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好萊塢電影的幀頻標準是多少
眾所周知,電視熒光屏上的掃描頻率(即幀頻)有30Hz(美國、日本等,幀頻為30fps的稱為NTFS制式)和25Hz(西歐、中國等,幀頻為25fps的稱為PAL制式)兩種,即電視每秒鍾可傳送30幀或25幀圖像,30Hz和25Hz分別與相應國家電源的頻率一致。電影每秒鍾放映24個畫格,這意味著每秒傳送24幅圖像,與電視的幀頻24Hz意義相同。電影和電視確定幀頻的共同原則是為了使人們在銀幕上或熒屏上能看到動作連續的活動圖像,這要求幀頻在24Hz以上(呵呵呵呵.........)
⑵ 攝影50赫茲和60赫茲光頻的區別
攝影50赫茲和60赫茲光頻區別為:視頻制式凳好不同、攝影頻率不同、負載交流電壓不同。
一、視頻制式不同盯洞
1、50赫茲:攝影50赫茲得到的視頻制式是PAL制。
2、60赫茲:攝影60赫茲得到的視棗則鉛頻制式是NTSC制。
二、攝影頻率不同
1、50赫茲:拍攝同一物體,由於50赫茲的攝影頻率較低,導致畫面比60赫茲更模糊。
2、60赫茲:拍攝同一物體,由於60赫茲的攝影頻率較高,導致畫面比50赫茲更清晰。
三、負載交流電壓不同
1、50赫茲:達到50赫茲的攝影頻率,所需的負載交流電壓更低,能耗更少。
2、60赫茲:達到60赫茲的攝影頻率,所需的負載交流電壓更高,能耗更多。
⑶ 電影院放的電影的解析度是多少
普通電影院的解析度就是2K。
國內目前4K高清電影院非常少,只有幾個大型城市的電影院才具備這樣的配置。
所謂的4K解析度是什麼的,它是指擁有4096×2160(寬×高)像素解析度的數字電影,即水平方向有4096個像素,垂直方向有2160個像素,其總像素超過了800萬,是2K數字電影和高清電視解析度的4倍。
解析度可以從顯示解析度與圖像解析度兩個方向來分類。
解析度決定了點陣圖圖像細節的精細程度。
通常情況下,圖像的解析度越高,所包含的像素就越多,圖像就越清晰,印刷的質量也就越好。同時,它也會增加文件佔用的存儲空間。
⑷ 一般單反相機拍的錄像 多少幀數就夠用了
25幀夠用。
一般單反數碼相機都支持30幀錄像,普通電影播放是24幀/秒,國產視頻是25幀/秒,如果需要拍攝高速運動的物體運動軌跡,當然幀數越高越好。
幀主要是針對攝像來的,幀數越高拍出來的動態越連貫也就越清晰。當然,每秒幀數越多,錄制下來的文件就越大,圖象清晰度越高,請准備好大容量存貯卡,或者根據拍攝的長度。內容適當調節!
(4)拍電影用多少頻率擴展閱讀
如果拍攝場景中有熒光燈、汞燈、電視機或電腦顯示器,在視頻中可能就會閃爍,這是由於電流的起伏造成的,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
1、先查看一下相機有沒有閃爍修復功能(比如尼康D5100的設定菜單就有「閃爍消減」選項)。可以在此選項下選擇不同的頻率,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2、也可以通過調節快門速度來解決閃爍問題。比如,美國的電流頻率是60Hz,因此要用1/60s的快門速度來拍攝(或者把1/60s除以整數,比如1/120s、1/180s等)。
⑸ 標清視頻一般每秒幾幀,高清的呢
首先清晰度與視頻的幀頻沒什麼關系,幀頻隻影響到視頻的流暢性!大陸地區一般用pal制。
高清
720P 1280X720
1080P(全高清) 1920X1080
他裡面還又分D1 D2 D3...
標清
720X576 PAL制
720X480 NTSC制
(至於普清一般是指標清,當然現在高清的解析度還不是最高的,現在都高的都用K來計算 2K 2048X1556 4K 4096X3112)
PAL 國內電視式制 每秒25幀 NTSC每秒30幀
所以一般在網上觀看的視頻幀頻沒有多少要求,好像一般錄像軟體默認是15幀/秒,我一般用25幀/秒,(電影一般是24幀/秒或30(不是整數)幀/秒,大陸電視25幀/秒):)
⑹ 電影一秒拍24張,那換成頻率單位是24HZ還是12HZ還是48HZ
電影一秒拍24幅。為避免閃爍,在放映時每一幅中間均被遮擋一次,變為48禎。放映時的禎頻為48禎/秒,而攝影機拍攝時禎頻為24禎/秒。
⑺ 為什麼電影要從每秒24幀走向48幀
2012年上映的《霍比特人》(The Hobbit),這段採用每秒48幀畫面頻率拍攝的電影片段預示著電影技術的又一次技術突破,但展會中觀眾爭議很多,媒體反映平淡的反差結果令人頗感意外。
即便如此,它仍然傳達出一個信息——高幀率電影正在登上舞台;同時還有這樣一個事實——越來越多的影院已具備播放每秒48幀及以上的高幀率電影的能力,越來越多的影片也在進入高幀率的陣營。在 《霍比特人》片斷亮相之後,面對各路輿論的壓力,導演彼得·傑克遜表現得和小強一樣堅強。他回應道:「沒有人會停下前進的腳步,科技也將持續經歷變革。」
在技術領域,當然是越多越好越快越棒,沒有人會去抱怨什麼東西太先進了。一些觀看了《霍比特人》片段的觀影者表示,影片太真實了。這段每秒48幀的影片把屏幕里的世界變得栩栩如生,讓人難以分辨出何為虛幻何為真實。
但也有一部分觀眾表示對之前每秒24幀的電影表示懷念,他們說自己已經習慣了看那種相對模糊的圖像了。80多年來,電影藝術一直被稱為「24格的真理」,而我們的電視則採用了每秒30幀的畫面頻率,大家對這種低幀率的畫面已經產生了習慣。
3D技術是推動高幀率電影發展的驅動力之一。詹姆斯·卡梅隆日前出席CinemaCon電影產業博覽會時也發言表示,採用每秒48幀或者60幀畫面的方式拍攝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於3D技術,製造出更加真實更加完美的影像效果,在真正意義上給觀眾提供一種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
因為如果影片是以每秒48幀拍攝的,在放映時觀眾只要帶上特定的眼鏡,影院可以把每秒48幀的影片分為左右眼每秒各24幀來進行3D播放。我們都知道詹姆斯·卡梅隆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泰坦尼克號(Titanic)拿出來改編為3D版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和彼得·傑克遜都是搶用新技術改編電影的領軍人物。
說起優點,每秒48幀畫面頻率的影片能極好地表達慢動作鏡頭,因為你即使把電影放映速度減慢一半,它仍然能達到每秒24幀的電影放映水平。正因如此,在拍攝每秒24幀的電影時如果需要表現慢動作,也可以把相應的部分拍攝為每秒48幀。除卻能夠優異地表現慢動作之外,高幀率電影還具備許多優點。以往的每秒24幀電影看起來也許還行,但事實上其每一幀都會有模糊(blur),尤其是在快速運動的鏡頭中。
如果電影鏡頭快速搖移,圖像就會有抖動(judder)或者頻閃(strobe)。」而每秒48幀就可以擺脫這些問題,使得動作場景更加得流暢逼真。對於看慣了每秒24幀電影的觀眾而言,這樣的改良也許意義不大。但對那些才剛剛開始看電影的人來說,每秒48幀的高幀率電影必然具備更大的吸引力,他們將無法再接受每秒24幀電影中抖動的搖鏡頭和模糊的畫面感。正如彩色電影出現之後,許多經典的黑白電影被重新製作為彩色版本。我們可以預測在將來,許多老電影將被改良製作為每秒48幀版本。
⑻ 電影院的數字電影解析度和幀數是多少
解析度常為4096×2160、2048x108;幀數為25幀。
具體介紹如下:
1、解析度:數字影院的清晰度標准從高到低分為4K、2K、1.3K、0.8K。4096×2160(寬×高)像素解析度的數字電影,2K數字電影的解析度是2048x108。
2、幀數:數字電影是由一序列靜止畫面組成的,這些靜止的畫面稱為幀。我國採用的是電視標准PAL制,它規定視頻每秒25幀(隔行掃描方式),每幀625個掃描行。
(8)拍電影用多少頻率擴展閱讀:
數字電影的優勢
1、技術優勢:數字電影避免出現膠片因光源照射導致的老化、褪色,確保影片永遠光亮如新。
2、發行優勢:數字電影節目的發行不再需要洗印大量的膠片,既節約發行成本又有利於環境保護。
3、放映優勢:數字傳輸技術的保障,使整部電影在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損失。
4、增值優勢:改變了影院膠片放映的單一模式,使之向實時、多功能、多渠道、多方位的經營模式轉變。
⑼ 目前電影畫面的幀速率為
24fps。
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電影放映的標準是每秒24幀,每秒24次遮擋,刷新率是每秒48次,這里的幀是圖片,電影每秒顯示24張圖片,達到動畫效果,研究表明,人眼的極限是每秒55幀,研究表明每秒60幀以上可以顯著改善觀眾的觀看體驗,每秒120幀是每秒24幀的五倍,目前,絕大多數電影的製作和放映頻率為每秒24幀,這種拍攝和投影標准已經持續了近一個世紀,這與人眼的視覺持久性有關。
電影畫面是指不間斷的通過攝影機拍攝下來的靜止或運動的對象,能表達一定涵義,並能與上下鏡頭畫面進行組接的有可視影象的一段膠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