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對當代中國電影現狀的看法。
對於電影發展中存在的艱難現狀如下:
一是「出口轉內銷」。張藝謀、陳凱歌等人的電影在國際上的成功,反過來又提高了影片在國內的票房,使得不少電影人採取了類似的辦法——先到國際上拿獎,再通過宣傳來提高國內的票房。當然為此就必須去迎合西方。一方面採取西方較少見的各種東方民俗風情的奇觀,如顛轎、擋棺、求雨等;另一方面採取西方感興趣的題材內容,如同性戀、亂倫等,同時採用西方習慣的表達方式。如《霸王別姬》中的口誤;《一個都不能少》是改編自小說的,小說中涉及到民辦教師的問題,但導演擔心外國人看不懂什麼是民辦教師,就把這個情節刪去了。
二是加強了宣傳炒作,利用媒體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如夏鋼的《紅櫻桃》放映前,傳出女主角郭柯宇的家人為一個裸體鏡頭狀告電影廠,其後則不了了之。現在宣傳炒作已經成了重要的手段,開機儀式、首映式、明星簽名等,再加上各種明星的宣傳。這在商業上有一種現象叫「鯰魚效應」。意思是長途販運鮮活的魚類,會有很高的死亡率,如果水箱里放一條活躍的鯰魚,激活了其它的魚,死亡率便會大大下降。
總體說來,中國電影之所以陷入低谷,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
其一,體制問題。中國的電影產業傳統上採用賣拷貝的方式,即電影製片廠僅作為電影的製作方,將電影以拷貝的形式賣給電影發行公司,而電影的票房收入基本歸電影發行公司所有,電影製片廠只得到其中的一小部分。多數的電影賣到幾十個,上百個。個別電影只能賣出幾個拷貝,使電影製片廠陷入困境。
其二,電影的多級審查制度。中國大陸電影審查制度是個內部的制度。它不對公眾開放,不像多數法庭審判或價格 聽證。這種做法本身充滿非體制、「地下」的色彩。因此,要求電影審查不再暗箱操作的呼聲時起時伏。暗箱操作也不符合公眾經濟的原理。很多影片因為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的問題而被判為禁片,不能 播出,令中國電影的發展裹足不前。
其三,商業社會中娛樂方式的多 樣化,以及電視、走私電影的出現,導致國產電影產業受到沖擊。
其四,相對較高的電影票價超出了社會大眾的平均消費水平,使看電影成為奢侈品。
其五,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電影發展戰略的失敗。這些年電影廠普遍舉步維艱,卻又提出精品戰略,主張拍主旋律影片,對各電影廠更是雪上加霜。關鍵的問題是拍一部虧一部,而觀眾對電影又失去了信心。要改變這種面貌,首先要找回信任,要拍出好看的影片,這就要先從商業電影入手,通過商業電影的盈利來投資於藝術電影、主旋律電影。
-------來自《中國當代電影》
『貳』 當代中國電影的藝術困境:對電影與文學關系的一個考察作者簡介
在當代中國電影的創作中,電影與文學的關系面臨著諸多藝術困境。從馮果教授的學術專著《多元素參與的電影表演》和一系列學術論文中,我們可以深入探討這一問題。
首先,電影與文學的融合與創新,是當代電影創作的重要趨勢之一。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電影與文學的結合並非易事。文學作品的豐富性、深度和復雜性,往往難以直接轉化為電影語言,尤其是當文學作品的背景、人物、情節等元素與電影的視聽語言存在較大差異時。這一困境要求電影創作者在保持文學作品精髓的同時,巧妙地將文學語言轉化為視覺、聽覺、情感等電影元素,實現文學與電影的融合與創新。
其次,電影與文學的關系,還體現在對故事敘述方式的探索上。在馮果教授的學術論文《從失語者到敘述者——對新生代獨立電影的分析》中,他深入剖析了新生代獨立電影中故事敘述方式的轉變。與傳統電影依賴於對話和解說詞進行敘述不同,獨立電影傾向於通過畫面、音樂、氛圍等非語言元素,來構建敘述空間和情感氛圍。這種轉變不僅挑戰了傳統電影的敘事方式,也對電影與文學的關系提出了新的思考。在這一過程中,電影創作者需要在尊重文學作品的基礎上,發揮自身創意,探索新的敘述方式和表現手法,實現電影與文學的有機融合。
最後,電影與文學的融合,還涉及到電影產業的發展與創新。在馮果教授的論文《消費社會中的電 影產業》中,他分析了電影產業在消費社會中的角色與挑戰。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電影產業面臨著如何與文學作品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問題。電影創作者需要關注文學作品的市場需求,將文學作品的影響力轉化為電影產業的競爭力,推動電影與文學的共生發展。
綜上所述,當代中國電影在與文學的關系中面臨著多重藝術困境。電影創作者需在保持文學作品精髓的同時,積極探索電影與文學的融合與創新,不斷尋求新的敘述方式和表現手法,以適應電影產業的發展與創新。通過深入探討這一問題,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當代中國電影的藝術困境,也為電影與文學的未來合作提供了思考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