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利用相機自帶閃光燈拍出柔光效果
感謝邀請!
如何利用相機自帶閃光燈拍出柔光效果,一般用過單反機頂閃光燈拍攝的都會發現光影效果很硬,不柔和。
那麼如何用閃光燈拍出柔光效果呢?
一,最簡單的辦法:跳閃。
跳閃就是不讓閃光燈直接打在拍攝主體上,改變閃光燈的角度,讓光線經過反射以後照射到主體上,光線就柔和了。
如圖示拍攝對比效果:
如圖示,利用天花板跳閃:
如圖示,利用牆壁跳閃:
二,最方便的辦法:反射板。
利用閃光燈自帶的反射板,廣角擴散板就可以拍出柔和的閃光效果。
三,最正規的辦法:閃光燈柔光罩。
加一個閃光燈專用的柔光罩,就可以很容易的拍出柔光效果。
2. 攝影閃光燈的布光順序是怎麼樣的
一名優秀的攝影師,他的每一張照片都有與眾不同的靈魂。除了源於攝影師敏銳的觀察和捕捉,還需要一盞好燈,來自光影的塑造烘托,畢竟,攝影終究是離不開光的,下面我們來看看布光順序是怎麼樣的。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兩個概念
一、硬光
所謂硬光是指強烈的直射光。硬光下能形成陰影。有的景物的陰影是很有表現力,它不但以增加畫面的縱深透視感,而且與亮部的明暗間隔形成有節奏感的韻律,增加畫面的美的感染力。
一般情況下,硬光容易控制和調整,通過調節補光燈具上的擋光板或用人工旗板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硬光,為影視製作創造出豐富有層次的暗部和生動迷人的照明效果。
二、軟光
所謂軟光是照明在被攝體上不產生明顯陰影的光。它是一種漫反射性質的,光源方向性不明顯。軟光,由於光質柔和,沒有明顯的受光面和背光面,沒有明顯的影子,反差柔和,所以影調平柔。
軟光在使用上比較隨意些,漫射光表現人物比較細膩,特別是女性人物,使用柔和的漫射光,會使人物更顯得年輕、美麗富有朝氣。影調層次豐富,具有視覺活力。現代的影視拍攝對人物都採用這種照明方式。較漫射的光源照明大多採用透過柔光紙、柔光罩、柔光屏,蝴蝶布附屬設施來處理的。
三、正確的布光順序
1、主光
主光,也常稱為「基調光」或「造型光」,在布光中占支配地位,也就是拍攝的主要光源,對照片的影調起決定性作用。一般來說,主光是拍人像時對著人物正面的光源,可以決定畫面的明暗對比。
有的情況下,在拍攝時只需要主光就可以滿足拍攝要求。
2、主光+輔光
輔光也叫副光,是指照在沒有被主光照射到的陰影部分的輔助光線,對畫面的明暗起調節作用。輔光一般使用柔和的軟光,可以使用燈光或者反光板。通常來說,當主光不能滿足拍攝需求時,主光+輔光的結合能夠使照片更加理想。
3、背景光
背景光,是指照明背景和環境的光線,主要是打亮背景光影之後,和人物形成映襯對比,達到突出主體的目的,還有表現環境氣氛和影調的作用。拍攝場景是多變的,時而明亮,時而黑暗,這個就是就需要添加背景光,適當地調節光線。
4、輪廓光
輪廓光,是讓人物有明亮邊緣的光線。從人物後面照射,可以讓人物和背景分開,產生空間立體感,一般照射在人的頭、臉等邊緣部位。在進行人像拍攝時,可以將輪廓光打在發絲、肩部等位置時,增加畫面的層次感。
光位一般為一個,但有時根據需要可用二個或多個。
5、裝飾光
裝飾光主要是對被攝體的某些局部或細節進行裝飾,它是局部、小范圍的用光。裝飾光與輔助光的不同之處是它不以提高暗部亮度為目的,而是彌補主光、輔助光、背景光和輪廓光等在塑造形象上的不足。
在以上布光過程中,由於光是一種種添加的,後一種光很可能會對以前的光效產生影響,因此,在布光完畢後,還需仔細審視整體光效,是否有明顯欠缺或不合理的地方。
3. 怎樣使用閃光燈-正確利用閃光燈拍照片的技巧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大多數外接閃光燈的燈頭都可以旋轉一定角度。將燈頭指向天花板,經過天花板反射的光線同樣也被柔化了。只有一種情況會有點問題——天花板有顏色。如果天花板不是白色的,那麼光線也會帶上同樣的顏色。所以在拍攝前先試拍一下,看看效果能否接受。木質的天花板會形成暖色的光線,往往效果更好。4. 離機閃光在不使用柔光罩的情況下,離機閃光是唯一能拍出精彩照片的方法。離機引閃線非常便宜,卻很有用。把閃光燈裝在引閃線的熱靴座上,放在相機左側或右側位置,這樣可以避免直射的光線造成生硬的效果。你可以把離機閃光燈裝在三腳架或專用燈架上。使用閃光燈拍攝,你需要不停地練習,直到掌握所有技巧。理解相機閃光燈的工作方式,以及如何改變各項設置。只要熟悉了閃光燈的使用,你就可以自由發揮創造了。
4. 如何用閃光燈打出較自然的光
攝影用光一原則:發光面積越大,光線越自然。
因此,如果用閃光燈直打,即使加柔光設備也會是較硬的光,因為本質還是點光源。
唯一辦法是用跳閃。就是將閃光燈對准天花板,或四周牆壁閃光,或對准其它白色大物體,利用它們的大面積反射光來照亮被拍物,這樣的光才會自然。
跳閃是門學問,要多練多試才能掌握。
5. 怎麼調閃光燈才能拍出影子 Iso100 快門200 F13 拍出來竟是曝光嚴重的 求教
1。閃光燈功耗調太高了,距離也太近了。只需把閃光遠離主體,功率按曝光需求降低即可。
2。相機設置到了自動檔或半手動檔,導致相機參與了曝光調整,請設置到M檔(純手動檔)進行拍攝。
6. 如何有效使用閃光燈營造出好光線
導語:一般大部份初學攝影的朋友都會害怕使用閃光燈,覺得閃光燈打出來的光很硬、不自然,甚至拍攝人像時拍得對方滿面油光…筆者會於這篇文章介紹一下如何有效使用閃光燈,利用小型閃光燈和各種燈具營造出好光線!
在介紹使用閃光燈前,首先亦有幾個重要因素需要大家知道的:
平方反比定律 (inverse-square law)
燈愈近,光線愈柔
方向,角度的影響
光比 (Light Ratio)
背景光度由快門決定,閃光燈決定主體光度(相同iso情況下)
閃燈的gn值
由於閃光燈實際的理論亦非常復雜,筆者決定用自己以往的理解,轉化為簡單的解說:
(一) 平方反比定律
如下圖所示,
當點光源與物件距離為1m時,輸出為1/1 , 光圈為F16
當點光源與物件距離 為2m時,輸出為1/4 , 光圈為F8
當點光源與物件距離 為3m時,輸出為1/9 , 光圈為F4
當點光源與物件距離 為4m時,輸出為1/16 , 光圈為F2
由此可見,下圖點光源發出的光,當距離1m 去4m時, 隨距離愈遠,光的變化愈少
(二) 燈愈近,光線愈柔
原因是,光源愈闊,光就更柔,而閃燈愈近,光源面積對主體而言就愈大
而光的柔,硬,是描述陰影邊緣的清晰程度
柔光,可以看見雞蛋的影子沒有很硬的邊緣
硬光,可以看見雞蛋的影子邊緣十分清晰
三,方向,角度的影響
閃光燈的方向,角度,可以表現到物體的形狀,輪廓,深度
而閃光燈是模擬太陽或者現場光,所以角度主要是由高位向下照
一般如果拍攝與燈光的位置,以及照明方向相同,會令主體缺乏立體感
四,光比 (Light Ratio)
一般亮部與暗部的測光值相差一級時,光比是1:2,
一般亮部與暗部的測光值 相差兩級時,光比是1:4,
一般亮部與暗部的測光值 相差三級時,光比是1:8。
如果光比是1:1的,主體側會欠缺立體感,而光比愈大,主體的陰影部份則會更深色
五,背景光度由快門決定,閃光燈決定主體光度(相同iso情況下)
如果在相同ISO 情況下,背景光度是由快門控制,而閃光燈是決定主體光度
但是,如果快門太慢,亦會影響到主體的光度,因為主體亦會吸收環境光。
六,閃燈的GN值
筆者是使用Nikon 的 SB900 與 SB910 ,
根據SB910的說明書,一般在35MM ZOOM ,ISO100 的話, 是34GN
下圖的表格,雖然不需要背,但是亦需要知道。
講解完了以上六點,筆者就開始講解一些小弟有使用的燈具,畢竟閃光燈是要配合不同燈具,才能做出不同的效果
不同的燈具
正方形的柔光箱 (Softbox) – 方向性高,照明範圍受softbox大細所影響,但可以容易控制到照明的方向與角度,適合拍攝兩至三人
白色柔光傘 (Umbrellas) – 方向性低,照明範圍大,方便攜帶,適合拍攝大合照用
蜂巢 (Honeycomb) – 方向性高,照明範圍需要視乎用那一種度數的honeycomb,適合打發光用
顏色gel紙 ( Colour Effect Filters) – 一般閃光燈為5500k 色溫,加入Colour gel 是改變閃光燈顏色或者色溫
無線引閃 (Trigger) – 負責控制離機閃燈
閃光燈 (Flash) – 造出人造光源
燈腳及燈頭(Light Stands&Umbrella Swivels) – 安裝閃光燈及燈具
小型反光板(Bounce Card) – 機頂燈時令光更加柔
左上為蜂巢,右上是無線引閃;左下是顏色gel紙,右下是Bounce Card
左上為正方形的柔光箱,右上為白色柔光傘,下方為燈腳
介紹完器材之後,開始進行拍攝的部份
首先我想再講解一下閃光燈的設定上的技巧,如下圖所示
閃燈上可以設定ZOOM,POWER,只要將閃光燈頭扭成90度,更可以設定拍攝時的`ISO,光圈,閃光燈就會計算出適當的距離,令曝光准確
一般筆者最常用到的會是ZOOM,POWER
如利用softbox的話,會將zoom 設定為35mm左右
使用白色柔光傘的話,會將zoom 設定為24mm左右
如沒有蜂巢的話,會將zoom 設定200mm,再加上Bounce Card遮下方,令閃燈不會照到地面太光
許可的情況下,我都會使用SOFTBOX,而且與主體距離非常之近,因為燈愈近,光愈柔,而且光近的話,根據平方反比定律愈近光源的話,光的變化愈大,愈能造出戲劇性的光線。
因為光太遠的話,光會沒有變化,令相片變得平面。
在拍攝人像照的話,如對方是望向鏡頭的話,眼神光就更加重要,所以拍攝望向鏡頭的照片的話,燈光就不能太側,否則會令照片沒有神眼光
但一般情況下,相機與閃光燈的相差的角度,盡量最少有30度以上,令到主體有更強的立體感
而拍攝的部份,小弟亦會分成三部份,包括日光,夜晚,室內拍攝時使用閃光燈的心得
首先,筆者不論在日與夜的情況,在利用閃光燈拍攝前,都會先測背景光,先考慮背景光度,再決定主體的光度
大家需要記著,如果快門並不是太慢,只有閃光燈會影響主體光度,而快門則是控制背景光度
利用閃光燈拍攝時,亦需要考慮到光源的方向,考慮如何模仿太陽,或者現場光
相機設定
光圈:f2.8-5.6
快門:最低1/100(因為有機會手震)
iso:日光時400-1600iso,夜晚1600-3200iso
色溫:日光時約5500k,晚間時約3100k (閃光燈需要使用FULL CTO GEL,令閃燈色溫變黃,而相機設定於3100K時,主體顏色會正常,但令環境不會太黃)
閃燈:大約1/32-1/4 power , 根據距離而定
日光拍攝時,筆者其實傾向使用自然光加反光板,但當環境在實太暗時,就會利用閃光燈進行補光
夜晚拍攝時,先測背景光,然後再決定主體光度,大多數情況不是太慢快門的話,iso需要推高
室內拍攝時,使用1/160快門,純閃光燈相
日光拍攝的部份
先測現場背景光,利用了softbox,燈在右方補人的光
先測現場背景光,利用了softbox,燈在右方補人的光
先測現場背景光,利用了softbox,燈在右方補人的光
先測現場背景光,利用了softbox,燈在右方,利用更快的快門,令背景比主體減一級左右,更凸出主體(如快門更快亦不能壓暗背景,則降低ISO或者收光圈,閃光燈輸出再加強)
先測現場背景光,利用了softbox,燈在右方,利用更快的快門,令背景比主體減一級左右,更凸出主體(如快門更快亦不能壓暗背景,則降低ISO或者收光圈,閃光燈輸出再加強)
開始接近天黑,背景更黑利用softbox加閃光燈在頭頂上前方的45度,這個燈的優點是令腮位令黑,令人更瘦,但缺點是會令眼袋太大
夜晚拍攝的部份
先測現場背景光,利用了softbox,考慮到畫面的右手是LED燈,所以閃光燈亦放左右手邊,令到模特兒臉上的光像是因為LED燈照亮的
先測現場背景光,利用了softbox,再決定主光源在左手邊,這照片不足的地方就是照片右邊的頭發太黑
先測現場背景光,利用了softbox,再決定主光源在左手邊
先測現場背景光,利用了softbox,再決定主光源在左手邊
先測現場背景光,利用了softbox,再決定主光源在右手邊,但閃光燈的輸出比現場光大概光2/3左右
先測現場背景光,利用了softbox,再決定主光源在左手邊,這照片不足的地方也是照片右邊的頭發太黑,
其實應該在右邊的後方,加入多一支閃光燈再配合蜂巢打發光,利用蜂巢的原因是角度窄,不會影響到其他的地方
到室內拍攝的部份
這張照片使用了兩個SOFTBOX,一個在左,一個在右,光比大概是1:8左右
右手邊是主光,左手邊是補光,背景照亮頭發及背部,勾畫出背部曲線
這張照片使用了兩個SOFTBOX,一個在左,一個在右,光比大概是1:4左右
右手邊是主光,左手邊是補光,背景照亮頭發及背部
利用了softbox,再決定主光源在右手邊,光比大概1:8左右,而臉上的陰影則令模特兒更瘦
單一光源,右手邊為主光源
這張照片使用了兩個SOFTBOX,一個在左,一個在右,光比大概是1:8左右
左手邊是主光,右手邊補手及背的光
這張照片使用了兩個SOFTBOX,一個在左,一個在右,光比大概是1:8左右
左手邊是主光,右手邊補光
這張照片右邊是白色柔光傘,左邊是softbox,光比大概是1:2左右
右手邊是主光,左手邊補光
最後的總結:
光線與相機的角度最好相差15度以上,令主體產生立體感,盡量不要相機與閃光燈向的方向相同。
要造出好的光線,除了光源面積夠大之外,光源亦需要近,燈愈近,光愈柔,愈近光源的話,光的變化愈大,愈能造出戲劇性的光線。(需配合燈具)
光太遠的話,光會沒有變化,令相片變得平面,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夠好,除了因為你靠的不夠近之外,是因為你的閃光燈不夠近,造不出戲劇性的光線。
最後筆者亦建議,一般初學者最好是先使用一支燈去進行拍攝,畢竟多個光,多個影,會更難處理照片內的問題,所以初學者適宜先學習單燈
7. [轉載]【技術探索】如何使用閃光燈的色片
最近一直糾結於閃光燈的色片,四處查詢中文資料未果,和群內諸位探索研究了多日,自己也試驗各種情況,這里把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估計還有不少是錯的概念,也請指正,拍磚。【色片的作用】改變光線的顏色調色光線的色溫其實兩者又是一件事情,色溫改變了,光線的顏色隨之改變,這個一開始讓我很困擾。所以我把這個問題一分為二來理解了。第一個用途是讓5500K的日光如何呈現不同的顏色。這個思路可以在盡量少帶入環境光的時候來想,我是這樣認為的。20%的環境光不會對色溫有太多偏差。我設定相機白平衡為日光或者 5500K ,閃光燈默認的色溫就是5500K,所以閃燈不加色片直打出去的光就是白色的。我如果希望讓主體(往往是人)呈現更溫暖的色調,大師往往都是這么乾的,加一片1/4 或者 1/2的CTO,閃燈出來的光線色溫變為了 4500K (1/4 CTO) 或者 3800K (1/2 CTO),自然呈現出一種溫暖的色調。我可以按照光機大師的說法,輪廓光採用 1/2 CTB, 就會有一種藍藍的冷調感覺,其實這個時候的輪廓光色溫已經是9600K了,這就是一個不同色溫的光線的一種混合,然而相機的設定是日光 5500K 固定值,我們就比較容易的可以預見到我們添加的色片所呈現出來的效果。第二個用途是讓不同色溫的環境光光線,混合閃光燈的光線一同呈現白色。如果環境光,是日光燈之類的,大約4000K 左右的光線,如果我們設定白平衡為4000K,或者自動白平衡,相機會大致把白平衡調整為4000K左右,這個時候如果閃光燈不調整色溫還是5500K 輸出的話,照片就會呈現出一種藍色調,加上一個1/2 CTO 把相機設定改為3800K 左右,相對可以得到一種比較正常的色調。 不過第二種做法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很方便的,我會偏向於採用第一種用法,相機永遠設定為日光,那麼就是橙色就是顯示橙色,藍色就是顯示藍色。一直想找一個表格有所有的色片在閃光燈上,調整後輸出的色溫,但是都不全。ROSCO的色片的,不過不同色片的廠商標准肯定不一樣,山寨的應該不能全參照。1/8 CTO 4900K1/4 CTO 4500K1/2 CTO 3800KFull CTO 2900K1/4 CTB 9600K1/2 CTB 16000K 暫時沒有遇到要用綠色色片的時候,所以不去研究了。自己拍了很多樣片,但是也不能說明什麼問題,有興趣其實自己測試一下,大家再討論一下也許都能會比較清楚了。
8. 電影攝影輔助閃光人像拍攝的步驟與技法
電影攝影輔助閃光人像拍攝的步驟與技法
輔助閃光亦稱閃光補助光。對主光起輔助作用的閃光光線,它可以彌補因主光引起的被攝體光比過大,明暗反差過強的缺陷,調整畫面反差層次,使畫面陰影部分得到恰當的照明,同時使陰影部分或高光部分的紋理細節得到恰當的.表現,增強質感,減淡陰影。輔助閃光可以是一兩個,也可以是多個,按拍攝需要而定。輔助閃光方向一般在照相機左右60。角之間,燈位在視平線以上30。俯角之內。要避免輔助閃光強於主光而沖淡主光效果,應適當降低反差,但又不能過弱,否則層次表現不出來。
輔助閃光人像具體拍攝步驟
針對主體人物高光進行測光,(注意:曝光不宜過爆,更不能不足。過爆會使高光失去層次,不足會使輔助閃光光比無從控制,甚至會使輔助閃光沖淡持續光源效果)
利用閃光燈對主體進行補光,並使閃光光源強度在同等感光度下比持續光源曝光組合的光圈值弱1~3級光圈,就可得到不同光比的輔助閃光人像效果(注意:如使用的是全自動機頂或機頂外接閃光燈時,可將閃光燈曝光模式設置為全自動狀態,並將閃光燈曝光補償減1~3級,以得到不同光比的人像效果)
提示
光比,即被攝物體的高光和暗影之比,在攝影中把光比量化最簡單的解釋是光量比與曝光差值的關系。如感光度數值的整級變化為ISO100、ISO200、ISO400、ISO800。ISO100和ISO200相差一整級曝光(1EV),而ISO200所需要的光量是ISO100所需要光量的1/2,所以高光和暗影相差一整級曝光(1EV)時,其光比為1:2。以此類推,ISO100和ISO400相差2EV,光比為1:4。ISO100和ISO800相差3EV,光比為1:8。而光比在1:8以上,暗部很容易失去層次,甚至趨於全黑。所以,在拍攝時,大都把需要表現層次的區域光比控制在1:8范圍內。(關於光比的詳細解釋,請參見基礎三角光光比測量章節)。
景物拍攝的要點
在攝影的實際操作中,許多初學者對景物的控制力較弱,拿起相機就拍,有時效果不錯,有時卻差強人意,甚至有時感覺不知從何入手,其實無論拍攝人物或是景物,都有其規律和要點。
;9. 運用光線拍出電影感人像旅拍
導語:如何正確的用好光線拍出電影感覺的旅拍呢,下面我給出了一些小技巧,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小夥伴們趕緊學習起來吧!
很多人都說我的旅拍作品有一種電影的畫面感。簡單分析,我認為主要源於以下三點:
一、真實而具有感染力的光線,學會尋找有魅力的光線,充分運用現場光,調整角度和位置使人物在環境光下得到最真實、自然地呈現,即便補光,也要學會“隱藏”和“融入”;
二、豐富且重點突出的構圖,盡量運用標准視角或長焦鏡頭,避免鏡頭畸變和刻意營造視覺沖擊力,充分利用畫面元素和鏡頭景深特點,在環境中去展現人物,營造氛圍;
三、自然並由心而發的情緒,使畫面傳遞出心靈的共鳴,攝影師的引導和情境設定很重要,這種技巧更多是來自經驗。
接下來我將分三期詳細介紹,本期先從光線講起。
▲瑞士盧塞恩夏季的傍晚,順光環境,人物正常曝光,前後景會被壓暗。忘情的親吻,傾斜的構圖,使畫面更具動感。低色溫的夕陽和金黃色的座椅將新人映得暖洋洋的,後期降低了飽和度,增加了黃色調成分,使畫面更具復古味,呈現出膠片質感的電影風。
一、不同光照條件的特點
首先,我們來看以下三張照片,全部是夏季在義大利的托斯卡納拍攝的。體會在不同的光線條件下,畫面呈現出的不同氛圍。
圖一,傍晚五點,順光角度,夕陽溫暖而強烈,將大地塗滿一片金黃,光比較大,景物色彩飽和且濃烈,人物皮膚明亮、溫暖;
光圈:f/2.8,快門:1/3200s,焦距:45mm,ISO:50
在強烈的順光下拍攝,以人物為主調整好曝光即可。拍攝時注意婚紗與教堂不能過曝,這時天空被壓得很暗,呈現一種懷舊的復古味道,較低的色溫讓人物膚色自然呈現一種金黃的暖色。如使用大光圈拍攝,需要注意相機的感光度與快門的極限。
圖二,傍晚七點,落日快接近地平線,逆光角度,此時光線已經變得很柔美,將麥穗映得閃閃發光,形成一片金色的海洋,環境氛圍感很強;
光圈:f/11,快門:1/800s,焦距:45mm,ISO:50
夕陽從人物身後穿過頭頂,此時無需任何補光,人物面部也能獲得較為正常的曝光。後期壓暗了天空,呈現夢幻意境。順光拍攝時畫質高,色彩還原好,後期無需過多處理,逆光拍攝時,需要適當提亮人物,壓暗天空。
圖三,日落後,藉助天光拍攝,散射光下人物膚色自然、柔和,畫面反差小,細節豐富,整體感覺平靜溫潤。
光圈:f/2.8,快門:1/800s,焦距:150mm,ISO:50
日落後天光未全暗,此時明暗反差已經很不明顯,整體呈現出散射光狀態,細節豐富,人物膚質還原好,膚色自然。此時的背景與人物的反差小,為了突出人物,後期對背景環境做了壓暗處理。
順光
順光的優點是色彩還原好、飽和度高、成像清晰;低感光度下畫面質感強,更接近其原型;環境細節豐富,特別是雲層的細節,人和景物的受光均勻,曝光比較容易把握。順光的缺點是缺乏空間表現力,畫面相對較平,且光質較硬,人的皮膚若有瑕疵則一覽無遺,後期修飾上需要更多技巧。我在選擇順光拍攝時會利用鏡頭的景深特點,突出人物,打破平淡。
光圈:f/3,快門:1/2500s,焦距:45mm,ISO:50
義大利夏季的傍晚,這時太陽與地平線大約呈45度角,是最適合拍攝順光人像的時間。陽光從人物正前方照亮面部,夕陽時段的低色溫可以讓皮膚呈現一種金黃色的質感。遠處的雲在順光下充滿層次,環境被壓得較暗,配合後期調整,展現出一種溫暖的懷舊感。
逆光、側逆光
逆光、側逆光的優點是空間立體感更強,影調和層次更加豐富,整體環境的通透度高,人物會出現輪廓光,很容易營造唯美氛圍。當逆光散落時,搭配大光圈可以營造朦朧柔美的畫面感,小光圈下可以形成夢幻的星芒光束,還可以嘗試拍攝剪影肖像,逆光能帶來更大的創造空間。缺點是曝光和細節較難控制,曝光點的選擇很重要,有時還需要人為補光來控制畫面反差。
光圈:f/2.8,快門:1/800s,焦距:45mm,ISO:50
義大利皮恩扎夏季的落日,這時陽光還很強烈,相機水平位或者低角度拍攝就會帶到天空,很難控制反差,容易畫面過曝。於是我選擇高角度俯拍,避開天空,以逆光下通透的草地作為背景。此時的夕陽為人物勾勒出了一圈輪廓光,漏進畫面里的逆光更增加了朦朧夢幻的氛圍。
散射光
散射光,是太陽光線被雲層或霧氣所擋而形成的柔和、均勻的`照射狀態。薄雲遮日、陰天、雨天、雪天以及日出前、日落後等天氣,都會出現散射光,此時景物影調容易顯得平淡,色彩比較灰暗。散射光條件下,不宜拍攝全景深的大場面,並且色彩的處理十分重要,拍攝距離的遠近與色彩的飽和度成正比,所以盡量選擇鮮艷的元素作前景,以提高畫面的反差,避免景物影調平淡。
光圈:f/2.8,快門:1/1000s,焦距:45mm,ISO:64
夏季的義大利皮恩扎,太陽在較厚的雲層間穿梭,畫面對比度不高,草地、天空、人物在前期都可以保留更多的細節。相對晴天的順光、逆光拍攝而言,這種散射光下較為柔和的明亮,更適合表達清新的意境。
二、拍攝時段的選擇
午後至夕陽時段
晴天的午後至日落前,是外景人像拍攝的黃金時間,無論是順光、逆光或者散射光,都可以充分表現出特定的氛圍,冬季為15-18點,夏季為16-20點。想要拍出更具電影感的畫面,對於環境光的利用是關鍵,我習慣也喜歡用自然光拍攝。日落時段的光線色溫低,令照片溫暖而“有情緒”,更易表現故事性或人物的情感;光線照射角度平,拍攝的范圍更大,畫面的細節層次更豐富;順光時色彩還原好,可以壓暗環境,充滿膠片感,逆光時通透度高,可以創造唯美、夢幻的高調氛圍。
光圈:f/2,快門:1/250s,焦距:45mm,ISO:50
哥本哈根的日落時段,夕陽穿過冰淇淋餐車的窗戶照射進鏡頭,利用餐車阻擋部分直射陽光,減弱逆光帶來的強對比,營造出夢幻的童話氛圍。人物的情緒、動作很貼切,後期適當提亮人物即可帶來電影畫面感。
光圈:f/2,快門:1/2500s,焦距:50mm,ISO:50
日本沖繩的海灘,日落的太陽剛好從較厚的雲層里露出來,於是形成了“耶穌光”。因為太陽光入射角很低,此時只要調整人物的位置和拍攝的角度,控制好畫面中的反差,即可利用自然光完成拍攝,形成獨特的漏光氛圍,特別注意曝光要准確。
多雲的晴天
多雲且雲層變化大的晴天也是絕佳的拍攝時機,很適合創作大場景的全景畫面。雲就像是太陽的魔術師,能給你帶來更豐富的光影變化,在這樣的天氣拍出的畫面,既不會像陰天那樣平淡乏味,又不會像大晴天那樣難以控制景物的曝光。需要注意的是,要善於觀察和應變,控制好人和背景環境的反差。
光圈:f/2.8,快門:1/2000s,焦距:45mm,ISO:100
義大利托斯卡納的原野,下午15點的順光,畫面通透明亮。天空的雲層較厚,雲遮住部分陽光的照射,使原野上有著夢幻的光影變化,充滿意境美。需要調整人物在畫面中的位置,等待最完美的光線。
日落的余暉
無數美妙的電影橋段都是在落日余暉中展開的。此時太陽已降到地平線下,雖然天空的晚霞依然溫暖、明亮,但已不足以照亮地面上景物的細節,拍攝出的畫面對比強烈,會呈現出較大的反差。此時,意境美遠大於對細節的展現,需要注意的是,想要更好得呈現晚霞雲彩,人物往往會欠曝,補光時應考慮環境光源的方向及色溫,做到渾然天成。
光圈:f/1.6,快門:1/8000s,焦距:50mm,ISO:100
佛羅倫薩老橋,該場景的構圖決定了光線為側逆光,太陽已接近地平線,為了保留天空晚霞的色彩,在畫面左前方用閃光燈加暖色片為人物補光,模擬夕陽效果,自然是實現電影風畫面的基礎之一。
傍晚“帶密度”
華燈初上,晚霞剛隱,天空的顏色還未全黑,這個夜幕將至未至的時間段就是“帶密度”時間。簡單地說,就是日落後、燈亮起的一小時內,此時天光與地面燈光的光比基本為1:1,呈現在畫面里天空和建築都是有細節和顏色的,整體效果華麗、夢幻。時間再晚一些的話,天空就是一片死黑了,所以要抓住這轉瞬即逝的最佳時段。
光圈:f/1.4,快門:1/60s,焦距:50mm,ISO:500
義大利五漁村,日落後背景中的建築都亮起了燈,已經沒有其他可藉助的自然補光光源,於是採用低色溫的手電筒打亮人物,以更好得保留環境氛圍,最主要的是營造了一種冷調環境中的溫暖感。
三、補光或不補光
決定補光或不補光的關鍵在於,想要獲得的氛圍以及希望整體畫面呈現出何種效果。想要實現電影的畫面感,就要更多地留存環境光效,即便補光也盡量選擇符合環境光邏輯的照明風格,強度、角度、光質、色溫,這些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如果有條件還可選擇恆定光源來補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哪種情況,都應盡量保留畫面的細節,並營造對比,包括冷暖對比和明暗對比,使整體畫面呈現出自然的氛圍,弱化人造光的“存在感”,做到渾然天成。當然,有時也不需要運用人造光源,只需調整人物站位、姿態,面部的朝向,就可實現理想的光照效果。接下來我們來看幾種常見的情況。
陰天光很平,需不需要補光?
- 補光,利用色溫差異營造夕陽效果
光圈:f/1.4,快門:1/1250s,焦距:50mm,ISO:200
日本沖繩,陰天雲層較厚,整體畫面偏清冷,手動設置相機白平衡4000k,人物面部用閃光燈加暖色片照亮,模擬夕陽效果,突出人物表情,形成柔和的冷暖對比,後期減少青色的飽和度。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閃光燈的輸出指數不宜過大,否則會破壞畫面的自然度,影響氛圍的表達。
- 不補光,柔和而明亮的散射光更適合表達細膩情感和柔潤色彩
光圈:f/1.4,快門:1/1250s,焦距:50mm,ISO:200
托斯卡納夏季的上午,雲層非常厚,但是太陽透過雲層照射出的散射光很舒服,就像一個明亮的大柔光箱,此時人物、大地、天空等細節都可以保留。一般來說,上午的散射光質感更好,明亮、柔和、溫暖,會使整個環境通透、潤澤。下午的散射光中,景物的色彩還原就會差一些。雲層里漏出了些許陽光,灑在背景的原野上,更增添了夢幻感。後期可適當提亮人物,壓暗天空,增加飽和度,會令色彩更鮮嫩。
大場景元素繁雜,需不需要補光?
- 不補光,調整人物站位,利用太陽實現戲劇光效
光圈:f/1.4,快門:1/1600s,焦距:50mm,ISO:200
此時為午後16點,順光角度拍攝,雲層讓陽光變得時隱時現,背景環境中明暗層次豐富。畫面的整體曝光基準為新娘的面部,為了突顯人物,我等待陽光穿過樹叢剛好照射到新娘臉上的瞬間,形成一種戲劇化的光線效果,同時利用大光圈長焦鏡頭壓縮景深,斑駁的背景如油畫一樣。
- 補光,平衡光線反差,強化環境氛圍,還原柔美膚色
光圈:f/1.4,快門:1/1600s,焦距:50mm,ISO:200
當時已是傍晚,整體環境陰冷。雖然雪地如同一面巨大的反光板,使人物均勻受光,但由於雪自身的反光率很高,依然會和周圍環境有比較大的反差。為了保留雪地的細節,我利用閃光燈加暖色片為人物補光,控制好閃光燈輸出功率,只填充人物面部,還原膚色,保留真實氛圍。
夕陽逆光反差大,需不需要補光?
- 不補光,剪影效果突顯形體輪廓,展現意境美
光圈:f/1.4,快門:1/2000s,焦距:50mm,ISO:200
長灘島的日落,新娘拖動裙擺在海邊跑動,此時如對逆光下的人物強行補光,就會失去場景本身的氛圍感,雖然可以照亮人物,但反而不如剪影表達得真實、有意義。需要注意的是,人物的姿態是關鍵。即便拍攝剪影也要調整好曝光,控制好太陽在畫面中的位置,同時大逆光下自動對焦很容易失靈,建議手動對焦。
- 補光,實現環境氛圍和人物情緒的細膩表達
光圈:f/2.2,快門:1/800s,焦距:50mm,ISO:200
夏季的聖托里尼,傍晚19點,這時太陽已落入地平線下,天空泛起金色的光暈。我想要保留天空的色彩層次,於是以天空為曝光點調整好相機參數。還希望在不破壞環境氛圍的同時展現出人物的情緒,於是用低色溫的手電筒進行補光。手電筒的光照強度低,恆定光源也更易控制,能夠更好保留現場的唯美氛圍,接近人眼的真實視覺感受。
10. 人像外拍閃光燈使用教學
導語:拋開閃光燈的存在只是為了彌補光線不足這個概念,想要拍出如同時尚雜志般的外拍質感,善加利用閃光燈進行 人像 創作,你我也能辦得到。拍攝 人像 時使用閃光燈會有哪些好處?如何運用這些人造光源打出自己想要的效果?以下編輯部整理幾項閃光燈使用教學,讓各位在學習拍攝人像這條路不會走得太辛苦。
閃光燈帶來創造性光源
首先,不要誤讀標題。既然有了自然光,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使用閃光燈?為什麼我們會討厭刺眼、生硬的閃光照片?
閃光燈原本是為了彌補自然光的不足,比如在緊閉的室內、逆光條件,自然光照射不到。其次閃光燈可以任意調整照射角度、輸出功率、光線的軟硬,這比使用太陽光還要更加方便。當然,你可以將閃燈插入機頂熱靴,但這除了方便之外並不是一項好的方式,不僅容易使得人物失去了立體感,且畫面不自然,一看就知道是閃光燈打的。
我記得有個廣告這樣說:「你看得出來我化了妝嗎?」來表現化妝品和肌膚巧妙地融合。而這種觀念應該推廣到閃光燈的使用上,讓人看不出來你使用了閃光燈,這才達到了更完美的境界。哪些辦法可以讓閃光燈照片更加自然,與環境更協調呢?
▲柔化閃光燈光線,這一天是下午3 點,MOKOMAN 利用手中的設備創造出了清晨的感覺。
離機閃燈運用
將外接閃光燈從機頂熱靴拆下,手持或者置於燈架上,換一個非直射的角度,從而讓光產生方向性。另外,使用內建閃光燈或觸發器,可同時觸發多盞閃光燈,進而創造出主、輔、輪廓、背景等創造性光線(但前提是你需要購買、借用等方式准備多台閃光燈)。
柔光罩:為機頂閃光燈安裝柔光罩,或使用柔光傘、柔光箱,甚至藉由餐巾紙、紗窗等道具柔化光線以減少明暗反差感,平滑光線的階調。
反射光線:利用淺色的牆壁、較低的天花板以及閃光燈燈頭的反光卡,甚至白色床單和襯衫來反射光線到期望的位置,減弱和擴散原本生硬凝聚的光線,使人物受光更均勻柔和。這在拍攝模特兒工作的幕後花絮時會經常使用到。
輸出功率:一般閃光燈的光線要比現場光強,因此使用閃光燈手動模式,降低閃光燈的輸出功率。透過幾次測試,變換不同的檔位,盡量使用閃光燈輸出的光線強度與環境光接近與融合。最終使拍攝的人物照片受光更加自然,與環境更加和諧,大大改善閃光燈照片帶來的突兀感。
隨身攜帶的攝影棚
身為一名時尚攝影師,不應只局限在攝影棚內的創作。出沒於時尚重地、咖啡館、書店或其他一些容易營造浪漫氛圍的地方拍攝,往往能發現更多的拍攝題材,因此擁有一套「活動攝影棚」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它不可能像真正的攝影棚那樣的專業,但它卻擁有更好的機動性、低廉的價格、相對較好的效果則是它最大的特點。
你需要兩到三盞閃光燈(主光、輔助光和輪廓光),不需大品牌,只要全手動的即可,非常便宜;一拖二的無線快門線。兩到三支燈架,建議那種前端能轉換為90 度的,方便當懸臂架為美女打發絲光。黑白雙傘,也就是一隻反光傘,一隻柔光傘,再加一套金銀雙面的反光板就齊全了,這一堆東西折疊後即使騎自行車也能輕松帶走。
四種人像常用打光術
因為經常用來拍攝美女,有一些打光方是被稱為「美女光」。比如在好萊塢影星劇照中被廣泛使用的蝴蝶光,以及在蝴蝶光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鱷魚光。 ——www.fsbus.com
蝴蝶光
用來拍攝高光調的女性肖像,正面光線可以比較有效地掩飾臉部的瑕疵。適當的陰影還可以讓臉部看起來更有立體感,臉龐看起來更瘦。通常的打光方式將主光置於被攝者臉部的正前方,透過高光為由上往下45 度方向投射到模特兒的臉部。這樣的照明可以在鼻子下面形成蝴蝶形狀的陰影。
然後在模特兒的下方增加一塊銀色的反光板,將主光源的光線散狀地反射回去,不但可以為模特兒添加漂亮的眼神光,還可以為臉部適當的補光以減少陰影的強度和明暗反差。
而光源面積越小,陰影就越深,光源面積越大,陰影就越淺。然後通常還可以在臉下方用反光板或者另外的燈補光來調整陰影的強度。
鱷魚光
鱷魚光就是真正的「美女光」,因為可以讓模特兒臉部得到柔美、均勻的光線,眼神光更加的特別、犀利。此種打光方式非常適合拍攝俏麗、嬌媚的年輕女性。攝影師需要從兩個豎起來的柔光箱中間去拍攝人物,一般上面為主光,高位向下45 度。人物的兩側需要添加反光板以減少明暗反差,並且會在美女臉頰兩側產生淡淡的陰影,從而讓人物更具有立體感,協調卻又不失平滑。
當然,為美女打光的方式還有很多種,比如U 字型光、包圍打光、三角光(較常用於拍攝男性)等等。打光較少有對錯之分,這取決於攝影師想表達的意境和感覺。但通常來說打光應於斜上方攝下照亮人物正面,反光板用來為另一面補光,輪廓光(通常為逆光)或發絲光(通常為頂光)從背後或上方射下勾勒出人物的立體感,背景光則朝向背景布幕打亮模特兒的身後,了解這其中的道理就不會感覺很難了,接著就是自己揣摩和創新了。在大多數拍攝模特兒的經驗中,我們需要特別強調兩種光 — 眼神光與發絲光,這會使美女更加完美。
眼神光
是指眼神中漂亮、閃耀的光點,它是人像攝影中「畫龍點睛」的一筆,會讓照片看起來更加傳神,人物看起來神采奕奕。眼神光所在的位置取決於光源的角度,如果在順光或斜順光的照射下,眼睛則會出現明亮的光點,若眼睛沒有受到光線的直接照射,則不會產生眼神光。比如在室外逆光的條件下,因為光線沒有直接照到臉上,所以就不會產生眼神光。這需要透過使用反光板,或拉出外接閃光燈上的小型白色反光卡來創造眼神光。而在室內,眼神光的位置、大小、多少、形狀是可以人為控制的,一般取決於以下原則:
大小:燈光離人物越近,光點就越大;反之光點越小。而光線越強,光點越大;反之光點越小
數量:正面使用燈光越多,眼神光點也越多;反之光點越少。數量以一點或兩點為最佳。
形狀:形狀取決於反光板或柔光箱的形狀,圓形、方形,甚至梯形都有。時尚界比較流行使用環形閃光燈,能夠產生圓環形的眼神光。
頭發光
頭發光又稱為分離光,是來自模特兒後上方的一束聚光,它照射到頭發上並有少許照在肩膀上,但要避免將光線投射到臉頰。該光線用來避免頭發漆黑一片,並且能勾勒出被攝者上半身的輪廓,使畫面主體和背景脫離,讓人物更具有立體感。可使用小型柔光燈箱或長型柔光箱,長型柔光箱因為比較狹長,因此會使頭發光更有指向性。因為光線由上而下,你需要使用懸臂燈架,以使光線從上方向下照射,並且不會在拍攝時拍到燈架。你可以使用造型燈來預測頭發光所作用的精確范圍。如果條件不允許,也可以透過天花板反射的方法來創造頭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