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周傳基講電影一共多少集

周傳基講電影一共多少集

發布時間:2023-03-28 02:38:35

1. 周傳基的譯著

《作為文學的電影劇本》 美國.D.G.溫斯頓著
《作家與銀幕——論電影與電視的寫作》 美國.W.里拉著
《電影導演工作》 英.雷納遜著 (合譯)
《怎樣讀解一部影片》 美國.莫納柯著
《獻給兒童的偉大藝術》 蘇聯.克茲遼夫著
《電影劇本寫作》 蘇聯.馬切列特著
《電影實踐理論》 法國.N. 伯奇著
《電影藝術引論》 美國.鮑德威爾著
《舊好萊塢/ 新好萊塢》 美國.卡茲著
《電影:形式與功能》美國.萊里斯著
《電影語言的語法》 烏拉圭.阿里洪 (校譯)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 美國.S. 菲爾德 (校)
《電影製作者的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主編 (UNESCO出版)
《八十年代及其後》美國.莫納柯著(《伍凱電視藝術》1993NR.5)
《戰艦波將金號論文集》 編輯兼翻譯
《蘇聯電滾橘余影音樂論文集》 編輯兼翻譯
《公民凱恩》(劇本)
《慾望號街車》 (劇本)
《唐人街》(劇本) (校)
視聽語言錄象教材四小時(中央電教館發行)
電視廣告錄象教材兩小時
電影電視教材二十小時
自1997年至今曾在全國86所大專院校,75個電影製片大滾和電視台,20個國家部委單位,
22個文藝團體協會以及30多個影視製作公司或訓練班
(共計225個單位)授課聽眾不下56,000人次,(其中一半以上為非專業人員)

2. 周傳基的論著

《電影電視廣播中的聲音》(書)
《電影時空結構中的聲音》(論文)
《論電影剪輯》(論文)
《電影節奏》(論文)
《電影之聲——1982》(論文)
《電影之聲——1984》 (論文)
《論大學電影》 (論文)
《視聽語言》(錄像帶視聽教材,四小時,國家教委中央電教館出版)
《中國大網路全書——電影卷》「聲音」辭條
《電影電視根本不是綜合藝術》(論文,《電影藝術》雜志1994年第10期,
《電視藝術》1995 NR.3)
《電影語言大師》(英文,發表於1995夏威夷國際電影節專刊)
《再論電影中的聲音》(論文,《電影藝術》雜志1997年第2期)
《電影電視中的特寫鏡頭》(論文,《電影藝術》雜志1996年第4期)
《打破軸線,一個中國神話》(論文,《電影藝術》雜志1996年第5期)
講義 軸線(《電視藝術》1994 NR.3)

3. 《周傳基講電影》怎麼

可以看看 不過他的影評相對來說更注重電影理論 比較適合學電影的同學 另外據說老謀子和陳凱歌也是他的學生 由此可見一斑 有興趣可以看看 但不用太較真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4. 周傳基的介紹

周傳基,資深電影人、教授。祖籍山東。1925年3月12日生於北平。於1950年山東大學文學院外國文學系畢業,獲英國文學學士學位。中國電影家協判信坦會會員,中國掘桐電影音樂學會理事,中國電影剪輯學會理事坦咐,中國電影評論家學會會員。是著名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的老師,先後為無錫國際旅遊電影節、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1995年為美國舊金山大學講授電影公共課,被譽為我國電影界的泰斗。

5. 誰能提供一下有關電影課程類的音頻或視頻

看你要考哪個學校,各個學校的參考資料是不一樣的,不過大方向上還是一樣的
《西方電影史概論》 邵牧君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世界電影史》 湯普森 北京大學出版社
《電影史》 羅伯特•C•艾倫 中國電影出版社
《法國電影新浪潮》 焦雄屏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45年來的義大利電影》 洛朗斯•斯基法諾 江蘇教育出版社
《電影史:理論與實踐》 [美]艾倫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世界電影史》 喬治 薩杜爾 中國電影出版社

這幾本 你都看看,如果時間允許,可是瀏覽下薩杜爾的《世界電影史》,電影史的部分考的很雜,幾個固定的考點大概有:法國新浪潮,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德國新電影四傑,前蘇聯早期電影等。考察方式不一,有時只需寫出導演和片名,有時會讓你根據幾個已知條件猜出是哪部片子。建議在掌握電影史的基礎上多看市面上新出的老片(關注盜版市場),出卷子的人經常會從其中找一部片子作為考察目標的。電影史及理論的簡要版我會在後面帖出來,做鞏固記憶用

另外,世界電影理論思潮方面的書也看看,對於理解電影史的發展有很大作用。其實研究電影史的話也得適當的學習一些電影視聽語言方面的知識,不然有些內容會看不太明白的。
祝你成功咯!

這兩個就是講電影理論的,而且很不錯。
電影批評--戴錦華老師的12節電影批評課的錄音
http://www.verycd.com/topics/175692/ 。
《周傳基講電影(11集)》 http://www.verycd.com/topics/84751

電影理論書目

一、 基礎理論
1. 視聽語言
[美]李.R.波布克《電影的元素》中國電影出版社*
[法]馬塞爾.馬爾丹《電影語言》中國電影出版社
[英]T.S.馬納爾《電影導演》中國電影出版社
[英]卡雷爾.賴茨/蓋文.米勒《電影剪輯技巧》中國電影出版社
[英]歐內斯特.林格倫《論電影藝術》中國電影出版社
[美]梭羅門《電影的觀念》中國電影出版社
[美]諾埃爾.伯奇《電影實踐理論》中國電影出版社
[美]路易斯.賈內梯《認識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
[美]詹姆斯.莫納柯《怎樣看電影》上海文藝出版社*
(參閱周傳基譯《怎樣讀解一部影片》,《世界電影》1986年1-6期)
2. 影片分析
[美]愛德華.默里《十部經典影片的回顧》中國電影出版社
周歡/周傳基《讀解電影》中國工人出版社*
戴錦華《鏡與世俗神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走向電影聖殿》中國電影出版社
3. 劇作理論基礎
[美]勞遜《戲劇與電影的編劇理論與技巧》中國電影出版社*
[美]喬治.布魯斯東《從小說到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
[日]新藤兼人《電影劇本結構》中國電影出版社
[蘇]弗雷里赫《銀幕的劇作》中國電影出版社
[蘇]瓦爾坦諾夫等《電影劇本本性問題》中國電影出版社
(夏衍與張俊祥著述參閱「中國電影理論」部分)
汪流《論電影劇作的結構和樣式》中國電影出版社
4. 重要辭書
《電影藝術詞典》中國電影出版社*
《世界電影鑒賞辭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世界電影網路全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二.電影史
1. 外國電影史
胡瀕/鄭亞玲《外國電影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邵牧君《西方電影史概論》中國電影出版社*
[法]薩杜爾《世界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德]烏利希.格雷格爾《世界電影史》(196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出版社
[美]克里斯汀•湯普森、大衛•波德維爾《世界電影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鍾大豐、梅峰主編《東方視野中的世界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
2. 中國電影史
鍾大豐/舒曉鳴《中國電影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程季華等《中國電影發展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封敏等《中國電影藝術史綱》南開大學出版社
陸弘石主編《中國電影:描述與闡釋》中國電影出版社
3. 電影史方法論研究
羅伯特.艾倫/道格拉斯.戈梅里《電影史:理論與實踐》中國電影出版社
4. 類型片史
托馬斯.沙茲《舊好萊塢/新好萊塢》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三、 西方古典電影理論和現代電影理論
1. 總論與文集
姚曉蒙《電影美學》人民出版社
尼克.布朗《電影理論史評》中國電影出版社*
邵牧君編《電影理論論文文選》中國電影出版社
李恆基/楊遠嬰《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上海文藝出版社*
2. 古典電影理論
[法]雷內.克萊爾《電影隨想錄》中國電影出版社
[蘇]庫里肖夫《電影導演基礎》中國電影出版社
[蘇]愛森斯坦《愛森斯坦論文集》中國電影出版社
《電影藝術四講》中國電影出版社
《並非冷漠的大自然》中國電影出版社
《論蒙太奇》中國電影出版社
[蘇]普多夫金《論電影的編劇、導演和演員》中國電影出版社
《普多夫金論文集》中國電影出版社
[德]愛因漢姆《電影作為藝術》中國電影出版社
[匈]貝拉.巴拉茲《電影美學》中國電影出版社
[匈]貝拉.巴拉茲《可見的人/電影精神》中國電影出版社
[法]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麼》中國電影出版社
[德]克拉考爾《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中國電影出版社
3. 現代電影理論
李幼蒸《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志敏《電影美學分析原理》中國電影出版社
〈現代電影美學》中國電影出版社
[美]達德利.安德魯《電影理論概念》上海文藝出版社
李幼蒸編《結構主義與符號學》三聯書店
張紅軍編《電影與新方法》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荷]揚.彼得斯《圖象符號和電影語言》中國電影出版社
[匈]皮洛《世俗神話》中國電影出版社

四、 中國電影理論
羅藝軍編《中國電影理論文選》文化藝術出版社*
陳鯉庭《電影儀軌》中國電影出版社
夏衍《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中國電影出版社
張俊祥《關於電影的特殊表現手段》中國電影出版社
《電影觀念討論文選》中國電影出版社
《電影的文學性討論文選》中國電影出版社
《電影藝術講座》中國電影出版社
周傳基《電影.電視.廣播中的聲音》中國電影出版社
倪震《探索的銀幕》中國電影出版社
戴錦華《電影理論和批評手冊》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五、 參考雜志
1. 專業刊物
《電影藝術》(中國電影出版社)
《當代電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
《世界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北京電影學院)

以上是考北影研究生需要准備的書目,其中帶*的是重點。樓主可以參考一下。

6. 周傳基網站的網址是什麼

各大視頻網站都有,搜《周傳基講電影》

7. 劇本字數的討論

關於劇本字數的討論

揚代——(主貼):

剛才看了"編劇小胖哥"的一個貼子中間談到了有關劇本的字數的問題,對不起,我無法記起來原文,大概意思是電影劇本字數要在3萬字,電視劇要在1萬字,否則就顯得太長了。

可是我記得《生死抉擇》是5萬5千字,它無疑是年度最佳劇本。我並不是要反駁編劇小胖哥的看法,我認為您說的有一定的道理,編劇應該專著在自己的部分。用不用括弧的,我看要看個人的喜好,好的劇本可以長,也可以短。長的更加細致,短的更加精煉。這是一個此長彼短的雙刃劍問題,不應該一刀切。當然我不是說你一刀切了,但是不夠全面,我補充一下而已。

另外本人有幸研究了一些英文好萊塢的劇本,認為篇幅上面,國外的劇本相對要長些。一方面排版上不像國內的就跟咱窮瘋了沒紙了似的,都堆在一起,很不一目瞭然,說明和對話都混在一起,國外的東西看著很清爽,一般都在100頁以上。自數上根據我翻譯過來的統計,一般也都在3萬到5萬5之間,所以那些2萬字的,甚至以下的,我認為內容就很不夠。

當然,大話西遊等香港的劇本我們也看了不少,很簡練,非常的短,大話西遊大概不到2萬5千字(好像,可能不準確),幾乎全都是對話,人物動作描寫很少。這我只能說,是香港特色,但這是不是大家都應該這么來做呢?我看則不然。

動作是電影的靈魂,對話是電影的眼睛,我是這么看得。否則大人物都坐在那裡談來談去,豈不成了談話節目?好的電影對話量是不多的,對話多的電影就如香港的一些片子,顯得亂,煩,輕浮,全靠嘴皮子吃飯,人家觀眾買了票,不如聽廣播。

電影是視覺的藝術,是要看得,無可否認導演在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認為編劇的工作應該更大,這方面的貢獻應該更多。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編劇是想好了場面之後寫成了劇本,是腦子裡面已經有了個電影的概念,圖像的概念之後轉化成文字,當然他不可能做的跟導演一樣的讓人感受到這一點,但是這些想法,這些東西,應該是首先由編劇創造出來。導演以及攝像等等,後期製作,都是將編劇的變成文字的想法加以發揮,加以提高,更上一層樓。

既然這么說,為什麼你就那麼討厭括弧呢?難道括弧就抹殺了導演,攝像的想像力?難道編劇本來不要想清楚了,不寫出來,留給導演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竊以為,當今中國的編劇,真正的是內容不夠,而不是太長。應該是怎麼想就怎麼寫,別去管任何的套套。

導演不同意,可以不按照編劇的去搞,可以用圖像,顏色,聲音,空間感,科技效果等等去實現他的東西,導演的創造空間更大。一個視角,一個段落,每一個人的動作,編劇別說5萬5千字,就算10萬字,也寫不清楚,那麼多細節,每一個鏡頭都要寫,寫死了也寫不完,攝像怎麼會沒有創作的空間呢?導演怎麼會被編劇給害的沒有了想像力呢?

您的部分觀點我無法理解,估計我的理解也不是你的真實意思,很可能我理解的有歧義,因此發表了一點唐突的個人偏激觀點,請不要誤解,全是好意,如果有冒犯的地方,先請原諒。

編劇小胖哥——回復:

謝謝你的帖子。你提這樣的問題我表示理解,也不覺得奇怪。但我依然不能苟同。容我解釋幾句。關於劇本字數的分歧,我一直被抨擊,但我想緣於幾個方面:

1、對影視的認識問題:

影視是一種高度濃縮化的藝術。怎麼理解這句話?幾十萬字,上百萬字的文學小說,濃縮的到幾個小時之內就表現完了。這就是一種濃縮。

再從影視方面講,好的作品,幾秒鍾的畫面,帶給你無限的心靈沖擊,為什麼?影視綜合了其它藝術門類,一起貢獻出力量,來對你有強大的藝術感人力量。這也是濃縮。

反過來說,假如你用文字來描寫這樣富有沖擊感人的情境,你需要用多少字呢?

你覺得要用多少字,才可以抒完這段情。文字思維和畫面思維完全是兩個概念。你可以在你的劇本里進行任何你想要的詳細的描述。但那些描述充滿了情感的色彩,充滿了感性,我也不否認寫的很不錯,很真誠。但很遺憾,沒有畫面感。你寫出來這個畫面想要的效果,但畫面什麼樣,恰恰沒有說清楚。

而我們傳統的影視教育,最先培養的不是對文字的敏感,而是培養對畫面的敏感。也就是說,學會了用畫面進行思維後,再去學寫劇本。

所以,專業搞影視的人,一般先看故事,如果故事吸引人,再看劇本。找畫面的感覺。

這話怎麼講?就是他讀劇本的時候,應該一邊讀一邊把你的劇本轉化為自己想像的畫面。如果你很感性的發泄自己的情緒,超過了你想要描述的畫面特色,沒有畫面的感覺。你的劇本就死掉了。

人和人之間的區別很大,比如一個劇本給張藝謀拍攝那是一個風格,到了陳凱哥和馮小剛手裡肯定又不一樣。同理,我們推敲一下,不同的導演,讀你的本子,在他們腦袋裡的畫面感覺也是不一樣的。你一場戲,寫的很多很死。遠、中、近、全、特景別,都描繪的很具體。說實話,這是一種嚴重干擾導演思維的一種很惡劣的行為。

你的劇本的故事不錯,激起了導演想用畫面進行創作的慾望。結果拿過劇本一看,都已經寫成這樣了,全標出來了。你還要導演干嗎?你那麼懂為什麼不自己拍呢?你自己當導演得了?還用他們干嗎?編劇覺得自己好心,其實恰恰扼殺剝奪了導演的想像力和思維。

2、實踐問題:

從兩個方面談:第一個方面是機械的談——

影視劇本為什麼強調字數?因為字數代表了時間。過多的場景描寫是一種羅嗦,過多的台詞描寫,就是耽誤時間了。你自己跟別人說10分鍾話,你覺得無所謂,但你在銀幕上或者銀屏上看別人說10分鍾,那就很容易形成一種觀賞疲勞。這就好比把你罰站在一幅畫的面前,死盯著這個畫10分鍾,那麼不舒服和難過。

而影視是畫面流動的.藝術,沒有流動,就很容易使觀賞者形成這樣視覺疲勞感。如果造成這樣的後果,你的藝術作品的價值又怎麼體現呢。

你上面提到的國外的劇本100頁的概念,可不是字數的概念,而是時間的概念。也就說一頁紙是1分鍾。拍攝完成的片子當中一分鍾時間,相當於劇本當中的一頁紙。這是一種很嚴格的格式紙張。國內並沒有,但有一種漢化的編劇軟體是按照這個格式來的。

實踐問題第二個方面,就是對表演的認識——這個就是我為什麼死也看不上加括弧的原因。我自己做過演員,而且演砸過一次。那次使我覺得做演員不是想像的那樣。於是我就去看小劇場話劇,因為我也沒有錢去大劇場。

小劇場話劇非常好的形式就是靈活,非常的靈活。當我看了20場話劇之後,我覺得自己明白什麼是表演了。並不是說我成表演大師了,而是說我讀的懂好的表演和壞的表演,誰能做演員,看了表演一眼就能分辨出來。我還有幾次當演員的經歷,這樣的積累加在一起,再回頭看自己寫的東西,你會有一種頓悟的感覺。

當然最好是看話劇和戲曲節目。看10場、20場或者半年。如果有一天看完了現場表演,突然我忘記了故事是什麼,而記得其中哪個演員不錯的時候,那你就是開始明白表演是怎麼回事了,這時候,做為編劇你去想給這樣的演員寫東西的時候,你就不會給自己的東西加括弧了。

3、對文學劇本的認識問題:

最後談一下對文學劇本的認識問題。一位戲文戲的學生,培訓結束後要自己寫個短片劇本,然後組織拍攝,結果這個學生不會寫。我問怎麼會,原來第一年學的是文學概論,第二學的是基礎寫作,既不組織看片子也不組織排戲。學完這個培訓後,這個學生相當質疑,現在上這個學有什麼用?

我不能去嘲笑這些學生,也不能去嘲笑這些學校。在上課當老師的都比我學問高。但就是什麼地方不對勁了。

國內對於電影文學劇本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電影學院的汪流強調電影文學劇本是個獨立的文學概念。汪流有好幾部關於劇作方面的書。同樣還是電影學院的"老憤青"周傳基,則認為電影文學劇本是個非驢非馬的怪胎。我現在覺得,周傳基的思想更有實際意義。

電影不是站在文學的角度上去考慮,應該站在影像的角度上來考慮。才更符合電影的本質。

揚代——回復:

很有啟發。看來應該更加註重故事和對話,專著在主要的方面,讓劇本精煉,這樣提高效率。我手頭有好多實際拍攝過的劇本,比較我自己的,感覺自己的東西太臃腫,關鍵的地方少,要是刪除了那些多餘的地方,真正的內容卻並不那麼豐富。

你提的第二點參與我認為是很好的,有機會我要去想辦法跟組,看看實際怎麼拍攝的,閉門造車不行。有了方向了,其他朋友感覺認同的不妨借鑒一下。

編劇小胖哥——回復:

電影劇本,我認為的是3萬字最合適。

不超過3萬5,不低於2萬8,在這個區間最合適。

一集電視劇本。應該是8千到1萬2之間。最合適。超過1萬5的東西,就肯定有問題了

逸安逸安——回復:

討論的很深入阿,鼓掌…其實討論已經是兩個問題了:第一,電影和電視劇一集的字數多少最合適?這是表面問題;第二,劇本應該包括什麼?什麼樣的形式?以什麼為側重?這是核心。

上面第一條,小胖哥的標准(如果樓主沒轉達錯的話)明顯太少了。別的不說,拿到投資人手裡,3萬的電影劇本和1萬的電視劇劇本肯定通不過。應不應該另說,這是實際問題。電影劇本相對寬泛,電視劇應該在1萬5左右,一般不能少過1萬3.

字數只是表面問題,因為關鍵在於你怎麼寫。都是廢話的話,一集2萬字也不夠拍的。上面的標准,指一般合格的形式和內容。

第二條,我個人的觀點是:有限度的允許形容詞,場景描寫和極簡單有限的心理活動。誠然,那是導演和演員該做的工作,但你至少要做到讓他們理解你的構想,避免誤解,給予依據。如果你能通過海明威式簡約的文字就做到這一點,那當然很好,但劇本不上簡單的說明文,它仍然需要蘊含你的情感,因此你就不得不使用形容詞、場景描寫和必要的心理活動。

編劇小胖哥——回復:

個人意見不同,哪個最順手、哪個最實用就用哪個吧。至於寫多少字,不是那麼重要。

我強調的觀點,真的是字數的概念嗎?而是字數代表時間,我強調的是時間的觀念。

8. 楊潔:丈夫患白癜風,女兒險成痴呆,恨不得《西遊記》不成功

文/如波之藍

1986年,電視劇《西遊記》橫空出世,風靡全國。

即便已經過去34年,仍是各大頻道的暑期熱門,成為百看不厭的不朽經典。

每當序曲《雲宮訊音》的前奏一響起,我們就彷彿又回到了那些年,一塊西瓜、一袋冰棒,就無比滿足的夏天。

劇中,唐僧師徒四人的經典形象,為幾代人的童年增彩。

而在劇外,功勞最大的人,當屬導演楊潔。

這個電視生涯「始於《西遊記》,終於《西遊記》」的奇女子。

可以說沒有楊潔,就沒有《西遊記》。

她是中國第一代電視人,第一位女製片,去世時極盡哀榮,無數人前來緬懷悼念。

她被稱作「史上最剛女導演」,和電視台長拍桌子,和「白骨精」楊春霞交惡,至死不相往來。

她對藝術精益求精,終生堅守「要做就做最好」的信念,20集電視,耗費6年時光。

為最終呈現效果,她親赴香港,自己學習吊威亞;踏遍全國,親自勘景,差點跌入懸崖。

作為導演,楊潔無疑是載入史冊的貢獻者;

作為女人,她的婚姻生活,同樣是個傳奇,至今仍被人稱為「驚世駭俗」。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楊潔的世界,看看這位「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女導演的成長經歷和 情感 歷程。

楊潔,1929年出生於四川成都,父親楊伯愷是一名中學教師,多年從事教育工作。

在父母的熏陶下,楊潔從小就很喜歡看電影,對文學也頗為熱愛,還曾在《華西日報》上發表過小說《禁閉室的女性》。

1945年,楊潔進入華北聯合大學讀書,之後參軍入伍,又被安排到文工隊當演員。

此後,楊潔分別在陝北、濟南擔任播音員,音色洪亮、又博聞廣識。

還不滿20歲的楊潔,就已是青島電台舉足輕重的「業務骨幹」。

4年後,楊潔因肺病住院。

為了養病,因為能照顧在北京的母親,楊潔從青島廣播電台,調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32歲那年,楊潔開始擔任央視戲劇節目的導演。

同年指導的京劇《向羅帕》,被評為「全國優秀電視藝術加工文藝節目」。

正如她第一任丈夫,周傳基教授所說:

「楊潔在影視製作方面,極有天賦,別人型游森苦心孤詣學習多年,可能還趕不上她與生俱來的才能。」

楊潔說,青島於她,是個有著特殊意義的地方。

她在這里度過了最美好的青春歲月,也是在這里,楊潔遇見了第一任丈夫,周傳基。

周傳基是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也是張藝謀和陳凱歌的恩師,被譽為「中國電影界的泰斗」。

周傳基終其一生,既沒做過導演,也非著作等身。

但他卻被封為中國電影界的一尊「神」,足見他在教育界的卓越貢獻。

楊潔和周傳基,相識於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

楊潔在青島電台做播音員時,周傳基是被電台找來的實習生。

年輕時的周傳基,眉目清秀,說的一口流利外語、拉得一手好琴,開始對楊潔展開了熾熱的追求。

被相互吸引的兩人,很快墜入了愛河。

但兩人因為家庭成分和門第不同,他們的感情遭到了楊潔母親、台里領導的一致反對。

可楊潔的性格,從小叛逆剛硬,越是別人反對的事,自己越要堅持到底。

1951年,兩人力排眾議,不顧一切的步入了婚姻殿卜畝堂。

可婚姻與戀愛差距甚遠,跟翩翩公子戀愛的浪漫,終抵不過油鹽醬醋的蹉跎。

楊潔本身生活能力就差,周傳基也一心埋頭事業,家庭生活於他們而言,更像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災難。

婚後幾個月,楊潔就開始後悔結婚,成長環境不同、三觀不同的兩人,只能湊合過日子。

1961年,整日爭吵不休的兩人,最終選擇和平離婚。

十年不幸婚姻,畫上句號。

其實,早在1953年,楊潔因為肺病做手術,切掉了5根肋骨,身體烙下了殘疾。

離婚時,周傳基多有不忍,不願拋棄發妻,但楊潔的母親卻非常支持:

「趕快離,兩人根本就合不來」。

婚姻,看似是兩個人的事,卻也是兩個家庭的問題。

父母的極力反對,或許從一開始就註定了這段婚姻的失敗。

離婚那年,楊潔36歲,帶著3個孩子,開始獨自生活。

離婚後,楊潔一直在央視負責戲曲工作,也正是在此時,遇見了她的第二任丈夫王崇秋。

王崇秋是從部隊轉業來的攝像師,兩人在工作上多有交集。

楊潔作為那個年代,3個孩子的單身媽媽,生活艱磨老辛可想而知。

暖心的王崇秋常常在她身邊寬慰,給予很多幫助。

而楊潔的藝術才華、堅韌性格,也令王崇秋傾慕不已。

都說近水樓台先得月,相差14歲的年紀,未能阻止王崇秋對楊潔的喜歡。

三觀高度一致的兩人,在工作中的配合尤為默契,堪稱天衣無縫。

1966年,王崇秋難以抑制內心日益發酵的 情感 ,鼓足勇氣對楊潔深情表白:

「我要和你在一起,讓我和你一起為家庭分擔憂愁吧」。

這讓楊潔驚詫不已,那個年代的姐弟戀,幾乎聞所未聞,更何況,自己還帶著3個「拖油瓶」。

但王崇秋直言,這是自己深思熟慮後的結果,絕非一時沖動。

甚至在領導、家人先後找他談話時,他仍舊固執堅持:

「我覺得我們合得來,不會有問題,我們很好。」

王崇秋的堅持,打動了一向我行我素的楊潔。

姐弟戀又怎樣?世俗的眼光,何曾會影響她的選擇?

於是,苦戀3年後,兩人在1969年,決定共度餘生。

那年,楊潔已經40歲,王崇秋才26歲。

婚後,兩人生育了一個女兒,小名叫「丫丫」。

可當時夫妻二人沉迷於《西遊記》的拍攝,無人照料女兒,差點造成丫丫一生的悲劇。

原來,在《西遊記》拍攝期間,12歲的丫丫患上了一種頭痛病。

疼起來睡不著覺,有時上學時,甚至疼到昏倒,被同學送回家。

楊潔趕在劇組回北京時,急忙帶著孩子看病。

可沒料到,竟兩次碰到庸醫,被診斷為癲癇,開了一些治療癲癇病的葯。

可丫丫吃了葯之後,不僅頭痛未見好轉,反而整個人開始變得遲鈍。

幸好,當時劇組的場記馬麗珠,托熟人醫生,再次為丫丫診斷。

醫生給出的診斷結果是,丫丫患的只是神經性頭疼,過了15歲能自然消失。

醫生還憂心地說,幸虧發現的早,如果一直吃下去,孩子很有可能變成痴呆!

這件事之後,沒為了方便照顧女兒,無奈的兩人只能商量讓丫丫輟學,在劇組跟著學習化妝。

丫丫也因此,走上了化妝師的道路。

後來王崇秋慶幸地說: 「所幸丫丫現在特別好,她一直在劇組做化妝師。」

生活中,他們是患難與共的夫妻;事業上,他們是相互支持的合作夥伴。

《西遊記》的拍攝條件十分艱苦,一台笨重的攝像機,一台老舊的錄像機,幾個梯子,一捆繩子,就是劇組的全部家當。

條件雖苦,楊潔卻不願將就,「戲比天大」是她一生的工作準則。

為了找到合適的拍攝場景,她帶著劇組跑遍20多個省,光選景就跑了幾千公里。

因為製作周期過長,拍攝期間兩次被叫停審查。

經費不足,所有主創、工作人員,就一起跑來拉贊助。

沒有專業的特技團隊,王崇秋作為唯一的攝像師,就鑽研土辦法,解決難題。

為了支持妻子的事業,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西遊記》中,許多俯視鏡頭,需要航拍。

但劇組經費有限,只能把王崇秋綁在椅子上,用繩子一節節往上拽,從而體現鏡頭的移動感。

有一次,拍攝閆懷禮(飾演沙僧)舉著禪杖飛來的鏡頭,鋼筋突然斷裂,170多斤的閆懷禮連同禪杖,直接砸在王崇秋身上,他當場就被砸暈。

還有一次,在錫林郭勒大草原,拍攝萬馬奔騰的場面,一隻有毒的馬蠅叮在他手上,王崇秋忍著劇痛,一動不動堅持好幾個小時。

事後,成片效果喜人,但王崇秋手上的包,從化膿到感染,慢慢變白,然後從手臂擴散。

因為怕影響拍攝進度,王崇秋並未及時醫治,後來竟發展成了全身的白癜風!

這也是楊潔終身的傷痛,她認為正是自己的固執,才讓女兒丫丫和丈夫王崇秋都深受疾病折磨。

1986年,《西遊記》一經播出,便引起了巨大反響,盛況空前。

師徒四人也隨之受到排山倒海般的追捧,一時風光無限。

可後期製作還未完成,楊潔就被排擠出劇組,王崇秋自然也就寂寂無名。

多年後楊潔感慨說:

「我恨不得《西遊記》不成功,《西遊記》是我心中永遠的一個結一個痛,剛開始播的時候我十年都沒看過它,一看見它我就換台,拍完以後,在我心裡它是個悲劇。」

原來,楊潔和師徒四人曾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才會讓她如此耿耿於懷。

當年,《西遊記》在新加坡也引起了極大反響,劇組受邀組團去演出。

楊潔想著,以後一定還有很多演出機會,就安排師徒四人先和其他演員一起排練別的節目。

可還在排練時,閆懷禮、章金萊、馬德華先後請假。

經友人告知,楊潔才知道他們竟然請假去「走穴」演出了。

楊潔得知後勃然大怒,嚴厲批評了他們,隨之引起了四人的不滿。

師徒四人私下向當時的央視台長告狀,然後便二話不說就把劇組給解散了。

但卻保留了唐僧四人的演出組,也就是說,只有楊潔被排擠在外了。

師徒四人甚至「威脅」劇組其他成員。

「誰要敢去楊潔家,就不帶他去新加坡」,徹底把楊潔孤立了。

蔣大為也曾不滿地說,劇組請他去新加坡演出,但當他得知楊潔並不去時,就果斷拒絕了。

他認為,師徒四人這么做不應該,有矛盾很正常,但不能不講義氣,沒有楊潔,哪裡會有師徒四人的今天?

也正因此事,讓楊潔悲憤交加,自己耗費巨大精力,搭上一家三口人的身體,辛苦拍攝的《西遊記》。

最終卻換來了「解除職務、被劇組拋棄」的結局,怎能不讓其心寒?

直到1994年,楊潔籌拍《西遊記續集》,師徒四人登門下跪,哭著賠禮道歉。

楊潔反復思量,為了拍攝,還是原諒了他們,一場持續了7年的鬧劇,方得和解。

《西遊記》之後,楊潔和王崇秋又合作拍攝了《濟公》《司馬遷》《朱元璋》等劇。

其中《司馬遷》拍攝了8年,卻遺憾未能播出。

楊潔性格耿直、說一不二,拍戲只挑劇本,選角只按劇情需要。

終其一生,身為大導演的她,從未能享受大製作、大手筆的待遇。

每部作品都面臨經費短缺、捉襟見肘的遭遇。

時光飛逝,進入21世紀,兩位老人先後退休,住在北京南郊一個普通的居民區里。

家中,再不見門庭若市的熱鬧,只有女兒和少許密友往來。

可王崇秋卻說,安靜閑適的退休生活,正是他和楊潔所期待的。

因為年輕時過於拚命,楊潔患有嚴重的心臟病、肺病等慢性病。

王崇秋就是她的醫生、護士、保姆和司機,把她照顧的無微不至,幾次將她從死亡線上拉回。

有一次,楊潔因病毒感染,心臟病復發,連續幾天昏迷不醒,醫院連發幾次病危通知書。

當時,兒女都不在身旁,61歲的王崇秋一人擔起照顧楊潔的重任,幾天幾夜都未合眼。

醫院不允許病人家屬陪床,王崇秋無法進入重病區,竟一個人坐在病房外的長椅上,一坐就是一整夜。

最終,幾度病危的楊潔出院,但心臟卻再也經不起任何折騰,醫生直言「能維持現狀就是勝利」。

可王崇秋不願放棄,終日精心照料,承擔全部家務。

還會每天想方設法逗妻子開心,楊潔的身體狀況,竟然逐漸有了好轉。

直到2017年4月,88歲的楊潔病逝,牽手48年後,兩人終被生死相隔。

楊潔臨終時,王崇秋崩潰大哭,他那封《懷念我的妻子楊潔》,字字泣血,讓無數人感動淚目。

這一段超脫世俗的婚姻,為我們譜寫了一曲愛情的贊歌。

這對終生不肯折腰的夫妻檔,不僅創造了《西遊記》的神話,更締造了一段愛情傳奇。

近50年的相濡以沫,她們讓我們相信,愛情可以超越一切界限;愛情,可以與金錢、年齡、地位無關。

戲里,這首楊潔親自操刀作詞的《女兒情》,讓多少觀眾為女兒國國王的深情動容;

戲外,這又何嘗不是她與王崇秋,親身經歷的愛情寫照?

楊潔曾說:「西遊記劇組最值得說的,是那個時代電視人不怕苦、不怕累的拚命精神,離不開每一個台前幕後工作人員的辛苦,我不是最辛苦的那個」。

可假若沒有楊潔的較真、堅持、不妥協,又怎麼會有如此經典不朽的《西遊記》?

楊潔導演,為了拍攝,付出了畢生心血。

如今,她雖已離開人世,但帶給我們的曠世經典,卻會成為永恆的記憶!

9. 誰知道到哪裡下載周傳基講電影的視頻

優酷網很多呀

閱讀全文

與周傳基講電影一共多少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哪些可以下載英語電影 瀏覽:246
好看的美國戰爭大片有哪些電影 瀏覽:569
電影打板abc怎麼讀 瀏覽:647
好看的電影催淚愛情推薦 瀏覽:696
超好看國產電影電影 瀏覽:188
一個電影院多少平方 瀏覽:856
左右分屏的3d電影怎麼看手機 瀏覽:180
u盤電影怎麼弄到電視上播放 瀏覽:368
近些年有哪些國產動畫電影 瀏覽:598
無錫汽車電影院門票多少錢一張 瀏覽:967
轉轉如何出售電影 瀏覽:76
手機看電影用什麼網站 瀏覽:998
電視怎麼播放u盤里的電影下載 瀏覽:269
瓊和什麼電影 瀏覽:584
電影武藏好看嗎 瀏覽:463
穿高跟鞋的男人什麼電影 瀏覽:923
怎麼播放百度網盤里的電影 瀏覽:939
媽媽服葯自盡爸爸不在家是什麼電影 瀏覽:972
哪種動物電影好看 瀏覽:209
快手電筒影特效怎麼弄的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