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我國電影的核心競爭力
來源:知乎
以下是王健林私享會的演講實錄: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中國文化走出去」。講三點:
「 一、文化為什麼要走出去 」
1、軟實力才能征服人心。
西方經濟學把國家實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不必說了,經濟基礎、軍事等等。軟實力是什麼?文化、教育、體育等方面,在這些方面,文化是軟實力的核心要素。真正在世界上影響人心、征服人心的不是硬實力,硬實力可以征戰但不能征服。
我舉兩個例子,我們在初唐盛唐時,用兵最少,但八方來朝,當時西安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唐朝時候歌舞昇平,皇家樂府工作人員差不多有四萬人,比我們國家樂團多十倍都不止。為什麼世界各國都願意來呢?因為唐朝的文化發達,我們有很多發明,都願意來交流。
再舉一個反面例子,美軍把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短短幾天就收服了,但征戰到現在,不管怎麼折騰,不管扶持哪方面的人上台,這兩個國家依然一團糟,生活水平遠不如戰前,老百姓怨聲載道,什麼原因呢?就是征戰後,軟的東西文化相沖突,特別嚴重的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文化上的沖突沒辦法解決。所以說靠文化、靠軟的東西,才能夠真正的讓人服氣。
2、增加中國影響力。
最近三百年以來,中國沒落,中國的轉折就是從乾隆開始,有人說「康乾盛世」,實際上到乾隆就已經由盛轉衰了。從那算起到現在差不多三百年,三百年來中國國力漸衰,西方大國崛起,西方強國的各種生活方式、文化對中國全面影響,幾百年來在中國形成一股崇洋媚外的風氣。具體的表現是什麼呢?就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什麼東西都是外國人好。不管什麼事,哪一件中國人自己說好,那一定不行,外國人說好這事就行。所以我們不管拿什麼獎,不管是什麼電影獎、音樂獎,甚至是文學獎,不管什麼東西都是外國人給的好。國人不管做什麼,都缺乏自信。
現在中國人提出的口號是「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六百年來全球有九個大國先後崛起,中國如果實現復興是十個大國,這六七百年來其它九個大國都叫「崛起」,唯獨中國提的口號叫「民族復興」。什麼原因呢?中國曾經在世上厲害了兩千多年,這三百年才沒落下去。所以我們不是新的崛起,是復興。那麼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最重要的是什麼呢?當然發展經濟、發展軍事,還有一條就是要在文化領域里,改變西方影響中國的現象,把影響中國變為「中國影響」。別看四個字,兩個字一顛倒,內容完全不一樣。
中國現在提了要民族復興,建設小康社會,光靠經濟走出去是不行的,文化也必須配合走出去,硬的軟的一起走出去,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民族復興。
3、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現在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從哪來?關著門自己說文化自信這不行。所謂的文化自信是自己民族文化,拿出去跟別的民族文化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增強自己,在比較中顯得更高更好,這個自信才能有。怎麼去比較?只有通過交流才能比較。所以說文化增強自信的必由之路,就是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在世界上與其它民族文化相比較、鑒別,然後吸收精華,去除糟粕,提升自己,逐漸建立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所以說中國文化不走出去,建立文化自信也是一句空話。我記得毛澤東曾說過「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有提高」,就是這個道理。
「 二、文化怎樣走出去 」
都說中國文化走出去,前兩周政治局還開會,專門議了文化走出去。但是文化如何走出去呢?我談幾點看法。
1、要建立傳播渠道。
建高鐵,要先建高鐵線路;要開車,要先把公路建起來。這就是基礎設施,有鐵軌,有高速公路,火車和汽車才有跑的可能。同理,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必須先有傳播渠道。現在中國文化在對外傳播中,無論電影、電視、網路、平面,諸多方面都嚴重缺乏渠道。我們說話的聲音,海外絕大部分的地方聽不到。你不要以為西方的媒體就是客觀的,這是完全錯誤的。所謂的大媒體、主流媒體都一定有他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它會為自己的精神世界服務。在海外,看到中國的報道,基本上都是負面消息,老百姓從哪獲取知識呢?一般都是從媒體獲取。真到中國旅遊,改變印象的有沒有?有,但很少。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渠道。
我舉一個例子,電影怎麼發出去的?全世界電影公司不知道多少家,美國的獨立製片人公司超過三千家,但只有六家公司有全球發行渠道,這也是這六家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號稱「六大」。其它公司,單講電影電視收入,已經超越六大中的兩三家了,但是通通不能稱為「大」,就因為他們沒有全球發行渠道。
中國電影依靠這六家發行渠道,能發出去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中國電影近三年翻了一倍都不止,但中國電影這幾年來海外票房基本上沒有增長,什麼原因呢?海外收入跟國內的市場不匹配,這還是在2012年我們萬達並購AMC以後,中國電影在北美地區還放一些,從此就看出渠道的重要性。現在中國有些電影拍出來後,在北京或上海搞一個首映,號稱全球首映,那都是忽悠,不可能是真正的全球發行。
2、需要打造內容品牌。
除了要有傳播渠道,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有內容品牌。美國文化影響全世界,美國不僅是經濟強勢,文化更強硬。美國出口的第一產品既不是飛機也不是其它事情,而是文化產業,美國文化產業佔了GDP24%,排在第一,美國文化的GDP產值佔了全球1/4,全面影響世界。美國文化不光是渠道強,還有很多著名品牌,比如奧斯卡、格萊美、迪斯尼,甚至包括肯德基、麥當勞,它創造了方方面面的東西,影響美國傳統的思想價值觀,教育全世界從小就形成唯「美」主義。
那麼中國文化走出去,除了盡全力打造自己的傳播渠道以外,還要打造我們自己的、在全球真正叫得硬的內容品牌,沒有這個光有傳播渠道也不行。如果不把內容品牌建設起來,我想不管是花多少錢、過多少年,最終還是回到原點。
3、依靠民企走出去。
文化走出去,靠誰走出去呢?政府當然是可以走出去的,政府本來就應該作為文化走出去的主導力量,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政府走出去靠的是財政投資。第一投資的財力有限;第二還有長期持續的問題。所以完全靠政府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在深度、廣度、持續性方面,是難以做得深,做得久的,政府可以做指導。
為什麼國企難以走出去呢,國企代表著國家,走出去不是走到外省去,是走到外國去。走出外國去,中國國企首先過不了審批關,特別是在文化方面更敏感,所以我覺得國企是很難走出去。
只有民營企業是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力軍。依靠民企文化走出去,這個認識可能現在人們還不認同,但是我相信通過幾年的實踐,會慢慢統一認識的。第一,因為民營企業走出去一個是民企容易解決審批問題,比如說我們收購英國的歐典院線那要經過歐盟的十幾、二十幾個國家的審批,我們上周已經拿到正式的批文。要是個國企,這么多國家,指不定卡在哪了。而且它是歐洲的第一大院線,民企肯定是容易審批。
而且,傳播中引起的反感較少,容易教化。你傳播什麼東西,寓教於樂,讓別人樂呵呵的接受,主動的接受,花錢來接受,那才叫本事。不然的話硬生生的去宣傳那可能不行。民營企業因為它是拿自己的錢來做的,它一定要想要我怎麼把這個錢收回來,怎麼樣讓別人接受、買我的產品,可能我們會在宣傳真善美和市場方面會容易找到平衡點,做出既能表現中華民族的特色,又能表現我們中國自己傳統價值觀,又能讓外國人接受的東西。
而且從民營企業長期發展戰略來看,它能夠做比如說現在三年五年內是虧損的,但是五年八年以後才能贏利的決策也可以做,國有企業很難做到這一點。還是舉一個電影院線的例子,2006年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我們蓋了很多萬達廣場,我說投資電影院吧,我的手下人告訴我,全國才十億票房,就算20%的利潤全國才兩億,投資怎麼收回來。可是我講,我們就賭吧,它總要增長吧,就賭十年增長100億,還沒敢說增長太多,增長100億的時候就是20億。真的,這個公司是虧了三年以後才贏利,但是我們還是趕上一個比較巧的時期,就是從那以後進入中國電影黃金十年,如果沒有黃金十年,可能熬的時間更長。像我們海外一些文化產業投資也是這樣的,也是需要熬時間的。民營企業因為是老闆終身制,他可以考慮更長遠的戰略。
「 三、走出去的政策建議 」
文化要走出去,知易行難。說的是很容易的,怎麼走出去?到現在這么多年沒走出去,肯定是很困難的。我有三點中肯的建議:
1、國家支持要給力。
現在中國文化企業有一個問題就是規模普遍偏小。上百億美元的,除了萬達,可能還沒有。外國兩百億、三百億的公司一堆。而且現在文化企業,外國叫娛樂企業,基本上都是全產業鏈,全媒體,很少有單獨的電影公司,都是電影、電視台等等合並起來的。所以我們這些文化企業走出去和這些大的財團競爭。就本身實力,還有制度方面的抵觸問題,所以對抗就很難,走得比較困難,就需要國家給予扶持。
支持要真支持。我舉一個例子,我到法國電影協會做了一個調查,我說法國人也就是個中等國家吧,但是為什麼法國電影可以在全球排第二,影響力那麼大?法國的電影節可以說世界第一節,奧斯卡名聲大,但是大家忘了奧斯卡是一個獎,就是兩個小時完事了,戛納一個節日,一辦就辦一周,是全球最大的電影節,而且法國電影節還有世界影響力。
法國人很早就認識到,如果不對法語電影支持,英語片就會占滿全部市場,所以只要是投拍法語片,法國本土電影,國家一律先給50%的出資,比如說你投一個億,先給五千萬,放映如果產生虧損,再由國家補貼虧損的部分,一個億虧了六千萬,國家就由五千萬變成補六千萬,就是靠這個政策,還有一些稅收等其它優惠政策。所以說在法國沒有任何好萊塢限制的情況下,主要靠法語電影,其實這種現象很多的,德國、西班牙、日本韓國很多都是這種形式。所以必須國家政策給力,才有可能使文化走出去做得更好。
2、要放寬對文化走出去的審批。
支持文化走出去,說了很久了,兩周前剛開了會議,談到走出去。但是我又聽說,最近外匯流失,又說對不管什麼樣企業的投資並購,不管是製造業、文化業通通審批要收緊,對外投資縮減。我覺得這個政策上就應該有所區別,對待投資也要區別對待,文化的並購談判是特別復雜困難的事情。
我們這次並購的歐典,始於五年前的談判,我跟歐典的董事長不知見了多少次,但就是談來談去也談不下來,真正的機會是什麼?英國一脫歐他就慌了,他擔心走向趨勢會改變,所以趕快想把它賣掉。這種文化資源類的並購,還有一些品牌文化的並購,我覺得國家應該在這些審批方面要放寬。如果一視同仁,或者是不管什麼都從嚴過審,談文化走出去就非常困難。
3、要打造文化龍頭企業。
美國電影有超過三千家的企業,真正有全球競爭力的就只有六家,這六家不是每年自己拍片,自己拍的片子撐死1/3,一半或者是1/3,剩下的就是靠發別人的片子,收錢。有核心競爭力的就這么幾家,美國旅遊企業大型的超過一千家,還不算小的。真正影響力的品牌就是兩個,迪斯尼和傳奇。這說明什麼呢,文化要影響本國進而再影響世界,而不是靠一堆人,幾個大品牌就決定了,要靠龍頭企業。
我們有句古話說的話,萬只小舢板,也抵不了一隻航空母艦。就戰鬥力來講,一萬只小船並在一起,也抵不過航空母艦。
就是說中國文化要走出去,不管是在國內走還是向外走,首先中國文化要有龍頭企業,而且還不止一個龍頭企業,要有一批龍頭企業。中國如果能培養出十個八個年收入在百億美金,兩三個幾百億美金的綜合性文化產業收入的文化企業,可能我們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當中我們就能夠佔領潮流。時間關系,我就單講一個文化走出去,謝謝大家。
『貳』 運用文化生活有關知識,分析電影《我不是葯神》的成功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啟示
1.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充分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2.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形式,我國電影都發揮強有力的導向和示範作用。
3.影片反映時代和現實社會,貼近群眾,引起共鳴,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影片反映的問題,又可以引起社會重視,從而解決實際問題,形成良性循環。
4.重視電影產業,使其蓬勃發展,可以加強與世界文明的對話和文化交流,博採眾長。
5.增強了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要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生命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社會主義文化。
『叄』 你怎麼看待中國要「文化自信」
長期以來,中華民族就在中華大地上勞動和工作。各族人民團結互助,相互學習,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共同開發建造祖國的大好江山,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造了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我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的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肆』 如何看待中國電視劇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
中國影視劇要凸顯自身的文化傳統和中國精神,一些影視劇一味地追求市場,選題撞車、主題同質化,流於俗淺,影視經典之所以廣為流傳,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能直接作用於人心,時刻塑造國民的精神世界。傳統對於我們不能只是虛無縹緲的概念、符號,更不應成為牟取商業利益的「招牌」,應該讓「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充實我們的內心,規范我們的行動,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伍』 圍繞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從影視文化入手
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他...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
『陸』 為何說中國科幻電影最大挑戰是文化自信
據報道,在近日舉辦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辦的「中國類型電影思考和探索」論壇上,知名導演張小北表示,做中國科幻電影其實面臨兩個挑戰,一個是技術自信,一個是文化自信。
在談到面對中國科幻電影這條還需要邊探邊走的大道,張小北表示,現在這個時候做科幻電影,就必須要有自覺性,必須要去做鋪路石,只有我們這樣一步一步踩過去之後,後面的人他們才知道,科幻電影哪些坑不會再踩。
『柒』 中國文化為什麼值得自信
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崇高的價值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頑強的奮斗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息息相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價值觀念、理想人格、思維方式、倫理觀念、審美情趣等。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為政以德、和而不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下為公、義以為上、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重要思想觀念。這些思想觀念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國傳統社會和中華民族發展進程中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直到今天,這些思想觀念仍然具有治國安邦、安身立命的重要精神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周易》所講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天地之大德曰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些古代經典里的基本理念,是對我們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提煉。值得特別關注的是,自強不息精神往往通過在艱難困苦中磨煉抗爭並最終取得勝利而彰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聯系、息息相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精神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們講文化自信,應深刻地看到這一點,從而更好地找到文化自信的價值基點。
(7)從中國電影的發展如何看中國的文化自信擴展閱讀:
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標識的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為價值取向的中華民族精神,成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彰顯中華特色的價值追求,為中華民族挺起精神脊樑、善用外部條件,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民眾安身立命提供了基本思維模式和價值理念。
『捌』 堅定文化自信的現實路徑和方式是什麼
社會轉型和文化自信的關系密不可分,社會轉型必然對文化自信產生巨大的影響,各種文化的交流融合讓我們對文化自信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來自於對文化積淀、創新和發展,更來自於中華大地五千年文明的滋養。文化自信的本質在於民族精神的傳承,當前中國社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系列的新變化使得研究文化自信有了其必要性。
關鍵詞:文化自信;傳統文化;現代文化
文化多元的發展使得如何確立本國的文化自信成為很多國家都要面臨的問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化使得我國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現代文化的發展必然依託於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化,在此基礎上以我國多元文化為支撐,以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為依據,提升當前文化自信的缺失,最終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十九大以後,文化自信的地位更加凸顯,發揮文化自信的時代內涵引起我們的關注,因此我們應當在多元文化的基礎下更好的發揮文化自信的作用,在和而不同的立場下確立文化自信的地位,在合作共贏的目標下創建文化自信的新發展,在公平正義的環境下發揮文化自信的新功能,以先進的文化為引領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發揮中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優勢。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含義與發展現狀
從古代中國社會到近現代中國社會,每一代中國人都在致力於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我們的文化發展程度從文化繁榮到文化衰落,從百家齊放到文化凋敝,對文化態度也從高度的自信到文化自卑,可以看出文化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因此,只有了解文化自信的基本含義和內涵,才能更好的重構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含義
文化自信的提法由來已久,不同學者對文化自信的研究更是深入,最具代表性的幾個觀點認為,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相通相似,是基於基本國情對自身文化的虔誠信仰,是一種意識,一種信念。有的學者認為,文化最基本的含義是根植於人的內心的精神內涵,文化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深刻內涵,將文化自信深植於四個自信中進行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在於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凝聚力量,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提供養分,文化自信是基於自身特有精神和發展特點產生的自信,包括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熱愛,也包括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熱愛。
(二)文化自信的發展現狀
首先,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精神追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標識為根基,大力傳承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本內涵。其次,文化自信的精神內涵得到更大程度的挖掘,中國自信本質上是價值觀自信,中國自信最大的公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民族復興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偉大復興,更是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最後,文化自信的抓手更加突出,當前更應該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鞏固文化自信的基礎;以紅色文化為載體,更好的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念;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大力弘揚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二、社會轉型時期建構文化自信面臨的問題
文化自信既包括對中華文化的自信,也包括自身精神的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在經濟層面得到極大滿足,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但是人們的精神層面開始迷茫,對自身文化開始抱有懷疑的態度,一切基礎以是否「有利」為評價標准,重構文化自信,我們也面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在文化形態上,主流文化不突出
文化形態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捏麵人、樂器、臉譜等文化形態多種多樣,這都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些傳統文化也漸漸引起我們的注意。但是就我們自身來說,主流文化不突出最顯著的表現就是部分學者倡導「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這些因素使得能夠貫穿始終的文化沒有凸顯,主流文化不突出也難以突出。而多種文化的交替沖擊著文化發展的基礎,沖擊著文化發展的根本。
(二)文化作品上,有影響的精品少
當前中國社會電影、電視、書籍等各種各樣的文化作品層出不窮,作品質量參次不齊,在每年眾多的文化作品、影視作品中,弘揚主流文化的作品不少,能夠倡導並引起共鳴的主旋律的優秀作品精品卻太少,文化作品粗製濫造的現象十分嚴重,很多「雷劇」層出不窮,人們對影視作品的評價也褒貶不一,從國際市場對中國文化作品的評價來看,他們更多的認為中國的影視作品沒有特色,沒有內涵,這些現狀都需要我們提升文化作品的質量和口碑,如何讓優秀的文化作品廣而告之,讓優秀的文化作品有影響力,在國際市場有一席之地,引領文化領域的潮流同樣值得我們思考。
(三)文化交流上,「逆差」與「失衡」現象嚴重
不管是經濟發展也好,還是文化作品也好,我們都希望好的作品能夠走出國門宣傳,但是文化對外交流層面,從規模上看我國的文化交流存在「不平衡」的現象,很多作品雖然得到了廣泛傳播,但是國外媒體對中國作品的評價存在很多詬病,引進來的作品多走出去的作品少的現象,而我們一直在為美國大片貢獻著票房,讓美國大片在我國賺的盆滿缽滿,國內的影片每每出國,都會遭遇「滑鐵盧」,這從另外一個層面也反映出了,當前我國文化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還不夠的事實。
(四)文化傳承上,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頻發
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需要我們傳承,但是在文化傳承上,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我們一直秉承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舊的文化」「糟粕的文化」依然存在,甚至很多迷信的思想還很泛濫,邪教問題在很多地方屢禁不止。其次,我們面臨誠信缺失問題,從政府層面來看,政府失信於人民群眾,官員失信於群眾,人民群眾對官員的評價越來越低,導致辦事的信度與效度都大大降低。從經濟層面來看,市場經濟條件下,欺詐、造假等等失信現象層出不窮,從文化層面來看,失徳、失范現象層出不窮,失徳、失范現象屢禁不止。 三、堅定文化自信的現實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有這樣一段話,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是要將中國特色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從多層次、多方面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不忘初心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部分,更好的走向未來。
(一)加強意識形態工作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文化自信的依據,中國五千年文化發展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厚基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對文化自信的理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國理政的思想,建設文化強國的理論、發展文化強國的理論、走文化自信的道路等等思想,都是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依據,我們應當繼續以黨的基本理論為基礎,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切實提升文化軟實力,真正做到兩條腿走路。
(二)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在於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前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如果沒有正確價值觀、正確文化的引領那就失去了方向,當前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更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自身的文化軟實力。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方略為基礎,以時代精神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民族精神為起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改革創新為起點,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使新時期的文化內容更具時代性,更有發展性,符合當前時代發展的需要。
(三)繼承和升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優秀傳統文化是指具有遠大發展前途、強大生命力、符合時代性的先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不容忽視,因此,在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上,我們應當明確,我們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以廣泛多元又統一為其基本特徵的,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基本精神;以崇仁貴和,崇尚道德為基本價值;以協和萬邦,世界大同為世界理想。傳統文化約束性、歷史性、傳承性、時代性的特點讓傳統文化有著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發揮傳統文化的引領和基礎作用,讓現代文化有立足之地,有發展之源我們應當秉著對傳統文化的尊敬,發揮出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
(四)讓革命文化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中國共產黨的建黨、建國、發展之路歷經艱辛,在數次革命戰爭中產生了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勇於戰斗、不斷進取等革命精神,這些精神在現在依然適用。紅色革命基地,紅色革命精神,都在煥發新的時代的光芒,我們雖處於和平年代,但是我們的挑戰從未減少,我們的困難依然存在。革命精神的內涵更加值得我們借鑒,值得在當代繼續發揚。習近平同志重提井岡山精神、抗日戰爭精神、遵義會議精神、沂蒙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等,也是督促黨員同志,繼續發揚革命文化的精神,讓黨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和平年代的我們同樣感受革命文化在新時代的光芒。
四、結語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發展,造就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中華大地滋養了中華文明產生,確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的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華文化的故事就是講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故事。發揮文化自信的宣傳作用、引領作用、導向作用,為了更好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路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文化自信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牢記中華民族的偉大使命,以中華文化自信為起點,揚帆起航,共築中國夢,共譜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徐立文,舒建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提出的必然性[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7(01):91-96.
[2] 任平.全球文明重建與中國文化自信的當代使命[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7(02):71-81.
[3] 方世南.文化自信中的文化現代化研究[J].學習論壇,2017(01).
[4] 梁尹,安明星.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素養與當代文明的關系研究[J].社會科學前沿,2016,5(02).
[5] 張遠新.文化自信:更廣泛、更基礎、更深厚、的自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文化自信的論述[J].蘭州學刊,2016(06):27-36.
基金項目:文章為新疆師范大學博士點立項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科研創新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mkscxy201311。
作者簡介:龍燕(1989- ),女,四川,漢族,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級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少數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政策。
論文來源:《青年與社會》 2019年30期
轉載註明來源:https://m.xzbu.com/4/view-15058206.htm
熱門文章
克格勃轟動世界的三大海外追殺行動
請拔下玫瑰上的刺
給兒子的一封家書
農民工「臨時夫妻」現象探析
於光遠與孫歷生的悲愴婚姻
漫談潘玉良裸體畫的精神層面
心理測試在企業招聘中的應用
歷史錄音的回味:潘寅林與《紅色小提琴》
貪官黃瑤「最省心情婦」:巨額分手費典當了兒子前途
洪學智將軍的夫人――張文傳奇
不倫孽情,13歲少女愛上繼父
從將軍到扶貧引路人
相關文章
社會轉型時期堅定文化自信的現實路徑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弘揚紅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現實意義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徑
堅定習近平文化自信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內涵和意義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面臨的問題及路徑分析
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必然性和基本著力點
以優秀傳統文化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對策
深入發掘傳統文化有益成分以堅定文化自信
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思想中的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視閾下提升廣西在東盟的文化影響力
論堅定文化自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的必要性
堅定文化自信,紮根福建大地,辦好人民滿意的藝術職業教育
社會轉型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與出路
試論如何發揮軍校文化的美育功能,堅定軍校學員的文化自信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不斷提升價值觀自信的策略探析
從三個維度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信
社會轉型時期高校大學生就業誠信的缺失與提升
『玖』 試論中國動畫電影的文化自信
試論中國動畫電影的文化自信
中國動畫電影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摸索,如今已經有了先進的製作技術,較為豐富的創作經驗,但與動畫產業強國日本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摘要: 在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於國內上映之後,迅速取得極高的票房和口碑,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國產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和《你的名字》同樣是一部精心打造的力作,然而它的成就卻與《你的名字》相差甚遠。本文將以動畫電影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入手,通過對比兩部電影來分析中國動畫電影如何從傳統文化中尋找文化自信。
關鍵詞: 文化自信動畫 電影傳統文化《 你的名字》《大魚海棠》
新海誠執導的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於2016年12月2日在中國大陸上映,一時間成為最熱門的動畫電影,票房和口碑都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
《你的名字》獲得了眾多國際獎項和國際聲譽,英國電影月刊雜志《EMPIRE》12月號給《你的名字》做出五星的滿分評價,其中提到作品或可以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獎或最佳外語片,是2010年代能與日本動畫電影巨作《千與千尋》比肩的作品。這部主要作品講述了男女高中生在夢中相遇並相戀的幻想故事,據新海誠說,《你的名字》創作的靈感來源是日本女詩人小野小町的一首有名的和歌。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於2016年7月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創意源自《莊子·逍遙游》,二者從創作靈感、古代文學背景和電影劇情相比都存在著極為相似的特點。但是《大魚海棠》的票房與《你的名字》相比卻相差甚遠,口碑也有所欠缺,甚至褒貶不一。
從現在的觀眾視角來看,國內對日本動畫電影的接受視野遠遠要比國產電影寬廣,長久之後這必然會對國產動畫電影的地位帶來不利影響。長時間在日本動畫電影的強勢壓抑之下,無論是製作者還是觀眾都會逐漸危害文化自信。中國擁有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擁有偉大的創造力和「匠人」精神,題材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新秀人才層出不窮、前赴後繼,我們有強大的優勢和必勝的信心,去建設好中國動畫電影產業,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確立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產業自信。這需要我們好好反思自身存在的欠缺和不足、問題和困境。本文以《你的名字》和《大魚海棠》為例,對這些現象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古代文學與動畫電影
《你的名字》的創作靈感自日本平安時代女詩人小野小町的一首有名的和歌:「夢里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縱然夢里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原文:思ひつつ寢ればや人の見えつらむ夢と知りせば覚めざらましを。)」《你的名字》也是沿著這一句和歌的尺幅千里展開的。在鄉下小鎮的女高中生三葉每天都過著憂郁的生活,她對大都市充滿了憧憬。突然某天,自己做了一個變成男孩子的夢,眼前出現的是東京的街道,還有一些陌生的朋友。三葉雖然感到困惑,但是能夠來到朝思暮想的都市生活,讓她覺得很快樂。而在另一方面,在東京生活的男高中生立花瀧也做了個奇怪的夢,他在一個從未去過的深山小鎮中,變成了女高中生。兩人就這樣在夢中邂逅了彼此。
這個奇妙的設定包含了很多奇幻的元素,兩個命中註定相逢的人在夢中相逢,而且在夢中變成彼此,並且兩人的夢境還有時差,瀧的世界比三葉的世界要晚三年,之後以此引出了瀧再次回到三葉的世界拯救居民的情節。整個設定融合了夢境、時間和空間等多重維度,對電影情節曲折性和思想深度性進行了極大地擴充。
和歌(わか)是日本的一種詩歌,由古代中國的樂府詩經過不斷日本化發展而來,現在主要是指短歌,與俳句一樣都是篇幅比較短的詩歌。這反映出日本文學作品的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在短小的空間里展現盆景式的美麗、細膩的情感和微妙的思想,小野小町這首和歌就是典型。因為受制於篇幅,讀者感知到的范圍比較狹小,但相對地,留給讀者思考和回味的空間就比較多,「夢里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縱然夢里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在這首和歌中沒有出現明顯的意象、情節,更像是剎那間的遐想和哲思,在這種玄虛的意境之下,那冥想中的情思可以打動讀者,進而展開聯想。這其實對於動畫電影的製作來說,是最能刺激靈感的地方。在電影中曾出現過一名教師在講解「黃昏」這個詞彙的鏡頭,她講到日語中的「黃昏」的來源是「他是誰」,在傍晚這個非日非夜的時間,世界的輪廓變得模糊,可能看到非人之物。這一句有意安排的伏筆事實上為電影高潮部分的兩人在黃昏之際相見做好了鋪墊。
這個例子則可以證明在古代日語中存在著一些和中國詩歌中的「意境」相似的因素,但日語使用的語言材料卻極為精簡,這就利於動畫電影的製作者從日常生活中具體而微的事物尋找陌生化的靈感來指導電影創作。所以在語言和文學的特點使得日本動畫電影的取材和創作都極為靈活,具有很強的發散性,而且使動畫電影的整體看起來既不枝蔓,也可以從一貫之,且豐富多變,這是日動畫電影在從古代文學中吸取養分的出彩之處。
《大魚海棠》的創作靈感來自《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講述了掌管海棠花生長的少女椿為報恩而努力復活人類男孩「鯤」的靈魂,與彼此糾纏的命運斗爭的故事。在之後的故事裡,還融合了許多來自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如《山海經》、《搜神記》與上古神話「女媧補天」等傳統元素。《逍遙游》、《山海經》裡面出現的意象都是極為誇張和傳奇的,與日本詩歌里的縹緲清幽完全不同。但是這種現象則給動畫電影的製作帶來困擾:它們都具有實體化的文學形象,要吸收古代文學的精華必然要將形象帶入動畫電影,這些形象帶著民族的記憶在文學世界早已經典化,如果對形象產生變型就很容易讓觀眾反感。因此,古代文學的具象性和經典性就使我國生產的動畫電影無法像日本動畫電影那樣靈活地拾取古代文學遺產。《你的名字》整部作品彷彿是小野小町那首和歌的演繹,絲毫沒有矯揉造作之感,雖然穿插夢境、時間、空間的交錯,也絲毫沒有減損那首和歌帶給我們的那種最初的質朴和感動。除了古代文學自身的特點之外,我們不得不承認日本動畫電影在取材、構思和演繹中的過人之處。
二、本土文化與多元文化
《你的名字》里兩個主人公所生活的地方,一個是在日本飛驒市的鄉下小鎮糸守町,一個是世界聞名的日本東京。兩個人在夢境中經常交換身份,觀眾可以透過他們彼此的新鮮視角來觀察這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古樸的鄉鎮,一個是繁華都市,這反映了最真實的日本社會面貌,既有發達的現代文明也有古典的傳統文明。在古樸的鄉鎮糸守町,還存在熱鬧的廟會和神社,保留著結繩和口嚼酒這樣的古老儀式,「就算沒有了文字,也不能忘記傳統」;在繁華的東京,有發達的地鐵、高聳的大樓、擁擠的人群和各種娛樂場所,還有女主人公三葉很想去的咖啡館等等。
雖然兩個人是在魔幻的條件之下交換了身體,但電影的鏡頭還是更多地用寫實風格表現我們的生活,對於生活在這樣環境下的觀眾而言,電影中的這種寫實能帶給大家強烈的親切感,電影人物的生活,吃飯、上學、打工、約會,也是絕大部分觀眾的日常生活,這種魔幻的手法不僅沒有使電影失去自然的真實之美,反而帶出一種新鮮的奇幻風格,吸引觀眾的好奇心。這種以現實生活為背景穿插奇幻元素是日本動畫電影最常見的題材之一。
在《大魚海棠》里,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完全被架空的古代神話的世界,它想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吸收多重文化打造成多元文化並立的「中國風」效果,可是盡管如此,還是出現了很多與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風」不太協調的設定。比如電影一開始將情景放置在很遙遠的上古時代,但是女主人公椿出場時的穿著卻是一副民國時期女學生的打扮,在她的房間里還有留聲機、玻璃魚缸等不同時代文明的產物。在那座以福建土樓為原型的建築里,百姓們的打扮也不統一,在時間上把握的差異,造成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的紊亂。在人物設定上,雖然大部分人物的打扮很有中國百姓的特點,但椿的爺爺打扮卻像是印度風格的裝束。在對本國文化的考究中,《大魚海棠》也暴露了相當的粗心,比如出自《禮記》中的「後土」這個人物,在電影中被設置成了一個老爺爺的形象,但事實上在中國文化中「後土」是一個女性形象。國產電影對中國本土文化的運用顯得十分僵硬和刻板,很多地方是為了表現電影內容不加仔細斟酌而強行嫁接,反而破壞了中國文化本身的活力。
不妨看一下在《你的名字》中,出現的土地神「產靈」即「結繩」這個日本文化的符號,電影里三葉的奶奶解釋道這是人和神互通的產物,繩與繩、人與人的連接乃至時間的流動都是「產靈」的表現,線在一起編制、扭曲、纏繞,有時又還原、斷裂,和時間的.流動是相同的,這是神明的力量;在宮水神社中,三葉製作口嚼酒——也就是將自己嚼碎的穀物吐回酒中讓它發酵,口嚼酒中會包含製作者靈魂的一半,要把它獻給神明祭奠。這正好是之後劇情發展的關鍵伏筆,後來男主人公瀧喝了三葉的口嚼酒才得以再次交換身體、在結繩中發現了他和三葉的時間斷裂,這些神話傳說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的,但是日本動畫電影恰好抓住了這些神話傳說的延伸意義,把它們靈活地加以演繹,讓這些文化現象變為劇情發展的催化劑,既做出了日本文化特色,又能引起日本觀眾的共鳴,還表現了奇妙的想像力,這就是日本動畫電影在和日本本土文化結合的精到之處。整個電影能在風格上傳達出濃烈的日式細膩和奇幻,都是這種製作方式的作用:對本土文化熟稔的把握和思考、巧妙的演繹和反思。這何嘗不是國產電影的欠缺呢?
三、文化自信和國產電影
建國後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的動畫電影在摸索中不斷前進,到現在,我們的動畫電影行業也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果,反映在《大魚海棠》中來看,這部國產電影耗時十二年,也確實做出了很高水平的畫面、特效和音樂等技術層面的效果,在這一點上,《大魚海棠》不會比《你的名字》差。然而我們還是看到《大魚海棠》在製作思想上與多數日本動畫電影的差距。無論是古代文學經典還是傳統文化積淀,中國相比日本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相對而言,日本的文化資源很匱乏,以至於經常借鑒中國文化來填補本國文化市場的疲憊。但是日本借鑒中國古代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而創作動漫的《龍珠》卻成為日本引以為豪的作品。在國際社會上,提到「孫悟空」這個形象甚至有時候是以《龍珠》這部作品的「孫悟空」形象出現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孫悟空」是中國文學的產物。功夫熊貓則是又一個例子,所以有人調侃到「『功夫』是中國的,『熊貓』是中國的,『功夫熊貓』卻是美國的。」在保衛中國文化資源的道路上,國產動畫電影仍面臨很艱巨的壓力。《大魚海棠》畢竟是一部積極以傳統文化為題材創作的電影,其正面價值不可抹殺,但是它存在的問題也不容迴避。
2016年11月30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在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上,國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和運用,文化自信是指引國產電影繼續向前發展的持久力量。
對於國產動畫電影而言,積極向傳統文化吸取養分,是實現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中國的每一個歷史時期都留下了無數的古代文學不朽之作,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四大名著,它們是民族文學的輝煌成就。中國有五千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優秀文化傳統,這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堅實力量。中國動畫電影要深深地植根於我國的古代文學和傳統文化,同時也要反應時代要求,銳意創新。對於國外的優異作品要虛心學習先進的經驗和技術,為創作更優質的中國動畫電影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陶東風.社會轉型期審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2]李顯傑.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
[3]華萊士·馬丁.當代敘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凱爾納.媒體文化:介於現代與後現代之間的文化研究、認同性與政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杜書瀛.媒介文化與文藝美學[J].閱江學刊,2010.
[6]鮑海波.媒介文化生產中的偶像製造與消費及其媒體責任[J].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