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豆瓣评分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这应该是加权算出来的,是一种很常见的统计方法。
公式:总分=分a*分a占百分比+分b*分b占百分比+分c*分c占百分比+…
如:100个人打了分,35个人(35%)打2分,65个人(65%)打4分,总分=2*35%+4*65%=3.3分,小数点就是这么出来的。
② 电影怎么评分
这个一般都是专业的影评人从故事情节、拍摄效果、画面、演员演出效果、特效等等多方面来评分的。
③ 豆瓣电影评分是怎么来的,可信度有多少呢
豆瓣评分机制是根据用户打星来决定的,比方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电脑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零到十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
豆瓣评分通常是电脑自动控制,没有人为干预。但如果出现恶意刷分现象,也会有工作人员进行人工操作,从而保证豆瓣评分的客观性。
豆瓣是中国最大的民间电影和电视剧评判网站之一,豆瓣在国内的影响力非常大,很多民众以豆瓣评分高低来衡量是否愿意看这部电影或电视剧,有时甚至可以影响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票房率和播放率。
豆瓣评分汇集了中国和全世界热爱影评的网友,其中不乏有专业影评人士或影视公司,豆瓣评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影视作品在大众心目中的关注度,甚至影响评奖。中国的某些人气类奖项,例如中国电视金鹰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等,有时也会根据豆瓣评分来考虑评奖。(并非唯一标准)
④ 对于影视剧的豆瓣评分你是怎么看的
我从来都是先看电影,之后再去看影评。
通过我长期看豆瓣评分,我发现以下一个特点:
新上市的国产电影,评分往往不靠谱。
因为新上市的电影,往往发行方会雇很多水军来炒作票房的,豆瓣无疑是国内最大的目标之一。所以,我看很多国产片刚上市的时候,这时的豆瓣的评分根本不能看,各种极力吹捧,然后套路你去电影院,观后就会感觉身体被掏空。之后豆瓣上的评分很快就开始下降,经常会在一周内,从8分降到4分。这应该是水军刷出来的。但电影上映一段时间后,这个分数就比较靠谱了。
这就是我的经验,你们怎么看。
我认为某瓣评分对影视剧有一定影响,但并非绝对影响。
某瓣评分:最大争议在于,大家怀疑由于评分机制不合理、受到水军影响等原因,豆瓣评分很容易高估或者低估了一部电影,不能真正反映群众的观影评价。
那我讲一个事吧,我在某天无意间刷视频的时候,看到了一个视频。是关于王晶导演的一个采访,主持人让王晶导演评论下电影市场,他就说,现在的电影只要是找小鲜肉的电影基本很差,因为大部分片酬给了所谓的明星,导致电影成本上升,后果是电影做出来的效果就很差。
1.那么为什么一般影视剧都会邀请小鲜肉哪?
2.大家为什么会质疑某瓣?
你可以自由发表有关书籍、电影、音乐的评论。可以搜索别人的推荐,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用户产生和决定,甚至在某瓣主页出现的内容上也取决于你的选择。 这些官方的解释,大家也知道某瓣是什么样的一个网站了吧。那么我们继续,我们都知道苹果手机很好,但是你不能保证你的用户就一定好啊,同理也可以推出豆瓣评分很好,但是你不能决定用户就一定很好是不是?有些人又会说,某瓣的用户都是大学生什么什么的,但你也要清楚用户人太多,管理又是一个问题,自身而言,豆瓣封掉太多水军,那么公司少了收入,这样不好吧。那总结一点吧,某瓣数据有一定作用,但不保证绝对。
最后在总结下,一个好的影视剧有很多方面要看,导演,宣传,演员,剧本等等。(某瓣大家应该懂什么意思)
豆瓣的创立原就是为了提供关于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的信息,而且一切的评论都由用户自发自主的发出,反映了大众对这些书影音的真实看法。相对来说豆瓣的评分还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值得参考的。
近年来,豆瓣因为个别影响力较大的小组而被逐渐妖魔化,有人提出豆瓣的影视评分是靠水军刷上去的,质疑豆瓣的评分机制。但是综合来说豆瓣依然是国内较为权威,具有参考性的书影音评价平台之一。
当然,豆瓣的评分也存在一些“潜规则”,豆瓣的用户都偏爱一些冷门的、小众的文艺电影,对于这类电影的评分基本偏高。而对于大火的一些电影却相对严格,对于这类电影的评分基本偏低。无论是偏高或偏低差不多都是在基准线上的,到底电影怎么样还是要看观众自己对电影的感受。
相对来说,比较权威,但也有黑色地带,一部影片的好坏,要自己亲身看过才知道,别人云亦云
我一般不看豆瓣评分,剧情喜好因人而异,类型决定观众,比如我不爱看爱情片不代表爱情片不好看。
豆瓣那叫小清新的集散地儿,除了美剧和英剧还算上得了他们法眼以外,大路货啥的都没意思了。再说批判能出位。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影视剧的豆瓣分,个人的观点如下:
在豆瓣上看电影的评分,就像问别人一个人长得好不好看:评分高的人五官肯定标志,但你也可能不喜欢;评分不高甚至有点低的,也会有亮点所在,可能恰巧你就喜欢那个亮点。
比如2019年初的《知否》、年中的《亲爱的,热爱的》、《小欢喜》、《长安十二时辰》,年末的《鹤唳华亭》、《庆余年》,引起较高热度的国产剧还挺不少的,但是豆瓣评分到9分的,却没有。
又比如你刚刚看完一部电影,觉得回味无穷,相当精彩,满分五颗星忍不住想给六颗,结果跑到豆瓣一看,且不说只有六点几分,那些千字长评更是把电影贬得一无是处。这时候你开始怀疑自己了:这个演员好像真的演技一般、电影表达的意思好像是少了点儿、我还不够高端,总是很容易就觉得这个或是那个电影都还不错,以后评分还得吝啬一点儿……甚至你会把刚刚给的五星好评悄悄换成三颗星,还自己告诉自己,除了豆瓣top250,哪来那么多五星电影,以后给分得严厉点儿!
又可能你看到豆瓣有个评分特别高的电影,你慕名而至,却失望而归,发现并没有那么好看,自己并没能跟电影产生共鸣。你看了看那些“影评家”的长评,发现他们对影片的分析已经上升到了拍摄手法的角度,对剧本的欣赏已经上升到了艺术鉴赏的级别,甚至演员在哪个片段连续皱了几次眉头,都被拿出来夸奖一番,说是到了非拿影帝不可的境界。这时候你才“恍然大悟”,不是电影不好,而是我还没有达到影评家这种职业水平,我看电影看个乐呵,人家看电影可是拿着笔拿着纸,边看边分析啊!
因此豆瓣评分作为一个参考,虽然有它的价值,可不要让它左右了你对电影的主观思考和观影之后自己的见解。也许你对一部电影产生的共鸣和你自身独有的生活阅历有关,那么那些自以为是的“影评家”的千字长评大可不必在意。
而且永远不用去在意到底有没有看懂一部电影,因为电影本身并不是让观众去懂它,也并非所有的导演都想过去拍一部让所有人都能懂的电影。
只有自己喜欢的才是最好的,要明白你看的是电影,不是在做阅读理解。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豆瓣评分现在越来越成为粉丝控评的一个地方,我越觉得影片要自己去看才能自己评判是不是好看。无论是甜宠还是烧脑的电影,我相信总会有一个点是戳中观众的心。我不想成为人云亦云的一员,所以每次我去电影院的时候,绝对不去看豆瓣评分。前期看评分,你就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看的时候就可能很片面的感知到影片表面的东西。经常思考思考,大脑才不会生锈吧
你好,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每部影视作品出来后就会受到议论,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每个评分平台的分值,只能说明它在这个平台的受众眼里是否优秀。
豆瓣评分只是豆瓣的受众评出来的,不能代表全部人,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观影者都会去豆瓣做评分,只能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再加上还有水军的参与这个评分就很容易出现高估和低估的情况。
其实视频网站也都自己有评分机制,你会发现同一个作品在不同的平台分值是有些许差距的,比如爱奇艺和腾讯视频自己优酷和豆瓣做比较。
举个例子:《师父》这部电影在豆瓣和优酷上的评分虽然都是8分以上的高分,但是差距接近一个档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平台的受众有一定的区别。
所以,豆瓣评分可以大致看出一部分观影者对这个作品的看法,但不能代表全部,是好是坏还需要自己去判断。谢谢
刚好我最近在整理我看过的电影,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
5分以下并不是全不能看,《长城》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前没有看《长城》时,只是在豆瓣看了一些点评啥的,以为真的像豆瓣上面说的一样是‘传奇烂片’,大概在上个月,我把《长城》看完了。
说好的‘传奇烂片’呢?,说好的‘张艺谋已死’呢?为什么我觉得还挺好看的?——不行,我是一个高质量豆瓣用户,不能被这种电影带偏........
最后还是打了五星,不是说这部电影值五星,我这五星是为黑电影打的,真心觉得不值,类似的还有被黑死的《摆渡人》。这两部电影,我摸着良心这两部电影上5分绝对没有问题。但好像是舆论搞臭了这两部电影,类似的电影还有一些,就不一一说了。
关于豆瓣高分电影和低分电影区别就是,这部电影有没有解读性。豆瓣人有个毛病,就是喜欢解读电影,就算本来毫无意义的电影都给你说的出大道理,当然也有可能是观点不同。
高分电影中有没有过誉电影? 有!当然有,而且不少。最最最最水的,我认为是《大话西游》系列和《疯狂动物城》都排进了前20。《大话西游》两部,靠的是情怀打动人,然后你就不知不觉被带偏打高分了。而《疯狂动物城》靠啥,能得9.2分?cp兔子和狐狸?萌萌的树懒?我真不明白。
不得不说豆瓣用户素质降低了不少,喷子随处可见,让人怀疑豆瓣真的还可信吗?还有豆瓣评分大部分都是被媒体牵着跑的,上面我举例的就是最好的证明。让我感觉豆瓣评分都不是真正按自己的想法去评的,比如你看了电影,心里想着要打五星或四星,但看到评分只有45分,你会怎么想?折个中吧!打三星,不要不承认,我以前也是这样打分的。IMDB对豆瓣评分也有影响,尤其是前250。
都说豆瓣崇洋媚外,的却是的,有那么一点,当是仔细想想也理所当然,《自杀小队》我认为比较差,但在豆瓣上也有5分以上,为什么?——因为他们有最好的特效,最好的化妆,还有一群演技不差的演员,哪怕是剧情在差,有特效看,有美女看,也不至于打太低。但反观中国电影,要啥没啥,还不以为然,醒醒吧!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中国评分较高的电影,一般都是剧情片,或者是艺术性很高的电影,没有大制作,为什么?——因为有些人知道,中国能拼的就是文化,剧本,艺术。特效跟国外比真的不止差一星半点。为什么说豆瓣喜欢国外电影,因为中国烂片是真的烂,国外烂片至少有特效过眼瘾。
写了这么多,思绪也挺乱的!大部分都是我自己个人的见解,不喜勿喷。感觉大家能耐心看完,有什么问题可以评论出来。
⑤ 一般而言,一部电影是如何评分的。
IMDB网站上公布的TOP250评分标准:
imdb
top
250用的是贝叶斯统计的算法得出的加权分(Weighted
Rank-WR),公式如下:
weighted
rank
(WR)
=
(v
÷
(v+m))
×
R
+
(m
÷
(v+m))
×
C
其中:
R
=
average
for
the
movie
(mean)
=
(Rating)
(是用普通的方法计算出的平均分)
v
=
number
of
votes
for
the
movie
=
(votes)
(投票人数,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经常投票者才会被计算在内,这个下面详细解释)
m
=
minimum
votes
required
to
be
listed
in
the
top
250
(currently
1250)
(进入imdb
top
250需要的最小票数,只有三两个人投票的电影就算得满分也没用的)
C
=
the
mean
vote
across
the
whole
report
(currently
6.9)
⑥ 豆瓣电影的评分规则是什么
豆瓣的注册用户看完一部电影,心情好的话会来打个一到五星的分(有时候心情不好也会来)。比方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我们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零到十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但同时,阿北也说到,豆瓣也是有“非正常打分”规避机制的。作为一个拥有一亿多用户的“大众评审团”,每个用户都是“一人一票”制,而且随着打分人数的增加,单人评分对整体评分走向的影响其实是在不断被稀释。因此,评分计算方法很简单,但“刷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那42万用户里可能包括资深电影评论家,可能包括你、你的亲戚、你的小学同学、早晨卖你油条的那个人,也可能包括阿北我个人。但每个人都是一票。这个是“大众评审团”应该的含义:不是说团里的人全都大众,而是说和大众一样一人一票。
⑦ 如何给影视作品评分
网友是不可以投票的
评奖规则
奥斯卡金像奖从一九二九年开始,每年评选、颁发一次,从未间断过。凡上一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参加评选。金像奖的评选经过两轮投票,第一轮是提名投票,先由学院下属各部门负责提名(采用记名方式),获得提名的影片,将在学院本部轮流放映,观后学院的所有会员再进行第二轮投票(采用不记名方式),最后以得票的多少决定影片的获奖。
获奖名单是高度保密的。学院会员投票后,选票交由美国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
务所(PWC)加以统计。选票放在保险箱内,荷枪实弹的警卫人员日夜守护。统计后的用纸则全部烧毁,绝对保密。各项获奖名单,分别装入密封的各个信袋,直到颁奖当日当刻,由司仪当众拆封宣布。
奥斯卡评审规则由两部分组成:评审机构规则、评审奖项规则。
奥斯卡的评审机构概说起来并不复杂,分为二级金字塔形式,最高层是学院主席评审团,下设学院分支评审团。主席评审团人员从下属14个分支学会(演员协会、导演协会、艺术指导协会、摄影协会、美术师协会、编剧协会,电影执行人员协会、电影剪辑协会、电影制片协会、音乐协会、录音协会、公共关系协会、短片和长片动画协会、视觉效果和作者协会)中选拨出来。除主席团主席来自电影剪辑协会外,其他成员分别从余下每个协会中分别挑出三名代表组成。主席团官员包括主席、第一副主席、两个副主席、财务主管和秘书长,任期为一年,连任不超过四任。学院的管理活动主要在学院主席所任命的执行官监督下进行。主席团成员每届任期一年,在同样职位连任不超过三届。主席团成员资格聘选的主要条件是你在这一行业的贡献和声誉,和最少两名在职委员的推荐。主席团下设的分支学会评审团,除了职业评委外,还包括一支庞大的自愿参与会员队伍,每个分支自愿参与会员达到五、六千人次,这其实才是奥斯卡影响的真正来源。
相对于奥斯卡的评审机构规则,奥斯卡的评审奖项规则可谓相当繁琐,有几十页之多。奥斯卡的年度规则尽管近些年来几乎无甚变化,但仍然还是会被准时、一丝不苟地发布到官方网站 http://www.oscars.org 上。
规则正题包括几大部分——对参赛影片的资格条件限定、投票规则限定以及针对各类奖项的具体评选办法。
⑧ 豆瓣电影的评分标准是什么有何算法
豆瓣的注册用户看完一部电影,心情好的话会来打个一到五星的分(有时候心情不好也会来)。比方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我们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零到十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
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那42万用户里可能包括资深电影评论家,可能包括你、你的亲戚、你的小学同学、早晨卖你油条的那个人,也可能包括阿北我个人。但每个人都是一票。这个是“大众评审团”应该的含义:不是说团里的人全都大众,而是说和大众一样一人一票。
豆瓣的工作人员偶然收到“我明明给这个片子打了五星,为什么评分一点没变”的投诉的时候,除了心里嘀咕一下“哎,你拿这些红人/独生子女/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数学不好的人怎么办”以外,会(或者应该)这样耐心解释:评分实际是变了,只是在小数点后四位,被四舍五入掉了。
但如果有几千个人和你一样都打五星的时候,分数就会变。
“一人一票”唯一的例外,是豆瓣的程序判断是“非正常打分”的帐号。这些打分会被排除在外。具体下面会说到。
豆瓣电影评分的主旨和原则,是“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这个主旨过去十年没变过,将来也不想变。
它并不是专家、影视从业人员或者资深人士对电影的看法,虽然这些看法会被豆瓣算在“普通观影大众”之内。所以有次听到“豆瓣电影评分不专业”的说法的时候,我的反应这是在说“大众不专业”,应该怪语文才是。个人认为汇总专家意见会是另一个很有价值的服务,但这个确实不是豆瓣评分的宗旨。
豆瓣简介
豆瓣(douban)是一家社区网站。网站由杨勃(网名“阿北”)[3]创立于2005年3月6日。该网站以书影音起家,提供关于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的信息,无论描述还是评论都由用户提供,是中国Web 2.0网站中具有特色的一个网站。
网站还提供书影音推荐、线下同城活动、小组话题交流等多种服务功能,它更像一个集品味系统(读书、电影、音乐)、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和交流系统(同城、小组、友邻)于一体的创新网络服务,一直致力于帮助都市人群发现生活中有用的事物。2012年,豆瓣阅读上线,开始进入网上电子书版权领域。
(8)现在的电影怎么评分扩展阅读:
豆瓣其他产品
1.豆瓣FM
豆瓣FM是你专属的个性化音乐收听工具,打开就能收听,可以用“红心”、“垃圾桶”或者“跳过” 告诉豆瓣FM你的喜好。豆瓣FM将根据你的操作和反馈,从海量曲库中自动发现并播出符合你音乐口味的歌曲,提供公共、私人和红心三种收听方式。在红心兆赫离线也能收听。
2.豆瓣读书- 豆瓣读书自2005年上线,已成为国内信息最全、用户数量最大且最为活跃的读书网站。我们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全面、且精细化的读书服务,同时不断探索新的产品模式。到2012年豆瓣读书每个月有超过800万的来访用户,过亿的访问次数。
3.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是豆瓣读书2012年推出的数字阅读服务,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Kindle等桌面和移动设备,自2012年5月7日作品商店上线以来,商店作品达600余部,用户评论3000余篇,有50万用户购买过付费或者免费作品。
豆瓣阅读的现有内容涵盖了小说、历史、科技、艺术与设计、生活等多种门类,定位为短篇作品和图书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4.豆瓣音乐
豆瓣音乐是中国最大的音乐分享、评论、音乐人推广社区,拥有最完整的全球音乐信息库、最权威的用户音乐评论,和最具创造力的独立音乐人资源。汇集90多万音乐条目,包括小凡say、幼稚园杀手、MC光光、呆宝静等21000多位独立音乐人入驻,2011年全年平均每5分钟诞生一首原创音乐,覆盖粉丝超千万。
5.豆瓣同城
豆瓣同城是国内最大的线下活动信息发布平台,包括音乐/演出、话剧、展览、电影、讲座/沙龙、戏剧/曲艺、生活/聚会、体育、旅行、公益……专注于一线城市业余生活方式。
6.豆瓣小组
豆瓣小组于2005年上线,定位于“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的聚集地”,至今已有30多万个小组被用户创建,月独立用户超过5500万。内容包括娱乐、美容、时尚、旅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户在这里发布内容,同时也通过互动或浏览,发现更多感兴趣的内容。
⑨ 大家知道腾讯视频的电影评分怎么评出来的吗在什么地方打分。
雄兵连诸天降临竟然只有7.6,豆瓣评分也有8.5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