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好萊塢有這么多大片,但至今還沒有任何一部超過它
最近有一部電影叫做《賓虛》上映,也許你認為它只是一部普通的好萊塢大片,當然這樣理解也沒錯。
但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吧,不要把目光局限在單獨這一部電影上,而是把所有版本的《賓虛》合到一起,那麼很容易得到一個結論:這是好萊塢歷史上最偉大的大片,它就是大片的定義,它是「the 大片」。
好萊塢有一個傳統做法,每逢技術革新、電影表現力大幅提升的時代,就要重新回去拍一遍聖經題材,以及古希臘古羅馬的故事。二十年代、五十年代都集中了這么一批電影,比如《十誡》。
《十誡》(1956)
最近五年同樣如此,大量的史詩題材故事被再次搬上銀幕,新版《賓虛》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但《賓虛》仍然和其他那些宗教史詩故事不一樣,它擁有獨一無二的超然地位,這就要從頭說起了,因為它從小說,到舞台,到數個版本的電影,都寫下了各自的輝煌。
盧·華萊士
《賓虛》小說出版於1880年,當時默默無聞,過了幾年,突然爆發般流行,成為美國百年來第一暢銷書,用今天的話說,它就是一個大IP了,很多人想將這個故事改編成各種藝術形式。
最開始是舞台劇,不過要把如此宏大的故事題材搬上舞台並不容易,尤其是最後面的賽車高潮戲,令當時的舞台技術捉襟見肘,他們可不會像中國戲曲那樣以寫意的方式來表現千軍萬馬。
舞台劇版《賓虛》
再就是如何讓耶穌這個角色走向觀眾呢?那個年代的人們觀念中恐怕不能接受一個具體的人來扮演耶穌。聰明的工作人員想到辦法來解決這個困難,他們首先用一束光來代表耶穌,然後在舞台中央裝上一個大圓盤讓幾匹久經訓練的馬拉著車奔跑,也就略具意思了,只是馬畢竟不似人般聽話,也出現過米撒拉最後贏了賓虛的笑話。
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賓虛》的舞台劇在美國還是長演不衰,十多年間賺進幾千萬美元。
而《賓虛》第一次搬上銀幕徹底搞砸了,那是1907年,電影誕生不過12個年頭,各方面條件都還很不成熟,有人在沒有得到授權的情況下,拍了15分鍾的賽車場面,以當時的製作水平,自然不值一提。
下圖便是1907年版的《賓虛》。
是不是完全很糊看不清?看不清就對了,因為保存不佳,這部電影的原貌已經很難得知。
擁有版權的華萊士的兒子最初十分鄙夷電影這門市井雜耍,宣稱決不允許任何將之搬上銀幕的舉動,電影不配改編《賓虛》。事實證明了他的短見,當他在1915年親眼目睹《一個國家的誕生》中三K黨縱馬馳騁的場景後大為心動,改口同意出售《賓虛》的電影版權,後來幾個投資人合作購下《賓虛》,輾轉賣入剛剛合並的米高梅公司手中。
《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
為了開個好頭,米高梅自然不惜血本遠赴羅馬開工,恰逢義大利政局巨變,整個拍攝超時超支,不得已劇組回到洛杉磯重拍,前期大多數膠片報廢。
《賓虛》拍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取決於高潮部分的賽車場景,不得不說這個默片版在這方面非常成功,甚至可以說比三十多年後的新《賓虛》更強,原因只在於拍攝時為了提高真實性,所有駕車的特技演員都是在進行真正的競賽,勝者有獎,難怪分外刺激了。
《賓虛》(1925)
後來的1959版《賓虛》導演威廉·惠勒當時才23歲,他擔任了老版《賓虛》追車場景的助理導演——像他這樣的助理導演有60個之多!此版《賓虛》在各個方面都可以說開創了當時的紀錄,比如一場海戰,竟同時調用了48台攝影機,而最後的耗片比高達267:1!直到今天還保持著吉尼斯世界紀錄,真是無人能敵。
這部二十年代的影片一共耗資近400萬美元,創下默片時代的最高紀錄,影片1925年上映的票房成績雖不算特別高,但米高梅仍憑藉此史上第一無聲巨片步入了頂級製片廠的行列。
三十年後,好萊塢製片廠在新興電視業的競爭下普遍不景氣,影院紛紛倒閉,米高梅面臨新的危機,再次祭起《賓虛》這個法寶,企圖以無與倫比的巨片將觀眾拉回影院。
新版《賓虛》處處追求豪華壯觀,以1:2.76的縱橫比營造出空前的寬銀幕奇觀。威廉·惠勒選擇英國演員出演羅馬人,美國演員則飾演猶太人,臨時演員的人數也創史上最高紀錄。
《賓虛》(1959)
同1925年版同樣,拍攝在羅馬和加州兩地進行。這無疑為一次豪賭,所幸結果是贏,《賓虛》的成功無論在米高梅還是好萊塢此前的有聲片史上都是僅次於《亂世佳人》的成功,雪花花的銀子落入袋中自然不在話下,更在當年奧斯卡獎上攬獲12項提名,僅改編劇本一項旁落。
落空的原因並非實力不濟,而是劇本前後的版本太多,參與的人功勞大小、是否署名爭議太大,最後落款的編劇於是被認為無法代表這個劇本,方才落選。
《賓虛》(1959)
賓虛的藝術形象在美國深入人心,每年的復活節周末,很多家庭將觀看1959版電影作為保留節目。
2016年最新版的《賓虛》由俄羅斯著名導演提莫·貝克曼貝托夫執導,他的作品包括《守夜人》《守日人》《通緝令》《吸血鬼獵人林肯》等等,還監制了前不久在國內公映的《他是龍》。
提莫·貝克曼貝托夫
新版《賓虛》與時俱進地體現了新世紀的時代精神,為什麼這么說呢?它的主旋律不是斗爭而是和解,猶太人和羅馬人的和解,主人和奴隸的和解。這在當下族群分裂極其嚴重的西方世界,有對現實的考量。
《賓虛》(2016)
當然多數觀眾最關注的一定是最高潮的賽馬戲份。從場面上來說,賽馬其實比角鬥士斗獅斗虎更加刺激,幾十匹奔馬呼嘯而過,殺傷力更超過獅虎的尖爪和利齒。
《賓虛》(2016)
一定會有人認為影片的奔馬場面是在什麼製片廠的攝影棚里用電腦特效製作出來的,因為有些鏡頭實在太危險,怎麼能拍到呢?
但各種資料顯示,影片真沒有採用太多CGI鏡頭去塗抹那些賽馬場面。導演貝克曼貝托夫說,高潮戲的絕大部分鏡頭都是實拍的,他將之比作Nascar賽車中的亡命追逐。
這段賽馬戲在片中只有10分鍾長,不過實際上在義大利拍了45天之久,而在此之前演員已經訓練了三個月。
最刺激的是幾個翻車的鏡頭,騎手墜地後馬車從人身上碾過,還有相對而行的馬隊正面對撞,像一顆炸彈爆炸,以及主角被馬車拽著身體和地面平行地飛起來,如果不用數字特效的話,這肯定是最高難度級別的實拍特技了,因為你不僅要控制人,還要控制馬,這更難。
《賓虛》(2016)
看到影片結束時突然產生一個聯想,片中賓虛和米撒拉這對生死兄弟和仇敵,終於擁抱言和了,竟然讓我想到昨天剛看的希拉里和特朗普的第二次總統選舉辯論,彷彿看到了希拉里和特朗普擁抱在一起的場面,真是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暢銷全球40餘年最佳電影入門書 最新全彩插圖第12版更完美閱讀體驗 著名電影人焦雄屏增訂譯文
《認識電影》
全網最快最便宜的唯一渠道
讓我們重新從常識進入電影
Ⅱ 如何評價電影《賓虛》
《賓虛》只是依靠著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電影技術,就展現了不可思議的波瀾壯闊的布景和宏達雄偉的戰爭場面,讓人即使在今天看到依然忍不住拍手稱贊,其難得之處,自是不必多說。片中對基督教文化和羅馬文化融合過程的表現,稱得上渾然天成,也是這部之所以成為經典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Ⅲ 中世紀電影,主角開始是船上劃船的奴隸,後來一點點厲害了,跟人賽馬,敵人馬車輪子帶尖的 什麼電影
好萊塢史詩片
賓虛
Ⅳ 《猶大 賓虛》(又名《賓虛》)電影分析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古代羅馬軍隊入侵以色列國的時期。耶路撒冷新任總督奎忒斯抵達以色列,其部下、軍團司令官瑪瑟拉凱旋迴到故鄉,得意非凡。他遇見了兒時的夥伴--改信基督教的猶太王子賓虛,瑪瑟拉希望賓虛配合他治理此地,並要賓虛將那些猶太反叛者的名字告訴他,正義的賓虛嚴辭拒絕了,兩人成了冤家。 賓虛偷偷地愛上了販賣奴隸的商人的女兒埃絲特。一天,奎忒斯率領官吏巡市,賓虛的妹妹伊拉絲在自家的樓上觀看歡迎隊伍,無意中將屋頂上的瓦片碰落下去,正巧掉在總督的頭上。 於是瑪瑟拉下令將賓虛一家當做謀反者統統抓起來,賓虛被流放,而他的母親和妹妹則被罰做苦役。 在流放的途中,被毒打、炎熱、口渴和疲勞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賓虛,遇到了一個與他同樣年輕的、有著神奇的力量的年輕人,他不但救了賓虛的命,而且還給予他生存下去的信心和力量。賓虛被賣做奴隸,在兵艦上當了一名劃槳的水手。一次,兵艦遭到了海盜船的襲擊,在危難時刻賓虛救了艦隊司令官阿列斯的性命,並多次阻止了他的自殺。也許是賓虛特有的氣質、眼神以及不卑不亢的態度打動了阿列斯,他給了賓虛自由,並將他帶到羅馬,收為養子。 賓虛來到羅馬的競技場上,他英勇無比,成為了一名著名的角鬥士。後來他重返耶路撒冷時又和瑪瑟拉相遇了,瑪瑟拉十分妒忌他,提出要同他來個戰車競賽。在競賽那一天,兩人加鞭催馬,互相追趕,競爭場面十分殘酷,瑪瑟拉不時地暗害賓虛,而賓虛卻憑借著自己的沉著、堅定的意志力和高超的技藝戰勝了瑪瑟拉,瑪瑟拉被掀翻在地上,他的馬蹄和戰車從他自己的身上碾過…… 當賓虛得知自己的母親和妹妹得了麻風病,被送到了病人谷時,他趕去帶走了母親和妹妹,他的心中涌動著仇恨,不久以後他也患上了重病。女友埃絲特勸賓虛不要在仇恨中生活。賓虛在不經意間遇到了當年在流放途中救他一命的人,他正被釘在十字架上,原來他就是耶穌!賓虛舀了一些水去給耶穌喝,他在耶穌的臉上讀到的是"寬恕",他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復仇帶來的將是更多的仇殺與痛苦,於是他放棄了"流血"的念頭。 突然間天地黑暗、暴雨傾盆,耶穌的血從十字架上流下,奇跡發生了--賓虛和他的母親及妹妹的病竟然神奇般地好了,不幸的一家在信仰的陽光下終於團聚了,天主賜給了他們生命的永恆……
《賓虛》Ben-Hur(1959年)
《賓虛》改編自盧·華萊士的長篇小說《基督故事》,影片場面壯觀,氣勢恢弘,榮獲了11項奧斯卡大獎,創下了奧斯卡史上前所未有的紀錄。它以新約時代為歷史背景,以猶太人賓虛同羅馬指揮官瑪瑟拉之間的愛恨情仇為主線,通過個人之間的沖突反映了羅馬帝國對異族異域的侵略擴張和殘暴統治,表現
了猶太人民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決心和不屈不撓的堅定信仰。當兩個人幾經波折,終在賽馬場上重逢,借著一場空前的馬車戰,他們的恩怨隨著滾滾黃沙湮沒在風中……
對於神的謙恭之感和敬畏之情成為影片中最具張力的一種力量,影片以"基督在世時"為特定的歷史背景,探索了在基督的故鄉這一特定地域中的"動盪不安的政治及宗教形勢",耶穌在主人公賓虛的一生當中反復出現,但從來沒有露出過面容,"那隻手彷彿從天而降,從銀幕之外伸進來,遞給苦難者一瓢水和求生的慾望"……濃厚的宗教色彩貫穿影片始終,但這種色彩不是神秘,也不是迷信,而是一種驕傲,一種信仰,一種堅毅而深沉的力量。
Ⅳ 有誰知道一般情況下,一部好萊塢電影有多少鏡頭嗎
其實就用《諜影重重》系列來比就好了。第一部道格·李曼導演的《諜影重重》平均鏡頭時間約4秒,片長119分鍾。這是一部比較典型的商業電影規格,換算得知,鏡頭數應該在1800個左右。那麼通常90分鍾的商業片鏡頭數就在1500個左右——2000個鏡頭的電影都不會太多。
而到了綠草執導的第二部,平均鏡頭時間一下變成了驚人的1.9秒!按第二部108分鍾片長計算,其鏡頭數達到了可怕的3410個!等於兩部普通的90分鍾商業片了!正因如此,第三部《諜影重重》居然在奧斯卡上擊敗眾多電影,在沒有提名最佳影片的情況下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剪輯獎——一般認為,最佳剪輯獎是最佳影片的前哨獎項,與其有密切關系,很少有未被提名最佳影片的電影贏得最佳剪輯獎的。最近十年中,只有《諜影重重3》和《龍紋身的女孩》是沒入圍最佳影片提名卻拿到最佳剪輯獎的。
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看好萊塢早先的情況:1959年的經典史詩片《賓虛》的平均鏡頭長度(ASL)是8秒!1933年的《包法利夫人》的平均鏡頭長度竟然有22.8秒!有文章進行了數據統計,得出的結果是30到40年代的好萊塢電影平均鏡頭長度在10秒左右,而這一數值在2000年之後降到了4秒以內!一般來說,8、90年代之前的好萊塢商業電影ASL都在5到8秒之間,換算一下,90分鍾的電影鏡頭數就是在600到1000個之間。難怪現代人再看老電影會有看不下去的感覺呢!!
在一篇名為《更快,更緊湊,更黑暗:好萊塢電影75年間的變遷》的文章(Quicker, Faster, Darker: Changes in Hollywood Film Over 75 Years)中,作者統計了從1935年到2010年的160部英語電影,得出了上面那段的數據——其中提到平均鏡頭長度最長的電影是1955年夢露出演的《七年之癢》,ASL高達26.2秒!最短的是1985年史泰龍的《洛奇4》,ASL僅僅2.2秒。
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童鞋可以好好看看上面那篇文章,其實我也就是大致過了一下,再加了一些其他資料做出此回答。
Ⅵ 誰知道一部奧斯卡獲獎影片是關於一匹賽馬的故事的
奔騰年代 (Seabiscuit)
劇情介紹
1930年代,美國處於大蕭條的陰影中,故事就在這個時候開始了。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查爾斯·霍華德以前是個自行車修理工,因為向美國西部引進汽車賺了錢。他買了一匹個頭很小的馬,名字叫做Seabiscuit,直接翻譯過來意思是海洋餅干。霍華德和半盲的前拳擊冠軍瑞德·波拉德和以前從事表演的湯姆·史密斯組成了一個小組訓練他的小個子賽馬,波拉德做騎師而史密斯則擔任訓練師。海洋餅乾和它的三人小組開始了一個傳奇的旅程,而三個人的人生路也從此改變。
在這之前,三個人都因為各自的原因顯得是生活中的失敗者,為家人朋友所遺棄,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霍華德靠汽車交易發財,兒子卻在交通事故中喪生,妻子要求離婚;波拉德從小愛好騎馬,而他的家庭在失去一切以後任由他四處流浪;史密斯本是個牛仔,能馴服任何暴烈的野馬,卻也到處浪盪,無所歸依。他們的馬海洋餅干也和主人相彷彿,是賽馬中的失敗者,不僅個子比尋常賽馬小,看上去腿也有問題。但是當三個人開始訓練這匹看起來沒什麼希望的馬,人和馬的執著勁頭都顯露出來,他們的堅韌和勝利在那個灰暗的年代給整個國家帶了了希望。
Ⅶ 賓虛講的是什麼
《賓虛》改編自內戰時期盧·華萊士(Lew Wallace)將軍的同名長篇小說《Ben-Hur: A Tale of the Christ》,故事發生在古代羅馬軍隊侵古以色列的時期.公元 26 年的猶太省,耶穌開始在民間傳道,Messiah出現的呼聲直接威脅羅馬皇朝的統治權威,羅馬皇帝派遣指揮官米撒拉(Messala)前往耶路撒冷鎮壓叛亂.米撒拉企圖利用他和猶太王子賓虛童年至交的情誼,打動賓虛為他說服猶太族人不要反抗羅馬.然而賓虛認為反抗者是愛國志士而非叛徒,拒絕了米撒拉的要求並與他決裂.賓虛因屋瓦掉到街上砸到總督的意外事件被捕,知道真相的米撒拉不但不為賓虛開脫,反而拿他處以重刑,想藉此建立統治威信,賓虛的母親和妹妹也因此被關黑牢.復仇成了賓虛生存下來的目的.賓虛在海戰中救了羅馬指揮官阿留斯,得以從一個囚犯奴隸變成阿留斯的義子,成為羅馬城中的新貴族.念念不忘復仇的賓虛,在阿拉伯酋長的幫助下,在競技場與米撒拉進行了一場驚天動地的賽馬決斗,米撒拉用計害賓虛反而自己喪命.最後,賓虛找到母親和妹妹的下落,卻因她們得了麻風病不能見面,耶穌基督受難拯救了世界,藉著基督的寶血也醫治了他們.賓虛歷經種種波折與磨難,最終找尋到自己的歸宿和信仰。
Ⅷ 什麼樣的電影稱得上史詩級冒險大片
1、《賓虛》;史詩巨制,場面恢宏壯大,鏡頭設計好,賽馬這場戲拍的真好。穿插了基督的故事多少彌補了賓虛這個角色故事的不足,抬升了整部電影的意義。比起其他史詩巨制的電影還是差很多的,雖然斥巨資造場面,故事太空洞拍的那麼長沒勁啊。
2、《勇敢的心》;電影拍攝年代久遠,當時經濟還不夠發達,設計師的獨到設計加上這兩個因素使得服裝顯得有點呆、丑、滑稽(相對於這類電影),但也恰巧是這樣,感覺更加真實,更貼近那個時代、地域。 全片很好地詮釋了片名以及「自由」這個主題,結局設計雖不是那種大快人心,但可能更符合實際。
3、《燃情歲月》;出乎意料的好看,選角攝影和配樂也太贊了吧!逐漸升騰而起的史詩感,看完才發現一水兒吐槽劇情的,然而我很沉浸有人評論皮特會讓世界上所有的男人汗顏哈,本性冷淡星人也得承認被蠱到了。完全沒看出劇本的問題。
4、《美國往事》;noodles窮極一生,都無法知道麥克斯究竟有沒有把他真心當過兄弟,抑或,麥克斯究竟有沒有心。黛博拉麵對自己喜歡過的、摯愛她一生卻不能把她帶到名利最高點的noodles,表現出被強的痛苦。而這樣愛惜自己身體的女人,卻可以跟為了名利連兄弟都能下套的麥克斯生孩子同居35年。假使noodles是女人,恐怕被不愛的人強上宛如被強,對於黛博拉們,被失敗者強上才是被強。也許再過年頭重新看,會有新的感受吧。
5、《阿甘正傳》;在很久很久以前看的,生活中需要像阿甘這樣的人才能活的快樂,讓痛苦無處生長。導演借阿甘的成長探討了人類生命追逐的終點以及真正的大智慧。影片中浪漫主義般的奔跑給了我巨大的震撼。不愧是《阿甘正傳》。
Ⅸ 求電影 賓虛 Ben-Hur (1959)
已發送,
請查收。
賓虛已分享,
電影較大,
請注意保存。
中英雙字,
國英音軌。
播放器可以選國語配音。
Ⅹ <賓虛>的內容簡介
賓虛》改編自內戰時期盧·華萊士(Lew Wallace)將軍的同名長篇小說《Ben-Hur: A Tale of the Christ》,故事發生在古代羅馬軍隊侵古以色列的時期。公元 26 年的猶太省,耶穌開始在民間傳道,Messiah出現的呼聲直接威脅羅馬皇朝的統治權威,羅馬皇帝派遣指揮官米撒拉(Messala)前往耶路撒冷鎮壓叛亂。米撒拉企圖利用他和猶太王子賓虛童年至交的情誼,打動賓虛為他說服猶太族人不要反抗羅馬。然而賓虛認為反抗者是愛國志士而非叛徒,拒絕了米撒拉的要求並與他決裂。賓虛因屋瓦掉到街上砸到總督的意外事件被捕,知道真相的米撒拉不但不為賓虛開脫,反而拿他處以重刑,想藉此建立統治威信,賓虛的母親和妹妹也因此被關黑牢。復仇成了賓虛生存下來的目的。賓虛在海戰中救了羅馬指揮官阿留斯,得以從一個囚犯奴隸變成阿留斯的義子,成為羅馬城中的新貴族。念念不忘復仇的賓虛,在阿拉伯酋長的幫助下,在競技場與米撒拉進行了一場驚天動地的賽馬決斗,米撒拉用計害賓虛反而自己喪命。最後,賓虛找到母親和妹妹的下落,卻因她們得了麻風病不能見面,耶穌基督受難拯救了世界,藉著基督的寶血也醫治了他們。賓虛歷經種種波折與磨難,最終找尋到自己的歸宿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