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第一章唱片
唱片的歷史--一個名叫埃米爾·玻里納(EmileBerliner)的德國移民於1888年發明了唱片。
底下是說明
一 錄音技術的發明
偉大的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於十九世紀末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台錄音機。他原本是想把這種圓筒式錄音機作為聽寫機來推廣,結果這個計劃遭到了所有那些靠記錄老闆講話吃飯的秘書們的一致反對,不幸夭折了。但錄音機卻在音樂市場找到了用武之地。人們只要買一個錄音圓筒,就可以從家裡的錄音機上欣賞到各類音樂。
幾乎與此同時,機械鋼琴(Pianola)被發明。這是一種用打孔紙帶操縱的鋼琴,你只要買一卷紙帶,就可以在家裡的機械鋼琴上「高保真」地欣賞到名家的鋼琴獨奏。這個新玩藝兒極大地推動了「拉格泰姆」音樂(Ragtime,一種經常使用切分音的鋼琴音樂)在美國的普及。「拉格泰姆」音樂可以說是第一個歐洲沒有的,純美國風格的音樂形式,是公認的爵士樂的前身之一。
這兩樣發明從根本上改變了欣賞音樂的方式。以前,人們要麼自己彈琴,要麼買票去聽專家彈,總之不那麼容易。有了錄音技術和機械鋼琴,音樂才算第一次走進了尋常百姓的家裡。這兩樣發明還造就了現代模式的音樂工業,吸引了眾多的人材專心從事音樂生產,為音樂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現代音樂工業的誕生還打破了傳統民歌的生存基礎。按照公認的定義,民歌是指經過人們世代口頭相傳而流傳到今天的民間音樂。民歌愛好者之所以喜愛民歌,一是因為民歌背後悠久的歷史文化,二是因為民歌經過了幾百幾千年的競爭淘汰,存留下來的一定是久經考驗的優秀作品。不過有的人因此就小看了流行音樂,實在大可不必。其實這兩者完全是個蘿卜青菜的問題。流行音樂雖沒有民歌那麼富有歷史感,可流行音樂的現代感又是民歌所沒有的。有人說民歌是經過歷史考驗的,可他們忘記了,過去是沒有錄音機的,音樂的傳播速度很慢,傳播面也很窄,所謂考驗也就是局限在一個特定的小范圍里。而現在的流行音樂,一出世就面臨眾多聽眾的檢驗,能經得住這樣考驗的流行音樂不一定就比民歌差。換句話說,錄音技術為我們帶來了流行音樂,它代替了過去的民歌,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民歌。
二 七十八轉唱片
愛迪生圓筒十分粗笨,使用極為不便。一個名叫埃米爾·玻里納(EmileBerliner)的德國移民於1888年發明了唱片。後經包括愛迪生在內的許多人的改進,成了二十世紀初期錄音音樂的主要載體。因為技術的限制,那時的唱片轉速很快,每秒78轉。因為轉速快,這種唱片每面最多隻能錄不到三分鍾。這一時間上的限制決定了當時的流行歌曲一定是短小精悍的。其實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的傳統民間音樂鮮有這么短的,傳統文化里的音樂形式原本是風格多樣,長短不一的。但隨著78轉唱片的問世而誕生的所謂「流行歌曲」卻從此把人們聽音樂的習慣標准化了,其短小精悍的特點一直延續至今天,束縛了聽眾的欣賞口味,鈍化了人們的音樂想像力。流行歌曲之所以被烙上了諸如「速食麵」、「快餐文化」等諸多貶義烙印,當初78轉唱片的長度限制是罪魁禍首之一。
78轉唱片以人工上弦作為動力,無需電力,這在缺少電力的美國南方農村顯出了優勢。尤其是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廣播開始在美國城市流行,唱片銷售受其影響而大幅下滑。唱片商不得不把眼光轉移到農村,開發適合農民口味的音樂種類,正是由於這些商人們的努力,美國民歌才得以開始了歷史上第一次復興,大批真正的民歌手被唱片公司發掘出來,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後來美國流行音樂的格局。
三 麥克風的改進
早期錄音是不靠麥克風的。樂手對著幾個大喇叭口演奏,聲音直接進入錄音設備,帶動刻錄針在唱片上刻下溝紋。這樣錄音麻煩自不用說,錄出來的聲音質量極差,根本沒法還原結構復雜的人聲。因此早期唱片錄的大都是器樂演奏,聽眾也就是聽個響動。1925年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電動麥克風,它依靠的是電容對極板厚度變化的靈敏反應。而構成電容的材料也經歷了從金屬、碳再到空氣等改進,頻率響應越來越好。正因為如此,人聲才有可能逐漸代替器樂,成為流行音樂的主流。流行歌曲的演唱者才有可能代替演奏家,成為大眾明星。
麥克風和相應的擴音設備的不斷完善從根本上改變了歌手的演唱方式。在此之前,不管是歐洲的歌劇,還是中國的戲曲,甚至包括源自農村的民歌,其演唱者都必須扯著嗓子拚命唱,才能蓋過樂器的聲音。隨著麥克風的出現,音樂界才第一次出現了平·克勞斯貝和福蘭克·辛納屈這類用真嗓子演唱的「溫柔」歌手。沒有擴音設備,管弦樂的宏大音量早就把他們的肉嗓子淹沒了。
四 廣播業的興起
自二十年代開始,廣播逐漸在美國普及。這一新興的傳播方式在誕生初期曾極大地影響了唱片銷售。原因很簡單,古今中外人類的共性其實是一樣的,免費的東西總是最能吸引消費者。就象現在唱片商起訴互聯網一樣,當初美國的唱片出版組織ASCAP也曾多次起訴過廣播業,並迫使美國政府通過了新的法律,強迫廣播業主付費給唱片商。廣播業主們起初也想盡辦法賴帳,但最後被逼無奈,乾脆自己成立了一個新的名為BMI的組織,與ASCAP抗衡。由於ASCAP簽下了大多數主流歌手,BMI就只能去發掘那些地下的,另類的音樂家。在當時,這無疑是指黑人音樂家。BMI的興起直接導致了黑人音樂在美國的興盛。沒有黑人的影響,當今的美國流行音樂簡直就無從談起。
早期的廣播用的是「調幅」(AM)傳播方式。這種方式技術上簡單,而且傳播距離遠,但卻具有噪音大,保真度低的致命弱點。早在1923年,一個叫埃德溫·阿姆斯特朗(EdwinArmstrong)的工程師就開始研究另一種傳播方式:「調頻」(FM)。在廣播界巨頭RCA的幫助下,他終於在1936年向公眾展示了FM廣播系統。可是,當時RCA卻已經改變了經營策略,轉向了更有前途的電視業。為了與FM爭頻道資源,RCA游說聯邦通訊委員會(FCC),試圖把FM擠出「高頻」(VHF)頻段。雖然當年FCC還是把VHF的第一頻道給了FM,可二次大戰結束後,FCC終於裁定把FM永遠排除在VHF之外,只能使用「超高頻」(UHF)。這一裁定使得FM的傳輸距離大大縮短,噪音也變大了。贊助商因此紛紛退出,轉向利潤更大的電視業。阿姆斯特朗在絕望中跳樓自殺。
由於以上原因,AM電台又獨霸美國廣播業三十年。而音質較之出色得多的FM電台卻成了非主流電台,只能在窮人和少數民族聚居區得以流傳。
當時RCA轉向電視的決定從商業角度來說並不算壞。電視業(以及好萊塢)從一開始就遠遠走在了廣播和唱片業的前面,並因此吸引了大部分財力雄厚的大壟斷資本家的注意。這一現象不僅阻礙了FM電台的發展,而且還使得AM電台也受到了相對較少的關注。在這種大氣候之下,許多地方性的小AM電台得以迅速發展,並佔領了相當大的市場。這些獨立電台,以及它們僱傭的一批很有眼光的獨立DJ,為黑人節奏布魯斯,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早期搖滾樂在美國的發展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
五 電吉它的發明
木吉它(或者叫做原聲吉它)的歷史據說可以追述至公元前1200年。這種樂器簡單易學,演奏者可以很方便地同時演唱,這兩條優點使得吉它(或類似的樂器)成為許多地方民歌手的主要伴奏樂器。但木吉它的聲音較小,在早期爵士樂當中不得不充當給吹奏樂器打節拍的角色(鋼琴的地位與之類似)。1924年,第一個可接放大器的吉它問世。可是人們當時還無法接受這種原始電吉它所發出的聲音,所以很不普及。直到三十年代,電吉它才開始被爵士吉它手們所青睞,他們開始嘗試在演奏中加進吉它獨奏(solo),並從此徹底改變了吉它的形象。早期的電吉它大都是由吉布森(Gibson)吉它公司生產的。
為了改進早期中空電吉它在聲音上的一些缺點,吉它手兼發明家萊斯·保羅(LesPaul)發明了實心(SolidBody)電吉它。他與吉布森吉它公司合作生產的「吉布森·萊斯·保羅實心電吉它」以及另一位吉它先驅里奧·芬德(LeoFender)設計生產的「FenderStratocaster」型實心電吉它成了吉它手們的最愛,並很快就擴展到布魯斯領域。可以說沒有電吉它,就不會有節奏布魯斯,那樣的話,搖滾樂也就不會存在了。
六 唱片的進化
七十八轉唱片所用的主要原料是蟲膠(Shellac),大部分來自印度。二戰期間,蟲膠的來源被切斷了,唱片公司被迫要求買主必須上交一定數量的舊唱片才能換一張新的,這一政策使得大量早期78轉唱片被銷毀,許多珍貴的錄音也因此永遠丟失了。
隨著蟲膠的越來越稀少,各大唱片公司不得不紛紛放棄黑人等少數民族音樂市場,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主流音樂市場上。這種傾斜政策一直延續到二戰後。面對隨之產生的真空,一大批小型唱片公司紛紛出來填補空白。它們對音樂的選擇和對音樂家的限制遠比大唱片公司要來得寬松,因此,一批別具一格的黑人音樂才得以被錄成唱片,節奏布魯斯因此才能此脫穎而出,並逐漸紅遍全國。
與此同時,一種全新的唱片於1948年在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問世了,其發明人是該公司的首席工程師皮特·格德馬克(PeterGoldmark)。他本人是個古典音樂愛好者。他對用78轉唱片播放古典音樂時必須不斷換唱片這一點感到十分不滿,並發誓要改造唱片,延長播放長度。要達到這一點,減慢唱片的轉速並增加溝紋數是當然的選擇。可這樣做勢必增加失真度,增大噪音,並縮小頻率響應范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格德馬克領導的研究小組經過多年的研究,從唱針唱臂,再到唱盤材料等許多地方對唱片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他們採用鑽石做唱針,乙烯基塑料(Vinyl)為唱片材料,把唱片轉速降到每秒331/3轉,並增加溝紋密度,使得一張12英寸(約30厘米)唱片每面可放二十多分鍾的音樂。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密紋唱片,又叫「長時唱片」(LongPlay,LP)。LP唱片的音響規格很高,因此帶動了從麥克風到放大器再到揚聲器等音響設備的一系列革新,再加上1957年誕生的立體聲唱片技術,現代高保真音響(Hi-Fi)工業才算正式啟航了。這一新的音響標准在許多方面對音樂風格的進化產生了微妙的影響,其中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許多音響發燒友變成了只聽音響不聽音樂的怪物。順便插一句:在中國,古典音樂和爵士樂的「復興」與這兩者比較適合「發燒」很有關系。
讓我們再回到五十年代,面對哥倫比亞新推出的LP唱片,其主要競爭對手RCA立刻作出了回應。其實早在三十年代RCA就曾推出過331/3轉唱片,可因為音響質量差而沒有被老百姓接受。RCA的領導階層仍然堅持認為單曲唱片還將延續很長的時間,因此他們推出了一種新的規格:45轉唱片。這種唱片每面還是只能放不到五分鍾,但聲音質量卻比78轉唱片好多了,甚至比LP還好一些。當時RCA的一個副總裁曾武斷地對該公司古典部門的負責人說:「換一次面其實只需要七秒鍾,消費者不應該在乎這么短的時間。」那位哭笑不得的負責人回答:「這就好比你正和你哥們兒的老婆偷情,卧室的門卻總關不嚴。其實也不是總開著,就是每隔五分鍾開一次,每次七秒鍾……」。不用說,哥倫比亞的LP唱片很快就在古典音樂領域把RCA徹底打敗了。
但是45轉唱片也有自己的優勢。它直徑小,唱片薄,又不容易碎,運輸成本低,十分適合講究時效的單曲市場。另外,45轉唱片播放技術相對容易,RCA大批量地製造出一種攜帶型的,自帶喇叭的唱盤,在青少年當中推銷,結果很受歡迎,成了他們開派對時的最佳選擇。青少年們乾脆把這種唱盤叫做「Hi-Fi」。這類「Hi-Fi」的流行極大地促進了五十年代單曲市場的繁榮,而LP則只在那些聽嚴肅音樂的,經濟實力雄厚的大學以上程度的聽眾中流行,並最終為流行音樂的藝術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七 錄音磁帶的發明
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造成了78轉唱片市場的萎縮,卻陰差陽錯地從另一個方面對流行音樂市場提供了幫助。原來,德國的工程師們為了更好地廣播希特勒的講話,經過多年的研究,在磁帶錄音技術上取得了革命性的進步。二戰後,美國把這一技術原樣拿了過來,並很快就運用在流行音樂領域。磁帶錄音方便可靠,價錢便宜,質量又好,使得投資不多的小型錄音公司得以生存下去,為五十年代獨唱片立公司的發展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前面提到過,這些小型公司的興起直接促成了搖滾樂的誕生。
六十年代中期,RCA發明了可以在汽車上使用的八軌磁帶(8-Track),這一發明立刻吸引了眾多以前不怎麼買唱片的消費者的注意,美國的音樂銷售也從這一時期開始直線上升。七十年代初,一批自稱是「低者」(Downer,相對於傳統的「Higher」)的吸毒群體發現在高速行駛中的汽車里聽震耳欲聾的重搖滾對達到「狀態」很有幫助。這種說法很快在聽眾中流傳開來,並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七十年代初期重搖滾的流行。一批重搖滾樂隊因此受益匪淺,如「深紫」(DeepPurple)、「黑色安息日」(BlackSabbath)和「AC/DC」等,他們的磁帶銷售往往會佔到總銷售額的70%以上。
再後來,杜比技術的發明讓可錄音的卡式磁帶走進了消費者的家中。這一新技術使得盜版磁帶開始在地下泛濫。唱片商不得不象當年對抗廣播業一樣,又開始藉助法律手段進行抵制。不過,磁帶的錄音質量比不上LP,再加上因為各種原因,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流行音樂市場格外繁榮,因此盜版的影響不算太壞,倒是一些歌迷在地下市場交換私自錄制的歌手實況演唱錄音,算是彌補了錄音室唱片的不足。這些非法錄音不但為樂隊造就了一批批鐵桿歌迷,而且為後來音樂史學家們研究這段歷史幫助很大。
八 錄音技術的革新
唱片工業自誕生初期開始的前五十年裡,可以說一直是扮演著「現場錄音記錄者」的角色。絕大多數唱片都不對音樂家的現場表演做任何改動,聽眾也是抱著聽現場的心情聽唱片。 電吉它的出現是一個異數。電吉它發出的聲音和原聲吉它相去甚遠,聽眾當初很不適應這類電子聲,不把它當音樂來看待。後來因為電吉它的許多優點,有越來越多的樂手開始在舞台上演奏電吉它,老百姓也就漸漸熟悉並接受了這種怪聲音。但這種接受還是沒有離開舞台表演的范疇。
前面提到過的那個電子工程師兼吉它手萊斯·保羅把錄音技術提高了一大塊。他於三十年代末期開始嘗試多軌錄音技術,這種技術可以讓音樂家把分別錄好的伴奏或者人聲部分混在一起,讓人聽起來就象是有許多個音樂家在同時演奏一樣。保羅一開始這樣做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在唱片中增加一把吉它而已,在音樂概念上並沒有太多的創新。直到五十年代末期,一個名叫費爾·斯拜特(PhilSpector)的製作人開始大規模地在流行音樂唱片中使用多軌錄音技術。與保羅不同的是,他在錄音中加進了大量的樂器,營造出一種象牆一樣的巨大聲場。因此後人把他製作的這類音樂叫做「音牆」(WallofSound),這種前所未有的新鮮聲音鎮住了當時許多聽眾,為由他製作的唱片成為排行榜上的常勝將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斯拜特的這種「聲音牆」技術說白了不過是大量常規樂器疊加而產生的宏大效果而已,交響樂中早就有了,並不新鮮。真正對唱片製作進行了革命性改革的是披頭士樂隊的那張著名的《帕配軍士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Sgt.Pepper'sLonelyHeartClubBand)唱片。當時樂隊成員剛剛去了趟美國西海岸,目睹了一批迷幻樂隊在舊金山的興起。受他們影響,或者說是受到了迷幻劑的啟發,樂隊回到了倫敦的阿比路錄音棚(AbbeyRoadStudio),用了四個月的時間,花費了十萬美元的經費(也只有披頭士才花得起),製作出了這么一張被音樂界普遍認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專輯。
披頭士樂隊的著名製作人喬治·馬丁(GeorgeMartin)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錄音技術(其實也不過是台四軌機,但馬丁利用多重混音的辦法,實際上相當於使用了九軌),使用了各式各樣的古怪樂器,並大量採用延遲、失真、回聲和用現代眼光看近乎手工的剪接技術,營造了一個現實世界裡沒有的聲音仙境。整張專輯沒有任何單曲,而是用音效把每首歌連在了一起,唱片中的許多歌曲諷刺了現代人平庸而又毫無意義的生活方式。象這樣不刻意突出單曲,而是通過整張唱片表達某種概念的所謂「概念專輯」(ConceptAlbum)自《帕配軍士》之後迅速在歐美流行開來。如果沒有LP,沒有現代錄音技術,所有這一切都是不可想像的。
披頭士們本來是想在這張唱片里表現一個虛擬樂隊的現場演出的情景,可結果卻是結束了傳統唱片只能成為現場演出替代品的歷史,使唱片本身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從此,音樂的定義被大大擴展了,她不再只是旋律、和聲和節奏的簡單組合,許多諸如電子聲音、變形音效、環境噪音和其它各種用機器製造出來的聲響都可以通過藝術家巧妙的組合而被賦予某種深刻的含義。一句話,現代錄音技術(尤其是後來電子合成器的廣泛運用)解放了藝術家的想像力。
九 FM卷土重來
前面提到,由於多種原因,六十年代以前,極端商業化的AM電台在美國占據了大部分江山,FM電台則被迫成為只為少數民族服務的超小型電台。可是,隨著披頭士對流行音樂的徹底改造,越來越多的美國樂隊開始偏離傳統的流行單曲風格,向藝術搖滾的方向發展。可這類樂隊在美國卻十分缺乏對外宣傳的有效渠道。
這類樂隊最集中的地方要數舊金山,那裡發達的LSD文化和當地特有的崇尚自由的精神孕育出一大批迷幻樂隊。1967年4月的一天,當地一個名叫湯姆·唐納休(TomTonahue)的AM電台DJ正在為該電台沒法容納他喜歡的先鋒搖滾樂而苦惱,他的一個朋友向他提起了FM電台,舊金山居住著很多華裔和拉丁裔居民,他們都聽FM電台。唐納休受到啟發,開始四處打聽行情。最後,他了解到當地一個名為KMPX的FM電台正因一個中文DJ的離去而犯愁,於是便自告奮勇地要求填補空缺。就這樣,美國第一個先鋒搖滾FM電台正式成立了。
KMPX給了唐納休絕對的自由,他也正好盡情發揮,在他的節目里隨意地播放先鋒搖滾、民歌、布魯斯、爵士樂、古典音樂和電子音樂等所有他喜歡的音樂種類。與流行歌曲相比,這些「另類」音樂都對音響質量有很高的要求,具備立體聲的FM電台正好能滿足這種要求。很快,唐納休的先鋒實驗開始在舊金山流行開來,並引起了許多地方電台的注意。不久,一大批先鋒FM電台在美國各地冒了出來,贊助商也開始注意起FM電台了。這一風潮極大地促進了先鋒搖滾樂在美國的流行,從舊金山的許多迷幻搖滾樂隊到來自英國的一批先鋒搖滾樂隊都從中得到了好處。這一風潮還促使後來許多搖滾樂隊開始廣泛借鑒其他音樂形式,搖滾樂的融合期到來了。
十 演出音響的進步
磁帶唱片的流行和廣播電視的普及很容易讓我們忘掉了音樂的演出功能。其實,音樂現場表演方式的進化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音樂風格的演變。這種進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演出音響的進步。舉個例子:如果沒有電子擴音設備,搖滾樂還能存在嗎?
早期擴音設備都是電子管的,笨重不說,功率也不夠大,所以那時的搖滾樂演出都只能在室內進行,到了室外就蔫了。熟悉鮑勃·迪倫的讀者可能都知道,他在1965年那次著名的新港民歌節上首次插電演出遭到了台下大多數聽眾的抗議,可你們也許不知道,那次演出所用的糟糕音響,而不是迪倫的搖滾樂,才應該負主要責任。那本來是個民歌演唱會,台上的麥克風沒幾個,音響功率也不夠大,調音師更是不懂怎樣調搖滾樂。迪倫突然帶了一個搖滾樂隊上了台,那個調音師立刻就慌了。他把樂器的聲音弄得很大,而因為台上沒有監聽音箱,迪倫也無法知道效果怎樣。結果台下聽眾根本聽不清迪倫在唱什麼,很多人起鬨其實是在抗議這一點!迪倫是栽在了音響上面。
和迪倫的遭遇相反,另一隻偉大的樂隊當初則是得益於他們的音響。「感恩而死」(GreatfulDead)樂隊剛成立那會兒在舊金山的一批迷幻樂隊當中並不十分突出。但他們有一個靠販賣毒品發了財的朋友。此人十分精通音響設備,花了一大筆錢為樂隊購置了一套當時最好的舞台音響,而迷幻搖滾樂非常需要好音響來增加效果。我這里當然不是說他們的發跡靠的是音響,但這套音響確實幫了他們的大忙,他們這種以大段的即興演奏為特點的現場表演之所以能成為最受歡迎的演出,音響起了很大作用。
自六十年代開始,隨著晶體管和印刷電路板的普及,演出用音響可以做得越來越輕便,功率卻越做越大了。大功率演出音響的出現使得所謂「體育場搖滾」(ArenaRock)樂隊的出現和流行成為可能,也為現在眾多講究音效的搖滾樂隊常年不斷的巡演創造了條件。
現代的搖滾樂演出甚至不光要有好的音響,還要有好的視覺效果。如果你有幸去現場「聽」過平克·弗洛伊德(PinkFloyd)樂隊的演出,你一定會發現你更多的時候是在「看」他們演出。他們在現場演出中用現代科技所營造的迷幻世界是歐美樂隊中最為獨特的一道風景。
不光是演出音響可以左右音樂的演變,個人聽音樂的方式也和某些音樂風格的流行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一個人人都躲在自己的蚊帳里聽耳機的社會,搖滾樂是很難流行開來的。同樣地,在一個人人有車,汽車音響又很容易搞得很誇張的社會,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講究低音和鼓點的「說唱」音樂(Rap)為什麼會那麼流行了。
十一 音樂的數字化
CD的出現除了為唱片商提供了一個賺錢的好機會外,一個很大的「成果」就是宣告了概念專輯的死刑。因為選曲的方便,聽眾完全可以不必被迫聽完一整面音樂了。這一點在網際網路流行起來以後更是越來越明顯。如果將來聽眾都習慣於在網上聽歌的話,概念專輯將不復存在。
當MP3在網際網路上流行起來以後,許多人都曾預言流行音樂的銷售將會直線下降。但至少截止到去年,美國流行樂壇仍然形勢一片大好。我認為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在新興MP3網站Napster出現以前,網上免費MP3不是那麼容易找到的,但去年剛出現的Napster從根本上改變了MP3的面貌,它的影響我們很快就會看到了。第二,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一個國家的流行音樂消費理論上就應該是越來越好的。也許沒有網際網路,這個市場本來是應該更好的。
如果說網際網路在近期內不會對整體音樂市場產生致命沖擊的話,它對音樂種類的分布則已經產生了某種影響。具體地說,就是那些主要針對青年和成年男性的音樂種類受到了沖擊,因為這批人是網際網路的最忠實的用戶。比如當今美國,從電台的播出率到演出市場走向,你根本看不出另類搖滾風潮有明顯的衰退,本人認識的那些二三十歲的男性朋友們仍然在聽這類搖滾樂,可他們都已經開始學著從Napster上下載,再燒到CD上。於是,唱片銷售排行榜上你很難再找到這些搖滾樂隊的影子了,取代他們的盡是些針對中學生以下的少男少女們的偶像歌星唱片。
另類搖滾從此就一蹶不振了嗎?倒也未必,關鍵是看他們怎麼去適應。比如,他們可以利用網際網路所產生的巨大知名度和聽眾群,把主要精力和商機集中在演出市場上。今年夏天美國的演出市場就充滿了這類樂隊。這種趨勢今後將會越來越明顯。
隨著網際網路帶寬的增加,流行音樂勢必還會發生變化,讓我們拭目以待。
「音樂不是人們用來去思索去追溯的介質,音樂就是供作享受的。」-----富特文格勒
B. 一部美國音樂電影大概x忘了名字 大概故事是說 以前開獨立唱片公司,然後帶紅很多歌手的男主被公司開除
應該是由凱拉奈特莉和綠巨人主演的高口碑音樂劇情作《歌曲改變人生》(又名《再次出發之紐約遇見你》吧)
很暖心的歌曲,最後的《Lost Stars》超精彩!
C. 一英國電影,男主角在電影中是在街頭唱歌,女主角在街頭買花,後來他們一起錄了一張唱片。這電影名叫什麼啊
once
不是英國的,實際上是愛爾蘭電影,(英國只包含北愛爾蘭)樓主我們心靈感應啊,剛才才想下個高清版重新看這片子的!!!這個片子獲得過奧斯卡的原創音樂獎,那對男女主角本身就是歌手么。
D. 在著作權概念體系中引入放映權概念是否具有合理性為什麼
一、判斷「著作權概念體系中引入放映權概念是否具有合理性」應該在理解「根據受控行為界定專有權利」的原理前提下,「根據受控行為界定專有權利」原理主要內容為:著作權的每一項專有權利都是用來控制特定行為的,享有一項專有權利就意味著能夠控制他人利用作品的特定行為。也就是說任何人未經著作權人的許可,實施了受著作權控制的特定行為,又不屬於合理使用或法定許可,均屬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反之,任何人利用作品的行為只要不屬於《著作權法》第10條列舉的行為,就不屬於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增加該項權利也就是增加了權利人的控制特定行為的能力,對更好地維護版權人的合法權益的有裨益的,
二、判斷「著作權概念體系中引入放映權概念是否具有合理性」應該限定為制定著作權法當時歷史條件下具有合理性,即在根據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而增加的,依據當時的技術水平,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已經是很先進且廣泛的使用著作權的行為了,當時增加該項權利目的在於更好地維護版權人的合法權益。所以《著作權法》第十條有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十)放映權,即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的權利;
不過現在網路傳播盛行,對於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情形已經不是特別的普遍,所以在《著作權法》(送審稿)中去除了該項權利並被播放權所吸收,《著作權法》(送審稿)第十三條 著作權包括人身權和財產權。(六)播放權,即以無線或者有線方式公開播放作品或者轉播該作品的播放,以及通過技術設備向公眾傳播該作品的播放的權利;
E. 再次出發的原聲資料
專輯曲目專輯信息Lost StarsTell Me If You Wanna Go HomeNo One Else Like YouHornyLost StarsA Higher PlaceLike a FoolDid It Ever Cross Your Mind (Demo Version)Women of the World (Go On Strike!)Coming Up RosesInto the Trance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Lost Stars (Into The Night Mix)The Roof Is Broke (Demo Mix)唱片公司:Interscope RecordsTell Me If You Wanna Go Home (Rooftop Mix)Intimidated By You發行時間:2014年07月01日
F. 怎樣向各大唱片公司進到原版專輯的貨
對於需要自己進貨的音像店老闆,進貨渠道基本有三:
一是從唱片的發行公司直接進貨;
二是從唱片發行公司的經銷商手裡進貨
三是各地音像批發市場直接進貨。
唱片公司的銷售模式:
目前唱片公司的銷售模式為預售。通常,一個知名度較大的公司在做出一張唱片的小樣,同時就開始向個個銷售公司或者經銷商發出銷售通知,並開始接收訂單,並交納預付款,甚至有的時候唱片還沒有上架唱片公司已經盈利了。唱片公司會擬定一個出貨價格出售給各地零售商,而零售商自則是自主定價。目前的市場利潤點約為30%-40%。
對於唱片店來說,銷售正版唱片需要先期大量資金的投入,所以我們看到一些小規模的音像店充斥的盜版,資金不足是最大的原因。
成為唱片公司的直接經銷商,是需要許多資本的,大唱片公司一般會選擇占據著一定的消費市場,吸納著大量固定的消費人群的經銷商,因此網路上也只有大型的消費網站,如卓越,亞馬遜等等,一般才是唱片公司的直接經銷商。網路銷售的價格之所以會很低,主要是網路銷售公司直接從唱片公司進貨,避開中間的一系列環節,從而降低銷售成本。而一些大型商場,並不以銷售唱片為主要盈利產品,加之銷售成本很高,所以通常價格就定得很高。
個體網店若是想成為直接經銷商估計比較難,不過可以聯系一下唱片的發行公司。
深圳的音像批發市場我不是很了解,不過廣州的音像批發市場似乎更出名一些,但是深圳離香港這么近,可以去香港的音像批發市場購買港版專輯回來賣也行吧。
附:廣州的「打口」碟銷售地圖(打口即歐美正版專輯,通過其他渠道進入內地的)
A:大沙頭舊貨一條街。從火車站乘坐7路車到 總站下,另外還有223、36、45路等都可到達。 這是個二手舊貨集散地,其中有那麼幾檔是賣打口的,記得在看完一檔存貨後問檔主:「還有沒有其他的了」這樣她就會帶你到不遠的另外一檔,那裡是她的「倉庫」。
B:崗頂一帶,暨大西門對面天橋上下,是最 便宜的打口集市,價格十元三張,當然貨比較垃圾,但是也有很好的要細心挑,。一共有七檔,出現時間一般是中午和傍晚5點以後,一般出現兩三檔左右。
C:石牌崗頂天河購物中心三樓唯雅書廊B3,店 名來自CHET BAKER,可見店主的口味,書店+打口 可以15元買到新的《音樂殖民地》以及各種藝術 書籍,前衛、不前衛、偽前衛人士都應該去看看。 記住他們的CD大都擺在櫃子里,放在外邊的只是 很小一部分。
D:麥田吧:一個很著名的音樂酒吧,沒有打口賣, 但可以幫你刻CD-R,20元一張,尖貨最全。
G. 再次出發之紐約遇見你女主第一次唱的歌
《再次出發之紐約遇見你》中,女主第一次唱的歌曲是《A Step You Can』t Take》
歌曲:A Step You Can』t Take
歌手:Keira Knightley
填詞:Various Artists
譜曲:Various Artists
歌詞
So you find yourself at this subway
你發現自己在地鐵里
When your world in a bag by your side
當你的世界被包裹時
And all at once it seemed like a good way
似乎是個不錯的方式
You realized it's the end of your life
你知道這是生命盡頭
For what it's worth Here comes the train upon the track
這是它的意義,火車在軌道上賓士而來
And there goes the pain it cuts to black
傷痛結束一切終歸於黑暗
Are you ready for the last act
你准備好這最後一次的行動了嗎
To take 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
邁出這永無法回頭的一步
Took' em all the punches you could take in
承受生活的拳腳相加
Took 'em on right on the chest
把所有心事放在心裡
Now the countless back is breaking
現在所有退路被斬斷
Again,again For what it's worth
一次又一次的反復,這是它的意義
Here comes the train upon the track
火車在軌道上賓士而來
There goes the pain it cuts to black
傷痛結束一切終歸於黑暗
Are you ready for the last act
你准備好這最後一次的行動了嗎
To take 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
邁出這永無法回頭的一步
Did she love you Did she take you down
她愛你嗎,她使你失望了嗎
Was she on her knees when she kissed your crown
她對你表示敬意了嗎
Tell me what you found
告訴我你所發現的
Here comes the rain,so hold your hat
大雨將至,戴好帽子
And don't pray to God,'cause He won't talk back
不要向上帝祈禱,因為他不會回應
Are you ready for the last act
你准備好這最後一次的行動了嗎
To take 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
邁出這永無法回頭的一步
Back,back,back You can't take back
回頭,回頭,回頭,你不能再回頭
Back,back,back So you find yourself at this subway
回頭,回頭,回頭,你發現自己在地鐵里
When your world in a bag by your side
當你的世界被包裹時
(7)再次出發電影里如何銷售唱片擴展閱讀
《A Step You Can』t Take》該歌曲收錄在專輯《Begin Again》中,由環球唱片公司發行於2014-07-07,該張專輯包含了16首歌曲。
該歌曲其他版本
1、Naya演唱的《A Step You Can』t Take》,該歌曲收錄在專輯《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中,由Naya公司發行於2016-01-01,該張專輯包含了1首歌曲。
2、Denis Stelmakh演唱的《A Step You Can』t Take》,該歌曲收錄在專輯《Ambience》中,2016-08-10發行,該張專輯包含了18首歌曲。
H. 求Adam levine-《lost stars》歌詞
歌曲:Lost Stars
中英歌詞
填詞:Gregg Alexander,Danielle Brisebois,Nick Lashley,Nick Southwood
譜曲:Gregg Alexander,Danielle Brisebois,Nick Lashley,Nick Southwood
歌曲原唱:凱拉·奈特莉
Lost Stars - Keira Knightley,Please don't see
just a boy caught up in dreams,and fantasies
Please see me reaching out,for someone I can see
Take my hand let's see,where we wake up tomorrow
Best laid plans sometimes,it's just a one night stand
I'd be damned Cupid's demanding,back his arrow
So let's get drunk on our tears and,God, tell us the reason
youth is wasted on the young,It's hunting season
and this lamb is on the run,Searching for meaning
But are we all lost stars,trying to light up the dark?
Who are we? Just a speck of st within the galaxy
Woe is me if we're not careful,turns into reality
Don't you dare let all these memories,bring you sorrow
Yesterday I saw a lion kiss a deer,Turn the page maybe
we'll find a brand new ending,Where we're dancing in our tears and
God, tell us the reason youth,is wasted on the young
It's hunting season,and this lamb is on the run
Searching for meaning,But are we all lost stars,
trying to light up the dark? ,I thought I saw you out there crying
I thought I heard you call my name,I thought I heard you out there crying
Just the same,God, tell us the reason
youth is wasted on the young,It's hunting season
and this lamb is on the run,Searching for meaning
But are we all lost stars,,trying to light up the dark?
I thought I saw you out there crying,I thought I heard you call my name
I thought I heard you out there crying,But are we all lost stars,
trying to light up the dark? But are we all lost stars,
trying to light up the dark?
《Lost Stars》是一首由英國演員凱拉·奈特莉演唱的歌曲,於2014年創作發行,同時也作為電影《歌曲改變人生》的電影配樂和宣傳單。
(8)再次出發電影里如何銷售唱片擴展閱讀:
歌手簡介
凱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1985年3月26日出生於英國特丁頓密德塞克斯,英國女演員。凱拉·
奈特莉在孩童時已經開始其演藝事業。2003年在《加勒比海盜》中擔任女主角。2005年出演改編自簡·奧斯汀小說的同名電影《傲慢與偏見》,並獲得第78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提名和第63屆金球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之後的兩年,凱拉·奈特莉繼續在《加勒比海盜2》、《加勒比海盜3》中擔任女主角。並於2007年憑借《贖罪》獲得第65屆金球獎最佳女主角提名和第61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提名。2014年11月14日,凱拉·奈特莉主演的《模仿游戲》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