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幾代導演是怎麼分的 各代導演代表人物
1、第一代導演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2、第二代導演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第二代導演」的突出貢獻是完成了中國電影從默片到有聲片的轉變。
3、第三代導演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導演
第四代電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上海電影學校畢業生構成的創作群體,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後幾近不惑之年才開始的。在第三、第五兩代人的夾縫中,他們以穩健的創作實力探索奮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並有持久的藝術後勁。
整個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第五代導演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
第五代導演成長歷程
「第五代」年輕電影人因為歷經文革浩劫,在動亂底層頑強搏擊,重返校園後系統學習電影專業知識,接受當時流行的西方哲學、美學思潮,形成新的價值觀、美學觀——這些反規范的精神品格,與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識、反思思潮相適應。
有深厚的生活積淀,他們的影片才如寒冬後嫩草,新鮮獨特。與大陸第五代一樣,香港新浪潮沒有宣言和綱領,也沒有共同組織,正如許鞍華所說,新浪潮導演並沒有一致的意識形態。
但可以從他們的影片中找出一種把現代香港的浮華表面撕去,將真相赤裸裸呈現出來的視界。這種現實視界在以往是找不到的。這批戰後出生的影視人面對都市文化的勃興,勇於表達著本土傳統與外來沖擊下的諸般感受。
2. 電影導演如何分代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3、「第三代導演」指吳、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我更認可「新生代導演」的提法,如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
3. 編劇、導演、製片人有什麼區別
1、導演:製作戲劇或影視片的過程中,指導演出工作者的人。
導演更多的時候可能會是和編劇討論劇本,和演員講戲,和攝影燈光討論光影,
有時甚至是去檢查道具的製作過程,導演關心所有和影片相關的工作是否能達到自己的要求。
2、監制:提供概念設想和大的建設性意見,會參與劇組重要決策,但不負責具體的劇本創作和導演拍攝。
3、製片人要拉贊助、找編劇寫劇本,物色導演,連同攝影 燈光 美術 道具 服裝 場務 後期合成 3D特效都是製片的負責范圍。
從前期的發現劇本,尋覓適合的拍攝地點,到拍攝中負責財務開支,監督影片的拍攝製作過程,和拍攝後的剪輯,後期宣傳直到上映。
(3)電影導演如何分類擴展閱讀:
1、製片人分類:
(1)是指負責整個影片或電視劇策劃人,負責攝制生產,以及資金融資人;
(2)是專業技術上負責整個影片或電視劇項目製作人;
(3)是指影片或電視劇投資者本人(一般僅只是署名,非專業製作人。);
2、導演分類:
(1)影視導演
(2)舞台導演
3、編劇的能力:
(1)影視、戲劇、廣告及專題片劇本的前期內容策劃:題材選擇,表現手法及方式創意。
(2)編寫劇本,即創作出故事、台詞,主戲以及過場戲,突出故事中心,塑造人物性格。
(3)把一定內容以劇本或稿本形式表現出來,掌握電視特性及創作規律,善於運用視聽造型來表達事情。和導演一起研究劇本,做出修改,使其更加適合電視表現。
4. 導演的分類和區別
總共分兩類一為電影(電視劇)導演
電影導演同時運用了演員的身體及情緒/視線的選擇/光線的調度/畫面的構成/剪接的邏輯/音聲的搭配,將某個劇本呈現於影像屏幕上,從而將這個劇本(以及如果有的話:它的思想)表現給觀眾的人。電影工業涵蓋多元的專業技術,從製片、攝影、燈光、美術指導、場務、演員、錄音、混音、後期特效等,十分龐雜。絕大多數現代電影導演無法廣泛專精以上各項專業技術,但他/她仍可以支配旗下所有各該部門的專業人士,依照他/她的意志工作。.二位舞台導演舞台劇導演的工作是一個貫穿的完整過程,從劇本的閱讀、演員的選擇與合作,到舞台空間、服裝化妝、燈光等的設計,都是導演工作的組成部分
5. 中國電影的六代導演,是怎麼劃分的
目前對於第五代導演的劃分還是很明確的:第五代導演群的出現是中國影壇的一件大事。他們大多是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1984年以後從事電影創作的年輕人,主要成員有陳凱歌、吳子牛、張藝謀、田壯壯、張軍釗、張澤鳴、黃建新等。也提到第四代導演:這次創新浪潮的主要力量是當時還屬於中青年的第四代導演:吳貽弓、吳天明、滕文驥、黃健中......王好為、謝飛等人,他們大多是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思想修養。藝術氣質接近,善於學習和借鑒外來手法;他們既有堅實的生活功底,又有穩健的創作實力。
6. 電影製作中的各種職業分類
導演部門:場記,副導演(現場,演員)
攝影部門:攝影師,攝影助理,跟機員,
製片部門:製片主任,現場製片,生活製片,外聯製片,劇務,場務,財務
化妝部門:化妝師,化妝助理,
美術部門:美術師,道具師,道具助理,
服裝部門:設計師,服裝助理,
燈光部門:燈光師,燈光助理,
錄音組,音樂組,剪輯的就不說了,
7. 導演的第幾代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導演第幾代的劃分並不是一個學術概念,而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等。
第三代導演是指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
第四代導演的主體是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他們的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代表人物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有:張元,王小帥等。
第七代導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業片,有 陸川、 高彭、 李芳芳、 常征等幾人。
(7)電影導演如何分類擴展閱讀:
導演的職責:
導演與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負責整部劇的藝術准則;與製片人聯合提名和推薦演員角色人選;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指導現場拍攝工作;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指導拍攝現場的燈光、劇務、演員、攝像、 錄音、 美術、 化妝、 服裝等各部門工作。
8. 請問熟悉電影的大神,如果想要給以下電影導演分類,該怎麼分類
如果非要分個類的話可以勉強按是導演出身還是演員出身分,導演出身:烏爾善、薛曉路、陳可辛、馮小剛、王家衛、管虎、陸劍青、麥兆輝;演員出身:徐錚、周星馳、成龍、趙薇
9. 中國導演如何分代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在上世紀初葉到二十年代末,人數約100人)代表人物鄭正秋、張石川,1905年到30年代初:
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現存最早的中國影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較成功的長故事片《孤兒救祖記》、第一次武俠神怪熱 《火燒紅蓮寺》、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夏衍開始了左翼電影創作,代表作:《狂流》30年代 「詩人導演」孫瑜拍攝了《大路》《野玫瑰》等作品,在抒情浪漫的藝術風格上達到成熟30年代新秀導演吳永剛《神女》袁牧之《馬路天使》《兒女風雲》《桃李劫》(《馬路天使》一經問世,即被譽為電影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也為中國電影達到第一個高峰畫上了圓滿的休止符。)
2、【第二代導演】(繼承中國電影敘事傳統發展)代表人物蔡楚生、費穆,1934-1949左右:
蔡楚生和鄭君里合拍了《一江春水向東流》(影片成功地運用了中國電影傳統的形式—家庭人倫的悲歡離合故事來透視社會,該影片代表了中國現實主義影片的傑出水平,它的出現即是1947年度的最佳作品,也是中國電影藝術成熟的標志。)
沈浮《萬家燈火》,費穆《小城之春》石揮《我這一輩子》。
3、【第三代導演】代表人物謝鐵驪、鄭君里,1949-1976左右:
謝鐵驪的作品《早春二月》、《包氏父子》、《紅樓夢》等都是編導合一。水華是第三代導演中藝術精緻的追求者,他的作品只有7部,但基本都是精品:《白毛女》《林家鋪子》《土地》《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傷逝》《蘭色的花》。
鄭君里代表作:《林則徐》(特點是在矛盾沖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在敘事造型上呈現濃郁的民族特色)、《烏鴉與麻雀》。李俊代表作為《農奴》、《歸心似箭》等。
謝晉代表作為《女籃五號》(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紅色娘子軍》等;謝晉的「反思三部曲」《天雲山傳奇》、《芙蓉鎮》、《牧馬人》。
4、【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張暖忻,1978-1982左右:
吳貽弓在70年代末期導演的《巴山夜雨》中已經體現了散文化表現和詩意塑造的風格特點。除此之外,他還有代表作《城南舊事》。鄭洞天代表作《鄰居》、《鴛鴦樓》、《台灣往事》。
張暖忻是第四代導演中女性導演的代表,其代表作為《青春祭》、《沙鷗》(本片在表演手法上有了很大的變化,例如用非職業演員擔當主角,大量使用實景拍攝,較多運用長鏡頭,探索電影新語言,注重人物內心情感的描繪等)。顏學恕代表作為《野山》。
5、【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張藝謀、陳凱歌:
張藝謀代表作:《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英雄》、《十面埋伏》等;
陳凱歌代表作:《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霸王別姬》、《風月》等;
黃建新代表作:《背靠背,臉對臉》、《求求你,表揚我》、《說出你的秘密》、《埋伏》等;
霍建起代表作:《那山,那人,那狗》、《贏家》;
田壯壯代表作:《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
吳子牛代表作:《喋血黑谷》(1984年)、《晚鍾》(1988年);
馮小剛是世界交接時期都市影像表現有成就者。擅長商業片製作,被譽為賀歲片之父。代表作《天下無賊》、《甲方乙方》、《手機》、《一聲嘆息》、《非誠勿擾》等。
6、【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賈樟柯、陸川:
賈樟柯:《小武》《小山回家》《山河故人》等;
陸川:《可可西里》《尋槍》等。
10. 導演可以分為那幾類比如說:總導演,執行導演,我就知道這兩個,還有人知道其他的嗎
導演分為:總導演、副導演(分兩類:場副導演/選角導演)、執行導演。如下:
1、導演
導演,是製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用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人。是把影視文學劇本搬上熒屏的總負責人。
作為影視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的任務是:組織和團結劇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和演出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眾人的創造性勞動融為一體。
2、副導演(場副導演/選角導演)
是劇組中擔任部分導演職能,輔助導演工作並主管某一方面的人員。視工作的繁簡,一個攝制組可有一個或幾個副導演。副導演按工作劃分為兩大類,現場副導演和選角導演。
3、執行導演
執行導演是指在有兩名以上導演聯合拍攝的攝制組里,或在總導演名義下,負責現場拍攝工作的導演。任務是貫徹執行總導演或導演小組的統一意圖,更有效地、有條不紊地進行工作。
執行導演是導演具體工作的執行人。他主要負責片場的正常運行,以及確保拍攝按照拍攝計劃執行,並製作每日的通告單(call sheet)。他要准備好所有的拍攝計劃和任務,負責分解劇本分部計劃。
他要與導演共同合理利用時間,並且監督和保證其他所有工種都能按照時間計劃執行工作。他的其他工作包括負責拍攝計劃,勞務合同,保證片場安全性,並和製片主任聯合管理預算。他一般是導演組的領導,有時會替導演喊「Action」。
(10)電影導演如何分類擴展閱讀
著名導演介紹
1、張藝謀,1950年4月2日出生於陝西西安,中國電影導演,「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波士頓大學、耶魯大學榮譽博士。
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1984年在電影《一個和八個》中首次擔任攝影師,獲中國電影優秀攝影師獎。1986年主演第一部電影《老井》奪三座影帝。
2、馮小剛,1958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湖南省湘潭市,中國內地導演、編劇、演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
1984年擔任劇情片《生死樹》的美術助理,從而進入電影圈。1985年在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擔任美工師。1991年擔任中國首部電視系列喜劇《編輯部的故事》的編劇,並憑借該劇在中國內地獲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