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中的明星很賺錢,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要不然也不會有很多人擠破頭也要硬闖入這個圈子。而他們的收入都是世人關注的焦點,有些一線演員就算沒有演技,片酬也很高,動不動就是幾千萬,用幾個月的時間,完成兩部劇,買一座豪宅的錢就有了。就算是三四線明星的片酬也是普通人不敢想像的。這讓很多人產生了一些疑問,演員真的這么掙錢嗎?他們的片酬到自己手裡的是多少呢?會不會按比例分成呢?如果是的話,是怎麼分的呢?其實這個問題需要分情況。
娛樂圈裡的演員需要按時交稅,就算再除去衣食住行以及宣傳和慈善等支出,其餘的錢加起來也是正常人一輩子都賺不到。正是因為這樣,不少人都想成為一名演員,就算不能混成像成龍一樣的大咖,在娛樂圈成為一位三四線的小明星也能夠賺很多錢。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明白為什麼大家擠破頭也要往那個圈子裡進了呢?娛樂圈的確復雜,但是能夠得到普通人享受不到的片酬。這條路很難,但如果有這個能力,不妨闖一下試試,由衷祝願在這個圈子裡混得人能夠永遠保持純真。
❷ 一部電影,編劇能分片酬的多少
導演
明星是賺錢的工具,你看他們一個二個品牌衣服大豪宅。其實他們再為經紀公司賺錢,打個比方吧,一個演員演一部電視劇,一集片酬按最少算500,但是其實經紀公司取走了40%到60%的抽成。剩下的才是演員的。
而導演本身在這個片子上有編導著作權,賺的是版權與放映的收益。演員的收益在其中只佔很小一部分,當然,也有例外,經紀公司在打算周轉資金時會投出一部分閑散資金請三流導演賺救場的錢,這樣,導演工資比演員還低
❸ 電影院跟影片是怎麼分成的 比如一張電影票為30元,那麼電影院拿多少 導演能拿多少,製片人和演
按照中國電影的票房分賬慣例,假如是100元的票房,
5元錢是要上繳的電影基金,上稅3.3元,剩下的91.7元,
影院拿走35—40元,院線拿約5元,製片發行商方拿剩下的約50.
導演,編劇、演員沒有分成,只有報酬,但一般都會約定分紅。分紅導演和大牌演員一般沒問題,但編劇就拿得到拿不到就兩回事了。(本人就是編劇)
❹ 投資商投資一部電影究竟會有多少收益
據我了解,投資一部電影主要收益來源於票房分賬,國內電影分賬細則是要扣除5%的電影專項事業發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營業稅,剩下的91.7%才是可分賬票房。其中院線拿48%-52%,宣發拿5%-8%,剩下的43%左右才是咱們投資人可參與分紅的片方分賬票房,實際個人可分賬票房在總票房的33%-39%之間。
還可以按照點擊量計算網路播放版權,投資者按照所佔比例進行分紅。投資商收益巨大~
❺ 電影票房如何分成
問題一:電影院的一部電影票房是怎麼分成怎麼算? 中國電影業對於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PS: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終片方結算所使用的數據,為中數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3.可分賬票房中,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
4.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5.很多情況下,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
6.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返點一般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
7.製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為一般情況下的製片方分賬。
以上情況為例,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
附:中國電影的資金其它回收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版權收入:主要指電視放映權和互聯網播放版權銷售。這部分收入裡面,CCTV6的收購費用為140萬-400萬每部影片,主要根據影片的題材、頻道打分制度、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決定。網路版權價格波動較大,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主要跟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有關。
2.海外銷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國家包括港澳台地區的發行收入、版權收入。這部分收入目前較低,增長潛力大。
3.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等方式獲得的收入。
4.授權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視覺元素等授權使用,以及版權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 *** 補貼:主要是 *** 主導的文化產業補貼、地方 *** 專項補貼等。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票房在5000萬到1億元之間,獎勵100萬元;票房在1億到3億元,獎勵200萬元;3億到5億元,獎勵500萬元;5億以上重獎1000萬元。
其中,大部分中國影片的資金回收依賴票房分賬,可佔到影片總收入的80%以上
問題二: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佔多少 電影院線,簡稱院線,是指經營者通過掌握相當數量的電影院,在某一城市或地區建立放映網路,壟斷某一新版影片的公映,從而獲取巨額經濟利益的經營體制。
影院,是純粹放映電影的地方,被院線控制。
發行方,與影院直接接觸的,為影片做宣傳的,會投入一些費用。
製片方,毋庸置疑,電影的製造者,最先出錢風險最大,完成電影製作給發行方。
電影分賬:院線+影院+發行方+製片方+稅收
比例差不多:院線與影院:製片方:發行方:稅收=4:3:2:1
問題三: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佔多少 導演 演員 有自己的片酬 也有可能有分紅 院線製片方的的比列是45:55
問題四:想要投資電影分票房,怎麼做啊? 最近出來個app可以分票房的,就是幕客,100塊就可以投了,挺便宜的倒是。建議你先下著玩玩,投資這種事不要急。
問題五:電影票房分成 電影票房怎麼分成 5%電影專項基金,3.3%稅,製片方39.43%,院線佔52.27%。 製片方和影院的比例不同的片子也不一樣的。。。大概就這么分的。。
問題六: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佔多少 沒有一定之規。
問題七: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佔多少? 我就說幾點,上面回答說的稅金和電影專資的比例都對,但是院線拿不到5%的票房,現在院線只能拿到大約2%,甚至很多院線都只拿到1%。然後院線目前對於影院的排片已經無法影響,尤其是簽約加盟的私營影院,
問題八:電影票房的收入是歸誰所有的 以100塊票房為例:
國家直接先扣掉5%做為電影專項基金,3.3%的稅款 ,這部分8.3%,就剩下91塊半了。
剩下91塊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給院線和影院,其中院線大概在5%左右。
院線、影院分完之後,發行方還要收一個發行代理費(發行傭金),目前行規是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 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 總票房 ─ 3%電影基金 ─ 5.5%稅款 ─ 院線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 發行總可分配收入 = 票房可分配收入 + 其他渠道發行收入 (電視、音像、網路、 *** 獎金、海外……)
發行方要在發行總可分配收入中逐項減掉下面幾項內容後,才是片方所得: 1.發行傭金 2.導演或主創明星獎勵(有或者沒有) 3.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拷貝費+宣傳費等) 4.稅金(往來發票都是要交稅的)
問題九:一部電影的票房收入是如何分配的?導演能拿到多少? 10分
問題十:電影票房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一般票房數量是這樣計算的:
首先定好幾十家人氣比較旺的影院,若全球公映就選擇公映國家的大影院,全國公映就選擇各省市的大影院。
每隔一定的時間(每周、每月),這些影院會把放映某部影片時售出的票數及價格總額計算出來,報給影片發行方,由發行單位統計匯總這個時期的票房。
❻ 一般影視簽約要交傭金嗎要交的話要交多少
近日,新京報以《群眾演員懷柔生活調查》為題,報道了群眾演員這個特殊群體的生存現狀,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記者也曾對活動在北京電影製片廠周圍的群眾演員作過采訪報道,通過一些知情人士了解到了群眾演員的悲苦生活及一些影視公司騙人手段。記者再次贅言,提醒群眾演員注意防範非正規影視公司的騙人伎倆。
一般正規的影視公司都是不收費的,而是以經濟人的身份出現,等有業務往來的時候從中抽取傭金。但是一些非正規的影視公司的操作手段卻恰恰相反,他們往往使盡渾身解數,巧立各種名目,誘騙群眾演員交費,以致幾乎所有的群眾演員都有受騙的經歷。
以下是一些影視公司慣用的收費名目:一是建檔費。不管你是否適合干群眾演員這個行當,你都毫不例外地交上這邁進影視公司大門的「第一費」。一般收費30、50元不等。第二是簽約費。這是一個特別唬人的收費名目,因為只要你簽了約,你就是影視公司的正式演員了。一些虛榮心很強的人很在乎自己這個名號。簽約費至少三四百元,有的公司收費上千,收費情況不盡相同。第三項收費名目叫試鏡費。這個費用也得幾百塊錢,試鏡的過程也就是讓你在鏡頭前晃幾下,然後回去等通知。第四是拍片費。他們會把你介紹到和他們有合作往來的攝影棚拍片,花費少則千元。第五是培訓費。如果你在試鏡、拍片的時候,副導演說你的條件不錯,但是缺少必要的培訓。那麼,你就要進他們公司開辦的影視藝員培訓班進行學習深造。但進這個班的代價是沉重的。你至少要交上800元以上的培訓費,有些培訓班的費用會更高,成千上萬的有的是。培訓後仍然沒戲拍的群眾演員有的是。
有的影視公司雖然有公司的名號,也會招一些演員,但群眾演員交錢簽約之後,並不一定有戲拍。筆者經常會在報紙上看到某某劇組招聘演員的廣告,而且還標明高額的演員出場費。實際上,很多招聘廣告就是一些影視公司操作的,根本不是劇組在招聘演員。一些不知內情的男孩女孩很容易就會上當受騙。
除此以外,一些影視公司和群眾演員簽訂的「經濟合同」也存在很大的貓膩。比如有這樣的條款:甲方(影視公司)將保證乙方每年至少不低於 5次以上的演出機會(合同底線)。如合同期內甲方或乙方未能完成對乙方的演出任務,甲方或乙方可延長合約到一定的時間,直到雙方完成任務為止。注意,問題出來了。合同里沒有規定演出的具體細節,它可以是一些主要角色的演出,也可以是群眾演員的演出。如果,簽一年的合同只保證提供5次群眾演員的演出,其最高的收入也就100多塊錢,而僅簽約費一項就三五百甚至上千元。況且,一些影視公司如果不直接接劇組的戲根本連群眾演員的戲都保證不了,又何來角色呢?所以,一些經濟代理合同實際上維護的都是一些影視公司自身的利益,是影視公司給自己定製的一件看似合法的護身符,受騙的還是群眾演員。
揭示某些影視公司騙人的伎倆,其實是為了凈化由群眾演員撐起來的這片演藝天空。現在的群眾演員已經形成了一種行業,很多人就把干群眾演員當成了一種謀生的手段。既然形成了規模,形成了一種新興的行業,就要有一定有部門或者協會對這個行當負責,去切實維護、保障、規范這個行當的健康運轉。實際上,群眾演員的生存現狀很令人擔憂。很多人沒有飯吃卻還要在這個行業里撐著,而不少人則是被某些影視公司騙得身無分文。對此,群眾演員應加強維權意識,該積極舉報,切莫怕惹麻煩而自認倒霉,這無疑會助長影視公司的囂張氣焰。另外,一些影視公司的群頭動輒對群眾演員拳腳相向,類似的毆斗在這個圈子裡面算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有關部門應該嚴厲懲治這種「流氓行為」。只有大家共同關注這個行當,才能既維護群眾演員的合法權利,又促進文化娛樂業的健康發展。
❼ 總投資1000萬,賣了1億票房的電影,製片人,導演,演員會拿到多少
電影產業化,效益化~
出品方就是產品產家~
製片人也就是工廠派來的監督~
導演也就是幹活的工頭~
演員也就是工人~
所以演員就是幹活的,一般來說電影票房好的話~
在圈內你可以得到名聲和金字招牌以及身價的提升~
絕對不會得到利益分成~
所以在以上所有崗位上,工人的崗位工資卻是最高的~
其次是導演,賺的最多的是出品單位~
還有就是編劇,編劇等於是產品知識產權人,通常他都能分得一杯羹~
另外票房收入不能代表整個電影的效益~
除了影院收入,贊助,廣告,以及先關產品~
電影公司針對影院票房的提成大概在30%-40%左右~
當然你上映場次越多你的回收比例越小~
所以1000萬的票房大概能回收350萬左右吧~
然後出品公司拿走大部分其他的分給導演和編劇~
而演員收到的是名譽和身價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