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如何理電影心之全蝕

如何理電影心之全蝕

發布時間:2023-02-06 14:09:32

① 《心之全蝕》:縱然黑夜孤寂 白晝如焚

「我永恆的靈魂

注視著你的心

縱然黑夜孤寂

白晝如焚。」

大抵詩人都是孤獨的。他們內心的情感如太陽般熾熱有力,靈魂卻如黑夜般孤寂冷寥。他們永遠走在時代的最前端,他們是叛逆者,獨行者,更代表著先知和未來。

蘭波,法國19世紀最為著名的詩人。他是光與暗的結合體,身上似乎永遠有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這股力量讓他毫不遲疑地踏碎一切舊式法則,並給了他一直向前的動力。往前,一直往前,流浪,流浪,直到永恆。

一、自由與詩歌

金發少年雙手插兜,步調散漫,叼著煙斗,英俊的面孔囂張又孤傲。他看起來冷漠又熱情,周圍的高樓建築引不起他絲毫興趣;但卻會將兜里為數不多的硬幣拿給街邊乞丐。

「狗是自由的生物。」與魏爾倫的初次見面便是以狗叫開場,看到對方愣住,便毫不在意地聳聳肩離開了。其實不難發現,「狗」這個意象在電影中或隱或現地出現了好幾次。而在蘭波的眼中,狗代表著自由,所以他才會打碎瓷器狗,調皮惡作劇的時候也學狗叫,甚至在他與魏爾倫旅居鄉間的時候,他也毫不顧忌地模仿狗,在地上爬來滾去。自由啊自由,始終貫穿其靈魂和生命。他不會為了任何事情停留,終其一生,都在漂泊,流浪。

「I want to be everyone.」在他看來,詩歌是自由的最高體現。詩歌是對世間萬物最純真本質的體驗,必須無限地接近萬物,你才能感其所感,想其所想,才能對它們做最本質的描繪。他討厭在別人面前談論自己的詩,詩是屬於本我的,旁人無權說三道四;他討厭一群學究教授聚在一起故作姿態,讀那些矯情偽飾得令人作嘔的詩歌。這樣的詩,有甚於無。

孩童的身體里一半是純真,一半是惡魔。這兩種極端情緒恰好是本我的體現。開心了會歡呼雀躍,不開心了則垂頭喪氣頹廢不已,這都是自然表現。及至成年,反倒多了些克制,喜怒不形於色才是立身處世之道。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蘭波無疑是個沒長大的孩童。說話耿直毫無顧忌,經常把對方懟得毫無還嘴之力。什麼禮貌、剋制,都是他媽的放屁。喜歡與否全憑本心,開心時的微笑像天使一樣純真可愛,生氣時的舉動則歇斯底里,活脫脫一個惡魔。

於他而言,一群地位卓越的學究詩人甚至不如伊莎貝拉的一個甜甜的笑容。他會有在常人看來不切實際甚至幾近瘋狂的想法和行為。枕著手臂,看看天空,想要去追逐太陽,太陽是光明,是希望,更是永恆。全身心地融入自然,欣賞一切,午後溫柔的陽光,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都是這世間最美妙的事情。

二、純粹與愛情

「愛情並不是血緣與義務的捆綁,它意味著重新建構。」

舍棄世俗的羈絆,遵從內心的本我,這才是真正的愛情。蘭波無疑是個純粹的感情追求者,他與魏爾倫之間的分分離離恰恰體現了後者的世俗。於魏爾倫而言,美麗的妻子,金錢,社會地位都很重要,而愛情他又舍不下,想著魚與熊掌兼得,卻最終一無所有。蘭波給他帶來了全新的愛和自由。這個少年的確有種神奇的能力,他能改變生活,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

魏爾倫認為愛有身體和靈魂之分。前者有限,後者永恆,因此他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前者身上。這大概也是他永遠將蘭波排在最後的原因。兩人在西班牙的那段日子,他想去參軍,一邊又瘋狂給妻子寫信請求原諒,甚至想到了自殺,卻沒有想到要跟蘭波一起繼續流浪下去。少年心灰意冷,終於決意離開魏爾倫。

在子彈穿透手掌的那一刻,也是與過去決裂的那一刻。他收拾行李回法國,完成《地獄一季》,並自費出版。這是他以前最不屑做的事,現在卻籍此與過去告別。蘭波看似放浪不羈,但卻奇跡般地對愛情忠貞不渝。撲在桌上嚎啕大哭的那個瞬間,真是傷透了心。

自此,他再也沒有用他引以為傲的天賦寫過一首詩。但這並沒有關系,在我心中,他依然是個詩人,一個流浪者。「往者不可諫,來者尤可追。」既然一無所有,那麼就去追逐太陽和永恆吧,這是內心更加珍之重之的事情。

「Eternity.」

「it's the sun mingled with the sea.」

② 這是萊昂納多的那部電影

③ 《心之全蝕》:這人間如此殘破,如同魏爾倫與蘭波

《地獄一季》中寫到:我的生命不過是溫柔的瘋狂,眼裡一片海,我卻不肯藍。

因為這本詩集,去看了講述法國詩人蘭波生平的傳記電影《心之全蝕》,又譯為《全蝕狂愛》。

實話說,這樣旖旎艷俗的電影名著實沒有令人看下去的慾望,但是,飾演蘭波的演員是當時年僅21歲的萊昂納多,顏值自不必說,小李子的確詮釋得很到位,將天才蘭波的本質刻畫得入木三分,如同熱帶雨林瘋長的植物般肆意妄為,瘋狂卻又充滿柔情的生命。

讓·尼古拉·阿蒂爾·蘭波,1854年生於法國夏爾維勒,身上有著浪漫的法蘭西血統,是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詩人之一。早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超現實主義詩歌的鼻祖。然而世人冠以的這種種頭銜,蘭波本人並不領情接受。

蘭波的人生如同他的寫作,充滿痛苦和壓抑。他的文字敏感又疼痛,絢爛又詭譎,帶著濃重的頹廢質感,所描繪的介像充滿幻覺,介於象徵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之間,有太多的隱喻和超前。

蘭波本身也是人間罕見的天才美少年,周身籠罩著純潔的光暈,深不可測的眼睛裡彷彿注入了一片海洋,碧藍眼眸里又藏著大海的秘密。

正如魏爾倫第一次見到他時腦海里浮現的是:他還只是一個孩子,彷彿什麼都不懂。他像一個精靈,意氣風發,純良自由。

鮑勃·迪倫在他的歌曲《You're gonna make me lonesome when you go》里唱道:「這人間如此殘破,如同魏爾倫與蘭波」。這只是一個中肯的評價,正如蘭波的一生。

1871年9月,17歲的蘭波給剛結婚的26歲的魏爾倫寄去自己寫的《醉舟》,很快得到了魏爾倫的賞識和回應,他手執魏爾倫的書信前往巴黎。

隨後的日子裡他們漸漸形影不離,無所不談,追逐創作的靈感,唾棄世俗無才的詩人,為巴黎公社的失敗舉杯痛哭,他們成了深入靈魂的至交。

當我順著無情河水順流而下,

我感到纖夫已不再控制我的航向。

吵吵嚷嚷的紅種人把他們捉去,

剝光了當靶子,釘在五彩樁上。

所有這些水手的命運,我不管它,

我只裝運佛蘭芒小麥、英國棉花。

當纖夫們的哭叫和喧鬧消散,

河水讓我隨意漂流,無牽無掛。

我跑了一冬,不理會潮水洶涌

比不經心的孩子們還要冒失

我狂奔啊!連那些流動的島嶼

都沒有遇過這般激越的震盪。

風暴祝福我在大海上蘇醒,

我舞蹈著,比瓶塞子還輕,

在海浪——死者永恆的搖床上

一連十夜,絕不留戀信號燈的傻眼睛。

綠水滲透了我的杉木船殼,

清甜賽過孩子貪吃的酸蘋果,

洗去了藍的酒跡和嘔吐的污跡,

沖掉了我的鐵錨、我的舵。

從此,我就沉浸於大海的詩

海呀,泡滿了星星,猶如乳汁;

吞噬藍色的地平線,有時,蒼白然而安逸,

一具沉思的屍體逐波而飄過,

這一片青藍和荒誕、以及白日之火

輝映下的緩慢節奏,轉眼被染了色

橙紅的愛的霉斑在發酵、在發苦,

比酒精更強烈,比豎琴更遼闊。

我熟悉在電光下開裂的天空,

狂浪、激流、龍卷風;我熟悉黃昏

和象一群白鴿般振奮的黎明,

我還見過人們只能幻想的奇景!

我見過夕陽,被神秘的恐怖染黑,

閃耀著長長的紫色的凝輝,

照著海浪向遠方滾去的微顫,

象照著古代戲劇里的合唱隊!

我夢見綠的夜,在眩目的白雪中

一個吻緩緩地漲上大海的眼睛,

聞所未聞的液汁的循環,

磷光歌唱家的黃與藍的覺醒!

我曾一連幾個月把長浪追趕,

它沖擊礁石,恰象瘋狂的牛圈,

怎能設想瑪麗亞們光明的腳

能馴服這哮喘的海洋的嘴臉!

我撞上了不可思議的佛洛里達,

那兒豹長著人皮,豹眼混雜於奇花,

那兒虹霓綳得緊緊,象根根韁繩

套著海平面下海藍色的群馬!

我見過發酵的沼澤,那捕魚簍,

蘆葦叢中沉睡著腐爛的巨獸;

風平浪靜中驟然大水傾瀉,

一片遠景象瀑布般注入渦流!

我見過冰川、銀太陽、火炭的天色,

珍珠浪、棕色的海底的擱淺險惡莫測,

那兒扭曲的樹皮發出黑色的香味,

從樹上落下被臭蟲嚙咬的巨蛇!

我真想給孩子們看看碧浪中的劍魚,

那些金燦燦的魚,會唱歌的魚;

花的泡沫祝福我無錨而漂流,

語言難以形容的清風為我添翼。

大海環球各帶的疲勞的受難者 ,

常用它的嗚咽溫柔地搖我入夢,

它向我舉起暗的花束,透著黃的孔,

我就象女性似的跪下,靜止不動。

象一座浮島滿載金黃眼珠的鳥,

我搖晃折腰船鳥糞、一船喧鬧。

我航行,而從我水中的纜繩間,

浮屍們常倒退著漂進來小睡一覺!

我是失蹤的船,纏在大海的青絲里,

還是被風卷上飛鳥達不到的太虛?

不論鐵甲艦或漢薩同盟的帆船,

休想把我海水灌醉的骨架釣起。

我只有盪漾,冒著煙,讓紫霧導航,

我鑽破淡紅色的天牆,這牆上,

長著太陽的苔蘚、穹蒼的涕淚,

這對於真正的詩人是精美的果醬。

我賓士,滿身披著電光的月牙,

護送我這瘋木板的是黑壓壓的海馬;

當七月用棍棒把青天打垮,

一個個灼熱的漏斗在空中掛!

我全身哆嗦,遠隔百里就能聽得

那發情的河馬、咆哮的漩渦,

我永遠紡織那靜止的蔚藍,

我懷念著歐羅巴古老的城垛!

我見過星星的群島!在那裡,

狂亂的天門向航行者開啟:

「你是否就睡在這無底深夜裡

啊,百萬金鳥?啊,未來的活力?」

可是我不再哭了!晨光如此可哀,

整個太陽都苦,整個月亮都壞。

辛辣的愛使我充滿醉的昏沉,

啊,願我龍骨斷裂!願我葬身大海!

如果我想望歐洲的水,我只想望 ,

馬路上黑而冷的小水潭,到傍晚,

一個滿心悲傷的小孩蹲在水邊,

放一隻脆弱得象蝴蝶般的小船。

波浪啊,我浸透了你的頹喪疲憊,

再不能把運棉輪船的航跡追隨,

從此不在傲慢的彩色旗下穿行,

也不在躉船可怕的眼睛下劃水!

● 蘭波作品《醉舟》

蘭波的內心是一個我們無法企及的世界,這個世界橫跨千年的時光,涵蓋著人類能夠到達或者不能到達的,存在或者不能存在的地方。這里散發的迷離的味道正紛紛揚揚,海水灌醉骨架,苔蘚上長著太陽,發情的河馬躲在歐羅巴古老的城垛中,馬路上的小水窪也能住滿月光。

在《心之全蝕》中,魏爾倫的軟弱糾結,與蘭波的決絕乾脆形成鮮明對比。

魏爾倫資助蘭波的生活,蘭波為魏爾倫擦亮生命的靈感。愛會輕而易舉點燃人的激情與詩性,一向保守的魏爾倫也會瘋狂,得知蘭波出走,不顧一切沖進黑夜的雨中。

自此,人和詩都被疾風吹亂。他們既照亮彼此,也幾乎毀掉彼此。如同浮士德把靈魂出賣給魔鬼,雖然代價慘重,卻充滿魅惑。

1891年11月,冬天來了,春天還很遙遠。與魏爾倫分道揚鑣的蘭波不再有足夠多時間去等待下一個春天的到來。

這樣的蘭波苦澀、諷刺,天馬行空。在17歲的年紀一遇見魏爾倫,就立即陷入了這段情感之中,他們互相依靠,又互相咒罵,互相傷害,直到魏爾倫因為難以忍受蘭波的離開而按下扳機,將子彈射入蘭波的右手,這段持續兩年的駭俗之戀終於結束。

一個鋃鐺入獄,另外一個消失無蹤,蘭波回到了小鎮,獨自一人寫下《地獄一季》,以獻給曾經的愛人。至此,蘭波的詩人生涯終結於19歲,這不可思議的後半生充滿了強烈的表演欲,不是深入到生活本身,而是經歷所有的人生,成為所有人。

蘭波最後一次見魏爾倫,再次問了之前的問題:你愛我的身體還是靈魂?魏爾倫仍然還是同樣的回答:身體。

蘭波走了,決絕地自由地走了。再也沒有回頭。

魏爾倫的暮年有如日月全蝕,整個世界陷入孤獨的晦暗。

他對蘭波的記憶卻如太陽照耀,永不熄滅。在他的詩篇中,是蘭波給予的終其一生的收獲和倏然一槍的喪失。

猶記影片最後,老邁落魄的魏爾倫獨坐酒廊,再來兩杯苦艾酒,落在掌心的甜蜜一吻後是永恆的黯然心碎。蘭波隱沒在魏爾倫的幻覺中,宛如冰雪融化於火焰里。

「已經是秋天了。

是離開的季節。

走吧。

我需要太陽。

太陽會治癒我。」

④ 心之全蝕 這個詞什麼意思

出自美國電影(法國傳奇故事) 心之全蝕,也叫全蝕狂愛
是將柏拉圖式和佛洛依德式的愛情推向極致的意思,也就是說當你完全拋棄舍棄前者,而無所顧及的追求自由的時候(自戀、狂熱、不計後果、肉慾都是自由的極端表現),你自身的局限性就會把你自己的心全部吞噬,短暫的滿足後將是失落和萬劫不復。。
兩位主人公雖然是在一起,但是神形分離,走向了兩個極端

⑤ 這是萊昂納多那部電影

出自電影《心之全蝕》

⑥ 這是萊昂納多哪一部電影

《心之全蝕》

本片是關於兩位法國象徵派大詩人魏爾倫和蘭波的傳記片,內容大多都建立在真實的歷史記錄基礎上。

1871年,17歲的詩人蘭波(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Leonardo DiCaprio 飾)接受當時已是著名詩人魏爾蘭(大衛·休里斯 David Thewlis 飾)的邀請,去往巴黎。當時魏爾蘭已經結婚,妻子家境富有。但他偏偏對這個恃才傲物,舉止怪異,放浪不羈的蘭波,著迷不已。他因此而拋下妻子,與蘭波流浪到倫敦,同居在了一起,過著放縱不羈又貧困潦倒的生活。在瘋狂的兩年同居生活中,兩人相互追逐,彼此傷害,紛爭不斷。1873年,在最後一次爭執中,魏爾蘭開槍打傷了蘭波逮捕並被判入獄兩年。之後蘭波一人孤身返鄉,四處漂泊,經歷繁雜,甚至販賣軍火,最終37歲時病逝於非洲。

⑦ 關於電影心之全蝕

我去看了,最後一句是Eternity...it's the sun mingled with the sea(mingle:混合)

⑧ 心之全蝕為什麼不讓看

因為該影片違反了相關法律,已經下架了。

一、簡介

《心之全蝕》是由Capitol Films等公司出品,阿格涅絲卡·霍蘭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大衛·休里斯等主演的傳記電影。影片於1995年11月3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以19世紀的法國詩人蘭波和魏爾蘭的生活經歷為主要內容,講述了二人之間的故事。

二、劇情

1870年,年僅16歲的蘭波(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把自己寫的詩集寄給了法國象徵派詩人魏爾倫(大衛·休里斯飾)。魏爾倫在復信寫道:「我的詩人,到這里來吧。」

蘭波第一次離開了他的母親和家庭,從鄉下來到巴黎找魏爾倫。初次見面的蘭波粗俗、傲慢、自大,經常做出一些怪異的舉動。在一次詩歌朗誦會上,蘭波狠狠地奚落了詩人領袖艾卡,並把他追打到丑態百出。

魏爾倫哈哈大笑,卻不加阻止。在魏爾倫家中,蘭波甚至毫不客氣地侮辱他的岳丈,並且惡作劇地打碎了他老人家心愛的古董。魏爾倫也不加怪罪,反而更欣賞他的鋒芒畢露。對於魏爾倫來說,蘭波的出現煥發了他靈感的復生。

每次討論詩歌,蘭波的言談總是那樣的激進和前衛,魏爾倫很快被蘭波的才氣征服。兩人相識相知之際,漸漸形影不離,關系亦由彼此的相互欣賞發展到迸發另類的情感光芒。

兩個詩人就這樣結合了。魏爾倫離家出逃,和蘭波開始一段自由自在的旅行。他們到了野外嬉鬧,一起看落日的夕陽。第一次看到大海的蘭波異常激動,兩個人緊緊地抱在一起。

⑨ 縱然黑夜孤寂,白晝如焚——《心之全蝕》

1.

《洛麗塔》耳熟能詳的開頭這樣寫道:「洛麗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慾望之火,同時是我的罪惡,我的靈魂。」無比綺麗柔軟和充滿情感張力。

這部20多年前獲得了1995年第43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金貝殼導演獎的影片《心之全蝕》里,小李子彼時還是一個花季少年,還沒有拍讓他名聲大振的《泰坦尼克號》,但是那種藝術少年的脆弱和瘋狂,彷徨和狡猾,重建和破壞的特質,讓他將這種柔軟和張力表現得令人心折。

2.

電影的原型是19世紀法國著名詩人蘭波和他的情人魏爾倫之間的故事。

16歲的天才少年詩人蘭波將自己的詩作寄給了當時小有名氣的詩人魏爾倫。魏爾倫在詩人中應該是幸運兒,他和有錢的岳父一家住在一起,經常邀請一些當代詩人來他們的豪宅小聚。

蘭波接到了邀請。

作為一個有如此天才又出生貧苦,彼時依舊貧困的他自然是歡欣鼓舞的。但是他的歡欣有一個限度。借用一句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形容馬小軍他們幾個的話,「他們就是天然的人,沒有生出媚骨。」

更何況是驚才絕艷的蘭波。

他沒有配合魏爾倫妻子提出的為他們朗讀詩歌的要求,雖然「別的詩人都這么做」;他忍不住頑童式的惡作劇,將房間里值錢的小玩意一一破壞——他遭到了魏爾倫岳父的驅逐。

起初魏爾倫應該只是懊惱這樣被岳父一家駁了面子吧,他安排蘭波到附近的小旅館居住,但是後來,開始他越來越沉醉於蘭波的陪伴,他們最終成為了情人。

但是,這段不倫之戀中間還夾雜著魏爾倫的妻子。她盡了全力想帶他離開,到一個新的環境重新開始,可是在最後一刻,魏爾倫還是偷偷坐上了返程的火車。

可是,終於失去束縛的兩個人的日子並不美好。在一次醉酒中,魏爾倫開槍打傷了蘭波,再加上不倫的罪名,他被關押進了監獄。

兩年後待他出來,世界已經改變,妻子已經申請和他離婚,而天才少年詩人蘭波已經不再寫詩。

他的詩性仍在,只不過這一次的注意力在行走在人世本身。

蘭波去了世界的很多地方,在非洲待了10年,最後因為得不到及時的醫療救助失去一條腿,終年37歲。

3.

影片的畫面一直是唯美精緻,一直以暗色為主。

蘭波的語言如果不是故意的粗俗,就是在念自己當時開天闢地的作品,這些後來被認為開創了現代詩歌:

「我的生命不過是溫柔的瘋狂眼裡一片海 我卻不肯藍」

或者說出一些遠超出十幾歲少年頭腦的句子:「要麼不要傷害別人,否則就做得冷酷一點。不要用道歉去侮辱那些被你傷害的人。」

影片的配樂深沉,很多時候採用短促跳躍緊綳的弦樂,彷彿這樣才能致敬彼時那個年輕不羈的詩人,才能刻畫出他那顆永不停息的驛動的心。

一切都恰逢其時,一切都相得益彰,除了故事本身。

4.

魏爾倫的妻子自然是一個無辜的人。綺年玉貌,家資豐厚,嫁的是自己崇拜的心愛的人。本來一切都好,但是全部因為一個少年的到來打亂了陣腳。

她的做小伏低,她的一再忍讓,只不過讓她的丈夫更加的對她厭惡——他是寧願她恨他的,他借著酒勁燒她的頭發,只想看到她溫順裡面的七情,他不需要一個完美的聖女——一個只有愛而沒有恨的女人,要麼是心智不健全,要麼是不願打開心扉,作為藝術家的他對這兩種都不能容忍。

這是一個錯配的婚姻。他要的她未必不能給,但是她的教育,她的出身,她的為人,讓她做不了他要的瘋狂的情人——其實說到底還是那個少年的錯。

如果他只是一個美貌的少年倒也算了,魏爾倫的妻子同樣的美貌年輕,但是蘭波有魏爾倫一輩子苦苦追求卻無法企及的才情。他隨口一句吟誦就可以直擊他的心扉,他怎麼捨得讓他走?

魏爾倫為了他完全改變了生命的軌跡,拋妻棄子,半生潦倒,關進監獄,最後終於完全自由的兩個人,卻怎麼也愛不起來了。

畢竟那些潦倒的日子讓兩個人消磨的太多。大概是因為經濟困頓的人所有的精神支柱只是彼此的感情,能夠消耗的也只是彼此的感情而已。

尤其是蘭波。他拒絕所有工作,只想投入創作,他沒有計劃要去做誰的情人,他也不會、不願去做。

如果他當初寧願妥協,以他的聰明,和魏爾倫岳父一家虛於委蛇,也許他們不會淪落到那麼落魄的境地,但是,那也就不是他了——大概一個被自己才華折磨,又被生活的困苦折磨的詩人,才能做出那些劃時代的詩作。

其實整個故事裡最無辜的也許是魏爾倫。

他不算是一個多有才華的詩人,也不算是一個多麼完美的丈夫,但是命運的垂青,讓他娶了一個心儀他的頗有家世的淑女,原本一切都很美好——如果不是因為遇到了蘭波。

愛燃燒的時候兩個人都在天堂,愛熄滅的時候兩個人是彼此的煎熬,於是不惜去地獄借來火種,讓它繼續燃燒。

後來兩個人從語言到肉體的互相折磨讓人怵目驚心。

所以,到底這場愛戀究竟是來自天堂還是地獄,也許真的不由外人評說。

5.

根據真實記載,蘭波在16至19歲他和魏爾倫同居這段時間,創作生命力完全的被激發,他畢生最好的詩篇大多數完成在這個時候。

他後來游歷世界,將一腔才情致力於世俗定義的成功,也成績斐然。

關於後來魏爾倫的記載倒是不多了,只知道在蘭波死後,他致力於出版和整理蘭波生前的詩集。

每一次絢爛的燃燒之後,都會有一個寂靜的過程吧。當初有多絢麗,後來就會有多寂寞,命運有它奇妙的公平法則。

「我永恆的靈魂,注視著你的心,縱然黑夜孤寂,白晝如焚。」

⑩ 心之全蝕適合學生看嗎

心之全蝕不適合學生看。《全蝕狂愛》是一個美國電影,講述了以19世紀的法國詩人蘭波和魏爾蘭的生活經歷為主要內容,影片含義深,不好理解,所以心之全蝕不適合學生看。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電影心之全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哪些可以下載英語電影 瀏覽:246
好看的美國戰爭大片有哪些電影 瀏覽:569
電影打板abc怎麼讀 瀏覽:647
好看的電影催淚愛情推薦 瀏覽:696
超好看國產電影電影 瀏覽:188
一個電影院多少平方 瀏覽:856
左右分屏的3d電影怎麼看手機 瀏覽:180
u盤電影怎麼弄到電視上播放 瀏覽:368
近些年有哪些國產動畫電影 瀏覽:598
無錫汽車電影院門票多少錢一張 瀏覽:967
轉轉如何出售電影 瀏覽:76
手機看電影用什麼網站 瀏覽:998
電視怎麼播放u盤里的電影下載 瀏覽:269
瓊和什麼電影 瀏覽:584
電影武藏好看嗎 瀏覽:463
穿高跟鞋的男人什麼電影 瀏覽:923
怎麼播放百度網盤里的電影 瀏覽:939
媽媽服葯自盡爸爸不在家是什麼電影 瀏覽:972
哪種動物電影好看 瀏覽:209
快手電筒影特效怎麼弄的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