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電影眼睛派的藝術主張有哪些

電影眼睛派的藝術主張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8 23:07:18

① 世界電影史復習提綱資料

電影發明時間(1895)19世紀

「視覺滯留」 0.1—0.4秒
愛德華•幕布里奇奔跑的馬進行連續拍攝的實驗
法國人馬萊連續拍攝的「攝影槍」
1894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 是l/48秒的畫格
1895盧米埃爾兄弟所發明的「活動電影機」 是l/16秒的畫格同時也標志著電影的真正誕生。
路易•盧米埃爾最初拍攝的短片:《工廠大門》、《火車進站》、《燒草的婦女們》、《出港的船》、《代表們登陸》、《警察遊行》一、勞動和工作的生活場景二、家庭生活情趣的記錄三、 政治、文化、新聞實錄四、自然風光和街頭實景的拍攝
在盧米埃爾的「固定視點的單鏡頭」的表現形式中,《火車進站》是最為典型的一部作品
盧米埃爾讓「活動電影」成為一種敘事藝術
喬治•梅里愛「停機再拍」的電影技術手段,,他成立了「明星製片公司」 攝影師的工作室和劇院舞台的結合虛假、封閉的製作空間一、魔術片二、排演的新聞片三、神話故事片四、科幻探險片
在電影的初創期,盧米埃爾和梅里愛便截然不同地代表著兩種傾向、兩種風格。在盧米埃爾看來,電影無非是一種「科學珍品」,運用於藝術並不是目的,他的口號是「再現生活」;而梅里愛則認為,電影能夠創造藝術,「銀幕即舞台」可以「改變生活」。「盧米埃爾力求引起旁觀者的感覺,引起對『當場抓住的自然』的好奇心;梅里愛則出於藝術家的偏愛而沉緬於幻想,全然不顧自然界的實際活動」③。盧米埃爾表現現實生活完全是寫實的、記錄性的;梅里愛表現「銀幕戲劇」卻是幻想的、浪漫主義的。盧米埃爾傾向自然、模擬現實,是再現主義的;梅里愛傾向技術、改變現實,是表現主義的。
盧米埃爾可稱之為電影紀錄片的先驅;梅里愛則可稱之為電影故事片的先驅。
「布賴頓學派」
喬治•阿爾培特•斯密士把特寫鏡頭運用於電影語言的形式系統,發展了它的敘事因素電影最早「分鏡頭「
詹姆士•威廉遜《中國教會被襲記》景別上的奇特變化,蒙太奇手段將兩個不同情境中的形象交替出現,與固定的視點的全景鏡頭形成了根本的對立
埃斯美•柯林斯「移動攝影」和「反角度」鏡頭
希賽爾•海普華斯《義犬救主記》『學派的代表作品
同樣僅僅是幾分鍾的短片,但是如果我們將「布賴頓學派」所拍攝的影片,同盧米埃爾影片中的小資產階級情調相比;同梅里愛影片中沉灑於幻想的神話故事相比,「布賴頓學派」的影片中所表現出來的現實主義的萌芽,的確是極其可貴的。而在形式上,與盧米埃爾的固定視點的單鏡頭、戶外生活片的紀錄相比;與梅里愛乏味的「樂隊指揮」的視點、封閉的戲劇舞台空間的紀錄相比,「布賴頓學派」在多視點的時空觀念上的突破,在採用戶外拍攝與情節表現相結合的處理中,特別是通過「追逐片」的樣式,所體現出來的美學追求,真正使影片朝著電影化的方面邁進丁關鍵的一步。
藝術電影運動
1908年,由「藝術影片公司」拍攝的《吉斯公爵的被刺》,就是最成功的範例。公司改變了以往「電影劇本由默默無聞的文人、失業的新聞記者、落後的演員,或者不出名的政治家編寫的局面
1903年鮑特《火車大劫案》在鏡頭與鏡頭之間時空交錯的切換技巧的表現上,創造性地發展了電影敘事的流暢性和連貫性,鮑特對於如何應用近景或特寫鏡頭進行敘事,如何發展電影語言形式技巧的表現上,與英國「布賴頓學派」相比,還有所差距
格里菲斯1915《一個國家的誕生》1916年《黨同伐異》
鮑特是在不同的場面之間交叉剪輯,而格里菲斯卻開始在場面之內進行大量的切換,直接把戲劇性空間解構,然後重新加以組合以適應觀眾的思維與情感的參與」①。在鮑特那裡,場面、段落、鏡頭是一回事,起著推進敘事的作用。而在格里菲斯這里,場面或段落分別由若干個鏡頭組成,場面或段落不僅是劇情的連接,而且是作為一種視覺觀念在起作用,o格里菲斯與鮑特的另一個不同也是極為重要的方面,則是鮑特注重情節的發展,注重外部動作的形式表現。而格里菲斯十分注重動作的情感因素,強調影片情感價值的表現,因此,使影片的敘事顯得更為復雜。這是格里菲斯被稱之為藝術家,其影片被稱之為藝術作品的關鍵。
格里菲斯的電影的敘事形式明顯地受到了狄更斯小說的影響,強調以情節結構作為影片敘事的基礎。在格里菲斯的《黨同伐異》中,鏡頭或段落的確是沿著特定的情節走向,是遵循著情節發展的因果關系來進行表現的。但是格里菲斯卻是以電影分解時空的方式,以交替蒙太奇的剪輯技巧,而使電影與傳統藝術的敘事形式明顯地區別開來。特別是影片將四個故事的敘事時空隨意自如地加以組接的有膽識的實驗,創造性地發展了電影結構的敘事形式
查爾斯•卓別林 突出了以電影的形式來創造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馬戲團》《尋子遇仙記》《城市之光》。卓別林以富有個性化的人物形象作為影片創作的基礎,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和傑出的電影喜劇觀念,創造了世界電影史上第一個有血有肉的銀幕形象
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法國印象主義心理敘事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求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視覺表現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性剪輯的重要性
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l、「純電影」的美學實驗:法國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2、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宰驗。曼•雷伊的《回到理性》3、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謝爾曼•杜拉克拍攝的《貝殼與僧侶》布努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
前蘇聯蒙太奇學派的理論
l、庫里肖夫的「實驗工作室」 2、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 3、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等人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愛森斯坦《戰艦波將金號》其一,以視覺節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題,創造影片的情緒,形成影片視覺感官的沖擊力。其二,以蒙太奇視覺結構的形式強化影片的視覺形象,擴大影片的空間效果。其三,以多角度反復重復的延續動作使得影片的時間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時表現。
普多夫金《母親》1、普多夫金強調劇本創作的重要作用2、普多夫金注重演員工作的基礎作用3、普多夫金把蒙太奇視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
20年代紀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的美學主張,是從機械主義的紀錄本性出發,以紀錄主義的美學來反叛傳統的再現主義的美學
美國好萊塢「黃金時代」
1927年《爵士歌手》聲音進入電影
電影理論伴隨著聲音的出現也反映出了不同態度,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認為電影是視覺藝術,聲音破壞了電影作為一門獨立藝術的完整性其二、不是一概地反對聲音的出現,但是要以「視覺為主,聲音為捕」 其三、主要反對聲音中的對話,認為對白會使電影導向戲劇,會使可見的動作陷於癱瘓其四、提出錄音是「復制」,錄音師的工作不是創作,貝拉•巴拉茲就認為「聲音沒有形象」 其五、聲音不應重復畫面,而應作非同步處理,比如:聲畫對佼,畫內畫外,畫面為實、聲音為虛等其六、強調聲音的空間感,比如:空間聲音、聲音透視、距離幻覺等等;其七、對聲音持全面歡迎的態度。
一、 高度精細的組織分工二、製片人制度三、明星制度
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一、關於景深鏡頭二、關於仰拍三、陰影逆光的表現四、移動攝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一、紀錄性二、實景拍攝三、長鏡頭的運用四、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五、結構形式六、地方方言的運用
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
巴贊的理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 被稱作是「寫實主義」的口號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新浪潮」在創作上的主要特徵大都以專注的手法記錄或表現一個事件、一些人物。因而有很強的紀實性,不少影片都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主題:1、非政治性的電影2攝影方法:攝影風格側重於電影的照相性,攝影師們側重於畫面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製作3音響處理:「新浪潮」大量採用自然音響環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實感4剪輯:蒙太奇在這里不再表達思想和解釋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為時空切割時的手段。5表演:與傳統明星制度相對立,他們啟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輕人做演員
「左岸派」 導演們卻提出了「雙重現實」的問題,即「頭腦中的現實」和「眼前的現實」 以探索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有別於傳統的現實主義電影,另一方面又將內心現實與外部現實,即頭腦中的現實與眼前面對的現實結合起來,將原有的超現實主義改造為一種易為公眾所理解與接受的高級的現實主義。
「左岸派」這主要受到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其一,「左岸派」電影接受了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力圖表現擺脫一切理性、法律、道德和習俗的約束的人的真實。其二,「左岸派」電影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人與物、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繫上其三,「左岸派」電影接受了伯格森的「直覺主義」影響,強調在文藝作品中通過非理性感受而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直覺」在認識世界、藝術創作與鑒賞中的位置,清除我們與「實在」之間的障礙,克服我們同「實在的距離」,使我們直接面對「實在」本身,使靈魂得到提高,超脫生活現狀。其四,受到布來希特的影響,作品中力圖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勾通內心的幻象。
「新浪潮」與「左岸派」的大致比較:1.從他們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製作者大都是巴贊創辦的《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員,他們是些影迷,由到電影俱樂部中看影片、在雜志上寫評論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壇的,一般地講,「左岸派」導演的文化修養要比「新浪潮」導演高。2,從時間上看:『『新浪潮」運動始於50年代末期,以195S年為誕生的日期。3.在年齡上著:1958年「新浪潮」的幾個代表人物還都是年輕的小夥子4.從影片主題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電影反映的卻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從拍攝地點的選擇上看;由於「新浪潮」電影從來不去反映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具有社會性主題和政治性主題6.從美學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7.從製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導演們以一種潦草的、半即興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短,一年有時能夠拍攝好幾部影片8.從影片通過檢查方面看:「新浪潮」電影由於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

② j電影里的「跳接」是什麼請詳細回答。

1、布萊頓學派
20世紀初 英國布萊頓地區。主張在露天場景中創造真實的生活片段。現實主義的萌芽。多視點時空觀念。
代表:喬治·阿爾培特·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鏡》《望遠鏡中所見的景象》《瑪麗珍妮的災難》,詹姆士·威廉遜《中國教會被襲記》,埃斯美·柯林斯《汽車中的婚禮》,西賽爾·海普華斯《義犬救主記》。

2、 歐洲先鋒派
20世紀初強調先鋒性和純粹性,過分注重抽象的畫面造型以及視覺情緒節奏;反對電影商業化,主張電影是小眾的無功利的純粹藝術品;反對敘事,反對情節和人物刻畫,主張以抽象的圖形、唯美的形式和空洞的抒情做為全部內容。反對理性,喜歡聯想,拒絕現實,喜歡夢幻。
包括:法國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德國表現主義
代表人物,德呂克,愛浦斯坦、杜拉克、慕西納克。
代表作:費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雷內·克萊爾《休息節目》,路易·布努艾爾《一條安達魯狗》,謝爾曼·杜拉克《貝殼與僧侶》,羅伯特·維內的《卡里加里博士》。

3、 電影眼睛派
20世紀20年代初蘇聯反對故事片的一切虛構,不要職業演員,不要人工布景,一切按照生活原貌,攝入生活即景;強調生活的詩意,用蒙太奇處理生活本身的節奏和詩情。
代表人物代表作:吉加·維爾托夫,《麵包的故事》《列寧逝世一周年》《前進吧,蘇維埃》《關於列寧的三支歌》。
促進了「剪輯片」的問世和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學派的誕生。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受其影響。

4、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
20年代蒙太奇是電影的基礎,在鏡頭與鏡頭之間運用對比、隱喻、重復、變換節奏等組合手法。
代表:愛森斯坦《戰艦波將金》,普多夫金《母親》。

5、英國紀錄電影學派
始於30年代,追求紀錄電影的藝術性,關注社會生活,搬演現實,發現詩意;對蒙太奇構圖和攝影技術感興趣。
代表:約翰·格里爾遜,《工業的英國》《煤礦工人》《錫蘭之歌》《夜郵》。

6、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20世紀30年代
特徵:詩意的對話,引人人勝的視覺影象,透徹的社會分析,復雜的虛構結構,豐富多彩的哲理暗示。
缺陷:忽視電影藝術的視聽性
代表:雷內·克雷爾《巴黎屋檐下》《百萬法郎》,雷諾阿《大幻滅》《游戲規則》,讓·維果,馬賽爾·卡爾內。

7、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20世紀40年代、50年代 義大利
內容:主張通過普通生活反映社會問題;以日常生活代替虛構的故事;不給觀眾提供答案;反對職業演員;反對編導分家。
形式:實景拍攝;自然光;長鏡頭,深焦距。
局限和弊端:對生活集中概括不夠,有少量非情節化和非性格化現象;貶低編劇和演員。
代表: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城市》《游擊隊》,德·西卡《擦鞋童》,德·桑蒂斯《艱辛的米》《橄欖樹下無和平》,維斯康蒂《大地在波動》,捷爾米《以法律的名義》《兩分錢的希望》。

8、法國新浪潮電影
1959-1961 法國。強烈反傳統、強調藝術創新;將抽象的哲理轉化成具像的畫面。作者電影往往集編劇、導演、對自、音樂,甚至製片於—身,形成了統一的製片方式。
「新浪潮」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不少影片都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在藝術上突破傳統電影語言的同時,避免過分脫離一般觀眾的欣賞習慣;用長鏡頭代替蒙太奇,移動攝影代替固定攝影,跳接;很少使用隱喻。
主題:非政治性的電影。攝影方法:攝影風格側重於電影的照相性。表演:與傳統明星制度相對立,他們啟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輕人做演員。音響處理:「新浪潮」大量採用自然音響環境。
左岸派為其分支。
哲學基礎來自存在主義。
代表:夏布羅爾《表兄弟》,特呂弗《胡作非為》,戈達爾《精疲力盡》,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9、新德國電影
60年代處---現在。
1962年《奧伯豪森宣言》。
代表:克魯格《向昨天告別》,沙漠尼《狐狸禁獵期》,施隆多夫《青年托爾斯勒》、《錫鼓》、《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斯》,法斯賓德《恐懼吞噬靈魂》《艾菲·布里斯特》《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郝爾措格《阿吉爾。上帝的憤怒》《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文德斯《阿麗絲漫遊城市》。

10、美國青年電影運動
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
反映與舊的生活觀念相沖突的年輕一代和他們的生活方式,探討社會和政治問題,具有強烈「反文化」色彩。
社會來源為「嬉皮文化」,搖滾樂,後現代詩歌。
代表:《邦妮和克萊德》《畢業生》《艾麗絲飯店》《扎布里斯基峽谷》《發條橙》《納什維爾》

11、新好萊塢電影
60年代--現在(30-40年代為古典好萊塢時期)
承認傳統規律;承認明星制和工業化生產方式;給電影充實新的內容;利用和發展各種電影類型表現手段。
回答者:wumai - 魔法師 五級 8-29 16:54

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

用這種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考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形式主義formalism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法國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沒有嚴格界定的新聞性用語,指1958與1959年間一批法國新導演所拍攝的格調清新,頻頻獲獎的首部作品。後則被廣泛運用,概括了法國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製作與創作傾向。這些新導演有很多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如高達、楚浮、夏布洛、侯麥、李維特等。他們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傳統電影的高度自覺,並用其作品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混合利用傳統電影類型與好萊塢導演風格,來實驗剪接與結構上的新形式。由於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往往只憑綱要性的腳本拍攝,喜歡即興與自發的拍攝方式。而其主題上則帶有存在主義的色彩,如亞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與高達的《斷了氣》均是這類影片。新浪潮這個詞自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與法國結緣後,常被拿來形容其它國家新興的電影製作活動和電影復興現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電影,1960年代的波蘭與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

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 1950年代末開始的,一種以直接記錄手法為特徵的電影創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尚.胡許與美國的大衛.梅索。這些倡導者自言他們的靈感來自蘇聯的吉加.維多夫的「電影真理報」,較大的差別在於真實電影的事件更完整與單一,因此更具有劇情片的情節。製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攝真實生活,不事先寫劇本與用非職業演員,影片由固定的導演、攝影師與錄音師三人完成為其特點。法國與美國的真實電影最大不同在於法國可讓導演介入,如尚.胡許的《夏日記事》(1961),而美國的真實電影則強調導演置身事外,不幹涉事件進行。這樣電影拍攝手法要求導演能准確的發現事件與預見戲劇性過程,攝制動作要敏捷與當機立斷,而這種方法必然限制了題材的選擇方向,因此純粹意義上的真實電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實電影的最大意義在於它給一般劇情片的創作提供一個保證最大限度上的寫實性。高達在他很多電影裡面進行主觀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實電影的方法。

第三電影Third Cinema泛指第三世界電影工作者所製作的反帝、反殖民與反種族歧視、反剝削壓迫等主題的電影。其具體主張由古巴導演費南多.索拉納斯與奧大維.傑提諾在1970年代初期合寫的《邁向第三世界電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們稱資產社會依其封閉與被動的藝術觀所拍攝的電影商品為「第一電影」,作者電影、巴西新電影、表現主義電影等強調個人經驗的作品為「第二電影」,「第二電影」是第一電影的一條出路,但是已是體制的極限,而在革命中產生,與體制對抗的電影則是「第三電影」,亦可稱為解放電影與游擊電影。這兩位導演強調「第三電影」必須是製作體系無法吸收,且異於體制的須要。在《邁上第三世界電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攝影機是影像/武器的無窮徵收者,放映機則是一秒發射24格的步槍。」

巴西新電影Cinema Novo指巴西在1960年代興起的新電影運動,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創造有地方色彩的電影文化,以掙脫外來,尤其是北美電影文化的主導形式。他們對於國家、社會現實的觀點較為犀利,美學原創力亦非常豐富。最早以葛勞伯.羅恰領導的電影合作社方式經營,重要導演還有魯伊.蓋拉、尼爾森.皮瑞拉等。他們的電影既反映了社會現實,也極力尋求大膽甚至古怪的美學風格,如羅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錯的成績。巴西新電影曾被激進左派批判為太重美學意義,並在發展上與電影工業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觀眾仍然較喜歡重娛樂的商業電影,對於新電影較不接受。1964年巴西軍事叛變,檢查制度變嚴,而重要創作者如羅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電影運動沒落。但巴西新電影對於其它拉丁美洲國家的以電影運動有不少的影響。

德國新電影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現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興德國電影的運動。1950年代西德隨著經濟的復甦電影亦蓬勃發展,但內容逃避現實,貧乏單調,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電影業陷入低潮,連國際影展的參加資格也沒有,受到當時法國與英國等國家新電影的影響,便產生了德國新電影。1962年的「奧伯豪森」西德短片電影節中,有26位導演一起發表了「奧伯豪森宣言」,發起人大都是只拍過短片的年輕導演,宣稱要與傳統電影決裂,要運用新的電影語言並且從陳規陋習、商業夥伴與某些利益團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不過宣言運動開始的前三年由於資金缺乏,只拍出一部電影。1965年取得政府協助,成立「青年德國電影管理委員會」資助青年導演拍片,到1967年總共拍了20多部電影,並在國際影展中獲得肯定,因此德國新電影聲名大噪。但這初期的德國新電影並沒有法國新浪潮那種輕松放任的感覺,反映的世界不是豪無希望,但也沒有明確出路,因此在國內不受歡迎,很快又限入危機。1975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出現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資助法作了更改,變得有利於青年導演;電視台開始資助年輕導演拍片;1971年之後,德國創辦了自助性的電影攝制與發行機構「作家電影出版社」與「新德國劇情片製片人工作協會」;美國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國新電影並開始投資。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時期出現許多人材:法斯賓達、荷索與溫德斯等。他們的作品在藝術上富有特色,在國際上也獲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國內仍不受歡迎,於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狀態。1979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復興,這得力於法斯賓達的《瑪麗布朗的婚姻》與雪朗多夫的《錫鼓》在國內票房上成功,使德國新電影擺脫國際上得獎而國內不賣座的局面,1979年之後運動聲勢更為浩大,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志。

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指以寫實主義電影風格拍成的紀錄片,和「真實電影」的攝制有許多共通處,如以真實人物及事件為素材,客觀紀實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敘述等。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的唯一差別,在於直接電影視攝影機為安靜的現實紀錄者,以不幹擾、刺激被攝體為原則;真實電影則使攝影機主動介入被攝環境,時而鼓勵並觸發被攝者揭露他們的想法。

波蘭電影詩學
後現代主義

③ 「電影眼睛派」的創始人是誰

「電影眼睛」——是蘇聯紀錄電影導演吉加﹒維爾托夫於二十年代初提出,在創作中付諸實踐的理論,即「電影眼睛派」。他把電影攝像機比作人的眼睛,甚至優於人的眼睛,主張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像機「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對人為的扮演,甚至一般表演的影片(故事片),推崇新聞片。

④ 世界電影流派的劃分

1,第三電影

第三電影Third Cinema。泛指第三世界電影工作者所製作的反帝、反殖民與反種族歧視、反剝削壓迫等主題的電影。其具體主張由古巴導演費南多.索拉納斯與奧大維.傑提諾在1970年代初期合寫的《邁向第三世界電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

2,巴西新電影

巴西新電影Cinema Novo。指巴西在1960年代興起的新電影運動,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創造有地方色彩的電影文化,以掙脫外來,尤其是北美電影文化的主導形式。他們對於國家、社會現實的觀點較為犀利,美學原創力亦非常豐富。

3,德國新電影

德國新電影New German Cinema。1960年代初出現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興德國電影的運動。1950年代西德隨著經濟的復甦電影亦蓬勃發展,

但內容逃避現實,貧乏單調,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電影業陷入低潮,連國際影展的參加資格也沒有,受到當時法國與英國等國家新電影的影響,便產生了德國新電影。

4,直接電影

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指以寫實主義電影風格拍成的紀錄片,和真實電影的攝制有許多共通處,如以真實人物及事件為素材,客觀紀實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敘述等。

5,意象派電影

意象派電影 Imagist film。運用一系列相關的意象,以製造一種氣氛,或創造一種抽象概念的電影。意象派電影工作者企圖利用有關性質的視覺和聽覺細節,使鏡頭與聲音的累積,為一個場景或整部影片帶來更大的意義,而不需用直接陳述的方式。

⑤ 電影眼睛派的「電影眼睛」理論

他按照自己的理論拍攝了一些成功的影片,如:《帶攝像機的人》、《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關於列寧的三支歌曲》等。這些影片都以取自生活的正式素材,通過巧妙的蒙太奇處理,充滿激情的表現了蘇維埃新社會的本質方面。維爾托夫沒有把電影的任務歸結為只是單純的攝錄現實,他認為將電影觀察的素材加以組織,從而引導觀眾達到明確的思想結論,這是非常重要的電影創作階段,對後來的電影工作者及五六十年代法國出現的真實電影,都有著重大的影響。當今的電視發展正是延伸了他的「電影眼睛」理論——真實地記錄現實並引導觀眾達到明確的思想結論 。

⑥ 吉加·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理論一直被認為什麼

電影眼睛論

1923年,蘇聯電影導演吉加·維爾托夫首創的電影理論、創作方法和審美體系,亦是蘇聯紀錄電影的先鋒流派。20世紀初現代藝術創作觀念的變革,以及拼貼、實物組合和照片剪輯一類方法的涌現,是電影眼睛論的生成背景。十月革命和維爾托夫在《電影周刊》的編輯工作經歷,為電影眼睛派准備了成熟的意識形態條件。維爾托夫在1923年6月《列夫》第三期發表了宣言性文章《電影眼睛——人——革命》,提出「電影眼睛」就是「眼睛加電影家」、「我觀察」加「我思考」的創作觀念,主張電影攝影機是「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反對敘事性電影,反對人為搬演,排斥演員、化裝、布景、照明和攝影棚中的藝術加工,認為可以通過蒙太奇技巧重新組織自然形態的實拍鏡頭,從而在意識形態的高度上表現「客觀世界的實質」,倡言電影必須成為「觀察的大師——眼睛看到的生活的組織者」,強調選擇重要的觀察瞬間的必要性,主張按照聯想原則和相應節奏組織素材,通過蒙太奇手法強化情緒感染力,引導觀眾達到明確的思想結論,通過影像和文字(政治口號字幕)的蒙太奇來解釋事件的政治涵義。維爾托夫以「電影眼睛論」為旗幟,組成了「電影眼睛派」攝制團體,拍攝了新聞簡報式的《電影真理報》(1922—1924)以及《帶電影攝影機的人》(1929)、《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和《關於列寧的三支歌曲》(1934)等成功的影片,力求通過生活的真實素材歌頌新生的蘇維埃社會。囿於技術的限制,電影眼睛派未能徹底貫徹自己的理論主張,正如喬治·薩杜爾所說:「他們在拍攝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難以逾越的障礙,尤其因為當時的攝影機粗大笨重難以操縱。」但是,電影眼睛派的理論與實踐畢竟影響了後來的現實主義創作和美學流派,如讓·維果、伊文思、格里爾遜、英國自由電影、新現實主義。60年代讓·魯什的法國的「真實電影」,以「電影眼睛派」為榜樣,創作了反映社會現實的影片,「真實電影」一詞就是「電影真理報」一詞的法文直譯。

⑦ 蘇聯蒙太奇學派的主要藝術思想、代表人物及作品拜託各位大神

電影史上兩大傳統 寫實主義:盧米埃爾、弗拉哈迪 技巧主義:愛迪生、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再電影史上的貢獻 見邵書P.23 1、 反對電影公司的標准鏡頭、發展了大特寫、大遠景等一系列電影語言。 2、 格里菲斯發現通過剪輯可以控制影片節奏和情緒。 3、 格里菲斯豐富了電影的結構,從文學借鑒了手法,創造了閃回和平行剪輯,使電影容納了更多的敘事線條,從而豐富了電影講故事的方式。 4、 格里菲斯演員表演作用,認為要超越舞台劇,就要有更好的表演,所以培養了一批優秀演員。 5、 布景更具有真實感和質感,照明克服了早期的平面感,電影空間造型功能得到發揮。 6、 格里菲斯認識刀電影可以表達導演本人的價值和觀念,為電影風格化左了初步的探索。 7、 改變了電影構成單位,從場到鏡頭的變化。 類型電影 見邵書P.30 好萊塢發明,按不同規范創作影片,三個基本要素:公式化情節、定型化人物、圖解式視覺形象。 類型電影式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保證製片商再商業上的成功,同時能滿足觀念的潛在慾望,對創作風格有壓抑。 西部片與強盜片 西部片式以美國西部為北京,十九世紀下半葉開發西部為題材,是美國人民民族性格與精神的體現。有固定的情節、善良的白人遭受暴力的威脅,英雄的牛仔作為執法者來除暴安良,結果一定是善勝惡。有固定的人物和相關道具。 西部片反映了一總道德理想,善勝惡的倫理,觀眾尋求的不是情節和人物性格,而是某種精神上的寬慰和道德滿足。 (約翰·福特《關山飛渡》《鐵騎》) 強盜片:見邵書P.45~46 1、 以城市和犯罪事件始末為北京,以犯罪分子為主要人物。 2、 不重推理,罪犯一開始暴露再觀眾面前,人們感興趣的不是誰是罪犯,而是罪犯的犯罪過程和落網過程。 3、 人物定型化,專門演員。 4、 固定造型因素、服侍、外表、城市環境和三大現代工具——槍、汽車和電話。 5、 故事來源於社會新聞。 6、 結局強盜必死。 雷諾阿的貢獻 《大幻滅》《游戲規則》屬於寫實主義傳統代表人物。 與技巧主義區別,見邵書P.74 1、 盡量外景多。 2、 攝影機運動性強。 3、 長鏡頭表現段落場面,盡量不剪接。 4、 深焦距鏡頭使用多,用透視表現場面全貌。 5、 強調演員作用,根據演員特點塑造角色,重視演員發揮。 6、 即興創作。拍片時,只有大綱,有時甚至無劇本,根據生活流程即興拍攝。30年代被稱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先驅。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1、 對象局限於普通人、平民的日常生活。對事件無集中的概括,按事件的日常性表現。 2、 繼承了寫實主義傳統,創造了一套最大限度追求真實的方法。不依賴明星,取笑照明和搭布景,在敘事故事中強調按事件順序,拒絕閃回,在當時起到反好萊塢亂編故事和明星制度很好的作用。 「表現生活,追求真實」 如何看待卓別林的戲劇電影 1、 創造富於人性形象、排擠資產階級世界,但又要進入這個社會,要求得到愛情、體面的生活的機會。 2、 不同的創作道路。當時主流是為資本主義辯護,個人主義和新教倫理占統治地位,試圖把美國生活方式理想化。但卓別林用自己的眼光來探討美國社會的本質,塑造了一個受迫害、失業者的流浪漢典型,抨擊矛頭直指資本主義社會,受工人和勞動大眾的歡迎。 3、 電影語言重視段落場面和全景鏡頭,把流浪漢和周圍世界關系展示出來。突出空間意識,表達自己的觀念。 電影眼睛派 前蘇聯維爾托夫為倡導者,提倡電影機應像眼睛一樣去客觀記錄生活。所以他拒絕拍故事片,反傳統故事敘事模式,主張實況拍攝、偷拍,追求現實感,具有現實主義因素,為六十年代真實電影、法國新浪潮有一定啟示作用。 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觀點異同 見鄭書P.79 都重視蒙太奇的組接作用,最小單位是鏡頭,當他們單獨存在時無意義,只有與其它連接,進入蒙太奇結構後才產生意義,傳達概念。 愛森斯坦重視鏡頭間的對立、沖突,重意念; 普多夫金認為鏡頭的積累產生效果,重敘事

⑧ 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蘇聯蒙太奇學派

1.愛森斯坦(1898——1948)。

愛森斯坦理論體系發展的四個時期

(1).「雜耍蒙太奇」時期(1920——1923):愛森斯坦在參加電影工作以前就發表了
《雜耍蒙太奇》一文。提出的核心觀點即雜耍蒙太奇。

*愛森斯坦「雜耍蒙太奇」觀念的來源:
1.辨證法:黑格爾的三段論辨證法。兩個不同性質的鏡頭即相當於正題和反題,他們之
間產生沖突,便建立了一個新的概念,相當於合題。
2.先鋒藝術派中的構成主義和未來主義:要求打碎線性的戲劇模式,強調以多樣化視點
改造戲劇,利用空間的共時性切斷戲劇時間的連續性。
3.日本的象形文字。

【名詞解釋:雜耍蒙太奇】
愛森斯坦於20年代初在戲劇和電影創作實踐中採用並在理論上提出的一種結構演出的方
法。即選擇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適當的組合,以影響觀眾的情緒,使觀眾接受作
者的思想結論。「雜耍是戲劇中每一個特別刺激人的瞬間,即戲劇中能夠促進觀眾足以
影響其感官上或心理上的感受的那些因素,也就是能夠保證和精確的預計到如果安排在
整體的恰當次序中就會引起某種感情上震動的每一個因素,它們是能夠用來使最終的思
想結論顯示出來的唯一手段。」 雜耍蒙太奇不是靜止的反映一個事件,不是使活動的一
切可能性處於這一事件的合乎邏輯的表現的限度以內,而是躍到一個新的階段:把任意
選擇的那些獨立的雜耍表演自由的組成蒙太奇——從主題效果的立場來合成。

(2). 理性電影時期(1924——1929):此期拍攝的作品包括《罷工》、《戰艦波將金
號》、《十月》、《總路線》。提出的核心觀點即理性電影。

【名詞解釋:理性電影(理性蒙太奇)】
該理論強調通過畫面內部的造型安排,使觀眾將一定的視覺形象變成一種理性認識。該
理論認為,兩個鏡頭之和會產生一種新的概念,因為兩個鏡頭對列及其內在沖突會產生
對所描繪事物進行思想評價的契機。該理論主張以鏡頭蒙太奇對列以表現某種抽象概念
,代替藝術形象。

「敖德薩階梯」經典段落的蒙太奇運用:
1. 以視覺節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題,創造影片的情緒,形成影片視覺感官的沖
擊力。
2. 以蒙太奇視覺結構的形式強化影片的視覺形象,擴大影片的空間效果。
3. 以多鏡頭反復重復的延續動作使得影片的時間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時表現。

(3). 建立蒙太奇類型學——多聲部蒙太奇體系的時期(1929——1939):此期拍攝的
作品包括《墨西哥萬歲》、《白靜草原》、《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相繼提出了節奏
蒙太奇、復調蒙太奇、聲畫蒙太奇、鏡頭內部蒙太奇等問題,在理論上大大修正補充了
早期的蒙太奇思想,最著名的代表作為《蒙太奇1938》。創作中實踐了「情緒劇本」理
論。

*【名詞解釋:「情緒劇本」理論】
20世紀30年代由愛森斯坦提出並由部分劇作家附諸實踐的一種電影劇作理論。該理論認
為不需要戲劇沖突和戲劇結構,只要提供一連串誘發導演情緒的刺激物。因此,這種劇
本雖然也有一些簡單的情節,但一般是用一種浮誇的詞句描寫一些互不連貫的場景。代
表作家是蘇聯的拉熱謝夫斯基,他的代表作品有《普通事件》(普多夫金導演)、《白
靜草原》(愛森斯坦導演)等。蘇聯評論界認為這些影片都是失敗之作。但「情緒劇本
」作為探索新的形象性以及向文學靠攏的一種傾向,在電影劇作發展史上佔有一定的位
置。

愛森斯坦對於電影聲音的美學觀念及其演變。
1928年,愛森斯坦、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洛夫聯合發表了《有聲電影聲明》,提出「聲
畫對位」的主張,並將「聲畫對位」看成一種普遍原則,否定聲畫同步,使聲音依舊服
從於畫面和默片時期的蒙太奇觀念,只是配合蒙太奇使用。在愛森斯坦建立蒙太奇類型
學、即多聲部蒙太奇體系的時期,他同樣大大修正補充了這種思想,將重點轉到聲畫同
步和聲畫不同步想結合的問題上來。

(4). 提出作為電影總體的影片結構的理論,提出電影創作方法論的時期(1938——19
48):此期拍攝的作品包括《伊凡雷帝》(一、二、三集)。

*愛森斯坦完整的蒙太奇體系中的4個最重要的觀點:
1. 任何種類的兩段影片放在一起,就會從那兩種並列的狀態中不可避免的產生一種新
的概念,一種新的性質。
2. 蒙太奇就是鏡頭內部沖突,是由兩個並列的鏡頭沖突所產生的某一概念從而造成有
目的的主題效果。
3. 蒙太奇不僅是產生效果的手段,而且首先是闡明思想的手段,即通過某種電影語言
及其表現形式闡明思想的手段。
4. 蒙太奇的思維是與整個思維的一般思想基礎分不開的。

2.蘇聯蒙太奇學派。

(1)蘇聯蒙太奇學派

【名詞解釋:蘇聯蒙太奇學派】
20世紀20年代,以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維爾托夫、庫里肖夫等為代表的一批人,受到
革命斗爭現實的鼓舞,力求探索新的電影表現手段來表現新的革命內容,他們將實驗的
重點放在蒙太奇的運用上。庫里肖夫和愛森斯坦強調兩個不同鏡頭的對立或撞擊會產生
新的質、新的思想涵義,這是他們對蒙太奇理論作出的重要貢獻;他們代表性的理論分
別是「庫里肖夫效應」和「雜耍蒙太奇」;其他人諸如普多夫金發展了敘事蒙太奇、維
爾托夫創建了「電影眼睛派」,這批人是20年代蘇聯先鋒主義電影美學探索的中間力量
,在蒙太奇理論的創建和運用上貢獻卓著,因此被稱為蘇聯蒙太奇學派,他們的理論研
究和拍片實踐構成了蘇聯電影學派的第一個階段。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於愛森斯坦等
人的極端的蒙太奇探索受到批判,蘇聯蒙太奇學派開始轉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

(2)蘇聯蒙太奇學派的其他代表人物
a . 庫里肖夫
庫里肖夫在十月革命前就開始了電影工作,建立了「實驗工作室」,他是一個構成主義
者,代表作品有《西方先生在布爾什維克國家裡的奇遇》、《遵守法律》等;代表理論
有「庫里肖夫效應」和「電影模特兒」。

【名詞解釋:「庫里肖夫效應」】
蘇聯電影導演列夫·庫里肖夫通過鏡頭剪接所作的一項實驗,該實驗實際上是由普多夫
金具體操作的。庫里肖夫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並列作用,給俄國著名演員莫茲尤辛拍了
一個毫無表情的特寫鏡頭,剪為三段,分別接在一碗湯、一個正在做游戲的孩子和一具
老婦人的屍體的鏡頭之前,結果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卻似乎發現了莫茲尤辛的情緒變化—
—分別對應著飢餓、喜悅和憂傷。庫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構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
心理基礎,並創立了「電影模特兒」等理論。他得出的結論是,造成電影情緒反應的並
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而是幾個畫面之間的並列;單個鏡頭只不過是素材,只有蒙太奇
的創作才成為電影藝術。他提出了積極的創作綱領:影片的結構基礎不是來自現實素材
,而是來自空間結構和蒙太奇。

b . 維爾托夫(1896——1954)
齊加·維爾托夫原是一位未來主義音樂家,1916年創立了「聽覺實驗室」,1918年開始
轉向電影創作。1923年,維爾托夫發表了《電影眼睛人:一場革命》一文,提出了「電
影眼睛」理論。代表作品有《帶攝影機的人》、《前進吧,蘇維埃》、《在世界六分之
一的土地上》、《關於列寧的三支歌》等以及24期《電影真理報》(《電影周報》)。
維爾托夫也是蘇聯電影界最早使用聲音的人。60年代法國新浪潮運動中的「真理電影」
就受到維爾托夫「電影眼睛」理論的影響。

【名詞解釋:「電影眼睛」】
蘇聯紀錄電影導演齊加·維爾托夫於20世紀20年代初提出並在創作中付諸實踐的理論。
他把攝影機比作人的眼睛,主張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影機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實景拍攝
甚至偷拍、強拍,反對場面調度、劇本、演員和攝影棚,也就是反對故事片。雖然維爾
托夫的「電影眼睛」理論強調對現實的即興觀察,但並不是單純的攝錄現實。他強調將
電影觀察的素材加以組織,從而引導觀眾達到明確的思想結論。他對「電影眼睛」的解
釋是「用紀錄手段對可見的世界作出解釋」。維爾托夫並不反對蒙太奇,他將電影眼睛
稱為蒙太奇的「我看」,他認為影片組織的基本手7段就是蒙太奇。他將蒙太奇的功能確
定如下:選擇電影觀察的最重要的瞬間,將這些觀察按照聯想的原則加以聯接,有節奏
的組織素材以加強其情緒感染力,並通過鏡頭畫面與字幕(政治口號)的結合來解釋拍
攝在膠片上的事件的政治意義。維爾托夫在自己周圍團結了一批紀錄電影工作者,組成
了所謂的「電影眼睛派」,按照自己的理論拍攝了一些成功的影片,如《電影真理報》
、《帶攝影機的人》、對謔瀾緦�種�壞耐戀厴稀貳ⅰ豆賾諏心�娜�Ц琛返取?BR>
c . 普多夫金
普多夫金電影理論代表作有《電影導演和電影素材》、《電影劇本》、《論電影編劇、
導演和演員》;導演的影片代表作品有《母親》、《聖彼得堡的末日》、《成吉思汗的
後代》。他後期導演的作品有《普通事件》、《逃兵》、《蘇沃洛夫大元帥》、《海軍
上將納希莫夫》等。
普多夫金強調劇本和演員的重要性,他同樣把蒙太奇視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他從一
般意義上為蒙太奇所下的定義是:蒙太奇就是要揭示出現實生活中的內在聯系,是一種
辨證思維的過程。它是為表達一定的思想意圖而組織電影動作的手段之一。蒙太奇的運
用則顯示出導演觀察生活、分析觀察結果並對之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基於這種思考,
普多夫金創立了「聯想蒙太奇」,具有很濃的詩意和抒情因素。「聯想蒙太奇」把沒有
物質聯系但卻具有十分密切主題聯系的視象並列起來。這種手法一般只能在影片的局部
使用,而不能用它來統一全部鏡頭。普多夫金的理論強調了電影的敘事性,即通過分鏡
頭突出細節的重要性,通過對情節和事件的分解組合,再現情節和事件,使蒙太奇成為
劇情片段的連續 ,從而加強電影的敘事力量;這些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30、40年代
的蘇聯和美國的情節劇模式,因此被20年代先鋒主義藝術家們看作是格里菲斯電影敘事
結構的繼續,甚至被愛森斯坦認為是把蒙太奇這一新的電影造型手段納入到傳統的再現
美學范疇,是現代主義美學道路上的倒退。

*d . 柯靜采夫、塔拉烏別爾格等人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這是一個純形式主義的學派,突出一種「奇異化」的電影觀念。

【名詞解釋:蒙太奇理論】
主要指早期電影中以維爾托夫、庫里肖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為代表的蒙太奇理
論。通稱的蒙太奇理論並不能囊括所有對蒙太奇問題的看法。西方的格里菲斯、卓別林
、雷納·克萊爾、費里尼、愛因漢姆、米特里等,蘇聯的杜甫仁科、瓦西里耶夫兄弟、
柯靜采夫、尤特凱維奇、羅姆、格拉西莫夫等,都曾對蒙太奇的問題作出各自的解釋。
但蘇聯學派對蒙太奇的看法有一定的繼承性,即便早期階段也經歷了一定的發展過程。
(以下分別簡介維爾托夫、庫里肖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的主要觀點。略。)
蘇聯電影理論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蒙太奇不僅是將各個拍攝下來的片段加以聯接使觀
眾對連續發展著的動作獲得完整的印象的表現手段,而且是將各種現象的隱蔽的內在聯
系變成明顯可見、不言自明的最重要的藝術方法。

閱讀全文

與電影眼睛派的藝術主張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沉香免費觀看 瀏覽:769
求推薦好看的英文動漫電影 瀏覽:847
如何看待樣板電影 瀏覽:650
迅雷如何下電影到u盤里 瀏覽:290
狼牙電影什麼時候拍的 瀏覽:55
如何去掉電影里的馬賽克 瀏覽:536
老炮電影怎麼沒禁播 瀏覽:777
80電影天堂怎麼下載電影下載 瀏覽:870
校園學霸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81
超級大章魚電影免費 瀏覽:609
古風好看的電影 瀏覽:865
怎麼拍出傷感電影 瀏覽:476
二戰電影土豆網免費 瀏覽:349
電影中收到英文怎麼說 瀏覽:291
冀中地道戰後來被拍成了什麼電影 瀏覽:607
好看的國外電影戰爭片 瀏覽:289
振華電影票多少錢一張 瀏覽:14
韓國電影熔爐現實怎麼樣了 瀏覽:595
色戒什麼尺度的電影 瀏覽:362
黑幫槍戰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