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個電影拍攝出來之後,如何定義為這是一部爛片
觀眾的評價可能是最直白的:前三十分鍾和一鏡到底,已經是在觀眾的耐心底線邊緣試探。稍有知識的觀眾會憤怒地在社交軟體上發問:導演是誰?他也配用這鏡頭?而更多的觀眾則選擇在評分軟體上憤怒地打下最低分。
當製片人再一次強調「我們是認真的」時,每一個明知道不靠譜的導演,都只能尷尬而不失禮貌地微笑。一部戲可以改變一部戲的人生,但這或許還不夠。當一部影片呈現白熱化之時,有不少問題也將紛至沓來。而許多剛剛被「改變人生」的製作者們,或許還沒有準備好。
❷ 什麼是樣板戲
所謂樣板戲(model drama)是「文化大革命」中一個特殊的詞語,是江青等人把當時一批文藝作品視為開無產階級文藝新紀元的代表所賜的封號。「樣板戲」一詞源於《人民日報》1967年5月31日的評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而被確定為樣板戲的文藝作品只有8個,它們是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後來陸續出現的京劇《平原作戰》、《龍江頌》等9部作品,不在「樣板戲」之列,而被稱為「樣板作品」。
從內容上看,「8」個樣板戲和「9」個樣板作品有區別,但「8」個與「9」個有著密切的聯系,其產生年代接近,作品風格特徵相同,加之學術界在研究樣板戲時亦有將樣板作品相提並論的做法,鑒於此,筆者認為還是以兼收並蓄為佳。
從年代上看,樣板戲資料應限於1966年5月前後,至1976年10月「四人幫」倒台為止的10年間產生的有關資料。那麼1976年10月以後產生的有關文字、圖片、曲譜、音像製品等等,不屬於「文革」遺物,也就可以不在此列。但從樣板戲收藏這一概念來說,就不應只限於這10年間產生的物品。
同時為了學術研究對原始資料收集利用的需要,更應擴大范圍、拓寬領域。更何況「文革」後產生的有關物品,也較有收藏研究價值。更值得注意的是,樣板戲在成為樣板之前,有的作品已有「前身」。如《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盪火種》,《紅燈記》的前身是電影《革命自有後來人》,《海港》的前身是淮劇《海港的早晨》等。就是說,如果我們把收藏的視線和觸角延伸到樣板戲產生的歷史背景上,那麼可以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延安「戲改」(戲劇改革)運動(歌劇《白毛女》即為延安時期首創)和上世紀50年代的全國性現代戲創作,直至樣板戲產生、傳播的全過程。
起源與發展
它們的醞釀、創作成型較早,最終修改定型並定於一尊則是在江青發表《談京劇改革》後的1964年~1966年間。江青曾組織、參與、經手過這些作品的改編、排練等後期加工的部分工作,於是被打上了「江記」標志。1967年5月23日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5周年那天,樣板戲在北京各劇場同時上演。毛澤東先後多次率政治局成員出席觀看,以此給予強勁的政治支持。江青進入中央文革小組並由此活躍於中央政治舞台核心,均與此有關。
其後又陸續加上的京劇《龍江頌》、《平原作戰》、《磐石灣》、《紅色娘子軍》、《杜鵑山》,芭蕾舞劇《沂蒙頌》及《草原兒女》,鋼琴伴唱《紅燈記》等,也得以廁身樣板戲之列。
由於這些作品描寫的都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和經濟建設的現代生活,被賦予了更廣泛的政治意義:被納入了與所謂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佔領舞台相對立的革命文藝路線,被當作批判劉少奇、周揚修正主義文藝黑線的論據和武器,被奉為工農兵佔領文藝舞台、文化革命的典範。
《朝陽溝》在中國現代戲的歷史上所具有的獨特的品位和地位是無可爭辯和替代。該劇由河南豫劇院三團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於鄭州,編劇楊蘭春,導演楊蘭春、許欣,音樂設計王基笑、姜宏軒等,舞台美術設計關朋。馬琳飾銀環,王善朴飾拴保。同年6月調京演出。在其後的演出中,魏雲主演銀環,馬琳飾演二大娘。期間,常香玉曾經扮演過拴保娘這一角色。1963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❸ 樣板戲電影
樣板戲,指一批創作於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主要反映傳統政治立場的作品,其政治意義遠超過文化價值。樣板戲的影響力在文革達到頂峰,不僅是國家當時唯一允許出現的文藝作品。因為這樣的歷史背景,其具有相當的爭議性,同時由於其時代的象徵,在老一輩人中仍具有生命力。被確定為樣板戲的文藝作品只有8個,它們是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等。
我看過幾部,感覺說話比一般的戲劇更有板有眼的,話講的比較慢。停頓比較多。哈哈
❹ 革命樣板戲的優缺點
優點:給當時匱乏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促進了普通百姓對芭蕾舞劇的認知和京劇的大普及、大繁榮。樣板戲的誕生,還造就了我國歷史上芭蕾舞劇空前的創新和成功。產生了中國特色的紅色經典---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並在世界芭蕾舞台享有盛譽。
缺點:革命樣板戲是文化革命的直接產物,它導致了戲劇成為政治的專用工具。革命樣板戲的流行年代,雖然造成戲劇內容的單一化,戲劇格式的固定化,人物塑造的模式化。
(4)如何看待樣板電影擴展閱讀
起源與發展
它們的醞釀、創作成型較早,最終修改定型並定於一尊則是在江青發表《談京劇改革》後的1964年~1966年間。江青曾組織、參與、經手過這些作品的改編、排練等後期加工的部分工作,於是被打上了「江記」標志。
1967年5月23日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5周年那天,樣板戲在北京各劇場同時上演。毛澤東先後多次率政治局成員出席觀看,以此給予強勁的政治支持。江青進入中央文革小組並由此活躍於中央政治舞台核心,均與此有關。
其後又陸續加上的京劇《龍江頌》、《平原作戰》、《磐石灣》、《紅色娘子軍》、《杜鵑山》,芭蕾舞劇《沂蒙頌》及《草原兒女》,鋼琴伴唱《紅燈記》等,也得以廁身樣板戲之列。
由於這些作品描寫的都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和經濟建設的現代生活,被賦予了更廣泛的政治意義:被納入了與所謂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佔領舞台相對立的革命文藝路線,被當作批判劉少奇、周揚修正主義文藝黑線的論據和武器,被奉為工農兵佔領文藝舞台、文化革命的典範。
《朝陽溝》在中國現代戲的歷史上所具有的獨特的品位和地位是無可爭辯和替代。該劇由河南豫劇院三團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於鄭州,編劇楊蘭春,導演楊蘭春、許欣,音樂設計王基笑、姜宏軒等,舞台美術設計關朋。
馬琳飾銀環,王善朴飾拴保。同年6月調京演出。在其後的演出中,魏雲主演銀環,馬琳飾演二大娘。期間,常香玉曾經扮演過拴保娘這一角色。1963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革命樣板戲
❺ 樣板戲電影是不是純粹的電影
既然以電影而非舞台為載體,又為何不是純粹的電影表現形式呢?不能因為它有「戲」就忽略了「影」,更不能因「樣板」去忽略「戲」。還原舞台又超越舞台,這是我國戲曲戲劇電影特有的一貫的追求和發展,它並未異同於國外常見的歌舞電影,仍然在強調以一個完整的劇情故事為主導,繼而帶動整部影片的發展、高潮和結束。有些劇情確實拍的不好,但不能因此否定它存在劇情主線。
或許有人會認為樣板戲是特殊的,不同於此類影片中,戲曲戲劇、歌舞音樂的樣式和對劇情發展的著重,它的存在是為了其他一些目的。然而這樣想,首先不純粹的還是自身。中國這類電影的發展,是從歌舞音樂而始,繼而轉向戲曲戲劇,最終在今日發展成為劇情歌舞音樂劇。在此期間,樣板戲電影並沒有異同於這種發展轉型。甚至,有些近年的影片還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呢。
應該意識到,任何一部樣板戲電影,都是從舞台劇本開始,最終以改編的方式製作成為電影的。在遵循樣板戲的基本內核同時,作為電影卻又超脫了舞台上的局限,這才是重點。因而它必然是一部電影,因此我們能看到各種鏡頭運用上的不同,在對這些進行探討的同時,就能發現與原有舞台上的差異,也就得以肯定樣板戲電影也還是一部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