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票房如何分賬
票房分賬:說的是電影的票房對放映方,發行方,製作方的三方分成,一般比例為4:4:2。不過具體的分成數額要看簽訂合同具體是怎麼規定的。出品方、院線和宣發房三方各算各的,因為每一方都有自己的成本和宣傳費用。再具體的,不同的電影其票房分賬比例也會不同。
我們一般所講的票房收入並不是投資者真正的收入,其中還包含國家稅收3.3%,國家影視發展基金5%,院線佔比50-60%,剩下的30-40%才是製片方,投資人的票房收入。
那麼,票房分賬,首先,就要從總票房中扣除5%的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稅。剩下的錢當中,作為放映場所的影院拿走50-60%,製作方和發行方拿走30-40%。然後,製片方會根據事先的約定支付發行方一筆費用。剩下的錢扣除成本了之後,製作方和投資方再按約定分成。
由觀影人數和票價乘積得到的票房,一般被稱作這部電影的總票房,得到總票房之後,先行繳納總票房5%的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以及相關稅費3.3%,之後的為可分賬票房,即「凈票房」,那麼凈票房=91.7%*總票房
然後,在凈票房中:一般影院抽成50%、院線7%,剩餘43%歸製片方和發行方所有。而發行方一般會收凈票房的10%作為發行代理費,那麼製片方實際票房收入就為凈票房的33%。所以,一部電影如果不想虧本的話,那麼總票房×91.7%×33%必須要大於等於製作費用,只有這樣,最終投資各方才會盈利。
B. 票房分賬是什麼
在中國票房分賬的基本原則是:首先,需要在總票房中扣除5%的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稅。剩下的錢當中,作為放映場所的影院拿走57%,製作方和發行方拿走43%。然後,製片方會根據事先的約定支付發行方一筆費用。剩下的錢扣除成本了之後,製作方和投資方再按約定分成。在好萊塢,有三種分賬模式可以選擇。第一種是和中國一樣的固定比例分賬。第二種是影院會支付一筆費用給製片方買斷影片,然後這部影片的全部票房都歸影院所有。第三種,是好萊塢最流行的分賬模式,也就是階梯式分賬:在好萊塢製片商的一些大片上映的第一周,製片商可以拿走80%的票房而影院只能拿走20%,這樣製片方就能盡快趁著影片的熱度收回成本。但隨著影片上映時間變長,製片商分到的票房會越來越少,第二周、第三周在60%左右,到了第四周可能就只有20%。國內電影公司採取階梯式分賬模式的出發點和好萊塢並不一樣,其實是為了「以收入換市場」,通過給影院更高比例的分成來換取排片,爭取更高的票房。
C. 電影上映後是怎麼分紅的怎麼知道傳錢還是不傳錢
中國電影業院線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網路電影分紅(分為一次性買斷和點擊量收益),一次性買斷就是電影下映後在「愛奇藝」、「騰訊」、「優酷」等上面的播放版塊,根據片方談好的價格打包出售,具體金額由雙方協商,這個是全部可分紅,根據您投資份額所在比例,後期出品方會出示合同給每位投資者。
點擊量就是看出品方與哪些視頻網站合作了,每個視頻網站都有自己針對網路播放量的收費標准,具體標准在合作的視頻網站都有詳細的說明與介紹,具體播放量合作的視頻網站會詳細公布,同時在出品方出示的《收益結算報告》上也會有詳細的數據統計,結算時間是在網路上映六個月後結算一次,之後是24個月之後 12個月為一次結算周期。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距離財富自由,我們只差留言區一個機遇!!
D. 一部電影是如何上映,如何進行票房分紅的
一部電影的上映要經過籌備,製作剪輯,宣傳報審,然後才能上映,票房分紅大多是前期消耗消耗,演員片酬,還有投資人,出品方,院線。
很多人都說電影賺錢,其實說法比較偏頗,既叫好又賣座的電影才是真賺錢,有的電影口碑非常不錯,但是說去看沒幾個人去看那這個電影可能會賠錢,所以說電影賺錢其實是具有風險的,有時候你拍好電影未必賺錢,拍場電影也未必不賺錢,這都要看當時的狀況,而電影的上映也是有層層關卡的。
很多時候我們在電影院里看電影,覺得不過如此,但是每一部電影的上映都是非常艱難的,演員有一句話叫做台下10年功台上一分鍾,而任何能夠搬到台上供眾人欣賞的東西,都是經過層層篩選,越過坎坷而來的。
E. 演員是拍完片馬上付片酬還是上映以後付片酬
演員片酬的什麼時候結算呢?一般為好幾種
一,固定片酬,按約定的時間金額付;一些小角色用的更多。
二,是票房分成,等影片下線後結算。如果票房很好的話演員得片酬會多很多很多。
三,片酬+票房。絕大部分都是拍完以後按之前商量好的片酬再加票房分紅再拿錢。
四,分期結算,一般分三期或者四期 看影片周期和你角色的周期 合同簽定同時就付頭期款,開機付第二期,拍一半付第三期 拍完付尾款特約類型的或者就一兩天戲份一般拍再一次性結清。
第一娛記出品必屬精品!
作為專業的行業內人士,給大家安利一下影視行業片酬支付方式!
說起來很復雜,但是也很簡單!主要就是看你怎麼談!但是大部分並不是如提問者說的那樣拍完馬上給,或者上映後給!主要有以下幾種!
娛樂 圈支付演員片酬,最多的方式是分階段支付,這個比例占據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舉個例子:假如某主演一部電影,經紀人和製片方談好了合作內容,片酬方面一般都會這樣約定,在簽約之後三個或者五個工作日內,支付百分之十或者二十作為定金,演員開始閱讀劇本,熟悉內容。開機演員進組以後三五個工作日,製片方會支付百分之二三十,等到拍攝過半,製片方還會支付百分之三四十。在拍攝殺青前,支付完演員的全部片酬!
這個過程當然不會完全一樣,有的分四次,有的分五次,每次比例也會不同,但是大體模式就是這樣!
但是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 絕大多數演員在殺青前,全部片酬已經到手了!
很少有演員上映後才拿到片酬的。但是有一種例外,那就是片酬入股這種形式。
這幾天《掃毒2》票房大賣,主演及監制劉德華就是這種形式,他因為看好這部電影,覺得有錢賺,就採用投入自己的片酬佔一部分股份。這種形式就只有等到上映結束了,票房分賬的時候,才能領取自己的片酬!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這不是單純的片酬了,而是一種投資行為了。這樣的事在 娛樂 圈也不少見,譬如黃曉明主演的《新上海灘》,他就是拿自己片酬投資,承擔投資方角色!
其實製片方對現行演員片酬支付方式非常不滿意,因為拍完戲,演員片酬全部已經結清拿走了,最後能不能播出?播出效果好不好?結果都是製片方獨自承擔!
但是現在在劇組,演員是強勢的一方,特別是大咖。如果你不支付完片酬,那我就不拍。一旦不拍,損失的是劇組,所以製片方不得不乖乖給錢!
但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聽到一些演員討要片酬呢?這些演員其實都是小演員,不怎麼有名氣的演員,在簽合同的時候,會就一部分錢在拍攝完成後支付,遇到流氓劇組,最後一筆他們就不支付了。但是大演員絕對不會同意在殺青夠支付片酬的!
最好的辦法是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作為演員,必須對自己演的戲負責,不能不管拍的好不好,錢都全額拿走!錢放好,收益高,演員也可以提出增加片酬!
其實演員片酬的交付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據合同來付片酬。
交付片酬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01、拍完馬上支付片酬,無任何分紅
並不是所有演員都能夠獲得上映之後的分紅,比如一些客串的演員或者是一些咖位不高的配角。他們的戲份並不多,可能只在劇組里待上半個月就走,這樣的演員一般拍完之後立馬就能拿到自己的片酬。
甚至有一些演員單純就是友情出鏡,連合同都沒有事先簽署,就直接進組拍攝。這種情況一般也是拍完之後再聯系經紀人或者工作室支付片酬,屬於事後再進行合同簽訂的情況。當然,這種情況並不常見,因為友情出鏡通常沒有片酬,純粹是人情交易。
而一些群眾演員,比如橫店影視城的那些群眾演員,往往就是在拍攝之前商量好拍一場戲需要多少錢,拍完之後就立馬結款,他們甚至可以在拍攝之前拿到一部分錢,等拍攝完畢後再拿尾款。
02、拍完後付片酬,上映後付分紅
電影中的一些有經紀公司的主演演員,可能自己帶資進組或者自己參與了分紅,他們簽署的合同可能就是拍完之後支付片酬,上映之後再計算分紅的支付方式。這種支付方式是比較常見的,先將演員的片酬支付到位,後期的分紅再另外計算。
由於演員的片酬需要與經紀公司進行分成,所以劇組先行支付片酬,經紀公司好先做好入賬的計算工作。而分紅這種事情,演員可能會和經紀公司分成,也可能只是個人投資,與經紀公司無關,則無需和經紀公司分成。
這種方法有一個好處就是經紀公司可以提前和劇組溝通好演員的片酬,在片酬合適的情況下再去談分紅,占據主導地位的一方也就是經紀公司。在拿到了滿意的片酬後再參與分紅,不管最後的分紅到底多不多,他們都是無所謂的。
03、上映後將片酬和分紅一起支付
部分一線演員可能有自己創設的工作室,但沒有簽署專門的經紀公司,他們拍戲可能也是自己找的資源,自己投資的劇組。這種情況下往往就會是片酬和分紅一起,直接支付到演員的工作室,非常快捷。
而演員那邊往往不會立即拿到片酬和分紅,而是等到年底工作室進行結算的時候,一次性拿到自己該年度應該拿到的錢。這樣的演員往往也不是那種靠演戲養活自己的演員,而是將演戲當做一種投資在做。
當然,這樣的方式往往只針對於一些有實力、資源多的演員。這些演員的工作重心通常會放在好作品的輸出上面,而不是利用自己的流量去進行快速的變現。他們在拍戲的時候也會更加認真,期望能夠用好的表演來征服觀眾。
你好,我是小小明天,很高興回答演員是拍完馬上付片酬還是上映以後付片酬?我的回答如下
資金到位,劇組可以准備開機,
劇組是一個臨時的單位,把大家組合在一起,然後演員入組之前簽合同,簽完合同,先付20%首付,拍了一半,再付30%,最後全部拍完,付剩下的50%片酬。
一般都是片子前期製作完,演員前期演完戲結束以後,應該就把片酬全部結清,這就是我對你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好萊塢電影類,一線明星一般都是拿基本片酬+票房分紅,比如去年復聯三,全球票房20億,光演員股東分紅就花了快3億,唐尼的8000萬美金差不多就是2000萬+分紅,這屬於與收益相關的。二線明星一般幾百萬美元固定片酬,剩下的幾十萬美元,美劇演員則要差很多,頂薪不過百萬美元一集。
國內一般明星自報片酬,製片方自己估量收益,總之就是自負盈虧,收益與否與演員無關。
對於這個問題,我去網上搜索了一下。得到了以下幾點。
第一種是演員的固定片酬,是按照演員在戲中所要出演多少分鍾,扮演什麼角色來定的。所以這固定片酬是拍完就付完的。
第二種是簽合約時規定的定金,這種是在還沒正式拍戲錢就要付完的。不然明星是不可能去拍的。
第三種是拍的電影是院線電影,有票房分紅。
所以這種票房分紅是在拍完戲電影上映後,根據票房來定的。
不過這些都要簽合同的,提前談好各種價錢,然後簽合同。
所以不用擔心會有劇組不給演員付片酬。
看合同的簽訂狀況,一般是簽訂演員合同之後付款20%片酬,開拍之後再付30%,上映之後再付款一部分,電影下畫結算之後付最後尾款。不過,有很大操作性,看怎麼談,最常規的就是簽訂合同之後會給一部分錢(不多),剩下的等上映和結算付。演員希望早些拿到更多的錢,公司希望晚付片酬,看兩方的能量和談判情況,就跟做生意一樣
首先先上個 合同模板 就知道個大概了。
正常來說,付款方式這塊都是分階段付款,就像我們家裡搞裝修,都是簽合同後給一筆預付款(訂金),人員設備進場後給一筆入場費,結束驗收完成後給餘下尾款。
當然這些都是標准合同作法,還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比如橫店的群演,工資直接按日結算,辛苦點大概能拿到200元/天,中午能夠領一餐盒飯。
如果你是一二線大明星,那就有跟甲方談判的籌碼,在拿到高片酬的同時,出現了多種片酬模式。
一是常規的固定片酬;二是固定片酬+分成,即演員分享後期收入;三是分期結算或分集結算等。一般請明星大咖來演,演員殺青前明星的固定片酬一定是立即結清了的,而且還是稅後,所以經常有明星猛拍幾天戲就拿錢走人的現象。
還有一種情況是 帶資進組 ,成功的典型是吳京帶資進組《流浪地球》,原本說好只客串一天,可吳京去劇組拍戲的時候發現劇組特別窮,說好的原投資方也撤資了。吳京看好《流浪地球》的劇本,就以投資人身份追加投資六千萬,據說當時吳京連家裡的固定資產都抵押了,原本一天的客串也變成了三十一天的出演。而導演郭帆為了節省資金直接把吳京的片酬免了,讓吳京直接拿電影分紅,所幸電影《流浪地球》一炮而紅,吳京賺的缽滿盆滿。
當然帶資進組實際情況非常混亂,比如帶資進組演員功底實在太差,影視公司詐騙錢財假拍戲等。
最後總結,普通演員就按合同標准模板支付方式,沒任何討價還價餘地。明星演員根據自身咖位和甲方實力談判,咖位最大越有籌碼談,多種片酬模式共存。實際也是明星賺錢太容易了,盡管相關部門不斷出台限薪令等政策,普通人看來那還是天價啊!
希望對您有幫助,謝謝!
演員片酬這個話題有點老生常談了,在中國演藝圈,片酬幾千萬幾百萬根本不叫事,頂級流量小鮮肉的片酬都是過億。對於付片酬的先後順序,張藝謀在很早以前就說過這個問題,在國內基本上都是一次性先付清,而國外則是採用先付一部分然後加上電影票房的分紅。
國外的這種方式更有利於電影質量,因為分紅的拿多拿少和演員的發揮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避免在前期就因為高片酬影響了整個電影的預算。
而國內這種片酬方式,衍生了一大批只靠頂級流量明星撐場面的爛片,而製作費用卻比好萊塢一部科幻大片還要多,預算總共那麼多,全用來請明星肯定會在別的地方縮減。
比如前一陣子被罵慘的《上海堡壘》
鹿晗喝酒蹦迪救世界,還要抽空追舒淇,高難度動作發型絲毫不亂。
這樣尷尬評分的電影,請恕我確實不能昧著良心說話,客觀評價就是:「真的不咋地,粗製濫造的作品」,選用鹿晗和舒淇為這部電影帶來了很大的資金壓力,這勢必會擠壓電影在特效方面的投入。
與電影不同的是,電視劇的話一般會採用分集付款,因為涉及到劇目的集數、演員出演次數和劇情修改等原因,一般都是按集付錢。孫儷當年拍攝《羋月傳》每集片酬就高達50萬元。
還有一種就是演員很看好這部劇,想帶資進組,類似投資的方式,比如《流浪地球》。據傳吳京「帶資6000萬」和零片酬加盟《流浪地球》,當年《流浪地球》票房更是達46.54億讓吳京賺的盆滿缽滿。
當然為了防止影視行業亂象橫生,發展扭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限薪令」,加之當年范冰冰的「陰陽合同」事件,明星們在涉及稅務和片酬方面的隱秘工作就越來越好,希望演員們能苦練演技把自己的專業技能提升到符合自己片酬的水平。
其實關於演員片酬的問題,在業內一直都是一個很隱晦的事情,估計除了演員自己和經紀人之外,一般的旁人只怕都不是很清楚這個問題的真實答案。
第一點,國內和國外的結算區別。
首先,在國外的電影圈裡,特別是像歐美地區,對於演員的片酬,都是選擇前期先支付一少部分的酬金,然後等到電影上映之後,根據票房成績,讓演員直接參與分成,票房越好你就拿得越多。這樣的好處,就是避免出現因為演員「高片酬」的問題,影響到電影的前期製作。
而在國內卻不是這樣的,一般情況下,無論是大小演員,都是先談好「價錢」,然後再開工幹活的。針對於小演員來說,可能會要求「嚴謹」一些。
第二點,分期結算和分集結算。
雖然說針對於每個演員都會有一個「身價數字」,但是在結算片酬的時候,片方一般都不會選擇「一次性」支付的,當然這也是會出現一些「特殊情況」,比如「非你不可」或者「炙手可熱」的「搶人」情況,片方也是會「一口買斷」的。
分期付款,前期先支付你的「進組費用」,然後到了製作中期會支付「進度費用」,到了製作完成之後會支付「尾款」,一般都是334的支付方式。而分集結算,一般都只針對比較有名氣的演員,因為他們本身的報價都是按照「一集一價」來出的,所以片方一般都是「三集一結」或者是「X集一結」,這個方式對於某些演員來說,那也是真的「來錢快」,猛地拍幾天戲,估計就是上百萬入賬,並且還是「稅後」的。
F. 電影上映後是不是一般兩個星期就會結束票房積累
這可不一定,一般情況下票房是看頭一個星期的收入,然後安排後續的排片量,如果好的話,那麼上映一個月也是有可能的。
G. 電影投資分紅靠譜嗎
投資電影的收益包括
1、票房分紅
2、網路版權、電視版權、海外版權
電影票房分賬規則:
一部電影的票房不是全都歸製片方,而是有明確的分賬制度,每一部電影上映結束後,都會有一個總票房,投資者可以下載貓眼專業版app上事實查看票房,這個是最准確的票房數據,票房出來後,這里要記住咱們投資者參與分紅的票房,並不是總票房,而是凈票房。
簡單來說:票房100%-3.3%稅務-5%電影專項基金=91.7為可分賬票房。
拓展資料:
那麼如何辨別影視投資真假?
1. 首先正規的電影投資是不會以APP形式去經營的,以APP形式做的電影投資都是打著「電影眾籌」的旗號干著非法集資的勾當,也是讓不少投資者紛紛上當的重要一點。
2. 正規的電影投資,線上打款的話都是打到第一出品方公司的對公賬戶上,並不是在各種APP網頁上充值什麼日化益賺錢。
3. 線上交易的話,線上打款過後,出品方公司會郵寄兩份合同,讓投資者簽字,簽完字過後再郵寄給出品方公司,而那些以APP形式的都是電子合同,可以說電子合同基本上沒有任何的法律效應,不像手簽合同一樣,白紙黑字,具有法律效應。
4. 已經上映的電影是一定不參與投資的,這點也是要一定清楚的知道,這是很低端的一種騙局,一定要謹記,只有在拍或者准備開拍的電影是可以投資的。
5. 正規的電影投資,交易完成過後,出品方公司會給投資者一份版權認購收益書,這個就是給投資者的一份保障,只有擁有這個版權收益回執單才可以享受所投資的電影版權收益、票房分紅、電視台、網路、海外版權收益等。
分紅是股份公司在贏利中每年按股票份額的一定比例支付給投資者的紅利。是上市公司對股東的投資回報。分紅是將當年的收益,在按規定提取法定公積金、公益金等項目後向股東發放,是股東收益的一種方式。通常股東得到分紅後會繼續投資該企業達到復利的作用。
普通股可以享受分紅,而優先股一般不享受分紅。股份公司只有在獲得利潤時才能分配紅利。
分紅,亦稱利潤分享,即分配紅利的簡稱。1899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分紅會議"中指出:"分紅是指企業單位提拔一定比例的盈利,分配給該企業單位一般被雇員工的報酬,此種報酬按自由協約的計劃,事先訂定提拔的比率;比例一經決定,即不得由僱主變更"。美國芝加哥大學羅勃·桑納德教授對分紅定義為:"所謂分紅,簡言之,是指受雇員工在其正常薪資之外,分配一部分僱主所得的利潤而言"。
H. 電影院何時才能收到票房分成
首先,所有影片的票房總額(簡稱總票房),要向國家繳納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其次要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由影院從總票房中直接扣劃並繳納。以上兩項,合計5% + 3.3% = 8.3%,稱為「不可分賬票房」。剩下的1 - 8.3% = 91.7%即為「可分賬票房」,又名「凈票房」。可得:凈票房=(1 - 8.3%)x 總票房。
然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直屬的國有獨資企業——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中影數字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簡稱中影數字)會征繳凈票房的1% ~ 3%作為發行代理費,簡稱「中數代理費」。由院線支付給「中影數字」。但該分賬階段只存在於大片,小片沒有。
最後在剩下的票房中,即凈票房扣除「中數代理費」後的票房(以下由Δ表示),電影院分享50%,院線分享7%,製片方和發行方合計分享43%。
如果電影院與院線是同一家公司,比如「萬達」、「金逸」,那麼它將獨享這57%(即50% + 7%)。如果製片方與發行方是同一家公司,那麼它將獨享這43%。
那麼製片方與發行方如何分賬呢?
一般來說,發行方會與製片方約定,收取上述Δ的5%~15%作為其發行代理費用。那麼只剩下43% - 15% = 28%歸屬製片方,即Δ的28%才是製片方的。
如果某些影片在某個檔期處於競爭劣勢,為了增加影片排映場次,製片方和/或發行方會承諾給影院和/或院線返百分點,一般占Δ的3~5個點。也就是說,製片方和/或發行方承諾把自己應得的43% x Δ 中的3~5個百分點返給影院和/或院線,使其原來占Δ的57%的份額提高到60%~ 63%。
製片方與投資方之間如何分賬呢?
製片方,簡稱「片方」,有時本身就是投資方,大多數情況下不只一家,因為很多電影的投資較大,製片方一家無力投資,於是會邀請多家公司聯合投資。多家投資方如何分享票房,這取決於各投資方在總投資額中的地位、主次、份額,業界稱之為「主投方」與「跟投方」。主投方就是控股方,只能是一家;跟投方就是參股方,常常是多家,主投方就是發行方要面對的製片方。但不論如何,只有真正出資、投了錢才能算投資方,沒有以貨幣形式出資的公司都不是投資方。
I. 電影上映後是不是一般兩個星期就會結束票房積累
這可不一定,一般情況下票房是看頭一個星期的收入,然後安排後續的排片量,如果好的話,那麼上映一個月也是有可能的。
J. 電影收入的票房是怎麼分配的,演員多少,投資方多少,導演製片人分多少。
隨著2017年3月正式推出《電影產業促進法》政策出台以及電影票房連年高升(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別是218億、296億、441億、455億,559億)2018年票房突破600億。源於政策導向和高收益,電影投資已經悄然植入到每一位投資人的決策當中。投資的動力源於收益,電影投資的收益主要來源於電影票房的高低。
那麼電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院線總票房需要扣除5%的專項事業發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稅費,這個是國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線扣除50%—55%,宣發5%—8%,剩下40%左右,往期統計35%左右為片方可分賬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資人)分賬票房比例。
個人票房分紅=總票房*35%左右*投資比例
最後,電影版權在電視台版權收益,網路版權收益和海外版權收益以及廣告收益。
票房分紅到賬時間:
票房結算時間一般在院線下映後三個月內,由中影集團聯合第三方會計事務所進行結算,然後分賬到出品方對公賬戶,再由出品方結算給個人賬戶。
票房外的版權收益也會有合同內具體列出,結算時間一般是六個月結算一次。
演員、導演、製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資里,利潤歸投資方。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導演、演員、製片人也參與投資,那就按投資比例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