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安導演的作品是什麼風格的
我認為我們所熟知李安導演的電影有《飲食男女》、《卧虎藏龍》、《喜宴》、《推手》等這些影片在電影界都取得了很高的成績,那麼喜歡看李安電影的朋友,你們知道他的創作風格是什麼樣的嗎?那麼接下來,跟著一起了解李安導演的創作風格吧!
其次也作為編劇的李安,是其導演工作的基石,他能將自己的思想更好的融入影片,不同於傳統中國的簡易情節編劇,他在吸收西方的情節藝術時也融入了中國獨具的特色在裡面,編劇與導演於一身的他能更好的掌握分寸,表達自己的思想通過影片呈現在我們眼前。
❷ 如何評價李安的電影以及他的個人魅力
他的作品質量也是相當之高,沒有失手。而且涉獵題材相當之廣,家庭、倫理、武俠、戰爭、科幻、奇幻甚至技術革新和邊緣題材,都游刃有餘,舉重若輕。每一部作品都精雕細琢,都在試圖挖掘更深層次的東西。
❸ 導演李安前期在好萊塢的作品有怎樣的特點
李安前期在好萊塢的作品有《理智與情感》、《冰風暴》、《卧虎藏龍》、《綠巨人浩克》、《斷背山》。這個時期的他,焦點對准西方舞台,用東方意境講述西方故事。
這一時期的李安驚艷了西方世界,他開始大量觸碰西方題材。但是在電影語言的表達方式上,畢竟中西有別,李安一度模仿學習西方,但很快發現拼不過,也豪無新意,於是他開始注意如何運用影像、情景,去反映角色的內心風景,探索出中國藝術里寓情於景的原則妙用。
片中,李安不厭其煩地細膩表現兩人冬天的放牧,躲避嚴寒,相依相伴的過冬……這些細節並不僅僅是為營造影片的氣氛,更是在用一種東方式的曲筆抒寫兩人的愛情。片中壯美的北美隆冬滌盪著人物復雜的心緒,這自然景觀暗喻的是男性的情感之美。到了《斷背山》,李安已經全然掌握了這套運用東方意境表達西方人物故事的電影語言,這部影片直接將他送上了威尼斯金獅的寶座。
❹ 李安導演的作品都有什麼特點嗎
我覺得李安導演的作品,其實風格是多樣的,一直是變來變去的,但我個人認為李安導演的作品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的眼裡有眾生,而不是只在乎自我,我覺得一個導演風格多變,如果他的基本上每部作品都能被大家認可的話,這只能說明在他內心的包容力是夠強的,然後他內心的思考程度也是夠深的,說明他這個人對於人生哲理電影等文化藝術這些東西的理解是很深刻和透徹的,我相信著,跟他以前的經歷其實是有關系的,沒有生活就沒有藝術,而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我相信這就是他為什麼能夠成為國際領導的原因,不是在天上飄而是在勤勤懇懇的工作,他工作這么多年,依然能夠溫文爾雅的,依然能夠勤勤懇懇的依然能夠如此謙虛的去對待電影和電影有關的東西的話,那就說明他內心對電影是有極大的敬畏的,他不是把電影做的好單位做一個炫耀的資本,而是他把這種東西當作他畢生熱愛的,不是到哪都吹,大話說,我就是一個大導演,他的謙虛的態度決定了他能夠在國際台上走的更長久,走得更遠,走得更深,所以大家國際大明星都有跟他合作,而國內其實有些導演他們就開始自我膨脹了,他們認為我是個導演,我做了這么多,然後我曾經多麼多麼的輝煌,怎麼怎麼樣,但是我個人認為其電影這件事情不會有完結的一個時刻,因為歷史進程在進步的話,那麼電影的進程其實是也是在進步的,我們每個人,我們其實每一個電影人都應該不斷的努力的摸索,因為現在當今時代還在不斷的變化當中,其實這個變化還是蠻巨大的,我們還是每一個電影人都應該積極的去學習去探索去創造屬於我們的更好的電影。
❺ 如何評價李安導演的電影《色戒》
《色戒》註定是一部飽受爭議的電影,這不僅源於大尺度的誤區,更在於易先生這一漢奸人物的形象塑造,但李安在這部電影所要做的,卻並不是局限於某一個人物的是非對錯,更不僅是單對愛情多麼刻骨銘心的彰顯。
而是在抗日的大時代背景下,用充分的細節展開,以一場所有人都深陷其中的民族悲劇,將戰爭面前人性的矛盾掙扎如此真實的呈現而出,這使李安電影化的改編遠比張愛玲的同名小說更加賦有內在深度。
基本信息
《色戒》改編自作家張愛玲的同名短篇小說,以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時期的上海為背景,講述女大學生王佳芝利用美色接近漢奸易先生意圖行刺,佳芝成功勾引易先生並准備下手時,卻發現自己已動真情,於是通風報信讓易先生逃過一劫,易先生卻決定將他們趕盡殺絕的故事。
❻ 李安的電影風格
接著次要人物的話題往下說,《色戒》中有兩個次要場景,甚至都不能算次要人物,只能算電影背景,一是電影院中插播抗日宣傳觀眾離席,第二個最後抓人時候,路人對封街的對話。這兩個細節透露出來是抗戰時期人的真實心態,這也是整部電影故事格調,比如明明有機會殺掉漢奸,但是卻非要用蹩腳的美人計。不刺殺日本天皇,非要刺殺什麼漢奸,最荒唐是先破處女身,所謂愛國愛的虛偽和懦弱,也就限制在演戲的階段。其實整個抗戰期間就是這樣基調,喊的多做的少。可能又要問李安是不是在抱怨抗戰的無力,答案肯定不是,這部電影絕對不是宣傳抗戰,更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先只能說李安要把歷史真實呈現出來,他自己沒有做是非判斷。為什麼沒做是非判斷後面再說。對抗戰的認識也放下不說。還是說次要人物這個線索,李安第一部電影是91年《推手》。《推手》這部電影中就沒有主要人物,只有次要人物,一個會太極拳的老頭,這樣沒有主要人物的電影結構比較罕見,第一部電影就這樣拍,只能說明李安太注意次要人物在電影中分量,從中不難發現,在《卧虎藏龍》、《色戒》中次要人物的重要的原因。這是李安電影風格一個不可辯駁的重要的特徵。這個特徵是不是就可以作為李安電影的特徵呢?這只是一個電影技巧或者一個思維習慣,不能夠概括為李安電影
的整體風格。一個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一般可以概括一個藝術家的主要特徵。《推手》中的戲劇沖突是老頭用太極拳打倒一堆身強力壯年輕人。同樣透露的信息是李安受傳統文化影響。現在的結論是李安電影深受傳統文化影響。這結論對嗎?看起來為什麼有一點勉強。這也是為什麼不先將這特徵講出來的原因,我要是開始就說《斷背山》這部電影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你肯定想抽我嘴巴,說我胡說八道。現在就來論證這個看起來荒唐的結論。
❼ 導演李安的鏡頭藝術特徵和其電影的風格
李安電影的風格多數都比較直接,但又不缺細心,敘事平易近人,這和李安的生活經歷是分不開的。
首先李安的作品有很多都是在揭示人性之美,他總能抓住人性關懷的特點來進行影片創作,凡塵中的人,無論他來自哪裡都會被埋藏在日常瑣碎的生活里,對於人性的描述是沒有國界劃分的,也沒有時間之分,更沒有背景的差別。
(7)如何看李安導演電影特點擴展閱讀:
李安的父親叫李升,江西省德安縣人,當過江西省崇仁縣的縣長,1949年遷徙到台灣,擔任台南二中、台南一中的校長,2004年去世。李安的母親叫李楊思庄。李安還有一個弟弟叫李崗,是一名導演兼編劇。
1983年8月19日,李安與林惠嘉(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微生物學博士,曾任紐約醫學院研究部教授)在紐約結婚 。1984年5月,長子李涵出生,李安執導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使用的「實體道具船」就是李涵設計的。1990年5月30日,次子李淳出生,兩歲時即參演了李安的電影。
❽ 有人說李安善於用不同年齡的手段來塑造角色,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李安非常擅長用不同年齡的手段來塑造角色,比如卧虎藏龍中的章子怡和楊紫瓊就是典型的例子。導演李安塑造角色的方式非常的獨特,是通過不同年齡手段的感情糾葛來塑造出生動形象的角色。不論是《卧虎藏龍》中的章子怡和楊紫瓊,還是早些年的「父親三部曲」。
李安的電影大多有一些哲學手段,而這些手段正是李安通過不同年齡段人物塑造所給觀眾展現出來的。李安認為電影中的哲學是在不知不覺中滲透給觀眾的,不同年齡段的人物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糾葛,然而他們的感情糾葛正是整部電影最精彩最能體現哲學部分的地方。如果沒有這些年齡不同的人物,只是一味的敘事,那麼電影就失去了李安自己的風味。對於李安來說這種利用不同年齡的手段來塑造角色,不僅是他所擅長的,也是他認為最能表現人物心理和電影哲學的做法。
❾ 你怎麼評價李安和他的電影
日本的黑澤明說「電影是時間的藝術」,《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上映,讓中國的李安驗證了這句話。
一個印度少年,在三個不同的宗教徘徊,尋求心理寄託。後來遭遇海難幸運逃出,很離奇的和一隻老虎共處一個方舟,相互爭斗,又彼此扶持。都把生存的希望寄託在對方身上,最後渡過難關,虎入山林不回頭,少年獲救後失聲痛哭,他在人與動物之間的患難與共之後,思索著人與動物的微妙關系。此片承襲了李安的一貫風格,故事精彩且畫面唯美,有商業大片的震撼,卻不失文藝片的細膩。這是海峽另一邊的導演,努力一百年,也做不到的。李安是電影界的林語堂,這二位都是洞察東西方文化精髓,又傳承三千年來中國傳統士大夫精緻文化的代表人物。林語堂用文字,站在西方的視角上,讓西方了解中國;站在東方的視角上,讓中國了解西方。而李安,這個儒雅而內斂,時常透露著害羞的眼神,行事低調而對電影一絲不苟的中年男人,用西方的光影技術,讓全球不同區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領略東方文化哲學的含蓄之美。在他執導的12部影片中,李安堅持著東方性靈的精神永恆,結合西方的現實主義,把人性的丑與美、善與惡、親情的隔閡,愛情的沖突。都演繹的深入人心,觸動每個觀眾的內心深處。李安導演的這種修為,使他能導演東西方各種文化背景體裁的電影,從19世紀英國中產階層閨秀、紳士為背景的《理智與情感》,到美國西部牛仔為主線的《斷臂山》,再到今日以印度文化為題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西方以海難為題的電影層出不窮,但李安這次的海難別出心裁,沒有傑克、露絲式的浪漫,沒有老人與大鯊魚的搏鬥,而是人與老虎的奇幻漂流,給好萊塢的大導演上了生動的一課,贏得所有人的滿堂喝彩。
❿ 華人電影看驕傲的李安,他的電影有哪些風格特點
李安的經歷在他影片中的體現,他對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之間沖突與融合的獨特性的理解,以及在他的作品中所體現的藝術性和商業性等等這些特徵是否可以將其推向"電影作者"這一稱謂,是本文的研究目的。筆者選取李安的"父親三部曲"為主要分析對象,結合李安生平際遇、藝術修養、知識構成以及其在影片中所呈現的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來闡釋"電影作者"李安影片的獨特風格。
李安的電影手法質朴自然,對白風趣幽默,情節細膩別致,劇情圓融流暢。其導演的華語片致力於探討傳統與現代的倫理矛盾、東方與西方的文化沖突,開拓了國人視野,傳達出人性普世的價值,對當前台灣社會具有提醒與鼓舞作用,為台灣電影開辟了新的表現領域;李安執導英語片亦同樣能結合東西方藝術與商業元素、准確地把握歐美文化心理,帶來進取的精神與價值,是當代國際影壇聲名最盛的華人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