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雞]宮崎駿這個老頭的動畫全部是一張一張地畫的
感覺你算錯了呢 正常來說動畫電影不是1秒26幀么,也就是一張。算下來的話就是9360000張 前提是我沒算錯 當然不可能是他一個人完成的
2. 我們老師告訴我最快的電影和動畫是79幀每秒的戰爭片和宮崎駿的動畫 請問有沒有 為什麼我在網上都只看到24
你以為那玩意好做啊,一幀一幀的少一點省錢唄。幀數越多,動畫效果越好,動作越流暢,這個也關繫到電腦技術,電影的總投資高,一場下來也就2小時,多一點當然沒有問題啊。要是所有的動畫片都是70多的,那要是資本收不回來不就完了,再說也沒有必要嘛。。。
3. 關於宮崎駿的動畫製作
大概要繪幾千張吧,用分鏡表把一秒鍾分成24幀,要製作分鏡表、人物設定圖、場景設定圖、
、總體設計階段
1)劇本。任何影片生產的第一步都是創作劇本,但動畫片的劇本與真人表演的故事片劇本有很大不同。一般影片中的對話,對演員的表演是很重要的,而在動畫影片中則應盡可能避免復雜的對話。在這里最重的是用畫面表現視覺動作,最好的動畫是通過滑稽的動作取得的,其中沒有對話,而是由視覺創作激發人們的想像。
2)故事板。根據劇本,導演要繪制出類似連環畫的故事草圖(分鏡頭繪圖劇本),將劇本描述的動作表現出來。故事板有若乾片段組成,每一片段由系列場景組成,一個場景一般被限定在某一地點和一組人物內,而場景又可以分為一系列被視為圖片單位的鏡頭,由此構造出一部動畫片的整體結構。故事板在繪制各個分鏡頭的同時,作為其內容的動作、道白的時間、攝影指示、畫面連接等都要有相應的說明。一般30分鍾的動畫劇本,若設置400個左右的分鏡頭,將要繪制約800幅圖畫的圖畫劇本--故事板。
3)攝製表。攝製表是導演編制的整個影片製作的進度規劃表,以指導動畫創作集體各方人員統一協調地工作。
2、設計製作階段
1)設計。設計工作是在故事板的基礎上,確定背景、前景及道具的形式和形狀,完成場景環境和背景圖的設計、製作。對人物或其他角色進行造型設計,並繪制出每個造型的幾個不同角度的標准頁,以供其他動畫人員參考。
2)音響。在動畫製作時,因為動作必須與音樂匹配,所以音響錄音不得不在動畫製作之前進行。錄音完成後,編輯人員還要把記錄的聲音精確地分解到每一幅畫面位置上,即第幾秒(或第幾幅畫面)開始說話,說話持續多久等。最後要把全部音響歷程(或稱音軌)分解到每一幅畫面位置與聲音對應的條表,供動畫人員參考。
3、具體創作階段
1)原畫創作。原畫創作是由動畫設計師繪制出動畫的一些關鍵畫面。通常是一個設計師只負責一個固定的人物或其他角色。
2)中間插畫製作。中間插畫是指兩個重要位置或框架圖之見的圖畫,一般就是兩張原畫之間的一幅畫。助理動畫師製作一幅中間畫,其餘美術人員再內插繪制角色動作的連接畫。在各原畫之間追加的內插的連續動作的畫,要符合指定的動作時間,使之能表現得接近自然動作。
動畫製作是一個非常繁瑣而吃重的工作,分工極為細致。通常分為制前、製作、制後等。制前又包括了企劃、作品設定、資金募集等;製作包括了分鏡、原畫、動畫、上色、背景作畫、攝影、配音、錄音等;制後包括合成、剪接、試映等。
4. 為什麼宮崎駿不常用專業配音演員
日本沒有配音演員,只有聲優。這個宮崎駿說過那個「娼婦音」的事情。「娼婦音」被認為是宮崎駿的擋箭牌,實際上宮崎駿是對現今社會的動畫電影的地位不如電影的現象,而感到不滿。對於動畫監督的地位不如電影監督,而感到憤怒。為了提高動畫作品的地位,以及自身的地位,而選擇了使用俳優等名人。(俳優的知名度和地位,現在聲優是無法匹敵。)我個人是覺得「娼婦音」不只是擋箭牌,也表現出宮崎駿對聲優的不滿。宮崎駿開始當動畫監督做動畫的時候,世界上還沒有「聲優」這個概念。聲優概念是日本80年代定義的,其目的和宮崎駿的想法完全差不多,很明顯就是為了提升聲優職業的地位,主張聲優和俳優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當時命名時堅決的用了「優」字。大部分女性聲優都依存於美少女文化。日本有一個詞叫「アニメ聲(動漫音)」,簡單的說就是像動漫人物的聲音那樣的可愛的聲音。而美少女角色的可愛度可以說是非常依賴這種可愛的聲音去表現出來。因此,聲優界有非常多的 聲音非常可愛的女性聲優。反例,角色無論有多可愛,聲音並不可愛的話,就無法把角色所擁有的魅力表現出來。也就說小提琴再好聽,也發不出鋼琴的聲音,無法代替鋼琴的存在。簡單的說擁有可愛系聲線的聲優對美少女文化來說擁有璀璨的價值。宮崎駿所說的「娼婦音」,也有很多人認為很過分。但是,確實宮崎駿的作品和美少女文化又沒有什麼關聯性,宮崎駿的作品也許確實不需要使用他所說的「娼婦音聲優」。
5. 宮崎駿的動畫都是逐幀動畫做的嗎
當然,1s30幀
6. 宮崎駿的電影1秒幾個畫面,就是每秒幾幅圖
你試試用potplayer逐幀觀看,看它幾幀動一下。再用24除以它,就差不多了。
我剛剛試了試幽靈公主裡面,珊和阿西達卡第一次打鬥拼刀的鏡頭,背景是一幀一動(反正背景只需要平移),人物是兩幀一動。阿西達卡離開達達拉城被武士追逐的時候,人物和背景都是一幀一動。
不過既然一個畫面是多幅圖構成的,實際作畫數量肯定會多些。。。吉卜力工作室動畫的作畫張數是官方給出數據了的,雖然不太清楚計入范圍,不過原動畫肯定是其中的大頭。少的如早期的龍貓不到五萬張,多的如懸崖上的金魚公主達17萬張(從幽靈公主開始,宮崎駿導演的長篇動畫作畫數量就沒下過10萬),你可以除以各自時間算一下。
ps:吉卜力工作室作畫張數最多的是高畑勛導演的輝夜姬物語,23萬。。
7. 宮崎駿的動畫片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動畫專業人士進。
首先LZ的認識就是有誤區的,我就直接的說了,希望LZ不要生氣,不知道是誰告訴你吉卜力工作室里「連台電視都沒有不要說電腦這東西了」。沒有親眼看過的話請不要妄下定論,本人有幸看過NHK關於宮老的紀錄片,講的是吉卜力工作室製作《懸崖上的金魚公主》的大概過程,分鏡頭台本,色彩設計,原畫繪制就不用說了,動畫線稿的繪制以及上色確實全部為手工製作,5秒鍾的畫面平均約需耗時竟達一周,但是動檢,動畫攝制、剪輯與保存直至出片是不可能不依靠電腦的,(這個很容易理解就像你從廣東到北京有火車飛機不坐難道你非要步行?)用flash是不大可能的,影片是不可能用flash的(兩者不是一個級別),至於影片剪輯與連接可以用premiere,Final cut等軟體,甚至也可以直接剪輯錄制樣片的膠片,當然,我沒有在吉卜力工作過,不知道他們到底是用軟體剪輯,還是膠片剪輯,當然剪輯無非就是這兩種方法。
保存片子效果最好的當然還是膠片,但也可能是硬碟數據檔保存(數據不會像膠片隨著保存時間的增長而發生老化),至於人家工作室實際是怎麼保存的那你就要問本人了,我不是人家工作室里的人不可能知道人家到底怎麼保存,當然你要保存在硬碟里也是一樣的,DVD也不是不可以,基本上沒有物理的破壞的話幾十年都不會發生使用問題的。
8. 宮崎駿的動漫真的是一張張畫出來的嗎
宮崎駿是個有匠人精神的導演,從業以來,他一直極少使用CG技術,堅持手繪動畫,不論花多大的功夫也要把作品做到極致。
舉個例子,《懸崖上的金魚姬》里有一個水母浮出水面的短短12秒的鏡頭,你能猜到用了多少幅畫稿么?
一群水母浮出水面
短短4秒的動畫電影,需要手繪1年以上
宮崎駿認為計件工資只會生產工業產品及聽話的、流水線式動畫,不會創造出真正的藝術作品。事實上,時至今日,吉卜力依然是採用固定薪酬制度。
9. 宮崎駿動漫真的要一張張畫出來嗎不累嗎……
早期的時候1995年的《側耳傾聽》之前基本是賽璐璐形式。先攝影膠卷,然後電腦加工。雖然是24格形式,但也不是全部整片每秒24幀 一幀一幀畫的。
後來的1997年的《幽靈公主》開始都是紙繪+CG。先在紙上畫線稿原畫,然後掃電腦,在animo和Retas這類軟體里導入序列,上色,合成,後期軟體加特效,剪輯。這樣的好處是色彩圖層更多,更容易修改工程。
《幽靈公主》是1997年當時日本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總共用去144000片賽璐珞,還有15分鍾CG動畫。
CG動畫是開場5分02秒的麒麟獸變身場面。動圖請點http://ww1.sinaimg.cn/large/.gif
1997年的電腦科技,為了應付這個挑戰,吉卜力設立了一個專門的CG小組,更斥資一億日元購置了一切CG所需的設備(反正也賺回來了)。
我在自己微博也提到過,《幽靈公主》的煙霧非常難做。噴筆弄的。動圖請點
http://ww3.sinaimg.cn/large/.gif
http://ww3.sinaimg.cn/large/.giF(自行吧F改小寫謝謝)
2001年《千與千尋》是數位化電影,場景畫手工描後將圖掃電腦,然後將背景給呈現出立體感,或在一些有人物快速移動的橋段中使用軟體演算法來做出有由遠拉近的效果。色彩是用IMAGICA公司開發的「Color Management System」(增加畫面製作上可用色數)。
2004年《哈爾的移動城堡》的整個城堡是3DCG做的。軟體是SOFTIMAGE 3D。
http://ww3.sinaimg.cn/bmiddle/.gif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加劉景長
鏈接:http://m.hu.com/question/24278700/answer/27321087
來源:知乎
10. 宮崎駿老師的作品是每秒多少幀
這個不能按電腦上顯示的來算,因為能到我們手上的(除非買原畫碟片或者資源)都是被壓縮了好幾遍的,為了方便我們下載,高幀率早就被壓成低幀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