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標准時長是多少
正常的院線電影一般在90分鍾到120分鍾,個別的藝術片或者先鋒電影因為不用過度的考慮商業收益所以對於時長的限制比較低。也會有幾個小時時長的電影。
❷ 現在電影一般都多長時間
其不同電影公司的標准時長不一樣,不同國家的也不一樣。一般中國的為90-120分鍾,美國大片一般在2-3個小時。在中國放映的一般是經過剪輯的
其實是出於放映時間的考慮,一般電影都是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時間長了會減少每天放映的場次,在不加票價的情況,對電影商而言當然不劃算。所以電影商在公映時都會剪掉一部份內容來滿足放映要求。但對電影製作者而,都是自己的心血結晶,當然會倍感可惜。所以很多電影在發行DVD時,都會另外發行一個加長版或叫導演剪輯版,將未能在大銀幕曝光的內容重新面世。
基本都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也因為這個原因很多名片原本需要更長的放映時間而因為這個原因被剪得肢離破碎.甚至票房慘敗.如美國往事.天國王朝等.好在DVD的出現才使這些電影能讓人一睹這些電影的全貌.
至於導演所拍的片長這個倒沒有一定的。但一般都會按劇本(這也就限制了實際的時長)來拍。但有些導演則很另類,如王家衛,他經常是想到什麼就拍下來,再從這一大堆的片段選擇來編輯成一部電影。所以他拍電影就很大量,所以經常超支,演員也受不了,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拍的是什麼。相反王晶是早有一個故事概念,很多時都是一個鏡頭就完成,所以他拍片就很快也不要怎麼剪輯
❸ 為什麼電影一般都是120分鍾左右
為什麼電影一般都是120分鍾左右?
一、生理因素。
生理學上講,一般人憋尿的時間一般也就兩個小時。要不然,膀胱與腎受不了,容易生病。
二、心理因素。
心理承受能力,其實也是一種生理反應,為了區分另算一種。
要知道,人類的專注力不是一致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波動。
所以,根據人類注意力的時長,幼兒園里一節課只有30分鍾,小學生一節課40分鍾,大學時一節課50分鍾,這都是有科學依據的。
這也是,一部電影里,編劇會在故事的設定中,15分鍾一個轉折,或者來一個小高潮,好刺激一下即將要走神的觀眾,提醒下保持注意力。
是以,一部電影120分鍾,基本上已是成年人心理承受的最大限度了。
三、技術原因。
過去拍攝電影都是使用的膠片,而一卷膠片拍攝的最長時長就是15分鍾。
為了有效利用膠片,各大導演們都充分將15分鍾的膠片用到極致。所以,15的倍數決定了影片的長度。
現在的電影片長是120分鍾上下,但在百餘年的電影發展史上,15分鍾,30分鍾,45分鍾,60分鍾,90分鍾,120分鍾的片長,都曾經有過,也出現過個別4個小時甚至到6個小時的這種電影的長度。但最終,從業者摸索出了規律,就是90-120分鍾是最佳的長度。這個長度對故事的敘事性可以從容調度,而且符合觀影心理。
四、商業平衡。
電影不僅要拍,還有排。沒有正式放映就等於白拍了。票房低都算是失敗,電影畢竟是一種商品,要賣錢的。
所以,電影院在電影工業中佔有很重要的發言權,在票房分成上也要拿去很大的的比例。
反過來,電影院會對電影製作有要求。經過多年的博弈與摸索之後,發現90-120分鍾的片長,有利於院線的排片,能夠保證最大利潤。超過120分鍾的影片,一天輪播下來,多處的時間足夠多排一場了。所以,電影院不歡迎片長過長,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利益平衡點。
❹ 為什麼電影里男人都那麼長時間
怎麼沒有 我的時間就差不多一個小時 不過對我自己來說比較累和辛苦的 對女朋友 或者 老婆他們會很幸福
❺ 一部電影誕生的完整流程
現在看電影已經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娛樂方式,一部電影雖然只有短短的90分鍾左右,但是從最初的醞釀到上映,可以說的上是一個大工程。
從發想到實際上映,中間通常少則一年,多則數十年。同時會動用各式各樣的人才與機構去合作製片,從編導的創意發想、資金的募集到成立劇組實際拍攝、請求政府與民間單位協拍等等,牽涉其中的人數恐怕沒有個一兩百,也有五十、六十人。比起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小說創作而言,電影製作是更加復雜的過程,因為中間要經過不間斷的溝通與協調,以及不同創作者之間的進度管理。如果論小說的創作方法都是因人而異,那每部片的製片過程狀況之差異就可想而知了。不過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大方向來看看:電影的製作流程通常是怎麼一回事。
電影的製作期大致上可以分成研發、前制、拍攝、後制、發行等五個時期——注意,這只是影片本身的製作期程,找資金與營銷的期程完全可以另外安排。在製作環節當中的每一個時期所需要的團隊形態都不一樣,有些成員只會在某個時期出現,有些則是貫穿全部。一般來說,製片跟導演會從頭監督到尾,畢竟他們被認為是最終要對影片成果負責的兩大職位。其他職位像劇本、攝影跟剪輯等可能只會在某個期別出現,但是視每部片的個別需求,他們也可能會參與到其他期別的製作。
研發期
研發期是劇本概念發想與成形的時期。這個時期,劇本還沒有確定要開拍,整個企劃可能只有導演、編劇或製片在討論而已。這個時候的創作自由度是最大的,因為還沒有資金下來;或者資金下來了,但還沒有花掉。最主要的成本大概就是編導的時間,以及討論、寫作時花掉的咖啡錢而已。當然,對一個好劇本而言,詳盡的田野調查工作也是不可少的。
前制期
前制期是在確定要開拍某部片之後,對該片的拍攝期的所有事前准備。你可以把拍攝期當成一場大型婚禮,有儀式與喜宴的那種,這樣的婚禮事前絕對需要大量的規劃與聯系,當天才可能順利地進行。拍片也是一樣的,需要的前制時間不一,從好幾個禮拜到好幾個月都有可能。
前制期時,製片會帶領自己的製片團隊協助導演去把整個劇組找齊,包括攝影、收音、配樂、燈光、美術、服化、演員、剪輯、特效等等。導演需要去勘景,確定拍攝地點,並由製片去跟該場地的負責單位請求拍攝許可。導演還必須要跟分鏡、攝影、美術、演員等創作人員把能規劃的事情都先擬定出來,比如說分鏡腳本、場景布置、攝影鏡位、演員走位等等都可以在這時先確定。簡單來說,製片要把所有的協議合約弄好,而導演要做所有的創作決定,至少理論上是這樣。
拍攝期
到了約定好的開拍日,不管准備得如何,都要進入拍攝期了。拍攝期就是實際生產影片素材的時期,通常也是最多人參與的時期——如果這部片沒做特效的話。
期間的每一天,劇組的所有人聚集在拍攝的地點,將一個個分鏡片段攝制下來、錄音起來,就是拍攝期的主要樣貌。這個時期會實際使用到場景與器材,也會多了攝影助理、燈光助理、場務等人員,更是所有主創人員實際創作、表演的時刻,因此花費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後制期
拍攝期結束之後,就進到最後上映前的後制期了。這個時候,導演需要跟各個後制的創作者——剪輯、調光、混音、特效等部門——合作,將拍攝期生產的影片素材編輯、處理成一部完整的電影。說起來簡單,實際上卻非常復雜,尤其是數字化的後製程序。要協調數種專業的影片格式、後制軟體,確保不同後制部門之間的項目檔與影片檔交接順利,還要搞懂不同程序之間的先後順序。
發行期
最後的發行期,就是將導演與後制部門處理完成的上映版本電影轉換成可以在電影院的放映機上播放的放映拷貝,並將之發布到各個電影院。放映拷貝可以是膠卷,也可以是硬碟,端看影廳是膠卷放映還是數字放映。影片也可以製作成在電視播映的版本,DVD或藍光發行的版本,以及現在流行的數字下載和串流版本。最後,當發行的影片播映出來,進入到觀眾的眼裡,電影才算真正完成。畢竟放映本身也是電影的生命循環中很重要的一環,要怎麼放映才能完整地傳達導演的意念?想想導演李安的未來3D 與克里斯多福·諾蘭的IMAX膠卷;要怎麼樣才能給觀眾最獨特的觀影體驗?為了《八惡人》而重現他所鍾愛的想像各個影城爭相推出的「體感座椅」。更不用說昆汀·塔倫蒂諾經典Roadshow映演模式,用布幕、間隔音樂與奢華裝飾帶給觀眾貴族般的看戲享受。
這些就大致是電影製作的五個時期。雖然它們按照順序排起來是研發、前制、拍攝、後制與發行,實際上不同時期之間都可能會重疊。比如說到了後制的時候還在改劇本,拍攝的時候才在找場景,甚至發行的時候重拍片尾等都是經常發生的事。每部片的製作總是有需各自面對的情況,而在無法簡單地按照標准流程來走的時候,就得靠劇組內部不停地溝通、溝通、再溝通,才能把影片交到電影院手上,放映給觀眾看了。
❻ 為什麼電影一般都是120分鍾左右
過去,由於技術原因,卡帶的一面是45分鍾跟60分鍾,而另一面是90分鍾跟120分鍾,而中國使用45分鍾和90分鍾,日本和韓國使用60分鍾和120分鍾。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電影的時長在前期只有90分鍾和120分鍾。
以前,一部電影通常需要90分鍾。後來,電影製作人發現越來越難以表達一個主題或深入講述一個故事,所以他們開始讓電影變得更長。然而,電影院認為,如果一部電影持續半個小時,每天播放的電影數量將不得不減少一兩個或更多,因此,美國電影聯合會後來同意電影可以根據其持續時間適當定價。結果,電影院不再拒絕長電影,兩小時、三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電影變得流行起來。
❼ 電影時間長影響票房嗎
當然不會 只是院線拍片時多佔點時間 票房高的影片一般都在兩小時左右 當然排除賽德克巴萊 不過這部片不錯
❽ 古惑仔系列,《人在江湖》拍了7天,《猛龍過江》拍了14天,王晶是怎麼做到的
因為演員經歷豐富,自身演繹素質也很高,所以很快拍完也不足為奇。90年代,香港的古惑仔系列電影曾經風靡一時,成為一代人共同的回憶。就在去年,鄭伊健,陳小春,謝天華,錢嘉樂,林曉峰五人還再次合體,拍攝了電影《黃金兄弟》,目前還在後期製作當中。
❾ 電影為什麼要用膠片拍
膠片能夠更加細膩地體現場景的細節和氛圍,在色彩\光線變化\影調等各個方面都比數碼能夠包容的程度更高;膠片沖印的效果必須要能滿足電影院的大屏幕,數碼在這方面很難與膠片相比;再次,膠片對攝像師和洗印廠的技術要求都相當高,並且沒有重來的機會.所以能夠使用膠片拍攝電影,是對攝像師和洗印廠專業技術的肯定,當然,如果效果很好,那更是對他們專業水準的直接證明.
最後,按照電視節目的采樣標准,按COMPONET復合影象格式採集素材,一般大小為4分鍾一個G.這樣計算下去,一個十分鍾的節目至少需要40-60分鍾的素材,也就是需要10-15個G的空間.這樣你也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按照電影的高清晰度標准要求和片比進行數碼攝制,你所需要准備的硬碟空間到底應該有多大,在現實生活中是否行得通.
關於膠片與電視品質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