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看过夏衍爷爷的电影《祝福》的告诉我讲的是什么
我看过
就是鲁迅小说《祝福》的电影版。
讲的是一个名叫祥林嫂的旧社会女人的悲惨遭遇。
简介:
浙东山区一穷乡僻壤,年轻寡妇祥林嫂获悉婆母与远亲卫老二欲将自己卖 到山里的消息,连夜出逃,后在鲁镇 地主鲁四老爷家为佣。祥林嫂勤快利 索,令东家满意。翌年清明时分,祥 林嫂突被婆母和卫老二遣人抢回,卖 与贺老六强行成婚。祥林嫂不从,撞 桌角自尽,被贺老六救下。她念贺老 六善良忠厚,遂成夫妻。逾年生一子 ,取名阿毛。贺老六为还婚债,积劳 成疾,终于病逝。不久,爱子阿毛被 狼衔去。大伯收回房子,将祥林嫂逐 出贺家。为觅生路,她只得再回鲁四 老爷家帮佣。祥林嫂逢人诉说儿子遭 狼衔走一事,人们始而同情,久之讨 嫌,常加以奚落。祥林嫂经历诸种劫 难,神态木讷憔悴,令东家生厌,将 她视为不吉祥之人,每凡祭祖供神, 均令其远避。后经鲁家女佣柳嫂劝告 ,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一门槛,供人践 踏,以赎前愆。岂料除夕行祝福礼时 ,祥林嫂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鲁家 夫妇苛责,并加驱逐。祥林嫂万念俱 灰,擎菜刀狂砍所捐门槛,自此流浪 行乞。最终,在一个祝福的年夜,倒毙于风雪之中。
*只找到这么一个电影观后感,写得并不好,参考一下。
昨天晚上,语文老师组织我们看了电影版的<<祝福>>.电影演得固然真实,但却不及看完原版后给我们的震撼之大,我想这就是鲁迅文学的魅力所在吧.况且,电影中祥林嫂的形象和我最初头脑中的那个形象也不相符,情节也演的太快了,总不如看原文效果好.
说到读原作与看电视剧电影,我想我们大家更偏爱后者吧.电视剧电影无疑是表现文艺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它更易于人们的理解,给人以视觉享受,但也有很多缺点,比如说它容易使人物在人们心中形成定格.在没有电视剧<<西游记>>之前,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孙悟空,而看了电视剧 ,孙悟空就只有一个形象。同样,人们也想当然的认为林黛玉就是这样的,贾宝玉就是这样的,这或许也是众望所归,但却大大扼杀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前几年的内地版<<射雕>>曾一致被人们给予不好的评价,尤其是戏中郭靖、黄蓉的形象.其实并非演员的演技太差,只是人们看惯了港台版中那个满头小辫子的黄蓉,更不习惯如今傻的可爱的郭靖.这还不是人物已在人们心中定了格?而阅读文学作品却并不这样,你不必像看电视那样目不暇接地看每一片断,因为你可以有无限想象的空间.想要看透一部著作比看完一部电视剧要花费的力气大的多.因此从小就要让孩子多读书少看电视,以不断锻炼他们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另外,看一些历史剧会使人产生一种误区,以为现在的历史戏几乎都含有戏说成分,而谁会在看电视剧时总是想“这是假的”,于是一些事也就司空见惯了,什么皇帝微服出访,康熙打铁,乾隆蹲监狱,硬是把侠客的性格加强在几个皇帝身上,塑造出一个个完美的形象,这不就是如今演的正火的清朝戏吗?而这些任务并非如此吧,这会给曾经被封建制度迫害如今过着安定生活的民族的人们产生怎样的影响.
试想,如果人们提起某个历史人物,而最先想到的是某个有名的演员,这岂不是一个笑话;如果人们想起某段屈辱历史,联想到的却是一段风花雪月,这岂不是一个悲剧。
(下边这帮人真行,这样也能发出来。不是发出来,是粘出来)。
⑵ 分条列出鲁迅的小说《祝福》和电影《祝福》的区别
祝福》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在小说中,鲁迅主要塑造了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突出而鲜明,颇具艺术特色,给人以极深的印象。而这个印象之所以能够深刻,大约是来自于祥林嫂一遍遍重复的话语:我真傻,真的。
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吃”掉的人的典型,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祥林嫂都在演绎着同样或类似的悲剧。鲁迅作为中华民族革命的先驱,痛心疾首,于是将悲痛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全都倾注在笔端,吞吐之间,写尽了时代风云,却又都是通过看似小的事件来体现,真不愧为中国当代文学巨匠、民族英魂!
后来《祝福》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用视觉的艺术表现手法将鲁迅笔下的那个封建礼教的末世时代给我们在荧屏上展现出来,但文本和电影不管怎样互换终归是有区别的,《祝福》的文本和改编后的电影就有许多不同之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艺术表达方式发生了改变,是为了荧屏表现更精彩的需要,这是文本和影视固有的表达矛盾。另一方面可能是在不违背小说主旨的前提下,电影改编人员有意作出的改动,可以称之为对原著电影化、荧屏化之后的润色与加工。比如,《祝福》改编成电影以后,里面有这样一段情节,祥林嫂为了赎罪拼命工作赚钱捐门槛,一年以后祥林嫂终于攒够钱捐了门槛,她兴奋异常,以为一切都会从新开始,她的苦难生活将会从此成为过去,她到出宣扬说自己捐过门槛了,电影对这个地方渲染得非常到位,这一切都是为下面一个大而澎湃的波澜做铺垫——在祥林嫂捐过门槛后仍不被允许碰祭具,并且四叔说了非常恶狠的话:“你就算捐一万条门槛也洗不清你身上的罪孽”,这犹如晴天霹雳,打在祥林嫂的头顶,使祥林嫂瞬间失去了精神支柱,于是祥林嫂一怒之下,举着菜刀跑到庙里,怒砍门槛。这在《祝福》文本里是没有的,文本中只有四婶说了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接着文本专门用一个段落描写了祥林嫂之后的反应: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显然文本中没有砍门槛一事,而电影中进行了特意添加,这或许是为了凸显祥林嫂对封建礼教最后的反抗精神吧,但更大的可能是为了突出祥林嫂对这个世界已经到了彻底悲观绝望的地步了!电影的特点也就在于此,电影并非文字表达,因而在要表现特定的效果时,可以增加适当的渲染情节,以求将原著的主旨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所以说这样增加情节从根本上说不仅没有违背小说情节,而且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但无论小说与电影采取了什么样的表达与表述方式,其结果都是殊途同归的。进行电影改编,不遵循原著的故事情节随意删改或者一味地强调完全尊崇原著情节,一笔一划地模仿,在我认为,都是极不可取的!小说是小说,电影是电影,说白了,他们是故事的两个载体,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一部好的小说,是应该将文本与影视结合起来看的,否则彼此将都是一种残缺。
⑶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改编成电影后有怎样的特点呢
电影《祝福》要强调故事的主体性,也要让故事更有说服力。在电影的主方向和大事件的牵引下,有些小事件、小故事导演采取的是倒叙的手法,逐步插入主要故事之内。在电影《祝福》中,我们看到的是电影的叙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电影以祥林嫂结婚前后命运的转变为中间点,以鲁镇和贺老六家两个主要地点为故事的主要发生点,展现出电影的直观性和立体性。
鲁迅先生在中国几乎路人皆知,他笔下的祥林嫂也是家喻户晓。小说原著大部分人都看过,对于小说中人和事都有大概的了解,这对电影来说,既是优势,又是劣势。如果电影的叙事与原著存在很大的改变和分歧,会让广大读者难以理解,也体现不出电影的价值。但在电影《祝福》中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点。电影《祝福》的叙事方式新颖独特,切入点很好,把握住了整部电影,也强化了电影的魅力。
⑷ 电影版<<祝福>>中添加了祥林嫂捐了门槛后仍受冷落 所以拿着刀去怒砍门槛的片段 这样做合适吗
依我看,剧中添加这样的情节很不妥当,为什么呢?
一是当时强大的封建制度的牢笼死死地束缚着像祥林嫂这样的中国千百万的穷苦妇女,她们只能忍受着政权、族权、夫权三座大山的压迫,罪恶的封建制度在一次次地吞噬着祥林嫂这样的妇女,她们就连参加祭祀这种极其普遍又有内心极度渴求的参与资格也没有,在封建者看来,总认为女人是祸水,女人自一出生,就颇受到很不公正的待遇,忍受着男人们随意蹂躏,这一点从好多史书可以见证,马克思说过:“封建制度是男人的天堂,是女人的地狱。”因此,像祥林嫂这样的弱势个体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禁锢去反抗,在当时极不可能,正因为这样,鲁迅先生才这样写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祥林嫂沦为乞丐,或者成为一个木偶人。这样的描述,更加凸显了封建制度的残忍,把一个好端端的女人折磨成一个神经麻木的乞丐。这不是祥林嫂生来的命运太悲惨,而是封建制度太残忍,太不公正。
二是错综复杂的封建关系网针一般地一寸寸地刺着祥林嫂,使她一天天地变得思想愚钝,神经麻木,对未来生活失去希望,只能自认为女人天生就该伺候男人们,就该顺从着封建的三纲五常的约束。比如,鲁迅在文中列举的四叔、四婶、卫老婆子等,都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中国当时许许多多的穷苦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在一天天地备受着这些封建卫道士的剥削,如果说靠祥林嫂这样的个体女人真正冲出封建势力的束缚,在当时是极不可能的。依我看,鲁迅之所以写祥林嫂这样的妇女,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多数妇女觉醒,鲁迅的本意不是让祥林嫂出来和封建卫道士明干,这样做的结果在当时只有一个——死,被封建势力活活弄死。
三是任何文艺作品必须遵从生活的原型。生活即教育,生活即作品。不同的一点,就是文艺作品是高度浓缩了的生活,这种生活其实就是大多数人的心中所望。电影《祝福》添加这样的情节,是和当时社会现实极不合拍的,这是一种超现实的设想,我想这恐怕不是鲁迅的本来的心中所愿吧。这种情节事实上就是一种生活的夸张,像《祝福》这样的文章,鲁迅只想着折射封建制度的累累罪恶,一边唤醒部分妇女觉醒,这一点在巴金的好多作品中也有反映,也在好多影视作品比如《红高粱》中也有体现,电影《祝福》添加这样不妥当的情节,不就是拿现代人的意识来衡量那时的社会处境吧。
总之,我觉得任何文艺作品必须要遵循生活的本来面目,即使加工浓缩也得特别考虑当时的社会形态,如果把文艺作品始终架在一种极度设想的状态下,这就不会使多数人从中受到启迪,受到教育。我始终坚持文艺遵循生活的本来面目,文艺从生活中来,应该合理科学地升华生活才为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