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宮崎駿的電影風格是什麼樣的
宮崎駿創作的影片背景的畫風始終是清新浪漫的,總有一種能讓人想要回歸自然的感覺。尤其是影片中出現的天空背景,給人以廣闊無垠的感覺,使人不禁生出一種遐想,似乎想要到那背景中去尋找遠離城市污濁空氣的清新中,去感受自然之美。大片大片的潔白雲朵如棉花糖般,柔軟而又充滿著幸福和甜蜜的回憶,襯托出片中主人公結局的美好。綠色的掩映下,一個個充滿了生機的世界又重新展現到了我們的面前。這更為影片增添了美感。可以說,只有在宮崎駿的影片中,才能釋放自己許久以來為工作、學習而感到的壓力,重新找到真、善、美,重新找到返璞歸真後的悠然與愜意。
背景的畫風,意味深長而久遠,又同清茶漾出的清香,久久在心中回盪,難以消散。
再從人物形象來說。宮崎駿筆下的人物是全部採用手繪的方式創造出來的。人物(也包括動物)線條簡潔明快,並不復雜,令人看後更覺簡約朴實,貼近生活。
這都表現出宮崎駿對於自然與生活的熱愛,也頗富有意義。
2. 宮崎駿的動畫特點.
特點如下:
1、純凈
他的動畫里充滿了純凈,無論是人物還是背景。他的動畫背景里總是會有藍藍的天空,綠綠的草地,電車,老房子,風車。
2、童真
宮崎駿在動畫中縱情地揮灑自己的想像力,不像很多片子那樣有成人的顧慮或者成人的趣味。
比如《龍貓》里小孩與龍貓們的戲耍,《魔女宅急便》里的自行車螺旋槳情節,騎笤帚起飛要別人吹,這些都是很童真的想像力。
3、民族特性
宮崎駿喜歡突出一些日本民族有的東西,展現日本人的思想特點,雖然這些東西已經不代表現代日本了。
比如說,《千與千尋》這部片子就表現了有日本特色的思維方法和等級觀念。(同樣的東西在多數日本動畫中已經難覓其蹤了)。
作品列表:
1、《少年忍者》;
2、《大沖撞》;
3、《彩虹戰隊羅賓》;
4、《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
5、《魔女莎莉》;
6、《天空之城》;
7、《龍貓》;
8、《幽靈公主》;
9、《膠卷咕嚕咕嚕轉》;
10、《懸崖上的金魚公主》。
3. 宮崎駿動畫電影的人物特徵
(一)
人物:愛、夢想與飛行:宮崎駿的動畫王國 外型酷似巴士的巨貓、漂浮在雲端的城市、能與可怕生物溝通的英勇公主,這些畫面都是來自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魔法世界。 但宮崎駿的電影可不只是給小孩看的卡通,他的電影表達出宮崎駿本人非常重視的議題,也就是對於和平與環保的迫切需求。上述主題對於宮崎駿電影里的主角而言相當重要,這些主角往往都是年輕女孩,扮演了傳遞和平訊息與保護大自然的角色。她們傳達了宮崎駿的信念,也就是人類在破壞大自然的同時,不只傷害了地球,也傷害了自己。《風之谷》是宮崎駿第一部獨立製作的電影,反映了當代人類社會的問題。影片中,人類在充斥著暴力、污染、毒氣和恐怖生物的世界裡掙扎求生。只有勇敢的公主娜烏西卡有能力與憤怒且受傷的地球溝通。娜烏西卡出於真愛,為拯救人類與地球而奉獻了自己的生命。 宮崎駿的電影,包括《風之谷》在內,一向以令人驚嘆的飛行場景著稱。對宮崎駿而言,飛行象徵著自由的終極表現,而電影主角感到最愉快的時刻,就是翱翔天際之時。宮崎駿對飛行和飛行器的熱愛充分而華麗地展現在《天空之城》里。為了這部電影,宮崎駿很投入地勾畫出每部機器機械構造的細節。此外,故事本身則圍繞著一顆具有神奇魔力、能夠賦予人飛行能力的藍色飛行石發展。《魔女宅急便》這部電影敘述的是琪琪的故事。琪琪是個騎著掃帚飛行的小魔女,離開家後,她利用飛行能力展開了快遞工作。剛開始,她常粗心犯錯,跟其他人也處得不好。然而,她漸漸學會了幫助別人,並從中獲得自信,而變得更加成熟。 另一個充滿活力的角色則是《神隱少女》(又譯《千與千尋的神秘》里的千尋。剛開始,千尋只是個被寵壞的十歲小孩。但在雙親都被變成豬後,千尋被迫快速成長。她進入了一個充滿妖怪的世界,開始幫一名可怕的巫婆工作。終於,千尋以她的決心和勇氣贏得了妖怪們的尊敬。 宮崎駿電影里的女性角色,是他個人信念的最佳代言人。這些平靜溫和的角色通常和自然界的關系密不可分。同時,她們擁有愛和勇氣,這是使世界變得更美好所不可缺少的特質。舉例來說,在《神隱少女》里,千尋將河神身體里的臟東西都清干凈,讓河神不用再受污染之苦。宮崎駿藉由善惡共存的表現方式反映出世界的復雜性。在《神隱少女》里,錢婆婆一開始似乎並不友善,但最後仍對千尋伸出援手。《天空之城》里的海盜也經歷了類似的轉變。《霍爾的移動城堡》是宮崎駿的最新作品,片中包含了宮崎駿其他電影里的常見元素,主角是 《哈爾的移動城堡》是宮崎駿的最新作品,片中包含了宮崎駿其他電影里的常見元素,主角是一名被下咒變成老太婆的少女。為了解除魔咒,少女進入了一個神秘的飛行城堡,而她的愛和勇氣是拯救自己與城堡居民的關鍵。觀賞宮崎駿的電影就像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雖然他的奇想帶領我們到遙遠的地方,但他所探討的主題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驚人的想像力,宮崎駿與我們分享他對純凈、和平世界的想望。
(二)
在一個高科技的時代,這位動畫電影導演用老方法創造出不可思議的作品 20多年來,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所創作的動畫,其美妙的畫面與令人驚喜的想像力往往比電影中其它任何事物都要多-----例如眾多的幽靈,會走動的城堡,飛行物體,貓巴士,龍貓(只有小孩才能見到哦)。他是一個「可怕」的手工藝術家,從寫劇本到畫草圖到糾正最後的故事結構,宮崎駿都參與了!而且全是用人手去完成。他簡直是沃爾特迪斯尼、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和奧森威爾斯的合體,而他作品中美輪美奐的山水風景又有一點克洛德·莫奈的味道,其調皮的程度與對孩子的無比了解又要比羅爾德·達爾本強一些。 宮崎駿並不是日本動畫之父,日本動畫第一人是手冢治蟲,他是標志性角色如鐵臂阿童木的創造者,同時也是倡導日本動漫走向「大眼」風格的先驅者。他靈感豐富,想像每個擁有大釘似的發型的英雄舉起手臂去與巨大的機械人戰斗。但是,相比於其它大部份動畫家,宮崎駿的名字以及他的工作室吉力卜,更能成為日本動畫的代名詞。「他是一個很出色的故事創作人,他很自然地便能把心中的故事告訴了大家,而這種才華使他成為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導演。」《動漫網路全書》的合著者喬納森·克萊門茨這樣說,「 參與他的作品創作的小人物全都因作品而取得一鳴驚人的成功。」《幽靈公主》,一個以遠古日本為背景講述生態環境的動畫作品,在1997年電影《鐵達尼號》上映前,一直占據著日本電影史票房的第一寶座。2001年,宮崎駿創作出與幽靈公主主題相似的作品——《千與千尋》,這部作品獲得了奧斯卡獎,講述一個十歲的女孩尋找方法去破解令她父母變成豬的詛咒的故事。跟宮崎駿許多作品一樣,《千與千尋》深深地強調自力更生、無私奉獻以及向成長中的困難挑戰的重要性。這個主題的豐富性就是重點,吉力卜的製作人鈴木敏夫說:「要為孩子們創作怎麼樣的動畫?我們的作品就是對這個問題認真思考過後的成果。」 什麼令宮崎駿的動畫如此受人注目?是因為在這個興起用電腦作畫的年代,如PIXAR跟迪斯尼公司的的《汽車總動員》、《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等等,宮崎駿依然一心一意地用人手去創造一個寧靜的美麗的禪之世界,猶如清水滴在長滿青苔的岩石上,猶如一列火車在黎明時分駛過大海。這生動的亮點,不是靠大量的音樂或高科技去傳遞,而是靠簡單的出色的手藝,這些就足以令你想得很遠很遠。
尋找夢幻島—映像宮崎駿 【第十放映室】
http://hi..com/%B7%E8%D7%D3%D4%DA%BF%F1%CE%E8/blog/item/b2819d7a849691e82e73b3a6.html
4. 在宮崎駿的大多數電影中,為何女主大多數是齊耳短發形象
宮崎駿先生的作品當中都是女主角短發居多嗎?其實這是他的一貫作風,對小女孩的描繪方面深有研究,往往他打造出的女主角的人物形象,都是以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為主要性格來刻畫的。短發其實也不是必然的,但也不是偶然的,這是突顯著活潑、積極向上、充滿熱血的人物形象的發型。
二,優點之處
長頭發的人物形象通常都是,帶給觀眾一種溫文儒雅的感覺,有種柔柔弱弱的感覺,主要是以拯救女主角而展開的故事,就可以以長頭發的形象去描繪。而短頭發則是宮崎駿的一慣有的風格,能突出女主角干練、勇敢、無懼未來的精神特質,從而體現出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主題。所以在他的作品當中,短頭發的女主角形象還是居多的,因為主要是想要塑造一個樂觀向上、勇敢面對生活的人物形象,短頭發的重要性也突顯出來啦。
5. 急求宮崎駿的主要動畫電影的情節和人物簡介
1.《哈爾的移動城堡》
2004年,宮崎駿推出了新作《哈爾的移動城堡》,改編自英國的人氣兒童小說家黛安娜?瓊斯的作品。這是繼1990年《魔女宅急便》後,宮崎駿又一部帶有濃厚原著色彩的作品。這部動畫電影以戰爭前夜為背景,描述了19世紀末的歐洲,善良可愛的蘇菲被女巫施下魔咒,從女孩變成老婆婆,孤單無助的她無意中走入移動城堡,城堡的主人哈爾不能與人相戀,但卻懂得魔法,性情古怪的哈爾收留了蘇菲,兩個人在四腳的移動城堡中開始了奇妙的共同生活,一段交織了愛與痛、樂與悲的愛情故事在戰火中悄悄展開,蘇菲用自己的純真譜寫了一段感人的戰地戀曲。
影片《哈爾的移動城堡》在場景的構造、畫面的切換、節奏的控制、音效的配合,都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平衡感。宮崎駿在本片中並未刻意強調,天空或者大海所蘊含的深刻意味,而是把鏡頭的重點鎖定在人物身上,安排了一些簡單卻隱含的線索,相當成功地抓住了觀眾的心。
宮崎駿憑借天才的想像力,在陡峻的崇山和一望無際敞開的天際之下,創造了一座會飛的魔法城堡。對衰老、死亡和愛情都做出了不俗思考,從另一種形式、一連串非理性的表現,突出了一種神秘的關聯。
影片《哈爾的移動城堡》表達了一個樸素的主題:勇氣和愛。 在經歷了一系列反戰和保護自然的主題後,宮崎駿要表達的東西更為本質,那就是:對愛的追求,以及對於純真與失落的探討。
2.《千與千尋》
《千與千尋》是日本著名動畫大師宮崎駿獻給曾經有過10歲和即將進入10歲的觀眾的一部影片,它以現代的日本社會作為舞台,講述了10歲的小女孩千尋為了拯救雙親,在神靈世界中經歷了友愛、成長、修行的冒險過程之後,終於回到了人類世界的故事。
入世的生活是物質的、感情的、人群的生活,影片《千與千尋》正是藉由小女孩千尋的經歷,在積極探索一條入世的道路。千尋由一個物質世界跌入一個對於她來說,全然陌生和充滿著困境的神靈的世界,回歸將是一切努力的終極目標,取勝的魔法只有一句話——「為了他人而做一件事」,不屈的千尋最終發現了自身存在的意義,她於是努力以成長的主題去實現自己對世界的懷疑與期待。
宮崎駿沒有迪斯尼那麼花哨,他堅持用手工繪畫而不是電腦繪圖,來完成自己的卡通片。但他懂得一部卡通片,或者說是一部電影,用什麼才能打動觀眾,這就是人文。所以宮崎駿筆下的形象是一個個人,而不是一個個沒有知覺的卡通。
影片《千與千尋》是一個沒有武器和超能力打鬥的魔幻故事,它描述的不是正義和邪惡的斗爭,而是在善惡交錯的社會里如何生存。學習人類的友愛,發揮人本身的智慧,最終千尋回到了人類社會,但這並非因為她徹底打敗了惡勢力,而是由於她挖掘出了自身蘊涵的生命力的緣故。現代社會越來越曖昧,用動畫世界裡的人物來講述生活的理由和力量,這才是影片所要表現的初衷。
3.《幽靈公主》
影片《幽靈公主》是宮崎駿的吉卜力工作室的第11部電影,也是宮崎駿電影中電腦特技最多的影片,影片於1995年開始投入製作中,耗時兩年,膠片總數多達13.5萬張,成本總計20億日元。正是這樣的高投入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影片於1997年7月12日公映,至次年2月,共上映184天,票房收入179億日元,全國觀眾達3000萬人次,成為日本有史以來第一賣座電影,宮崎駿和他的吉卜力工作室改寫了歷史。
影片《幽靈公主》的背景是日本中世紀的室町時代,描述人、神、魔三者之間的斗爭,表現一場人類與動物對大自然的爭奪戰。透過一貫的環保外衣,看到的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宮崎駿電影中的主角總是能從一種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周遭的許多個體。影片中的角色都使用著一種理想化的方式,以此來達到和平的目的。無論是與自己有利害沖突的統治者,殘酷的仇敵,或是難以共存的物種,對生命的珍愛,不惜一切的保護他人,是許多年來珍貴的主題。他們總是能拋開私人恩怨,用一種大自然的精神,懷揣一切存在美好共生的願望。這一點,超越了常人,使得宮崎駿作品中的主角都成了理想中的人物。
宮崎駿始終將「人」和「自然」視為永遠不能相互妥協的兩個極端,認為人必須破壞自然才能得到自身的生存,在這部兩個多小時的動畫長片里,除去人與自然的對抗外,視角更伸入到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沖突,人類內部之間的殺戮與仇恨。經過了十多年的思考,伴隨當代科技愈來愈快的發展,宮崎駿的思想領域擴大了,目光也更為尖銳和殘酷了。
4.《魔女宅急便》
影片《魔女宅急便》是宮崎駿早期的作品,原作作者是曾獲國際安徒生大獎的日本女作家角野榮子,經過宮崎駿的動畫功力,再次將觀眾帶入一個美妙的世界。歐洲城市風味的背景,任性自然的風,透明清澈的水,變化萬端的雲,飛行,少女,還有魔法,在視聽方面都完全讓人感受到一種美妙的流淌。
影片《魔女宅急便》的故事講述了一個魔幻的故事,相傳,魔女家庭的少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魔女,必須經過社會實踐的考驗。魔法少女琪琪利用自己會飛行的本領,在麵包店打工和送快遞。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她,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和不解。她的出現為平靜的小城帶來一場不小的風波。經過許多的小波折後,琪琪終於成為了一個合格的魔女,在新的城市裡,她將用自己的力量去開創自己的生活道路。
宮崎駿沿襲著自一貫的對人類本身的關注,放棄了宏偉的場面和命運的紛爭,而把目光投到了一個遠離家園修煉的小小魔女身上,講述著琪琪這個小女孩獨立成長的過程:如何去適應新的環境、如何消除環境的摩擦、如何去面對新的人際關系。看到琪琪從什麼都不懂的溫室中的花朵,經過一番起伏,最後長大懂事,令人欣慰高興。因為每個人都有長大成人的經歷,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所經歷的艱辛。
少女,魔法,飛行,宮崎駿影片中最重要的特色都在《魔女宅急便》中是有著最深刻的體現。無論是空中所看到的綠色城鎮,碧藍海洋,還是一起伴隨著琪琪飛翔的白鷗或大雁,都充滿著詩一般的美感。
5.《再見螢火蟲》
影片《再見螢火蟲》是一部宮崎駿監制的作品,導演是宮崎駿多年的合作夥伴高畑勛,本片可謂是吉卜力工作室的一部代表作,獲獎無數,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再見螢火蟲》全片都沉浸在一種灰暗、悲涼的氣氛中,靜靜地進行著。故事講述了在戰亂期間,母親在空襲中重傷死亡,而身為海軍的父親也在戰爭中犧牲。14歲的誠田帶著年幼的妹妹節子寄居在嬸嬸家。但兄妹兩人不願寄人籬下,於是搬到湖邊一個山洞居住。由於長時間的營養不足,妹妹的身體一天天虛弱, 但身為哥哥的誠田卻沒有辦法。最後妹妹在一個螢火蟲滿天的夜裡離開了他。不久,誠田也去世了。黑暗中節子拉著哥哥的手,快樂地吃著糖果,滿天的螢火蟲歡快地飛舞,彷彿在祝賀他們終於找到了幸福。
哥哥與妹妹死去的時候幾乎帶走了所有觀眾的眼淚,的確整個故事是一場悲劇,在電影開頭用倒敘的方式由兩兄妹的靈魂和縈繞其中的螢火蟲來帶出悲慘的故事,觀眾的心馬上就已經沉下一大半了。
盡管再現戰爭情景很難,但影片還是描寫了空襲後燃燒的原野和當時的生活。這是導演所倡導的真實再現日常生活的拍攝風格,創作人員通過此片來控訴戰爭的殘酷,以及警示人們戰爭的禍害。
影片《再見,螢火蟲》無疑是一部反戰片,拋開政治因素來看這部電影,可以從中清晰看到戰爭的殘酷與禍害,無論是生命還是人性,在戰爭中所顯現出來的那種無可奈何的痛苦,都應該讓整個人類共同自省。
6.《百變狸貓》
影片《百變狸貓》是吉卜力工作室導演高畑勛的原創動畫,高畑勛一反《再見螢火蟲》的沉重,用幽默的手法講述了一群可愛動物的求生歷險,同時影片滲透著很強的環境保護意識。與其他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動畫電影一樣,本片自1994年7月16日首映起,觀影人數達到325萬人,票房收入26億5000萬日元,成為該年度日本本土電影票房的第一名。
在日本人心目中,狸貓是一種神秘的動物,它們會使用一種類似障眼法的幻術,身體可以變成任意形狀。影片《百變狸貓》講述的是一群在樹林里生活的狸貓,由於人類的造屋計劃而失去了家園。為了能夠在新的環境中生存,他們變身為人類,而主角在變成人類以後,他仍然懷念以前的同伴,當他在有一天偶然發現了以前的夥伴時候,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脫掉了人類的裝束,沖到他們當中跳起以前那歡快的舞蹈,無拘無束的盡情放聲歌唱。
影片《百變狸貓》和宮崎駿監制的《風之谷》、《幽靈公主》的主題類似,這三部都與自然生態有關,其中充斥著掠奪、戰爭和暴力。片中人類始終是主宰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關鍵環節。這部動畫有著明快輕松的風格,卻伴隨了深刻悲哀的自然控訴,探討著現代自然與人的互動關系。
歸根結底,一個物種不得不自私的生存,因為他們中的每個個體都要保護自身與家庭,這是無奈的現實。於是山林依舊要被侵佔,狸貓被迫流浪。人類能做的只是有限的改良環境。倘若兩位動畫大師在《風之谷》里還在憧憬,保留了希望的種子。那麼《百變狸貓》則是一個巨大而殘忍的黑色幽默,人與自然和平相處是不可能的。
7.《龍貓》
影片《龍貓》充滿了童話色彩和親情的溫馨,用悠揚的音樂,干凈的畫面,趣稚的人物,把觀眾成功地帶入了一個夢幻般的童話世界裡,回到了童真純凈的年代。影片的故事沒有講什麼大事件,僅僅是兩姐妹在一個美好的夏天裡,與森林的精靈相遇並相互關心的故事。故事和畫面中充滿的愛和親情讓人感到很溫暖,可愛的大中小號龍貓不斷給觀眾一種很微妙的幸福感,總是保持微笑,讓人覺得可愛,善良。
《龍貓》一部典型的成人化兒童影片,它再現了兒童臉譜化的形象,用精彩的繪畫與流暢的剪輯,繼續重復著成年人關於童年生活的美麗想像。影片《龍貓》對於成年人來說,是用來懷舊的,而對於少年兒童來說,則是一種世界觀的輸入。
宮崎駿熱愛描寫自然,熱衷於為孩子們編織夢想,影片中兒童所有的情感都是成人可以充分理解的,整部影片帶有其一貫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利用一些自然景物切入到主角的意識流之中,因此影片中人物的行為才能夠最大限度引起共鳴。
宮崎駿的動畫長片表達了一種古典和傳統的倫理觀:單純勇敢、善良簡單、美好正直、純粹舒適,正是這些特質,而不是對於真實兒童生活的重塑,才是他的電影最為可貴的地方。與其說宮崎駿藉助影片揭示和還原了兒童生活的真實氣息,不如說他藉助兒童與動畫這兩個再理想不過的載體,表達出自己對於烏托邦世界的美好想往。
8.《紅豬》
影片《紅豬》是宮崎駿動畫系列中非常特殊的一部,是唯一一部完全從成年人角度拍攝成年人題材的作品,是宮崎駿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電影,宮崎駿自喻為劇中主人公哥,將自己的那種處在俗世而身不由己的矛盾,構思成主人公的傳奇故事。
影片《紅豬》的時代背景被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後的義大利。主人公是一位退伍的飛行員,殘酷的軍旅生涯使他反戰、厭世。但他追求自由,所以他寧願受詛咒而變成一頭豬,只為了擺脫作為人的束縛。他沒有放棄自己熱愛的飛行事業,因為沒有比空中翱翔更加自由的時刻。
蔚藍的亞得里亞海,同樣蔚藍的天空,純凈的白雲,紅色的飛機,這是一個飛行員生命的全部。但是,中年人的感情生活這一主題,對於任何導演都不會感到輕松。作為一個中年人,年輕時的夢想能實現的已經實現了,那些不能實現的恐怕再也難有機會美夢成真,與此同時,感情也越來越紛繁、復雜,不再像浪漫的地中海。
正如宮崎駿的其他作品一樣,《紅豬》的故事也發生在充滿魔幻色彩的世界裡。「魔幻」往往被用作一個重要的道具,以發揮他超乎常人的想像力,打破常規,讓一切不合理的成為合理,讓觀眾在現實世界中形成的種種固定觀念被逐一瓦解,把觀眾慢慢帶入一個引人入勝的奇幻世界中,同時也讓觀眾一次一次享受著,以意外的方式打破這些觀念所帶來的刺激和驚喜。
9.《風之谷》
影片《風之谷》是宮崎駿的成名之作,由宮崎駿同名漫畫改編,在優美精緻的傳統二維動畫領域里,宮崎駿以一個漂泊的思想者和執著的追夢人的姿態出現,其深刻的內涵讓世人震驚。影片《風之谷》在1984年上映後引起了極大轟動,而宮崎駿的卓絕名聲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奠定的。
影片《風之谷》是一部充滿對戰爭,對人類文明反思的作品。講述了人類文明損毀千年後,在風之谷的公主娜烏西卡身上發生的種種艱苦戰爭,一頭紅發的風之谷公主能夠御風飛行,滿足了所有人對於自由翱翔的激情想像。
影片《風之谷》講述的是生存之道,並不只是幾個人的風雨沉淪和悲傷感慨。全片的氛圍可以用蒼涼來形容,當然還有在這巨大的蒼涼中,無法令人忽視的耀眼的點點令人安心的溫暖。人與人、人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成為了全劇的主要元素,女主人公娜烏西卡在這些關系中周旋、斗爭,演繹出一個深入人心的勇敢、細心和堅忍不拔的女英雄形象。宮崎駿用豐富的想像力構造出一個與現實環境完全不同的世界,遍地的黃沙,古怪的植物、昆蟲,還有代替馬使用的鴕鳥,水上飛機、飛艇等等,完全是一幅幅世界末日後的真實景象。
電影《風之谷》成功地塑造了各色不同的人物,性格鮮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主人公娜烏西卡,這個有著與眾不同的浪漫氣質和勇氣的少女,在萬千動漫畫迷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以至很長一段時間都占據著「漫畫最受歡迎女性人物」的首位,直至近幾年才被《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凌波麗所取代。
10.《天空之城》
影片《天空之城》是宮崎駿所屬的吉卜力工作室的開山之作,宮崎駿一人兼任了繪畫、導演、編劇和角色設定四項重任,使得這部作品從頭到章節附註入了純粹的宮崎理念,而宮崎駿的音樂搭檔久石讓為電影完成的配樂,也成為了日本電影配樂史上的經典作品。
影片《天空之城》在 1986 年上映後,立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在日本本土反響很大,而且在香港和台灣以及整個亞洲地區都獲得了很高的贊譽,使《天空之城》成為了迄今為止宮崎駿最具知名度和最被喜歡的作品。
影片《天空之城》的故事情節主要圍繞大陸與天空展開,有一種令人憧憬的大航海時代的冒險色彩。宮崎駿這一次把思想的觸角伸向了西方世界,從西方人的傳統觀念里找到了一個少年歷險的故事,衍生為一則關於人類家園和千古夢想的當代寓言。
《天空之城》是一部由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全片充滿了新鮮的元素。電影中近乎完美地刻畫出故事所發生的世界景觀,有點科幻色彩,也有點神話色彩,還有點歐洲工業革命時期的味道。緊張激烈的情節貫穿整部電影,但蔚藍的天空和濃濃的白雲,反而將尖銳的沖突淡化得更耐人尋味;人物的表達很多時候不是靠台詞,而是靠人物的具體動作,使人物的性格更顯深刻。
影片《天空之城》搭建了人們夢想中的城市,而且搭建得那麼完整,完整得如同真實存在一般,而且又是那麼的凄美、那麼的聖潔,一如不帶瑕疵的童真。宮崎駿的電影老少皆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會。好的電影沒有公式和定理,有的只是故事、人物,還有那深入人心的情感。
我有全部的宮崎駿作品的國語版,這只是10部代表作。具體你上http://www.totoroclub.net/,宮迷必去的地方。
6. 宮崎駿的動漫電影有什麼特點啊
想像力大膽創新,種類廣泛,意義深刻
7. 宮崎駿作品表現人物情感還有主旨的藝術手法有哪些
宮崎駿是享譽世界的動漫大師,由他的工作室「吉卜力」出品的動漫電影以精湛的技術、動人的故事和溫暖的風格在世界動漫界獨樹一幟,能與美國迪士尼、夢工廠的作品相比肩,受到全世界不分種族、不分國籍、不分文化的各類觀眾的一致好評,是整個亞洲、甚至整個東方動漫界、電影界的一朵奇葩,是非常值得我們中國同行學習和借鑒的榜樣。宮崎駿的動漫電影作為藝術品,它們的美是大家公認的,但是這種美從何而來呢?這應該是我們思考的中心問題。這些作品的美雖然是從一種渾融的境界中生發出來的,但我們還是能夠通過更詳盡的分析,找出這些作品中能夠生發這種美的各個層面,從而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這些美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
一、故事層面
任何一部優秀的電影都是由一個優秀的故事來支撐的,而故事是否優秀在很大程度上講並不在於故事本身,而是在於講故事的人,同一個故事由不同的人來講,效果是大大不同的,而宮崎駿無疑是一個優秀的故事講述者。
宮崎駿的故事有幾個小小的特點,每一個故事不一定全都具有這些特點,但每一個特點卻一定是大多數故事具有的。
首先是故事背景。宮崎駿總是很喜歡把故事放具有蒸汽時代風情的背景中,比如《風の谷のナウシカ》、《天空の城ラピュタ》、《となりのトトロ》、《魔女の宅急便》、《紅の豚》、《もののけ姫》、《千と千尋の神隠し》、《ハウルの動く城》等。本身就發生在蒸汽時代的故事就不用說了,但在這些故事中有很多並不是發生在蒸汽時代的,比如《もののけ姫》的故事背景顯然是蒸汽時代之前的,但作者卻將故事中由「幻姬」帶領窮苦人建立的礦業小鎮處理成頗具蒸汽時代工人聚居地的樣子;而《風の谷のナウシカ》、《となりのトトロ》、《千と千尋の神隠し》等的故事背景顯然是蒸汽時代之後的,但劇中的種種風情,如《風の谷のナウシカ》中的機械、《となりのトトロ》中的風光、《千と千尋の神隠し》中的電車都是具有濃鬱蒸汽時代風情的。這是為什麼呢?蒸汽時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大解放,人類從此開始擁有強大的力量,開始逐步擺脫自然的束縛,一步步取得自由之後進而希望征服甚至奴役自然,因此這是一個既充滿信心又充滿野心的時代,是一個既狂放又狂妄的時代,人類悄然走到一個岔路口,何去何從都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毫無疑問,許多我們當年的選擇在今天看來是錯誤的,我們今天的許多工作其實都是在為當年的選擇進行補救,這個方面我們將在下面的主題層面進行詳細的分析。再者,蒸汽時代是我們沒有經歷但又離我們最近,且留有餘緒在我們生活中的時代,這樣的時代背景可以造成一種既熟悉又陌生、既親近又疏離的藝術效果,使得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既不會因為離得太近而感到無味,又不會因為太遠而感到不解。
其次是故事人物。宮崎駿故事的主人公幾乎是一成不變的一男一女兩個少年,例子多到根本不需要列舉的地步,這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這和剛討論過的蒸汽時代有著極其相似的作用。其實蒸汽時代就是人類的青少年時代,而少年時代是人生中關鍵的轉折點,是人生路上重要的岔路口,每個人都是在從這時開始的一個個選擇中走向成熟的,這一個個接踵而來的選擇本身就是故事。同時,少年時代又是每個人純真的結束、世故的開始,是每個人一生中故事最多的時代,親情、友情、愛情相互交織,故事就能夠在這樣的糾結中從容展開。
第三是故事情節。在宮崎駿的故事中,無論情節簡單還是復雜,詼諧還是嚴肅,一定都是以男女主人公之間那種介於友情和愛情之間的純美感情為線索展開的。少年時代的愛情是青澀的、傻呼呼的,但一定是純潔而美麗的。這樣的愛情是直擊心靈深處的,無論有無結果都會影響人的一生。以這樣的感情為線索,故事就會更有生色。
二、主題層面
一部電影好不好看取決於故事能否打動人,但耐不耐看則往往取決於故事的主題是否耐人尋味。故事可以多種多樣、多姿多彩,但故事的主題一般只是有限的幾個。
宮崎駿故事的主題主要有這樣三個:反戰、感情和環保。
首先是反戰。無論是《風の谷のナウシカ》、《天空の城ラピュタ》,還是《紅の豚》、《On Your Mark》和《ハウルの動く城》,宮崎駿把這些電影中的武器設計得都是異常醜陋的,無論是軍艦還是飛機,無論是坦克還是大炮,無一例外都是龐大、漆黑、沉悶、呆板且沒有生命力的,讓人看了就會產生一種條件反射般的厭惡,尤其是在《天空の城ラピュタ》中對「雷帕特」的刻畫,儼然就是現實中的核武器。日本作為唯一一個曾經受到過核打擊的國家,對這種武器的畏懼和憎恨是可想而知的,而宮崎駿就是通過這樣的設計來表達他的反戰主題。但需要指出的是,宮崎駿並不是一個反技術者,他不是那種不怪人只怪刀的和平主義者,在他的電影里,凡是掌握在善良人手中的武器——或者稱為器械更合適——都是小巧、鮮亮、昂揚而富有生命力的,比如《風の谷のナウシカ》中的風車、《天空の城ラピュタ》中海盜們的飛行器、《紅の豚》中紅豬的飛機等等,他的和平不是建立在人類需要倒退到沒有武器的時代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人們心中充滿愛而自動放棄武器的基礎上的,這一點也許與托爾斯泰和甘地的主張血脈相通。
其次是感情。愛情在有關故事層面的論述中已經談到了,我們來看三部集中表現了親情的作品。一部是宮崎駿親自創作的《となりのトトロ》,另一部是高畑勛創作、吉卜力出品的《火垂るの墓》,還有一部是石井壽一創作,吉卜力出品的《ホーホケキョとなりの山田くん》。前者講述了姐妹倆和父母之間的親情,第二部講述了兄弟之間的親情,第三部講述了傳統的日本家庭的溫暖親情。我想,每一個看過這三部作品的人都不會不為影片中那種濃濃的親情所感動,因為這是人性的根本,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感情主題的優越在於,觀眾無論什麼時候看這樣的影片,都會和自己當下的生活相聯系,電影雖然是不變的,但生活是不斷變化的,觀眾觀看電影的感受就會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而電影就會擁有使觀眾覺得常看常新的效果了。
第三是環保。在這里用環保其實是不夠的,這只是通行的一種說法,在我看來,宮崎駿故事中的主題是涵蓋了環保內容的東方傳統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把這一點表現得最為充分的無疑是宮崎駿的傑作《もののけ姫》。這是一套宏偉的,充滿了哲學氣息的,試圖講解人和自然、天性和權力、罪惡和善良以及仇恨和寬恕的華麗的象徵體系,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和諧是如何被打破的,失去了和諧的世界是如何變得四分五裂的,分裂的世界是如何培育仇恨的,仇恨是如何吞噬人性、甚至神性從而使仇恨的主體變成魔鬼的,而這樣看似不可救葯的世界又是如何在善良的寬恕下獲得重生的。如果僅僅用環保來概括這部作品的主題,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它的主題就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這部作品可以說是不朽的。當然,也有單純表現環保主題的,比如高畑勛創作、吉卜力出品的《平成狸和戰》,就是藉助了日本傳統故事中關於狸貓的傳說來表現環保主題的。無論狸貓有多大的能耐,最終還是不得不融入了人類社會,這是一部充滿了喜劇氛圍的悲劇,會使人留下笑著的眼淚。
三、文化層面
無論是無限的故事還是有限的故事主題,他們背後的支撐都是文化,故事是文化中的故事,主題也是文化中的主題。一部電影能否成為經典,就在於它背後是否有一種既獨特但又能被其他人所認同的文化作為支撐。
日本文化在歷史上曾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強烈影響,但特殊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她必定會有自己獨特性,把日本文化圈作為中國儒家文化圈之外的一種獨立文化是有道理的。
我們經常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實這句話是需要詳加分析的,情況並非總是這樣。想達到這句話所說的效果,往往需要一些讓步,不是在形式上就是在內容上,否則基本不大可能。這是文化交流中不得不做的犧牲,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例外。我們往往不能理解、甚至不能接受這樣的現實,或者理解了、接受了又不能實際運用於實踐當中,不是盲目地傾向於所謂的和國際接軌,就是固執地傾向於所謂的堅守國粹,其實這都是極端的做法,能夠把這個度拿捏到位,是我們能否復興中國文化的關鍵。而宮崎駿在這一點上,或者說日本人在這一點上做的是很好的。
有些人總是很不屑,認為日本文化本來就是雜種文化,是沒有核兒的洋蔥,一層層剝下去,最後一定是子虛烏有。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日本文化也許正是因為這種「雜糅性」才得以取得其獨特性,正是因為她具有這個特性,才決定了日本人在堅守和融合中能夠拿捏到位、游刃有餘,而我們恰恰相反,真是因為過於「純粹」,才會過於「迷茫」。宮崎駿的作品是一個恰當而有力的說明。
在宮崎駿的作品中,往往會出現很歐化的因素,比如歐洲風格的建築、歐洲風格的服飾、歐洲風格的用具,甚至具有歐洲人特徵的人物,但這些都不會影響觀看者的基本判斷,無論是歐美觀眾還是中國觀眾,他們都能很容易地判斷出這不是歐美人的作品,這是日本起碼是東方人的作品,這說明宮崎駿的作品是具有的日本靈魂的。這些靈魂在哪呢?這需要細心地尋找。
首先是繪畫。宮崎駿是堅定的二維平面製作者,他沒有採用先進而且流行的3D技術,這使得他的動漫有很強的美術感,而不僅僅是強烈的視覺沖擊,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震撼。而且,宮崎駿的動畫畫面往往具有寫意的味道,這不同於西方繪畫尚實的特點,往往更強調一種虛的意境美,《天空の城ラピュタ》、《もののけ姫》中表現得都很明顯。還有,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宮崎駿的人物常常會有浮世繪的特徵,尤其是在表達人物強烈感情的時候,這種蓄勢待發、千鈞一發的浮世繪式人物表情是很明顯的,《もののけ姫》、《千と千尋の神隠し》中的男主人公阿西塔卡和小白表現的最為突出。
其次是精神。宮崎駿作品的日本精神是很飽滿的,這是一種能將執著推向固執、將堅忍推向殘忍,但同時又能將美麗發展到令人顫抖的民族精神。《もののけ姫》一開頭,就是阿西塔卡、卡雅等一群人受到由野豬神變成的魔鬼的襲擊,當卡雅一行三人中的一個因為絆倒而眼看就要被魔鬼追上的時候,作為這個部落的公主,卡雅毫不猶豫地抽出腰刀,一個果斷而瀟灑的轉身,直面魔鬼來襲。她只是個小女孩子,卻能這樣的沉著冷靜、勇武果敢,我想除了日本人,是沒有別的什麼民族能夠而且希望做到的。
第三是音樂。宮崎駿在音樂創作上的老搭檔是久石讓,這是天才之間的合作,註定會成就偉大的作品。在這里我想做一個比較,前些年我們花大力氣做了一個《寶蓮燈》,而且也開了邀請著名歌星加盟音樂創作的先河,效果也還算可以,但是如果和宮崎駿的作品相比,那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我們的音樂創作很刻意地向流行靠攏,認為只有這樣才是面向市場,但久石讓為宮崎駿作品做的音樂卻很古典,大段大段的交響樂,大段大段的美聲,這些音樂不僅沒有使作品顯得沉悶蒼老,反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作品深沉而有內涵。這些音樂在形式上大膽地向西方靠攏,但任何一個接觸過日本文化的人都不難聽出裡面浸潤著的日本氣息,那是一種醇美的、沁人心脾的、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無怪乎這些音樂可以脫離宮崎駿而單獨流傳,無怪乎人們在看宮崎駿的電影時記住的是作曲家久石讓、而在看《寶蓮燈》時記住的卻是李玟和劉歡這些演唱者,這就是差距。
宮崎駿的動漫電影之所以能具有如此強烈的美感,就是因為他能夠在一個熟悉但又和我們有距離的背景中,講述著具有很強可變性的少年人的糾結但感人的情感故事;而這些故事的主題又是具有很強生發性、啟發性的;而且他還能夠在民族性和國際化之間找到最為合適的平衡點,在一些有原則讓步的基礎上取得最廣泛的接受群體。這些無疑都是宮崎駿成功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我們需要努力學習的地方。
8. 我寫一篇論文《以幽靈公主為例,淺談宮崎駿的動畫特點》應該怎麼寫呢
在以宮崎駿為代表的日本動畫電影中看不到天賦異稟的美國式超級英雄,片中的主角都是凡人,普通的中小學生或少男少女。在每部影片中並不僅是講一個故事,而是將故事中每個角色的性格、心理細細鋪陳開來,彷彿目睹的是身邊的普通孩子在布滿荊棘的成長之路中的遭遇和成長。「平民主角」源於社會文化性格對個人英雄的摒棄,給觀眾帶來的是心靈的貼近與更多的自我感觸。毫無疑問,這些角色在觀感撼動性;中擊與心理撫慰式感觸間,為觀眾留下了長久的記憶。
特點:
一、題材廣泛、意境深遠
宮崎峻的每部作品,題材雖然不同,但卻將夢想、和平、環保、生存、成長這些令人反思的訊息融合其中。
他的動畫片很人性化,通常把動物的行為和人的行為作為對比,看似動物的舉動實際上反映了人的善惡面。例如《幽靈公主》,是借故事指責人類的自私和貪欲,譴責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人類自以為很強大,可以征服一切事物。可是他們並沒有想到這樣做會給我們的家園帶來多大的破壞,給那些生長在自然的生物造成多麼大的傷害。宮崎駿就是想通過擬人的手法來告誡人類,不要再以各種的名義來破壞自然了,我們要學會愛護自然,愛護環境,保護動物,這樣才能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二、角色塑造、彰顯個性
角色設計是動畫影片製作的靈魂,獨特的東方視角和對動畫形象性格的細膩塑造是宮崎駿動畫電影取得成功的關鍵。
三、色彩柔美、背景細膩
宮崎駿動畫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有精湛的技術、寬泛的題材、奇思異想的創意,還在於作者運用了一種巧妙而隱蔽的方式賦予了作品以反思的文化精神,婉約地將神奇想像變成美麗畫卷呈現在觀眾面前。
9. 《天空之城》動漫大師宮崎駿創作背後,有著怎樣的情感
作為世界知名的動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在全球動畫界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天空之城》作為其早期作品,有著其鮮明的創作風格和藝術哲思。
影片《天空之城》雖然在上映初期並未引起太大反響,但卻成為了眾多影迷心中最熱愛的電影。隨著時間線的推移,其魅力逐漸被越來越多的觀眾發現,甚至一躍成為「日漫史詩」的經典之作。
宮崎駿為影片《天空之城》注入魔幻元素,創造了一個迥異於現實生活的夢幻世界。影片講述的故事情節很簡單,可以被簡單地概括為「少年逐夢」的故事。但是簡單的故事背後卻深藏著巨大內涵和意義。
在我看來,僅從表面劇情來分析電影《天空之城》,無法深刻體會這部電影的精彩和魅力之處。因此今天我將結合電影的故事內容、人物塑造以及情感表達三方面來分析《天空之城》這部經典之作的精彩之處,並在分析過程談談我的思考和想法。
寫在最後
《天空之城》是導演宮崎駿代表作之一,多年來感動了無數觀眾並慰藉了眾多失意者的心靈。宮崎駿初衷是為了講述一個少年逐夢的故事,但是在製作過程中,導演加入無數鮮活可愛的人物配角,又將其架構於沉重的歷史背景之中,成就了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作品。
在我看來,若只關注表面劇情無法完全解讀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所以今天我結合影片的故事內容,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三方面來解讀宮崎駿這部早期作品的經典和魅力之處,與此同時我還在分析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10. 宮崎駿動畫電影中的少女形象分析,有興趣的大家研究一下
動畫作為一種獨特的具有獨立審美意識的藝術樣式,自20世紀初逐步確立以來,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普遍的發展,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格,產生了很多具有鮮明個性風的動畫作品和優秀的動畫家。 而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以其東方世界的濃重詩意與撣意,以其向現代工業社會進行的意味深長的傾訴,以其樸素到讓人為之感動的含蓄情騰,在這個領域占據了傲人的地位。
縱觀宮崎駿的個人作品,從1984年的(《風之谷》),到2005年的最新力作(《哈爾的移動城堡》),他的創作道路是一個向前發展的過程。立場角度的不斷多元化使他的善惡觀完整而不絕對,年齡的不斷增長使他展現出深遠寬闊的大愛,感情的不斷投入使他創造出的人物鮮活又擁有旺盛的存在感。
談及宮崎駿動畫作品中的人物,很自然地便會浮現出一連串的少女形象。從完美無瑕的娜伍西卡(《風之谷》),到有著全部小女孩成長過程中別扭性格的千尋(《干與干尋》),從執著又勇往直前的月島(《側耳傾聽》),到總在讓回憶左右自己的妙於(《歲月的童話》),從高傲、優雅、樂觀的格拉莉絲(《魯邦3世·卡里奧斯特羅城》),到平凡、質朴、樂觀的農家姐妹SATSUKI和MEI(《龍貓》)。宮崎駿的動畫作品中幾乎集合了各種各樣的少女形象,正如俄國大文豪屠格涅夫一樣,他也擁有屬於整個藝術界的美麗的「少女長廊」。
在這些「宮崎駿的少女們」身上,有生命的活力,有大人所沒有的純真,有探尋世界的好奇的眼睛。這些少女們,她們還未被俗世的價值觀侵擾,心靈好似剛剛開放的百合花,纖塵不染。遇到問題的時候她們可能會有一絲害怕、一絲沮喪,可是她們都能很快地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或自己重塑信心,戰勝困難;或經過別人的點撥,勇敢面對。她們有最明澈的眼睛,她們珍惜每一個生命,她們追隨最真實的直覺行事,不講拯救人類的大道理,卻擁有最大的智智。也許正是因為這些少女還沒有把自己和自然分離開來,所以她們能與自然成為一體,能和萬物成為友伴,更能看見成人所看不到的地方。不得不承認,宮崎駿在人物造型和性格的塑造上有許多相同點,但在我看來,這種模式化的含義卻不代表才思枯竭,因為這種理念在每一部作品中得以自然延續,構成了他作品的整體格調。這些女性角色,都是有著「真誠不變的生命准則,善良、堅定的神情,濃濃的原鄉情結和冒險欲」,這讓宮崎駿的創作理念得到整合。
宮崎駿影片對於少女形象十分偏愛。從客觀角度來說,與男性相比,女性既富於外在的美感又具有內在的力度的本性與魅力。女性自身的魅力決定了她更適合人們的視覺欣賞。所以藝術作品,「常常會借用女性命運來表現藝術家的思考。女性占據著藝術家觀察社會的一個角度,包含著藝術家解釋社會的一種獨特方式」(楊遠嬰 著 《電影十導演》 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年版)。而女性中的少女又可以說是最為美麗的一個群體,不論是她們正在發育中的肉體,抑或是半成熟的靈魂,都充滿著無盡的芬芳與甜美。這個階段的女子可以毫不誇張地擁有任何女性品德而不被質疑。然而,宮崎駿的少女們被安放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出現,往往肩負著對於世界、環境、自然的追求,對人生、生命、夢想的哲學探討一類重任。所以,她們註定不能作為單純的少女形象存在。
《千與千尋》中,年幼的少女千尋開始時一直扮演著弱者的角色,四肢纖細,眼神茫然。她是在白龍、鍋爐爺爺的保護下生存在異世界。在這里,她遺失了名字,不再是在父母羽翼下受保護的「千尋」,而是需要通過勞動來使自己生活下去,通過勞動來救出父母的『小千」。現實世界裡,名字雖然說起來只是一種代號,但實際上,在人類社會中代表身份與價值的兩大信物就是「名號」與「印璽」人們出生時便承襲自父母的賜名。其中,「姓』是累代傳承的世族徽記,「名」是父母的期許與自我一生努力的標志,這一點中國與日本是相同的。人犯進入監獄的第一件事,是「去名」。以一組號碼,取代名字的「尊嚴」。是的,失去了名字,只是一個符號。一個沒有個人意志的代稱,代表天賦人權的一切價值,已經被一個「符號」或「代稱」所剝奪了。在影片中,名字的意義更為重大,它代表了個體的獨立性,白龍就是因為失去名字而喪失了自我的。湯婆婆之所以要改「干尋」的名字為「小千」,就是拿一個泛泛的代稱扭曲其獨立人格的屬性。
可實際上,在異世界,千尋不再是千尋,被需要的理由使她急速成長,宮崎峻動畫片中的女孩幾乎都是在經過了這樣一陣「強風」後使自己蛻變成熟。同時兼備人類的理性和自然的靈性的千尋激發了身上蘊涵著的強勁生命活力,她的外表依然很脆弱,然而內心卻堅定無比。可謂柔中有剛。她的單純能夠透過恐懼和慾望的迷霧,直接與別人的內心相對,最終找回了名字,找回了勞動與愛的價值,恢復了生命活力,拯救著自己的同時也在拯救著他人。
當湯婆婆大罵:「你又任性,又愛哭,又笨,這么沒用,到底能幹什麼?」的時候,千尋忍住所有的恐懼,一滴淚也不掉,只是一再懇求:「我想在這里工作」,最終連凶惡的湯婆婆也無奈地點了頭。這就是憑借心中信念,在看不到希望的黑暗中狂奔的意志與勇氣。在我們的世界裡,那些有能力,有想法,有夢想的年輕人,最缺的就是這種堅持。他們工作一不順利就想跳槽,可跳到哪裡都是一樣沒有機會。那些中層的領導不能容忍新人的能力超過自己,年輕人都不敢為了夢想堅持到底。他們敢辭職,卻不敢越級上告。然而千尋這個成人口中的「小孩子』,卻一直在堅持著,最終得到了工作的機會。
當千尋用帶血的手掌貼住娃娃的臉,質問;「你怕不怕,怕不怕?」的時候,表情嚴肅而認真,也正是這句話,將一直相信「外面」有病毒而縮在自己狹小天地里的娃娃帶到了廣闊的世界中。那個痴肥嬌嗲的娃娃感覺上像極了中國80年代後出生的獨生子們,在父母的溺愛中成長,接受灌輸的思想是一味的「外面的世界很可怕,只有爸爸媽媽的懷抱才是永遠的家」。推卸責任,逃避義務,拒絕長大。或者是一徑地依賴親人,或者做出愚蠢的所謂『叛逆」舉動。成長的永遠只有肉體而已,在心靈世界依然只是個娃娃。他們需要一聲質問「你怕不怕?你怕什麼!」
千尋拒絕無臉男的金子時,明確地講到;』我要的東西你不能給我!」無臉男困惑了,但卻給了我們一個沉重的問題,一個少女都知道自己的目的與要求,那所謂成人呢?在碌碌人生中,有幾人還記得曾經的宏偉抱負,還記得曾有過的執著追求?又有誰可以大聲喊出:「我要的東西是……」?無臉男沒有面孔,他的優點、缺點都來自於旁人的引導與潛移默化。但是人類不同,上帝給予人類一張臉,人類卻為它帶上了各式各樣的面具,最終將真實的自己也混在了一堆面具中,再也找尋不到了。
被千尋的話語所改變的還有紫發少年——白龍。千尋俯在白龍耳邊,輕輕地念到「你的真名就叫琥珀川」的那一刻,白龍的鱗片盡數剝落,片片銀白在空中飛舞,伴隨著千尋幸福的淚水,背景音樂是清澈純潔的「島唱」(日本沖繩島的一種民歌形式)。被感動的同時,也不禁想到。在這個現實世界上,有何其多的人需要這一聲殷殷叮嚀啊!如果人的一生中找不到真正的自我,那麼註定是永恆的悲哀,因為失去了自我,在世間就等於一具漂泊無所依歸的靈魂,只是知道自身的「寂寞」與「喪失」,卻不明白如何充實生命的意義。而明白真正的自我,從名字到自己的價值,再到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准確定位,這個漫長過程中是多麼期盼一句確定的話語來指明方向!
其他的少女們呢?還有那為了回報自然母親而願意永遠居於森林中的幽靈公主,還有那為了追求理想而順從既定生活模式的音樂少女,還有那為了友情、為了親情而繼續飛翔的速遞魔女。雖然到最後,她們都或多或少地背離了作為普通少女的基本行為與情感。但是,她們的異化源自於心中的無私、善良與堅強,源自於一份對世界,自然的保護之心,源自於對未來、夢想的深深愛意。
宮崎駿作品中的少女們其實並不復雜,她們單純得如一個孤獨地在燦爛陽光下,凝望著碧草藍天的初生嬰兒一樣。清澈的眼睛裡,還能濾受到這個世界的詩意,還在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但如果覺得她們是簡單的,那麼又錯了,我們總以為少女的心靈是髓弱和稚蠟的。可是當我們看到她們面對著這個世界所表現出來的堅忍、平靜、寬容的時候。不得不承認,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是多麼希望成為那些少女們——心中的夢想不曾死去。當成年人因為經歷苦難而學習著放棄和妥協,學習著互相傾軋和爭斗的時候,「宮崎駿的少女們·總是默默地站出來挽救這個世界。她們總是那樣的安靜而質朴,自然得如早晨田野間吹過的一陣輕風,在壓力之下保持著溫和而優雅的風度,但卻從來不懂得擺什麼豪氣沖天的姿勢。其實,她們從來都只是一個人,不管她們變身為騎著掃帚的小女巫,還是捨身保護王母群的女戰士,她們一直以來,都只是宮崎駿內心中那個不曾死去的孩子。他用他的動畫將他召喚出來,也努力將我們心中的孩子召喚出來,讓我們看到,原來在我們的內心中,是這樣地渴望著和平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