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科幻電影如何誕生

科幻電影如何誕生

發布時間:2022-09-11 12:38:23

⑴ 世界上最早的「科幻片」是什麼

月球旅行記 Le voyage dans la lune(1902)

又名:月球之旅 / A Trip to the Moon

⑵ 科幻片是怎麼製作

科幻片製作是通過拍攝,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通過後期軟體,有的時候要幾種軟體一起用,最後才能合成一個完整的特效鏡頭,摳像,比如<<神話>>在山洞裡面的戲,都是綠屏摳像製作出來的.虛擬形象:一般都是用三維軟體製作(類似3D,MAYA都可以做),只用做一個模型就好,動作用捕捉儀,根據真人的動作捕捉.所以效果很真科幻電影是電影的一類,採用科幻作為題材。確切來說,科幻電影是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或假設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事的電影。科幻電影所採用的科學理論並不一定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時間旅行等等。科幻電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來世界作為故事背景,用宇宙飛船、機器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等元素彰顯與現實之間的差異。許多科幻電影會表現出對於政治或社會議題的關注,以及哲學方面如人類處境的探討。一些科幻電影是從科幻文學作品改編而成,但科幻電影會注重擷取其中的文學或人文方面的元素,而無視科幻文學比較注重的科學嚴謹性和邏輯性。
一、背景多樣但內部邏輯嚴格,對於科幻片來說,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並且可以在中途大幅度地更換年代,但實際上它要敘述的真正內容所佔據的期限仍然很有限;類似地,科幻故事發生的地點看似不著邊際,但實際上也非常有限。雖然好萊塢科幻片在想像上天馬行空,但它在邏輯規則上卻最為嚴格,講求一個內部真實性統一連貫而不矛盾的虛幻世界。
二、人物塑造比較簡單,好萊塢科幻片大多希望觀眾將注意力集中於特效和情節,因此其人物塑造相比於其它類型片來說是較為簡單。人物的維度較少,表面和內心較為一致,性格沒有變化或只有簡單的變化。但近些年來這種狀況也有所改變,科幻片也開始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對人物內心的沖突和矛盾以及生活中的苦惱和困難的描述開始加大力度。
三、「激勵事件」往往具科幻因素,比如時間的錯位、外星人的入侵、恐龍公園的建立等等,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主人公做出反應。和其它類型片一樣,科幻片的沖突也包括內心沖突、人際沖突、外界沖突(包括社會沖突和更大的環境沖突)這幾個層面,但一般來說,科幻片中最大的沖突是人與大的環境力量的沖突,比如自然災害來襲、外星生物侵略等。
四、推崇的仍然是生命至上、追求正義、珍惜人生這樣傳統而永恆的價值。

⑶ 科幻片的發展歷程

首先,我們也許可以把「科幻片」(science fiction film)定義為包含著某種因素的電影:這些因素是基於科學(包括現有的科學和假設的科學)而假想出來的;在今天的世界中,它們是不可能發生的,或還沒有發生的。科幻片與魔幻片、靈異片的不同之處在於,其被幻想出來的因素必定有一個科學理性的支持,哪怕這個科學依據看起來很瘋狂。比如《時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1980)可以被稱作一部科幻片,因為片中的主人公回到過去是藉由一種在影片中被科學證實了的催眠術。而《土撥鼠日》(Groundhog Day,1993)就不是科幻片,因為影片並沒有把男主角突然被迫反復過著同一天的理由告知觀眾;如果影片向我們解釋:那是因為他的時間機器出了故障,那麼這就能成為一部科幻片。喬治里葉的《月球之旅》是電影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幻片。
科幻片,顧名思義即「科學幻想片」,是「以科學幻想為內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點是從今天已知的科學原理和科學成就出發,對未來的世界或遙遠的過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 科幻片從誕生之初便與科幻小說締結了不解之緣,如梅里愛拍攝的《月球旅行記》,改編自兩部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和《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威爾斯的《隱身人》、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柯南道爾的《失去的世界》等科幻小說被搬上銀幕後,引發了系列電影拍攝,科幻文藝中常見的題材,如科學狂人、星際旅行、時空穿梭等在此時出現,形成最初的套路。好萊塢則延續了改編科幻小說的傳統,如《侏羅紀公園》、《人猿星球》、《少數派報告》、《星際艦隊》等,並將其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的片種。
目前國內對科幻片的態度基本是從科學與幻想相結合的角度,或者電影的奇觀本性進行談論。如邵牧君在評論中稱「科幻電影的妙處即在於只要某種科學設想一露頭,它就能虛構出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人和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活躍了人們的想像。」
也有部分觀點認為科幻片與神話故事有關,或將「神話」作為一個描述性詞彙,用以形容「科幻片」,但均認為科幻片與科學無關,只是恐怖片的變種。如美國電影理論家V.索布恰克及其著作《銀幕上的外層空間——美國科幻電影》,稱科幻電影與科學「根本沒有關系」;周傳基則發表評論,指「所謂的科幻片只不過是現代封神榜」,《星球大戰》是「最古老的神話故事,亦即沒有任何信息量的陳詞濫調,騎士與公主」。
盡管如此,普遍的觀點還是認為,「當科學觀念、藝術想像和電影手段三者結合時,科幻電影隨之產生。」 H.弗蘭克給科幻片下的定義是:「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其主題基本有如下四種:宗教與反叛主題、凡爾納式科學享樂主義主題、權力與秩序主題、罪惡與拯救主題。
從電影史的發展來看,盡管「科幻電影」一詞出現於1926年左右,但是早在電影誕生之時,科幻片的雛形就已隨之產生,如法國導演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1902年)、《太空旅行記》(1904年)和《海底兩萬里》(1907年)。縱觀科幻片的發展,除了早期的法國電影之外,美國科幻電影自誕生後,就以迅猛的勢頭成為主力,無論是資金、技術,還是經驗和文學積累,其他國家都無法望其項背。
20世紀50年代是科幻片的第一個高潮。為其繁榮提供動力的,是科技尤其空間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以及二戰結束之後冷戰思維的影響和人類對前途的恐懼感,如羅伯特.懷斯的《地球停轉之日》(1951年)。
隨著越戰結束,各種運動蓬勃興起,以及電腦技術的迅速發展,70年代迎來了科幻片的第二個高潮。以法國的《阿爾發城》、前蘇聯的《索那裡斯》以及庫布里克的《2001:漫遊太空》(1968年)為先導,直至盧卡斯的《星球大戰》(1977年)形成氣候,科幻片也從B級製作逐漸升為A級大製作。
80年代中後期以來,數字技術的飛速進步,工業化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以及消費觀念的變化,科幻片在掀起第三次高潮的同時也被末世情結所佔據。以詹姆斯.卡梅隆的《終結者》(1984年)拉開黑色序幕,經過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1993年)、凱文.雷諾茲的《未來水世界》(1995年)、呂克.貝松的《第五元素》(1997年)等影片的綴聯,直到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國》(1999~2003年),均呈現出注重視聽、表象的特點,末日景象紛紜而至。
與此同時,為了最大限度上迎合各種口味的觀眾,類型的拼貼和融合已經成為科幻片的一個重要特徵,許多影片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科幻片,但卻在某種程度上毫無質疑地具備科幻元素。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實現幻想提供了保證,也能成為新的科學幻想的源泉。科幻電影的有趣現象是,它在想像空間中,最先進的科技所表現的,常常與古老的神話有關,甚至直接選取神話為己所用,如《黑客帝國》、《少數派報告》、《X戰警》等。恰如皮洛所言:「一個發展電影和神話的比喻手段的新時代已經開始。」
我們可以把好萊塢科幻片的歷史劃分為這樣幾個階段 一、19世紀末到192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成長期。
19世紀末,帶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幾乎和娛樂電影同時在法國誕生,比如1895年的《機器屠夫》,1897年的《一位20世紀的外科醫生》等。但這些影片也許更像是在使用電影技術變魔術。直到1902年法國人梅里埃推出《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才標志著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出現。1910年代,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和英國,似乎在拍攝關於外星人和未來戰爭的題材的科幻片上一馬當先。不過隨著好萊塢製片廠制度的出現和發展,美國在科幻電影製作上奮起直追,生產了《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10)、《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913)等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於1916年生產的一部長達105分鍾的《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它開創了水下攝影的先河。到了1920年代,美國科幻片開始和歐洲分道揚鑣。和德國《大都會》(Metropolis,1927)等歐洲科幻片相比,好萊塢科幻片更注重傳奇的情節、快捷的節奏、驚險的動作和高超的特技。這一時期好萊塢科幻片代表作有《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和《神秘島》(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 二、1930年代和194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成熟期。
從1930年代開始,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偏愛帶有恐怖、悲觀和浪漫色彩的瘋狂科學家主題,並且開始連篇累牘地拍攝科幻電影系列片。比如,這一時期出品了《科學怪人》(1931)、《科學怪人的新娘》(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和《科學怪人的兒子》(The Son of Frankenstein,1939),類似的還有《化身博士》系列和《飛俠哥頓》系列(Flash Gordon)。而《隱身人》(The Invisible Man,1933)和《金剛》(King Kong,1933)都是當時產生的名作,它們延續並發展了好萊塢電影在特技運用和情節安排上的長處,並已經產生了獨特的程式。到了1940年代,由於二戰的影響,好萊塢科幻片處於一個止步不前但卻相對穩定的狀態,在這個十年中生產的科幻片幾乎都是從前題材的「後續系列」,比如《隱身女人》(The Invisible Woman,1940)、《隱身人歸來》(The Invisible Man Returns,1940)和《隱身人復仇記》(The Invisible Man』s Revenge,1944)。不過,這也同時鞏固了好萊塢科幻片的敘事模式。在1943年上映的《蝙蝠俠》(The Batman)中,日本科學家成為了邪惡的敵人,將好萊塢科幻片和戰爭宣傳結合在了一起,這也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三、1950年代和196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繁榮期。
1950年代,也許是冷戰籠罩在人們心理上的恐懼陰影加強了人們的想像力,好萊塢在此期間產生了大量科幻片佳作,它們常以外星人、怪獸或核戰爭為主題,也更加依賴特技的運用。比如《地球停轉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X放射線》(Them!,1953)、《兩萬英尋下的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1953)、《火星人入侵》(Invaders From Mars,1953)、《外星人大戰地球》(The War of the Worlds,1953)、《盜屍者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1956)、《惑星歷險》(Forbidden Planet,1956)、《蒼蠅》(The Fly,1958)和講述核戰爭的《海濱》(On the Beach,1959)等。冷戰對好萊塢科幻片的影響持續到了1960年代,比如1968年的《太空登月記》(Countdown)就以美蘇軍備競賽為想像的源泉。但正是在1960年代,產生了科幻片歷史上的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這部美英合拍的影片無論在故事情節、思想內涵還是特技效果上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四、1970年代和198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在特技和故事之間保持平衡的時代。
特技的使用對好萊塢科幻片而言從來都是舉足輕重的,而隨著視覺效果技術的發展,特技和故事之間的張力逐漸開始加大。究竟應該怎樣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很多導演做出了他們的嘗試。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的《THX1138》(THX1138,1971)和《星球大戰》(Star Wars,1977)、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1973)、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Alien,1979)無疑是70年代幾個成功的範例。到了8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好萊塢科幻片的特技效果製作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神奇體驗,而同時這些科幻電影又能提供給他們一個值得品味的故事。比如喬治·盧卡斯在80年和83年相繼推出氣勢宏大的《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Star Wars: The Empire Strikes Back)和《星球大戰:絕地歸來》(Star Wars: Return of the Jedi),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溫情脈脈的《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終結者》(The Terminator,1984)以及羅伯特·澤米基斯(Robert Zemeckis)的《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等。 五、1990年至今:好萊塢科幻片在高科技中探索前進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大量倚賴電腦合成影像(CGI),並將其發揮至極,但在同時卻忽視了故事本身的重要性。90年代以後的好萊塢科幻片在故事上乏善可陳,在視覺效果則上富有極大的沖擊力,畫面也更加精美逼真。《獨立日》,《侏羅紀公園》系列,《星戰前傳》第一部(Star 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1999)和第二部(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等影片將觀眾培養得對那些花費高昂的特技大場面甚至開始司空見慣起來。當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腦特技在銀幕上趨向於飽和的時候,好萊塢科幻片也同時開始迷失了方向。隨著科技的進步,好萊塢科幻片開始探索新的主題,比如克隆技術和智能機器人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曾經有人說過,科幻電影是關於「變化的電影」,從上世紀30年代誕生科幻電影開始,近20年的時間里,影壇都在表現對於二戰的恐懼以及對新生科技的興奮好奇;到了60年代,科幻電影成為對冷戰揭示、批判最深刻的電影類型;80年年代,《E.T.:外星人》這樣的科幻片回應了整個時代回歸家庭與人性的主題;90年代,好萊塢樂觀積極的心態影響著科幻電影的走勢;到了21世紀,各種天災人禍不斷出現,日本強地震的威力、核輻射的危機時刻牽動人們的心臟,法美英三國炮轟利比亞的戰火讓無數平民居無定所…戰勝生命無常的無力感成為人類的生存本能giootlg_w,好萊塢的科幻電影開始著力表現不可預測的災難,《洛杉磯之戰》就是滿足了人類對憂患的心理需求:資源緊缺、暴力戰爭、人性光輝、未知外星生物,這些都在在激化人類的危機意識,類似於《洛杉磯之戰》這類的軟科幻硬寫實的災難戰爭電影成為科幻片未來發展的大勢。換句話說,科幻電影始終是和時代特點緊緊結合在一起,非常及時,同時又非常精煉地表現了時代的主題,也正是因為如此,《洛杉磯之戰》才把如此眾多的觀眾吸引到電影院去一探究竟。

⑷ 科幻電影的歷史

1、《月球歷險記》(1902)

劃時代解讀:作為電影剛剛誕生時的產物,這部僅有14分鍾的短片卻擁有者難以想像的偉大意義,喬治·梅里愛利用極致簡陋的設備(與今天相比)和突發奇想的設計,在經過改編儒勒·凡爾納的小說,經過前期的實景拍攝之後,在通過蒙太奇手法、定格動畫、特殊化妝等等手段,終於將這部具備科幻片祖師爺地位的電影製作完成,從這部電影之後,特效電影的概念被逐步推廣開來,終究形成了電影中不可獲取的一種技術手段。即使這部電影在現而今的時代看來,依舊會讓你瞠目結舌,沒有人不會為那百餘年前的驚人創造力而折服。

2、《金剛》(1933)

劃時代解讀:此時電影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發展歷程,技術和環境已經發展相對成熟了不少,好萊塢的建立也讓片廠制、明星製得到深邃的發揚。這部拍攝於1933年的《金剛》不僅在當時算是超級大片,而且也影響到了之後半個多世紀的電影創作。影片採用了動畫、模型、幕布技術等多種手段的完美結合,為觀眾在銀幕上呈現了金剛行走在原始森林、攀爬於帝國大廈頂端的奇幻場景,整個世界都為這部電影所展現的神奇場景而震驚。《金剛》中所運用到了定格動畫和幕布技術的拍攝技巧,即使是到了90年代依然在被電影人所借鑒,足見其影響力之深遠,可謂開創了一代特效電影之先河。
3、《2001太空漫遊》(1968)

劃時代解讀:這是一部耗費數年完成的電影,前後更改劇本多次,總共花費1000萬美金的拍攝成本(相對於今天的20倍都不止),北美票房最終高達5600萬美元(放映了經年),但一半以上的觀眾都反映看不懂,觀眾之一的約翰·列儂還自稱要每周都看一遍。就是這樣一部深奧難解的特效大片,終究是電影特效史上無法忽視的里程碑之作。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在這部電影中首度使用了「前投影特效技術」,即是在拍攝時用一部單獨的投影機,並在攝影機前方45°的方向放置一塊單面鏡,與攝影機呈90°角的投影機將背景畫面投向單面鏡,演員在鏡頭前表演之時,攝影機就會把演員和背景畫面悉數收入鏡頭,這樣更加增強了畫面的逼真感。這種技術一直延續到了今天,直至綠幕技術普及之後,才逐步被取代。不僅如此,影片中的模型技術也是登峰造極,那些遨遊在太空中宇宙飛船都是經過特效師手工製作出來的模型,以假亂真的程度堪稱一絕。

並且影片全盤採用古典音樂作為背景音樂,其史詩般的氣場也令人折服。當時庫布里克還向IBM借了一台電腦拍攝,並用電腦播放了一首歌曲,這是電影史上第一次紀錄下電腦播放歌曲的實況,凡此種種,《2001太空漫遊》在現代電影特效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經典地位。
4、《星球大戰》(1977)

劃時代解讀:今時今日,如果那個美國人不把《星球大戰》當回事兒,那肯定會被認為是外星異形,這話當然說的有點誇張,可假如你真的身處在美國的那個環境之中,你就會發現《星球大戰》已經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並且是根深蒂固的。

當初喬治·盧卡斯參考黑澤明電影《戰國英豪》寫出《星球大戰》的劇本,並且還加入了自己50年看過的科幻劇集等元素,還有給西斯大帝領導的帝國軍隊披上納粹的外衣,這部雜糅了諸多文化的《星球大戰》就應運而生了。影片運用了微縮模型拍攝、幕布技巧、特效化妝、還有給人穿上機器外殼等等,原始和先進的方法一起用上,最終耗資1100萬美金將影片製作而成,喬治·盧卡斯還為該片特別成立了特效公司「工業光魔」,這是電影史上第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特效電影公司,並且在今後成為行業的標桿。

《星球大戰》中的技術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延續和拓展,它的創新意義並沒有《2001太空漫遊》那麼強大,但這部電影明顯更受到觀眾的瘋狂追捧,這也是電影史上票房最早破億的電影(不包含通貨膨脹的因素),在商業娛樂這一層面上,《星球大戰》算是開創了現代電影大片的新時代。
5、《誰陷害了兔子羅傑》(1988)

劃時代解讀:這是電影史上第一部真人與動畫合演的電影長片,影片中真人和動畫人物的配合表演幾乎是天衣無縫的,負責影片特效的正是「工業光魔」特效公司,該公司為影片完成後1000多個特效鏡頭,這在當時也算是一項紀錄了。經過工業光魔的潛心處理,影片中動畫人物和真人的同台演出,無論是在畫面質感上,還是在光線效果和位置關系的變化上,觀眾根本就瞧不出任何破綻,兔子羅傑生動的表演也幾乎讓觀眾以為它真的「活了」起來。

影片中的這種真人和動畫人物的聯合演出,可以看作是今天特效人物的先驅之作,今後《指環王》、《納尼亞傳奇》、《黃金羅盤》等特效大片中的數字人物都有兔子羅傑的影子,是這部電影讓特效技術逐步邁向了CGI電腦時代,它是一部承上啟下的特效電影。

6、《終結者2》(1991)

劃時代解讀:這部電影中出現了液態機器人T-1000前後耗費了40餘個特效鏡頭,T-1000也是電影大片中首次出現全CGI式的數字人物,影片的主流還是一部科幻動作片,限於技術的條件,電腦特效場景還不是很多,但詹姆斯·卡梅隆創早了這個T-1000註定是要在特效電影史上留名的,它代表著電影特效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也終究代表著有一天會有一部電影完全用電腦製作出來,而其中並沒有真人參演,人物都是用數字技術製作出來,電影不自覺地正在朝著那個方向進發。
7、《侏羅紀公園》(1993)

劃時代解讀:但那頭緩緩前進的長頸龍的出現讓科學家們目瞪口呆之時,銀幕下的觀眾也都開始懷疑起自己的眼睛,這種已經滅絕了上億年的動物居然能夠在人間的銀幕上重現,這根本就是一個奇跡嘛!影片拍攝之時,電腦特效遠不及今天這么發達,但是為了完成影片中的恐龍電腦特效,斯皮爾伯格就要和SGI硅圖像和工業光魔等幾家特效公司合作,耗資上千萬美元才能完成十分鍾左右電腦特效鏡頭,拍攝中還要藉助恐龍模型來輔助拍攝,其它的諸如前投影技術、幕布技術、攝影機的高速移位等等,斯皮爾伯格幾乎把當時所有先進的特效技術都搬到了這部電影之中,影片可以算是那個時代的特效集大成之作。

8、《黑客帝國》(1999)


劃時代解讀:運用最為先進的電腦特效處理爆破和動作場景,還引入了中國功夫和吊威亞技術來拍攝動作表演,影片提供了最為炫酷的特效場景,360°的鏡頭旋轉、子彈時間、網路虛擬世界等等,這部電影中的概念和手法都在當時的世界引進了廣泛關注。《黑客帝國》將電影完全帶入了電腦特效的時代,之前的電影特效還是一個傳統和先進技術的糾結,到了《黑客帝國》時代,電影特效已經要和電腦特效劃上等號了,當然傳統技術比如模型、攝影機移位、蒙太奇手法是不會被拋棄的(只是現在),但電腦特效大一統的時代隨著《黑客帝國》的上映而到來。

9、《指環王》(2001~2003)

劃時代解讀:彼得·傑克遜在這套系列影片中幾乎動用了所有的特效技術,模型、化妝、綠幕、CGI技術、人物動作表情捕捉等等,古老的和最先進的特效一應俱全,影片中的數字人物——咕嚕,在當時堪稱有史以來最為復雜的數字合成人物,它惟妙惟肖的表演讓人都不敢相信這是一個通過前期掃描真人表情和動作,再經過後期電腦處理所完成的虛擬人物,咕嚕的誕生標志著電影特效又前進了一大步。

電影中的戰爭場面也是彼得·傑克遜和他的團隊費盡心機拍攝完成,他們公司甚至為此還專門開發了一款戰爭軟體,通過研究不斷獲得升級進步,到了拍攝第三部時,這個戰爭模擬軟體已經可以生成數萬名各自為戰的士兵了。影片中的道具和模型製作技術也是精益求精,劇組有上百位工匠專門負責打造盔甲和兵器,就這樣人手還不夠,還需要僱傭紐西蘭當地的婦女來幫忙,才能完成劇組交代的任務。三部《指環王》在特效場景上都做到了極致,一部比一部精彩,所以每一部都贏得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以至於當《指環王》正式謝幕之後,2005年最佳視覺效果獎的獲得者《蜘蛛俠2》的主創感言是:「幸虧《指環王》沒拍第四部。」

10、《阿凡達》(2009)

劃時代解讀:3D電影的時代已經悄悄到來,為什麼不是大張旗鼓的呢?至少直到這一刻,3D電影還沒有足以獲得全球性認可的作品,之前的《地心歷險記》、《大戰外星人》、《飛屋環游記》等等3D立體電影其實都是在熱身,而近年真正開啟3D立體電影時代的作品,無疑是這部即將在明年初登陸影院的《阿凡達》。詹姆斯·卡梅隆也是本文中唯一一位有兩部作品入圍的導演,毫無疑問,他和這部《阿凡達》才是本文的主角。

《阿凡達》採用了最先進的3D拍攝技術,影片的攝影機都是詹姆斯·卡梅隆公司自行研發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卡梅隆為了這部電影,足足等待了十年的時光,在拍攝完《泰坦尼克號》以後,卡梅隆就沒有過電影作品問世,他的目的就要等到3D電影的環境和技術成熟了,才著手拍攝《阿凡達》這部電影。影片將會帶來3D電影的革命,傳統的2D電影將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卡梅隆也堅信:「只有觀看3D立體版,才會真正感受到《阿凡達》的真實沖擊力。」影片還與IMAX技術部門合作,帶來了更具視覺震撼力的IMAX 3D版本的《阿凡達》,屆時這部電影將會影響到世界影壇的全新格局。2010年1月2日,《阿凡達》將登陸我國院線,到那時去影院感受下這部巨片帶來的沖擊吧。

⑸ 美國好萊塢科幻電影的發展史,一定要是科幻電影 最好分為幾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特點以及代表作

自從1910年代開始,好萊塢就開始了科幻電影的拍攝,歷代的導演、演員為觀眾呈現了許多優秀的科幻影片。全世界超過一半的科幻影片均為美國生產。

但是美國科幻電影發展和壯大也經歷了相當長的歷程,並且一直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的。縱觀美國科幻電影的歷史,可以把美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分為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繁榮期、平衡期等幾個時期。

美國科幻影片萌芽時期特點:

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美國科幻電影的萌芽期。科幻影片的興起讓美國電影出品人感覺到了科幻電影中巨大商業利潤,便開始了科幻電影製作和發行。1910年美國導演塞爾·道利(Searle Dawley)拍攝了根據瑪麗·雪萊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無聲影片《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雖然這部影片只有短短16分鍾的時長,卻是美國科幻電影的起源,對以後美國科幻電影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自此好萊塢先後生產了由斯圖爾特·帕頓導演的《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16年)、由哈里·霍伊特導演的《迷失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由盧西恩·哈伯德導演的《神秘島》(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等。

這一時期的科幻電影以低製作成本的B級片為主,故事情節簡單、人物塑造單一。有大部分影片為無聲影片,科幻鏡頭大都以多次曝光的方法拍攝,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特技,其中有一部分影片還充滿了恐怖色彩。



⑹ 怎樣了解美國科幻電影發展全過程

首先要告訴你,科幻電影的起源不在美國。正如電影的起源一樣,科幻電影誕生於法國。1902年法國電影導演喬治·梅里埃製作了人類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游記》。好萊塢大約在10年之後才發現了科幻電影的價值,並開始大規模製作科幻電影,其中經典代表是《科學怪人》、《化身博士》、《海底兩萬里》等等。
至於後來科幻電影在好萊塢的發展可以參考下文:http://ke..com/view/228221.htm

⑺ 科幻片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1、背景多樣但內部邏輯嚴格,對於科幻片來說,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並且可以在中途大幅度地更換年代,但實際上它要敘述的真正內容所佔據的期限仍然很有限。

2、人物塑造比較簡單,好萊塢科幻片大多希望觀眾將注意力集中於特效和情節,因此其人物塑造相比於其它類型片來說是較為簡單。

3、「激勵事件」往往具科幻因素,比如時間的錯位、外星人的入侵、恐龍公園的建立等等,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主人公做出反應。

4、推崇的仍然是生命至上、追求正義、珍惜人生這樣傳統而永恆的價值。

科幻片所採用的科學理論並不一定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時間旅行等等。科幻電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來世界作為故事背景,用宇宙飛船、機器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等元素彰顯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它注重於真實科學、推想性科學或思辨科學以及經驗性方法,並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將它們與魔法或宗教中的超驗主義互相結合起來。

(7)科幻電影如何誕生擴展閱讀

科幻片的走進現實: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些科幻片中的事物正在走進現實,納米機器人就是其中的一例。1987年上映的美國科幻大片《驚異大奇航》中,科學家把縮小到幾納米(一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的人和飛船注射進人體血管,讓這些超微小的「參觀者」直接觀看到人體各個器官的組織和運行情況。

納米級的技術在當時只是一種科學幻想,但如今已出現在現實世界。納米機器人(nanorobot)的研發成功,就是這一嶄新技術的完美體現。有關專家預言:用不了多久,個頭只有分子大小的神奇納米機器人將源源不斷地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

中國科學家和未來學家周海中在1990年發表的《論機器人》一文中甚至預言:到21世紀中葉,納米機器人將徹底改變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⑻ 深度解析經典科幻電影,這當初是怎麼拍出來的呢

經常看到電影花絮里邊很多人在一個綠色房子里邊排戲,當他們把鏡頭拍攝好了以後背景都是綠色的了,再把所有的鏡頭放到電腦里邊用視頻軟體來合成成別的背景.具體的電影你可以去看看黑客帝國,超人歸來,還有(游戲)極品飛車10的拍攝花絮.
飛船效果,這個拍攝比較多了.在一張黑色的大幕前邊放置一個飛船模型,然後根據攝影機的運動遠近以及其他物體的大小比例可以把飛船拍的很逼真。你可以看看獨立日.
人物大小差別.指環王第一集里邊最開始的鏡頭,甘道夫拜訪老朋友比爾博巴金斯,其實他們兩個演員的身高差距並不大,但是在電影里邊比爾博巴金斯卻只有甘道夫腰那麼高.這里有兩個辦法能拍攝出這種效果.(希望你看過這部電影)
第一個:當同一鏡頭中只出現一個人的臉時(不管是誰),可以直接找個身材誇張的特形演員來穿上同樣的服裝.
第二個:當兩個人的臉同時出現在一個鏡頭時(例如該片),拍攝人員製造了兩個一樣的房屋,第一個房屋比正常身高比例稍微小點,人進去非常擁擠,這個房屋用來拍攝甘道夫的戲;第二個房屋在和第一個房屋相比任何配飾一模一樣的基礎上把所有的東西放大兩倍,人進去會覺得非常寬敞,這個房屋用來拍攝比爾博巴金斯的戲,然後把同樣的鏡頭走位,演員走位的兩段鏡頭用電腦處理在一起.
而他們在同一個桌子上吃飯那場戲則是利用桌子上的茶壺,麵包,杯子什麼的幫忙,把兩個大小不一的桌子按一定位置放在一起,觀眾從一個固定方向來看因為茶壺,麵包,杯子把兩個桌子的界限阻擋完,所以造成視覺誤差,誤認為是一個桌子,那麼比爾博巴金斯在遠處的大桌子旁邊演戲,甘道夫則在近處小桌子上演戲.不同演員的身高差異就體現出來了.
其他的效果我具體不知道你想問什麼,不過多半都是利用視覺錯誤來的,如果大場面那種兩軍交戰則不得不用電腦復制:比如我想拍攝一組5萬人對5萬人的戰爭場面,那麼我用遠景先將200人左右的群眾演員的戲份拍好,然後把這組鏡頭放到電腦里邊然後鏡頭復制.
最後還有一種:指環王第二集里邊那個怪物咕嚕姆,那個是利用紅外掃描.

⑼ 科幻大片是怎麼製作的

電影特技作為電影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其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旨在為觀眾營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視覺盛宴,給觀眾們真切地感受到」身臨其境」的觀影感受。

好萊塢大片大量運用了電影後期製作技術,尤其是數字特效,在創造影視藝術中的現實世界時,又在創造異乎尋常的」夢幻世界」及」超人」故事。

一些高難度、大投入的科幻片、災難片、動作片廣泛地使用了數字特效,變幻出了」虛擬現實」和」未來世界」。

這些電影特效到底是如何運用的呢?

微型模型

人、妖怪、建築物,以及交通工具的模型都被用來製作電影特效。

當模型必須被移動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中的任意一種來移動它們:用手、機械,或者電來使它們移動。運用手工來移動它們需要很長時間,因為模型在銀幕上一秒種內的活動,至少需要有24個動作。



按正常的速度,電影膠片在每一秒內能拍攝24張靜止的圖片。改變每一秒內拍攝的畫面數量可以製造出一些基本的特效。

每秒內拍攝的畫面多於24張,就會產生一種慢動作的效果。相反,如果每秒內的畫面少於24張,那麼電影中的動作就會加快,這樣就會顯得更加劇烈,刺激。

電腦合成圖象

人們對電腦的使用,使得電影特效製作的速度以及質量都有了巨大的進步。

基於硬體設備的支持,可以做出效果更加逼真的效果。

影視特效具體是做哪些工作?

在影視電影中,人們通過計算機技術製造出來的假象和幻覺,被稱為影視特效。

電影攝制者利用它們來避免讓演員處於危險的境地、減少電影的製作成本,或者理由更簡單,只是利用它們來讓電影更扣人心弦。在影視拍攝中,經常用微型模型,例如:人、妖怪、建築物等各種,來實現電影中特效的需要。

伴隨著計算機圖形計算技術的發展,使電影特效的製作速度和質量有了巨大的進步,製作者可以在電腦在完成更細膩、真實、震撼的畫面效果。

比如可以使用各種軟體來製作風雨雷電、山崩地裂、幽靈出沒、異形、房屋倒塌、火山爆發、海嘯等用實際拍攝或道具無法完成的效果,也可以使用專業軟體製作模擬的角色。

閱讀全文

與科幻電影如何誕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美國電影總是提起中國 瀏覽:356
百度上面看電影怎麼播放卡 瀏覽:361
7個兔子變成人是什麼電影 瀏覽:803
誅仙電影有什麼好看的 瀏覽:831
美圖怎麼做電影效果 瀏覽:94
只有視頻怎麼搜電影 瀏覽:683
好看的英文電影推薦喜劇 瀏覽:201
愛情公寓大電影免費在線觀看 瀏覽:599
電影龐貝末日免費看 瀏覽:261
怎麼樣將電影導到ipad 瀏覽:191
最近有什麼好看的高分電影推薦 瀏覽:697
電影不懼風暴怎麼樣 瀏覽:616
電影文件如何解壓密碼 瀏覽:580
2016年有哪些國產電影 瀏覽:655
如何刪掉淘寶電影記錄嗎 瀏覽:821
句兆傑演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23
騰訊好看的電影是校園 瀏覽:487
iptv中的電影劇集如何更新 瀏覽:359
安卓手機怎麼電腦傳電影到手機 瀏覽:123
地球最後的夜晚電影院怎麼下架了 瀏覽: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