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如何以艺术的角度分析电影,绘画,广告或文学作品
你娃娃脑袋有
2. 如何从文艺美学角度赏析电影
正常人看电影是看电影的剧情好不好?人物演技好不好,而你要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讲,就是看他镜头拍的好不好景色采景怎么样然后这个电影派所有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有没有一个较高的利益,更多的偏向于专业方面的一些东西了。我们如果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牵挂群众,看电影为了一个乐趣,没有必要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去深究这部电影到底好不好。
3. 艺术电影的影片分析
正如雅克奥蒙曾指出的:“影片分析……是依照个别对象应用、推衍或翻新其他的学科理论。也无意也无篇幅用大段分析理论使得这个概念变得更加抽象,而希望通过接下来的例子引导大家对艺术电影欣赏有进一步的认识。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无疑是艺术电影气质的绝佳代言人。其故事之松散,情节之淡化,技巧之花哨,即使置于五十年后的今天同样可以称之为先锋。“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写不出,什么也说不了。正是因为无能为力,才有了这部电影。”作为编剧的杜拉斯这番话可以说为电影奠定了基调。她与雷乃都带有“左岸派”的典型特质,因而这部电影充满着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和意念。欣赏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电影的整体欣赏,更需将其分解至场,甚至分解至帧,寻找雷乃意识流般的剧情推进方式和如诗般抽象无逻辑的对白中蕴藏的含义,分析精美的构图及繁复的剪辑所要传达的讯息,解构电影中的现实、过去、幻想、梦境所代表的象征意味。这部电影的艺术性正是在于多重解读性,所有的意义都隐藏在精心构架的结构和符码中,所有的解释都需要思索和挖掘。电影可以是存在主义的,可以使反战的,可以是浪漫的……全在于观众自己的价值观和所运用的理论。而我们对这部电影的欣赏总是需要我们将电影片段抽离,解读,再代入电影整体之中,才有可能理解。如开场梦呓般的旁白,如果机械地听过,则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非理性的表达,必须要看完电影之后重新品味,认真思索之后才具有价值。换句话说,艺术性几乎从来都不是直观的,各种分析手段的引入以及反复观看的必要都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
4. 从艺术的角度看,电影《奸臣》到底怎么样
谢邀!感谢关注影视控。
《奸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有幸在某些渠道看到了这部电影。
5. 影视作品分析怎么写,只要模块就行
从电影的题材,背景,故事情节,和它要传达给观众一种怎样的精神,传达给你的有是什么?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 “评什么”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二)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
1、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2、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 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现出来。
3、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4、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情深深雨蒙蒙》时,有一位同学冷静地指出编导将荧屏中的军阀(如萍、依萍的父亲)形象拔高了——他遇见美丽的女子就抢来作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们像自己的初恋情人。
5、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却希望能帮到你。
6. 谁知道如何从电影艺术的视听语言角度出发准确而深刻地鉴赏评析电影
可以从电影艺术视听语言的一下几个角度评论:
距离。由于距离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之分。某一镜头使用特写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别),取决与影片的内容叙述与表现,还包括着叙述者的叙述态度和感情,以及预想中的对观众的感染。
角度。常见的拍摄表现角度有:平摄、俯摄、仰摄等。这些角度的选择,在于剧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构图的意义,是要自然地表现生活故事,在叙述过程中,使观众感受着电影的形式美。
2)用光。包括对自然光(太阳和月亮)、人工光(灯光)的利用。由于摄影摄像必须在一定的场合下表现某种特定的环境,在有光线的情况下才能使观众看到所拍摄的内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现特定环境,而每个环境都有其相应的光线。用光表现特定环境下的人与景物,起着真实气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则是对拍摄对象的强调,或强或弱的光线,或顺或逆的拍摄,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对事物的某种强调。这种强调,既应和剧情的发展相关,又应同叙述的态度与方式相联。
综合起来,光的运用从其基本的层面来看是表现环境的特定性。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则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态度,给观众以情绪、感觉上的影响。
3)色彩。色彩在彩色摄影摄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万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现的物体也显出多彩的绚丽。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生活中物体色彩美丽的还原。一般地说,生活中的色彩应当在影片中得到生动的展现。这还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对生活中色彩的堆积和罗列,而是体现着创作者的精心构思与创造。
4)镜头的移动。在拍摄运动着的人物或事物时,摄影机在运动中跟踪拍摄对象,是摄影摄像中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显露出摄影摄像师的技巧与风格。
7. 论述如何运用基本的艺术理论分析和评价一部好电影
1、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头到尾,从各方面来认识作品的总体倾向。
2、分析具体的艺术形象。主题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主题的提示,须在具体艺术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不是夹杂、安排在作品中的几句评论,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确。
3、重视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为提示作品的主题,必须认识、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节。情节安排,不单纯是生活的直接展现。
4、评主题。主题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核心,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既贯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题,从作品中体现出来,又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渗透着作者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世界观。
5、评演员。演员对角色的表演 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是在导演对影片的总体要求下进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时又是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
(7)从艺术的角度分析电影怎么写扩展阅读
可以说在电影百年的历程中,创作启发理论,理论推动创作,成为一个交互发展的过程。电影理论的发展和各次重要的电影创作运动紧密相关。苏联学派的探索、法国和德国的先锋派实践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分别启发了蒙太奇理论、先锋派理论和真实美学的建立。
法国新浪潮运动与法国电影手册派交相辉映,享誉世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和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深化了我们对电影的认识;电影作者论则强调了导演的核心作用,加强了对电影实践的指导。而好莱坞的制片厂体制、类型片模式及后来的新好莱坞独立制片是电影产业化的典范。
完全导演论则在电影作者论和制片人中心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导演的完整职能以及与投资人的关系,建立了从新好莱坞、新浪潮到新生代的导演模型和导演资本制的应用原则。
8. 怎样从美术角度评析电影
你可以看它的画面的用色跟电影的主题是怎么协调的,比如,千与千寻就是比较忧郁的用色,画面制造的气氛配合情节的艰难.我前面在网上看过一个动画片段,做的很漂亮,几乎随便剪辑一个镜头就是一张唯美的画面.
可以从用线的流畅上来分析.千寻的形象比较质朴,用线很简洁.比如阿贵做的那些献给80后的人的那几部小FLASH就用的很粗糙了,但那是他的需要,他就是用粗糙反映出他的手绘功底!但韩国的那部花木兰就用线很流畅,又简洁.
还有你必须看里面的人物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视觉中心.小新是靠语言和四肢的动作,这样他的五官就可以不用那么清晰,但千寻啊,龙猫啊,回忆点点滴滴(都是宫绮骏的)他塑造的人物有很丰富的面部表情,而且,眼睛鼻子和嘴巴在表达一个表情的时候互动性很强,让人看了觉得真有肌肉在配合表情!
先这么多吧,你自己组织下语言,然后根据这样的方法再找些角度写!
9. 怎样从艺术魅力的角度写影评啊
应该要结合的,但背景分析一般来说放在前面,主体还是角色塑造以及画面,或者影片主旨。
比如黑泽明的罗生门,他在此片中的叙事手法以及镜头运用,都是开创性的。罗生门通过不同角色的不同讲述描绘着同样的事件。等等等。
再添加一些此片对之后的哪些影片带来深远影响。
10. 如何写艺术片影评
( 1 )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夜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2 )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3 )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没有表现出的声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4 )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如何,它是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5 )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6 )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7 )注意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8 )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9 )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像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10 )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旁白,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12 )画面上的人物关系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比如 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 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13 )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顺口吗?( 14 )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15 )道具在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16 )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17 )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全在画面内,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 / 反拍不算内)。( 18 )人声,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 19 )特写是否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使用的?( 20 )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没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另外,影视评论写作可分为几种类型,具体如下:
印象式影视评论的写作:是写作者对影视作品的主观感受和个人印象的描述,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影评。主要依赖于个人的直觉能力和感觉能力。特点是随意性的评论、敏锐的观察、恰当的联想和丰富的想像力。
印象式评论的写作思路:
电影的主演是谁?所饰演的角色是什么?表演怎么样?
主创是谁?编剧、导演、摄影、剪辑、制作公司是谁?他们还有没有其他读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欢这部作品吗?为什么?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为什么?
我在写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东西?有无遗漏?我对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对影片中的演员、导演及呈现的主题有无偏见?如有,为什么?说出偏见的理由,要有理有据。
我的评论能站得住脚吗?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还有没有其他可以能证明我观点的材料?
我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我在影评中有没有清晰地表达出来 ?
形式分析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评论焦点是影视作品的形式结构等本体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影片的结构和风格,或是影视的叙事形式在影片中特定的组织形式。从决定影片的组织结构是叙事性还是非叙事性形式系统出发来了解影片是如何合成一个整体的。分析影视作品的形式和风格,辨识影片中使用的技巧。找出整部影片中的技巧模式。发现整部影片是如何系统化和模式化地使用这些技巧。在整部影片或单一的片段中,技巧的使用或重复或变化,或深入发展或平行对应,都是应该重点注意的部分。找出这些重要技巧的功能,也就是找出风格在影片不休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挖掘功能的直接的方法是去注意影片的效果特定技巧在影片的表达中起着强调、误导澄清、强化等作用。
“作者论”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作者”论的基本信念是电影艺术是个人而非公众表达的工具,但并不排斥影视创作是一个集体努力的结果,只是指出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论”影评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个人风格是否呈现在整体的影视作品中。关注的是主题意识、影视技巧的运用和影音风格比较一致的影视创作者。
写作方法:
从一组影片的比较中,指出它们风格和产题目的一贯性,进而认定影片背后的主要的作者。
详细分析一部影视作品,以彰显它与作者的主题和风格观念之间的关系。
摄影机的运动、构图、灯光、剪辑及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对分析作者的风格和主题意识都非常有用。
入手角度:
该作者的生活(社会阶级、政治、教育、专业训练等)是否对影片的主题产生某种影响?
该作者是否持续使用相同的主题,或持续拍摄同一类型的影片 ?该作者是否对某种电影表现技法(如长镜头、特写、大远景等)有偏好?
该作者在影片中呈现的个人标志是什么?
该作者是否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固定与一些影片的主创人员合作?他们之间的合作有什么特别之处?谁的作者标记更显著?
类型研究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在20世纪60末到7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影研究的领域演变成影视评论的一个重点。入手角度:
是否可能找到某些有关情节、人物、主题、场景和对白的重复牲来对影片进行分类?
电影的类型中是否包含了某种社会价值观?
不同的类型片的发展如何?它们在类型影片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无变化?是消退还是繁荣?变化的根本原因体现在什么方面?
影片是否属于新的类型?如是,为什么?不是又为什么?新的类型的特点或特色体现在什么方面?
电影类型的形成与历史有什么关联?
背景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
1、史学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
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运用电影发展的历史及电影反映的社会历史影像。都是把影片放到电影、电视发展的社会、历史的脉络中去审视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社会意识形态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主要是从社会的政治意识、伦理道德、美学取向、男女角色的社会地位与性别认同、对待不同民族或种族的态度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影视作品中隐藏的相关观念。
入手角度:
影片想要告诉观众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哪些是明指的,哪些是暗指的?明指与暗指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影片所表露的精神和价值是什么?它们代表着哪个阶级或阶层?
影片是否挑战了观众的信仰,或是暗合?
影片是否制造了某种文化或价值的认同,它使用的是什么手法?在这中间是否存在着国家/民族主义或文化侵略?不同的性别/种族是如何在影片中被呈现的?他们在影片中所呈现的形象是被真实再现还是被歪曲和曲解?
影片所使用的基本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
影片中的世界是呈现世界真实的复杂性,还是不断暗示着某种价值观?这一种价值观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