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社会学的影视作品
Guy Debord的《景观社会》(Société spectacle, La)
我以前也要写关于社会学的影视作品的观后感,看的就是这部电影。
这里还附上一份这部电影的观后感:http://www.douban.com/review/1143353/
② 怎么从社会学的角度写影评
影评说到底是写人性,电影就是导演和演员共同建筑的心灵景观。
如果说你想从社会学的角度写影评,那么,影评所评论的一定就是一个基于社会层面所体现出得人性或者说人性关怀。
我想当你将影片中的人性光辉通过社会层面来刻画,那你的影评就是一部社会学的角度的影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③ 关于电影《盲井》的影评 从社会学角度讲述 拜托有智之士赶快帮我解答
我建议可以从匿名性与犯罪的关系角度分析。
在井下的人际关系是匿名性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每个人都不代表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没有特定的社会网络对井下的生活进行监控。因此给了有计划侵害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以机会。
社会行为有有利于他人的行为,也有不利于他人的行为。那么,在一个小群体中,还具有匿名性,这个小群体的互动会怎样呢?
从这个角度去分析盲井,就是社会学角度了。
④ 从社会学角度的影评,电影不限,字数别太少就行,急求!
梦之安魂曲
很久都没有看过如此精彩的电影了,尽管精彩这个词不够表达我的心情。镜头感,音乐,音效,人物表演都让我心跳加速。很后悔为什么直到08我才看到如此绝妙的电影,导演将幻觉,视觉,心理全部通过镜头语言来具象化,非常锻炼心理承受,观者望谨慎。
一般来说,个人是不喜欢连续看同一电影数遍的,因为那样会消减影片的趣味,可是我居然连续看了这片3遍,每次都分泌了肾上腺...
影片一直平行交叉于Mrs Goldfarb和儿子Harry两条线。毫无疑问的是,两边都是处于社会边缘。一边是孤寂和缺乏社会认知感的垂垂老人;一边是没有理想,心理空虚混乱的儿子,包括Harry的恋人和朋友。
Mrs Goldfarb独自生活,每天都充斥着垃圾电视秀,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以及枯燥无聊、豪无乐趣可言的各类垃圾符号。由于强烈需要社会认知,Mrs Goldfarb沉迷于低俗的TV SHOW,为此减肥,并且最终沉入药物依赖而一发不可收拾。镜头不断的快速切换,开关、电视、冰箱、垃圾食品,具体地勾勒了被垃圾文化毒害的无助老年人。
Harry、Marion,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强烈而纯粹的爱着,但是两人低语时的分离式镜头,以及两次出现在Harry眼前,都无可触及的红衣Marion,让人觉得这样的爱充满了错位和虚幻感。毒品无情的嘲笑了对美好爱情充满憧憬的两人。
白面、钱、针管、注射、瞳孔,不断穿插的快速剪辑,配合着笑声、收银机声、呻吟声、吸入声等音效不断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当然,同样的手法也利用在了Mrs Goldfarb开电视、开邮箱、吃药等等上面。电影将垃圾文化、药品滥用等与毒品展开平行对称的叙述。
一系列快镜以及对人物正面的跟随镜头,也不停歇的展示着人物异化。且慢慢的开始了将人物内心抽象感应逐渐具体化的过程,配合着完美的背景乐,带领我们进入最后的高潮。反复的切换于几人的痛苦表现,直接且毫无遮掩之意,让我痛并快感着...
他们就是社会边缘的人,他们被社会边缘的丛林法则追猎,稍有精神薄弱者即被此法则带走,从精神甚至肉体上消灭。
导演毫不客气的抽着现代人的耳光。至少抽了我的耳光,想贱贱地问一下,您下次啥时候再来抽?
⑤ 观后感 读后感(写作高手请进)
好好看下面的参考资料.........
十分详细的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108793.html?wtp=tt
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如何写读后感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⑥ 楚门的世界的电影从媒介社会学出发怎么写观后感
《楚门的世界》影评一句话评论
一则荒诞无稽的人生寓言
对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社会现象的强烈讽刺
有力地批判了“媒体万能”的价值观
激励人心、发人省思的黑色喜剧
以讽刺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被媒体渗透了的世界
有力地批判了“媒体万能”的价值观,用类似“乌托邦”的虚拟的完美世界寓意着“笼中鸟”式的生存悲哀
·The Story Of A Lifetime
·On The Air. Unaware.
·The World is Watching
·We like to watch!
·Watch What Happens
简评
黑色喜剧《楚门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样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却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影片反映了人类的希望和焦虑,同时也因触及到当今最敏感的社会问题而备受瞩目,它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深刻揭露了西方商业活动中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对美国的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讥讽。
名家点评
《楚门的世界》是一部与众不同、创意十足的电影,内容发人省思、感人肺腑,同时也有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喜剧天王金·凯瑞在片中的演出纯真中又有复杂的个性,他抛开了一切束缚,他在一贯的喜剧表演方式下流露出令人动容的感情,尽管他的表演尚未得到奥斯卡评委的青睐,但他至少已经征服了大部分普通观众。影片的成功向世人证明了谁才是真正的喜剧之王——尽管目前还只是“无冕之王”。总的来看,这绝对是部有笑有泪的好影片。
——《时代》周刊影评人理查·薛克尔
从表象上看来,影片讲述的似乎是一个荒诞无稽的人生寓言,然而深入其内部,你会发现,其中所蕴涵的意义是深刻的,它会让你觉得不寒而栗,因为也许有一天,你会开始担心是否在自己的周围也会发生同样的事。
——纽约著名影评人雷吉·史密斯
我认为这部电影拥有许多层面,并非一般的好莱坞电影。同时,它的主题概念也十分有创意,而且令人能够感同身受,它会让人不禁扪心自问:“也许我周围生活的每个人都是在演戏?”
——本片主演金·凯瑞
精彩影评
▲心灵的顿悟
电影《楚门的世界》是个虚构的故事,楚门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电视长剧的主角,却不知道自己的演员身份。电视剧的导演是个超级天才,他让楚门从刚出生起就在他的镜头前长大,竟让他蒙在鼓里近30年,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这个电视直播节目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从不间断。这个天才导演制造了整个“楚门的世界”,他派出了许多演员去充当楚门的母亲、朋友、同学、同事、初恋的情人、失而复得的父亲、缺乏共同语言的妻子……他的摄影棚是个庞大的空间,他让楚门每天生活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一切都是制造出来的,包括空气、大海、城市、打雷和下雨……
楚门是个普通人,普通得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他有许多的欲望,又很容易满足。因此,他有时欣喜若狂,有时如丧考妣,大多的时候则彷徨郁闷,不知所措。这时,天才的导演又有了用武之地,他不断地制造新的刺激,使他的长剧变得波澜起伏,吊人胃口。他在楚门快乐的时候便给他制造些麻烦,在其沮丧的时候,则不失时机地给其开启一线生机。他让金发女郎如言情小说般突然出现在楚门的视线中,开启他爱欲的阀门,又让她突然离去,使其心灵坠入无底的深渊;他让楚门从未谋面的“已故父亲”突然现身,夸张滑稽的相认场面令其热泪盈眶,同时也赚取了电视观众的热泪;他又让楚门的知心朋友在其情绪恶劣的时候去关怀他、开导他,令其感受到这“荒漠中的甘泉”而重生信心,虽然那位朋友只是一个演员,而且正背着大段台词……
很佩服电影中那位才华横溢、不可一世的天才导演,他让人想到了上帝,同时看到那个软弱、疲惫、徨惑的楚门被一次次的虚伪所玩弄,还是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了乐观时,我的内心就一阵阵地酸楚,我不忍面对——不忍面对一个真实的“我们”!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哲人如此感叹,但人生舞台上的演员——我们,是不是时刻都有一种演戏的自觉呢?还是在上帝的欺瞒和安排下,忘我地做着无意义的事呢?快乐,不足以使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挫折,不足以使我们抛弃这个世界。上帝就像那个天才的导演一样,掌握着很好的度,他知道该在何时给我们当头一棒,何时又给我们烧起暖暖的火炉,他使我们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因为痛苦制造着剧情的波澜,也制造着收视率,希望则是赏给我们的出场费,使我们不至于中途罢演。
电影的末尾,楚门是觉悟了的,他对着摄影机,真的向“上帝”罢演了。天才的导演恐慌了,他将失去观众,他竭力挽留楚门,告诉他离开了导演控制的世界是很危险的,但楚门还是走出了那扇门,走向那个黑漆漆的未知世界,他说不管那个世界中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不在乎。佛家有“顿悟”一说,并说人的本性自足圆满,是人世的尘埃覆盖了它,使它迷失。看来楚门是顿悟了,他要找回那个失去的自我,那个自足圆满、自由自在的本性。
《金刚经》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戏装迟早要褪去,布景也迟早要撤下,演戏的时候则生龙活虎地演一场,只是别忘了过过看戏的瘾,随时让另一个“我”──本我,走下舞台,在观众席上,呷一口茶,看看戏台上的“我”和“他们”,鼓几下掌,流几滴泪,明白了这一点,便接近顿悟了。其实,我们跨不跨出那扇门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跨了出去。
楚门的世界剧情介绍
30年前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为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的唯一主角——楚门。
楚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座叫桃源岛的小城(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摄影棚),他是这座小城里的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楚门看上去似乎过着与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却不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更不知道身边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楚门的世界》的演员。
虽然感觉到每个人似乎都很注意他,而且从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却都有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戏剧性的效果,
但这些都没有使这位天性淳朴的小伙子太过于在意。可节目的制作组由于一时的疏忽,竟让在楚门小时候因他而“死”的“父亲”再次露面,“父亲”立即被工作人员带走,直到楚门悲痛万分开始怀疑后他们编织了一个完美的谎言让他们“父子”相见,从而达到他们满意的效果。
多年前一位既是《楚门的世界》的忠实观众又是该节目群众演员的年轻姑娘施维亚十分同情楚门,楚门对她一见钟情。她给了楚门一些善意的暗示,自己却被强行带离片场。回忆起施维亚的楚门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渐渐地楚门发现他工作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在他出现后才开始真正的工作,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在反复来往,更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称是医生并每天都去医院工作的妻子竟不是医生。楚门开始怀疑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包括他妻子、朋友、父亲等所有的人都在骗他,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油然而生。
痛定思痛,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逃出海景这个令他噤若寒蝉的小城,去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爱他的人。然而,楚门却低估了集这个肥皂剧的制作人、导演和监制大权于一身的克里斯托弗的力量。克里斯托弗将一切都设计得近乎完美,近30年里牢牢地把楚门控制在海景的超现实世界之中。
几次逃脱都失败后,楚门决定从海上离开这座小城,然而他却绝望地发现他面前的大海和天空竟然也是这个巨大摄影棚的一部分,这时克里斯托弗在天上巨大的控制室里向楚门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楚门他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明星,他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如果他愿留在海景就可继续明星生活,楚门不为所动,毅然走向远方的自由之路。
2.楚门的世界剧情哲理
这部电影的哲理主要体现在其中的象征成分。楚门所生活的世界完全是被人为的创造出来的,他生活中的全部内容都被当做娱乐内容给人们观看,而楚门自己却毫不知情,这实际上是对楚门人权的践踏。电影表现了西方西方商业活动中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对美国的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讥讽。影片有力地批判了“媒体万能”的价值观,用类似“乌托邦”的虚拟的完美世界寓意着“笼中鸟”式的生存悲哀。
参考资料链接:http://ke..com/link?url=-MLU0_iaV52j6w05y2Jvld0_z8FFKTK9bxGLlouOACnRoR7r1IK
⑦ 小时代电影观后感,要从社会学角度!(至少500字)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就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进坟墓,你被挫折践踏得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是我们却总是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的跳动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
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里的小小星辰。
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
以上这段文字摘自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引发无数争议,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褒贬分派极其鲜明。我不想说谁对谁错,我仅能代表我自己。由这部电影电影引发的各类话题说开去。
我自幼在中国传统的打击式教育下成长。不被认可,被讽刺,被忽略,被嘲笑。自小听到的最多的话是:你怎么这么笨?你得好好学习,就你这么一个孩子就指望你了。诸如此类。记忆里我从未被父母当着我和外人的面表扬过。
我们是中国人口政策下成长起来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孤独,渴望被爱,渴望被认可,渴望纯洁的不问回报的友情,渴望单纯美好的爱情,渴望一切美丽的事物。我不认为这有什么错。这是我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的动力。不断的充盈自己,不断地挑战高点,我用自己的能力和学识挣来的金钱让自己过得更好,这有错么?
《小时代》的片子我认真仔细的看了,有笑,亦有眼角湿润的时候。我看到了曾经我渴望的友谊,我看到了卑微女孩的梦想和奋斗,我看到了刻薄女孩对爱情的骄傲与坚持,我看到了冷漠外表下宽容而温暖的心灵。我想问这片子怎么了?招的你们没有看过就用各种各样的脏话诋毁唾骂?
你说这片子物质。我想套用我一位姐姐的话,她已经是孩子的母亲,她说:给自己买东西都要拿起又放下,给孩子买东西几乎不思考,能用好的就用好的。是这代物质,还是上一代把这代打造的物质?还是已经是社会主流的你们把这社会打造的物质,让我们不得不在其中卑微的活着?
你们说这片在三观不正,这片子怎么就不正了?借用小四回周黎明的一段话:“林萧是勤奋努力的小助理;顾里是富二代但依然努力修双学位;南湘家贫穷但她画素描赚钱只为选修服装;宛如不在乎名牌,她自信而可爱.她们没有一个像您说的一样.宫洺最后给南湘鼓掌,不为金钱,不为美貌,是为她的才华喝彩。”一没偷二没抢三没被包养,这哪里不正了?
我说我不喜欢北京遇上西雅图,我觉得片子导向有点儿问题,但并不曾脏话攻击。到底是谁修养有问题?
别什么都往三观上靠,非要讲三观,请你去做老师,别拿这种大帽子扣在一个商业电影头上。某些成功大导演的片子,一观都没有!
也别拿什么电影语言就往上上套,故事都说不圆,还谈电影语言?
也别往什么社会责任感上套,最起码郭敬明的小时代赚钱了,没让投资人亏钱,要先对身边的合作伙伴负责才能谈社会责任感吧?总比那些拿了高额片酬不作为,逼得投资人破产的导演强百倍。
70后,当你们年轻时流连于迪厅的时候,追着看古惑仔的时候,也被上一代斥责;80后,当年喜欢小虎队喜欢F4也被父母说无用;现在90后喜欢小时代就不行?
从来新鲜事物出来就是不被理解和接受的。年过30的我经历了无数的不公委屈之后懂得,我仅能代表我自己,我专心做事,为自己开心。我只是个普通人而已。今天我不是为这个片子辩解亦不是为小四辩解,他比我强大用不着我替他辩解。是因为我身边尊重的诸位大哥前辈说这片子三观不正,而他眼中不喜的因素会因为我喜欢而直接把我臆想成那类人。我在为我自己被误解而伤心委屈。
我不怕被人说装嫩,我也不怕被鄙视。任何新的事物成长之时都伴随争议,时间说明一切,泪水背后仍是坚持。我们始终在为我们最初的渴望奔跑在奋斗的路上。
——《小时代》电影观后感
——有一个女生,她外表永远光鲜亮丽,永远那么坚强无所畏惧,内心却脆弱,她是她们的后盾,她是顾里
——有一个女生,她没有别人出色的外表,没有优越的家庭,她笨拙和可爱,却用她的聪明去学习生活,她是林萧
——有一个女生,她有着绘画的天赋,却没有支持她天赋的家庭,她即使在街头卖画,也不损他的美丽,她是南湘
——有一个女生,她虽然不优雅,不美丽,甚至可爱,她粗俗,却有着一颗积极地心态和勇敢去追求生活的信念,她是唐宛如
这是小时代
我们没有生活在上海那种金碧辉煌的城市,也许我们独居的偏僻城市的一角,我们是别人眼中转瞬即逝的路人,我们没有那些令人羡慕的优雅与优秀,但我们还是我们,我们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位,我们是茫茫星辰中比最小的小星辰还要微小的存在,可是那又怎样?我们还是我们。
初看电影,我们会挑剔演员的长相,声音,我们会因为宛如的夸张而大笑,会因为顾里的尖酸刻薄二感到有趣,但是当电影达到后期,我们看到的,是光鲜背后的卑微,是笨拙身后的聪慧,是冷漠背后的温暖,是夸张背后的脆弱,是美丽背后的无奈,这是我看到的小时代。
也许确实他们不是最适合小时代的演员,也许他们的表演还有些不足,但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小时代想要表达的那种感觉,让我真的在看到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时那些角色身后的悲哀。
记得当时,在看到3.0小时代结局后,深夜一点多们自己一个人趴在床上偷偷的哭,结局是悲哀的,但是让我觉得悲哀的不是那种结局,而是她们的关系走到了尽头,我并没有把自己代入小时代中任何一位,却感到了林萧最后倒在马路上的那种无助和悲哀,青春的年少,年少的友谊,友谊与爱情,勾勒出的小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电影中的宫洺,不再是那种冷漠,表现更多的是温柔,这在小说中是无法令人察觉的,也许是电影进行了修改,使宫洺这个角色进行了修改,他的永远的 PLAN B,他在他人背后的那种温柔,使宫洺这个色彩,表现出小说中没能表现的感觉。
简溪,小说中的他默默地为林萧去还债,默默地保护着林萧,但在电影中,我看到的却是别人在成长,在进步,他却还在满足校园爱情,校园生活中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却是真实,我们更多地人就像他一样,简单的生活,但是他看不到林萧为进步的努力,他坚持着对林萧的怀疑和不信任,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我一直认为柯震东不适合顾原这个角色,因为他在《那些年》里刻画的人物太过深入人心,但是他的顾源,演出了那种富家子弟的叛逆,演出了一种骄傲却因为爱情而温暖的少年,也许他和小说中冷静的讨论经济问题的顾源还有出入,但是他们会像小说中一样的成长。
基本95%的人都会认为戚薇是最适合顾里的人选,其实我到现在也还认为戚薇应该会把这个角色诠释的更好,但是这个顾里,让我看到了大学这个时代的活力,以及还未成长完毕的青涩,也许戚薇更适合的,是成长完毕的顾里。
杨幂扮演的林萧,是很多人感觉毁书本的原因,我承认她不是很适合这个角色,不过我想说,其实还没有这么差,看一看,你也会接受,也会习惯。
南湘确实有着一头招魂幡似的头发,她的穿着也透露出浓浓的文艺气息,她在爱情与理智之间的徘徊,她的美丽与无奈,好吧虽然有时候看起来确实没有小说中的精致,但是我喜欢这个姑娘。
唐宛如无论在小说还是电影中都是一个笑话一样的存在,这样一个奇葩的姑娘,按理是不应该存在在这个团体中,唐宛如不漂亮,但是我不得不说,一个女生,为了体育,牺牲了年纪里该有的美丽,一个演员,要把自己的形象毁的如此难堪,唐宛如虽然不美丽,不过他的付出,成功的饰演了这个角色。
崇光的孩子气和调皮,坚强和淡漠,才华和寂寞,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被他的家庭嫌弃,他和他哥哥都太出色,他是生活在我们生活之外的一群人,也许是我们将不会碰触的存在。
很多人不接受,不接受小时代, 但是我看了他的小说他所编导的电影,他所写的歌词,我只想说,虽然有些地方有些矫情,他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出入太大,但是在他的故事里,应该可以找得到,那种共同点。在这样一个年纪,虽然写不出那种经典的文字,但是他能把人物的内心,性格,表达的清晰却不露骨,已经很不容易,虽然我不是很喜欢郭敬明这个人,但是我很喜欢他献给我们的《小时代》。