全國范圍內的抗議,但到了1993年,影片還是被列入美國國家電影名冊(National Film Registry),作為重要電影文化資料保存保護起來。
第四類:暴力與社會准則
《天生殺人狂》《我唾棄你的墳墓》《魔屋》《學校風雲》《發條橙》《邦妮與克萊德》《索多瑪120天》
暴力也是電影樂於表現內容,這其中有反思、否定,但也得承認暴力的影像往往能給觀眾帶來腎上腺的刺激,產生驚悚的愉悅感。所謂銀幕上的暴力美學,就是把暴力場景非現實化、誇張化之後,令其盡量脫離現實的威脅與可怕,轉化成一種美感和儀式感。
但有很多電影為了追求真實感,不願把暴力虛幻化,這些電影往往把血淋淋的暴力和令人不適的強奸、兇殺場面呈現在銀幕上,逼迫觀眾去感受、去體驗,進而去思考(未必都能達到這個程度)。
例如七八十年代的幾部B級片《我唾棄你的墳墓》《魔屋》《學校風雲》等,對暴力、強奸的描寫都非常露骨寫實——影片《魔屋》在拍強奸戲的時候,女演員Sandra Peabody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竟然無法控制必須離開片場。
《發條橙》和《天生殺人狂》因為似乎採用了一種中立的態度去看待影片的主人公:混混、殺人犯、濫施暴力者,結果引發了很多模仿犯罪的行為。據統計,在北美及海外有12起模仿《天生殺人狂》產生的謀殺犯罪行為,其中一個案子的受害家庭為此把導演的電影公司華納都告上了法庭。
當年,開啟了新好萊塢時代的《邦妮與克萊德》就被認為是美化了罪犯,有傷風化,引發了後來「壞蛋當主角」的電影風潮。《索多瑪120天》更是把暴力、虐待、情色展現到了極致!——1977年,當英國一家影院放映本片的未刪減版時,遭到了警察的突襲!直到2001年,英國電影分級委員會才同意影院放映本片的一個刪減很多的版本。
我們看到,性、暴力、標準的社會行為規范、宗教、政治,都是電影最容易產生爭議之處。這些充滿爭議性的電影,隨著時過境遷,往往已經顯得不那麼驚世駭俗難以接受,今天習慣了邪典電影B級片重口味的觀眾看起來有些恐怕毫無沖擊力。這些當年的話題之作電影有的並不出色,但大部分從電影藝術角度看都堪稱經典,不是僅靠爭議性流傳至今。它們或是勇於打破禁忌和封閉的界限;或大膽觸及敏感的社會、宗教、政治問題;或突破陳腐的道德准則和虛偽乏味的社會規范;或敢於描繪血腥暴力的真實……但無論如何,電影的獨特性、其藝術或商業品質,才是電影真正的價值所在。

7. 電影<紐約黑幫>說明了什麼社會問題

當我查了有關資料後,才發現,原來銀幕上那些故事基本上是歷史事實,可能除了三個主角的名字外,其他一切都是都是曾經在紐約發生過的,甚至三位主角的原型,可能也是真有其人。至少,片中阿姆斯特丹的父親,那位在片頭「犧牲」了的「死兔黨」領袖,在紐約歷史上確實存在過,那場在他的黨徒和「屠夫比爾」幫眾之間的血腥械鬥,也是紐約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流血沖突。

關於1846年那場流血事件暫且先按下不表,單談1863年夏天那場導致了曼哈頓地區死亡119人重傷306多人的全城暴動事件。如果這些數目對各位來說只能算是小CASE的話,那麼一個比較數據就能讓大家明白這一事件在紐約歷史上的地位。事實上,發生在1863年7月13至7月16日這四天的暴動所致的市民傷亡「記錄」,是直到最近的9.11事件才被「打破」的。

事情的起因,正如大家在片中看到而又不大明白的一樣,是由「徵兵」引起的,當然,這只是導火索,背後還有更為復雜的因素。歷史上這一事件被稱為「1863 徵兵暴動」(Draft Riots of 1863)。簡而言之,就是徵兵制度的嚴重不公平:新徵兵命令規定,如果能出得起300美元,就能免於服役。要知道,300美元在當時恐怕相當於不止現在的3萬美元;因此這一政策等於給予了富裕和特權階層以兵役豁免權,而根本拿不出300美元的窮人們只好面臨到南北戰爭前線作炮灰的命運。其中黑人和愛爾蘭移民更慘,許多黑人被作為富人的頂替而參軍,大多數愛爾蘭青壯年男人剛到達紐約港,在發放居留證的同時,就被強制簽署了「自願服兵役」書,並立馬拋妻別子地被送去了前線!那年的7月13日星期一,長期積累的矛盾終於總爆發,被徵到兵的人們開始了暴動,沖擊一切公共機構,紐約街頭頓時四處火起……與此同時,城內的極端種族主義也開始抬頭,黑人成為首要人身攻擊目標,不少黑人被亂棍打死或弔死並被「點天燈」……最後只有調用陸軍步兵和海軍炮艦才以極端的手段將暴動鎮壓下去。

這,就是《紐約黑幫》後半段的故事背景,並且所有場景都在該片中被馬丁·斯科西斯以真實到殘酷的鏡頭所再現。為什麼老馬要表現這樣一個題材?記得當初在看預告片的時候,有一句畫龍點睛的台詞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美國,興起於廟街之上!(America was born on street!)」「廟街」是港片中的一個稱呼,大意是市井堂會堂口等。在沒看電影,甚至在看完電影還沒查資料之前,我對這句話是頗有點摸不著頭腦的。作為影片歷史背景的1846至1863期間,美國早已獨立,何來再次「出生」的可能?後來我才明白,原來老馬這里所用的「美國」一詞並不是指主權意義上的國家,而是指一個統一了的、具有現代民主特徵的現代美國,確切的說,是一個融許多民族、多思想和平共處的具備相對完善民主制度的民族國家(nation- state)。在他看來,獨立戰爭之前的美國,盡管有成形的政治制度,因為並沒有得到貫徹實行,尤其是嚴重的不平等和缺乏社會寬容,還算不上是一個融合 (united)了的國家。對老馬來說,1863年乃至整個南北戰爭結束之後開始的以社會融合為特徵的真正民主化時期,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美國誕生時期。從這個意義上說,老馬一點都不反美,恰恰相反,他對以「寬容」為基本要素的現代民主制度推崇倍至,在《紐約黑幫》中他要做的,就是將人們基於各種理由的相互仇恨乃至流血沖突以戲劇化的手法推至極致,從而發出天問一般的「這樣做究竟是否值得」以及引導人們思考「有沒有別的更好的解決矛盾沖突的辦法」。

如果我們清楚老馬以往影片的類型與風格特徵的話,就會明白為什麼老馬要對《紐約黑幫》傾注那麼大的心血。老馬以往的作品,無論是黑社會題材的《好傢伙》《賭城風雲》,(古/今)社會題材的《純真年代》《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恐怖角》等等,多是以社會不同層次,其中又以社會底層或非正常層次的人物為主人公,描繪、探索不同時代背景對個人生活、思想、行為的影響。有人稱老馬為「電影社會學家」,意指在他的電影中,總是以直觀冷靜的筆調揭示赤裸裸的社會真實。但在老馬以往的電影中,社會壓力下人性的張揚與扭曲是他關注的重點,論到對社會總體價值的批判,其實並不多。因此可以說,《紐約黑幫》是老馬第一次將整個社會歷史時代的全景作為電影的主角來對待,也是他第一次將其電影的主題從人性剖析轉向直接的社會剖析。
顯然,這樣做有很大的風險,也難怪老馬籌備這一電影實際上達30年之久。但是,即使他經過了這么長的構思與積淀,也經過電影拍攝過程當中的種種磨難,就電影本身而言,人們是很難把握老馬的真正意圖的。因為,整部電影實在是拍得比較凌亂。首先,關於阿姆斯特丹向「屠夫比爾」復仇這一故事本身,就有很多可爭議之處,許多地方難以自圓其說。且不說人物心理轉變的隨機性,單是講故事,老馬在一些地方就沒法給觀眾以完美的交代,如觀眾們可能比較迷糊,一向精明的比爾如何輕易地就讓阿姆斯特丹加入了他的幫派,更讓人不明白的是,看起來無甚建樹(實際上也根本沒做什麼)的阿姆斯特丹如何就讓比爾那麼器重?其次,即使這兩人的關系能被老馬解釋清楚,觀眾們要在電影中饒有興致地跟隨導演的意圖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可能是老馬太急於想表現那個時代的真實社會現實,整部影片中貫穿著大量的脫離人物的社會狀態描述,這一方面使得阿姆斯特丹和比爾這兩條線很難融合起來,另一方面更為整個故事的流暢性增添了麻煩。
其實老馬講故事的能力是不容懷疑的,他是完全有能力把這個故事講好的。即使在被評論家認為抄襲自己的《賭城風雲》中,老馬至少把幾個主要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理得清清楚楚,《紐約黑幫》就沒有這種機會了。除了丹尼爾·戴-劉易斯以外,迪卡普里奧和卡梅隆·迪雅茲性格非常模糊,也很單調。不能說他們不在狀態,而是導演對於人物形象之外的因素傾注了過多精力,限制了塑造飽滿人物的空間。丹尼爾·戴-劉易斯同志是個異數,居然把本來是導演手中一個反面臉譜的角色演繹得精彩絕倫,神采飛揚,似乎要突破銀幕向你邁著外八字走過來。你如果看過他在《我的左腳》《最後一個莫希幹人》《純真年代》等片中的表演,肯定很難想像得到眼前這個粗俗、狠毒、狂熱、陰險,同時又幽默、頑固、精明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就是他。那一舉手,一投足,說話走路的方式,乃至於自我的嘟噥和隨口吐痰,已經完完全全變成另外一個真實的人。盡管我事先就知道「屠夫比爾」是他演的,可至今仍然很難把「丹尼爾·戴-劉易斯」的名字和眼前這個可怕的壞蛋聯系起來。因為和以往的角色反差太大,劉易斯出神入化的表演如羚羊掛角,居然完全無跡可尋!要知道,盡管象傑克·尼科爾森、湯姆·漢克斯、羅素· 克勞等演技大牌,我還是能從他們一系列角色中辨別出各自連貫的風格的。劉易斯這次完全超越自我、甚至超越表演極限的演繹,是今年銀幕上最大的驚艷。

然而,劉易斯已臻化境的忘我表演並不能掩飾該電影本身的混亂,因為他的故事再精彩,還是和導演所要批判的社會現實沾不上邊。老馬的本意是要劉易斯與迪卡普里奧,一個代表思想與意識形態的仇恨,一個代表個人恩怨的仇恨,從他們的沖撞中,反射出和當時社會現實一致的「非民主、寬容」問題。可惜老馬太著急於將社會大背景直觀地拉進來,以至於兩方面都沒有表現很充分。要知道,阿姆斯特丹和比爾之間的沖突,更多的是個人,至多也不過是團體之間的,只不過湊巧發生在那個年代的背景中罷了,現在照樣也會發生。簡而言之,主角之間的矛盾和社會的主要矛盾具有異質性,如果導演能側重其中一方面,然後再間接地指涉另一方面,相信效果會好很多。至少觀眾不會在最後質疑「死兔黨」與城市暴動之間的聯系。

可以說,《紐約黑幫》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導演力圖突破自己的野心之作,因此整個電影看下來,感覺有抑制不住的激情蘊涵在每一個畫面和場景之後。這一點也可從老馬「歌劇」情結的不同表現看出來,他以前的作品,百老匯歌劇般的壯麗與氣魄更多是內含在影片的敘事節奏中的,即整部電影看起來還是非常冷靜的;而在《紐約黑幫》中,也許是由於長期積累的激情一旦得到釋放,實在難以控制的原因,影片更多借鑒了歌劇的形式,而失去了基本應有的冷靜敘事能力。如果能將情節整合得更緊湊,並且有所側重而非全盤皆顧的重新平衡描繪重點,本片將成為大師又一革命性經典。

如果孤立地來看,影片中不少場景的確具有極強的沖擊力,歌劇獨有的氣蘊和張力,使得那些場景充滿動感和噴勃力,例如械鬥前雙方的對峙,「中國樓」內的多次集體事件,阿姆斯特丹行刺、失敗、被抓、受罰的過程等,無一不將老馬特有的凌厲鏡頭發揮得淋漓盡致,酣暢無比,給人以視覺和心靈的震撼。因此,總體看來,本片並不是完全失敗,而只是過分激動的導演在情節控制上稍微有些疏漏或偏頗。寫完這篇東東,我才發現原來自己還是那麼喜愛該片。那些錯誤雖然不可原諒,但那是到老仍然能煥發出驚人激情的電影大師所犯的錯;作品可以批評,激情不可磨滅,並將永遠照亮電影的後行者們。

《紐約黑幫》,這是一部充滿了激情與能量的作品,無論你喜不喜歡它,都值得看第二遍。為了這難得的激情,我要向馬丁斯科西斯致以一個影迷所具有的最高敬意!

8. 關於社會問題的電影有哪些

有很多電影都反映了一些社會現實的問題,例如賈樟柯的三峽好人,也就反映了在三峽大壩修建背景下的一種是普通人的生活狀態,你是非常感人的

9. 有哪些影視作品反應社會現實問題,並且是真實事件改編的

《我不是葯神》

這部電影無一例外,大家意見少有得統一,評價之高,有登頂之勢,這讓我不禁對這部作品產生濃厚興趣,馬上買了票去一探究竟,看完之後果然沒讓我失望,確實是難得的一部好片,無論是影片的題材,還是演員們的表演,都無可挑剔。

這部片子也在提醒著人們對於當今社會制度和法律條文的反思。比如劇中丟失了孩子6年之久的韓德忠在徹底失去希望以後,辦理二胎時,卻被要求出示自己孩子的死亡證明。反映的社會現實問題令人噓唏不已!

10. 求類似《盲山》《光榮的憤怒》社會問題的電影

一、《熔爐》

導演:李濬益

編劇:金智慧/趙重勛

主演:薛耿求/嚴志媛/李來/金海淑/金相浩

劇情簡介:

她(李來 飾)是一個美麗平凡的小女孩,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位於街角的家中。家裡經營著以她的名字素媛命名的雜貨店,母親(嚴智媛 飾)作為老闆娘日夜忙碌不得閑暇,父親則在工廠干著繁重的工作。在那個飄雨的早上,素媛打著雨傘獨自上學。

在離學校近在咫尺的地方,她遭遇一個相貌猥瑣、酒氣沖天的大叔,由此開啟了她的悲劇之旅。柔嫩的小花遭到暴風雨無情摧殘,受傷的豈止枝枝葉葉,更是那迎著陽光無憂成長的心。無良媒體鋪天蓋地大肆渲染,作為受害者的素媛一家彷彿成了周身污穢的恥辱之人,被四周詫異好奇的目光所包圍。

媽媽悲痛欲絕,幾近崩潰。爸爸全力保護女兒,但受傷的小天使卻拒絕爸爸的靠近。問凶之路伴隨著天使的治癒旅程,美麗的女孩可會再露燦爛笑容?

閱讀全文

與哪些電影反映了脫離社會導致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沉香免費觀看 瀏覽:769
求推薦好看的英文動漫電影 瀏覽:847
如何看待樣板電影 瀏覽:650
迅雷如何下電影到u盤里 瀏覽:290
狼牙電影什麼時候拍的 瀏覽:55
如何去掉電影里的馬賽克 瀏覽:536
老炮電影怎麼沒禁播 瀏覽:777
80電影天堂怎麼下載電影下載 瀏覽:870
校園學霸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81
超級大章魚電影免費 瀏覽:609
古風好看的電影 瀏覽:865
怎麼拍出傷感電影 瀏覽:476
二戰電影土豆網免費 瀏覽:349
電影中收到英文怎麼說 瀏覽:291
冀中地道戰後來被拍成了什麼電影 瀏覽:607
好看的國外電影戰爭片 瀏覽:289
振華電影票多少錢一張 瀏覽:14
韓國電影熔爐現實怎麼樣了 瀏覽:595
色戒什麼尺度的電影 瀏覽:362
黑幫槍戰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