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才能称得上经典对白,经典对白是导演想出来的吗
经典对白是台词中来的,台词一般来说是编剧的功劳,不过也不排除有演员和导演灵光一闪而得来的好台词。
电影学院有学编剧的专业,不过导演专业也是要学编剧的。
㈡ 电影中声音的制作流程是什么
不是音频专业人员,以下答案仅供参考。希望有专业人士指正。电影剪辑时,第一步是对板,即把分开录制的画面和声音素材同步。拍摄时的「打板」就是为了提供声画同步参考。这个工作一般是剪辑助理在拍摄时期完成。然后就是常规剪辑。这时剪辑师看到的素材基本是声画同步的。不过会有部分素材因为拍摄原因没有声音,例如升格或降格拍摄,特效素材拍摄等。也有现场原因导致的对话质量不高等情况。此时的对白和现场环境声都可以算做参考声。等影片定剪后,因为拍摄时很难做到百分百现场收录对白,基本上都需要重新补录部分对白或环境声。现场拍摄的声音环境很难控制,很难所有对白和环境声都能收到理想效果。有时为了控制拍摄进度,或者很难反复拍摄时,就会采用后期补录的方式。不过也有精益求精的导演会对现场声音要求很高。娄烨导演的《推拿》在拍摄时,为了能现场录到盲杖敲击盲道的声音,剧组挖开了数百米长(数据来自记忆不够精确总之是很长一段)的人行道,在地砖下埋设了话筒。影片画面定剪后,补录对白和环境声时,声音后期人员还需要对已采用的声音进行修饰。例如话筒员不小心蹭杆的声音,部分需要压制的噪音等。后期录音室补录的对白有时候也需要处理一下,才能和现场声音剪辑在一起时不穿帮。全部的对白和环境声处理完毕后,就需要根据导演的艺术创作需求,进行音效设计。音效设计和音乐作曲一般是相互结合的。进入时间点也会根据制作方法不同而不同。对白、环境声、音乐、音效等环节全部确认后,要进行预混,确认声音各元素组成比例。然后进行终混,完成杜比5.1或7.1或全景声效果。以上只是大致流程和参考,仅供爱好者参考。声音后期是非常专业化和复杂的流程,如果需要更专业化的答案,就需要音频专业人员来回答了。
㈢ 影视剧配音是如何完成的
背台词是演员的基本功,无论是否由其自己配音.另外,现实中,因为后期配音的不到家,对不上嘴型的也常见.
㈣ 为什么几乎所有好莱坞动画片的口型都与台词一致
因为与其说好莱坞在一开始就「选择」了严谨的风格,我更相信是在动画片发展的初期,那些先驱没有想过「对不上的口型」也是一种可选的解决方案。
而且中日和好莱坞就是先配音和后配音的区别。好莱坞动画电影在剧本、分镜和设计稿出来后演员就介入配音,之后,原动画和场景制作再参照配音来制作精准匹配的口型,这样,角色的声音和口型基本就能对上。而国内、日本的多数动画大多是全片接近完成时,配音演员再根据导演要求作出符合该镜头情绪的口型节奏,因此,口型就无法很好匹配。
㈤ 怎么把电影的对白分离出来
把电影视频(最好是rmvb格式)插入到cool edit里,会分出两条音轨,其中一条就是声音文件,可另存为mp3格式。
如果你想要的是文字的话,去http://www.shooter.com.cn这里下载字幕,下载的字幕可用记事本打开,你就会看到电影对白的文字。
㈥ 做电影对白字幕软件
你说的是电脑里压缩的电影文件吗?还是电影院放的那种?
这两个就是啦
PopSub
SubCreator
这真的就是一句一句对着时间来制作的哦!
好辛苦哦!
㈦ 电影中的经典对白都有什么
如果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月光照到我的门口,我希望月光女神能满足我一个愿望,我想要一双人类的手。我想用我的双手把我的爱人紧紧地拥在怀中,哪怕只有一次。如果我从来没有品尝过温暖的感觉,也许我不会这样寒冷;如果我从没有感受过爱情的甜美,我也许就不会这样地痛苦。如果我没有遇到善良的佩格,如果我从来没不曾离开过我的房间,我就不会知道我原来是这样的孤独。
----《剪刀手爱德华》
㈧ 电影电视剧的对白字幕是怎么做的
有些是靠电脑软件打上去的,先把所有的台词打好,再根据人物的动作场景来调帧数,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电视剧的人物对白出现错字漏字的现象,错字一般是因为打字的时候不注意,没校正,于是错字。漏字一般是因为演员咬词不清,听不出来他们说的是哪个字,亦或许是这个字是演员自己加的,台词本中没有,不过这样的情况稍微少一点,因为出版电视剧的时候一般会再审核一遍。看有没有加台词但没字幕的情况发生。
一般MV的字幕是MV软件打上去的,最常见的为绘声绘影软件。
你可以试一下
㈨ 影片中的动物是怎样弄成既说人话又对口型的
像拍摄脸部特写时基本上都是用仿真模型
㈩ 国外电影译制过来后,除了说汉语外,连口型也符合的很好,敢问是怎么处理的
关于如何“对口型”的问题,转一封邱岳峰先生答观众的信:
亲爱的观众:
我收到你们不少的来信。封封都充满了对我的鼓励、鞭策我信赖的话语。读后,心情激荡,久久不能平静。我只有将全部精力献给电影事业,酬答同志们的深情。
请允许我就你们最感兴趣的"译制片如何配音"这个问题简答如下。
配音,先要有个适合配音用的台本,就是把译成汉语的台词修整得与原片演员念的台词长短、节奏一样。用我们的行话来说,叫做对口型。这以翻译者为主,配备一名填装员来共同工作。对口型时,将影片分剪成数十英尺长的小卷,在银幕上循环放映。填装员一面眼看汉语台本,一面不时地还要抬头看画面;同时耳听原片声音,按原片语言节奏把台词读出来,及时判断其长短,节奏是否同原片吻合。如不吻合,就提请翻译者修整,直至完全吻合为止。一段戏中如有三五人对话,填装员也就要按照这三五人的不同,就象评书艺人起多角色一般。台词接口紧的时候,就更难掌握。如果没有良好的视读能力,有具备相当强的节奏感,反应又不特别灵敏的话,就比较难予适应这项工作。
演员接到对好口型的台本之后,在放映间看分成小卷的影片。通过具体的台词、细致地揣摩原片演员所表达的"情",作为自己配音的依据。就以我在<<简爱>>中配的罗彻司特为例吧。这是一个被人称为"难以捉摸"的人物,实际上,他那不近情理的倨傲,变幻莫测的乖戾,只是他性格的表象,内心却埋藏着巨大的隐痛,这就是他不幸的遭遇。正是这种隐痛,使他憎恨并蔑视某些人,使他性情暴戾恣睢。配音时不能单纯模仿他的表象,更重要的还在于传神。如果一味表现他的嘲讽训斥和以势压人,就会失去人们对罗彻司特的同情,也就歪曲了人物。这种分寸掌握是否得体(忠实于原片),是配音成败的所在。配音演员不应该让观众听出"字儿"(台词),还应该让观众听出"事儿"(潜台词)。如果再能使观众品出点"味儿"(艺术享受)来,那就更好了。
纸短情长,请原谅我就此住笔。祝大家愉快!
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 邱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