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如何看科技發展與電影學

如何看科技發展與電影學

發布時間:2022-08-19 18:56:47

㈠ 《電影中的科學》論文*1

研究電影的人,特別是喜歡對電影進行純理論思考的人,總不免要追索「電影是什麼」,「電影應當怎樣」,這樣一些電影學的「元」問題,也就是說,總試圖回答關於電影的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人們稱此為對於電影的終極關懷。然而一百年的電影歷史卻再清楚不過地向人們昭示了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電影的本質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變動不居的。人們根本無法一勞永逸地獲得關於電影本質的永久性答案。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存在於電影與現代科學技術之間那種異乎尋常的緊密聯系之中。一百年的電影歷史,其實就是這樣一個緊隨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而不斷生成又不斷變化的歷史。目前正蓬勃於世的電子數碼信息技術正是這樣一場將引發電影藝術本體性變革甚至消亡的深刻的技術革命。

當電影告別了自己技術雜耍的丑小鴨階段而成為藝術的白天鵝時候,還處在電影藝術的默片時代,然而就在這默片時代,格里菲斯、卓別林、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天才的電影藝術大師們就創作出了永載史冊的電影藝術精品。後來形成的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一個系統的電影美學理論——蒙太奇理論,可以說主要就是這種默片時代電影藝術的美學表達和理論自認。那麼,這默片時代電影藝術的本性或本體是什麼呢?如果參照後來巴贊的紀實主義電影美學關於電影藝術本體的表達方法(巴贊把電影藝術的本體概括為「攝影影像」,亦即著名的「攝影影像本體論」)[1],則可將默片時代的電影藝術本體概括為「蒙太奇」。也正因為這樣,「蒙太奇」一詞才不僅作為一種重要的電影藝術方法和技巧存在,而甚至成為電影藝術的同義語。然而電影的這樣一種本質或本性存在了多久呢?最多不過20年。然而當聲音技術的進步沖破包括幾乎所有默片時代的電影藝術大師的習慣與成見的阻礙而終於挺進到電影藝術中來的時候,電影藝術的本體構成無疑發生了質的變化。電影「蒙太奇本體論」把電影的全部藝術可能性都歸結為電影畫面(影像)之間的自由組接,即蒙太奇上,甚至對用來進行這種自由組接的畫面本身都認為是次要的,無關宏旨的。至於聲音因素則根本未予考慮。即使在聲音因素已經進入到電影藝術中來之後,在這種蒙太奇本體論的理論視野之內,也一直被作為一種次要的因素而附帶涉及的(直到艾柯、麥茨等人的符號學電影理論階段,也仍有這種情況。麥茨的八大組合理論就基本上沒有考慮電影的聲音因素)[2]。而事實上如果說運動的電影較之靜止的繪畫和攝影也不過是增加了一個運動的維度的話,那麼擁有了聲音的電影較之默片也是實實在在地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維度——聲音的維度。電影藝術在本體構成上的這一重大變革,其意義究竟有多大,其實直到現在也難以概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變成了視聽結合的藝術[3]。無論如何,僅就這一點來講,雖同樣被稱為電影藝術,而此電影已決非彼電影。在人類的五種感官當中,最重要的是視聽,而且迄今為止人類所創造的藝術也無一例外都是訴諸這兩種感官的(李澤厚稱之為充分「人化」的感官),非此即彼。而至此為止,電影藝術獨自以便捷的方式占據了人類接收外部信息的這兩大頻道。
此後的色彩技術以及光學鏡頭和感光膠片等方面的技術革新和進步雖都程度不同地給電影藝術的發展帶來一些影響,但基本上都沒有觸及電影藝術的本體構成,也就是說在聲音進入電影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電影藝術的發展進步是處於一種量變的積累過程中,真正給電影帶來一次新的本體性變革的是電視技術的出現和發展。

電視技術的出現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是作為一種新的新聞媒體存在的。而一旦當電視作為藝術形式出現時,正像聲音因素被電影藝術習慣力量視為異己一樣,電影藝術也把電視藝術看成是自己的敵對勢力,在美國就爆發了持續十年之久的電影電視大戰。而事實上在各國都曾程度不同地發生過類似的影視大戰。默片時代的電影藝術家當時沒有意識到聲音的出現是不可阻擋的,它必定要進入電影並使電影藝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前電視時代的電影藝術家們也同樣沒能及時地意識到電視技術作為一種新的強勢媒體對於電影藝術的深刻意味。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電視技術給電影藝術帶來的深刻影響的話,也許有一個說法是便捷的,那就是使電影藝術進入了電視時代。在探討並努力准確表述電視時代的電影藝術的本體存在或者說本性的過程中,有一個廣為人們關注的話題,那就是關於電影藝術與電視藝術異同的探討和爭論。直至目前仍有人致力於電視藝術特殊性闡釋和論證,即將電視藝術視為電影藝術之後的人類的又一種新的基本藝術形式,而努力收集歸納其有別於電影藝術的特異之處。然而筆者始終認為,電視藝術與電影藝術之間的差異,充其量只是同一類藝術形式內部不同種屬之間的差異,而非人類基本藝術形式間的差異,而且這種差異主要的是一些量的、暫時性的、技術性或經濟性的差異,而非藝術本體上的差異。也就是說,電視藝術與電影藝術在藝術本體上是一致的,相同的。隨著影視技術的發展進步,電影藝術與電視藝術之間的差異和分野正在和已經消失和彌合。「電視電影」這個影視藝術的新品類的出現與存在,清楚不過地向人們昭示了這一點。[4]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這樣宣布,電視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主要的和根本的意義,並不是在電影藝術之後、之外,使人類擁有了一個新的基本的藝術形式,而是使電影藝術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電視時代。其間變化之大,以致於事實上使我們已不便再用電影藝術這樣的詞語來意指人類的這一遲來的基本藝術形式,而應選擇並習慣於影視藝術或影像藝術之類的新詞彙、新概念。不僅電視時代的整個影像藝術之內涵已非電影藝術一詞所能涵蓋,即使單就電影藝術本身來講,在電視時代的一系列新生與擴展,如在製作與播放以及觀賞方式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都已使電影藝術變得越來越不那麼純粹,不那麼像電影了。大約是由於原有思維習慣的作用吧,人們只注意到了電視技術生長出了電視藝術這一重要事實,而且也許是吸取了歷史上曾長期無視電影的藝術屬性的教訓吧,人們不僅一下子便認同了電視的藝術性質,而且似乎把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都用來發現和發掘電視作為藝術的區別於電影的特殊性,並急不可待地宣布電視是繼電影之後的人類「第八藝術」。結果卻忽視了另一個同樣重要或者說更重要的一個事實,那就是電視藝術與電影藝術在美學本體上的一致性,更忽視了電視作為一種新的技術進步所給予電影藝術的深刻影響。如果把這種深刻影響所包含的發展趨勢也考慮在內的話,我們完全可以做出下面的結論:進入電視時代的電影藝術即使還可以稱之為電影藝術的話,也已基本上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即以光學成像為基本技術與手段的電影藝術了。

人類社會確是以加速度的形式向更高的文明發展進化的。就在電視技術的發展進步正在深刻而有力地刺激並推動電影藝術向新的深度與高度發展邁進,其勢方興未艾的時候,又一種新的電子技術——電子數碼信息技術又勃然興起於世,並給予電影藝術以及整個影像藝術以更為巨大而深刻的影響。這場變革的來勢之迅猛與內力之深厚,使人們真真正正地感到了絕對的應接不暇與別無選擇。它既不像聲音技術那樣允許人們有一個懷疑、反對、認同的過程,也不像電視技術那樣給你一個進行十年抵制大戰的時間,而是在電視技術已經與電影技術趨於融合的基礎上,一下子便出現在電影藝術的內部構成因素之中,它可以在你對其所知甚少或根本處於無知的狀態,甚至根本還沒有意識到它的出現與存在的情況之下,就一下子從里到外全方位地包圍並滲透於你了。
電子計算機成像(CGI)技術的發明是在60年代,進入70年代即開始應用到電影製作領域。1975年喬治·盧卡斯創建了專門為拍攝電影提供電腦技術服務的特技王國「魔光實業」(Instrial Light and Magic,簡稱ILM),這已清楚地意味著又一個電影藝術的新時代即將來臨。1991年,柯達公司「數字化視覺效果處理系統」簡稱(INEON)的誕生,宣告了數字技術支配電影技術的時代的到來。而2000年,美國最大的電腦網路公司——全美在線(AOLI-S)與美國第二大傳媒集團——時代華納公司(Time Warner)的結盟,則最終標志著最新的電影藝術新時代——後電影時代(Post-cinema Era)的來臨。[5]
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新時代呢?
從技術層面講,這一次的電影新技術革命,不是某種單一的技術變革,而是以電腦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包括電影、電視、電腦硬體與軟體、電話、自動化工程、機器人等等新技術長期發展融合的集中體現。從電影特技製作能力的空前提高(已沒有什麼影像是不可製作的),到電影製作方式的根本性改變(電影已可以不是拍攝的,而是「合成」的),再到各類新興娛樂產品、產業的產生(如電腦游戲,實真經歷,互動娛樂等),再到全新的發行展示渠道的創建(如只讀記憶光碟、數字光碟、衛星電視、有線電視、互聯網等),這一切不僅無一不直接引發著電影藝術的本性變革,更以集體的合力最終將電影藝術推進到了一個全新的「後電影時代」。
從藝術層面上講,在後電影時代,電影藝術在藝術本體上發生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電影特技製作能力的空前提高,使電影藝術的奇觀本性得到突現,超越了電影藝術的紀實本性而明顯處於前景位置,直到產生所謂的「效果美學」[6]
紀實性與奇觀性是電影本性的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面。在巴贊時代,電影藝術的紀實本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高揚,「紀實美學」也因之而成為電影藝術美學原則的主旋律。而當電子計算機成像技術、特別是電腦數字技術一經應用到電影特技製作領域,就使電影特技超越了單純的技術意義而具有了美學內涵。從《星球大戰》(1976年製作完成,電影史將這一年稱為「特技效果的新生」)到《誰陷害了兔子羅傑》(1988年),從《終結者》(1991年)到《侏羅紀公園》(1993年),從《阿甘正傳》(1994年)到《勇敢者的游戲》(1995年),從《玩具總動員》(1995年)到《泰坦尼克號》(1997年)……電腦特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真正匪夷所思的人間奇跡。[7]在20世紀最後10個年頭里,電影也正是憑借這種對於傳統電影技術來說幾乎永遠無法實現的銀幕奇觀的表現而重新定位了自己的大眾文化坐標,並再一次戰勝了畫面小、影像差和音響弱的電視的。而當這種「追求技術魔力」、「致力奇觀呈現」的「效果美學」成為時尚、甚至主流時,就不僅悄悄地改變了觀眾的觀影經驗和觀影期待(從對電影敘事真實性的認同轉移到對電影奇觀和技術的欣賞),而且也悄悄地解構著電影藝術本身,將其融入到一個更為廣泛的傳媒體系之中去了。
(二)電影製作方式的革命性轉變,使巴贊攝影影像本體論的電影理論趨於解體,並將最終改變電影本身的本體存在
雖然就全行業來講,電影業仍然是一個「膠片」行業,但以盧卡斯「魔光實業」(ILM)為代表的數字化新技術正在排除電影拍攝放映的老式機械裝置,電腦合成的數據人物和影像處理的模擬場景已經預示著電影工業成為「無膠片」行業的可能。就是說,電影已可以不是排演拍攝成的,而完全是電腦合成的。如果說傳統的電影製作方式有一個最大的局限在於它的每一個藝術想像的實現都受到製作技術與條件的限制的話,而隨著電腦數字技術支配電影製作,則最終完全超越了人類有限的想像力。它可以合成任何現實的、非現實的視聽影像,只有你想像不出的,沒有它製作不了的。這樣一來,影像與物質實體之間的聯系就變得非常脆弱了,影像本身不再保障視覺的真實性。再簡單地講就是,電影已不再是「記錄」(Record),不再是「物質現實的復原」(克拉考爾語),而是「合成」(Graph),是「實在的非真實」(Virtualirreality)。顯然,當觀眾已清楚地知道任何影像都可以是數字化地製造出來的時候,人們對電影真實性的確信也必將終結。

(三)新興媒體新興娛樂產品的建立和新的傳媒體系及發行展示渠道的創建,已經形成人類全新的「視聽文化」,亦使電影藝術發生根本性變革,直至消失在新的系統之中
隨著電視的出現,以及其後電腦技術的應用,特別是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出現與發展,新興媒體及新興娛樂產業層出不窮,並逐漸形成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的局面,電影不僅喪失了「大眾藝術之王」的地位,更重要的電影與電視、電腦、多媒體和網路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電影正在匯入更大的視聽媒體洪流之中,這一媒體洪流從攝影化走到電子化,現在又到了網路化新階段。
在這些新興的娛樂產品或方式中,有兩種產品或方式對電影的影響或者說改造最為深刻。其中一個是「互動娛樂」(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s),及由之而生發出的互動電影。這種互動電影為觀眾(用戶)提供了這樣的可能:從一個音像資料庫選取素材,建立多種不同的電影敘事走向,事實上就是構造觀眾(用戶)自己的故事。另一個是「實真經歷」(Vivtual-Reality Experienes,簡稱VR)。「實真經歷」是對真實的全方位(視、聽、嗅、味、觸多種感官的信息來源及其綜合)人為仿造,並企圖最終達成與真實的完全一致。「實真經歷」的用戶或者說參與者,或游戲者,可以進入一個電腦合成的人為環境,在那裡自如地活動,與物體、人物和事件發生直接的相互作用,並直接影響到敘事的結構和發展過程。傳統的「視窗展示」方式和靜坐式觀影方式,讓位於「活動中心」(activity center)式的「入門探尋」;被動的觀看者,讓位於能動的參與者。當電影的發展已經到了這樣一種水平或階段時,即便我們仍然將其稱為電影、看成電影,也不難理解和想像它同此前的、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已相去甚遠,太遠了。從內在的敘事內容與方式及結構到外在的展示方式、場所及觀眾的「觀看」方式直到「觀眾」——用戶由之而獲得的藝術體驗及審美感受都已發生了全方位的變革。正如有些評論者所指出的那樣:「互動電影」與「實真經歷」與傳統電影的最重要的區別之點,在於其對於經驗的強化和對用戶控制力的賦予。而一旦用戶擁有了這種控制力,則無疑意味著對敘事可能性懸念的摒棄,同時也就意味著對觀眾的觀影慾望的摒棄,因此,單從這一點來講,已決定此類新電影要保持或形成觀眾——用戶的新的引力或慾望,就必須構建自己的新的電影語法。
雖上述電子計算機等新技術革命所引發的電影藝術本體性變革尚處在開始階段,許多新的設計和創造還處在初期和試驗的水平上,還存在許多有待定型、完善和改進的地方,但其發展趨勢已是如日東升。1997年第一部互動電影《黯淡》已製作並發行;「實真經歷」也已進入實驗試制階段;網路電影更是早已出現,網民完全可以像電台點歌一樣,上網「點看電影」。不僅如此,世界的高科技巨人們正在聯手研製被稱作「藍牙計劃」(blue-teeth)的可以將所有裝置(電腦、電話、電視、音響、家用電器和各種資料庫等等)共享的聯動終端。其目的是只要動一動手指頭(甚至動一動意念),你就能得到、看到和聽到你想要的一切。屆時,不僅人類的視聽文化將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就是人類文明也無疑進入到了一個更高的新階段。

這是一場正在悄然行進中的電影技術與電影美學革命。經歷這場革命之後的電影,即使不是煙消雲散,也已是面目全非。而且確已可以看到或感受到使電影走向終結的新事物、新力量。
安德列·巴贊認為,人的潛意識中有一種所謂的「木乃伊情結」。其含義是說,人們總是傾向於把經歷過的生活盡可能真實完整地記錄下來,彷彿是給時間塗上香料、使之免於腐朽,如木乃伊一般。[1]電影誕生之後,由於其所具有的對於視聽信息的方便而直觀的呈現能力,便成了這種情結最理想的承載方式。於是巴贊在1946年便提出了一個所謂的「完整電影神話」的概念,認為「電影這個概念與完整無缺地再現現實是等同的;他們所想像的就是再現一個聲音、色彩、立體感等一應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全景。」[1]進入後電影時代之後,我們發現,這個「完整電影神話」即將和正在成為現實。電影的完整再現與電子游戲的人機互動作為兩個向度的理想追求,即將和正在最後階段實現融合。代表這種融合的就是「實真經歷」技術的出現和走向完善。「實真經歷」既代表人類真實完整地記錄自己生活這一探索軸線的運動極限,也代表了人機互動的模擬追求的運動終點。在「實真經歷」的時代,我們將會和正在看到,我們不僅可以完整無缺地再現現實,而且我們將無法區別這再現的現實(虛擬的現實)與實有現實的不同(進入「實真經歷」過程的「用戶」由於不僅接受了「實真經歷」技術所提供的從視聽到嗅味直到觸覺的全面的虛擬的模擬信息而且被隔絕了全部的現實真實信息,因此直到「實真經歷」結束,將根本無法分辨這種虛擬真實與真實的現實);與此同時,我們還將發現,我們不僅生活在實有的現實中間,我們也同時甚至更多地生活在虛擬的現實中間(比如我們不僅為現實生活中親人的健康而歡樂,也為藝術虛構中的古人的痛苦而流淚)。其實很久以來或者從來就是如此的,只是今天恍然大悟罷了。更有甚者,我們還將看到,虛擬的現實與實有的現實不僅越來越難以區別,而且處在一種密切的相互滲透與影響的互動狀態之中。總之,對於現在特別是未來的人們,虛擬的現實將不僅影響他們的生活,甚至將構成他們的人生。
於是在事情的最後階段,我們終將發現,人類從完整再現現實的藝術追求出發,最後又走回到了創造現實的生活本身。正如作為心理學家的電影美學家愛因漢姆所預言的那樣,與現實不同的才是可以審視的藝術。如果與現實完全相同了,則是現實本身,而不再是藝術。因此,「實真經歷」的出現,正預示著電影藝術的終結。[8]
引力與加速度的等價使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那麼,虛擬現實與實有現實的等價又將意味著什麼呢?到那時,也許終結的不只是電影藝術,整個人類思維與哲學都將發生目前還無法預想的深刻變化。
短短一百年,電影卻經歷了如此多的變化,以至即將走向終結。回想它曾給我們帶來如此巨大的、長達百年的歡樂,一時確實很難接受,而理智應當告訴我們,如果放在足夠長的歷史長河中考查,世間萬事萬物,莫不如此。這也就是存在主義所謂的「存在先於本質」。所以,天才的巴贊才只用一個問句——「電影是什麼?」來命名自己的文集。

㈡ 科學發展對電影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攝像機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影像存儲技術發展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進步,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還造就了許多電影特技。

㈢ 為什麼說世界電影藝術發展史上三次重大變革均與現代科技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三次重大改革和政治有關的話那就是 從蘇維埃新經濟政策 美國羅斯福新政和中國的改革開放來講了 高中政治講過人類文化大系統的法杖,物質文化是基礎,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決定和制約精神文化 所以,經濟、政治對於包括藝術在內的精神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電影作為藝術的一部分,電影文化與這種變革相互關系表現在 電影藝術會受到科學等其它精神文化的影響,也反過來影響著它們。電影包含於藝術,藝術又是精神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發揮著推動著人類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體現和反映出人類文化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再者說,藝術又必然受到體制的制約。。先說改革開放:革開放最根本的意義在於解放了思想,實現了思想的解放,思想又帶動文化,文化映射出藝術,不同體制有用不同體制的特點。再說羅斯福新政(高中的時候經常拿羅斯福新政和改革開放做對比辨析題的)新政時期為大蕭條的過渡時期時期。在此期間,美國的藝術市場也在劫難逃藝術家的作品忽然沒有了買主,即使有,價格也被壓得很低,在這種惡劣的環境里,藝術家的境況可想而知,美國政府在大力恢復經濟的同時,也採取了一系列扶助文化藝術的政策,不僅救藝術家於水火,更為日後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躋身西方藝術的領導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政府頒布按管工的工資付給藝術家報酬,年輕的美國藝術家們已經意識到他們尚未真正參與到我們的國家和文明目前正在經歷的社會變革中去,因而如果能夠得到政府的協助的話,他們可以以一種長期存在的藝術形式表現我們的社會理想。他們將以生動有力的紀念性作品表現和弘揚您為之奮斗的社會理想。由於藝術觀點和政治態度不同,美國的電影文化變現的針對點也不同(我覺得國外的文化可以被一些現實因素統治但不會被體制統治,中國就杯具了....)
蘇維埃新經濟政策忘了。。。我看看書再寫 科技革命的內容也忘了。。

㈣ 1、 電影藝術發展到今天,高科技日益成為電影的重要元素。談談你對電影藝術中科技和藝術的關系的認識。

聊大的,傳媒的,11級的

㈤ 為什麼說電影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

是一種由活動照相術結合幻燈放映發展起來的現代藝術。它發明於19世紀末,當時電影只是對生活的一種簡單模仿,是無聲的。20世紀20年代開始出現有聲電影,以後又出現了彩色電影。我國的電影開始於1913年。在電影的初級階段,只是對生活的機械復制,後來過渡到按某些人的思路來拍攝,電影劇本應運而生,成為一種新的文學樣式。
電影中的很多技術應用了很多現代科技的新興技術。
譬如說電腦特技,從70年代開始電腦技術就開始為電影特效的服務,而當時也正是電腦在發達國家興起之時。
電影的發展史也可以說是現代科技發展史。

㈥ 談談你對科技發展的認識

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國的計算機、通訊、生物醫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業的迅速增長,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產業技術水平,促進了工業、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踐證明,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
二、科學技術是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
社會發展水平的大幅度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分不開的。科學技術可以豐富勞動者的文化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的技能水平;可以使勞動組織與管理手段科學化,從而提高勞動各個環節之間的協調功能。總之,科學技術已成為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歐美等發達國家只用了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在經過工業革命為代表的科技進步階段,就將近代科技成果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創造經濟發達的社會。而歷史更加悠久的中國卻是由於由於自大閉關鎖國而導致了錯過這次工業革命的潮流。結果導致了社會基礎薄弱,經濟水平相當低的近代現狀。最終從鴉片戰爭開始走上了屈辱的半殖民地社會。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一次次領地的割捨,一幕幕血的教訓。近代的悲痛歷史表明,科學技術的落後只會導致社會的延遲發展甚至倒退。
三、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標志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普及,為人類提供了廣播、電視、電影、錄像、網路等傳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設有了新的載體。同時,它對於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義。
四、科學技術帶來的負面效應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科學技術的應用就是一把雙刃劍。現代科技的發展成就既可以為人類造福,也可以給人類帶來災難。科學技術越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幫助就越全面,技術所體現出來的威脅也就越嚴重。技術的正面毋庸置疑,若沒有技術的發展,我們人類社會就不會進步。正式因為科學技術的存在,我們才有今天的文明和進步。但同樣,技術的負面價值也不容忽視。科技所帶來的環境破換等問題,我們要向有效地解決,必須還要依靠先進的科技來實現。我們對科技應用的後果評價不足采導致了破壞的發生。現在我們去解決科技帶來的破壞,需要更加先進的技術去處理,去解決。因此,我們要進一步發展科技,但在發展和應用科技的同時一定要處理好人類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

㈦ 急題目:以電影,電視為例談談藝術與科技發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推動了藝術的發展,科技手段增強了藝術的表現力,更多的藝術必須供助於科技發展的成果。美國好萊烏的大片,無一不是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緊密融合,才有巨大的創作與表現力。沒有現代科技的支撐,今天的好萊烏是不能存在的。這樣的電影太多了。中國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藝術表演,也採用了很多的科技手段,那個五環,那幅展開的水墨畫,彩色花樹,飛鴿等。現代動畫就不用說了,六十年代上海電影廠的拍攝動畫片《孫悟空大鬧天官》,一幅一幅畫畫好以後,連續拍攝,三十分鍾,用紙一噸多。而現在,直接用動畫軟體製作,非常高效,同時非常節省資源,比如,《藍貓三千問》《喜洋洋與灰太狼》《大頭兒子小頭爸爸》。舞台藝術,則完全是革命性的,舞檯布景,直接用投影或LED彩色大屏,藝術的表現力大大增強了。在電視電影的表現手法上,現代電腦的影音創新製作技術將會越來越融入藝術表現目的,不斷實現創作者藝術表達的理想目標。

㈧ 試述世界電影藝術發展史上三次重大變革與現代科技發展的密切關系.

葉培建

㈨ ·1.為什麼說電影藝術發展的歷史,是藝術與科技不斷相結合的

電影只是一種名稱,但它表現的卻是一種藝術,這種表現卻又通過一種技術手段去呈現在觀眾面前。而這種手段最重要的除了演員的表演外就是科技了,時代發展到什麼程度了電影藝術就會有相應的科技手段去表現,是相輔相成的。

㈩ 科學技術對電影所產生的美學影響有哪些

科技對電影產生新的構建 像阿凡達中的3D虛擬影像攝影系統、虛擬攝影棚、協同工作攝影機,面部捕捉頭戴設備等技術的引用很大程度改變了電影的構造.現代科技對電影生產力、生產關系、形態、主題、審美空間、人的審美感官、生存狀態等幾個方面都有。
電影美學應當是電影理論的一種,而且是其理論中較為高級的形態,他集中研究電影史、電影理論、電影具體文本中有關美和如何產生美的問題,它是研究電影藝術中關於美和審美的科學。
電影美學的研究范疇至少可歸納如下幾個方面:
1、電影美學研究的對象首先是電影的審美特徵、電影藝術的審美規律,尤其是電影語言、電影思維、電影藝術中超越時空的假定性和電影的審美形態。
2、電影美學還應重點研究電影作品背後的文化哲學思維和文藝思潮,觀眾與電影藝術間的審美關系。
3、電影美學的研究還應同西方美學、中國古典美學相聯系,特別是研究中國電影,完全脫離中國的特定文化、中國古典美學的根基是不可想像的。
4、鑒於電影美學既要涉及電影作品和發展史,涉及與其有關的社會思潮、思想意義及哲學、文化的深層次,由於各種技術密切相關,所以應具體區分電影概念是在何種語境中被使用,又是以怎樣的文本被表現出來的。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科技發展與電影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看購網如何兌換電影票 瀏覽:531
電影開拍到殺青到多久 瀏覽:616
冰川時代5的電影裡面有哪些單詞和句子 瀏覽:747
春江花月夜電影投資多少 瀏覽:114
關於香水的電影有哪些地方 瀏覽:758
特種兵歸來4替身疑雲免費電影 瀏覽:318
虐殺女人電影有哪些 瀏覽:399
2017最好看的戰爭電影 瀏覽:658
喜劇電影什麼 瀏覽:731
奧迪a3如何看電影 瀏覽:327
必須過動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331
李小龍電影哪部比較好看 瀏覽:423
廣西靈山有多少個電影院 瀏覽:24
電影投資怎麼交易中心 瀏覽:369
2015年國內好看電影排行 瀏覽:850
闖13關賺一個億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606
電影投影機成的是什麼像 瀏覽:409
用易拉罐殺人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170
聖徒電影如何 瀏覽:355
為什麼獵魔者電影沒有第二部 瀏覽: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