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孫明經的主要貢獻
一、參與了國家電影、廣播、攝影高等教育的創建工作。
二、創建了國滲液家電影、廣播、電視、攝影高等教育最早的十幾門課程。
三、建設教材。
四、為宏喊族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電影、電視、廣播、攝影的大學教師和高級人才。蔽弊
五、拍攝了可觀數量的教育電影及科學考察照片(親自攝制科考及教育電影63部,負責組織攝制110部,照片數千個膠卷)。
Ⅱ 電影語言的語法的組織者簡介
孫明經,祖籍山東,生於南京。中國電影教育家,我國高校電影學科奠基人之一,聯合國教科文中國委員。1934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物理系,1934-1952年任教於金陵大學影音部。拍攝過50餘部教育電影。1942年創辦《電影與播音》雜型改志並擔任主編。卜鎮判1952年院系調整來京參加電影學院攝影系的創建旅塌。編寫七部電影攝影教材。一生從事電影教育。
Ⅲ 孫明經的求學歷程
1926年孫明經15歲,在中華公學讀高三年級,距升大學時日己近。隨著年齡學識的增長,他為自己確立了一個未來的學業事業方向-----做一個研究電影的學者。當時中國並無專門教授電影的缺滑高等院校系科,自己升大學就在下一年,他向父親請教該升哪所大學,學什麼蠢扮晌專業方能向「研究電影的學者」方向邁進。此時陳裕光正在金陵大學任文理科長(1929年文理科分別發展為文學院和理學院),孫熹聖於是帶兒子去拜訪陳裕光,請他邦兒子選定一個求學方向。陳裕光聽後十分高興,他告訴孫明經∶「電影本是科學成果,今天在美國的發展已無孔不入,明經小弟弟欲求這個發展方向實在很好。今天中國無此專門學校和專業,正待將來由明經小弟開創。就硬體而言電影溶光、機、化、電的成果於一身。電影正在向有聲發展,聲學成果也將納入。電影的發展,正在把工、農帶鋒、林、商、宗教、戲劇、文學、音樂、美術、教育、政治、外交納入其身。如有志未來終身研究電影,聲、光、機、電、化、文、史、戲、美、音、工、商、教育、農林、宗教、政治、外交各科知識都需涉獵。但電影的基礎是FILM,是電機、是光學和聲學。我建議小弟從化工入手、再電機、再物理。在讀正科之同時,可選修文學、戲劇、音樂、農林、教育、宗教、政治等專業相關課程。小弟畢業之日,我將聘小弟於本校文理科中開設電影課程,我的建議小弟以為如何?」
1927年,孫明經考入金陵大學化工系學滿學分後,再入電機系,學滿學分後,再入物理系,於1934年歷時七年,學滿三系學分畢業。七年中間還選修了國文,戲劇、神學、外語、音樂等各科。
Ⅳ 世界上第一次提出「電視」這一名稱的人是誰
A塞列克
Ⅳ 早期中國彩色電影
中國電影誕生於1895年,次年即被輸入。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斷,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無聲片,長約半小時。
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難夫難妻》,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攝制。
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大獎的影片是20世紀30年代由蔡楚生導演的《漁光曲》,它在1935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獎」。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故事片是《橋》,編劇於敏,導演王濱,東北電影製片廠1949年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7年拍的《祝福》(魯迅著,夏衍改編,桑弧導演),北京電視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是1959年拍的《老兵新傳》,編劇李准,導演沈浮,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故事片是1962年拍的《魔術師的奇遇》,編劇:王棟、陳恭敏、桑弧、,導演桑弧,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舞台紀錄片是1954年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編劇:徐進、桑弧,導演桑弧,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遮幅式寬銀幕故事片是1977年拍的《青春》,李雲官、王煉編劇,謝晉導演。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譯製片是《團的兒子》,原譯名《小英雄》,楊范、陳涓翻譯翻譯,周彥譯制導演,上海電影製片廠1950年譯制。
中國與外國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8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朗斯公司合攝的《風箏》,導演王家乙、羅歇·比果。
1948年,為了消除這種語言上的障礙,經東北電影製片廠(後長春電影製片廠)與蘇聯影片輸出公司駐東北代表處協商,由該公司提供一部影片交由東影廠試驗譯製成漢語。這就是中國的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
郁悶 關於你後面問的qingse電影的問題 萬惡的網路不讓我發上來,你留個QQ吧 我傳給你好了
Ⅵ 巴黎中國電影節的歷屆回顧
第一屆創辦於法中文化年,在2004年3月15日至30日在兩個電影院舉辦:凱旋門附近的馬可-馬翁電影院和拉丁區的聖昂德瑞藝術電影院。
電影節的名譽主席是法國文化部長和中國廣電總局王太華部長, 由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電總局,中國電影局, 法國文化部,巴黎市政府,法國電影局, 法國電影聯盟參加主辦。
中國政府派送了由電影局張宏森副局長帶領的中國電影代表團,有著名演員陶紅,著名導演章家瑞,霍建起,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主任貢建英等。法國著名電影明星芳妮-阿爾當是電影節的義母,特地從紐約提早趕回巴黎參加我們電影節的開幕式。
開幕式在愛麗舍-比阿立茲電影院舉辦,貴賓招待會在思凱博國際大酒店舉辦。趙建軍大使致了熱情洋溢的賀詞,並參加剪綵。
電影節放映了18部中國優秀影片,其中故事片8部:
我的父親母親(張藝謀導演,章子怡主演),生活秀(霍建起導演,陶紅主演),誰說我不在乎(黃建新導演,馮鞏、呂麗萍主演),諾瑪的十七歲(章家瑞導演),荷香(戚健導演,邊蕭蕭主演),悲情布魯克(塞夫,麥麗絲導演),賽龍奪錦,冰峪溝。
動畫片、木偶片10部:
寶蓮燈,牧笛,南郭先生,鹿鈴,女媧補天,高女人和矮丈夫,新裝門鈴,超級肥皂,鹿和水牛,十二隻蚊子和五個人。 第二屆於2006年2月28日至3月7日舉辦,在MK2 圖書館電影院放映。中國廣電總局王太華部長、法中文化年主席致賀詞。開幕式貴賓招待會在巴黎市政府宴會廳隆重舉辦。趙進軍大使致了熱情洋溢的賀詞。巴黎副市長等致賀詞。法國國家電影中心主任、法國電影聯盟主席、法中文化年主席等貴賓出席了開幕儀式。3月1日在電影院的開幕式,趙大使參加剪綵。
電影代表團由中國廣電總局電影創作中心吳克局長帶領,有著名導演顧長衛,大明星周迅,著名製片人王中磊,維吾爾族著名演員胡爾西德,藏族年輕導演萬瑪才旦,著名劇作家、電影雜志社長趙葆華,中國電影資料館國際交流處處長宋昆。
電影節放映了15部中國優秀影片,分為兩部分:
1, 最新電影,10部:
如果 愛(陳可辛導演,周迅主演)
五朵金花(王家乙導演,楊麗坤主演)
自古英雄出少年(全國武術冠軍、旅法華人張小燕主演)
孔雀(顧長衛導演,張靜初主演)
生死劫(周迅主演)
手機(馮小剛導演,范冰冰、葛優主演)
自娛自樂(尊龍、 李玟、陶虹、夏雨主演)
我的法蘭西歲月(趙葆華編劇,翟俊傑導演)
吐魯番情歌(首次在歐洲放映新疆電影,胡爾西德主演)
靜靜的瑪尼石(首次在巴黎放映藏族電影。)
2, 紀念中國傑出導演費穆誕辰100周年電影回顧展,5部電影:
生死恨(1948年,梅蘭芳主演,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
天倫(1935年,鄭君里,陳燕燕,林楚楚等主演)
聯華交響曲(1937年,集錦片,導演:蔡楚生,沈浮,孫瑜,朱石麟,司徒慧敏,賀孟斧,譚友六,主演:黎莉莉,藍蘋,陳燕燕,鄭君里,劉瓊,韓蘭根)
世界兒女(1941年,唯一的中奧合拍電影,張翼,石揮,藍蘭主演)
小城之春(1948年,李緯,韋偉,石羽主演 ) 第三屆巴黎中國電影節於2007年9月19日至30日舉辦,最新影片在馬可斯-林代電影院放映,上海三、四十年代經典影片在法國電影資料館放映。中國廣電總局王太華部長、法國文化及傳媒部長、中國駐法國大使、巴黎市長、法國國家電影中心局長、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致賀詞。趙進軍大使是電影節的名譽主席。
饒曙光,著名演員伍宇娟,著名導演黃建新,歐醜醜等。趙進軍大使、巴黎副市長致賀詞。2007年9月19日電影院開幕儀式,趙大使參加剪綵。
電影節一共放映了22部電影:
1, 新片有9部:
千里走單騎(張藝謀導演,高倉健主演)
尋槍(陸川導演,姜文、伍宇娟主演)
馬背上的法庭(劉傑導演)
雲水謠(尹力導演,陳坤、徐若瑄、李冰冰主演)
美麗家園(哈薩克電影,高峰導演)
夢影童年(小江導演,夏雨、姜宏波主演)
阿娜依(第一部苗族、侗族電影,青年導演歐醜醜 的首部電影)
誰說我不在乎(黃建新導演)
公園(尹麗川導演,李佳主演)
2, 上海經典片有13部:
萬家燈火(沈浮導演,上官雲珠、藍馬、吳茵主演)
馬路天使(1937年,袁牧之導演,周璇、趙丹、魏鶴齡主演)
母性之光(1933年,卜萬倉導演,金焰、黎灼灼等主演)
遙遠的愛(1947年,陳鯉庭導演,趙丹、秦怡主演)
表(1949年,黃佐臨導演,趙錢孫、蔡元元主演)
麗人行(陳鯉庭導演,上官雲珠、黃宗英、沙莉主演)
粉紅色的夢(1932年,蔡楚生導演, 高占非、 談瑛、 薛玲仙 、鄭君里主演)
三毛流浪記(趙明、嚴恭導演,王龍基、關宏達、黃宗英主演)
新舊上海(1936年,程步高導演,舒綉文、王獻齋、黃耐霜主演)
姊妹劫(1948年,洪深、鄭小秋導演,舒綉文、刁光覃、舒適主演)
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年,蔡楚生、鄭君里導演,白楊、陶金、舒綉文、上官雲珠、吳茵主演)
烏鴉與麻雀(1949年,鄭君里導演,趙丹、上官雲珠、孫道臨、黃宗英主演)
日出(1938年,岳楓導演,袁美雲、陸露明主演) 第四屆巴黎中國電影節是跟法國電影巨雄、歐洲的好萊塢百代高蒙電影集團內合作,定於2009年9月22日至10月6日。法國文化及傳媒部長、中國廣電總局王太華部長、巴黎市長、中國駐法國大使、法國國家電影中心局長、法國電影聯盟主席、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致賀詞。電影節榮譽主席是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中國電影代表團由中國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毛羽帶領,有著名演員陶紅,爾瑪依娜,導演寧敬武,寧夏電影集團總經理楊洪濤,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張建勇等。
開幕式貴賓招待會2009年9月24日在巴黎市政廳舉行。開幕式剪綵2009年9月22日在高蒙電影院舉辦。
電影節在巴黎市中心的著名高蒙大影院-巴黎歌劇院高蒙影院展映三十一部中國優秀影片。
1,新片故事片17部:
非誠勿擾,梅蘭芳,畫皮,立春,米香,滾拉拉的槍,鳥巢,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美麗家園,兩個人的教室,江北好人,岡拉梅朵,千鈞一發,香巴拉信使,爾瑪的婚禮,十七,小胡同大尊嚴。
2,紀念中國第一個影後胡蝶逝世20周年,胡蝶回顧展: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胡蝶主演的《歌女紅牡丹》,1931年,百代公司錄音。
3,中國電影資料館提供的展映影片有6部:
啼笑姻緣(1932年,張石川導演),女兒經(1934,沈西苓,程步高,張石川導演),脂粉市場(1933,張石川導演),姊妹花(1934,鄭正秋導演),胭脂淚(1938,吳永剛導演),春之夢(1946年,朱石麟導演)。
4,動畫片5部:
西嶽奇童,鹿鈴,三毛流浪記,牧笛,金猴降妖。
5,紀錄片3部:
范曾,猴王之夢,明斯克航母 第五屆巴黎中國電影節於2010年9月21日至10月5日舉辦。電影節榮譽主席是法國著名演員朱麗葉·比諾什。蔣雯麗前來參加了閉幕式。中國電影代表團,導演劉傑、醜醜,黃式憲教授等前來參加電影節活動。紀念中國歌曲電影藝術家周璇,周璇的兩個孫女特地來到巴黎參加電影節活動,演唱了周璇的經典歌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開幕式剪綵9月21日在巴黎高蒙電影院舉辦,放映《杜拉拉升職記》。開幕式貴賓招待會9月23日在巴黎市政廳舉行。周璇回顧影展9月29日在寶塔電影院舉辦,放映喜劇片《花外流鶯》。10月5日電影節閉幕式舉行,放映《我們天上見》。
電影節放映了33部優秀影片。
1,新片故事片11部:
孔子,杜拉拉升職記,花木蘭,梅蘭芳,上下翻滾,我們天上見,透析,走路上學,
雲上太陽,風聲,高考1977。
2, 紀念中國歌曲電影藝術家周璇回顧影展9部:
馬路天使 (1937,袁牧之導演),梅妃 (1941,張石川導演),
夜深沉 (1941,張石川導演),長相思(1947,何兆璋導演),
花外流鶯(1948,方沛霖導演),歌女之歌(1948,方沛霖導演),
清宮秘史(1948,朱石麟導演),莫負青春(1949,吳祖光導演),
西廂記(1940,張石川導演)。
3,紀錄片9部: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出品: 又見梅蘭芳(2006), 中國畫(1987) ,
繪畫大師劉海粟(1986), 灕江畫童(1979), 王亞妮(1986)
法國國家電影資料庫提供歷史文獻影片:上海(1913), 中國漫遊(1932)
法國導演作品:上海三十年代(2009), 道教之道(2009)
4,動畫片4部:
張之益作品源 , 覓 , 雞鳴 , 年年窗花俏。 第六屆巴黎中國電影節將於2011年9月20日至10月4日在高蒙大影院,寶塔電影院及巴爾扎克電影院舉辦。電影節的開幕式將於9月20日在巴黎高蒙電影院舉辦,貴賓招待會將於9月22日在巴黎市政廳舉行,桑弧回顧影展開幕式定於9月27日,閉幕式10月4日。10月8日舉辦電影-音樂會專場。
同以往幾屆一樣,法國文化及傳媒部長、中國廣電總局王太華部長、巴黎市長、中國駐法國大使、法國國家電影中心局長、法國電影聯盟主席、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將致賀詞。由電影局領導,電影明星,導演等組成的中國電影代表團將到巴黎參加電影節活動。
電影節有四個單元:經典電影,最新影片,紀錄片,動畫片,全面介紹中國優秀電影。
經典電影部分我們將回顧中國著名編劇導演桑弧的14部影片:洞房花燭夜(1942年),不了情(1947年),太太萬歲(1947年),假鳳虛凰(1947年,待定),哀樂中年
(1949年),梁山伯與祝英台(1954年),天仙配(1955年),祝福(1956年),魔術師的奇遇(1962年),白毛女(1972年),他倆和她倆(1979年),鹿鈴(1982年),郵緣(1984年),蔡元培生平(1988年)。桑弧之子李亦中教授將出席電影節活動。
2011年10月8日將於香街上的巴爾扎克電影院舉辦一場特殊的無聲片音樂會,放映阮玲玉主演的《神女》,法國四重奏樂隊將演奏由法國作曲家為此電影所創作的配樂。 10月17日巴黎時間當地上午十一點,
第八屆巴黎中國電影節在巴黎古老的寶塔電影院召開新聞發布會,
電影節主席高醇芳女士公布了即將拉開帷幕的新一屆影展參展參賽影片名單,以及電影節期間的一系列學術交流和論壇活動。
小陶虹作為本屆影展的形象大使,將攜新片《黃金大劫案》出席,此外,導演霍建起帶著《蕭紅》、《情人結》,唐曉白帶著《愛的替身》等,也將親自出席影片巴黎首映。《青春派》作為本屆影展開幕片,屆時導演劉傑和演員董子健都將出席開幕典禮。
本屆影展繼續交流和傳遞中國文化的精神,共設七個單元,最新電影,早期經典電影,紀錄片,動畫片,短片,法國電影資料庫和羅波斯特lobster電影公司提供的有關中國珍貴歷史文獻經典,默片電影音樂會。紀錄片部分將舉辦孫明經回顧影展。
新片單元融匯藝術和商業新作
第八屆巴黎中國電影節將分成多個單元放映,在新片單元中,《北京遇上西雅圖》、《我願意》、《中國合夥人》、《黃金大劫案》、《畫皮II》,以及《千鈞一發》、《愛的替身》等國內近一兩年來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和商業電影代表作將呈現給巴黎觀眾。今年第一次,影展還將放映來自澳門的作品《奧戈》。
回顧單元致敬電影教育和紀錄片先驅孫明經
孫明經是中國電影高等教育的先驅和奠基人,紀錄片製作人和導演。他用膠片紀錄了一個時代,從二戰前後的南京變化,到中國早期工業化,以及所在的金陵大學西遷後拍攝的中國西康地區⋯⋯這位中國電影的教育先驅和實踐家,用鏡頭為中國時代的變遷,留下了罕見的影像,1934年到1948年間他拍攝的14部紀錄短片都將首次和巴黎觀眾見面。此外,影展還將放映有關孫明經本人的六部紀錄片作品。
默片電影音樂會
本屆影展上,兩部珍貴的經典默片,《擲果緣》(22分鍾)攝於1922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影片,以及中國現存最早的武俠片《紅俠》(1929年,94分鍾),都將由來自黑龍江省的歌舞劇院創作並配以傳統器樂演奏。
此外,對電影歷史感興趣的影迷觀眾和電影研究者們,還將有幸一睹法國電影資料館提供的電影《紅簪針》並由法國著名的電影鋼琴伴奏家塞爾日-布龍伯格(serge bromberg )伴奏表演。他還會為世界上第一部technicolor
彩色電影——1922年拍攝的僅有52秒的《海逝》伴奏,短片由當時也是唯一的一位中國好萊塢女明星黃柳霜主演。1902年拍攝的55秒《東方視野》、1928年5分鍾《中國和中國人》,也將為人們展示電影發明初期中國元素的影像。
推廣年輕導演和作品,論壇討論動畫合作和合拍
此外,今年的巴黎中國電影節,還為電影年輕人和動畫製作提供了一個好的放映平台。影展期間不僅有中國留法年輕一代電影人的短片展映,還將有一系列中國動畫短片新作,以及中國學生導演的作品放映,並將和北京師范大學、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十一大等合作,舉辦短片論壇,動畫合拍論壇等一系列合作交流論壇。
第8屆巴黎中國電影節將於10月29日到11月14日期間,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的林肯電影院,以及寶塔電影院、馬可斯-林代等四家歷史悠久的藝術院線舉辦 。 第九屆巴黎中國電影節開幕 中法影人盛裝亮相
備受期待的第九屆巴黎中國電影節於當地時間4日晚在法國巴黎舉行隆重的開幕儀式及剪綵儀式,巴黎中國電影節創辦主席高醇芳女士、執行主席雲之國傳媒董事長趙傑先生、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文化參贊李少平、法國電影聯盟主席讓-保羅·薩羅米以及法國國寶級導演讓·雅克·阿諾導演等以主人之姿熱情歡迎中法兩國電影人及多家媒體的到來。
第九屆巴黎電影節開幕儀式在傳統與現代交織碰撞的巴黎14區的著名影院——蒙巴納斯大道的巴納賢電影院舉行,氣氛熱烈祥和,中法兩國影人共襄盛舉,以電影作為橋梁,將中法兩國人民的友誼薪火相傳。中國電影協會副主席、著名導演丁蔭楠先生,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秘書長王鳳麟先生,中國電影報社社長王迎慶先生,電影《夜鶯》的法國著名編劇、導演費利普-彌勒,法國音響配音剪輯混錄大師奧利菲·項,法國著名影星安妮-羅藝等本屆電影節評審團成員也在開幕儀式上一一亮相,電影節嚴苛的專業性可見一斑。
從中國遠道而來的眾多明星盛裝亮相開幕及剪綵活動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溫太醫」張曉龍一身深藍禮服亮相,儒雅大氣風度翩翩,「槿汐姑姑」孫茜則以一襲黑色裙驚艷巴黎,「溫太醫」與「槿汐姑姑」將「甄嬛」旋風帶到巴黎,令在場華人僑胞尖叫不已。而巴黎中國電影節的老朋友、也是本屆形象大使的陶紅身穿代表中國元素的紅色禮服踏上紅毯,高貴優雅、嫵媚動人,博得現場觀眾及媒體追捧,香港硬漢明星呂良偉則以棕色西裝現身,風采不減。
在開幕儀式、剪綵儀式後,近千名觀眾與中法兩國電影人一起觀看了輕松詼諧又充滿國際元素的開幕影片《洋妞到我家》。據悉,在十餘天的影展中還將放映《一夜驚喜》、《無人區》、《同桌的你》、《洋妞到我家》、《酒是故鄉濃》、《局中局》、《我的青春蜜友》、《飄落的羽毛》、《危城之戀》等眾多聚焦當下普通中國人情感與現實的電影佳作,向法國觀眾及世界觀眾傳遞中國精神實質 。
Ⅶ 北京電影學院的北影淵源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延安電影團攝制了《延安與八路軍》的影片後,電影團團長袁牧之奉黨中央的指派於1940年夏攜帶該片的全部底片赴蘇聯莫斯科進行後期製作。袁牧之在蘇聯期間考察了莫斯科全蘇國立電影學院後,受到了很大啟發,產生了中國要發展人民電影事業也需要辦一個「中國自己的電影大學」的初衷。
隨著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迅速進展,為迎接全國解放培養和積蓄幹部,根據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指示,當時,人民電影事業的唯一基地,東北電影製片廠從1947年初開始,先後辦了四期電影幹部培訓班,先後培養了520餘名幹部,其中440名幹部參加了電影工作,70餘名參加了部隊及地方文化工作。這些訓練班堅持的辦學方向和教育方針為建立中國自己的電影教育事業積累了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周楊、夏衍以及袁牧之、陳波兒等新中國電影事業的領導人,面對舊中國遺留給電影園地的斷壁殘垣,規劃對它的改造、建設和發展時,感到需要一大批演工農兵、寫工農兵的電影專業人才。在一時還沒有條件辦起「中國自己的電影大學」的情況下,委派陳波兒從實際出發規劃實施。於是人民電影教育事業開始了它的初創階段。在陳波兒的領導下,謝鐵驪、巴鴻、王賡堯等經過籌劃,並經文化部、中宣部和周恩來總理同意,於1950年6月創建了中央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簡稱表演藝術研究所)。並於7月初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開始招生。 1950年9月14日,第一個大專三年制的演員班38名學生舉行了開學典禮。
表演藝術研究所由陳波兒擔任所長。所址設在西城區石老娘胡同4號院,後又逐漸發展了三處校舍,即:石老娘胡同9號院、受壁胡同、大成巷等四座四合院,佔地面積共3200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積有2000平方米。表演藝術研究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支部,隸屬電影局總支,為第8支部。
演員一班於1951、1952年招收了兩次插班生,畢業時共有55名學生。
1951年新學年開始,又招了演員二班、編劇班,演員二班有24名學生入學,編劇班有37名學生。
1951年5月,表演藝術研究所改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簡稱電影學校)。
在當時,專業教師多是來自解放區、部隊和國民黨統治區從事革命文藝工作多年藝術家。任課教師先後有:王逸、嚴恭、謝鐵驪、陳懷愷、巴鴻、李露玲、肖龍、石聯星、唐遠之、耿西、許之喬、王震之、吳天、林藝等。當時在教學方面,開始學習已經介紹到中國來的蘇聯劇作及表演理論,並編寫了《演劇教程》等專業課教材。同時聘請了裴文中、金克木分別講授《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由王震之講授《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史東山和蔡楚生講授《電影特性》。此外,夏衍、周揚、馮雪峰、陳荒煤、於敏、俞平伯、丁玲、聶甘駕、孫家琇、艾青、老舍、盛家倫等著名文學藝術家,都來校進行專題講授。
表演藝術研究所時期,專業教師雖不多,教學計劃也比較單一,然而講授的課程卻涵蓋了文學、藝術的各個方面,學生接受的知識面很廣闊。這一時期,無專門教學設備,條件簡陋,練功就在四合院內磚地上,影片觀摩要到電影院去買票。教室、宿舍冬天都是燒煤球爐子。學生實行供給制,條件雖艱苦,學風卻是團結、緊張、活潑、嚴肅。
1951年秋,演員一、二班、編劇班先後赴湖北漢陽參加土地改革6-8個月。之後,編劇班又深人石景山鋼鐵廠參加車間工會工作和石鋼工人共同生活了三個月。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以孫明經教授為首的南京金陵大學電影播音專修科、以陳河聲教授為首的蘇南文化教育學院電化教育專修科、以錢家駿、范敬祥教授為首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動畫專修科的師生連同三校的教學設備,調來電影學校。至此,電影學校成為具有藝術系科和技術系科的綜合學校。它標志著中國電影教育事業邁上了一個新台階。與此同時,學校遷入北京新街口豁口外皇姑墳新建的校舍。新校舍佔地3.3公頃,建築面積6900)平方米,其中排練廳300平方米、劇場(演出、放映1800平方米,教室、實驗室600平方米,另在校址南邊設置的簡易操場15000平方米。
院系調整後,1952年電影學校參加了全國高校統一招生,開辦了新聞攝影專修科、洗印專修科及蘇州美專轉來的動畫專修科三個兩年制的大專班,洗印專修科除大專班外,同時招收了洗印中專班;為發展民族地區的電影放映工作,舉辦了民族地區放映師資訓練班。直到1954年,又先後舉辦了新聞攝影幹部訓練班、第一期放映師資訓練班、俄文專修班等在職幹部培訓班。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改名為北京電影學校。
1953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199次政務會議上做出決定。「……電影局應積極准備條件,爭取四至五年內創辦電影藝術學院,培養電影人才,首先是編劇、導演、演員……」。在電影事業管理局制定的電影事業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列有在北京電影學校的基礎上建立北京電影學院的規劃。文化部並根據政務院的決定為解決建院後的師資需要,一方面派一批留學生去蘇聯和民主德國等地學習電影編劇、電影攝影、電影美術及電影工程;組織專人到蘇聯考察電影教育;同時聘請蘇聯電影教育專家來校講學培養師資。1955年11月由蘇聯專家B·伊萬諾夫、B·卡贊斯基、A·西蒙諾夫、B·安東年柯主持授課,以培養師資為重點舉辦了導演、演員、攝影、製片四個專修班,學員都是來自各電影製片廠具有相當實踐經歷的創作和製作部門的在職幹部,學制二年。學校同時配備了一部分師資力量協助蘇聯專家工作並隨班學習。
蘇聯專家在專修班的講授中,除了理論講授外,更重視課間影片作業的實習,學校為此在原來演出科的基礎上建立了實習辦公室,增添了影片實習設備和教學輔助力量。四個專修班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先後拍攝了《小白旗的風波》、《眾叛親離》等九個聯合作業影片片斷,演員專修班又排演了舞台劇《仇敵》和《第十二夜》。周恩來總理親臨觀看了《第十二夜》的演出,並接見蘇聯專家與學員,對專家的教學和學員的學習成績給予了肯定和鼓勵。
1955年7月,北京電影學院籌建小組「關於籌建北京電影學院工作的報告」,經文化部上報政務院。周恩來總理於7月24日親自批示給高等教育部並由綜合教育司於8月4日正式列人計劃。
從表演藝術研究所第一個演員班到專修班這一電影教育的初建的歷史階段,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急需與發展輸送了576名名專業的畢業生。這其中,如:酈子柏、印質明、趙聯、龐學勤、李孟堯、孫羽、張天民、林汝為、林農、王炎、於彥夫、董克娜、楊靜、於洋、張桂蘭。李文化、魏鐸、沈傑、常彥、阿達等一大批知名的藝術家以及汪流、余倩、劉國典、孔祥竺、韋彰等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
1956年6月1日,國務院批准北京電影學校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任命電影事業管理局局長王闌西兼院長,建院後,校址設在新街口外大街的小西天。專業學系設置為電影導演系、電影演員系、電影攝影系和放映師范專修科。同時參加了全國統一招生。三個本科系(四年制)還要進行專業考試(含初試和復試),招收了86名學生。他們正是新中國電影隊伍中的第一批本科大學生。放映師范專修科招收了29名大專科學生。三個系的課程設置分: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講座課。在共同課方面又分:政治課、文藝史論課、外語、體育課。教材、劇目、參考書目等方面雖也有中國民族藝術教育傳統的內容,但教學計劃的框架基本上採取的是蘇聯電影教育體系。 1958年8月,文化部批准建立北京電影學院實驗電影製片廠。
1959年,增設了電影美術系,本科五年制。並進行了招生。
1960年,文化部決定新成立的北京電影工程學院的電聲、化工、機械三個專業班的新生及教工全部轉人電影學院,建立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工程系。
1961年,建立電影文學系,由文化部文化學院轉來二年級15名學生學習電影編劇和電影藝術理論,於九月初開學。
1963年,上海電影專科學校撤消後,美術系在校學生轉入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美術系(美61屆)繼續學習。
從1960年到1965年,由實驗電影製片廠組織的本科生各屆畢業班攝制的聯合畢業作業,短故事片20部、71本,紀錄片多部。其中《穿山巨龍》、《大木匠》、《父子倆》三部短故事片、《高爐電花》、《裝卸之歌》二部紀錄片曾在中國國內發行上映。
這一時期,教學對象主流是本科系各專業,但仍堅持著為電影事業發展的需要培養在職幹部。1959年曾建立過短訓部,為各電影製片廠培訓了「新聞編導」、「新聞攝影」、「錄音」、「洗印」四個專業的學員273名;這一年還舉辦了表演師資進修班,聘請蘇聯表演藝術家尼·潘可娃來校任教,1960年8月表演師資進修班結業,演出了蘇聯話劇《樂觀的悲劇》。攝影系舉辦了「電視攝影幹部短訓班」、「科教電影攝影短訓班」,導演系舉辦了「科教影片導演進修班」,工程系舉辦了「放映師范專修班」。作為教學改革的一項措施,1960年表演系試招收了一屆初中畢業生的六年一貫制的兩個教學班。
從1960年開始,學院攝影系先後接受了越南、柬埔寨、阿爾及利亞、印度尼西亞派來的學習電影攝影的留學生,導演系也接受了阿爾及利亞的留學生。
1959年3月,北京電影學院接受中共北京市委的委託,由學院實驗電影製片廠攝制定期的新聞雜志片《北京新聞》,以反映北京市各條戰線的建設、發展的新成就和新人新事,每月兩期。與此同時,還攝制了《建設密雲水庫》及北京工業、北京農業等方面的大型紀錄片多部。
《北京新聞》於1960年被評為北京市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到1962年秋共發行了63期,由於電影膠片進口銳減,市委決定暫停攝制。
六十年代初期,課程設置加強了史論課的建設,增設了《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藝術概論》,制定了《學生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
196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電影教育完全陷於癱瘓。1970年5月,全體教職工下放部隊農場勞動,接著又把全部校舍房屋、設備、影片資料、圖書移交出去,電影學院被掃地出門。
這一時期,電影學校在壓力下先後招收了「工農兵學員」的大專、中專、進修班等22個專業班。
「四人幫」被粉碎後,1977年經國務院批准又恢復了原建制北京電影學院。
文化部為迅速重建北京電影學院,1978年3月建立了由副部長王闌西任組長,盧夢、 鍾敬之、申伸任副組長的領導小組,撥亂反正,恢復了導演、表演、攝影、美術、錄音五個系本科的招生,文學系先以舉辦進修班主逐步恢復本科招生。舉辦表演師資進修班,各系並舉辦幹部專修班。為給民族地區 培養電影幹部,1981年招收了新疆、內蒙地區少數民族學生的表演、攝影、美術、錄音四個專業的本科班。 1982年7月,羅光達、周傳基以觀察員身份赴澳大利亞參加 CILECT(國際電影、電視高等院校聯絡中心)會議之後,學院先後派出考察團考察了東、西方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電影電視教育的現狀。
繼學院學術委員會恢復、創辦《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之後,建立了電影理論研究室,並先後組織了一系列有關電影美學、中國電影民族化的道路、中國優秀影片的創作實踐、電影與電視等專題研討會。教師們先後在《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及報刊、雜志上發表了有影響的論文300餘篇。各專業教師先後完成的理論專著有70餘種,其中《攝影曝光控制》、《攝影鏡頭的性能與選擇》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國家一級),《元美學》、《色彩學基礎與銀幕色彩》獲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教材一等獎。1987年-1992年間獲國家及部級優秀教材獎共9種。
在史論課的建設方面,重建了7個國家的「電影研究」課程以及35門選修課程。
實行「學年學分制」、「二·四制」(按本科招生,兩年後根據學分成績,少數學生按大專畢業,其餘繼續學習)並在1985年級6個專業的新生班試行。
畢業生在教師指導的畢業演出中,其畢業作業《中彩》、《童年往事》、《隨風而去》分別獲得國際大學生奧斯卡電影節獎和東京國際大學生電影節的特別導演獎等。
北京電影學院於1984年被吸收為CILECT的會員學校,並於1988年被選為理事學校。1991年6月6日,受CILECT的委託,由學院主持召開了「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電影、電視培訓研討會」,出席會議的有亞太地區22個國家和地區的35個高等影、視院校代表。
1984年,電影學院受權招收碩士研究生,並逐年擴展研究方向和擴大招生人數。此後又同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研究方向為電影歷史和電影理論的碩士研究生教學班。
1989年,建立了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培訓中心,
1991年5月,學院制定了《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發展規劃綱要》。
1992年,學院決定建立「金燭獎」、「北京電影學院獎」,前者為獎勵在校工作成績突出的教師和職工;後者則為表彰學院師生及歷屆校友在電影創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電影作品而設立的榮譽獎,以弘揚電影教育並推進中國電影藝術的提高。獎項分大獎、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美術、錄音獎七項,1993年5月5日,舉行了首屆「北京電影學院學院獎」、「金燭獎」頒獎大會,獲獎作品及作者名單以金字鐫嵌在校園的金字塔碑上。
1993、1994年,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合作建立了跨校雙學位學制班。從1994年開始並擴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計劃。
1995年,與中國攝影家學會合作辦學,成立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另外北京電影學院董事會也成立了。
2013年3月,教育部、北京市、國家廣電總局簽約共建北京電影學院,根據共建協議,北京電影學院還將在通州區建設佔地面積500畝的新校區,建成後可保障6000名學生在校學習,將比目前的學生培養規模增加一倍多。
2015年,北京電影學院舉行建校65周年慶典活動; 中信國安投資有限公司與北京電影學院簽署了關於聯合辦學的戰略合作協議,北京電影學院相關專業的二級學院將陸續遷址到位於河北香河的中信國安第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