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如何評價電影實金

如何評價電影實金

發布時間:2022-07-03 00:48:47

如何評價電影黑金梁家輝在劇中表現如何

《黑金》這部劇不僅在故事情節上大膽創新,題材具有爆炸性,而且製作場面極大,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梁家輝在裡面的表演可謂是細膩傳神,淋漓盡致。

② 如何評價電影《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刺金時代

一、間離,出戲——真實與虛幻

丹東臨死前戲謔地說,很奇怪,我可以說我將要被斬首,我會被斬首,但我卻說不了我已經被斬首。時態阻止了表達,語法合理,邏輯正確,可這一切卻都將是荒謬的。《黃金時代》開頭,我們看見黑白熒幕里,湯唯的特寫,她面無表情念著自己的生卒年,在那一刻,我們就陷入了荒謬的境地。我們看見的究竟是誰,是蕭紅,或者是蕭紅的鬼魂,或者,根本誰都不是?

《黃金時代》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一方面是紀錄片式的;蕭紅一生認識過的人全體出面,他們在鏡頭前接受了架空的采訪,他們用回憶的口氣敘述著他們眼中和記憶里的蕭紅;然而如果僅此而已,《黃金時代》不過是稀鬆平常;另一方面在於,這些采訪不僅在可行性上就是不存在的荒謬和虛幻,而影片,還進一步將虛幻推到混亂而故作矛盾的境地。「偽紀錄片」形式的電影,我記得賈樟柯的《二十四城記》,演員們面對鏡頭,打破第四堵牆,但他們的目的是偽裝真實;《黃金時代》里,有的人看起來很像「記者」恰巧出現在那裡,而更多的人,只會提醒你這樣的紀實根本是不存在的。

他們在熒幕前說著未來發生的事情,說著未來的某一天,我會將為救人而奔走,未來的某一天,我會死去,從這里開始,我們的故事都已經落幕。這在戲劇舞台上不足為奇,我們早已適應了演員跳出具體情節,直接面向觀眾講述——布萊希特開創了間離,並且將這一手法令人恐懼的發散到戲劇舞台的每一個角落,但這些,卻在《黃金時代》里構成了極致的荒謬——紀實和冷靜的鏡頭里,時光倒退著反向行進,所有人彷彿都活著,所有人彷彿都死了;我們彷彿在看一部真實的紀錄片,甚至都看見了年老的端木蕻良和蕭軍接受采訪;但與此同時,我們都知道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除非有一個上帝,在架空的時空里,集合了所有這些靈魂,展開一場有關蕭紅的紀念。

當所有的角色走上舞台的時候,我們根本不會考慮他們的真實。我們也許相信,只有他們都死了,他們才有可能以舞台的形式存在——他們首先是文學的,是虛幻的,之後才是來自外部世界的;然而電影從誕生起第一刻,從第一批觀眾看著飛馳而來的火車驚叫著四處逃散開始,就決定了眼見為實。觀念的禁錮終結了影像能夠產生刺點的可能,邏輯和真實變成了不可侵犯的法律,唯一能夠在法條上戴著鐐銬跳舞的方法,就是用故事模糊觀眾辨別真實的能力。

於是,我們拿《紙牌屋》里的下木總統面對觀眾的精彩表演來揶揄《黃金時代》「古怪」的間離嘗試時,我們忘記了許鞍華根本就沒有講故事。下木總統用獨白總結自己的手段,在高速度令人喘不過氣的故事節奏中保持觀眾的關注度和理解;而蕭紅的朋友們,一個個鬼魅般的經過,用紀錄片的新聞鏡頭沉著臉和我們說話時,我們只感覺荒謬——因為,我們看到的不是紀錄片,也不是表演;而是文本的引用,是「引號」被影像化的面影。

文本的引用。這似乎是一個不該出現在這里的學術詞彙。但是,《黃金時代》,很多時候就是不該出現在影院里,甚至,不該被當作電影的。

二、影像文本,反電影語法:學術論文

《黃金時代》活該被口誅筆伐,活該三大電影節集體失語,活該票房慘敗,活該營銷方黔驢技窮。可我在說完這句話時,心態並不是欣欣然的,並非是泄憤的,卻是充滿敬佩與哀憫的。說許鞍華不會拍電影,這其實不可能;只可惜這也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慣例,我們能夠理解大師們,曾經拍出好電影好故事的人做他們的實驗,他們的顛覆是有道理的,是有價值的,而那些沒有證明過自己在故事表達上的能力的人,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不過盡管有這層理解在,許鞍華和李檣的勇氣依然是令人心生敬意的;或許不是敬佩,因為這簡直是一場純粹理想主義的,行為藝術式的自殺行為;當你用6000萬甚至更多的成本,請來了夠級別的電影演員,卻不是在拍電影,而是交出了一份177分鍾以影像作為格式的學術論文時,況且這還不是一篇中規中矩的論文,而是一篇並不正常的解構學文本。

換句話說,單談電影,《黃金時代》還不如《小時代3:刺金時代》呢。

何為文本?文本有無數的存在形式,我們身邊無處不存在文本,文本不僅僅是文字,沒有文字的載體同樣可以作為文本;《黃金時代》,就是這樣的影像文本。它不是電影,甚至連話劇也不是,它是可以清晰看出章節思路的文學研究,是歷史事實匯聚起來的織物與交叉游戲,是真正跳躍著的,會流動的文本。吐槽演員們只會朗誦蕭紅原文的人忽略了他們被所謂的「情緒」所蒙蔽,被「蘊涵」綁架的事實,而看不見文本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形式——演員只有放空大腦念出這些文字,文本的魅力才有可能展現出來。換句話說,《黃金時代》簡直就是德勒茲的《反俄狄浦斯》,是羅蘭•巴爾特的《S/Z》,是福柯未完成的《性經驗史》——總而言之,是一部反傳統的,解構主義的,同時無比嚴肅而真誠的學術研究文本。

《黃金時代》是反電影語法的。好萊塢早為全世界電影設定了一套絕妙的敘事神話模式,這個模式源遠流長,就是《伊利亞特》,就是人類對於故事情節最基本也是最深邃的追求。你們說許鞍華和李檣不懂這電影編劇的最基本入門課,我是不信的。我看到的是固執,不是感情的固執,而是學術的固執:最簡單的例子,蕭紅在香港去世,電影中從端木爭吵後離開,到病床上遭遇炮擊,到手術台上堅持簽字,到第一次轉院,到迴光返照喝湯,一直有無數回腸盪氣的情節性籠罩在這里,選擇任何一個情節觸發點完成蕭紅去世的結局,都宛若史詩——然而許鞍華和李檣選擇了史實,選擇了歷史——蕭紅在第三次轉院時獨自一人死去,沒有故事,沒有鋪墊,她突然死了,死得毫無高潮,死得令人疲倦厭煩,尤其是在結局已經為觀眾熟知註定,時長已經來到三個小時的時刻;從觀影角度看,她甚至早該死了,拖到現在簡直是一種反電影,笨拙愚蠢的行為——然而歷史就是這樣的,學術不是戲劇。

不僅僅如此。我們津津樂道的蕭紅人生中的轉折與變故,當我們饒有興味的期待許鞍華給我們一個電影解讀時,比如在上海蕭紅蕭軍的關系裂痕,呈現在熒幕上的居然是白朗和羅烽以研究文學史的口氣對觀眾說道,此處沒有記載,我們也無從得知。——至此,我們再也不能幻想《黃金時代》是一部電影了,它根本就是一部文學史著作;那些「被采訪者」出現在熒幕上時,本質上相當於一個「引號」,一個「腳注」,一個不知從哪裡摘抄來的資料引用。而關鍵在於,它又不是紀實的,那些被「引用」的作家根本沒有說過這些話,這一切都是一場專屬於作者自己,專屬於文本的自我嬉戲——這場嬉戲,在講述蕭紅蕭軍分手緣由一場中,又徹底用一種顛覆式的戲劇化再現手法,徹底坐實了文本的狂歡式嬉鬧;端木說的,蕭軍說的,以及蕭紅說的,三場自我矛盾的戲被揉在一起,根本不在乎對比,不在乎矛盾,不在乎邏輯,只在乎存在,以及存在造成的悖論和自我消解。

這是一部影像格式的學術研究文本,名字或許應該叫作《蕭紅生平的口述史研究》,出自一名解構主義學者,平生最擅長的,就是用文本模糊一切意義,然後自嗨到失去意識。可觀眾呢?可電影觀眾呢?他們都被拋棄了。不能指責我們的市場和觀眾拋棄了《黃金時代》,而是《黃金時代》主動拋棄了他們的受眾;文藝青年走開,學術青年進來——對了,那些傳統學術青老年也走開,我只要那些「不負責任的」,「解讀過度的」,「展現自己而不是研究作者本身的」。

三、什麼時代,誰的黃金時代?

我們的問題其實是,作為一部學術研究文本,你說的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電影的營銷方恐怕已經絞盡腦汁,黔驢技窮了,以至於他們居然在電影海報上打出了跟賣房地產水平差不離的「自由」體文案,為天下一笑。

「這是我的黃金時代!」這是王二和陳清揚。

「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這才是蕭紅。

然而我們卻總以為,營銷方這么以為,看電影的人這么以為,不看電影的人也這么以為;可蕭紅和王二是不一樣的。蕭紅總是遲疑的,總是被動的;但是這種被動,卻又是建立在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上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的短暫時光是她的「黃金時代」,而那個所謂的「黃金時代」,對於那個時代的所有作家來說,卻都根本沒有到來。

這就是這部電影在表意上最大的吊詭——我們來到電影院,文化研究者們來到電影院,都是從最內心就認同了營銷方構建的神話模式:民國,那個自由的,獨立的,知識分子傲人風骨的,文化氣息濃重的黃金時代。可是許鞍華是這么說的嗎?不是。她本質上用了一種極其女性化的視角,和官方意識形態達成了詭異的一致:那個「黃金時代」,至少在蕭紅的一生中,很少,或許根本沒有到來。本片的政治傾向又紅又專,令人難以置信是香港導演所為,丁玲、蕭軍、胡風這一批作家在政治上的風波被完全忽略,乃至於美化,但這些忽略並不是被迫的,只不過因為不是重點而已;重點是蕭紅,永遠是那個沒有傾向的蕭紅。

當你的目的和追求十分簡單的時候,往往就是最難滿足的時候。蕭紅說,我只是想有個好的環境,有足夠的時間好好寫點東西。她一生都沒有完成這個夢想,從這個意義上,許鞍華是模糊掉了蕭紅本身作家身份在敘事上的必要性,僅僅賦予其文本意義;而在整體的架構上,蕭紅卻是一個被時代裹挾,不等夢想達成半途殞命的符號,屬於他的,屬於萬千作家的,屬於我們心中的「黃金時代」,飄渺而看不見蹤跡——而這一切完全不需要到影片的最後才知道,早在影片進行到一半時,就由王志文飾演的魯迅一語道破。

魯迅先生在電影里抽著煙說,我們面前的是最深切的絕望,這種絕望無時不刻不在折磨著戰士們。

然而蕭紅卻根本不是戰士,也並非有魯迅式的絕望。她說她不懂政治,不懂戰爭,她只會寫東西,只要一個安定的環境寫寫東西——或許這才是許鞍華為什麼選擇她。影片里也不厭其煩地說了,甚至在影片結尾用了三段極其拙劣的紀錄采訪(這三段拙劣的,「真紀錄片」式的片段嚴重破壞了全片出色的偽紀錄片風格)去加重描述這點——唯一一個在抗戰時期,不去寫抗日救亡題材文學的蕭紅,以一部反時代的《呼蘭河傳》,最終超越了時代,成為了那個對立於蕭軍,端木蕻良這些時代犧牲品的超越者。

蕭紅的珍貴在於,她是反時代的,她是個多麼矯情敏感單純白紙一樣的靈魂啊,時代對她來說沒有意義,她存在只為了寫作和她的文字,僅此而已。而所謂的「黃金時代」,不僅對於蕭紅來說並不存在,對於所有的作家來說,對於那些被時代裹挾,被時代身不由己,或者主動選擇時代的作家而言,同樣不過是一個心上的烏托邦。

歸根到底,當睿智的人說,蕭紅的故事有什麼好拍的,蕭紅有什麼資格代表那個時代時,我們也許忘記了,恐怕許鞍華和李檣選擇蕭紅,選擇「黃金時代」這個名字,首先是因為蕭紅不代表時代,其次,那個時代無論如何,也不會是「黃金」的,而只是一個吞噬人生的不仁上帝——當然這一切,許鞍華表現得好不好,說得對不對,這層意義能不能被理解,眾說紛紜。對我來說,她做了很多,但是沒有做好;很難,或許永遠也做不好;但至少有一點,她做的不是觀眾們期待的,那麼她怎麼做,都不會讓觀眾滿意。

在眾多我對《黃金時代》的遺憾里,最大的遺憾是我沒有看到那個我心目中的呼蘭河。對於《黃金時代》這樣的學術文本來說,呼蘭河的意義不在於本身那蒼涼而心顫的美,而在於它不與時代合作的人性之光、那顛覆史冊的文學史意義。

但我們還記得《呼蘭河傳》的結尾嗎?錄在這里,作為文章的結束,不要有任何的感情和預設,我們靜靜的看著這個文本。

「呼蘭河這小城裡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
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
這一些不能想像了。
聽說有二伯死了。
老廚子就是活著年紀也不小了。
東鄰西舍也都不知怎樣了。
至於那磨房裡的磨官,至今究竟如何,則完全不曉得了。
以上我所寫的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

③ 到底如何評價一部電影是不是好電影

電影本質上是一種娛樂商品,但它又有文化屬性。電影的受眾是有血有肉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知識、閱歷甚至是性格,所以電影是不太容易客觀評價的,這是因為每個人對待一部電影的評價基礎不一樣。而且電影也有不同的題材和偏好,同一部電影作品你或許視若珍寶,但換做他人可能棄之如敝履


其實,什麼是好電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但終其始終,能夠讓人銘記的電影,不說有垂頭頓足之處,總有回味無窮引人深思的反饋。

④ 如何評價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8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難以超越的經典,每一部都是經典中的經典,讓人百看不厭,樂在其中。整個八十年代香港電影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物質生活的提高必定提文化的品味。由於香港是一個多元的社會,中國文化,英國殖民文化,多種文化的交融造就了香港獨特的藝術形式。

⑤ 如何評價一部電影的價值

一部電影不僅僅是需要通過他的商業價值去決定的,還要看他能給觀眾帶來怎樣的觀看體驗,讓他們有什麼感慨與感受。為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揭露與批判了什麼,帶給人們深思。

⑥ 怎麼樣去評價電影

對一定的電影創作現象進行的分析和批評。又稱電影批評。它與電影理論不同,實際上是一定的電影理論、觀點的具體運用。電影評論的對象是電影創作現象,包括電影作品、電影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一定歷史時期的電影狀況和傾向以及某些電影的風格、流派等。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評價蘊涵在銀幕形象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及其社會意義。電影評論的作用有二:一方面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研究創作上的經驗教訓、闡發電影創作的某些規律性的問題,幫助作者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又能反過來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評論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其方法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豐富。 電影評論的可評之處,可以就其導演的獨特構思,聲音畫面,蘊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時代意義,影視音樂,電影內容,電影燈光照明,電影的拍攝技巧等等都可以進行評論,評論過程通過結合影片具體內容擺出自己觀點,從而近一步論證。一篇影評的吸引人之處就在於有沒有不同於別人的觀點,寫出別人一般想不到的內容,可以用兩個字總結「新」「奇」。 目的 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評價蘊含在銀幕形像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及其社會意義,既分析影片的生活內容和思想內涵,又探討其美學價值、藝術風格和表現技巧,把影片的形像與主題、內容與形式作為有機的整體進行考察,並作出鑒別和評價。 作用 電影評論的作用有二:一方面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研究創作上的經驗教訓、闡發電影創作的某些規律性問題,幫助作者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又能反過來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電影創作受時代、政治及文化的影響,電影評論認真地研究評論的對象,了解影片創作生產的實際情況,了解創作者生活的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為了引導觀眾對影片的鑒賞,電影評論家須了解觀眾對影片的反映、他們的興趣、他們的喜惡和願望,聽取他們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評價,以求對影片的創作者和觀眾有所啟發和幫助。 對影片或其他創作現象的分析和評價存在不同的意見是經常發生的,對重大原則分歧更應展開討論和爭論。充分說理的討論,對電影評論本身的檢驗和發展有利,對電影創作和觀眾鑒賞也有啟發和裨益。 內容 電影評論的內容是多樣的。有著重評論影片的題材、主題、人物和它的社會意義的,也有專門論述不同片種、樣式或影片的藝術風格、造型表現手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的;有對某一時期、某一流派的電影創作進行專題評論的,也有為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等電影藝術家撰寫評傳的;既有在報刊上對當時上映的影片或某種創作問題寫專欄評論的,也有對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的影片進行評論的。由於讀者和觀眾的層次不同,既需要供電影專業工作者研究用的專題論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觀眾欣賞水平的影評文章。 方法 電影創作在發展,電影觀念在變化,與電影評論密切有關的哲學、美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學科的不同學派,以其各自不同的觀點和方法滲透到電影研究和評論領域中來,尤其是20世紀50~60年代以來,其他學科的專家學者對電影的研究和評論日益增多,而從事電影評論的工作者也對其他學科的方法論進行研究,並運用到電影評論中來,如結構主義、符號學以及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等。由此造成了電影評論方法的多樣化。 在中國,電影評論通常考慮如下幾個方面:①影片的傾向性和真實性是否統一;②人物的個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從內容到形式對時代的反映是否有創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創作個性;⑤影片在電影觀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進行了哪些有價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觀賞性及其社會效果如何。 概況 早期的電影評論開始出現於20世紀初。義大利詩人、電影先驅者R.卡努多在巴黎率先對電影進行評論,並於1912年發表了著名的《第七藝術宣言》。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評論越來越顯示出它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國際電影節的評獎活動,也是國際上進行電影評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辦每年一次評選影片和創作者的奧斯卡金像獎和紐約影評人協會主辦的紐約影評人獎等。 在中國,20年代初報刊上開始有影評文章。1932年中國共產黨在電影界成立了以夏衍為首的電影小組,創辦了左翼電影工作者的理論與批評的刊物《電影藝術》雜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電影評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及時地分析、評論新的影片,肯定成就,批評缺點,討論問題,總結經驗及評介國際上各種電影和電影理論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專業和業余的電影評論隊伍成長和壯大了起來。1981年 1月24日,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在北京成立,學會對新時期的影片、電影美學、電影語言和創作中的問題展開評論和探討,並通過年會交流情況和思想。同時全國不少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電影評論學會,各地基層的群眾影評組織和活動更是象雨後春筍般地建立和開展起來,許多工廠、學校也在開展多種形式的影評活動。廣泛的群眾性是中國電影評論的重要特點之一。在評獎方面,廣播電影電視部、中國電影家協會和《大眾電影》編輯部分別舉辦一年一度的「優秀影片獎」、「金雞獎」和「百花獎」,從政府、專家、觀眾的不同角度,評價、表彰和獎勵每年涌現出來的優秀影片和為電影藝術做出可貴貢獻的電影工作者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電影實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手機如何下載電影到手機裡面的歌 瀏覽:886
女的和男的打架電影有哪些 瀏覽:263
韓國電影女黑幫老大有哪些 瀏覽:510
極限免費電影 瀏覽:979
專業的電影網站有哪些 瀏覽:821
免費看電影小男孩背著大人 瀏覽:237
美團電影票如何 瀏覽:508
外國電影如何自動翻譯 瀏覽:961
如何下載3d電影到投影儀 瀏覽:238
8月25看了什麼電影 瀏覽:71
西虹市首富電影免費鏈接 瀏覽:703
微光怎麼上傳電影上傳電影方法 瀏覽:111
托馬斯大電影全集完整免費 瀏覽:855
我最喜歡看的電影是獅子王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369
孤島冒險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693
豬八戒電影免費完整 瀏覽:877
好看的電影青春校園電影排行榜 瀏覽:971
電影的語言包括畫面聲音和什麼 瀏覽:186
關於空姐被殺電影有哪些 瀏覽:263
電影遠大前程十三太保在線觀看免費觀看 瀏覽: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