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蘇聯時期內部大清洗的電影有哪些

蘇聯時期內部大清洗的電影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7 09:39:37

1. 介紹一下蘇聯的大清洗詳細一些

蘇聯肅反運動(俄語: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也稱大清洗,或譯為「大整肅」,現今在俄國多被稱為 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即「大恐怖」時期),或稱「葉若夫時期」(Ежовщина),是指在1934年,蘇聯斯大林執政下,爆發的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以謝爾蓋·基洛夫被刺事件引發,它包括對蘇聯共產黨內部的清洗以及對無辜人員的迫害,這段時期典型的現象包括無處不在的政治審查、到處都存在的懷疑「間諜破壞」、做秀公審、關押和死刑。
1934年1月聯共(布)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
開,出席這次代表大會的共有1961名代表,代表著187.4488萬黨員和93.5298萬候補黨員。聯共(布)總書記斯大林作了「中央工作總結報告」,莫洛托夫和庫依貝舍夫作了「關於國民經濟發展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報告」,通過了新的黨章。大會總結了黨在過去一段時期的工作,指出了社會主義在一切經濟和文化部門中都已獲得了決定意義勝利的事實,指出黨的總路線已經獲得全面勝利。所以,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被稱為「勝利者代表大會」。
以上是《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的說法,然而1956年以後,關於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有了一些新的說法。義大利共產黨記者朱塞佩·博法在《赫魯曉夫以來》(都靈1965年版)中寫道:「最可靠的說法是,在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期間曾召開一次非正式的會議,對國家情況特別是對農業擔憂的代表們出席了這次會議,在舉行秘密投票時,斯大林的名字被勾掉的次數之多,超過了其他任何人……有的人甚至說,斯大林根本沒有當選,只是在最後決定增加中央委員的名額時,他才勉強當上中央委員。」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最受代表歡迎的中央領導人是基洛夫,在他發言結束的時候,代表們向他鼓掌歡呼,掌聲和「列寧格勒無產階級萬歲」等口號聲持續了數分鍾之久。1962年蘇聯史學界也披露了這件事。
基洛夫(1886-1934),1904年參加布爾什維克,1923年當選為中央委員,1926年任列寧格勒省委書記,1930年起任政治局委員,在1934年1月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入書記處,任中央書記。
1934年12月1日下午,基洛夫在列寧格勒斯莫爾尼宮遭到槍擊,當即殞命。
兇手是一個被開除黨籍的叛徒,此人以前曾兩次在斯莫爾尼宮附近被保安人員扣留過,並從他身上發現過武器,但兩次都被釋放,甚至於,1934年12月1日他還潛入到斯莫爾尼宮內。當他向基洛夫開槍時,基洛夫的警衛隊長遠遠地落在基洛夫後面。
暗殺基洛夫的兇手被當場抓獲,基洛夫的警衛隊長也被押上載貨汽車帶去審問,可是就在路途上,車子出了「車禍」,基洛夫的警衛隊長因「車禍」死亡。後來,兩個押送警衛隊長的內務人民委員會工作人員也被殺掉了。此案發生後,連一個簡單的調查報告都沒有公布,兇手和49個所謂同謀就被處決了。這樣,關於基洛夫被暗殺一事的直接見證人都死去了,「基洛夫案件」成了疑案:究竟是誰指使刺客暗殺了基洛夫?
基洛夫被暗殺的當天,斯大林在沒有經過政治局討論和批準的情況下,對蘇聯刑法作了如下修改:
第一、各司法機關應加速審理被控告犯有策劃或採取恐怖行動的罪行的犯人。偵察恐怖活動案件不得超過十天。
第二、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不會考慮這類罪犯要求赦免的申請。判決一經作出,不得上訴,不得赦免。
第三、內務人民委員會應在這類罪犯被判處死刑以後立即予以執行。
以上條文在西方被稱為「基洛夫法」,它的出現為大規模的肅反運動提供了法律依據,歷時四年之久的大肅反運動開始了。
從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法」公布起至1936年,這是大肅反運動的前期,這一段時間又可分為兩個階段:
從1934年12月1日起至1935年,大肅反的對象還僅僅是「謀殺基洛夫的兇手」,被清洗的「謀殺基洛夫的兇手」據有關資料透露達50多萬人。
肅反運動前的政治局勢
三十年代初期,斯大林戰勝反對派之後,已掌握大權,躊躇滿志。作為黨的總書記加強黨的機器的作用;通過伏羅希洛夫指揮紅軍,通過雅哥達指揮安全機構;並通過宣傳機器把任何功績都與斯大林聯系起來。於是,布爾什維克黨內和蘇聯國內出現了近乎迷信般的個人崇拜現象,斯大林儼然已經成為人民心目中的神明,一切成績的取得都歸於斯大林,因為他是黨和國家的象徵。
1929年12月為斯大林五十壽辰舉辦的盛大慶祝活動。報刊上出現了對「偉大」的甚至「天才」領袖和導師斯大林祝賀。原來被擊敗的反對派也參加了對斯大林歌功頌德的大合唱,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以及其他領導人一個接一個發表文章,承認自己錯誤的同時,大談這位「全世界人民偉大領袖」斯大林同志是如何正確。
但是與此同時,另一種傾向也是存在的,並形成一股潛流。斯大林所推行的政策越來越依靠由他挑選提拔的年輕幹部。老一代布爾什維克黨絕不會有青年一代人對斯大林的熱情、忠誠、崇拜。因此斯大林對老一代布爾什維克的輕蔑態度逐漸轉變為仇恨。他堅信必須把那些不同意或懷疑自己政策的人趕下歷史舞台。這些人對他所設計的偉大社會主義事業是有害的,起妨礙作用。
另外,蘇共在十七大形成了共產黨中央書記組成的秘密聯盟。據猜測,在這次大會剛開始或大會前夕,一批黨的工作者和基洛夫談過話提出必要時撤換斯大林。從後來參加談話的人在肅反運動中命運來看,斯大林通過秘密渠道知道了這項談話的內容。對斯大林個人來講,1934年是他生涯中重要的一年。正如他在前幾年擊敗反對派一樣,他要消滅、清洗新的一批敵人,雖然這些人曾幫助他戰勝反對派,但這些人已對他統治構成威脅。從政治經驗來講,他知道歷史給每一個人一次機會。假若沒有戰勝對手,對手就要利用這個機會打倒自己。

2. 有關前蘇聯二戰的電影一共多少部,有哪些

前蘇聯拍攝的二戰影片應該有1000多部

推薦5部:

1、《一個機會》: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1942年,為竊取一份重要情報,蘇軍一小分隊被空投到敵占區,在公路上截得一輛德軍車輛,於是便冒充德軍軍官打入敵軍情報中心,掀起了一場空前激烈的鬥智斗勇的攻心戰·······

2、《偉大的轉折》:《偉大的轉折》是由李培健編劇,胡培奮導演,於祥國作曲,洪濤、齊克建、鄧小鷗、趙嶺、任傑等演播的廣播劇,共3集。影片講述了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晚年在一連串的政治挫折和軍事失敗後,面對國民黨內部的腐敗與分裂,痛定思痛,尋求新的政治力量的思想轉變過程。

3、《莫斯科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俄語: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德語:Schlacht um Moskau)又稱莫斯科戰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的一系列重要戰略性戰事的總稱。[1]

戰事開始於1941年10月一直持續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衛戰包括蘇軍粉碎向莫斯科進攻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各突擊集團而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進攻戰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此次戰役最終以蘇聯紅軍的勝利而告終。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

4、《春天的十七個瞬間》:由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攝制的12集電視劇。

該片被人們譽為「非凡的影片,它甚至使那些慣於吹毛求疵地把影片同歷史進行對照的人,也不由得傾倒於影片的魅力。」編導出色地把紀實手法與藝術虛構融合在一起。

影片的故事情節以施季里茨調查法西斯上層人物與西方秘密談判媾和為核心,卻又以他與德國黨衛軍的周旋以及黨衛軍內部的斗爭為線索,剝絲抽繭、層層推進,全片不見「歷史瞬間」的快速閃過,而是以慢節奏細膩展現主人公的斗爭歷程,使紀實性、戲劇性、歷史性得以完美統一。

影片圍繞1945年3月在瑞士伯爾尼和洛桑進行的談判即英美盟國背著蘇聯與法西斯單獨媾和的「日出行動」進行。

5、《圍困》:《圍困》是米哈伊爾·葉爾紹夫執導,Yuri Solomin、Yevgeni Lebedev等參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偉大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遭受德寇圍困的九百天,列寧格勒軍民克服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困難--飢餓,轟炸,疾病,寒冷——保衛了這座「英雄城」並最終打破了德寇的圍困的故事。

拓展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3. 蘇聯電影的其他相關


斯大林對蘇聯電影的貢獻 被稱電影總製片人
關於第一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人們熟悉的演算法是從1959年算起,當時莫斯科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國際電影節,從那時起莫斯科電影節開始定期舉行。不過電影工作者們一致認為,1935年的首屆莫斯科影展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頁,是真正的「零」的突破。
電影票房取代伏特加?
列寧曾經說,電影是已經獲勝的布爾什維克最重要的藝術,因為它能寓教於樂,便於在文盲眾多的國度進行大眾普及宣傳。斯大林更是喜歡電影,不僅大量看電影,還做過很多重要批示,不遺餘力地推動了電影事業的發展。
1930年,在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向蘇聯電影工作者提出了一個重大而崇高的任務:國庫不能再依賴酒類產品的銷售利潤,而要用最重要的藝術門類之一的電影來創收。為了加速電影業的發展,蘇聯隨即在當年成立了電影工業總局,由能征善戰的老布爾什維克舒米亞茨基出任局長。
在蘇聯影業的負責人看來,用銀幕收入取代伏特加利潤的確可行,只需擴大電影發行量即可,建立電影規模化生產是必然選擇。上世紀30年代初,蘇聯人發揚大幹快上的精神,發展出了影業巨人「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和大型的「基輔電影製片廠」。
蘇聯的屏幕上也相繼涌現出一些優秀的國產影片,如埃卡拍攝的第一部蘇聯有聲電影《生活的通行證》、尤特克維奇的社會主義競賽贊美詩《撲面而來》等。1934年至1935年,蘇聯電影迎來了一個藝術上的小高峰,拍出了如《恰帕耶夫》、《快樂小伙兒》和《青年高爾基》這樣的好片子。
隨著越來越多的觀眾愛上國產電影,蘇聯國產電影發行帶來了可觀的利潤,漸漸不再依賴外國影片票房這根拐棍,最後外國影片幾乎完全被擠出了蘇聯銀幕。
這是蘇聯影人的重大勝利,克里姆林宮的領導人們對此大為贊賞。1935年,當蘇聯電影人在慶祝自己的節日時,斯大林向電影有功人員頒發了高規格的政府獎勵和獎金。電影局長舒米亞茨基則榮獲了列寧勛章。 斯大林倡議創辦蘇聯影展
從上世紀30年代初起,斯大林不僅親自主抓電影的審查,而且還是實際上的最高藝術總監,更是蘇聯電影的總製片人:是他批準的主題拍攝計劃,是他親點主要演職人員,是他為影片拍攝從國庫撥付資金。隨著克里姆林宮小電影院里贊譽聲的增多,發展電影的國家預算撥款也在增長,作為頭號影迷的斯大林與電影的密切程度也在增加。
1932年,義大利在世界上率先舉辦了第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1934年,在同一個地方又舉辦了第二屆電影節,蘇聯電影也在義大利獲得了意外成功,《快樂小伙兒》、《關於列寧的三首歌》和《郊外》獲得了大獎。國外獲獎讓斯大林對蘇聯電影信心倍增,隨即產生了在本國搞一個國際影展的念頭。
1935年1月11日,斯大林在《祝賀蘇聯電影工作者迎來光榮的第十五個歲月》一文中寫道:「電影掌握在蘇維埃政權手中,它就能發揮出難以估量的巨大的力量。」1月23日,蘇聯電影工業總局決定舉辦第一屆莫斯科電影節,並向全世界電影界發出遴選參展影片的通知。2月上旬,莫斯科影展開始了緊張的籌備工作。各路記者紛紛出動,發回了與影展有關的報道,並播發了波蘭、法國、中國等代表團抵達莫斯科的消息。2月21日,首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如期開幕,來自25個國家的電影人匯聚到「突擊手」電影院,在《國際歌》的音樂聲中拉開了同台競技的序幕。 瓦西里耶夫兩兄弟聯合執導的《恰帕耶夫》(夏伯陽)受到一致好評,在影展上榮獲主要獎項「銀杯獎」。埃姆勒的影片《農民》,科津采夫和特勞伯格的《青年高爾基》也都獲得了這一獎項。作為場外觀摩展映影片,展會上還放映了蘇聯首部彩色電影《夜鶯曲》的精彩片斷。
在電影節期間,蘇聯觀眾大飽了眼福,不僅看到了蘇聯優秀影片,而且還一覽許多世界經典電影的風采。來自西方的影片也在電影節上獲了獎,榮獲頭等獎的是法國導演雷內?克萊爾的《最後的億萬富翁》,美國人沃爾特·迪斯尼帶來的《三隻小豬》則意外地榮獲了三等獎。
3月1日,第一屆莫斯科電影節圓滿閉幕。電影節閉幕後不久,《消息報》登載了阿謝耶夫、阿菲諾格諾夫等35位蘇聯藝術家聯合簽名的公開信。信中抱怨說由於一票難求,他們沒能看到西方《最後的億萬富翁》和《自由萬歲!》等電影大作,電影總局的頭兒舒米亞茨基只請他們看了場捷克電影。
由於後來蘇聯國內開始了大清洗,政治形勢發生了顯著變化,所以第一屆影展後莫斯科電影節就停辦了。

4. 前蘇聯有什麼經典的電影

前蘇聯電影<<辦公室的故事>>
中文名稱:辦公室的故事
英文名稱:the Story in the Office
發行時間:1977年
電影導演:埃·梁贊諾夫
電影演員:阿·弗雷德里赫
安·米亞科夫
地區:俄羅斯
語言:普通話,俄語
對白: 中俄雙語
顏色: 彩色
類型: 喜劇 奇幻
字幕: 外掛中文

簡 介:

前蘇聯電影《辦公室的故事》生動演繹了一場不打不相識、不是怨家不聚頭的愛情鬧劇,屬於外在嚴肅、內含無盡張力與喜劇因素的冷幽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影片。堪稱經典,值得收藏!!作為社會的人,人與人之間又產生了無形的隔閡,要打破這種隔閡,就應該更好的認識自身,影片中通過對男女主人公矛盾沖突的揭示,最終達到兩者的和諧,是很有內在和哲理的。

前蘇聯喜劇大師梁贊諾夫作品

梁贊諾夫導演的愛情` 音樂` 喜劇三部曲的第二部。影片打破了過去喜劇片的傳統,他把音樂片` 抒情片` 驚險片` 偵探片等能為只所用的東西全融合在自己的影片中,看了之後既不叫人哈哈大笑,也不要人哭濕兩條手絹,這種「不純的喜劇」開創了前蘇聯喜劇的新路子。
這部影片是在整個機關生活的大背景下來寫這兩個人,人和整個環境相連系,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交織在一起,真實性更強了。影片中反映了不同階層人的普遍心理,觸及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中年人的孤獨問題,表演形式質朴無華。
影片中的歌詞講到四季變化是一種常態,我們就應該適應這種變化,和自然融合。作為社會的人,人與人之間又產生了無形的隔閡,要打破這種隔閡,就應該更好的認識自身,影片中通過對男女主人公矛盾沖突的揭示,最終達到兩者的和諧,是很有內在和哲理的。

某輕工局局長卡盧金娜是個性格孤僻` 言行和外表都有點男性化的怪女人。職員們背後都叫她冷血動物。統計員諾瓦謝利采夫學生時代是個才華出眾的青年,但是現在卻變得窮困潦倒` 未老先衰` 唯唯諾諾。然而這兩個地位` 性格相差懸殊的人經過幾次碰撞之後,卻都顯露出人性的本色和性格的閃光點。

諾沃謝里是個不幸的中年人,他獨自撫養二個孩子,備嘗艱辛。他工作勤懇,但由於生性謹小慎微,不善於在上司面前「表現」自己,似乎是命運改善生默默無聞了。偏偏他的頂頭上司,統計局長卡魯金娜是個性格怪癖的獨身中年婦女,在下屬面前終日不苟言笑。由此看來,在這兩個性格「對立」的人之間,是不可能找出一致的地方了,但奇怪的是,就是這樣兩個人之間,居然產生了愛情……

5. 二戰前蘇聯大清洗是怎麼回事,主要害死了哪些人危害有哪些為什麼要清洗

蘇聯肅反運動,也稱大清洗,或譯為大整肅、大肅反,現今在俄羅斯多被稱為 大恐怖時期,或稱葉若夫時期,是指1934年在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執政下,爆發的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1937至1938年被稱為蘇聯大恐怖時期。

在此期間,130萬人被判刑,其中68.2萬人遭槍殺。列寧格勒省委第一書記謝爾蓋·基洛夫遇刺事件直接觸發了大肅反,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圖哈切夫斯基、布哈林等大批黨、政、軍領導人還有經濟學家康得拉季耶夫和恰亞諾夫。

生物學家瓦維洛夫、作家巴別爾、植物學家米歇耶夫、著名外科醫生科赫、坦克設計師扎斯拉夫斯基、無後坐力炮發明者庫爾切夫斯基、飛機設計師圖波列夫、第一批火箭發動機的研製者火箭科學研究所所長克列伊梅諾夫、喀秋莎火箭炮的發明者朗格馬克。

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總設計師科羅廖夫、實用礦物學創始人費多羅夫斯基等著名知識分子以至普通幹部和群眾被加以各種罪名,遭到殘酷的鎮壓和迫害,這段時期典型的現象包括無處不在的政治審查。

到處都存在的懷疑間諜破、做秀公審、關押和死刑,使斯大林的個人崇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同時也使蘇聯的黨、政、軍、科學文化界失去了一大批優秀骨幹,使社會主義失去了一次自我完善的機會。

(5)蘇聯時期內部大清洗的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對於蘇聯的肅反運動,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評述是:「我想,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不知道1936-1938年間在蘇聯發生的那些過火行為的全貌,也不能夠恰當地評斷其責任。

不知確數的人,無疑地有好幾萬人,在沒有預先得到通知的情況下被捕,並且不經審判被送到北部和遠東的罪犯營中去。成千上萬的人被處決,他們的遭遇甚至連他們的朋友也不通知。」

「反蘇報紙找到了容易的結論,它硬說社會主義的本性就是『集權和殘暴的』。凡是了解21世紀初蘇聯人民的創造性和他們對他們自稱的『自由』的熱愛的人,都不會接受這個看法。

赫魯曉夫和另外一些人幾乎作了同樣簡單化的解釋,即斯大林和『個人崇拜』應該負責。斯大林自然必須負責,但是宣布他的錯誤並不就是最後答案。

因為斯大林是通過組織途徑辦事的,聯共中央委員會的一次全體會議支持了從1937年2月開始的行動。牽涉到的有一整個掌權的機構。而且赫魯曉夫自己也說,斯大林在所有這些行動中,『認為為了勞動人民的利益,為了保衛革命果實,必須這樣做』。

6. 蘇聯時期經典電影

1941年,一場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拉開了蘇德大戰的序幕,讓世界看到了俄羅斯人的血性和剛烈,70年後,俄羅斯人懷著既慘痛又自豪的微妙心情把這一戰役拍成了電影,在極致悲壯的氣氛中,帶觀眾回顧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戰斗,一幕幕槍炮與血肉的碰撞,演盡了戰爭的殘酷。

影片從一個紅軍樂隊小學員的視角,完整再現了一場令人為之窒息的戰爭,德軍在布列斯特突然發動進攻後,遭遇了蘇軍的頑強抵抗,炮火中血肉橫飛,在處於地獄邊緣的要塞,政委、團長、士兵及一些平民角色為了各自的使命和責任,在人數、武器和資源都相差懸殊的情況下,與德軍死磕到底,在生命被極端摧殘的情況下,捍衛了俄羅斯民族的尊嚴。

史詩般恢宏的《兵臨城下之決戰要》運用大量篇幅來呈現場驚險、火爆的戰爭場面,例如蘇德雙方肉搏血戰的場面,被導演賦予了類似「300勇士」般的暴力美學,彈如雨下的槍火設計也攻城場面也極具氣勢和震撼效果。還好影片並未執著於商業表演,而是牢牢植根於這場戰役的歷史意義和思考深度,在劇情方面很好的交待了保衛戰的前後因由,以及人物在戰爭降臨時所產生的怯懦、傷痛、憤怒和絕望,生動的表演、深入的塑造配合上扣人心弦的劇情推進,形成強烈的戰爭氛圍,即便因為人物繁多、進程復雜,難免有些角色顯得有些符號化,有些情景也過於的渲染氣氛和畫面效果,但在渾厚大氣的電影手法下,仍然堪稱是近些年來世界影壇風格最純正的戰爭片。
影片中的很多畫面都堪比經典,小男主角亞歷山大與安雅在河邊享受戰前最後的寧靜鄉村風光;騎兵騎在駿馬上追逐卡車的狂野不羈;突圍失敗後留在橋邊和山坡邊上的無數血肉殘肢,還有亞歷山大在喝邊喝水時看著靜靜沉在河水中屍體,太多讓人過目難忘的橋段和畫面。

7. 大祖國戰爭-莫斯科保衛戰的奧澤洛夫與蘇聯全景式戰爭片

喜歡前蘇聯電影和喜歡戰爭電影的影迷們應該很熟悉尤里奧澤洛夫這個名字,也更應該熟悉《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和《解放》這3部前蘇聯戰爭電影的經典。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三部電影的排列應該是上面這個樣,但是如果按照影片拍攝時間,就應該是《解放》(1972-1973年)、《莫斯科保衛戰》(1984-1985年)和《斯大林格勒大血戰》(1988年)。在前蘇聯拍攝的多部全景式戰爭片中,以尤里奧澤洛夫任總導演的衛國戰爭三部曲最為有價值,三部曲的劇情從1940德國策劃進攻蘇聯開始,到1945.5.2.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德國正式投降結束,對這個三部曲的定義是全景史詩:既完整的記錄了蘇德戰場的全部過程,細致描述了幾個關鍵的重要戰役,並再現了這一時期在蘇德戰場以外的相關重大歷史事件,如德國入侵波蘭、墨索里尼被軟禁、希特勒成功營救墨索里尼、美英蘇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等。
在三部曲中,《莫斯科保衛戰》既不失全景史詩的壯觀,又有很多耐人尋味的細節,戰爭場面寫實,人物刻畫真實,例如,斯大林竟然在正式場合說參謀部總長-朱可夫胡說八道,姑且不說誰在胡說,作為最高統帥竟能如此語出驚人,讓人感到斯大林這個人物的蠻橫性格,有關他的大清洗、獨裁等也就不難理解了;說到戰爭場面寫實,《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坦克、飛機等武器裝備都是如實的還原原物,具體拍攝戰爭場面時,又多採用中、遠景,甚至是航拍的長鏡頭,如果是運用CG技術倒沒什麼,而這一切都是真實的。論場面之大,《解放》最壯觀,最符合全景史詩的定義,但是在細節方面要遜色於《莫斯科保衛戰》,不是說《解放》沒有細節刻畫,而是感覺《解放》的細節還帶有一些政治色彩,這也和影片拍攝於勃列日涅夫時代有很大關系,不如《莫斯科保衛戰》的真實可信,但是從場面的宏大來看,沒有哪部二戰電影可以超越其左右。有美國華納參與拍攝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戰》由於受戰爭規模限制,場面不及《解放》和《莫斯科保衛戰》,但是,影片拍攝於1988年,正值蘇聯解體前夕,一些傳統的、固有的、政治上束縛電影創作的東西也許更少,又有華納的介入,這一東西混血的作品倒是還原被神化或者被妖魔化的歷史人物於本尊的最成功作品,例如影片里就初次披露了赫魯曉夫的兒子因醉酒擊斃了蘇聯紅軍士兵而險些受到軍法審判的情節。
衛國戰爭三部曲自然特點突出,詳細記錄與戰爭有關的一切,是全景式的,並不突出個體的人的感受,這也是電影的背景造就了電影的成功——二戰中最宏大的戰場是蘇德戰場;另外和導演的個人經歷有直接關系,奧澤洛夫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親歷整個二戰,參加過莫斯科保衛戰,24歲就獲得少校軍銜,而奧澤洛夫又很好的發揮了前蘇聯二戰電影獨有的特點和優勢,換句話說,這樣的三部曲也許只有在前蘇聯才能拍的如此成功。
除了衛國戰爭三部曲,奧澤洛夫在1977年還拍攝過一部4集6個半小時的電影《自由戰士》,這部影片可以看作是對於《解放》在細節上的一個補充,影片主要講述在2戰後期,東歐各國開展抵抗運動的全過程。尤其是重點描寫了南斯拉夫、保加利亞、捷克等國家開展抵抗運動的過程,影片除了斯大林、朱可夫、希特勒等大家經常在戰爭電影里看到的形象之外,還用大量篇幅描寫了季米特洛夫、鐵托等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們率領軍隊打擊德國侵略者的場面。從影片片頭引用的勃列日涅夫語錄人們就可以推斷出影片是鐵幕時期的產物,盡管影片描寫了東歐國家人民反抗德國法西斯的壯舉,但是影片還是在突出蘇聯在這些國家開展抵抗運動時起到的作用,按照影片所講述的情況,完全是斯大林一手策劃了東歐各國開展抵抗運動。《自由戰士》沒有什麼大的戰爭場面,所以通常都沒有把它歸類為戰爭片,也沒有幾個中國觀眾知道這部影片,但是作為奧澤洛夫作品,本片應該有它的歷史價值和地位的。
在蘇聯解體之後,奧澤洛夫還充分的把剩餘價值利用了一把,他把他拍攝的《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和《解放》這「衛國戰爭三部曲」按照歷史事件的順序,添加了很多文獻記錄片,重新剪輯成一部名為《世紀的悲劇》的24集電視電影,這部電視電影也在國內許多電視台播映過。
看前蘇聯二戰電影,除了能感受和好萊塢電影完全不同的戰場氣氛之外,還能從一個側面看到蘇聯由鐵幕向解體的演變過程。1949年製作的《攻克柏林》中,對戰爭的細節、主要的功臣隻字帶過,在2個半小時的電影中更多的是描寫工農兵的成長歷程和斯大林的光輝形象,標榜是戰爭片,實質是沒有價值的政治宣傳片。1959年的《士兵之歌》和1970年的《解放》,才真正算是戰爭電影,不過前者避開了正面的戰場,後者則還有一些被束縛的跡象。到了1984年的《莫斯科保衛戰》,才看到了基本解脫束縛的創作,斯大林的形象不再絕對光輝,倒是不時的顯露出獨斷、專橫,在本片之前斯大林一直是穿高調的白色軍禮服出現,形象總是高大豐滿,鮮亮,而在《莫》中則是普通的軍黃色套裝,臉部也消瘦憔悴了,立馬去掉了光環。從不同時期電影對斯大林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可以看出一些前蘇聯由鐵幕向解體演變過程的痕跡。

8. 求俄羅斯1992那年拍攝的一部名叫《契卡》的,揭露蘇共大清洗的故事片的下載地址。

大清洗的時候,挈卡名稱改為內務部,肅反委員會這些名目,專以濫用酷刑,甚至自己編造假供讓犯人簽字出名,並且接受告密。每一個犯人只要落入這個機器,都必搞出罪來,另外還要供出一堆熟人,有可能越熟的人越倒霉,因為他們會窮追到讓你說出所有認識的人,人的記憶就是這樣,心防被攻破到不顧一切,越熟的名字越記得住也就越說得出。。。幾任領導人干盡壞事,但都在民憤井噴的時候,被處置和替換,就像替斯大林作替死鬼一樣。
就這么點故事。

9. 再現蘇聯解體的電視劇或電影有哪些

電影沒有,
有一部紀錄片《蘇聯解體大內幕》,很多網路電視上都有該資源,可以看一下。

還有一個八集專題片叫《蘇聯解體》網上可以看

閱讀全文

與蘇聯時期內部大清洗的電影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好看的孩子中國電影 瀏覽:135
有什麼好看的風月電影 瀏覽:245
電影沉香免費觀看 瀏覽:769
求推薦好看的英文動漫電影 瀏覽:847
如何看待樣板電影 瀏覽:650
迅雷如何下電影到u盤里 瀏覽:290
狼牙電影什麼時候拍的 瀏覽:55
如何去掉電影里的馬賽克 瀏覽:536
老炮電影怎麼沒禁播 瀏覽:777
80電影天堂怎麼下載電影下載 瀏覽:870
校園學霸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81
超級大章魚電影免費 瀏覽:609
古風好看的電影 瀏覽:865
怎麼拍出傷感電影 瀏覽:476
二戰電影土豆網免費 瀏覽:349
電影中收到英文怎麼說 瀏覽:291
冀中地道戰後來被拍成了什麼電影 瀏覽:607
好看的國外電影戰爭片 瀏覽:289
振華電影票多少錢一張 瀏覽:14
韓國電影熔爐現實怎麼樣了 瀏覽: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