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部電視劇有廉頗藺相如事跡
西風烈
片名:《西風烈》導演:鄭克洪主演:謝園、鮑國安、巍子、李馨雨、蓋麗麗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內地類型:古裝歷史戰爭片長:45分鍾集數:30集全上映日期:2008
劇情介紹
戰國晚期,秦趙爭鋒,雙雄對峙,至長平之戰,秦統一天下初成定局。全劇從驚險刺激的和氏璧完璧歸趙入手,推出了藺相如。通過偷襲石城引出白起。其後澠池鬥智,相如拜相,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使秦不辱使命,為趙國贏得了休養生息之機。趙括能言善辯,頗得太子青睞,其父趙奢深藏不露,閼與打敗秦軍名揚天下。秦昭襄王為一統天下而廢棄了母舅魏冉的相位,拜范雎為相,遠交近攻屢屢奏效。秦國攻陷上黨,廉頗拒守,使秦軍進退兩難。於是范雎買通繆賢,用反間計使趙王走馬換將,啟用了空談兵法,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白起分兵擊破趙括,一夜坑殺趙國戰俘四十多萬。趙國震撼,藺相如雖被罷相卻挺身而出,使蘇代游說范雎,智退秦兵。白起功敗垂成,怒懣而歸。秦王醒悟後又發兵攻趙,趙國已然眾志成城,誓守都城。秦師久攻不勝,白起又不肯領兵,加之范雎和楚姬讒言,秦王大怒,致使白起飲恨而死。藺相如和廉頗團結一心,秦軍敗逃,邯鄲大捷。長平一役,趙國國力衰竭,元氣大傷,邯鄲保衛戰雖勝,藺相如卻清醒地認識到秦國的統一趨勢不可阻擋,果不出其所料,二十七年後,秦王政掃平六國,終於完成先祖秦昭襄王一統天下的夙願!
② 有沒有關於將相和的電影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封了上大夫;又培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暗算。為獎勵藺相如的汗馬之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該故事也被編為同名京劇和影視劇等,廣為流傳。
戰國 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前475—前221)。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七雄並峙,戰火頻繁。秦國是最強的一個。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餘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職,分別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級的大夫。上卿是諸侯下面最高的官職。廉頗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時候,因伐齊有功,已經被提升為上卿。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於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在廉頗的右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所以課文中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
和氏璧 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戰國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秦國是最強的一個。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餘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因此在軍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關系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③ 廉頗與藺相如
廉頗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屢立戰功,官封上卿大將軍。
藺相如出身低微,後來因為出使秦國,勇敢機智地保護了「和氏壁」,把寶玉完好地送回趙國,立了大功,被封為上大夫。
過了不久,秦王約趙王到澠池地方相會。出發之前,藺相如跟廉頗經過商議,決定由大將軍廉頗領重兵駐扎在邊境上以防萬一,而藺相如則隨從趙王赴會。宴會上,秦王企圖當眾羞辱趙王,藺相如隨機應變,反而把秦王奚落了一番。秦國君臣本想借機劫持趙王,因見赴國防備周密,才不敢輕舉妄動。
澠池會之後,趙王論功行賞,拜藺相如為相國,位居上卿,比廉頗的官銜還要高一點。
廉頗心裡很不服氣,對人說:「我是老資格的大將軍,為國家轉戰沙場,出生入死,功勛卓著。藺相如出身低賤,只憑著一張嘴巴,卻居然爬到我頭上來了!我就是氣不過!」並且公開揚言:「如果見到了藺相如,我一定要把他羞辱一番!」
藺相如聽到這話,就經常留心,避免同廉頗會面。每逢朝會的時候,藺相如常常託病請假,不去跟廉頗爭地位名次排列的先後。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駕,他就連忙叫手下的人改走便道避開去。
藺相如的門客對這種情況憤憤不平。他們對藺相如主:「您和廉將軍同樣都是上卿的大官,廉頗公然口出惡言侮辱您,而您卻這樣害怕他,連普通人都不能忍受這樣的侮辱啊,何況你還是上卿呢!」
藺相如聽了,心平氣和地笑著說:「依你們看來,是廉將軍厲害呢,還是秦王厲害呢?」門客們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了。」藺相如說:「對了,秦王這要威焰萬丈,我卻在朝堂上斥責他,侮辱他的臣子們,難道我就單獨害怕一個廉將軍嗎?不過我想,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正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啊,如果兩個老虎相搏鬥起來,那情勢發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這正合秦國的心意,我對廉將軍一再退讓,正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拋在腦後啊!」
後來,廉頗聽到這些話,非常感動,也非常慚愧,就袒露身體背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去謝罪,請藺相如用荊條狠狠鞭打自己,並說:「我真糊塗,差點兒誤了國家大事。料想不到您的胸懷這么寬廣啊!」兩人從此誓同生死,成為摯友。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寫到這段情節時說:「廉頗肉袒負荊至相如門謝罪」、「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後人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兩句成語,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就叫做「負荊請罪」。形容生死與共,願以生命相許的好朋友,就叫做「刎頸之交」。
④ 《廉頗藺相如列傳》包含哪些內容
這篇列傳是《史記》的優秀作品之一。兩位歷史人物的感人事跡在我國一直廣泛流傳,可稱家喻戶曉。中學選它作語文教材;舞台上《將相和》久演不衰。「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這些成語由於其豐富的內涵,至今仍被普遍使用,有著旺盛的生命活力。
這篇列傳實際上是廉頗、藺相如、趙奢、趙括、李牧五人的合傳。《史記》中除一人一傳者外,也有一傳數人的。數人合傳者,大都以類相從。《廉頗藺相如列傳》就是概括了戰國時期,關系趙國前途命運的幾位主要將相的合傳。這樣寫,可以節省筆墨而簡明扼要地把歷史輪廓展現於讀者面前。因此,它與純文學作品有所區別。這里所選的是文章的前半部,即廉藺二人的合傳。
⑤ 誰知道有沒有由廉頗藺相如列傳、荊軻刺秦王改編的電影或電視劇
張藝謀的《英雄》。。。。取材有荊軻刺秦,但有自己的理解。。。。。
⑥ 廉頗藺相如列傳全部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 於諸侯。
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miào)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wèi)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fǒu)?」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nì)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逕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庭,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mù)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huò)。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miǎn)池。趙王畏秦,欲毋(wú)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缻(fǒu,下文中「缻」通「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復伐齊幾,拔之。後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後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閼與下。
趙奢者,趙之田部吏也。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將殺奢。奢因說曰:「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②,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平原君以為賢,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秦伐韓,軍於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
兵去邯鄲三十里,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諫者死。」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振。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趙奢立斬之。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增壘。秦間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間以報秦將,秦將大喜曰:「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趙奢既已遣秦間,乃卷甲而趨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閼與五十里而軍。軍壘成,秦人聞之,悉甲而至。軍士許歷請以軍事諫,趙奢曰:「內之。」許歷曰:「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趙奢曰:「請受教。」許歷曰:「請就鈇質之誅。」趙奢曰:「胥後令邯鄲。」許歷復請諫,曰:「先踞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趙奢許諾,即發萬人趨之。秦兵後至,爭山不得上,趙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秦軍解而走,遂解閼與之圍而歸。
趙惠文王賜奢號為馬服君,以許歷為國尉。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
後四年,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④。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趙王不聽,遂將之。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④,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阬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余,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⒀,乃得解邯鄲之圍。趙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
自邯鄲圍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謀,曰「趙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舉兵擊趙。趙使廉頗將,擊,大破燕軍於鄗,殺栗腹,遂圍燕。燕割五城請和,乃聽之。趙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相國。
廉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及復用為將,客又復至。廉頗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見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趙使廉頗伐魏之繁陽,拔之。
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趙乃以李牧為將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困於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復用於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楚聞廉頗在魏,陰使人迎之。廉頗一為楚將,無功,曰:「我思用趙人。」廉頗卒死以壽春。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士,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
歲余,匈奴每來,出戰。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
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於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陣⒅,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⒇,降林胡,單於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趙悼襄王元年,廉頗既亡入魏,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龐煖破燕軍,殺劇辛。後七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封李牧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打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⑦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有哪些成功
繆賢舉薦
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了這件事,就派人給趙惠文王一封書信,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交換這塊寶玉。趙惠文王同大將軍廉頗及大臣們商量:要是把寶玉給了秦國,秦國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騙;要是不給呢,就怕秦軍馬上來攻打。怎麼解決沒有確定,想找一個能派到秦國去回復的使者,沒能找到。
完璧歸趙
秦昭王坐在章台上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璧獻給秦昭王。秦昭王大喜,把寶璧給妻妾和左右侍從傳看,左右都高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昭王沒有用城邑給趙國抵償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說:「璧上有個小紅斑,讓我指給大王看。」
澠池會盟
公元前282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取了趙國的兩塊地方。第二年,秦國又派兵攻佔了趙國的石城;又過了一年,再向趙國進攻,兩國交戰,趙國損失了兩萬多軍隊,但秦軍的攻勢也被遏止了。
將相和
澠池會結束以後,由於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阻用趙括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趙孝成王即位。
公元前259年,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那時趙奢已死,藺相如也已病危,趙孝成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趙王聽信秦軍間諜散布的謠言。秦軍間諜說:「秦軍所厭惡忌諱的,就是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做將軍。」趙孝成王因此就以趙括為將軍,取代了廉頗。藺相如說:「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弦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趙王不聽,還是命趙括為將。後來,趙括果然慘敗,四十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幾乎滅亡,幸得五國出兵相救,藺相如大約在這一個時期去世。
⑧ 求廉頗藺相如列傳舞台劇 劇本!!!!要長點的
廉頗是趙國的傑出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任趙國的大將,領兵攻打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被封為上卿,憑著他的勇氣聞名於諸侯。
藺相如是趙國人,是趙國宦官頭領繆賢的門客。
趙惠文王時,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知道了這事,派人送給趙王一封信,表示願意拿十五座城請求換這塊璧。趙王同大將軍廉頗等大臣商議:想把璧給秦國,恐怕不能得到秦國的城,白白地受騙;想不給,就擔憂秦國發兵打來。計策定不下,想找一個能夠出使答復秦國的人,也沒找到。
宦官頭領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你怎麼知道他能夠勝任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過罪,私下打算逃亡燕國。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止我,說:『您怎麼知道燕王會收容您呢?』我告訴他說:『我曾跟隨大王同燕王在邊境上會過面。燕王背地裡握著我的手,說:願意和你交個朋友。憑此而曉得他,所以打算前往。』藺相如對我說:『那時趙國強而燕國弱,而且您又受趙王寵愛,所以燕王要同你結友。現在您是要背叛趙國去投奔燕國,燕國畏怕趙國,勢必不敢收留您,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袒露身體伏在刑具上請求恕罪,或許能得到赦免。』我聽從了他的計策。幸運得很,大王也赦免了我。我私下認為,這個人是 個勇士,有智謀,適宜擔任這個差使。」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相如說:「秦王要拿十五座城來換我的和氏璧,可不可給?」相如說:「秦國強而趙國弱,不可不答應。」趙王說:「要是拿了我的璧,不給我們城怎麼辦?」相如說:「秦國用城來換璧,要是趙國不答應,理虧在趙國;趙國給了璧,要是秦國不給趙國城,理虧在秦國。權衡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他,而讓秦國擔負理虧的責任。」趙王問:「誰可出使呢?」相如說:「大王果真沒有合適的人,我願意捧璧前往出使。等城給了趙國,我就把璧留給秦國;如果城不給,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璧送回趙國。」趙王於是就派藺相如捧護寶璧西行到秦國去。
秦王高坐在章台宮里接見藺相如。相如捧護寶璧進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寶璧傳遞給姬妾和左右侍臣觀賞,左右的人都高呼萬歲。相如看出秦王沒有誠意把城交付給趙國,就上前說:「這璧上有點小斑疵,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璧遞給 相如,相如趁此拿過璧,倒退幾步站住,靠著殿柱,怒發沖冠地對秦王說:「大王想得到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把所有的大臣全都召集起來商議,都說:『秦國向來貪婪,倚仗自己勢力大,想拿空話來賺取璧,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商議的結果都不願把璧給秦國。我卻認為普通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秦是個大國呢?而且為了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也不值得。趙王聽了我的話,於是齋戒五天,才派我捧璧出使,在朝廷上拜送了國書。為什麼這樣呢?是為了尊重大國的威嚴而表示恭敬啊。現在我來此,大王只在普通的殿堂里接見我,禮節甚為傲慢;拿到璧,又遞給嬪妃們傳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沒有誠意把城償付給趙國,所以我又重取回了璧。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顱今天就跟這塊璧一起撞碎在殿柱上了!」
相如舉著璧,斜瞅著殿柱,准備向殿柱撞去。秦王害怕他撞碎寶璧,於是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這樣。召喚主管版圖的官吏來察看地圖,指劃著從這里到那裡十五座城劃給趙國。
相如料想秦王只不過是用欺詐的手段假裝作要給趙國城邑,其實是不會得到的,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害怕你們,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您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設九賓大禮,我才敢獻上寶璧。」秦王估計這事,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安置相如住在廣成賓館。
相如預料秦王雖然齋戒了,必定不守信用,不願把城給趙國。於是就派他的一個隨從穿著粗布便衣,懷揣著那塊璧,從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以後,就在大殿上設下九賓大禮,招請趙國的使臣藺相如。相如到來,對秦王說:「秦國從穆公以來二十多位國君,未曾有過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被大王欺騙而辜負了趙國,所以叫人把璧送回去了。如今抄小路已到趙國了。好在秦國強而趙國弱,大王只要派一個小小使者到趙國,趙國立刻就會把璧送來。現在憑秦國這樣的強大,要是先把十五座城割給趙國,趙國怎敢留下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該受懲罰,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只是希望大王您和各位大臣仔細 考慮這件事!」
秦王和群臣們聽後,面面相覷,「嘻」地都發出驚怪聲。左右侍衛有的想把相如拉出去處死,秦王忙說:「現在殺了相如,終究得不到寶璧,卻斷絕了秦國和趙國的友好關系。倒不如趁此機會好好款待他,讓他回趙國去。趙王難道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欺騙秦國嗎?」終於在朝廷上接見了相如,儀式完畢之後就送他回了趙國。
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奉命出使不受諸侯國的欺侮,就任命他作上大夫。結果秦國也沒割城給趙國,趙國也始終沒有把璧給秦國。
在這以後,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了石城。第二年,又攻打趙國,殺了二萬人。
秦王 派遣使臣告訴趙王,想同趙王和好,約他在黃河以西的澠池相會。趙王害怕秦國,想不 去。廉頗、藺相如商議後對趙王說:「大王不去,就顯得趙國太軟弱而膽怯了。」趙王於是決定赴會。由藺相如隨從。廉頗送到邊境,與趙王拜別說:「大王此行,估計全部行程和會見的禮節完畢,到回來,不過三十天。三十天不回來,那就請允許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王要挾的念頭。」趙王答應了他。於是和秦王在澠池相 會。
秦王喝酒喝到暢快時,說:「我私下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彈彈瑟吧。」趙王只好為他彈瑟。秦國的史官上前記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相會飲酒,令趙王彈瑟。」這時藺相如走上前去說:「我們趙王也私下聽說秦王善於演奏秦國樂曲,請允許我獻上瓦盆給秦王敲,以此相互娛樂。」秦王大怒,不答應。於是相如上前獻上瓦盆,接著跪下請求秦王。秦王不肯敲瓦盆。相如說::「在這五步之內,請讓我把頭頸里的血濺到大王身上!」秦王左右侍衛要殺相如,相如瞪著眼怒視他們,侍從都被嚇退了。於是秦王很不高興,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盆。相如回頭召呼趙國的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給趙王敲瓦盆。」秦國的大臣們說:「請用趙國的十五座城為秦王祝福。」藺相如也反擊道:「請用秦國的國都咸陽為趙王祝福。」秦王直到酒宴完畢,始終沒有在趙國頭上佔到上風。趙國這期間也大規模地部置軍隊來防備秦國進攻,秦國不敢輕舉妄動。
澠池之會結束後,趙王回到趙國,因為藺相如功勞大,封他為上卿,位次在廉頗之上。
廉頗說:「我身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僅憑著口舌立了點功,位次卻在我之上。況且相如本來是個微賤之人。我感到羞恥,不甘心位居他之下。」並公開揚言說:「我見了藺相如,定要羞辱他。」相如聽說了這話,不肯和他見面。相如每逢上朝時,常常推託有病,不願跟廉頗爭位次的先後,後來相如出門,望見廉頗,他就調轉車繞道迴避。
於是,相如的門客們都勸相如說:「我們之所以離開親眷家人來侍奉您,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德行啊。現在您和廉頗職位相同,廉將軍公然說一些無禮的話,您卻害怕而躲避他,恐懼得太過分了。平常的人對此尚且會感到羞恥,何況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用,請讓我們走吧!」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諸位看廉將軍的威風比秦王怎麼樣?」門客們回答說:「自然不如秦王。」相如說:「憑著秦王那樣的威風,可是我藺相如公開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們。我雖然無能,難道會單怕廉將軍嗎?但我想到,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施加武力,只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假如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同存。我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把國家的急難放在前頭而把個人的仇怨放在後頭啊。」
後來廉頗聽到這話,就光著膀子背上荊條,由門客引導著到相如府上賠罪,說:「我這粗野鄙賤的人,不知道將軍您竟寬容我到了這種地步啊!」
兩人終於彼此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