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當今電影應該如何創新
如今,隨著電影工業的完善和新時代觀眾審美能力的提高,人為橫亘在政治、商業、藝術之間的壁壘被打破,主旋律電影、商業電影、藝術電影之間的邊界正在消融和模糊,越來越多的影片呈現出類型雜糅、藝術和商業並重的融通趨勢:一方面,傳統的主旋律電影日益商業化和大眾化;另一方面,藝術和商業電影越來越主流化,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開放姿態。而這類將主流價值類型化表達並受到市場歡迎的影片被稱為主流大片。
如今,中國主流大片逐漸找准了自身的美學尺度和歷史坐標定位,能夠以更成熟、更智慧的創新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同時在主流價值觀和商業競爭力上能保持一定的平衡,但走出國門依然任重道遠。目前,主流大片在主題和類型上主要側重於表現愛國主義的軍事動作片,還需要在愛情、歌舞、倫理、體育、傳記等多種類型上進行拓展,通過對正義、和平、自由、平等、使命、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精神的傳達來承載國家意志、傳遞中國精神。
Ⅱ 中國電影行業現狀分析,是什麼影響了行業
電影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國產電影軟實力亟待提升
優秀的電影工業體系不僅要求技術手段過硬,更要做到故事充實、流程完善、製作精良、均衡發展,「硬工業」中的「軟實力」決定著電影的核心競爭力。國產電影工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從「五毛特效」到「奇幻大片」只是技術層面脫貧,電影製作各個環節同步提升,兼顧藝術上的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彌補短板、實現飛躍。
暑期過半,今年的電影暑期檔表現可圈可點,除了社會民生題材影片大熱外,某些奇幻工業化大製作題材影片尤其值得探討,其中顯露出有關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中的進步與不足也引人思考。
上半年國產電影票房統計分析
截至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國產電影票房301.04億元,占票房總額的53.84%。
2018年上半年全國市場共產出綜合票房320億,較去年同期大漲17.8%。6月全國票房最終以35.71億的成績收官,表現比去年同期倒退9%,成為繼4月後今年第二個票房同比衰退的月份。6月票房相比5月43.17億元來說,環比增長下降17.28%;單月觀影人次為10415萬人,環比下降13.79%;6月電影上映場次897.810萬場,比5月上映場次增加了14.89萬場。
今年僅暑期檔票房已突破百億元大關,全年總票房有望再創新高。但是,相較於電影工業發達的國家,我國電影工業化仍處於成長上升階段,並一度陷入追求電影「重工業化」的誤區,有「大作」無「大獎」、有「大導」無「大師」。
國內外電影質量對比分析
大製作、大場面、大明星」的大片曾一度成為票房保證和電影工業化標桿。然而,縱觀近年電影市場的變化,我們不難發現,奇幻、動作大片票房遇冷、難以追回成本等現象屢見不鮮。今年暑期檔某些國產大片甚至遭遇換檔、撤檔危機。比如,某部影片聲稱邀請了數十個國家上百位頂級電影工作者,重金投入、耗時多年打造,上映3日票房不足5000萬元,口碑、商譽雙失。
反觀國外,日韓電影近年來佳作涌現,離不開電影政策支持和人才培養,更依託於對本國文化氣質的細膩呈現;印度「寶萊塢」的電影工業始終立足本土特色,逐漸實現由「量大」到「質優」的提升。國外的經驗再次表明,優秀的電影工業體系不僅要求技術手段過硬,更要做到故事充實、流程完善、製作精良、均衡發展,「硬工業」中的「軟實力」決定著電影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電影發展乃至文化進步,不能機械照搬「技術性指標」、迷信「商業化標准」,要結合本國國情和文化特色走出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好的電影工業體系,依賴於導演、編劇、製片、攝影、美術、特效等各個環節同步成長,還需具備從「造產品」向「創文化」的轉型姿態。所以說,國產電影工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從「五毛特效」到「奇幻大片」只是技術層面脫貧,電影製作各個環節同步提升,兼顧藝術上的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彌補短板、實現飛躍。要打造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電影工業化道路,讓中國電影享譽世界,必須常懷技術與藝術並重的精品意識,銘記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的使命擔當。
Ⅲ 電影的核心競爭力應怎樣打造
日前有媒體評論稱,正在熱映的國產大片《紅海行動》靠口碑拉動票房「逆襲」,「自來水效應」再次印證「內容為王」的市場鐵律。
希望未來影視工作者尊重創作規律、繼承優良傳統、保持專業態度、發揚工匠精神,只有每個環節、每個工種都做到位並不斷提升,中國電影才能真正贏得核心競爭力。
Ⅳ 如何探索中國電影的工業化之路
中國商業電影探索工業化生產模式
(記者 趙倩 艾福梅)中國商業電影研討會於3日在寧夏銀川舉行,來自影視界、媒體界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最近取得票房佳績的《畫皮》系列電影等是中國商業電影探索工業化生產模式的成功一步。
《畫皮》系列電影不斷刷新著中國華語電影的記錄。2008年上映的《畫皮》以8000萬元的製作成本創造了2.5億元的票房,位居當年國產電影票房第二位;而今年的《畫皮Ⅱ》最終以7億多元的票房摘得華語電影票房冠軍。
據《畫皮Ⅱ》製片人龐洪介紹,《畫皮Ⅱ》於6月28日在中國內地公映後,在相差不到一周時間內就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和港澳台地區上映。依目前市場反饋情況看,《畫皮Ⅱ》在上述國家和地區均創造了中國華語電影的最高票房。
之後,8月17日,《畫皮Ⅱ》又迅速在北美三個城市上映,而這部票房過1億美元的中國電影也得到了美國市場的認可。
「目前還未得到北美票房的市場反饋,但已有包括美國CAA在內的幾家經紀公司跟我們談電影的海外改編權。」龐宏說。
隨著2月份中美電影新協議的簽訂,國產電影與好萊塢大片的正面交鋒成為電影界和輿論的焦點話題。據統計,1月1日至6月30日,中國電影票房收入80.71億元,同比增長41.7%,其中進口片票房超過50億元,國產電影票房僅為28.05億元。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說,根據協議,中國每年將20部美國進口大片的限額提高到34部,這意味著平均每個月將有2到3部美國大片進入中國。這對中國電影造成了很大沖擊,以前每年國產電影票房能佔全部票房的50%以上,而今年上半年只佔34%。
「在這樣背景下,很希望有國產電影異軍突起,而《畫皮Ⅱ》正好充當了急先鋒,提振了電影人的信息,鼓舞了士氣。」張宏森說。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張衛說,《畫皮》迎合了電影院主流觀眾的審美趨向,迎合了國際電影的製作潮流,迎合了中國電影的發展態勢。
據了解,美國的大型商業電影,如《指環王》《阿凡達》等,都有一個標准化的工作程序,而目前中國電影行業還很少按照這種模式去運作,《畫皮Ⅱ》無疑在電影工業化生產方面做了很好的示範。
據《畫皮Ⅱ》出品方介紹,這部電影是一個結構化創設、工業化創制和市場化運作的電影工業產品,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縝密的科學規劃和前期部署,每一個步驟都經過規范的電影藝術研發標准和市場調研標準的雙重檢驗,整部影片從一開始就有周密的設計,從大場面、大明星、大投資到最後的回報都是按照設計標准、質量標准和管理標准精確計算的,具有極強的可復制性、可模仿性、可批量生產性。
「在中國電影工業基礎薄弱,電影創作和生產離電影現代化、專業化、國際化還有較大距離的今天,《畫皮Ⅱ》無疑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勝利,也在相當程度上提升了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標准和品質。」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饒曙光認為。
Ⅳ 中國電影如何實現現代化轉型
中國電影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結構性矛盾沒有解決。過度娛樂化、過度商業化、過度產業化,導致「配方式生產」代替了富有想像力、創造力的藝術創作,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人文底蘊與文化擔當,不可避免地拉低了國產電影的藝術品質、藝術質量,降低國產電影的認同度和美譽度眾所周知,2013年上半年中國電影在高速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了新的突破: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超過了62%,創下了近年來同期最高紀錄。同時,上半年票房過億的28部影片中,國產影片占據了其中的16席。從整體上看,中國電影至少從市場層面而言處在良性進步和發展之中,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的格局在逐步形成。毫無疑問,市場的繁榮、票房以及觀影人次的大幅度增長都是中國電影全面產業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和實績的標志。但是,中國電影一些深層次結構和矛盾、深層次觀念及評價體系和標准等諸多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體制改革推進的難點與市場發展狀態的矛盾、製片產權與盜版泛濫的矛盾、進口片與國產片爭奪市場的矛盾、影片傳統模式與網路傳播的矛盾、院線與影院之間的矛盾、片商與導演的矛盾、製片方與編劇的矛盾等不時凸顯,並且呈現出了某種「亂象」。一方面,相當數量的電影人在國內電影市場火熱的背景下片面、盲目、過度追求高票房和商業利潤,用「逐利時代」來形容中國電影目前的狀態絕不是無的放矢。過度娛樂化、過度商業化、過度產業化,導致「配方式生產」代替了富有想像力、創造力的藝術創作,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人文底蘊與文化擔當,不可避免地拉低了國產電影的藝術品質、藝術質量,降低了國產電影的認同度和美譽度。另一方面,相當數量的電影人對於好萊塢電影給中國電影尤其是中國電影市場帶來的持續性的威脅缺乏清醒認識,對當下中國電影在工業、產業層面與好萊塢電影相比存在的多方面的「短板」缺乏理性反思。有的甚至盲目沉浸在市場層面取得的對好萊塢電影暫時性的「優勢」中,毫無理性地預言數年後中國將會超過好萊塢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但事實上,中國電影產業依然處於電影產業化初級階段,很多基礎性電影工業機制、電影產業機制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行業規范、產業規范也沒有有效形成並且被大家遵循,市場效應尤其是社會效應也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如果我們不能全面、客觀、科學地分析和認識中國電影產業深層次的矛盾,中國電影、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可能會遭遇瓶頸,甚至出現混亂和危機。好萊塢不僅僅賣電影產品,而且賣電影產品的標准,它的奇觀化、游戲化、電子化趨勢深度地影響了中國的年輕觀眾群體。中國電影要在競爭中獲得地位,要依靠差異化策略,還必須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電影「概念」好萊塢藉助強大的電影工業基礎、迅猛發展的高科技優勢、強大的資本實力及完善的資本運作體系,大幅度提高了現代電影生產的門檻。經濟、科技相對落後的國家可能有電影藝術,甚至可以有藝術質量較高的作品在國際電影節獲獎,但是,卻很難形成獨立、完善的電影工業體系、電影產業體系,其民族電影也就無法有效、可持續地支撐自身的電影市場。更重要的是,好萊塢不僅僅賣電影產品,而且在賣電影產品的標准。在中國,有相當數量的年輕觀眾自覺不自覺地以美國電影為參照系,甚至乾脆以美國電影為標准來看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產業。從美國最近幾年電影的變化我們可以發現,以《鋼鐵俠》、《變形金剛》等為代表的電影越來越奇觀化、游戲化、電子化。盡管這種奇觀化、游戲化、電子化降低了美國電影的敘事指標、人文表達,但如果單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其傳播影響力的折扣越來越小,傳播空間越來越大。馬克思這樣表述人與社會的關系:「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生產社會。」近期一些高票房的中國電影,也是由於年輕觀眾群體越來越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消費主體,他們的口味及其選擇無疑也反過來影響、制約中國電影。面對這樣一個現實,我們必須從各方面提高國產電影的專業水準和標准,滿足年輕觀眾對電影視聽、電影消費的要求,最大化地爭取未來觀眾。我認為,好萊塢電影越來越忽視故事的講述、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人性層面的挖掘和表達,其忽視的層面正是國產電影生長的空間和機會。事實上,當下中國電影在與好萊塢影片的較量中,主要依靠的還是差異化路線,憑借與好萊塢大工業規格、高科技水準不一樣「概念」的生活片、青春片,憑借「接地氣」的策略,在本土市場形成了自身的相對優勢。差異化無疑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但完全依靠這種策略恐怕也不是長久之計,而且也不能成為戰略。我們必須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電影「概念」,同時體現文化創造力,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人文表達、獨特的美學氣質和精神。總之,中國電影要真正與好萊塢形成抗衡,必須實現全面的、深刻的現代化轉型,必須在創意系統、工業規格、產業標准及規模上有新的發展和突破。中國電影與好萊塢電影的市場競爭將會是一場長期的經濟戰爭、文化戰爭,打不贏經濟戰爭,也就不可能贏得文化戰爭。面對著更加開放的國內電影市場,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做好各種相應的准備,否則將會陷入長久的被動。這不是杞人憂天,也不是危言聳聽。「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利潤分配不合理、同質化競爭和無謂的內耗等,減緩了中國電影發展進程。中國電影要實現現代化轉型,需要推進現代電影生產體系、現代電影傳播體系和現代電影評價體系的建設中國電影要實現全面的、深刻的現代化轉型,就必須全面推進現代電影生產體系、現代電影傳播體系和現代電影評價體系建設。就電影生產體系而言,中國電影雖然「不差錢」,每年生產影片數量眾多,但國際化、高科技化尤其是專業化水平不能令人滿意。從生產主體而言,必須盡快擺脫「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形成具有行業標準的話語權、控制力,同時又有跨界影響力、傳播力的企業集團。在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高科技化的背景下,中國電影要借鑒「好萊塢」為代表的國際電影業的先進經驗和經營模式,如「製片人中心制」、「完片擔保制度」、電影「權益共享」融資模式等,促使中國電影逐步擺脫「作坊式」的運作模式,走向現代化大生產,從而促進規模擴大、結構優化,實現質量型、集約式增長。在美國,製片方分成53%,而在國內現行分賬比例中,製作方分成只有43%,利潤向院線和影院傾斜,呈現「一邊倒」現象,嚴重製約了電影製片方的積極性,不符合現代電影生產的基本規則。發行和影院完全可以通過現代電影傳播體系的建設擴大利潤空間和渠道,而不僅僅單純依靠分賬制度擠壓製片方的利潤空間,從而為中國電影的內容製造提供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最終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新局面。與國內市場主要靠票房盈利不同的是,在好萊塢,票房只佔整體收入的20%到25%,其餘收入均來自不同種類的版權和衍生品領域。中國電影要想創新盈利模式、完善電影產業鏈,必須推進電影傳播體系建設,其重點包括家庭娛樂市場、網路手機播映市場,要在衍生品領域發展授權業務等。隨著電影數量日益增加及競爭白熱化,建立科學有序的電影檔期協調機制,推進特色化、差異化的院線建設,已成為中國電影發行的當務之急。由於沒有建立科學有序的電影檔期協調機制,中國電影無謂的「內耗」令人痛心,同質化競爭現象嚴重。而由於沒有特色化、差異化的院線,使得一大批有特色、有思想、有情懷的中小成本電影得不到更大層面觀眾的接受,得不到媒體的更多關注和報道,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全社會整體上對中國電影的誤讀、誤判、誤評。壞口碑「成就」一部電影的高票房令人糾結、令人心痛,也令全社會質疑電影人的社會責任,質疑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品的道德底線。對於一部電影的評價,有的人從導向角度入手,有的人從市場角度出發,有的人從技術質量方面考慮,有的人從社會娛樂角度衡量,應當說也是正常的。當務之急是要建立與電影產業化、電影全球化相適應的電影評價體系和標准,建立不同類型電影的科學評價體系和標准,對不同類型、不同品種的電影做出合理的、恰當的、有說服力的分析和闡釋,盡可能地避免誤讀、誤評乃至誤判。現代電影生產體系與現代電影傳播體系、現代電影評價體系是分不開的。換句話說,三個體系建設相互依存、相互推動、相互制約、相互交融。中國電影只有全面推進現代電影生產體系、現代電影傳播體系和現代電影評價體系建設,才能有效實現現代化轉型,實現產業整體上的升級換代,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電影、現代電影產業體系,也才能真正做大做強。(饒曙光)
Ⅵ 想使一部電影變火應該怎麼做呢
營銷是電影工業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電影圈內流傳一句話:影片質量決定了電影能飛多遠,營銷則決定了電影能飛多高。海報、預告片和電視廣告是傳統的電影營銷方式。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它們逐漸淪為配角。
Ⅶ 如何用互聯網思維拍電影
自網路創始人李彥宏提出「互聯網思維」以來,這個概念可謂是火了好幾年。用互聯網思維打造電影產業鏈,其實早在2014年已經有公司在做。
在這個越來越互聯網信息化的時代,「互聯網思維」這個強大的工具讓電影行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加上粉絲經濟、眾籌、大數據、在線購票等方式,直接幫助了電影製作的快速發展。
Ⅷ 中國電影工業化之路在什麼地方
近年來,電影工業化作為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大趨勢被屢屢提及,然而何為電影的工業化,業界並沒有達成明確的共識。6月17日下午,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第二天,多位電影業界名人齊聚金爵電影論壇,圍繞「中國電影工業化之路」進行了豐富而精彩的交流。
李捷認為,電影工業化最大的挑戰在於人才的專業化上,「製片和導演的專業化,在未來整個中國的工業化之路會成為非常大的話題。」身為導演的韓延則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電影人正是在電影製作的種種細節中體會到工業化的重要性,並受益於此的。說到這里,韓延舉了一個拍戲中演員站位的例子:「我剛畢業的時候帶著同學拍電影,經常拿一塊磚或者樹枝樹葉來標記站位。有時風一吹樹葉沒了,這條就作廢了。後來我發現,香港人都是拿馬克筆和大力膠標記站位的,我學到了這一招。這就是一個工業化的體現。」韓延感慨說,他這一代電影人一直都在享受前輩電影工作者留下的財富,而作為中國電影的新生代,他也需要多做探索,為新新生代鋪路。
前輩在電影製作上積累的經驗,要如何分享和傳遞給新生代,也是一大難題。對此,阿里巴巴影業副總裁吳倩提出,信息的溝通分享和沉澱,是一種工作機制的傳承,這也是工業化的重點所在。而在現今社會,互聯網為這種傳承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吳倩認為,工業化最重要的關鍵詞是協同和分工,以及信息分享和經驗傳承,因此她希望韓延等導演能夠利用互聯網技術等方式,幫助到更多的劇組,將他們探索出來的新的方式方法,傳承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談及中國電影工業化的障礙,郭帆主張,文化上的差異和隔閡是中國電影人學習西方先進經驗的最大阻礙。他認為,美國的電影工業流程無法直接拿到中國使用,因為中國是人情社會,而美國是契約社會,所以很多好萊塢的工業流程,中國人無法在心理上接受;同時作為一名拍攝科幻片的導演,郭帆指出,科幻等類型電影的拍攝核心在於管理,而不是創作。所以他提出,中國電影業的當務之急是要找到符合中國的管理方式。
來源:澎湃新聞網
Ⅸ 國產電影發展快速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電影發展的核心是內容創作。
中國電影市場在過去十多年中呈現了年均30%左右的高增長態勢,近兩年來,進入了一個新的常態:產能平穩,票房增速放緩,外部熱資本逐漸淡出,IP熱減退,進入了理性的沉澱期和調整期,開始更多地依靠電影質量、依靠優質內容來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觀影需求。
具體情況
1、打造精品力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創作電影精品作為立身之本,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要勇於開拓創新,推進電影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跨越。
2、藉助技術提升電影質量和電影工業水平。未來高格式電影將是助推電影放映市場升級的強大力量,放映技術的升級也將帶動製片技術和內容創作的升級。沉浸融入式的觀影時代將要到來,會大大提升中國電影工業的整體水平。
3、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發展電影相關產業。要嚴格規范電影行業管理,杜絕影院偷漏瞞報票房的行為。要推動區域聯動,增進影片宣傳發行的合作,加強區域合作和企業間合作。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營造良好的宣傳輿論氛圍。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中國電影發展的核心是內容創作
Ⅹ 什麼是電影工業化
「分工」,這是工業化生產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電影創作領域也表現出了強烈的分工現象。以電影工業基礎最強大的美國為例,在一部商業大片的製作周期中,參與製作的公司數量可以達到上百個之多。他們其中有專門提供劇本創意的,有做分鏡繪畫的,有作聲音的,有作特效的,有做後期合成的,幾乎在電影製作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專門的公司來提供服務。而且像特效較多的商業片其特效製作公司往往可以是很多家一起上。如果我們把好萊塢比作一個工廠的話,那麼這些為電影創作的每一個階段服務的公司就是流水線上的工人,而這些公司里的人甚至可以比喻成工人的手指頭,在分工細致的電影生產領域單個人的作用及其微小。
這就是電影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