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華語電影如何在海外貿易中取得高票房

華語電影如何在海外貿易中取得高票房

發布時間:2022-11-15 23:30:39

⑴ 為什麼國外電影可以在中國拿高票房,中國電影在國外卻拿不到

為什麼國外電影可以在中國拿高票房,中國電影在國外卻拿不到


中國國產電影票房榜的前幾名是非常驚人的,已經超過了50億,證明了中國的消費者的消費力的確不一般。中國的電影分別進入了排行榜的63名、74名和86名,但能進入全球排名主要因素是靠中國國內的票房,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對國產電影的貢獻微乎其微。

結語

歸根結底,還得咱們國內電影多加努力,爭取早日拍出越來越多的國產特效片,這樣大家也不至於只有國外片可以看了。為什麼我們的3部影片票房那麼高,也進入了全球票房TOP.100,可是除了中國內地,影響力卻沒有多大呢?中國電影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我們期待著中國電影也成為世界的潮流,釋放出更大的文化影響力。

⑵ 華語電影走出海外,究竟有多難對電影本身來說意味著什麼

製作一個電影是簡單,但是華語電影走出海外,還是有難度的。難度有以下幾點:

1.國內外群體審美不同,每一部電影的上映有不同的反響。按照普通的電影來說,魔幻、愛情、家庭等類型的電影,沒有感動點,沒有玄幻點,脫離實際的,自然評分不高。按照電影院中的電影來說,票房出現了斷層式的差別,出圈了感動的劇情。國外的影片看重觀眾對於電影的喜愛程度,大成本製作的特效電影,產生的效果超出想像。

華語電影走出海外,帶來了文化之間的交流。說明了華語電影的優秀,但很多的華語電影的影響力很低。有參加綜藝的導演拍短篇電影的時候,問道:「你為什麼想來這拍電影?」導演回:「說實話,這幾年電影市場不景氣,想來這為了拍更多的好電影。電影是我一生熱衷奉獻的事業,也希望更多的人關注電影這塊。」這幾年對電視劇的關注程度遠超電影,很多電影在製作上尋求小成本能產生回報。忽視了電影本身所帶來的視覺效果,反到老電影成為了最懷念的。看一部影片記錄了當時的場景,想表達的故事,看了這么多影片立意不是很清楚,如果電影走出海外,會有更多的人去觀看影片。

⑶ 中國電影"走出去"難在哪兒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電影全年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僅為10.63億元人民幣,較2011年的20.46億元下滑了近一半,這已是2010年以來的三連跌。而作為中國文化產業出口的另一大主力軍, 2012年,網路游戲出口則增長了五成。同為在國內市場表現良好的中國文化產品,電影和網游為何在出口時有這樣迥然不同的表現呢?
「以本土化內容捍衛自身價值觀」
對於中國電影海外收入不佳的原因,原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童剛曾表示:「中國精神、中國形象、中國故事的世界性表達和傳播能力,與之前相比沒有實質性提升,與國際電影的主流形態存在差距。」一份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發起的中國電影海外票房問卷調查,總結出中國電影進入海外商業院線的數量非常有限,究其原因,在於中國電影還未找到一種表達方法,在符合西方觀眾審美意識的文化風格下敘述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並讓西方觀眾深刻理解中國電影中所蘊含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觀念。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認為,中國電影人在敘事上決不能「穿中國人衣服,演外國人故事」,一味模仿好萊塢的故事模式。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很多中國電影在傳播中國文化時只是將一些中國元素生硬地移植到電影中。有的影片因為過分強調中國民族元素,忽略了東西方文化差異,使得國外觀眾在理解時遇到困難,也就是「文化折扣」問題。以近期在中國創造票房奇跡而在海外市場遭遇滑鐵盧的《人再囧途之泰囧》為例,實際上,中國式的幽默很難得到海外觀眾共鳴。
反觀其他國家,如印度電影之所以能夠對抗好萊塢,關鍵在於「以創新性來做本土化的內容」。印度傳媒領域最具實力的跨國公司——信實集團,其負責人曾這樣表示:「我們要推廣印度的價值觀,我們要在美國本土對抗好萊塢,不單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印度電影所表現的內容,也確實都是在捍衛印度的價值觀。「不是本土,就是入土」,這是印度電影業的一句名言。在這一點也可以借鑒國產游戲的成功經驗——中國網游廠商在融入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改編,重視對海外文化的融合,這一「文化引進再輸出」的發展策略不僅能贏得全球玩家共鳴,還能對中國文化做最有效、最合理的輸出。
海外營銷需要全盤策略
曾有網友在微博上貼出了一張好萊塢電影營銷的時間表,系統化的好萊塢電影營銷搭載了營銷和後產品開發、定位研究、公關等環節且全部放在電影首映之前,而為電影營銷所做的預算,幾乎占據了近一半的總開支。而國內片商營銷比例僅占總支出的5%至10%,相差懸殊。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暴露了中國電影在面對海外市場時,宣發、營銷方面的短板。
黃會林認為,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國電影在海外應該採取整合性的營銷手段,從單一的宣傳到電影節,再到海外推廣公司的建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表示,正是從張藝謀的系列電影開始,國產影片從重視電影製作轉向了重視電影營銷,但中國電影出口仍需要學會好萊塢的發行機制。
目前,中國電影「走出去」通常是依靠舉辦和參加各種國際影展,但效果並不顯著。有業內人士坦言,通過電影節推廣來促成合作的成功案例非常少,同時對票房的作用也很小。另外,很多中國影人將合拍片視為搶占海外市場的捷徑,對此,導演謝飛表示:「作用不大,這是盲目的,會失敗的。」
實際上,國內游戲產業打造文化出口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值得電影產業借鑒。完美世界總裁池宇峰在對全產業鏈的介紹中說,依託完美世界旗下的企業,以「全球資源整合」的發展策略,涉足網游、文學、影視、音樂等文化領域,形成了文化集團,在眾多文化產業的融合下,顯示出巨大的發展優勢。以完美世界的《笑傲江湖》為例,游戲以中國武俠文學著作為基礎,貫穿了「文學——影視——音樂——游戲」全產業鏈,實現了從「讀者——觀眾——聽眾——玩家」的全方位用戶轉換。多文化領域的融合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品牌影響力提升。
從游戲產業反觀影視產業,中國電影要在海外「揚帆遠航」,當務之急應該加強宏觀布局,對項目規劃、投融資、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制定出系統對策。
「先收回拳頭,做強自我」
就中國電影「走出去」,黃會林坦言:「我們的電影人不能只去海外走紅毯,走紅毯不能讓中國電影紅起來。」面對中國電影海外生存的難題,很多業內人士表示,還是因為中國電影市場缺乏質量過硬的作品。
由北京師范大學提供的中國電影海外觀眾調研數據表明,半數以上的海外觀眾對中國電影知之甚少,中國導演與演員在國外認知度不高。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僅有20%的觀眾對中國電影較為關注,而知名度最高的演員依次是成龍、李小龍、李連傑。雖然「功夫」只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方面,但在海外觀眾眼中卻代表了中國。在15歲至45歲主流的外國觀影群體中,70%以上的觀眾表示希望看到具有時代感,反映現代都市題材的中國電影。此外,在希望改進「敘述方式」以外,大多數外國觀眾認為「宣傳發行」是中國電影最需要改進之處。
對此,早有影評人評價目前中國電影的創新乏力使其在海外市場的老本兒已經不夠吃了,海外觀眾不可能總保持對功夫類型影片的熱情。另外,導演謝飛認為,國產電影對中國的文化品質和特色太不重視了,盲目地模仿好萊塢的高科技和娛樂性。他建議,中國電影要「走出去」應該從「講好故事」開始。
可見,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關鍵還在於影片的質量。正如全國人大代表龔曙光在談到如何做文化產業時表示,從文化企業的角度來看,文化企業家要做的事情,是在人的心靈上「圈地」。對於中國電影來說也一樣,想要在海外開拓疆土,不如先「收回拳頭,做強自己」,想要在海外市場獲得認可,不如先在海外觀眾心靈上「圈地」。

⑷ 中國電影怎樣進入美國市場

如何將自己的影片推向美國?我國以拍攝《紅番區》、《過江龍》等動作片而大名鼎鼎的動作片導演唐季禮認為:要使中國的電影被美國觀眾、被挑剔的好萊塢接受,首先要突破語言的限制,要完全採用英文的對白,因為實際情況是沒有一個美國觀眾願意對著字幕看情節的發展。其次,電影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要與好萊塢的電影有不同的吸引力,但是強烈的文化差異,也有可能使觀賞電影的人產生誤解,所以要剔除會引起誤解的因素。再就是,宣傳的角度以及資金投入也是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成功的基礎。

http://ent.sina.com.cn/m/c/2002-06-13/87282.html

⑸ 2020中國電影票房超北美成全球第一,你認為有哪些原因

近日,據燈塔專業版票房統計,我國電影票房首次超越北美,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這一統計也使我國關注電影行業的人非常振奮,這代表著我國電影行業在全球的影響力日益增長,已經成長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無論如何,我們自己的電影逐步走向世界才是硬道理,也是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因素。人們走進影院就有非常多的國產大片可供選擇,再也不用苦苦等待國外電影上映了。

⑹ 《英雄》當年為何在國外票房大賣

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當年這兩個字。

為何當年在國外票房大賣?如果不是當年,而是現在上映,你覺得《英雄》還會有這么高票房嗎?肯定不會。因為它錯過當年那個時代了。

所以這就是時勢造“英雄”啊。

雖然大家對《英雄》的褒貶不一。但《英雄》在2001年,國內票房就拿到了2.5億元。在當時僅次於《泰坦尼克號》3.6億元。可見國內觀眾對這部電影也是買單的!

《英雄》電影畫面唯美,人物刻畫生動而鮮明。電影的視覺效果更是非常震撼,裡面武功設計更是標新立異。關於箭陣的畫面,氣勢磅礴,讓人印象深刻。如今已經被國外電影大量效仿。

作為中國武俠電影,《英雄》能夠在海外取得如此票房和口碑,證明了國外人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和中國武術的熱愛和關注。

⑺ 為什麼有些國產電影在國內不火 而在國外就獲得各種獎

中國國產電影火不火主要和票房掛鉤,而在國外對電影是否能獲獎是對電影的藝術價值,拍攝等等方面的來判定的。
1、中國電影的上映審核和國外不同。中國對電影的審核分為可播出,修改後才能播出和禁播。中國的審核標准:
一、主題:不可偏離國情
標准:一部影片的主題應該宣揚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不能跟國情脫離太遠。即便是商業電影必然涉及的正反對立元素,也絕不可以搞出邪能勝正這樣的主題,這似乎會引起觀影不適。
二、血腥:不能拍特寫 標准:究竟什麼樣的血腥場面才叫尺度范圍內?電影局在審查時也會犯難,但會有一些模糊的標准,比如最好拍全景,不要有血淋淋的特寫。
三、鬼戲:只可心中有鬼 標准:所謂「鬼片」其實無鬼已經成了所有內地恐怖片的共識。但「鬼」又實乃製造恐怖氛圍的絕佳工具。於是,基本上所有驚悚恐怖片導演都學會了這件事,那就是只在心中有鬼。
四、涉警:須模糊作案細節 標准:我國的涉警作品,在交給電影局審查之前,還得先通過公安部這一關,需要獲得公安部的批文方可拍攝和上映。相較於其他電影,涉警戲的審查細致到案件在哪一個地區、哪一個時間段發生,甚至辦案手段是否符合國內情況等等。
因為一些電影在國內並不受歡迎而且會受到限制。所以一些導演在電影投放時就會選擇海外市場。
而國外是按照限制來劃分的。比如英國 英國電影分級制度 「U」級:普通級——適合所有觀眾。在此級節目中只能偶爾使用「damn」(該死)、「hell」(見鬼、混蛋)這類輕微的咒罵語言,極少使用其他溫和的咒罵語言; 「Uc」級:特別適合兒童觀看; 「PG」級:家長指導級; 「12」級:適合12歲以上及成人觀看; 「15」級:適合15歲以上及成人觀看; 「18」級:適合18歲以上及成人觀看。所以一些國內不能播出的電影可能在國外就能獲獎,比如《十七歲的單車》。
2、電影類型和電影受眾。電影是一種大眾文化商品,其首要功能是娛樂。觀眾通過從電影影像和故事中獲得某種心理上的替代性滿足來逃避日常生活的壓力,以放鬆情緒和實現精神的愉悅。一般票房高的商業電影,符合大眾口味,但電影藝術價值就不一定高。當然也有可能有新鮮這個成分。
而在中國的電影受眾主要以年輕人為主,而去影院看電影也主要是抱著娛樂的心態。當一部電影成為熱點話題時,它就具備了滿足人們社會交流的功能,成為大家生活中茶餘飯後的談資,而那些還未關注該電影的人因為無法產生共同話題便會有一種交際危機感,因此有些觀眾哪怕對電影本身的內容不感興趣,但為了獲得談資解除社交危機,獲得社交互動的滿足感,他們也會走進影院貢獻票房,成為票房飆升的助力。所以一些藝術價值高的電影可能並不能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而影院會根據售票來安排影片場次。當某部影票受眾不多時,場次就會減少或者下映。票房自然也不會高。

⑻ 華語電影靠什麼在海外立足

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走出國門,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對此,在加拿大生活了近20年的王先生非常感動:幾乎每部電影都在海外華人中引起了巨大反響。國產電影對我們這些華僑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看到中國人的面孔和熟悉的生活場景就像回家一樣。特別是當我們聽到身邊的外國朋友說‘中國電影很棒’時,自豪感是無法形容的。”

⑼ 如何提高我國電影貿易國際競爭力

中國電影在2012年不斷開拓進取,繪就了新的歷史篇章。據統計,2012年國內共生產故事影片745部,全年各類電影總量達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達170.73億元,同比增長30.18%。而國產影片票房,則達82.73億元,約占總票房的48.46%。其中,類型片創作趨向活躍,電影票房創下紀錄。國產影片創作在2012年的變奏、轉折與發展,和其它重要藝術現象一樣,是其所處的時代、現實和社會的創造物。中國電影創作及市場的內容和形式上的變革,很顯然已經融入所處的時代和社會新語境的表現內涵、形式呈現出的交織關系中,中國電影的成就、矛盾與豐富性,蘊涵其中。
但是,就在國內市場快速崛起的同時,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的發展相對滯後,近年來的海外市場在逐年急劇萎縮,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在本土市場上大獲全勝,卻無法開拓海外市場。《赤壁》、《投名狀》、《泰囧》等都成為敗走西方主流電影市場的典型例證。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上的弱勢地位,亟待改變。
2012年2月中旬,中美間達成了一項擴大中國進口好萊塢3D等特種電影的協議,顯示中國電影市場進一步開放的趨向。顯然,政策由充分發揮護航作用改變為更為開放的情況,類型電影生產、電影產業、市場及技術發展勢頭不減,迅猛異常。但與此同時,真正實現中國電影和海外市場的無縫對接,卻缺乏有效性和持久力的政策舉措與策略。
我們看到,一方面,進口大片數量的增加對國產影片和中國的電影市場在票房、技術、藝術以至文化內容上的沖擊明顯。另一方面,中國電影「走出去」又面臨好萊塢的強勢話語。好萊塢對國產片創作無疑形成了巨大的挑戰。以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國外商業電影,構成了全球化的市場競爭、藝術、技術與文化語境。
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策略及其實現的關鍵,是如何實現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轉型。它包括對內通過華語電影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中國電影;對外採取區域化市場開拓的方式,針對不同區域的特性制訂不同的競爭對策。電影在當代社會中的影響力,有力地證明了電影在時代文化復興與文化建設中的位置。中國電影海外競爭策略可行性所涉議題內容豐富,有著很強的開放性和廣闊的探索空間,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現實針對性和面向未來的前瞻性,回望有史以來中國電影在海外發行、海外推廣以及兩岸多地積極開展合作、推進中國電影實現國際化轉型和提升傳播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進程,系統、全面、深入探討其在商業經營、內容、生產、融資、推廣及大中華地區的合作與融合諸方面新的發展、互動與創新,努力為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尤其實現全球化語境中的當代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意義重大。
2012年11月中旬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前四天的票房即達1.01億元,截至12月31日,獲得5.71億元票房。但是李安的這部影片的成功,並非僅僅反映在票房上。影片中,碧海藍天、發光的魚、斑斕老虎以至人與虎的離奇故事,它們的故事意涵、影像和被美麗畫面所包蘊的人性、神性和東方文化問題,都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東西,成為美妙觀影的記憶。
李安的電影創作給我們提出重要的參照與警醒。很顯然,順應時代發展需要,改變中國電影內容生產的短板和總體競爭乏力的現狀,在世界電影市場形成強有力的競爭態勢,體現了強烈、鮮明的時代特徵。如果說實現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轉型是開拓海外市場的總體戰略,那麼明確區域化市場開拓、在內容生產、數字技術、投融資及推廣等方面實現國際化轉型則是具體戰術。中國電影需要積極應對社會、產業和文化發展挑戰,把握社會和文化發展,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確立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的坐標。面對好萊塢的全球化戰略,中國電影要在學習好萊塢國際化的經驗的同時開辟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化不斷發展的今天,電影海外拓展與責任又該如何把握?在電影觀念與電影實踐發生巨變的當下,如何更好地進行中國電影的生產、經營、融資與推廣,華語電影需要做怎樣的合作與融合?這些都是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策略建構中重要的時代性命題。
面對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的問題,需要進行系統、深層的研究,提出海外市場競爭策略的路徑。海外電影市場現狀與中國電影國際競爭力深層問題聯系緊密。隨著中國國內電影產業的崛起,擁有海外市場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從電影大國升級為電影強國的重要標志。擁有海外市場關鍵在於實現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轉型,以區域化市場開拓的方式把海外市場劃分為北美、歐洲、俄羅斯、東亞及東南亞等地區。另外,從中國電影史的角度也可以看出走向海外市場的經驗,比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神怪片、武俠片對東南亞市場的佔領以及七八十年代香港功夫片對國際市場的號召力。中國電影目前的海外市場狀況相比歷史上和好萊塢還有很大的差距,急需在內容生產、融資渠道、推廣營銷等環節上加強海外市場的觀念。
國際化轉型涉及電影的內容生產策略。內容生產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觀眾情感的生產,觀眾看電影是為了體會他們自己的情感,因此電影作為一種娛樂形式,一定要與觀眾產生共鳴或被認同。中國電影在類型上比較單一,只有武俠和動作片能夠走向海外,擁有較強的競爭力。新型中國電影將以武俠片、動作片為切入點,帶動類型多元化實踐,拓寬片種,積極進行電影類型美學創新。在影片敘事策略上也需要進一步國際化,用國際流行的電影語言、敘事慣例來講述中國故事。此外,在商業類型片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也重視藝術片的國際化,進一步鞏固藝術片在國際電影節中的位置。
電影的融資形式越來越豐富,電影的工程越來越龐大,這也就給推動、孵化這個產業留出了許多空間與可能。迅速發展的中國電影在融資方面的需求、對基金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凸顯,因此,研究中國電影業融資特點、總體投融資結構以及融資渠道和效果是必要的。推廣模式包括政府主辦、商業宣傳、民間活動和媒體傳播等,特別是以互聯網為首的技術進步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技術創新,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中國電影應該在創作階段就結合不同海外市場設定推廣方案,用科學的方式來推廣和宣傳,這是中國電影開拓海外市場的關鍵所在。
無疑,電影轉型中的產業交叉為海外市場競爭提供了重要的機遇和動力。隨著新媒體、數字技術及業態的發展,傳統電影正在走向「大電影」。無處不在的影像與數字科技互為因果,「大電影」的數字化趨勢為其帶來質的改變和提升。數字化的全面作用、互動技術的運用,使得膠片電影生產的格局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大電影」通過視覺形象、獨特的數字化手段和視覺意義創造出共同的精神世界,進而通過數字化傳播與放映使它對業界和社會發生更為廣泛的影響。在「大電影」時代,傳播形式的多元使電影形態多元化,微電影、手機電影等多種視頻形式的興起,改變了以往單一的影院電影形態。與此相對應的是,電影產業也出現復合化趨勢,電影與游戲、互聯網等其他文化產業的緊密交叉,完全改變了電影的業態特徵,這為中國電影的海外競爭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數字電影是新型中國電影的載體,也是中國電影走向海外市場的主要類型。
還需要看到,大中華地區電影的合作與融合,包括合拍片在海內外票房市場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份額,並進而成為全球電影產業發展的新方向。進入新世紀,隨著中國內地電影產業的崛起,兩岸三地平行發展的格局被打破,合作與融合成為主流趨勢,華語電影無論作為一個文化發展共同體,還是經濟產業復合體,在中國電影走向海外市場的過程中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華語電影的生存依賴於地域文化,要拍出有深度、吸引觀眾的作品,背後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文化,是價值觀的傳播。從中國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台灣電影的融合,再到與亞洲電影、歐美電影攜手合作、追求共贏的未來發展格局,這將是新型中國電影擁有海外市場的基本路徑。
進一步推動中國電影的海外市場競爭與國際傳播,促進中國電影業的發展與繁榮,把握中國電影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緯度,對推進中國電影國際化轉型和市場競爭乃至世界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逐漸建立起新的多樣性的創作格局及新的國際化轉型趨向,為明天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產業,藉此推動文化進步,造福人類,受到人們更多矚目和期待。

⑽ 中國影片在海外受歡迎度低,《長津湖》為什麼卻受到海外歡迎

這是因為《長津湖》所描述的故事的確讓世人震驚,而且也能夠達到海外觀眾的預期。我國的很多影視作品的確能夠擁有更高的口碑和票房,並且也能夠獲得觀眾的點贊和支持。因為這些影視作品的確特別優質,而且也能夠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

雖然國產影視作品比較優質,而且也能夠極大的吸引國內觀眾的注意力,但是這些影片卻不一定能夠獲得海外人士的認可,而且也達不到他們的標准。中國影片在海外受歡迎度低,《長津湖》為什麼卻受到海外歡迎?我認為原因有三個:

一、這部影片符合海外觀眾的審美標准。

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夠打破記錄,並且受到海外觀眾的喜愛,就是因為該影片的確能夠成為質量更高的作品,而且也能夠真正符合他們的審美標准。當這些觀眾能夠觀看這部影片時,他們就能夠感受到這部影片帶來的精神力量,並且也能夠為之震撼。

以上是我分析的原因。

閱讀全文

與華語電影如何在海外貿易中取得高票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書生是什麼電影 瀏覽:62
如果有人約你看電影表示什麼 瀏覽:57
電影西遊記女兒國什麼時候拍的 瀏覽:844
南瓜電影怎麼找粵語電影 瀏覽:142
電影鐵道飛虎好看嗎 瀏覽:942
你打算什麼時候去看電影英語怎麼說 瀏覽:939
像大開眼界的電影有多少 瀏覽:211
一部好的電影要多少宣發費用 瀏覽:460
捉迷藏電影主題曲粵語歌曲是什麼 瀏覽:469
滿城惠友電影院兒童怎麼買票 瀏覽:142
如何評價電影關原之戰 瀏覽:921
美國新世界電影在線觀看免費完整版 瀏覽:585
死亡塔剪輯了哪些電影 瀏覽:42
講一個劇院有怪獸是什麼電影 瀏覽:163
小丑這部電影好看么 瀏覽:677
如何看待電影圈跨界的現象 瀏覽:768
戰狼2電影免費完整觀看 瀏覽:295
偵探類的電視電影有哪些 瀏覽:123
如何能找到網路的小電影 瀏覽:77
如何把電影投到牆上看 瀏覽: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