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太极旗飘扬》这部电影怎么样
可以 好看
B. 太极旗飘扬影评1200字
太极旗飘扬
每一个人都会有一部属于自己国家的战争史诗巨作,或抗战或内战,而属于韩国的,莫过于《太极旗飘扬》了。
电影开始叙事的镜头和《硫磺岛家书》一样,都是从考古学家发掘出的骸骨和随身物品为重要线索开始回忆起一对兄弟身上所发生过的1950年六二五南北韩内战。
国家战争电影的成功之处莫过于在刻画小人物,由小人物带出那段内战史的血泪,或怜悯或愤怒,但更多的还是催人泪下,与之产生共鸣。
一部战争史诗巨作的成功莫过于能引起全国人民的共鸣,而引起共鸣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真实,所以只有通过历史中小人物所发生的事迹来刻画就是关键了,你看到过有被征战过去的壮丁会不顾一切地冲锋行阵,血战沙场的吗?
然而在太极旗里就是有这么一个壮丁,他叫李振泰,因为弟弟振石被征战入伍,在火车即将出发战场之时,振泰为了让振石下车,像发疯一样和七八个士兵官大打出手,无奈双拳难敌四手,为了保护弟弟,抛下未过门的妻子和母亲,一同应征上了战场。因为想要让弟弟尽快离开战场回家,他便迫切地想要立功获得英勇勋章,从此便踏上一条充满血与泪的不归路。
1。在一次参与埋地雷工作时,在战友误中地雷重伤的时候,他执着要把敌人全消灭却差点耽误战友的救治,回到营后,不但承受长官的责备,还有弟弟的不理解。
2。在一次大反攻时,他不顾一切地炸毁了敌人碉堡立了大功,尽管这次赢得所有战友长官的掌声,可弟弟依然的不理解。
3。在进攻平壤时,因为执意追捕敌军指挥官,一个战友为之牺牲,而这时弟弟的不理解已经上升为愤恨和责怪了。
4。在中国红军援朝反攻时,所带俘虏乘机威胁和杀害士兵,振泰只有把所有俘虏(连同永硕)全都杀死,但这时的弟弟愤怒指责哥哥为杀人凶手。
5。在救英秀的时,振泰听到英秀和所有北韩军官有关系时候,犹豫停顿一下,一场乱枪混战后,英秀中枪身亡,而他和弟弟振石则纷纷因叛军罪入牢房,而此时的弟弟却执意认为是哥哥不信任英秀才害死她的,哥哥就是一个杀人凶手,而在一旁的振泰只是默默落泪。
6。在看到牢房被烧成一片灰烬时,以为弟弟死了得振泰发疯似地拿起石头把害死弟弟的长官砸死。
7。在英秀被伤害和以为弟弟也了以后,振泰便加入北韩共和军,为的只是为爱人和弟弟报仇,他倒戈相向为背叛国家,背负了叛国贼的罪名。
然而,弟弟振石到了最后因看到哥哥的一封家书,才忽然发现,原来哥哥一点都没有变,他是为了保护自己,为了让自己能安全回家,但此时顿悟的他仿佛像是药石无效的病人回光返照,一切都向着壮烈而后注定的命运迈向,毫无退路。
终于在战场找到哥哥振泰时,而哥哥却已经像走火入魔似的,眼睛里只有害死弟弟和英秀的仇人--南韩士兵。在振石的艰涩感化下,已经受重伤的哥哥像是如梦初醒,眼睛里看到了弟弟的存活,但一切为时已晚,血与泪铸成的历史车轮滚滚而下,为了让弟弟离开撤离战场,振泰收下钢笔与弟弟约定好战争结束时给赠送给弟弟,可,北韩共和军进攻的迅速迈进,振泰唯有用身边的机关枪阻止共和军的迈进,好让弟弟能安全撤离。
然而这一别,便是阴阳分隔五十载,彼时壮烈牺牲倒在散漫金色子弹壳血泊的哥哥振泰,再次相遇时俨然成为一首言之灼灼惨白骸骨。此时的年迈的弟弟振石只能怨之命运的不公和恨之时光的不可再,自责自惭地默默落泪,留下无奈一句,振泰,我当时不该让你留下的。
太极旗,阴阳两分,旗帜的飘扬像是兄弟二人命运的预示或分隔。其实正如旗帜一样,一阴一阳,事物的位置不同,其命运也不同。振石在没看到那封家书之前,一直误解哥哥振泰,以为是哥哥变了,是哥哥为了获得荣誉和勋章而变的面目全非了,所以他才会多次天真或者说先入为主地认为振泰活捉敌军指挥官时战友的牺牲是哥哥害死的,而从来不会站在哥哥或者班长角度去替哥哥想一下;又或者是,英秀的死,振石完全归咎于已经痛失未婚妻的哥哥,完全将英秀的死责于哥哥的不信任,他完全不知道哥哥一直保存着英秀送他的小手帕和抱着倒在血泊英秀而失声痛苦。而哥哥振泰呢,就是以为不告诉自己冒着这么大生命危险去立功获勋章是为了尽快让自己安全离开战场回家,因为振泰不想让弟弟心里有负担所做得无私行为和错误行为。对于一个失去父亲的家庭里,哥哥俨然要承担起父亲的角色,所以振泰拥有如斯的无私和坚忍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面太极旗,阴和阳,黑和白,只是位置不同,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就像是爱一样,没有对与错,只有你和我。
C. 太极旗飘扬为什么被封杀
截止2020年,太极旗飘扬没有被封杀,并且还获得了获第40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电影类奖项最佳电影。
《太极旗飘扬》是由姜帝圭执导,张东健、元斌联袂主演的战争电影。影片以1950年爆发的朝鲜半岛战争为时代背景。
讲述了一对被迫被推上战场的亲兄弟的悲情命运。该片于2004年2月5日在韩国上映。影片获第40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电影类奖项-最佳电影。
(3)太极旗飘扬电影怎么样扩展阅读:
《太极旗飘扬》早于2001年便开始筹拍,由导演姜帝圭亲手打造的剧本也几经修改,创作人员在初稿的基础上不断的修改剧本,并考证了当时的历史和战争,还邀请了国防部军事专家、大学历史教授等组成顾问团,对影片的背景和细节精挑细琢。
2003年2月10日,做足了6个月前期准备的《太极旗飘扬》在全州开拍,从此沿着全州、庆州、蔚山等地拍摄了8个月。
同时《太极旗飘扬》剧组由200多名工作人员组成,拍摄动用了2万5千多名临时演员,纯制作费达130亿韩元。
影片光搭建一个外景地就花了20亿除此之外,影片动用巨资再现了50年代汉城街市。为了再现真实的战斗场面,负责制作的姜帝圭电影公司,在实景拍摄之外使用了大量的CG电脑制作。
D. 《太极旗飘扬》客观的反映了朝鲜战场吗
当时是号称韩国影史上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
很大气的作品,战争场面真实残酷。但是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却是:终于弄清楚朝鲜战争是怎么开始的了!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妄图打过朝鲜、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原来历史是朝鲜是先入侵韩国,韩国面对亡国之险,于是联合国在仁川登陆。抛开意识形态,至少这段历史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朝鲜战争是朝鲜挑起的!片中志愿军出现的场景极其壮观啊:什么战术,整个就一个人海战术嘛~
E. 为什么《太极旗飘扬》这种烂片在知乎还有人推崇
现在是个流量时代,只要有人推,就会有人跟风。
《太极旗飘扬》是由姜帝圭执导,张东健、元斌联袂主演的战争电影。
影片以1950年爆发的朝鲜半岛战争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一对被迫被推上战场的亲兄弟的悲情命运。
该片于2004年2月5日在韩国上映。影片获第40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电影类奖项-最佳电影。
剧情简介
1950年6月24日。为了全家人的生计,振泰(张东健饰)每天在汉城钟路为人擦皮鞋,日子虽然过得辛苦,但只要一想到因自己的努力而终于步入大学校园的弟弟振硕(元斌饰),还有即将与恋人英秀(李恩珠饰)结婚而充满希望和幸福时,他就感到无比欣慰。
可是正当振泰沉浸在自己的幸福世界时,突如其来的噩耗却改变了一切。有一天,从学校归来的振硕,涨红着脸告诉振泰即将爆发战争的消息。
同一时间,收音机的广播里、外面的街道上,到处弥漫着战争的气氛。满载大兵的军用卡车和军事演练一次又一次的经过面前,街上人群神色匆忙,一下子昔日繁华的钟路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而远处不断传来的轰炸声、喊救命的声音,还有越来越多的运尸车,都让振泰强烈意识到战争的来临。
F. 谁能推荐《太极旗飘扬》的比较深刻的评论
我个人认为太过于把一个修鞋的描述的太过于厉害.一把枪又上炮楼又抓长官.片中的肃反也有点太过分了有点文革的味道. 不过哥哥对弟弟的疼爱真的很让人流泪!
G. 《太极旗飘扬》好看么,为什么
好看啊,韩国的历史剧当喜剧看都特别逗乐。
你能看到伟大的韩国国军暴虐朝鲜人民军,屠杀志愿军。
志愿军举五星红旗无脑猪突。
把历史上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H. 如何评价电影《太极旗飘扬》
不仅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片,也是一部值得思考回味的电影。
电影中的战争场面是亚洲导演所不擅长的,大场面虽然较少,CG特效有点渣,但场面调度上还是很有掌控力的。喜欢它的原因之一,也许就是令人震撼的战争场面了。音乐,还是战争场面的音乐,非常有气势,偶尔还会有音乐留白,不过音乐节奏起伏与剧情紧密结合,堪称完美。
故事所体现的兄弟情实在是感人至深,戏剧中的冲突与发展,使得全片无盲点。
I. 太极旗飘扬的影片评价
韩国电影无论是喜剧、闹剧还是动作戏、爱情戏,都彰显出强烈的民族情结,而以南北战争这一大韩民族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太极旗飘扬》将他们的民族情结发挥到了极至。对历史厚度的描绘与对战争的反思,都凝聚在民族情结之下,从大场面的战争戏到细节处的情感戏,观众无疑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这点,这也是影片吸引人的一个主要情感基调。(网易娱乐评)
韩政府告诉军队要拥护政权,告诉他们哪种意识形态的错与对。但是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孰对孰错就变得淡薄了。战争让国家只向民众索取,却并不尽自己的义务。当人民无法生存的时候,诸如英秀一样的弱女子,为了养活全家而去给共产党政府做事,反而成了罪恶;勋章无法兑现振泰当初搏命才换来的指挥官的承诺,这意味着一切荣誉和功劳在战争这个既定的环境里,都是假的;和平时候和哥哥感情很好的振硕,却在最凶险的战场和哥哥反目。本是彼此最需要的时候,却起了波澜。假使置身历史洪流中,个人的情感变得那么的不值一提。战争,给了一切不合理最好的借口。无论多么伟大的战争,都只是一场屠戮而已。一场场战争,一场场噩梦。再大的忧伤也变得荒芜,不知所从。(新浪娱乐评)
J. 太极旗飘扬好看吗
看完《登陆之日》再回过头去完整的看了《太极旗飘扬》,感觉到差距在哪里了。用兄弟俩的惨烈遭遇来描述朝鲜和韩国的关系,每一笔的用力皆极其浓烈、精准,让人看后无法忘怀。韩国人对于战争的反思、历史的态度,都是国产战争电影难以望其项背的。PS:看完才发现弟弟居然是元斌,当年真没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