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香港电影事业和唱片事业怎样
香港这块神奇的土地,由于复杂的历史和政治原因,形成的独特文化气息,中西方思想在这里汇聚和碰撞,经济和思想的独特性在电影和音乐上都有鲜明反映。上世纪80-90年代是电影和唱片发展的黄金时代,对大陆的娱乐圈有着深厚的影响。进入新世纪,随着回归时间的增加,以及亚洲经济形势的影响,香港的电影进入一种瓶颈期。所谓历史总是螺旋式的上升。这段低谷和迷茫的阶段什么时候才能度过,还是未知数。目前,香港电影产量大幅削减,种类也不多,优秀导演青黄不接,曾经创下辉煌的刘镇伟、麦兆辉、王晶、王家卫、徐克等人最灿烂的的创作时期已过,而新一代导演还没有站稳脚跟,虽然明星辈出,然而演技精湛的艺人却还是停留在老一代比如刘德华、梁朝伟、张曼玉等人的身上。影片种类显得单一,创作缺乏曾有的大胆和激情。
至于唱片业,近年来的香港歌坛可以说没有出现王者,没有象张学友、王菲这样的极具影响力的歌手。虽然容祖儿、twins等人的青春活力很有市场,但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一点台湾歌坛却异常繁荣,周杰伦、陶喆、王力宏、蔡依林、王心凌、梁静茹、孙燕姿等台湾或东南亚歌手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看来,香港的音乐人有必要包装一些实力和偶像兼具的人才,才能有象推动香港唱片业的蓬勃发展。
❷ 大陆未富裕前,香港电影的主要市场是哪里
很多,台湾、日本、韩国、东南亚、西欧等等。尤其是八十年代前期,这些地区的都是香港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天下。成龙很多电影都是亚洲地区国家的年度票房冠军。成龙、洪金宝、周润发、许冠文、刘德华在这些地区都拥有大量的影迷。
❸ 90年代香港电影靠什么赚钱
没赚什么钱,演员和导演就赚了个名声。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版权明确的概念,所以钱都被盗版光碟赚去了,不像现在,听个歌都要会员,看个电影也要会员。
❹ 90年代的港片经典无数,为何现在感觉它的电影“日薄西山”
八九十年代那会儿的港片是处于巅峰鼎盛时期,可以说一年不知道要产出多少优质的电影作品,而且那会儿的电影都非常经典,基本上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状态,什么类型的片子基本上那会儿都出现过,那会儿也造就了非常多的港星,以至于我们现在都还印象非常深刻,这些港星塑造的角色堪为经典中的经典,哪怕现在去翻拍,去模仿,去很难达到那种感觉,可以说那会儿的港片有着别具一格的风味和韵味,哪怕你现在看到这些电影,都能感受到那种浓烈的港片气息。
❺ 80-90年代,香港电影鼎盛时期,群星荟萃。几乎没有大陆的电影,那时候大陆在干嘛
其实香港电影是自70年代开始才蓬勃发展的,这跟当年香港67暴动有关,简单来说,香港在1967年发生过暴动,社会严重动荡,然后当年殖民地政府设独立调查组,调查为何会发生这么严重的事情,结论就是年轻人缺乏发展机会,再说白一点就是精力没地方发挥,而且缺乏赚钱、向上流动的机会。
所以70年代开始,殖民地政府大力发展香港的影视娱乐事业,青少年不是很有脑筋很有活力和精力没地方发挥吗?好,就给他们做编剧,把奇谋妙计都发挥到编剧上,有活力的就分配到其他如演员啊、服装、道具等等,总之给青年人有事可做,有地方可以发挥精力,并且可以赚大钱的。而且当年TVB也在1967年开业,随后也有其他免费电视台开业,电视机也逐渐普及,演员、编剧等需求挺多的,而因为那些人长年参与电视剧制作,为电影制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吧,至少你要在电视剧里面积累台前幕后的经验,你在电影上才有好的发展吧。
当时香港电影题材比较开放五花八门,他们连英女王、美国总统都拿来恶搞,具体请参见 最佳拍档
而80-90年代其实大陆也有很多电影,题材也很丰富,不过毕竟是发展中国家,电视机90年代才开始普及,而电视台也不像现在这么多,就更谈不上拍电视剧,电视剧少,那么电影的人才也接着少,其实很多电影人一般都是从电视剧积累经验然后再到电影的。。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起飞,90年代左右也出了很多大制作脍炙人口,如甲方乙方等等。。。总之有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吧。。。
❻ 求经济高手来回答,90年代初的香港主要是以那些产业在赚钱的
香港90年代的产业:国际贸易、金融、房地产、加工业
❼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为什么这么繁荣
其实香港电影六七十年代开始崛起,据一些新闻评论员说是因为六七暴动,殖民地政府发现对青年人的照顾不足,他们没有向上发展、赚钱的机会,所以殖民地政府就开始大肆发展娱乐电影、电视、歌唱等事业,将青少年的聪明才智引向娱乐事业,希望他们不要再在香港闹事,后来香港曾经一度有3个电视台,后来变成两个,经过十几年的沉淀,当然为香港电影输送了很多很好的演员,如周星驰啊,周润发等等,都是拍电视剧出来的。
总的来说娱乐事业养活了一班当时的青少年人吧,让很大一部分人,包括导演啊、武术指导、编剧等赚到大钱了。。。
当然也跟当年的科技有关,当年没有VCD\DVD,顶多只有录音带,不可能大规模盗版,大家看电影只能跑去电影院看,当然繁荣啦,但是后来盗版横行,甚至有网络免费下载,观看,很严重打击了香港的电影业
虽然香港电影业后来也有跟网络合作、甚至有唱片公司也跟网络合作,推出付费下载歌曲啊,付费看电影,但是他们说所赚得的利润不如以前电影院看电影的利润。
而且随着大陆与香港经济越来越密切,很多香港演员、编剧等都跑到大陆拍电影电视剧,甚至有访谈节目说在北京做一个三线的歌手,可能在酒吧唱唱歌,都比在香港做当红一线明星的收入多,所以很多香港电影、电视剧的人才都跑去大陆发展了。。。
❽ 90年代香港为什么那么富大陆为什么那么穷
大陆要发展。
最主要还是八九十年,大陆还在用钱去发展,而香港那时候比大陆有钱多了,技术也相对成熟,大陆就没那么成熟的技术,所以才不行的。
香港没有什么实体经济却能发展起来,完全靠的是大陆,当时大陆对外经济贸易走的是香港,所以发展快经济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电影是文化产品,是上层建筑。当你每天都在为吃饱饭吃好饭奔波的时候,会去想怎么拍好电影看电影?而香港有经济基础,整个文化市场也比较自由,电影发展好不意外。
❾ 电影是怎么赚钱的啊,利润是怎么分配的啊
一个有力的证明是,欧洲电影业也曾在“二战”空前繁荣,与美国持平,年观众量都达到40亿人次,而当1960年,美国减少至12亿,欧洲还保持着30亿。但后来的与现在的欧洲电影业与美国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尤其在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商业大片出产方面。要了解个中原因,需要分析一部电影的出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即制作、融资与发行。
确定剧本与演职员,制定拍摄计划。如果只是一部自娱自乐的片子,当然只需要自己喜欢,但要让这部电影符合受众口味,叫座卖座,就需要制片人有相当的经验和市场判断力,还要选定有票房号召力演员或导演,签订合同,然后,拿着这份完备的包括合同的计划去找钱——这些说起来容易,但是,如果不是一个有实力的制片人,那就需要有一副能起死回生的口才,才可能说服一个名导或大牌明星加入。
找钱的途径,在市场化了的电影产业中有很多种。由于电影实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因此很少有投资人会单独投资——除非是国家投资——以便分担风险,这是从好莱坞到中国国内已经通行的做法。但是,欧洲的做法是,政府会补贴很大一部分资金,补贴最高的比例甚至达到70%-80%,这导致了一部电影的放映收入仅能支付一个很小比例的制作费用,比如在实行国家补贴后的法国,这个比例是30%。这种电影保护政策并不利于电影产业的发展,或者可以大胆地说,任何过分的保护都会带来产业的裹足不前,并无法自己维持生计;同样的例子还有台湾的电影业,也因补贴政策持续下坡,最终萧条,这恐怕不是一个《海角七号》可以挽回的。
要想出产一部能赚钱的电影,必须要靠商业化运作。中国内地的电影产业正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运作方式也越来越商业化,从融资方式就可见一斑。近年来,国家明显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以资助、投资的形式参与摄制电影片,成都传媒集团在2007年就参与投资了《赤壁》,这种传媒集团合作投资拍片的案例越来越多。
除了出资人,还有银行贷款,甚至以植入式广告拉到赞助也成为一部电影制作的资金来源,在这一点上,中国电影商业大片的商业化比起好莱坞有过之无不及。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冯小刚式的商业大片有很强烈的文化地域特性,不需要太多考虑这个地域以外的观众口味,而好莱坞商业大片则需要弱化这种东西,造出一个更全球化的口味,这样的植入式广告显然不符合好莱坞的大片们。而还有一种靠预售融资的办法,除了功夫片,大部分国内的电影都还不大适合采用这种方式。
发行则是接下来最重要的环节,貌似简单,找到一个发行商,然后联系院线,谈好分成,在中影和上影那里就更简单,因为有自己的院线,肥水不流外人田。但如果没有这种便利,发行商是不会帮你的电影付宣传的费用的,在现在电影宣传费用节节攀升的情形下,这块费用不得不大大计算在内。《十面埋伏》上映前,张伟平花2000多万在北京工体举办了一个盛大的首映式,此片尽管口碑极差,但票房一路飙升,直至2.5亿,可见宣传之功。从广义的成本概念来说,一部商业大片的成本预算中,至少有20%是宣传费用。甚至有说法,即使在制作上省钱,也不能让宣传寒碜。
所以,貌似票房大热的影片,实际未必赚钱。中国电影业分配票房利润的比例基本上是50%给影院,40%给制片方,10%给发行公司,而制作方面要再减去制作费用、宣传费用、片酬人工,可能一部过亿票房的电影也是赔钱的。
但是,一部电影的收入不仅仅只有票房一个来源,“每当出现一个影院的竞争对手,电影的收益便多了一个渠道。讽刺的是,这些渠道的诞生都伴随着电影业的恐慌。”(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所以,当电视与录像带、VCD、DVD出现后,电影又有了新的生财途径:电视播映权与Video版权售卖的收入。这些渠道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抢电影的饭碗,但又为电影新辟了财路。自从互联网兴盛起来,网上观影也成为一个新的看电影方式,也说不定又会是电影的新财路,当然,需要规范。
不过,在中国,靠DVD赚钱有点难,因为盗版实在难以控制,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与执法有关,换言之,电影业的发展需要更好的法律保护,而不是政府的资助这样的保护。
❿ 香港90年代电影名字赚钱还是歌手赚钱
这个是不一定的,主要是看其影响力。
就拿1990年为例
排名第一是当时最红的歌手梅艳芳!收入2730万
排名第二的是当时红透半边天的刘德华,收入是2500万!
第三位是功夫巨星成龙,90年成功正是自己演艺事业巅峰!收入是1600万!
第四位是谭咏麟谭校长,当时正是谭张争霸结尾时期,谭咏麟也退出所有颁奖典礼,当时谭校长一年收入是1300万!
第五位是身高长相都顶级的大美女王祖贤!90年拍了电影《倩女幽魂》叶小倩!被称为最经典的女鬼!收入是1210万!
第六位到第十位分别是郑裕玲 许冠文 王杰 林子祥 任达华!他们收入在1000万到700万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