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没人拍一部最真实的电影,不请任何演员,直接把现实拍下来就是电影呢
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题主期望看到一种有别于故事片的更倾向于真实的影片。
这和前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论”有一定的一致性。
电影(广义上的,之所有视听形式的信息)作为人眼睛的延伸而不是讲述戏剧,记录生活是电影的主要职能。
纪录片一般都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跟踪记录。这个有英国的格里尔逊。
狭义上的电影就是故事片。也就是有戏剧性冲突和情节结构的电影。现实生活中虽然有冲突,但发生的比较缓慢或者太快。就会产生时空问题,电影中时长和现实时长很难一致的当然也包括空间,有些镜头即使看起来很连贯,但很有可能一段大街上跑的戏之后,就是在影棚里搭建的内景戏,只有西方古典“三一律”戏剧模式强调时空行动三者都和现实、主题一致。
这种做法并不新鲜,在电影诞生的探索时期,卢米埃尔拍摄的就是典型的无演员无编剧的自然景象。被人们称作“风吹树叶,自成波浪。”它的内容与人的干预和从戏剧(冲突化故事)没有太多的联系,纯粹的记录,体现出一种“照片性”和“纪实感”。
如今为什么没有人去探索新的电影形式或者语言?这个问题是很好回答的。一方面,有这样一群人,但是也无法被受众知道或者获得传播效果(市场化的电影需要大制作大明星大宣发才会被普通人知道,实验电影只有圈内人知道)。另一方面是绝大部分从业者为了养家糊口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一般不会选择做新电影或者最起码不会过激的追求。(因为现在是和平发展年代,不再是人们本就一无所有的痛苦年代,敢于反抗体制化的电影美学。不过即使现在的故事片貌似已经成了铁王座,但是和所有媒介一样,电影同样是给观众看什么他们就会喜欢什么包括讨厌什么,未来电影的发展取决于人类普遍生活质量和精神幸福程度,就像法国“新浪潮”反对“优质传统”一样,会有另一种浪潮冲击日渐僵化的现有模式,这种真实影片也会再次兴起也说不定。)
题主说的这种观点,是一种基于真实记录的现实主义的彻底状态,它尊重社会现实,关注人的切身生活和精神状态,以及一切自然的人眼可见的现象。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限制了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创作,二是难以发挥出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能够创造的种种价值。
如果觉得电影理论太高深,一句话,现在的电影之所以假,是因为电影永远无法还原真实,它只是从眼睛和耳朵再现真实,至于再现的好不好,取决于观众质量和制片质量(两者都很重要)。
⑵ 电影拍摄中的大场面无人场景是怎么实现的
你说的这两部,都是特别和政府合作,专门封了街道的。而且拍的时候赶的时间特别紧,一般是夏天凌晨,那样天亮的早,而街上相对人较少,不会影响特别大。
其他的,一般都是模型加后期特效修饰,现在的模型技术已经很厉害了。
⑶ 普通人怎么拍电影
1.写出剧本,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2.确定演员,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找朋友,或者请小演员。
3.找好器材,包括一到两台DV机,有条件的话可以再配置反光板。
4.确定场地,包括室内景和室外景。
5.拍摄。
6.后期剪辑,需要在电脑上安装1394卡(硬件),premiere(软件)等必要工具。
7.合成,输出电影,刻盘。
我布置给学生的DV作业就是这样来的。
说白了,只要你踏出第一步,你会发现,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并没有想象中的难。
很多事,不是做不了,而是没有去做。
⑷ 一部电影是如何拍出来的
本文主要讲述制作一部电影全过程应注意的事项以及从前期到成片各个步骤的操作要领,对于网络剧来说,有的步骤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操作,只要你的片子有创意,引起观众的共鸣,就会有看点。
“ 筹备期的主要工作 ”
一、各部门主要准备工作
在所有的创作人员陆续选定以后,制片人要根据拍摄计划安排各个创作部门投入准备工作。具体来说,筹备期各部门要完成以下一些准备工作:
1导演部门
导演润色剧本。事实上,没有哪个导演完全按照剧本拍摄的,除非剧本是导演本人写的。导演创作分镜头本,在分镜头中体现创作意图。导演与各主创人员就创作进行沟通讨论,保证有统一的艺术设想指导筹备工作。在正式开拍之前,导演还要对全体人员做一次导演阐述,目的是统一创作思想。导演带领创作人员看景地、定景、与摄制组主创人员在预计拍摄的场地就未来的工作提前沟通,设计拍摄方案。导演给演员集中说戏,以帮助演员熟悉剧情,深入理解角色,认识自己的合作表演对象。剧组中的副导演不仅仅是一位,他们要分工负责很多不同的筹备工作,例如:现场副导演、演员副导演等。
1摄影部门
摄影师、灯光师及导演一同看景,并对一些戏的拍摄手法、布光方式提前有所设计。摄影组要向制片组提供所需摄影器材清单,并检查试用租赁来的摄影器材。灯光组要向制片组提供所需灯光清单,并检查租赁来的灯光器材。
1美术部门
对美术、置景、道具、化装、服装各个部门的创作进行指导、设计、使所有工作人员对电影的美学风格达成共识,统一创作思路。美术师将适用的景地照片带回剧组,并陪导演、摄影、灯光等部门的去看景、定景。景地不要过多,也不要过于分散,景地之间的距离也不要太长,以便利于集中拍摄。美术、置景、道具部门合作完成拍摄现场的准备,在不具备实景拍摄的条件时,要进行人工搭景。道具部门向制片组提供所需要道具清单,由制片部门来购买、租赁、制作道具。服装部门设计演员的服装、并提出清单由制片部门购买或者租赁。化装部门设计演员化装,并提出清单由制片部门购买化装用品、套、头饰等。
1录音部门
录音师与导演沟通,设计全剧的声音效果。录音师同其他主创人员一同看景,对即将进入的景地的录音条件做到心中有数。录音部门向制片组提供所需要的器材清单,并检查、试用租赁来的录音器材。
1制片部门
制片主任、现场制片跟随导演一起考察场景,选景时要契合剧本的要求,了解景地的交通状况、气候条件、通讯条件、食宿条件等,对如何安排拍摄计划,如何在现场调动工作人员配合拍摄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要负责与所选的场地的负责人谈判使用条件并签订合约。由制片部制定拍摄计划。由制片部制定剧组的日常拍摄管理规定。由制片部完成全剧分场景表、分场景排序表、场景统计清单、演员出场统计清单等。印发剧本,保证各个创作部门有一或两套剧本,主要演员有一套剧本,配角有出演场次的剧本。准备各类的文书材料,证明信与介绍信等。联系租赁器材设备,签订租赁合同,安排检查设备、安排试机(试拍)。为剧组做好后勤保障,安排住宿、交通,联系好饮食与用水。会计准备好剧组内部使用的收据、费用报销单、酬金结算清单等。做好工作人员的胸牌、车辆上的剧组名牌等。监督各部门按原定计划完成开机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准备开机仪式。
二、签订合同
在电影筹备期,需要签订各种合同、协议,以保证用法律来约束合作的各方。需要签订的合同、协议有以下几类:
(1)导演聘用合同 在签订导演聘用合同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项条款:知识产权的归属;电影的完成时间;对电影的成品质量的要求;导演的取酬标准、方式;双方违约的制裁方式;纳税方式等。
(2)演员聘用合同 要注意的条款:电影的知识产权归属;合约时限;取酬的标准、方式;双方违约制裁方式;纳税方式及特殊条款等。
(3)其他工作人员的聘用合同 要注意:取酬标准及方式;双方违约制裁方式;纳税方式等。
(4)器材、服装、道具、场地、车辆等租赁合同 主要应注意规定合同双方责、权、利分配和违约责任的条款。
(5)临时用工合同 注意规定合同双方责权、利分配和违约责任的条款。
(6)赞助合同 注意规定合同双方责权、利分配和违约责任的条款。
(7)人身保险合同 组建摄制组时,根据具体情况购买几类保险。
三、器材租赁
(1)反对器材崇拜主义 器材是一部影片必不可少的设备,也是对影片质量的一个保证,但它不是决定性的,所以要以实用、有效的选择器材配备。
(2)即要保证高质量,也要尽可能地控制租用成本,
(3)租赁器材公司一般不愿意降低费用标准,但我们可以在租用时间(天数)上找到优惠,通常可以按实际租用时间的50%或80%结算。
(4)领取器材时一定要派专人当着器材公司人员的面检查器材设备,以防不测。
(5)重要的、价值高的器材要配备专门的维护人员全程维护(跟机员),以保证设备安全,监督设备的正确使用、清理以及保管。跟机员一般由器材公司派出,有时候他们也要做一些额外的事情,例如:跟焦、推轨。
(6)如果没有什么必要,租金较贵的设备不要长时间留在剧组里,原则上应在拍摄计划里照顾到这一点,集中使用。
(7)确保运输时安全。
“ 拍摄期的主要工作”
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
拍摄期间由制片主任控制预算的落实。审核剧组的一切经费支出。所有部门的报销单据要经当事人、部门负责人和制片主任签字,才能报销。会计协助制片主任管理摄制资金,负责剧组工作人员酬金的按时发放,并建立剧组账目。剧组购买的实物都要由制片部门验收、登记,以备拍摄结束后回收处理。
组织督促拍摄
制片主任与副导演协商编制拍摄计划,并要在拍摄期间克服各种困难、采取一切措施保证计划按时完成。如果拍摄期间出现意外的事情,严重影响到原定计划,制片部门要尽快安排可执行的替补拍摄方案,并组织人员尽快解决困难,必要时要向投资方汇报求助。
创造拍摄条件
为了保证每日的拍摄按计划进行,制片部门要提前为生产做好准备,在拍摄现场创造拍摄条件,以及解决拍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包括联系拍摄场地、接送演职人员、装卸器材物资、维护现场秩序、检查安全措施、调动车辆和场工等。
制定每日拍摄计划
制定每天的拍摄计划,下发拍摄通知单,而且要细致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包括天气因素、演员调度因素、场景准备因素、道具准备因素等。而且要合理的搭配内景和外景、日戏和夜戏的工作量,防止摄制工作让演职人员过于疲惫。
拍摄现场的组织管理
拍摄现场的组织管理并不是导演的职责,导演只对艺术创作负责,制片部门(现场制片)要负责整个现场的管理工作,制片部门对将要拍摄的每个镜头的拍摄角度和取景范围做到心里有数,便于有效地组织现场。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人员和财产安全。具体有:人员安全、驻地安全、场景安全、交通安全、器材安全、特级安全、饮食安全、经费安全、疾病及其他安全事宜。
后勤管理
摄制组的后勤保障工作是烦琐,也是重要的。只要涉及餐饮、住宿、交通几个方面。
饮食供应可采取灵活的方式,如包餐馆、订盒饭、聘请厨师自己做饭,具体方法应根据拍摄情况来制订,总的原则是确保拍摄工作的顺利进行。住宿应尽可能离现场近,交通便利、出入方便的住地;车位很充足的停车场;房间不求豪华,但应该干净、安静及安全;房间的安排应注意:按部门安排房间,让作息时间相同的人住在一起。安排制片人、导演、主演各单独住一间以便于工作。安排专门的化妆间、服装间、道具间。安排剧组专用的会议室。在每间房门上张贴部门标志,便于辨认。交通应注意:租赁车辆以实用为原则,应尽可能选择有为剧组服务经验的租车公司。车辆大小搭配,便于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车辆调度。在禁行措施较多的城市拍戏尽可能租军车。禁止无关人员驾驶剧组车辆。
工作关系协调
制片管理是门现代化的管理艺术,制片管理者面对摄制群体制订目标、预算结果、谋划策略、选择方案、组织实施等一系列艺术管理手段的总和。每个剧组总会碰到性格和工作方法各异的导演和其他工作人员,他们都会对管理者的工作产生影响。因此,管理者要掌握一定的艺术创作知识,熟悉各部门运作的规律,了解电影的各项专业知识,才能够充分发挥管理的能力。
“ 后期制作中的主要工作”
一、剪辑画面和对白
剪辑画面是进入后期制作的第一项工作,一般意义上,我们将画面剪辑笼统地分为两步:初剪和精剪。精剪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要求剪辑师在剪辑过程中具备蒙太奇思维,掌握蒙太奇语言,通过剪辑创造最佳的画面叙事效果。初剪工作完成后,留给剪辑师的只是一堆原料,一个优秀的剪辑师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
二、制作声音
后期录音的工作分为三个部分:录制对白、录制音响效果、录制音乐。录音师要在导演的整体艺术指导下,确定影片的声音造型。从录音部门的工作方式来看有同期录音和后期录音两种方式。采用同期录音的制作方式,对白和音响在拍摄现场与画面同步录制完成。在现场录制效果不理想的声音,有可能在现场补录,也可能留到后期录音时再对不理想的部门进行补录和加工。同期录音的方式,优点是声音的真实感强,演员表示时也不必拘泥于限定的台词,可以有很大的发挥余地。缺点是对拍摄现场的录音条件要求比较高,有时因为录音效果不好,容易导致重拍。
三、制作特技、字幕、片头片尾
在非线性系统中,字幕和特技可以在画面全部编辑完成之后再添加,也可以两者同时进行。字幕的制作主要包括制作片头片尾出现的演职员表和剧中人物的对白、独白。必须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的语言文字,并按电影播出单位对字形、位置、大小等要求制作,不能出现错字、别字。
混合录制
混录合成是将影片中所有的声音、画面按照其应有的位置、效果混合录制完成,之后影片最终的面貌就定型了。
⑸ 请问没有朋友的话,怎么拍电影啊我已经准备好了,横店影视城好像不是我应该去的地方跟我想的不一样
拍你自己,一个人的生活
⑹ 不是导演专业和没有影视相关经验的人靠什么拍的电影
吴宇森说:拍电影就是不断解决困难的过程。但是在国内的大部分剧组, 这些本该避免的困难, 频繁发生,我们时常听到某某剧组因为丢失素材、管理太差、导演和制片人有矛盾而停工。对于很多新生导演来说,每一部影片的开机都是你一生导演事业和命运的开始, 本来你可能无需管那么多事情,但是国内大部分剧组目前的水平,逼迫你必须成为一个综合性人才。
⑺ 难道再没有人可以拍出像周星驰的《功夫》那样的喜剧片了吗
楼主这个问题确实很有研究性,怎么说呢,《功夫》的确很优秀,但是一个时代是一个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元素,即使是《功夫》比现今中国很多电影都有优秀得多,可关键在于,现在的导演们和影视制片人们不往这方面去想。要知道,影视界是非常黑暗的,即使有人想拍出一部非常优秀的时代佳作,也不一定有人上去支持他。并不是中国拍不出比《功夫》更优秀的喜剧,是能拍的人才已经被这些浮华的社会给埋没了。最后,真心希望中国能出一个像黑泽明那样伟大的导演。
⑻ 电影里繁华的城市一个人都没有是怎么拍的
影棚里或是片场做个街道的小场景····后边都是绿板·······
别说是空无一人~~~恐龙····外星人啥都弄出来了~
⑼ 没演技的人是怎么拍好电影的
最好的表演就是没有表演,让人看不出表演的痕迹一切源于真实才是最好的,好的导演都会发觉一个演员的真性情,装出来的演出来的不是最好的最真实的状态,会有痕迹的,所以一个没有表演学习经历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角色,用自己的理解最真实的状态去演,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能表演,不是什么人都会表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