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评价八佰电影知乎
对于很少进影院和果粉这些非资深非主流观众来说,《八佰》前半段的激战和中场的护旗,足以成为犒赏他们视觉和情绪的饕餮盛宴。
作为有一定艺术审美基础,有个人独立思考,和对历史有一定知识储备的观众,比如我,对影片则是感到失望。
工业化技术度方面是华语电影绝对一流水准,曹郁的摄影也完全有实力问鼎甚至是横扫明年三金奖杯。
最糟的恰恰是导演编剧管虎,是他把一个难得的好题材拍成了一桶半熟的爆米花。将战斗场面升级做夸大渲染,并不为过。射杀战俘,也是华语电影里珍贵的一次血性飞扬,不必理会圣母婊的聒噪,这样处理既真实也理所应当。你死我活的战场,杀敌就该理直气壮。
真正的错误是价值观的混乱和缺失,没有对历史的尊重和负责之心,反而让人看出其中有点卑劣的商业算计。
首先,珍惜生命不等于贪生怕死。对懦弱的逃兵新兵着墨太多,此类人物会有但绝非战场主流,电影里对姜武、张译、包括欧豪和那个小湖北的怯战描写太多太过,也是创作者人文意识的泛滥与意淫。
其次,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来龙去脉,被编导做了个人喜好化的骟割。以怯战小兵视角,切入这个历史事件也可以接受。但是,撤退到租界和其后孤军营生活以及谢将军的结局,不应该有个如实的表现吗?这不是八佰这个集体和这场战斗完完整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吗?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这才是给观众负责任的讲述自己要说的历史。截取事件一段高光时刻,掐头去尾夸大煽情之余,又以畏死来曲解反战的含义,离佳作和史诗的门槛实在是百步之遥。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总体写意,局部写实的比例,明显不适合表现历史战争题材,尤其是华语电影创作和观赏环境,也与影片宣传定位相悖。
银幕上那匹白马,就是管虎创作上的一颗私心。我不是讲述历史,是自己说书。谢将军和日本将领骑白马相见,说为各自的荣誉而战时,这电影已经彻底垮了,那座四行仓库已经轰然崩塌成废墟了。
如果不做商业计算的煽情,楼顶护旗一场和前半段接近写实的战斗拍摄风格一样,情绪的冲击和情感的升华只会更真实深刻。而不是现在这般强行煽情无休无止,让人感到疲劳尴尬。
可能导演只怕观众不知道,我这电影就因为这场戏而审查受阻的。毋庸讳言,审查真的不尽人意。但有些导演的本事和脑子,还真不一定是审查这口锅给砸坏的。
自己屁股坐歪了,摔倒了不能怨椅子。
《八佰》电影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它的上映,能让一些年轻人知道了哪怕是十分轻浅的历史事件和爱国感情,也是一件功德之举。至于电影的艺术品质,那就另当别论,真的不谈也罢。
㈡ 抗战电影将在日本上映,《八佰》走出国门,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这部电影
《八佰》公布将于今年11.12日在日本公映。消息一出,我震惊到了。这可是我们拍摄的抗日电影,满满的爱国元素和对抗战必胜的决心,对于日本侵华历史的审判。这样一部电影要在日本上映,日本人会看吗?电影又能否达到宣传历史、弘扬民族自信的作用呢?
电影、电视剧都不是纪录片无疑《八佰》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片,拿下了31.3亿元的票房,收获了大量好评。导演管虎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人物。而他这部作品在整体画面的呈现上是无可挑剔的,每一帧都经得起考验。这是我们国产电影的一大成功。
除此这外,这部作品在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上也是下了功夫。其中戏曲的穿插和动物的映射都做到了艺术作品的高水准。利用戏曲元素表示对国家文化历史的认同,通过他所呈现的历史角色,来反应第一营的英雄行为。利用动物的穿插表示出高级的比喻,一群老鼠表示的是逃兵,白马则是美好的未来。这些呈现将电影中原本不足的地方,进行了拔高,也让管虎的导演地位更上一层楼。
我们期待走出国门的《八佰》,能够在日本创造票房奇迹的同时,能够将历史真相带给世人,也希望日本人能够正视历史,尊重历史。
㈢ 《八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那么你对此片的评价是什么
战士们勇敢无畏
电影《八佰》在全国上映,激烈的“四行仓库阻击战”再次吸引了大众的视线。1937年10月,淞沪会战进入尾声,“八百壮士”奉命固守上海闸北的四行仓库,把阵地当成坟墓,苦战四天四夜,上演了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此役极为悲壮:一支中国孤军,在日军围困中,以寡敌众、舍命相搏、顽强死守,屡次击退日军的疯狂进攻。当日军企图抵近爆破,毁掉守军所在大楼时,身上绑满手榴弹的中国士兵,毫不犹豫地从窗口纵身跳下,跃入敌群,以死相拼,与之同归于尽。
“硝烟将尽,尘未远余音萦绕。隔岸相顾,盼愿再无喧嚣……勿相忘,山盟海誓。无憾与你相遥,幸而留下微笑。”烟雨山河,历史沧桑,日月交辉,情怀萦绕!四行仓库阻击战开始前,谢晋元给孙元良写了一封信:晋元“誓不轻易撤退,亦绝不做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决不负师座,不负国家。”谢晋元和他的“八佰壮士”的确是不辱使命、说到做到、身体力行,用血性和生命诠释了民族性格中的担当和坚韧,并绵延至今!
㈣ 《八佰》电影好看吗
对于一个只会看电影的人来说我觉得好看,我哭的稀里哗啦。我们更应该从这部剧里看到历史的影子,而不是单纯的评价剧情怎么样,开头日本军队用喷火枪(不知道专业名字)在向类似两个集装箱的金属箱喷火,我感觉里面押的应该是士兵,开头已然很惨烈。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尊重历史的电视剧,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不可磨灭的。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是在大前方,而中产党那时还不够强大,是敌后根据地,所以抗日战争前期几乎都是国民党在发挥功劳。而且影片中每个士兵,不都是来自中国大江南北的中国人么!(共产党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军力大增,因为积极发动群众,走农民路线),所以我看有的说拍国民党是反革命题材真的是无知,当今的国民党是反革命,而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共联合抗日,国民党虽有消极方面,但绝不可磨灭他的功劳,为的不是国民党,而是中国大地上那些普普通通为国赴死的将士们)
我国需要这种题材电影,曾经有《集结号》,从那之后近代战争题材电影时至今日才出现《八佰》,我们国家在和平的岁月里需要这种回顾历史的题材,铭记历史才能更好的发展和强大。对于里面人物的刻画,我觉得里面每个士兵都很重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像为国赴死的普通士兵同样很重要,单独刻画他们才能让大家更能振聋发聩,而不是单纯单独英雄人物的刻画,小人物的英勇有时更能突出其伟大的爱国精神。脱离电影来看,我们不就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吗?国家真正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能像片里的爱过民众那样表现吗?如片中一个一个普通壮汉l为了送电话线而付命,谁都知道那是回不了头的桥。
前阶段才查了资料,国民党虽有德械师,但打到后来那还有什么德械师,都快被打光了,都是后来的其他兵不冲上来,国民党的装备被神剧吹爆了,当时国民党的军械装备其实比日本差的太远太远了,从网上看来一句“这哪还是打仗,简直就是屠杀”。国民党的飞机飞一个少一个,而日本的飞机却源源不断的制造。这部电影很好的展现了国民党真实的机械装备,就是这样,一发子弹一上膛,这功夫日军的子弹都可以扫射多少,中国人是以命相博啊!军事力量悬殊,使我们很难有赢的机会。
我认为这部电影不应该以该不该看,拍的怎么样来定夺,总之这是我在集结号之后看的最让我振聋发聩的历史题材电影了,这是一部纪念壮士的电影,我们应该从中感到的是里面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小时候总觉得是共产党打天下,长大了知道了历史,因而对那些抗日神剧嗤之以鼻,现在看来真的是太不尊重历史。而这部电影不管是国民党士兵,还是民族资产阶级,还是知识分子,还是小资产阶级,还是外国人………最后都为这场战役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牺牲或者捐赠。总之《八佰》看的是精神,曾经是为民族解放而战斗,如今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㈤ 《八佰》这部剧的影评怎么样看过的人都是怎么评价的
这部剧在豆瓣影评目前打到了7.7分,有超过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打了四星及以上,目前看过的人都说好。
《八佰》作为一部民族电影还是值得去电影院一看。
㈥ 如何评价八百这部电影
《八佰》一箭四雕,管虎与委员长的默契
本答案从第二部分开始,内容会复杂一些,如果你想留言批判此回答,请看完,如果你无法理解超过1000字的文章,请谨慎留言反对。
第二部分讲电影最大的bug,第三部分讲如何用一段台词生造出一个根本没有的巨大转折(不是历史上没有,是剧情上就没有)
一
首先《八佰》不是历史片,也不是战争片,它是一部奇观片。
它与历史的差距,很多答案都说了,这里不多说了。单谈一下,导演跟委员长跨越八十余年的默契。
《八佰》拍的好,关键是题材选的好。
首先导演自己在宣传里也说了,一水之隔,喝着咖啡打着赌,就能观看真实战争的事件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是奇观,电影再把奇观放大一下,尤其纵身一跃、丈夫许国,确实直击人心,不单是视觉的更是心灵的,看着看着就落泪了。
其次,爱国主义,这是最容易引发共鸣的,尤其在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下。
但是导演厉害就厉害在,它的爱国主义不是歌颂TG的,而是歌颂国军的,这样一些反感主旋律的观众也会喜欢,更进一步说,这都不是国军,是一种超越了党派、阶级的,每一个普通人的爱国主义,更高级的爱国主义。这一下B格就高了起来。
最后,因为不是歌颂TG的,还能跟飞将军孙元良扯上关系,而孙元良的儿子正是台湾著名演员秦汉,秦汉是谁?大家可能不太知道。但是在他那个年代可是跟林青霞齐名的,他与秦祥林、林凤娇、林青霞合成二秦二林(星爷的大话西游里至尊宝还忽悠紫霞自己是秦祥林),也就说他没准能影响金马奖哦。所以导演去台湾拜访秦汉。之前16年他挺姓戴的也是一个道理,此人和秦汉有一个共同点,在省内电影界影响力甚大,1999年到2014年,金马奖12次提名,9次获奖。
片中还有一个高笔,就是没提孙元良(委座本来是要把孙元良的整个八十八师都留下的,孙不干,最后留下400人),按此人的真实形象提,又逃跑又强奸的,秦汉不满意。不按真实形象提,国内观众不满意。不提,秦汉推这部片子时,还可以避嫌,等片子获奖了再找水军在省内给秦先生歌功颂德。所以,导演去拜访片中没有的孙元良的后人秦汉,却不去拜访片中主要人物谢晋元的后人。
㈦ 电影《八佰》争议颇大,为什么说它依然是个值得看的电影
《八佰》热映过后,评论可谓是两极分化,好多人认为很好值得一看,而差的人认为管虎的拍摄让事实有所改变,其实大部分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好多人仅仅是从电影的角度认为它好,而认为差的人是从历史的角度认为他拍的不好。
最让人受期待的阮经天的部分也给剪掉了,一些铺垫、还有护旗时的壮烈,以及一些比较细腻的刻画全都去掉了,或许是为了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但从架构上来讲还是有所欠缺,这一点就会显得有些串不上来。但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宣起了很多网民的思考,只要它带来的正面影响多余负面,从商业战争片来讲,它仍然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㈧ 看哭了,电影《八佰》为何如此催泪值得一看吗
“八佰”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人”、“英雄”和一种民族精神。震惊、感动、敬畏,有直击人心的时刻,有落泪的时刻:被带着炸药跳跃的人物所震撼,被那些面对敌人飞机火力勇敢挺身而出的决心所感动,更被所有“勇敢抵抗敌人”的战士所敬畏!我觉得电影《八佰》值得一看,挺催泪的,理由如下:
6、《八佰》这样的电影所具备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历史的铭记之上,还对现实的当下具有激励作用:在经历过疫情与洪水的考验之后,《八佰》的上映或许能给大众带来鼓舞力量,让大家不忘历史的同时,也对未来充满希望——只要民族的韧性不灭,就一定有希望 。 想起片头打在银幕上的那句话:“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向所有为保家卫国贡献过力量甚至生命的战士们致敬!
7、管虎导演选择以一些“平凡小人物”的视角作为故事的切入点,不但能刻画出鲜活有力的战场群像,还能以小人物的视角去透视家国危难之际的选择与觉醒,对于观看者而言,会更有力度,也更能凸显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那股不屈不惧的韧性。 演员们对角色的演绎也很好地增强了人物的力度,同时也很好了展现了战争背景下各类人的不同面貌。
㈨ 如何评价八佰电影
先说电影本身
电影本身完成度还是比较高的,剧情紧凑,演员演技都不错,欢迎体验还好
电影主色调是偏灰暗的,但是河对岸的租界色调明亮,这种对比造成的视觉感受很强烈,一边富丽堂皇,一边断壁残垣;一边纸醉金迷,一边尸横遍野。
对人物塑造很成功,逃兵也又让人无奈且动容的一面。一些性格软弱的人没有因为什么重大打击突然就变得铁血起来,反而显得更加真实立体。
场景的打造以及特效我觉得是很走心的,可以说是上乘,惨烈的战争场面的表现也是我国战争片应该学习的。抱着炸弹排队跳楼那段我看哭了,当时面对日军装甲部队,而我军没反坦克装备,只能靠这种方法来反载具。不过有一点就是日军这个盾兵方阵攻城是不是有点…那些盾那么大缝隙,直接扔汽油弹不就行了,或者把炸弹绑在大石头上推下去,或者直接推一块大石头下去…
那匹白马(我没查到相关记载)如果是导演得艺术加工,我觉得是个败笔,或许这是导演想要表达某种情感的电影语言,就像辛德勒的名单里那个红衣小女孩一样。但是作为一部想要写实的电影,这匹白马过于飘渺过于不真实,但它又和人物有联动所以是真实存在的,这很没必要。辛德勒的名单里小女孩的存在一点都不突兀不违和,但这匹马我认为有点违和。
再一个,结尾对冲桥用了比较大的篇幅,而且看得出来导演是想在这里达到情感上最大的升华。但我认为这里做一个小篇幅的描绘,用背景音乐代替枪炮声,做成一个悲壮又无奈的结尾可能更好,而情感的高潮可以放在去狙击的敢死队那边更好。
电影本身来说有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还是可以一看。
㈩ 《八佰》为什么会成为全球电影满意度第一
《八佰》作为去年全球电影票房冠军,其中艺术感染力和视觉效果非常强烈,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肯定以及电影界的称赞,所以当之无愧成为全球电影票房冠军。
作为一部战争电影,宏大战争场面的展现一定是大多数观众所期待和喜闻乐见的。在这点上,《八佰》做出了诚意,也呈现了新意。
不算影片开始阶段那场不漏声色的瓮中捉鳖之外,全片重要的战斗戏码一共有五场,概括来说就是毒气偷袭、小队夜袭、机甲强攻、壮士护旗、冲桥撤退。这五场戏,每场战斗的着力点都不同,每场战斗的展示空间也各异,但总体而言都算得上精彩。尤其是发生在中段的小队夜袭和机甲强攻这两场戏,让大飞看得颇为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