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九四二》從這部電影中你看到了什麼,人性還是態度
《一九四二》是這樣一部特別的電影:在抗戰和民族災難之時,我們的黨和我軍將領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後的主角變成了國民黨極其及其軍隊。因為意識形態的緣故,這在以前內地的主流電影中絕少出現的。記憶中,這種我黨我軍在重大歷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讓位於國民黨的電影,還算是1986年的《血戰台兒庄》;《建國大業》在這方面也做了歷史性的進步,國共有了平分銀幕的機會,並難能可貴地對蔣介石進行了人性化處理;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抗戰的也只是國民黨軍官和戰士,但卻在身份上做了模糊處理,且只作為電影的時代背景。在《一九四二》中,雖然也表現了蔣鼎文等國民黨將領的麻木不仁,國民黨政府官員的貪污腐化,但同時,你可以感受到蔣介石在內政外交上的無奈,他也需要向國際力量尋求庇護,也需要向地方財團尋求幫助,影片施與了這個我們傳統意識形態中的異端分子以同情。這種表現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也說明我們的文化意識形態領域正在逐步軟化,很多創作禁區正在被逐步打開,需要的只是時間。而這些正是在以馮小剛為代表的電影人逐步爭取下實現的。 這是一部「在路上」的電影,災民因飢荒而流徙。馮小剛和編劇劉震雲採取了災民、軍隊、政府、宗教、記者五條線索並行推進的敘事手法,讓這五類人面對飢荒,從而做出反應。從劇作的角度來說,19個主角,50個次要角色,這不論在戲劇,還是電影中都是大忌,何況各方面人物又互不交叉,這對影片的戲劇性提出了巨大的考驗,風險性極高。事實也確實如此,多線敘事必然會分散角色的情感力量,讓習慣於追隨幾個人物命運的觀眾無所適從,而且從成片來看,張涵予和蒂姆·羅賓斯飾演的兩個神父的線索是可以被砍掉的,太游離於故事主線之外,我想,馮小剛在最初的故事設計中應該有更多的想法,但礙於整體結構,無奈剪掉了很多的戲份。
『貳』 電影《1942》這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1942》故事開始於1942的旱災,當時乾燥,缺水。受害者逃離家園。同時,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事情: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的絕食抗議,宋美齡的美國之行。整個電影標題是與第一歷史並列的事件,屬於世界主要事件。
故事在老東家牽著小女孩走在返回依舊飢荒加劇且浮屍遍野的荒路上結尾。在背影漸行漸遠的畫面中,敦厚的男中音陳述響起:「這個小女孩後來成了我的母親,她不愛笑,從來不吃肉……」我想那是因為70年前,她在逃荒的路上,看到過「人吃人」人性泯滅的慘狀。
很多人對《一九四二》的首映的影評不太高,他們應該忘了所有的紀實片都只會糾人心弦,卻不能揪人眼球。就像那些來看熱鬧的觀眾,在螢幕上帶著血腥的黑色幽默中竟智商低下的發出爽朗的笑聲。
『叄』 《一九四二》,為什麼說是馮小剛最有荷爾蒙的電影
因為《一九四二》這部影片實在太有感染力,讓我們看到一位導演內心深處的想法,那是一位文藝工作者才有的荷爾蒙。《一九四二》 是馮小剛非常經典的一部影片,很多人看完一遍之後都不敢再看第2遍,原因是這部影片實在太過真實了,將當年的歷史血淋淋的呈現在大家面前。
星星原本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女學生,但是她為了活下去只得踏上逃荒的路途,流通形式走入一般,一條人命也就僅僅只值兩張餅而已。之前很多人都看不上馮小剛的作品,剛看完這部《一九四二》之後,都被裡面的內容所打動,這應該是一位有良知的文藝工作者才能製作出來的作品,最起碼從這一點上證明他確實不錯。悲愴和人性總是讓人難以言喻,影片帶給觀眾的沖擊力讓我們不敢看下去。
『肆』 電影1942好看嗎
剛看過1942,個人感覺《一九四二》拍的很不錯,溫故抗戰苦難,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嚴肅電影,或許還能海外獲獎。同期上映的還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但那是是虛擬的,河南飢民餓死300萬卻是真實的。不知道你想不想了解Truth了,還是喜歡色彩艷麗,哪怕是海市蜃樓。
真實的歷史永遠比虛構更能震撼我。是天災也是人禍。雖有很多狗尾續貂的藝術加工,可是關於飢荒的殘酷和人類在時代和命運前面的弱小還是有很好的記錄展現。
就當是一部粉飾有點多的紀錄片吧。
『伍』 如何評價電影《1942》
難以言說的痛
文/夢里詩書
這是一部自已去年最關注的一部電影,也是一部自已一直想寫的電影影評,前前後後在電影院一共看了三次,卻總是不知如何下筆,這部電影個人感覺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客觀全面的歷史正劇,自已前前後後也查閱了很多書籍資料,一幕幕真實的歷史展現在了我的面前,給我帶來的是那難以言說的痛。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災,蝗災,三百萬人餓死。「在死三百萬的同時,歷史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宋美齡訪美、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血戰、丘吉爾感冒。在動盪的戰爭歲月中,在全世界都在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斗爭中,中國河南的飢荒事件,顯得是那麼的無足輕重,如果不是馮導的一部《一九四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甚至連我這種從小就熱愛歷史的人,都不知道有這么件事,或許在過多年,它就如歷史的塵埃,被我們輕輕的抹去了,而馮導卻為我們揭開了這層面紗,一場大規模的飢荒,引發了一次慘絕人寰的大逃荒,影片的主角老東家,被迫逃荒,親眼見證著兒子、兒媳、老伴等親人的種種死狀,最後老東家逆著逃荒的人流走去,收留了一個在路邊痛哭的小女孩,這位女孩的後人出現了這個故事的講述者,劇情並不復雜,中間為了沉痛的劇情不會讓人感到過於壓抑,還穿插著些許笑料,但《一九四二》還是一出冰冷徹骨的悲劇,西方元素的融入感覺沒有處理好,顯然在這么一出大逃荒的電影中加入宗教元素,感覺是那麼的不合時宜,但《一九四二》的拍攝成片能在影院放映,實屬不易,馮小剛確實是一位偉大的導演。 3場電影看下來,我眼中不曾流下淚水,但內心的痛,卻是那麼的深刻,其實這部電影還是大幅弱化了真實歷史中的一幕又一幕,比如易子相食這類關於慘痛的事情在電影中就沒有表現,不過即便如此,當我在電影院看到《一九四二》時,那種震撼還是如此的強烈,我難以想像的是,人的飢餓真的能使人如此瘋狂。
倉廩實而知禮節,向朱自清那樣不吃美國救濟糧而餓死的人,萬人無一,飯都沒得吃,在那個年代,禮義廉恥,人倫綱常,民族大義,一切的一切在電影《一九四二》中都顯得薄如蟬翼,活下去成為了人唯一的追求,而《一九四二》呈現了日本侵略軍用軍糧賑濟災民的史實,雖然只是簡略的描寫,但我在看到真實的史料中,河南大約有5萬名中國軍人是被當地百姓繳械而失去戰鬥力的,在國軍與日軍交戰時,日軍的傷員撤下來時有老鄉們搶著抬擔架,還有不少老鄉親自帶路,幫著日軍四處去追擊那些走投無路的國軍散兵,更有甚者,幫助日軍成建制的解除國軍武裝,民族存亡的巨大危機就被一場飢餓壓倒了,怎能不讓人痛心呢?但電影還是側重描寫了日軍的殘暴,在民族主義和人道主義上可謂處理的恰到好處,既符合大的歷史事實,也沒有在立場上授人以柄。
一段封存遺忘的往事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大災難中人性的泯滅,讓我感到一部《一九四二》是那麼的厚重,難以言說的痛楚充斥在我的心間,讓我看到了那斷沉痛而不能忘卻的歷史。
『陸』 如何評價電影《1942》
1942這部電影的編劇,真能編,應該獲胡編大獎!為什麼呢?因為他竟然打著還原歷史真實事件的幌子,而稍有些常識的觀眾不難看出這些情節太不真實:
從開頭的乾旱的畫面上看,這一年都沒下過雨了,但鏡頭轉向庫房,少東家在庫房想以糧換嫖,為了突出東家的為富不仁,這庫房裡堆滿糧食,新鮮打下來玉米棒子一串串掛著...... 大家沒看錯,就是當年新打的玉米棒子,還很飽滿,這說明,這是個豐收年。
接著,來強盜了,東家找栓柱去官府報信,這栓柱回來向東家說來兵了,害得東家幾乎被土匪打死。本以為這栓柱和東家有仇,故意這么說的,後來才發現栓柱和東家沒仇,估計是前些年趙本山的小品太火了,編劇受影響了.....在電影的後半段,這栓柱在日本軍營,又被安排犯了傻病。如果說栓柱是對自己親生孩子玩的風車有感情的話還有點真實性,但為了別人孩子的一個小玩具,連糧食都不要,死都不怕了,那思想真崇高得太令人驚訝了,如果當真這么講情義,就會寧願自己餓死也不會賣老婆啊,,當初這么講情義,怎麼偷那好心的洋記者的驢吃呢?所以這個不符合邏輯的角色無法再編,只能去死了。
鏡頭轉向逃荒群眾,在路上,災民隊伍和國軍的隊伍混在了一起。日本飛機發現中國軍人佔多數,就開始投彈。隨著炸彈在人群中爆炸,到處血肉橫飛,這時候的人,正常情況不是被嚇得全身癱軟就是被惹怒反擊,可劇中卻是當兵的在此時搶錢搶女人。俗話說溫飽思淫慾,這天上有敵機轟炸,地上血肉模糊的環境,誰還有那心思啊,人雖然仍存在野獸的本能,但野獸也不會在生死關頭還有心思配種吧?這編劇把中國人描寫得比野獸還變態!
還有些事情,就真不知道是真是假了,在影片中,河南百姓寧願逃荒挨餓,就是不肯參軍打仗,相互之間斗得倒蠻起勁,例如瞎鹿老婆看到借給自己糧食的東家沒了車還幸災樂禍,覺得特痛快.....反觀日本人,顯得那麼智慧,憑借充足的後勤供應,給出一些糧食給河南人,河南人就跟著日寇干,結果日寇就順利取得6萬對國軍30萬的勝利。河南人吃了老蔣的備用軍糧不賣力,日本人給吃的就從了,難道這日本人比中共還偉大?而劇中的洋人,尤其是美國記者,是集英勇、仁慈、智慧為一身的聖人。我最搞不懂的,是編劇的心態,或許正是因為他黑暗醜陋的內心,才把中國人看得那麼丑惡、劣等,而洋人,都是那麼高大上。如果真如編劇所想,那麼影片中國民政府做足面子歡迎美國人應該不過分。難怪據稱這電影在國外受到一致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